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詩詞文學手法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詩詞文學手法

發布時間: 2021-03-30 03:36:09

① 詩詞鑒賞中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1)譯文:先代的聖君,我見也沒見到,後代的明主,要等到什麼時候。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愴然而涕下。

(2)賞析: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等幽州台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屬間接抒情的一種,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寫作者的感情。

如: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1)譯文:煙霧籠罩著水面,月光籠罩著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酒樓里的人們還在尋歡作樂,那些賣笑的歌女渾然不知亡國之痛,隔江還唱《後庭花》。

(2)賞析:詩歌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里無雲的碧空,而是迷濛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麼黯淡,氛圍是那麼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3、托物言志:屬間接抒情的一種,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如: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詠蟬》)

(1)譯文: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並不是藉助秋風的飛傳。

(2)賞析:詩歌中所描寫的蟬的形象是:蟬垂著觸須在枝頭吸飲清潔的露水,陣陣的蟬聲從稀疏的梧桐上傳出來。身居高處,叫聲自然傳的很遠,並非依靠風的力量。

而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發的人生感懷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因而美好的聲名自可遠揚,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噓。由此可見,寫蟬是依據,而抒懷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1)譯文:而陶潛《飲酒》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要辯論已忘言

(2)賞析:詩句表面上是寫景,而實際上則隱寓著詩人的一種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感情境界。

5、動靜結合:指對人、事、景處於動態或相對靜態時的描寫。

如: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1)譯文:漆黑的夜晚,一盞漁燈閃現在河面上,那盞漁燈的光亮就像螢火蟲似的,靜靜地映在河面上。一陣微風吹來,河面漾起層層細浪,原來像螢火蟲那樣的一點光亮散開了,變成了無數顆星星,在河面閃動。

(2)賞析: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兩句寫靜態,後兩句寫動態,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6、以動襯靜: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中顯示出靜態。

7、樂景寫哀: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踐上是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8、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9、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亂來諷喻當朝。

② 古典詩詞寫作技法

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和一定的天份。你需要先讀大量的名家詩作,了解詩的格律和發展歷史,才對詩有大概的了解。再隨自己的愛好品評各家詩詞,才能有自己的見解。最後我要告訴你,文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豐富的閱歷和深刻的體會,才能讓一個人讀懂詩。但懂詩和寫詩相差還很遠,寫詩不僅要讀詩,更要求你在中國古典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你要從名著開始,讀大量的古代文學作品,才能仿前人之語。不過我認為,現代人寫古詩是寫不出名篇的,因其到底不是我們這個時代該有的產物。時代才能產生偉大的文化。

③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④ 古詩詞的藝術手法

修辭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誇張、擬人、設問、反問、對偶等都常見,另外如互文和列錦是不太常見且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的修辭手法。

典故運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點」「面」不均衡

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許多詩詞,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讀者輸出有限的信息,作為讀者定向思維的導線。優秀的詩人,總是善於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動活潑的片斷,藉助於生動的形象來表情達意,這一點,在詩詞鑒賞中是要特別注意到。了解了詩詞的這一特點,將有助於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容。

古典詩歌的辯證表現手法

古人在創作中非常注重表現藝術,寫景、狀物、言情、述志,往往採用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辯證手法,從而形成了古詩詞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讓讀者在品味賞讀中獲得無窮的藝術享受。這些辯證的表現手法包括點染、虛實、疏密、濃淡、離合、雅俗、曲直、隱顯、巧拙等。下面以中學課本中涉及到的詩詞為例,試作說明。

1、點染

點染,本是國畫的術語。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借用到古典詩歌中來,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點明旨意,有些地方側面渲染。這在寫景抒情詩中比較常見,一般用景物來染;用一句話,一個詞來點出要抒發的感情。渲染是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導渲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的「斷腸人在天涯」是點;其餘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傷悲。

如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其中第一句是「點」,點出「傷離別」;其餘各句是「染」,渲染傷別之情。 李清照的《聲聲慢》就用了「乍暖還寒」、「三杯兩盞淡酒」、「晚來風急」、「雁過也」、「滿地黃花」、「梧桐更兼細雨」來渲染傷心的心緒,最後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點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正宮][端正好],前面「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是染,後面「都是離人淚」是點。也是用的這種手法。

2、虛實

虛實結合是古典詩歌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所謂「實」,是詩詞中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捉摸到的部分;所謂「虛」則是指詩詞中表現的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中的部分。換言之,就方法而言,詳細為實,簡略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就對象而言,景為實,情為虛;眼見為實,想像為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過去和將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虛實結合,可以給人以無窮的想像和回味,也可以使詩人的感情表達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難》,以虛寫實,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了讓人驚嘆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隱的《錦瑟》運用「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個典故,以虛寫虛(過去的經歷、夢想、挫折等),讓後學者暢想不已,被喻為古代「朦朧詩」。

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又以實寫虛,將抽象的「愁」化為具體可感的江水滾滾,新鮮美妙,讓人回味。

3、疏密

詩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寫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為疏,密度大者為密。疏者大筆勾勒,重在傳神;密者多為工筆細描,重在鋪寫渲染。在詩歌中,疏利於寫大景,密利於寫小景;在詞、曲中,婉約者較密;豪放者較疏。

但在一首詩歌中,詩人們也時而採用疏密結合的手法,構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空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前兩句「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一句三個意象,顯得綿密急促;後兩句「落木」、「長江」一句一意象,顯得物象稀少而疏闊。從美學角度看,因為密就產生了一種緊促感,因為疏就產生了一種弛緩和開朗感,一緊一緩之間,給欣賞者帶來了心理的愉悅;而作者營造這一密一疏的藝術形象,又將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襯,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

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兩句交代「雨後空山」、「秋天傍晚」,一寫環境,一寫時間,可謂疏朗簡潔;後兩句卻寫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頭」、「水花」,意象十分豐富;一疏顯得宏觀開闊,一密顯出局部的清幽,的確讓人心曠神怡。

4、動靜

客觀事物的動靜之態,給了詩人們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們常常將事物的動、靜結合起來描寫,做到靜中見動,動中見靜,動靜相生,動靜互襯,妙趣無窮。

如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天星。」前兩句寫靜,後兩句寫動,給人美妙的遐想。

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動寫靜,花落、月出、鳥鳴的動,突出了春澗的幽靜。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前兩句寫動,繪出一幅絢麗的圖景;後兩句寫靜,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但也靜中見動,是詩人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動。

李白《望天門山》更是高妙,以「天門中斷楚天開」寫出了水神奇的動,力量巨大;又用「碧水東流至此回」寫出了山雄奇險峻的靜,強大力量的靜;然後又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寫靜,靜中有動;「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動,動中有靜;動靜相襯,即有力量的對抗,又有寧靜與和諧,真是運筆如神!

5、濃淡

在繪畫中,濃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淺、明暗。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指語言的色彩。濃者,重筆濃彩,絢麗;淡者,素筆淡寫,不尚雕飾。就作家個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濃艷;有的濃淡兼施,兩相映襯,收到鮮明生動的藝術效果。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上片寫金陵的壯麗景色,用了「似練」、「翠峰」、「殘陽」、「彩舟雲淡」來寫秋景,語言華美;下片嘆六朝競逐豪華,弔古傷今,語言素淡;以濃襯淡,有力地強化了政治家睹今鑒古的深遠思慮。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寫「紅藕」「玉簟」「羅裳」「蘭舟」「錦書」「月滿」,色彩較濃;下片寫「花」「水」「閑愁」,色彩較淡;濃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發了詞人的相思之苦;「濃」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讓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運用語言的一種藝術。「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詩歌中適當運用雅語和俗語,就會雅俗共賞,增強詩歌的藝術魅力。

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前七句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比較雅;結尾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較通俗:這樣以俗入雅,充分表達了詞人關注百姓疾苦的情懷。

又如白居易《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用語通俗;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用語典雅。不用雅,寫不出江南之優美;不用俗,便失去了親切感和獨特的嚮往之情,可謂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巧」是工巧,「拙」是樸拙,二者結合,常可收到別具一格、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如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前一句樸拙,後兩句工巧。無前者,後兩句失去依託;無後者,前一句失去了應有的表達效果:前後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頓生,一股興嘆之情流動。

又如周邦顏的《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前一句寫太陽初升,露水漸干,比較朴實;後二句寫青青池水,風吹水動,晃動的葉子彷彿在不斷高舉一樣,用筆很巧。

8、曲直

曲與直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來說,詩人心情平靜時,喜歡含蓄委婉,感情激動時,便直吐為快。在現實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復雜變化的,因而在作品中總是兼用曲與直兩種手法來表情達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補,妙合其心。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描寫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寫了對仙境的嚮往,暗寫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屬於「曲」的手法;到詩的結尾處卻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就是「直」,一曲一直間將詩人率真可愛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居易的《琵琶行》雖然也曲直兼用,但沒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為主;他寫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對下層歌妓和勞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達的卻是政治受挫後,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世態炎涼的強烈不滿。說自己的遭際屬於「直」吧,可他還是表達得那麼「曲」,不講原委,只訴同感。曲折與直率的運用,與詩人的心境有關,確實耐人尋味。

9、隱顯

「隱」與「顯」,也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隱顯」與「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將兩者聯系在一起說,因為曲就是隱,直就是顯。詩人在表達深藏內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時,往往隱約其辭,採用隱諱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達得較直接明白。

如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明明是想說自己考前心裡沒底,又充滿成功的期待,盼望張籍的幫助,卻又隱諱曲折地虛擬新婦的口氣問新郎:「畫眉深淺入時無?」可謂隱諱而妙極。

又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在明顯地抒發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時,也隱約地抒發了「塵滿面,鬢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說是隱得深沉。

10、離合

離合是一種離題旁涉與緊扣題目的辯證表現手法。直寫題目,內容就會局促;盪開筆墨,內容又會偏離題目。而離合就是要講究直寫與旁寫、正寫與側寫的和諧,側寫、旁寫都要做到服務於正寫,服務於題目,從而使詩歌意脈相連,似斷實續,搖曳多姿。這種手法在詠物詞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因為古人主張詠物詞要力求「不即不離」、「不沾不滯」。

如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開篇搖曳入題,以似花非花、無情有思吟詠楊花,接著由楊花衍生出思婦意象,人與花、物與情,在不即不離之間,詠物而不滯於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當然,詩歌的辯證表現手法,除了上面舉出的這些之外,還有很多, 如在角度上還表現為「大小」,在內容銜接上還有「突兀與自然」,在音節節奏上還有「快慢」等等

⑤ 詩詞寫作手法

1.比喻: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3.借代:用借體代本體。它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可用部分代整體,以特徵代本體,以專名代泛稱等,如《葯》中以「花白鬍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徵代本體。比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借代可使表達具體象。

4.誇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誇大或縮小。魯迅《葯》中寫道:「……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後一句使用了「縮小」的誇張。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5.對偶:俗稱「對對子」,詩歌中叫「對仗」。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類型。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7.設問:無疑而問,在自問自答中引人注意,啟人思考。

8.反問:也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暢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5)詩詞文學手法擴展閱讀: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⑥ 古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

修辭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誇張、擬人、設問、反問、對偶等都常見,另外如互文和列錦是不太常見且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的修辭手法。

典故運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點」「面」不均衡

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許多詩詞,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讀者輸出有限的信息,作為讀者定向思維的導線。優秀的詩人,總是善於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動活潑的片斷,藉助於生動的形象來表情達意,這一點,在詩詞鑒賞中是要特別注意到。了解了詩詞的這一特點,將有助於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容。

古典詩歌的辯證表現手法

古人在創作中非常注重表現藝術,寫景、狀物、言情、述志,往往採用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辯證手法,從而形成了古詩詞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讓讀者在品味賞讀中獲得無窮的藝術享受。這些辯證的表現手法包括點染、虛實、疏密、濃淡、離合、雅俗、曲直、隱顯、巧拙等。下面以中學課本中涉及到的詩詞為例,試作說明。

1、點染

點染,本是國畫的術語。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借用到古典詩歌中來,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點明旨意,有些地方側面渲染。這在寫景抒情詩中比較常見,一般用景物來染;用一句話,一個詞來點出要抒發的感情。渲染是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導渲染,相互依存,和諧統一。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的「斷腸人在天涯」是點;其餘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傷悲。

如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其中第一句是「點」,點出「傷離別」;其餘各句是「染」,渲染傷別之情。 李清照的《聲聲慢》就用了「乍暖還寒」、「三杯兩盞淡酒」、「晚來風急」、「雁過也」、「滿地黃花」、「梧桐更兼細雨」來渲染傷心的心緒,最後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點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正宮][端正好],前面「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是染,後面「都是離人淚」是點。也是用的這種手法。

2、虛實

虛實結合是古典詩歌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所謂「實」,是詩詞中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感覺捉摸到的部分;所謂「虛」則是指詩詞中表現的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中的部分。換言之,就方法而言,詳細為實,簡略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就對象而言,景為實,情為虛;眼見為實,想像為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過去和將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虛實結合,可以給人以無窮的想像和回味,也可以使詩人的感情表達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難》,以虛寫實,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了讓人驚嘆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隱的《錦瑟》運用「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四個典故,以虛寫虛(過去的經歷、夢想、挫折等),讓後學者暢想不已,被喻為古代「朦朧詩」。

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又以實寫虛,將抽象的「愁」化為具體可感的江水滾滾,新鮮美妙,讓人回味。

3、疏密

詩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寫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為疏,密度大者為密。疏者大筆勾勒,重在傳神;密者多為工筆細描,重在鋪寫渲染。在詩歌中,疏利於寫大景,密利於寫小景;在詞、曲中,婉約者較密;豪放者較疏。

但在一首詩歌中,詩人們也時而採用疏密結合的手法,構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空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前兩句「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一句三個意象,顯得綿密急促;後兩句「落木」、「長江」一句一意象,顯得物象稀少而疏闊。從美學角度看,因為密就產生了一種緊促感,因為疏就產生了一種弛緩和開朗感,一緊一緩之間,給欣賞者帶來了心理的愉悅;而作者營造這一密一疏的藝術形象,又將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襯,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

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兩句交代「雨後空山」、「秋天傍晚」,一寫環境,一寫時間,可謂疏朗簡潔;後兩句卻寫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頭」、「水花」,意象十分豐富;一疏顯得宏觀開闊,一密顯出局部的清幽,的確讓人心曠神怡。

4、動靜

客觀事物的動靜之態,給了詩人們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們常常將事物的動、靜結合起來描寫,做到靜中見動,動中見靜,動靜相生,動靜互襯,妙趣無窮。

如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天星。」前兩句寫靜,後兩句寫動,給人美妙的遐想。

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動寫靜,花落、月出、鳥鳴的動,突出了春澗的幽靜。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前兩句寫動,繪出一幅絢麗的圖景;後兩句寫靜,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但也靜中見動,是詩人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動。

李白《望天門山》更是高妙,以「天門中斷楚天開」寫出了水神奇的動,力量巨大;又用「碧水東流至此回」寫出了山雄奇險峻的靜,強大力量的靜;然後又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寫靜,靜中有動;「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動,動中有靜;動靜相襯,即有力量的對抗,又有寧靜與和諧,真是運筆如神!

5、濃淡

在繪畫中,濃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淺、明暗。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指語言的色彩。濃者,重筆濃彩,絢麗;淡者,素筆淡寫,不尚雕飾。就作家個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濃艷;有的濃淡兼施,兩相映襯,收到鮮明生動的藝術效果。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上片寫金陵的壯麗景色,用了「似練」、「翠峰」、「殘陽」、「彩舟雲淡」來寫秋景,語言華美;下片嘆六朝競逐豪華,弔古傷今,語言素淡;以濃襯淡,有力地強化了政治家睹今鑒古的深遠思慮。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寫「紅藕」「玉簟」「羅裳」「蘭舟」「錦書」「月滿」,色彩較濃;下片寫「花」「水」「閑愁」,色彩較淡;濃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發了詞人的相思之苦;「濃」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讓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運用語言的一種藝術。「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詩歌中適當運用雅語和俗語,就會雅俗共賞,增強詩歌的藝術魅力。

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前七句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比較雅;結尾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較通俗:這樣以俗入雅,充分表達了詞人關注百姓疾苦的情懷。

又如白居易《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用語通俗;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用語典雅。不用雅,寫不出江南之優美;不用俗,便失去了親切感和獨特的嚮往之情,可謂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巧」是工巧,「拙」是樸拙,二者結合,常可收到別具一格、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如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前一句樸拙,後兩句工巧。無前者,後兩句失去依託;無後者,前一句失去了應有的表達效果:前後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頓生,一股興嘆之情流動。

又如周邦顏的《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前一句寫太陽初升,露水漸干,比較朴實;後二句寫青青池水,風吹水動,晃動的葉子彷彿在不斷高舉一樣,用筆很巧。

8、曲直

曲與直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來說,詩人心情平靜時,喜歡含蓄委婉,感情激動時,便直吐為快。在現實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復雜變化的,因而在作品中總是兼用曲與直兩種手法來表情達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補,妙合其心。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描寫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寫了對仙境的嚮往,暗寫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屬於「曲」的手法;到詩的結尾處卻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就是「直」,一曲一直間將詩人率真可愛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居易的《琵琶行》雖然也曲直兼用,但沒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為主;他寫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對下層歌妓和勞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達的卻是政治受挫後,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世態炎涼的強烈不滿。說自己的遭際屬於「直」吧,可他還是表達得那麼「曲」,不講原委,只訴同感。曲折與直率的運用,與詩人的心境有關,確實耐人尋味。

9、隱顯

「隱」與「顯」,也是詩人表達感情的兩種方式。「隱顯」與「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將兩者聯系在一起說,因為曲就是隱,直就是顯。詩人在表達深藏內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時,往往隱約其辭,採用隱諱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達得較直接明白。

如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明明是想說自己考前心裡沒底,又充滿成功的期待,盼望張籍的幫助,卻又隱諱曲折地虛擬新婦的口氣問新郎:「畫眉深淺入時無?」可謂隱諱而妙極。

又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在明顯地抒發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時,也隱約地抒發了「塵滿面,鬢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說是隱得深沉。

10、離合

離合是一種離題旁涉與緊扣題目的辯證表現手法。直寫題目,內容就會局促;盪開筆墨,內容又會偏離題目。而離合就是要講究直寫與旁寫、正寫與側寫的和諧,側寫、旁寫都要做到服務於正寫,服務於題目,從而使詩歌意脈相連,似斷實續,搖曳多姿。這種手法在詠物詞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因為古人主張詠物詞要力求「不即不離」、「不沾不滯」。

如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開篇搖曳入題,以似花非花、無情有思吟詠楊花,接著由楊花衍生出思婦意象,人與花、物與情,在不即不離之間,詠物而不滯於物,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當然,詩歌的辯證表現手法,除了上面舉出的這些之外,還有很多, 如在角度上還表現為「大小」,在內容銜接上還有「突兀與自然」,在音節節奏上還有「快慢」等等

⑦ 古詩詞手法

1.比喻
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詞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
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採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誇張到極點。
6.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例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純用名片語合,構成典型環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氣氛,烘托遊子的哀愁。
7.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蟾宮曲》)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例如:「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
例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0.點化
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
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11.雙關
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
例如:韋庄的《憶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12.互文
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例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

⑧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再如: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隱語是隱去本事而假以他辭來暗示的手法.雙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雖然意境開朗壯闊,寫出洞庭湖煙波浩淼的雄偉氣象,但這只是表象.內里還包含著作者當時的處境(杜甫當時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齡58歲,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國家的處境——沉浮.
3、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誇張 :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
5、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如:「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發,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⑨ 詩詞里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詩詞里常見的表現手法有這些:

1、【渲染】

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

2、【襯托】

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

3、【烘托】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

4、【動靜結合】

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

5、【化動為靜】

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

6、【虛實結合】

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相同的情感。

7、【以樂景寫哀情 】

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8、【抑揚 】

對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

9、【比興】

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後面的正文。

10、【白描與工筆】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啟知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11、【意象組合】

意象組合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

12、【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

13、【重章疊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

14、【以小見大】
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

15、【曲筆】
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

(9)詩詞文學手法擴展閱讀: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總之,表達方式是就文章的寫作內容而言,寫作方法(表現手法)是就文學作品寫作的具體技法而言,而修辭手法是就語言修辭效果而言。因為角度不同,說法也就有一定差異,對此,應注意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