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文學化的處理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學化的處理

發布時間: 2021-03-30 04:26:30

1. 文化與文學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文化通過文學來表現,文學是文化的基礎。文學是手段。文化是內涵
對中國文化要批判的繼承。對外來文化要兼收並蓄。融會貫通,但要保證文化的中國本色

2. 怎樣處理文學的經典性和大眾化回答大概在百字左右。。謝謝

我的理解是,大眾化的即是多數,從多數中脫穎而出的就成了經典。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比喻不是很恰當,但是也能說明一點問題,這兩個詞的原意其實只是為了說明普及的程度而已,大眾就是多數人能辦到的,經典是擇優錄取的。
就像《大話西遊》一樣,典型的從大眾升華至經典例子。
至於如何處理文學的經典性和大眾化,我覺得很簡單,你只需琢磨出大眾化的產品,然後讓時間幫你篩選出經典即可。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不是針對你的問題,能力有限,勿怪才好!

3. 論文題目可以文學化嗎

根據高校要求來參考題目是否可以說是文學化的;
論文題目即文章的題名,題目猶如「文眼」,至關重要。因此,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題。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決定論文的命運。論文題目不僅能准確反映論文特定的核心內容,也是專家審稿和讀者最先映入眼簾的內容。論文的題目就像吸引人的眼睛一樣,往往作為第一印象以判斷和決定是否閱讀;另外,題目為二次文獻機構、資料庫系統檢索和收錄之用。

因此,一個好的題目,往往可以爭取專家和讀者群的閱讀興趣,進而體現論文本身應有的價值。論文題目的擬定需要從題目的來源、屬性、內容、質量等方面加以考慮。通過對題目擬定過程的分析研究,有利於提高論文的質量和水平。了解題目擬定的過程,注意避免常見的擬題錯誤,力爭為好的論文擬出合適的題目,會使論文錦上添花。現從編輯日常工作中論文題目常出現的問題出發,結合好的題目,總結出常用的擬題方法。
論文如何擬題

1 論文擬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擬題的原則是:在表達清楚的基礎上,盡量少用詞,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論文題目要求確切、醒目、簡潔、好讀好記、概念明確、層次分明、抓住題目的四大要素(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圍、研究方法)。題目在用詞上必須能確切地概括論文的論點或中心內容,能夠准確反映研究的范圍和達到的深度等,使審稿者、讀者可以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所謂文題相符,就是要含義明確和言簡意賅,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讓人一望即知,而且能夠立刻引起人們閱讀或摘錄、參考的興趣。

1.1 題目難易要適中。

題目的面不宜過大過寬,要量力而行。問題有大有小,有難有易,要選擇力所能及的題目,題目選擇大小不是關鍵,關鍵是能夠深入其本質,抓住其中要害,突破一點,有獨特的見解,找到問題的難點和症結所在;如果能在某一學科領域內的某一個分支中的某一個問題中解決了一個或兩個小問題,或者有了新的發現、發明、創建,那論文就很有份量了。相反,如果好高騖遠、貪大、貪深,想面面俱到,勉強去做自己本來無力勝任的題目,到頭來什麼也搞得不深不透,沒有新的創建和發現,寫的再全面也只是徒有其表、華而不實,沒有什麼實際效果。

例如,論文題目是《發酵過程中的管理》,這個題目面就太廣了。因為發酵過程管理的內容很多,包括能量和物質的平衡、發酵的操作方式、培養條件對發酵的影響等。其中,每一項包括很多,一篇論文中不可能也無法包括這么多的內容。再如《鐵碳微電解法處理TNT廢水》,題目就體現了新的研究內容。鐵碳微電解法處理的工業廢水有:漿紗廢水、染料廢水、硝化廢水、DDNP廢水等,該論文就明確體現了自己研究「鐵碳微電解法處理的工業廢水」中的一個分支,而且解決了一個廢水類型的處理方法。

作為編輯,在校對類似題目大小不適度的問題時,就要求對論文研究的方向和范圍要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看出題目適中與否。

1.2 題目應反映論文內容。

題目應該准確無誤地表達論文的中心內容。題目應使讀者理解到該文的主題思想、主要觀點和主要結論。題目是對論文中重要內容的高度概括,避免使用含義籠統及一般化的詞語。

一般來說,要想准確無誤地體現論文的主要觀點,題目離不開四大支撐骨架,即題目的四大要素: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圍、研究方法。題目只有準確地反映出這四者及其之間的關系,才能凸現論文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深度。常見的論文題目是交代論文內容的范圍來引起同仁讀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鳴。寫作時,論文的題目可以根據論文的需要靈活掌握。

例如,題目《無嚙合力齒輪泵結構優化設計》,題目中體現研究對象、目的。但是,在閱讀全文後,發現論文使用的方法是ProE,所以論文題目若改成《基於ProE的無嚙合力齒輪泵結構優化設計》,就更能體現論文的內容。再如,題目《變頻器故障的診斷》,論文所研究的對象是「採煤機變頻器」,所以,題目改為《採煤機變頻器故障的診斷》就更貼切了。

對於此類的題目,編輯在校對的時候可以通過通讀全文後了解論文的內容就可以發現問題了。

1.3 題目用詞要新穎要有創見。

好的題目、有特點的題目最能抓住人,並讓讀者過目不忘、眼前一亮。那麼,什麼樣的題目才是有特點的好題目呢?還是那個字「新」.「新」就是拋棄老路子、舊套子的出新求異的題目。

題目的用詞上要能突出自己的新見解、新突破,突出所論述的內容是他人尚未研究過的,或雖有研究但有的結論不妥或者還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另外,還應突出自己有創新的獨特研究內容,找到自己論文的特色用語,好像給自己的論文打上標簽。在主要用詞以外,也可以增加「研究」「應用」「設計」等詞彙。但是這些詞彙沒有什麼具體意義,不宜濫用,否則有千篇一律的感覺,更凸現不了「新穎」了。也不要千篇同等套用「*病* *例臨床闡發」,或千篇同等地冠以「探究」、「視察」、「領會」之類的陳詞俗套命題。

例如,題目《骨炭除飲用水氟的機理》,論文中提到目前常用的除氟機理有生成難溶氟化物沉澱、離子交換或配位體交換、物理和化學吸附和絡合沉澱等。該論文的研究「新穎」點是骨炭兼有離子交換作用和吸附作用,所以,把題目改成《骨炭的吸附-離子交換作用除應用水氟的機理》,就可以凸現論文的獨創性。

1.4 題目用詞要恰當。

題目用詞要適當,要恰如其分地表達議題的新穎程度和研究內容的深度,避免用不得體的華麗詞藻,或過高過低的程度用語;用詞簡潔明朗,避免用繁瑣冗長的形容詞和不必要的虛詞,力圖用最簡潔、最鮮明的語言,貼切地傳遞論文的精髓,盡可能地刪除那些可用可不用的詞語;選用本學科領域中最易概括、詞義單一、通俗易懂、便於記憶和引用、規范的術語;少用模糊語言,多用精準語言,不用非公用的縮寫語、符號等,多用常用的或乾脆使用全稱,堅決不能使用有語病的題目。切忌用復雜的主、動、賓完整的語句逐點描述論文的內容,宜用片語做題目。

例如「× × ×學」、「× × ×論」、「× × ×系統」、「× × ×規律」、「× × ×機理」等。諸如此類詞語都應以系統理論作基礎,用於有關著作書名可以,但作為幾千字論文的題目不好,要慎用,最好不用。少用動賓片語形式,這是習慣。比如,《測定植物油酸價》,改為《植物油酸價的測定》為宜;再如《研究一種製取酒精的新方法》為動賓結構,可改為「的字短語」的名詞性片語《一種製取酒精的新方法》。

4. 什麼叫做文學化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5. 文學里的陌生化是什麼意思,能舉一些例子嗎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它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說:「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詩學理論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的成熟標志。「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義者最關心的問題。在其看來,「文學語言不僅製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這個理論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里存在聯系的諸種因素的對立和沖突,正是這種對立和沖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
「Defamiliarization」(陌生化) 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但「陌生化」一詞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期,亞里士多德並沒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用的是「驚奇」、「不平常」、「奇異」等說法:「給平常的事物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這是很好的;人們喜歡被不平常的東西所打動。在詩歌中,這種方式是常見的,並且也適宜於這種方式,因為詩歌當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較遠。……一切『發現』中最好的是從情節本身產生的,通過合乎自然規律的事件而引起觀眾的驚奇的『發現』。……使用奇字,風格顯得高雅而不平凡;……他們因為和普通字有所不同而顯得奇異,所以能使風格不致流於平凡。」
人們往往會對身邊的、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故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那麼「Defamiliarization」就是要把平淡無奇的事物變得不尋常,從而增加新鮮感,有了新鮮感,興趣也就自然隨之提起來了。正如「藝術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影視作品中的故事(story)有可能是發生在不同人物身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事,但編劇把這些事濃縮到一起,使之緊湊,再加以戲劇性的情節(plot),使之成為一個主人公的經歷或是一條主線上串聯起來的事,這樣被藝術處理過,或放大或變形的故事就喚起了讀者或觀眾新鮮的審美感受。(注意story和plot的區別,這樣說吧,人人都會講故事(tell story),但是,不是人人都會成編劇或者小說家,關鍵在於:plot使story豐滿起來,從而使故事成為小說或劇本。)一個成功的影視作品必然在審美距離上處理得當,審美距離是指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審美體驗的必要條件,「距離產生美」。但如果說審美距離太近,觀眾會覺得平淡乏味,太遠,觀眾又會覺得空洞虛假。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度」,要做到恰到好處。其實,作品也好,人際關系也罷,都是同理。教授舉了一個很平常的例子,他和老伴一起生活了20多年,朝夕相處,自然會缺少新鮮感,甚至無視對方的存在,有一天下班回家,發現老伴燙頭了,這樣「Defamiliarization」了一下,就有了重新欣賞、重新認識的興趣,覺得老伴年輕了10歲,視覺上的新鮮感使心靈得到了愉悅,突然意識到雖然現在的她不再像當年那樣光彩照人,但卻是多少年來一直為他默默付出,和他相濡以沫的伴侶,只是時間讓人養成了習慣,忽視了生活中的點滴體貼和關照。

例子:《變形記》

6. 文學典型化中的概況化例子說明

在閱讀實踐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看似不符合語法規范和邏輯事理卻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語言不受習見的語法規范的限制和束縛,給人以新穎、強烈的審美刺激,我們把這類語言稱為「陌生化語言」。它主要出現在詩歌中,小說、散文中也常可見到。由於它具有獨特的表意功能,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語言「陌生化」的主要類型

  1. 名詞並置

  2.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3. 詩句由名片語成,寫早行情景,歷歷在目,膾炙人口。

  4. 2.主謂反常他配

  5. ①潮濕的鳥聲還沾在睫毛(采蓮子)

  6. ②晨鍾雲外濕(杜甫《夑州雨濕不得上岸》)

  7. 例①「鳥聲」(主語)與「沾在睫毛」(謂語)反常搭配。例②「晨鍾」與「濕」反常搭配。

  8. ③蛙聲在故鄉的田野里/長勢良好(黎雲智《蛙聲》)

  9. ④夏也荷過了/秋也蟬過了/今日適逢小雪(洛夫)

  10. 例③說「蛙聲」(主語)「長勢良好」(謂語),主謂反常搭配,展現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尋味。例④詩人別出心裁,「夏」與「荷」、「秋」與「蟬」反常搭配,既點時間推移,又蘊含著「夏荷」與「秋蟬」之形象。

  11. ⑤得得的馬蹄聲又彷彿一路輕的撒到山上去了。(吳伯簫《山屋》)

  12. ⑥可惜的是這張臉填錯了性別,竟然長在男子漢馬而立的身上,使一個三十七歲,非常干練的辦事員,卻有著一張不那麼令人放心的娃娃臉!(陸文夫《圍牆》)

  13. 例⑤和例⑥分別出自散文或小說,例⑤用「撒」形容馬蹄聲,突出了馬蹄聲細脆輕快的特點。例⑥說「這張臉填錯了性別」,頗有意趣,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

  14. ⑦羅漢大爺的雙耳底根上,只流了幾滴血,大爺雙耳一去,整個頭部都變得非常簡潔。(莫言《紅高粱》)

  15. 「簡潔」通常形容語言,莫言創造性地用「簡潔」來形容頭部,新奇、貼切,令人叫絕。

  16. 3.動賓反常搭配

  17. ①我是你河邊破舊的老水車,/千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8. ②夢想,好像一張有獎有息的獎券,買了至少也不會賠本。你可以向夢想的銀行透支快樂。(姜豐《痴人說夢》)

  19. 例①「紡」與「疲憊的歌」動賓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動)與「快樂」(賓)反常搭配,都顯得新穎別致。

  20. 4.附加成分與中心語反常搭配

  21. ①窗外/被秋風吹得很瘦很瘦的蟲鳴/戚戚地咬著我的心(王一飛)

  22. ②黃昏/繞過風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動的/是朵朵鮮綠的詩詞(王媺《等待》)

  23. ③根須扎進《詩經》/伸出一枝枝唐詩/一葉葉宋詞/柔風的唇 輕吟/押聲聲 柳韻依依(伊德超《折柳》)

  24. 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飾「蟲鳴」,富有質感。例②用「朵朵」和「鮮綠」修飾「詩詞」,與前面的「池畔」「荷塘」協調一致,擴大了詩詞的容量,開拓了詩的意境。例③不以常見的「首」、「闕」而以「枝枝」「葉葉」來量化「唐詩」「宋詞」,使之與「柳」渾然一體,自然推出後面的「柳韻依依」。

  25. 5.詞語交互錯位

  26. ①雲飄在水中/帆飛在天上(冰夫《蓮塘月》)

  27. ②文人放下鋤頭/農人放下眼鏡(陳黎《在一個被地震所驚嚇的城市》)

  28. 例①本應為「帆飄在水中/雲飛在天上」,「雲」與「帆」交互錯位,逼真地表現了水天一色的壯闊意境。例②「文人」與「農人」交互錯位,形象地表達了「被連續地震所驚嚇」後的人們手忙腳亂的情狀。

  29.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語言「陌生化」,有利於破除所思維定勢,增強語言領悟能力,提高閱讀水平。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一則閱讀訓練題,要求從括弧中選出一個恰當的詞語,舉例說明如下:

  30. 有名的峨眉山,所謂風景奇特,五步一小變,十步一大變的,我欣賞過一個星期。雖然多變化,可是氣勢{磅礴 非凡 急促 局促},岩石峰巒,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過氣來的樣子。(《鑒湖風景如畫》)

  31. 語段中的「氣勢」後應從括弧中選取哪一個詞與之搭配最佳?檢測結果,我們發現大多數同學不假思索地選取了「磅礴」,因為「氣勢磅礴」是人們習見的說法。教參的答案是「局促」,而作家許欽文用的是「急促」這個詞。孰是孰非,細細斟酌,不難發現。「急促」和「局促」詞義相近,都有時間短促之義,一般不與「氣勢」搭配。但「急促」從主觀感受的角度渲染了峨眉山景觀的特點,對比反襯鑒湖景觀的特徵。下句是「岩石峰巒,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過氣來的樣子」,這是對「急促」的進一步闡釋。由此可見,「氣勢急促」這一「陌生化」的搭式,的確堪稱別具匠心。思維定勢化,對「氣勢急促」一說難以一下子理解和接受,解答閱讀訓練題時就不可避免地犯錯誤了。又如,說到「時間似乎已經睡去,潭水碧澄無聲」,「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著陽光」這類句子,如果用習見的語法規范去判斷,得出主謂搭配不當的結論,就毫無美感可言。總之,缺乏「語言陌生化」意識,不利於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

7. 文學的「陌生化」具體是指什麼

他說:「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令人恢復對糊口的感受,就是為了令人感受事物……藝術的姆崮昵要人感遭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受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想法耽誤。」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詩學理論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詩學的成熟標志。「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義者最關心的問題。在其看來,「文學說話不但製造陌生感,並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這個理論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背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出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構成原則是表面互不相關而內里存在聯系的諸種身分的堅持和沖突,恰是這類堅持和沖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感情的震動。「defamiliarization」(陌生化)
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但「陌生化」一詞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期間,亞里士多德並沒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用的是「驚奇」、「不泛泛」、「奇特」等說法:「給泛泛的事物付與一種不泛泛的氛圍,這是很好的;人們喜歡被不泛泛的東西所感動。在詩歌中,這類體式格局是常見的,並且也適合於這類體式格局,因為詩歌傍邊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糊口隔得較遠。……一切『發現』中最好的是從情節本身發生的,經由過程合乎自然規律的事件而引發觀眾的驚奇的『發現』。……利用奇字,氣勢氣派顯得高雅而不通俗;……他們因為和通俗字有所不同而顯得奇特,所以能負氣勢氣派不致流於通俗。」
人們常常會對身邊的、眼前的東西習覺得常故而置若罔5、不聞不問。那麼「defamiliarization」就是要把平平無奇的事物變得不平常,從而增加新鮮感,有了新鮮感,興趣也就自然隨之提起來了。正如「藝術源於糊口,藝術高於糊口。」影視作品中的故事(story)有可能是發生在不同人物身上、不同時間、不同地址的事,但編劇把這些事濃縮到一起,使之緊湊,再加以戲劇性的情節(plot),使之成為一個主人公的經歷或是一條主線上串連起來的事,這樣被藝術處置過,或放大或變形的故事就喚起了讀者或觀眾新鮮的審美感受。(注意story和plot的辨別,這樣說吧,人人都會講故事(tell
story),可是,不是人人都會成編劇或小說家,關鍵在於:plot使story飽滿起來,從而使故事成為小說或劇本。)一個成功的影視作品必定在審美距離上處置恰當,審美距離是指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審美體驗的需要前提,「距離發生美」。但若是說審美距離太近,觀眾會感覺平平乏味,太遠,觀眾又會感覺空洞子虛。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度」,要做到恰到好處。其實,作品也好,人際關系也罷,都是同理。例子:《變形記》

8. 什麼叫做文學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論,源於藝術創作,是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俄國文藝理論家維克多·鮑里索維奇·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所謂「陌生化」,實質在於不斷更新我們對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陳舊感覺,把人們從狹隘的日常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慣常化的制約,不再採用自動化、機械化的方式,而是採用創造性的獨特方式,使人們面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現,從而感受到對象事物的異乎尋常及非同一般。
希望能幫助到你

9. 什麼是文學化語言

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深可淺,我可以引一段文章給你看看,可能有所啟發.
楊樹達著《積微翁回憶錄》p262——1953年6月20日:
徐茂恂(特立)來山(長沙嶽麓山),邀余往談.徐雲:「王介甫詩,春風又到江南岸,此文法句子;改到為綠,則為文學的句子矣.」語頗有見.……

10. 什麼叫做文學的現代化

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和不斷創新進步以適應社會現代化的過程。既是現代文化的形成、發展、轉型和國際互動的過程,又是文化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互進行的過程。包括從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從工業文化向知識文化的兩次轉型,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文化民主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等等。亦指文化產業、文化設施、文化生活、文化形式等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