❶ 為什麼經濟學家這么懂經濟卻很少成為富豪
越是懂得的人,就越是感覺水深,越是害怕,越是不敢趟水。
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暴發戶很少有多少人是高學歷的,或者說懂經濟學的。其發財,很多憑借的是膽量。
❷ 理財需要用的經濟學常識
一: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學知識。
二:學習經濟知識,就是提高自己的金融風險評估能力。
三:一、明白理財的基本目的
一般來說,新人理財不外乎如下三個目的。
1、保障:即保障人生財產和生命的經濟基礎,一般包括保險規劃、現金規劃。把自己3-6個月的工資用來作為自己的這部分保障金。當失業時、或有緊急狀況出現時,對自己有個保障。
2、保值:即不讓錢貶值,不被通貨膨脹貶值。這類主要就是低風險投資,如國債、銀行理財、貨幣基金等。
3、增值:也就是讓錢增值,早日實現財富自由。有中等風險投資,債券、基金、股票房產、貴金屬;高風險投資,信託、期貨、外匯、藝術品。增值是理財最為關鍵的部分,也是衡量理財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指標。
二、嚴控慾望,保持與收入同等水平的消費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表明,人的需求有很多維度,最基本的是生存的需求,最高的是個人價值的實現。
每個維度需求的實現都對應著不同收入水平和能力圈,尤其是從生存需求躍升到生活品質層面,物質條件的個體差異非常巨大。
在月入4000的時候,你想過高品質生活,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我們必須控制好自己的慾望,在滿足基本生存條件的基礎上,適當提高生活品質,絕不無端負債。
三、記賬,分析和掌握自己的經濟狀況
對於初學理財的小夥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記賬。不管你用紙筆記錄,還是藉助記賬app,必須保證賬目清晰。
並且定期盤點收支狀況,了解你的收入來源有哪些,哪些消費可省,哪些消費資金額度較高,必須提前做好資金准備。
記賬就是要讓自己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在什麼地方,讓自己心裡有個數,能有計劃地消費。
四、制定預算,嚴格執行量入為出的消費觀
結合記賬盤點的分析結果,實時記錄消費發生的時間點,提前預判每個月消費的重點。刪除不必要的消費,收入水平無法達到的消費點。
聽起來,做預算不但枯燥,煩瑣,而且好像太做作了,但是通過預算可以在日常花費的點滴中發現到大筆款項的去向。並且,一份具體的預算,對我們實現理財目標很有好處。
作為投資新人,要明確自身基本情況,在熟悉自身基礎情況的前提下,找到安全的平台和合適自己的理財產品,就可以開始自己的理財之路了。
❸ 經濟學能不能幫你發財
好的經濟學,它不能直接幫助你發財,但能增加你發財的概率。比如,如果贊同產權保護、反對政府幹預的觀念占據上風,那麼,每個人發財的概率都會增加,你自然也是受益者。 常常有人問:經濟學能幫助我發財嗎?答案令人失望:經濟學不能直接幫助人們發財,但它能幫助人們改變看世界的眼光。 很多人嘲笑經濟學對各種經濟現象的解釋,他們常常說,「有常識就夠了」,他們不明白,沒有好的理論,很多東西你根本就看不見。 舉例來說,關於明清時期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歷史學界就有過兩個有意思的研究。 一個是美籍學者黃宗智的研究。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一書中,黃宗智認為,在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一帶人口增長太快,雖然農業總產出有所增長,但勞動力邊際報酬持續遞減和農民勞均收入停滯甚至下降。他把這種現象套用了外國學者的一個名詞:過密化(又稱內卷化)。他認為,農業的商品化生產不但沒有打破過密化,反倒加劇了過密化。這個「過密化」學說影響了學界很多人。 另一個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高王凌的研究,他在《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這本書中闡明,隨著人口的增加,清代的統治者,如康熙,早就注意到了人口的壓力,但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依靠發展經濟來解決人口問題,而不是抑制人口增長。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比如,以前的民謠「蘇湖熟,天下足」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中國的糧食主產區由長江三角洲移到了湖南、湖北一帶,而長江三角洲則變成了輕工業區。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人口不但不是負擔,反倒是產業大調整的助力。 作為高端學府的學者,他們能夠接觸到的史料是差不多的,但是,由於所信奉的經濟理論不同,他們看到了不同的「事實」。相信「人口是負擔」的黃宗智,居然連由「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謠變遷都能忽略,而認為農業商品化未能改變長江三角洲的產業格局、未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可見,就算事實擺在你面前,但如果你相信的是錯誤的理論,你也未必能看得見。 人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但不同的理論讓人們看到不同的「事實」。比如發改委對洋奶粉發起壟斷調查並罰款,有人看到了洋奶粉的「壟斷」,他們就選擇支持發改委,但另外一些人則看到,是消費者的投票決定了洋奶粉的價格,他們就反對發改委。又比如限購,有人看到炒房的人減少了,但另外一些人看到的是房子供應下降、房租上升…… 好的經濟學,它不能直接幫助你發財,它只能給你帶來認清世界的快感,但是,它能增加你發財的概率。比如,如果贊同產權保護、反對政府幹預的觀念占據上風,那麼,每個人發財的概率都會增加,你自然也是受益者。 最近,一個企業家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次銀行錢荒,呼籲央行救市的人很少,呼籲不要放鬆貨幣的人很多,這和2008年危機時是完全不同的,那麼,是事實讓人們認識到政府救市的危害,還是張維迎等學者對凱恩斯主義的批駁讓人們的觀念改變了?我的看法是:人們在觀念上雖然還沒有完全認清救市的危害,但張維迎等學者自2008年以來的持續呼籲,對人們的觀念也的確有重大的影響。雖然觀念的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努力去推動它是值得的。
❹ 研究經濟學可以讓人發財嗎
經濟學專業不賺錢,賺錢的是金融類和投資類專業。
經濟學在現實中沒什麼用,就像是大科學家牛頓作為英國的造幣廠廠長在中國至少也是央行的副行長,在在股票市場上也是賠了個精光,理論和現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❺ 為什麼大多數「懂經濟」的經濟學家大多沒有發財
休倫研究所(Huron Institute)在10月11日發布了《2018胡潤百富榜》。馬雲再次成為中國首富,而詩贊無法捍衛首富,位居第二,但今年充滿活力的網路李彥宏和馬東敏位居榜首。升到九,幾乎從前十名下跌。首次亮相的黃煌,張勇和舒萍分別排名第13位和第34位。今年,製造業在財富生產,房地產,金融和投資方面仍然分別位居26.1%的榜首,制葯業發展迅速,財富創造率從6.7%增加到7.1%。受稅收等負面消息影響的文化和娛樂業財富比例下降至第11位。
但是,萬事萬物都有例外,一些經濟學家成為投資界關注的焦點。凱恩斯·里卡多(Keynes Ricardo)從9歲開始投資股票,理查德·塞勒(Richard Seller)是201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由賽勒(Celler)和行為經濟學家富勒(Fuller)共同創立的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獲得了國際權威評級機構Morningstar的五星級評級。羅素2000指數同比增長18.3%,自1998年以來,該基金的累計收益已超過300%,超過了同期的巴菲特。但是,以上三者都不被視為「主流」經濟學家,里卡多是該行業的轉型經濟學家,凱恩斯主義理論和賣方行為經濟學在當時是「半主流」的。
❻ 經濟學里的那些字母都代表什麼意思
經濟學里有很多字母都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列舉如下:
P:價格 Q:數量 D:需求 S:供給 E:均衡(或期望) e:彈性
es:供給的價格彈性 exy: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U:效用 TU:總效用
MRTS:邊際技術替代率 C:成本 STC:短期總成本 TFC:總不變成本
AC:平均總成本 MC:邊際成本 LTC:長期總成本
LMC:長期邊際成本 SMC:短期邊際成本 TR:總收益 AR:平均收益
PS:生產者剩餘 MP:邊際產品 VMP:邊際產品價值
MRP:邊際收益產品 MFC:邊際要素成本 r:利率
❼ 學金融學和經濟學能發財嗎
能發財,學經濟學和金融可以把握炒股。
❽ 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我同學發財的原因
地利,人和
❾ 經濟學真的能幫我們賺大錢嗎
中國的知識分子多數貧寒而有大志,為國讀書的使命感自幼就生根發芽,我十年前接觸波普爾和弗里德曼的書籍並開始用功,原因也少不了這一點。但是,我越讀就越失望。為什麼?因為胡說八道的「經濟學家」太多,有寡不敵眾的感覺嗎?不是的。胡說八道的人的確多,什麼洪水有利第幾產業,什麼要靠花錢來恢復信心,什麼最低工資制度能夠保障窮人,什麼扶持這個傾斜那個,什麼中國底子薄所以不能搞自由貿易,什麼餐廳設定最低消費是欺負顧客,什麼反傾銷、反暴利、反勾結,的確寡不敵眾。但這根本不重要!反過來,即使這個社會人人都有弗里德曼、阿爾欽、科斯、張五常一樣的經濟學見識,對經濟的繁榮也於事無補!對「知識救國」的失望,是因為我越來越意識到,老同學尹忠東的話是對的——大學時他就多次提醒我: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兩回事,人的思想可以有很大的差別,但他們的行動都是一樣的。去買麥當勞,您很想守秩序排隊,還想隔得很開,不要身貼身——身貼身完全沒必要。但如果是那樣,您就一直遠遠站著吧,所有人都以為您只是在等人。排隊的好處他們不懂嗎?可能不懂,但是即使懂,好象您自己就懂,但您也照樣得擠進去。不擠不得食。您和他們的思想境界或許有巨大的差異,但身歷其境,您的行動跟他們的都是一樣的。你或許曾經遲疑,那你就已經吃虧。相信每位讀者都遇到過——或者自己就是——曾經誓言要抵制「日貨」或「美貨」的人。我跟他們爭個面紅耳赤,結果還是水火不容。但行動上呢?他們的「刻意犧牲」其實是很小的,只不過是買諾基亞手機和NEC手機的差別而已。如果為了幫助他們更徹底地履行他們的誓言,好意告訴他們,其實諾基亞也採用了日本人的技術,而NEC其實是在中國組裝的,電話公司里的晶元都是美國貨,山水音響其實是香港的資金,《還珠格格》是用日本機器拍攝剪輯的,他們就會覺得我在抬杠。說,可以有很多套;做,則只有一套。思想上,大家可以天馬行空,各執己見,亂說一通,然後一口咬定——不要緊,沒代價。但是,如果付諸行動,則要承受扎扎實實的損失。口頭上我們勢必要跟對手過不去,但行動上我們很難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結果,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可觀察的人的行為都是非常相近的,至少比起他們內心想法的差異而言是如此。正因如是,思想上的偽劣商品,比實物世界的偽劣商品多得多!二、「做了什麼」有別於「為什麼那麼做」誰也沒見過哪個實戰的商業經理手頭上有一張「邊際成本曲線和價格曲線相交圖」。更確切地說,從來沒有人掌握生活和商業中的「邊際」數據——甚至連自以為掌握的人都沒有。這是因為,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從來沒有用「邊際」的概念去思考,就象人們在走路的時候不會思索著重力定律,吞咽的時候默念消化酶的作用原理一樣。我們永遠不知道李嘉誠那麼做為什麼便獲得了成功,說「不知道」,那是因為很多失敗的人也是那麼做的。有人想模仿巴菲特的成功經驗,但無數失敗的人也是那麼做的,而另外很多不那麼做的人卻也同樣取得了成功。張學良的原配夫人寬容地接受了趙四小姐,我們不知道她如何能夠做到那一步,是聰明,是開通,是愚忠,是屈從?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只有那樣,三人才能繼續和睦共處。貧窮的農村家庭為什麼要多生男丁,是聰明,是愚昧,是迷信,是傳統?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在那樣條件下,子女是儲蓄和投資的主要途徑,只有男丁多的家庭,日子才更容易支撐,父母晚年才更有保障。至於這些不懂經濟學的農民為什麼會發現並堅持這個選擇,我們不知道。應該開誠布公地告訴讀者:經濟學不知道怎樣把一個人訓練成為成功的商人。要成功,那麼運氣、努力和經驗就缺一不可,但是,經濟學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逐一掂量這些因素、逐一對這些因素論功行賞。經濟學只是指出一個企業要符合什麼條件才更有機會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但怎樣才能達到這個點,經濟學就束手無策,無言以答。經濟學是解釋人的行為的經驗科學。它解釋的對象是可觀察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不可觀察的動機、願望、理想、觀點和感受。經濟學只是解釋——也僅能解釋——人們「做了什麼」,而無法解釋——也沒有興趣解釋——人們「怎麼會這么做了」。這類似於我們知道一個奧運冠軍是怎樣的,但這種知識跟如何才能訓練出一個奧運冠軍是兩回事;我們知道誰誰誰是諾貝爾獎得主,但這有別於要我們培養一個諾貝爾得主;我們知道一個健康、聰明的男嬰是怎樣的,但如何才能生育一個健康、聰明的男嬰,則是另外一回事。三、通向繁榮之路漫漫一個在大學教書的經濟學教授的言論,與他如果擔任的海關關長或國土局局長時的行為,是有很大不同的。孰好孰壞不是我們這里討論的目的,我們只是指出人們的行為依賴於他所處的約束條件,而與他的或許五花八門的觀點和理想沒有多大的關系。壞的經濟政策為什麼會施行?這往往是在特定約束條件下,人們角逐自身利益的結果。他們要那樣做,才去尋找自圓其說的理由,而不是他們先找到合理的理論後,才根據這個理論來行事。我們常常會顛倒了前後因果。二戰後,是英國政府想花錢,才選擇了凱恩斯,而不是有了凱恩斯,才說服了政府去花錢。不是搞貿易壁壘的人不懂經濟學原理才搞貿易壁壘,而是他們為了生計必須建築貿易壁壘,才選中了那些二百年前就被徹底駁倒的理論和至今一知半解的經濟學者。不是李嘉誠精通了經濟學才發財,而是他發了財後,經濟學家才出來說:「那就是發財,象他那樣就能發財。」弗里德曼雄辯滔滔,諾貝爾獎,著書立說,還請來「未來戰士」施瓦辛格和總統里根等助陣,拍攝電視連續劇《自由選擇》,如日天中,但美國聽了他多少?撒切爾夫人曾經每個星期到Alan Walters家中補習經濟學,上任首相後更請他做私人顧問,那麼英國的福利主義今天改觀了多少?東歐和蘇聯變革後,不少西方經濟學家紛紛出謀獻策,即使這些計謀都是正確的,但那也不比建議營養不良的飢民要補充營養更強。人在江湖,知易行難!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懂得牛頓定律,但這一知識除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外,並沒有對我們的個人生活產生多大的幫助。我們走路尚且沒有跌倒,我們拋起兒子尚且不會忘記接住,恐怕不能歸功於對牛頓定律的認識。是的,牛頓定律在工程技術方面極大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那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資源,可供反復試驗的緣故。但經濟學卻沒有那麼幸運。經濟分析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智力上的樂趣,我們一旦掌握了經濟分析的基本原理,我們就能象走路、騎車、游泳、說話一樣自然地運用,用來理解耳聞目睹的現象,但我們個人人生道路上的順流逆流,卻似乎有著它本來的走向。在另一方面,人們卻不能象做物理試驗那樣廉價地在社會中做經濟學試驗。一項政策的成敗,往往不取決於它理論上是否成立,而只能取決於企業家、政治家、販夫與走卒、忠臣和叛徒、警察與小偷、道德家和黑社會的共同博弈。經濟學能幫多大忙?經濟學確實提高了個人智力上的洞察力,但它無力支配各種現實力量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