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資源詛咒是發展經濟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資源詛咒是發展經濟學

發布時間: 2021-03-30 00:26:12

① 如何理解"自然資源詛咒"假說

資源詛咒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多指與礦業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那些資源稀缺的國家增長的更慢。經濟學家將原因歸結為貿易條件的惡化,荷蘭病或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等,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

② 資源詛咒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新的內生增長理論對於索洛增長理論的「趨同過程」和「趕超假說」提出了質疑,大量的實證研究開始比較各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差異。一些經濟學家發現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卻令人失望,開始探求其中原因。1993年,Auty在研究產礦國經濟發展問題時第一次提出了「資源的詛咒」(Resource Curse)這個概念,即豐裕的資源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並不是充分的有利條件,反而是一種限制。在此之後,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連續發表了三篇文章,對「資源詛咒」這一假說進行開創性的實證檢驗。
他們選取95個發展中國家作為樣本,測算自1970—1989年這些國家GDP的年增長率,結果發現僅有兩個資源豐裕型國家年增長速度超過2%。回歸檢驗表明,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顯著的負相關性,資源型產品(農產品、礦產品和燃料)出口佔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1%。即使將更多的解釋變數納入回歸方程,比如制度安排、區域效果、價格波動性等,負相關性依然存在。

③ 求作業答案:「資源詛咒」是一個經

D

④ 資源詛咒的核心機制是什麼

「資源詛咒」的經濟現象
俄羅斯前總統普京說過一句讓人深思的話:「我們的國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卻很貧困」。從 17世紀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紀的俄羅斯,再到二戰後的奈及利亞、委內瑞拉、一些海灣產油國等,這些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相比,經濟增長速度明顯緩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資源貧乏的國家,如 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的NIE(New Instry Economics,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卻都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勢。人們有理由懷疑,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否造成對經濟增長的「詛咒」?
「資源詛咒」的國內外發展
「資源詛咒」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Auty(1993)的《豐富的資源與經濟增長》,其基本涵義為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反而比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經濟增長得更慢。然而,「資源詛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出現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過實證分析,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解釋資源出口國家貧困化增長的原因。他們發現,以初級產品為主要出口品的國家在面臨不斷貿易惡化的狀況時,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級產品以換取更多的工業品,從而大量貿易利益為發達國家所佔有。這一思想被稱為「普雷維什——辛格假說」。
經濟學家對於「資源詛咒」的解釋雖多樣化,但概括而言,「資源詛咒」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在於豐裕的自然資源通過某種機制「擠出」了其它生產性的組織或經濟活動。
日本學者Matsuyama(1992)將整個經濟分成農業和製造業兩個部門,由於製造業具有「干中學」的性質,如果一國中的製造業被更多體現資源優勢的初級產業所擠出,那麼該國的經濟增長就會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蘭病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來解釋這種現象。在荷蘭病增長模型中,一個國家有三個部門:可貿易的自然資源部門、可貿易的非自然資源部門以及不可貿易的部門,從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簡稱S-W模型),並成為「資源詛咒」理論研究的主流模型。該模型認為:自然資源稟賦越大,對不可貿易產品的需求就越大,從而分配給制
造業部門的勞動力和資本就越少。這導致了製造業的萎縮以及不可貿易部門的擴張。但是由於初級品的價格低於製造業,再加上許多國家對初級品進口的保護政策,從而導致自然資源豐裕國家的經濟發展反而出現停滯。然而,恰恰正是製造業及其具有的正外部效應,才是長時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和必要基礎;製造業普遍缺乏、經濟活動集中於初級產品生產的資源國也就必然擺脫不了增長乏力的困境。
Sachs和 Warner(2001)進一步檢驗了自然資源豐裕程度對經濟增長的間接效應,即豐裕的自然資源主要通過擠出促進經濟增長的活動來阻礙經濟增長。
資源詛咒的間接傳導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由於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使得當地居民的收入顯著提高,從而使人們忽視良好的經濟管理、社會平等以及有效率的政府機構對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這也導致人們產生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並減弱人們對投資、高級勞動力和推動經濟增長策略的需要。其次,本幣升值會損害製造業並且導致出口結構向資源密集型產品傾斜。結果,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往往會面臨製造業和其它非原材料產品出口的減少,而這些產品都具有技術溢出和「干中學」的特徵(Sachs et a1.1995,1999a;Gylfason 2001)。最後,自然資源也會吸引潛在的創新者在資源部門工作從而擠出企業活動和創新行為,造成資金從研發部門向初級產品部門的轉移(Sachs and Warner 2001)。
針對國外的的理論成果,國內學者結合本國實情也做了大量相關的研究,這里提出如下代表性人物:
徐康寧對與「資源詛咒理論」的研究在國內算是第一人了,並在《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一文中,利用1995-2003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借鑒荷蘭病模型方法對採掘業的資本以及勞動力投入比重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中,他們主要用採掘業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比重來表示資源豐裕度,從而間接研究豐裕資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發現採掘業擴張確實導致經濟衰退,這種負面影響主要通過資本轉移渠道來實現,同時勞動力轉移渠道也起到了抑制經濟的作用,但是顯著性要低很多。同時他們還通過研究山西的典型案例發現,資源過度開發引起的製造業衰退和制度弱化是導致該省經濟衰退的主要傳導渠道。借鑒國外學者的模型使用同樣方法做同樣類型的研究的學者還有李天籽《自然資源豐裕度對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研
究》、韓亞芬、孫根年和李琦三人的《資源經濟貢獻與發展詛咒的互逆關系研究》、邵帥和齊中英的《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於「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等。
然而,魯金萍在《廣義「資源詛咒」的理論內涵與實證檢驗》一文中,提出了「廣義的資源詛咒理論」,這個理論指出導致經濟增長減緩的原因不僅僅是對自然資源稟賦的研究,而主要是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和資源的快速枯竭所導致的(如下圖「廣義的資源詛咒理論的模型」)。並且,梁玉潔和黃念兵在《資源詛咒還是制度詛咒?》一文中提出「之所以出現所謂資源詛咒的情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出現資源詛咒地區的經濟文化或制度缺陷」。

「資源詛咒」的成因解釋及對策建議
1.「中心-外圍」理論
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大類國家,一類是西方高度工業化國家,即中心國家,一類是沒有實現工業化或畸形工業化的外圍國家。中心與外圍存在著嚴重不平等的交換,中心的發展以損害外圍的發展為代價。其邏輯結論是,只要「中心-外圍」結構不改變,或外圍國家不脫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外圍國家的發展就沒有希望。
2.貿易條件惡化論
普雷維什和辛格等認為,初級產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價格彈性的,
出口初級產品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結構如果始終停滯於滿足初級產品的國際市場需求,貿易條件將不斷惡化,與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將不斷拉大,陷入長期的相對貧困之中。
3.產業關聯理論
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產業與該國其他產業的產業關聯度很低,無助於其他部門的成長。一方面,資源產業的勞動者收入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壓制了本國消費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資源產業所需要的資本品幾乎全部依靠進口,而所生產的初級產品又全部銷往國外加工,也壓制了本國加工業的發展。
4.「荷蘭病」效應
Coren 和 Neary 研究了上個世紀 60 年代荷蘭由於發現巨量天然氣並啟動大規模開采,最終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國際競爭力的典型現象。他們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指一國內部的建築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他們認為資源的突然發現或價格意外上漲會導致資源轉移效應和支出效應,這兩種效應的結果最終使得當地製造業衰落、服務業繁榮。而製造業承擔著技術創新和組織變革甚至培育企業家的使命,一旦製造業衰落,一個國家就失去了長足發展的動力機器。
5.人力資本投入不足
Sachs 和 Warner 還有 Gylfason 等人的研究已經證明,在資源豐裕的國家中,初級產品的生產構成了經濟活動的主要部分,這些部門並不需要高技能的勞動力,對這些國家來說,擴大教育支出以增加人力資本似乎是沒有必要的。 對於個人而言,由於就業領域仍然以初級產品部門為主,接受教育以提高其人力資本的收益並不高,因而個人也缺乏接受教育的激勵。然而,舒爾茨以來關於經濟增長的研究已充分揭示人力資本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豐裕的自然資源對於人力資本積累的抑制效顯然也是「資源詛咒」產生的原因之一。
6.腐敗與尋租行為
尋租理論也被人們用來解釋「資源詛咒」。Korhonen 等人的研究認為,導致「資源詛咒」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不合理的制度。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法制不健全、官僚治理能力低下、產權的不安全和模糊等等制度問題,而豐裕的自然資源蘊涵了大量的經濟租,這就導致在資源產業內或圍繞著產業形成相關的尋租利

⑤ 發展經濟學題目 請解釋一下下列名詞 (名詞解釋),謝謝

主要進口替代:指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一開始,主要是從非耐用消費品生產和投資的替代進口功能分配:經濟學家衡量收入分配的另一種常見的方法是分析功能性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功能分布也稱為元素,這也解釋了收入份額在總國民收入,為生產(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各因素得到。內容重點是收入占總國民收入的分配,獲得收入的每一個元素的百分比,以及收入多少每個人不重視從什麼要素收入

⑥ 論述資源詛咒的現象與治理措施

2世紀7年代,荷蘭發現大量石油與天然氣,於是荷蘭政府大力發展資源和能源產業,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在一段時間內,荷蘭出口劇增,出現大量貿易順差,荷蘭經濟因此得到飛速發展。但是沒過多久,荷蘭經濟卻經歷了一場衰退,失業率升高,勞動生產率下降,通貨膨脹率上升。豐富的資源卻使經濟出現一系列問題,這種現象使得眾多經濟學家開始關注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1 「資源詛咒」的概念
很多研究表明,豐富的自然資源非但不能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導致經濟出現衰退等一系列問題。例如,就世界范圍而言,OPEC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明顯處於落後地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資源豐富,但是國民收入卻很低。與此相反的是,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等資源匱乏型國家(地區)卻屬於發達國家(地區)之列。就國內而言,山西、甘肅等省份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率等卻在全國排名末位;而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資源異常匱乏,而這些地區的人均收入等各項經濟指標卻在全國排名前列。這一系列現象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資源豐富不再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優勢,它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經濟增長,並造成多方面的問題。學界把這種現象叫做「資源詛咒」。
2 我國「資源詛咒」現象產生的原因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我國確實存在「資源詛咒」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1)資源產業的繁榮會抑制其他產業的發展。資源豐富地區通常大力支持資源產業的發展,在資源產業繁榮的同時,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導致製造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受到抑制,最終使經濟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在這里以山西省為例進行說明:
山西省作為中部內陸省份,由於具有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優勢,8年代初,國家確立了以山西為中心的全國能源基地的戰略地位。在政策引導和巨大投資的推動下,山西的煤炭工業繁榮發展,山西煤炭調出量佔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量的2/3。但是到現在為止,山西的經濟在全國僅僅處於中游水平,豐富的煤炭資源並沒有給山西的經濟帶來迅猛增長。其原因為:為了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增大採掘、原料工業等資源產業的投資,而這些產業的各類產品的加工鏈很短,中間產品比例高,最終消費品比例低,這就擠佔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終產品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從而患上「荷蘭病」。
(2)資源產業的擴張容易導致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人力資本是衡量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准,有其存在和成長的特定環境。只有在現代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中,人力資本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科技能力才能保持較高的水準。而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是以採掘業及相關的低級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這種經濟環境需要的是對工資要求不高的低技術廉價勞動力,一般的技術工人就基本可以勝任大多數工作,再加上人力資本投資本來就是一個無法立竿見影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才能得到投資回報,短視的政府因此常常忽略對人力資本的積累。這在長期後會導致這些地區產業結構和水平的低端化、低附加值化和低科技含量化,阻礙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
(3)資源豐裕使經濟出現尋租、制度弱化等亂象。因為自然資源容易帶來高額的經濟租金,很容易引起各種利益集團在對其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進行各種合法和非法的博弈行為,因此形成了各種政治利益集團,導致制度弱化、尋租等現象。
在我國現階段,產權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場規則不健全,導致了這些亂象的發生:地方政府和各級資源管理部門對礦業資源擁有較大的管制權,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成本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等代理人承擔,而大部分收益卻為經營者及少數政府官員所享有,這種有缺陷的制度安排不僅使得資源的所有權與行政權、經營權相混淆,而且所有權在經濟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其收益由多種途徑轉化為一些部門、地方、企業甚至是個人的利益,這就導致了資源的浪費、過度消耗和利用率低等問題。 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4)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使經濟的發展不可持續。因為高額利潤等問題,一個地區的資源通常被過度開發利用,使得環境惡化、污染嚴重等現象不斷發生,再加上「先開采後治理」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使本地區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此外,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礦產資源的開采都會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傷亡事故,直接威脅到人的生活與生存。脆弱的自然環境狀況不僅阻礙了地區潛在優勢的發揮,而且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由此引發了大量的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問題。
3 解決「資源詛咒」現象的對策分析
(1)合理安排產業結構,積極促進產業升級。我國一些資源豐裕地區產業結構是相當落後的,增加值高的製造業很不發達。因此,這些地區產業結構的設計要避免單純以資源開采為導向,而要把資源開發同發展高增加值的製造業結合起來,每年從資源產業受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大力發展先進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把旅遊業、生態農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產業和支柱產業,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戰略加以貫徹。與此同時,必須積極促進包括資源行業在內的產業升級,生產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由初級產品向工業製成品轉變,加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轉型。
(2)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對創新的投入。我國資源豐裕的落後地區雖然人口數量較大,但人力資本的積累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資本不斷地被資源產業資本所「擠出」。政府必須增加對這些地區的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資體制,吸引外來的技術人才和知識人才,積累寶貴的人力資本。同時,政府要加大對創新的投入,促進資源豐裕地區的經濟發展高端化。
(3)明晰資源產權,合理安排相關制度。「資源詛咒」現象導致制度弱化等問題的發生,這是由於體制機制不健全造成的。要從根本上減少尋租和****行為的發生,必須加快推進資源有關產權制度的改革步伐,制定規范產權的法律制度,從法律上保證資源的所有權得到實現;明晰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制定與完善資源稅徵收制度,理順資源產品價格,使資源價格確實反映資源破壞與環境治理成本。
4 總 結
我們應該認識到,只要採取了有效措施,完善了相關制度,合理地利用、管理自然資源,資源就能起到支持經濟增長的作用,「資源詛咒」是完全能夠避免的。因此,深入了解自然資源削弱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早採取措施避免「資源詛咒」,是我國自然資源豐裕地區的政府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⑦ 什麼是資源詛咒理論

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 資源詛咒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多指與礦業資源相關的 經濟 社會問題 。豐富的 自然資源 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 大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那些 資源 稀缺的國家增長的更慢。 經濟 學家將原因歸結為 貿易條件 的惡化, 荷蘭病 或 人力資本 的 投資 不足等 ,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

⑧ 資源如何避免成為「詛咒」

[編者按] 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以來,經濟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究與經濟增長有關的諸種因素和條件,即增長的源泉問題。自然資源或自然稟賦、物質資本、技術進步、公共秩序與法律乃至信念和價值觀,相繼被揭示出來並置於突出位置。其中,自然資源作為物質生產活動的必要投入品,成為經濟賴以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通常蘊含了更大的發展潛力。近代以來的經濟發展史表明,自然資源的確對於一國國民財富的初始積累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快速工業化與其豐裕的自然資源密不可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資源豐裕的國家陷入了增長陷阱的事實引起了經濟學家的深思。經驗數據顯示,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來看,資源豐裕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是緩慢的,甚至是停滯的。1965~1998年全世界中低收入國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遞增,而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期卻下降了1.3%。在全球65個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中,只有四個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波札那)人均GNP年增速達到4%(1970~1998),而一些東亞資源稀缺的經濟體(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經濟增長卻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銀行,2000)。因此,國際經濟學界提出了一個專有名詞: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 ,即豐富的自然資源並沒有給國家帶來好運,反而與一些對經濟持續增長極為有害的變數相聯系。例如收入分配極端不平等、腐敗和尋租活動盛行、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內亂頻頻爆發等等。類似情形在非洲和拉美一些國家表現得極為突出。 我國號稱資源大國,但在實際的經濟運作過程中我們卻越來越多地發現,我們開采資源所要付出的成本,特別是社會成本,遠遠高於所獲得的收益。《》是對關於「資源詛咒」的文獻綜述,但讀來仍具有啟示意義。 資源怎麼就成了詛咒? 國際經濟學界對於自然資源豐富反而拖累國民經濟的研究已成為近20年發展經濟學重要的發現之一。為什麼資源豐富的國家比資源貧乏的國家經濟增長更慢?為什麼資源豐富的國家收入更加不平等,人力資本投資低下,甚至內亂和戰爭頻頻爆發? 上世紀90 年代以來,對資源詛咒之謎的探索已成為發展經濟學中的焦點之一。在解釋資源詛咒的問題上,國際學術界形成了若干不同的觀點,其中有將重點放在資源出口國的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上,也有將重點放在自然資源的出口導致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得國際競爭力下降上,還有人認為是由於收入的不平等和人力資本投資的嚴重不足造成的。 貿易條件論。最早提到或者說與資源詛咒有關的經濟理論要數上世紀50 年代末期的發展經濟學界中的結構主義學派。普雷維斯(Prebisch) 和辛格(Singer) 等經濟學家認為,初級商品的出口國將不可避免地遭受貿易條件惡化的命運,並且這些初級產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價格彈性的,這將導致富有的工業化國家和貧窮的初級產品出口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注意到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將給政府製造難題,出口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往往導致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受影響並進而影響到一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此外,他們還認為資源部門的發展不可能促進甚至有可能阻礙其他部門的發展。由於自然資源部門大多數掌握在跨國公司巨頭手中,使得這些部門類似發達國家的經濟飛地,而且自然資源開采部門基本上不存在「前向聯系」或「後相聯系」。這就使得自然資源部門的發展即使是一枝獨秀但對其他部門卻沒有什麼帶動作用,這最終會拖累整個國民經濟。 荷蘭病(Dutch disease)。上世紀60 年代荷蘭北海一帶發現大量天然氣,隨著天然氣的大量開采和出口,荷蘭盾變得堅挺,非石油出口的競爭力卻下降了,人們把這種綜合病症稱做「荷蘭病」。荷蘭病表現在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逐漸衰落。製造業承擔著技術創新、組織變革,甚至培養企業家的使命,而自然資源開采部門缺乏聯系效應以及外部性,對人力資本的要求也相當低。所以一旦製造業衰落,人才的外流是必然趨勢。仔細觀察荷蘭病可以發現,荷蘭病模型並不能完全解釋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詛咒問題。荷蘭病模型的理論假設是在資源出口繁榮之前存在充分就業並且資本是固定的,這無疑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勞動力的絕對過剩和資本的嚴重不足。按照荷蘭病的分析思路,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過剩,資源部門的意外繁榮會使得過剩的勞動力轉向現在繁榮的資源產業,但同時並不會提升製造業的工資水平。因此,資源轉移效應中所說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未必存在。另外,如果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中間產品大都需要進口,假如匯率升值,本國的製造業未必會失去競爭力,而不是像荷蘭病模型所說的製造業會一蹶不振。但是荷蘭病分析思路的價值在於,它強調本土的製造業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這與他們提出的資源轉移效應與後來一些學者認為優秀的人才會轉向收入豐厚的部門導致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降低的思路不謀而合。 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和收入的不平等。無論國家還是企業層面的研究都提供了足夠的證據表明,教育應該被視為一項投資品。人力資本理論包括內生增長理論預言,對教育投資的差異將導致各國在勞動生產率上的差異。除此以外,對教育的投資還能降低收入的不平等,從而提高經濟增長率。對婦女教育的投資還會降低生育率和改善子女的健康水平,這都有利於一國的長期經濟增長。近來,不少經濟學家試圖從此角度來解釋資源詛咒,即探討資源豐富國家為什麼對教育投資缺乏積極性。研究結果表明,資源豐富的國家的資源開采部門本身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就嚴重不足。 從產權到尋租、腐敗和內戰。上世紀50 年代到70 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的很多資源部門被收歸國有,但這種國有並不能解決資源部門的產權問題,一個典型的弱點就是產權界定的無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當產權的實施面臨困境時,製造業的發展將有更多難以克服的障礙。但這種產權的困境並不妨礙資源產業的發展,其原因在於資源產業的短期回報率高到足以吸引投資。並且這種投資的回報甚至會要求產權的私人實施。當資源的租金足夠高,而國家的產權實施又面臨合法性障礙或操作困難時,大規模的尋租活動和內亂就不可避免。一般認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之所以會提高一國的內戰風險,是因為內戰的產生與資金密切相關。冷戰結束後,分離主義者無法從以前的超級大國那裡得到資金的支持,這就使得他們很容易把目光轉向一些高額租金的自然資源。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許多自然資源的出口相對來說並不受內戰的影響。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奇怪現象:一方面內戰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另一方面圍繞自然資源的交易卻有條不紊。但其他部門如製造業和服務業(旅遊業) 卻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他們往往在內戰中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且不容易在戰後恢復。即使內戰停息,雙方會很快的發現國計民生比內戰前更依賴自然資源部門,這又再一次為內戰埋下了火種。 資源如何才能不成為詛咒? 在如何避免資源詛咒方面,有兩個問題必須加以考慮:一是採取怎樣的政策,二是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政策。在學術界對自然資源詛咒的分析中,也提出了一些如何避免資源詛咒的政策建議。 將自然資源留在地下。這種觀點看起來比較極端,以至於不能被認為是一項嚴肅的政策建議。其倡議者牛津飢荒救濟委員會認為,必須對自然資源開採的速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經濟後果仔細權衡。 根據傳統的工程或項目經濟學的觀點,在自然資源的開采和開發上,強調速度是符合效率原則的。很明顯,資源開發速度的放慢將會降低資源的現值。在資源價格隨時間增長的情況下,所有者可以預期資源作為資本的收益而隨之增加。如果資源資本的收益增長率等於其他財產的利率,所有者就會對將資源保存在地下和開采出來這兩種選擇沒有偏好,資源開采將以最優速度進行。但是考慮到資源詛咒假說,集中的自然資源出口和開發,將使得國民經濟變得更加脆弱。資源開發項目的放緩會使一個國家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能力調節伴隨而來的收入流。顯而易見的是,緩慢而穩定的收入流比快速而巨大的收入流更易於管理。相應的由荷蘭病所帶來的資源轉移效應和擠出效應也會變得輕微。在這方面,英國和挪威的成功實踐已經提供了一個有用的借鑒。 多樣化。解決資源詛咒的另一個方案就是減少對資源部門的依賴,也就是推進產業的多樣化。奧梯(Auty) 認為,產業的單一是資源豐富國家經濟績效差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多樣化幾乎被所有經濟學家公認為解決資源詛咒的良方,但要成功地實施卻不容易。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石油出口國將其巨額的石油出口收入投入到產業多樣化的推進上,但結果卻令人失望。原因除了前面所述的「荷蘭病」外,還在於政府主導的刻意追求多樣化而忽視了市場自發力量的培育,並且這些所謂的多樣化往往都是政府壟斷經營,這就給一些部門尋租套取政府資金提供了大量機會,自然也談不上什麼效率和競爭力,反而限制了充滿希望的私人投資的發展空間。雖然政府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真正有效率的多樣化來自私人部門的投資。另外,在鼓勵多樣化的同時要求政府實施開放的出口導向性的貿易政策,這有利於本國私人產業的成長和製造業競爭力的形成。 收入凍結、穩定化和資源基金。合理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是解決資源詛咒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資源出口型國家,巨額出口收入轉化為大量增加的財政收入,政府往往被如此「大好形勢」沖昏了頭腦,匆忙上馬一些耗資巨大、周期長的項目,這往往會造成國內總需求的膨脹。一旦資源價格不由自主地回落,政府又迅速地陷入財政危機,需求的緊縮造成國民經濟的大起大落極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成長。這就需要政府阻止將來自資源出口的收入轉化為增加的總需求,可通過設立資源基金的形式來完成。 資源基金既可用於海外投資也可用於穩定收入。具體的方法是從穩定政府預算收支的目的出發設立一個資源價格,如果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超過此價格,則基金收入增加,以此來防止增加的收入轉為預算支出;如果低於此價格,基金的收入的一部分進入到政府預算中以穩定預算支出。在經驗研究方面,既出現了成功資源基金案例,如智利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失敗的國家,如委內瑞拉。另外, 2002 年,德福林(Devlin) 和萊文(Lewen)在對71 個國家從1970 到2000 年的數據研究發現,資源基金能起到降低政府支出提高投資率的作用。但是也有經濟學家提出了疑問,他們認為資源基金實際上有可能惡化財政紀律導致軟預算約束,因為這種設置資源基金的辦法實際上是為政府在財政支出壓力增大時留了一個後門。 政治改革。也有部分經濟學家主張應該重視資源豐富國家的政治制度改革。在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一部分經濟學家主張推進民主制度。但戰後50 年的經濟發展實際上已經證明,如果從純粹的經濟增長目標出發,民主制度體現不出其優越性,民主制度並不是經濟發展真正的必要條件。並且問題在於,如果一國收入和財富分化嚴重,要使民主制度成功運轉是相當困難的。現代社會選擇理論已經指出了民主制度理論上的缺陷,收入的嚴重分化往往導致利益的尖銳對立,民主的推行往往使政府成為再分配的機器,反而不利於經濟的增長。但不引入民主,繼續維持寡頭和上層精英的統治,又會使資源財富繼續集中於少部分人手中,使收入的不平等繼續惡化,這實在是一個兩難選擇。另一部分經濟學家將政治改革的焦點集中在清除腐敗和尋租行為上,要求增加政府的支出和有關資源收入項目的透明性,要求有更多的公眾參與到政府決策中去,以此來防止政府部門和官員濫用資源收入損害民眾利益。例如在2003 年,透明國際發起一場運動,要求跨國石油公司公布他們對產油國政府或國家石油公司支付的款項及其用途。透明國際英國分會主席庫克庫勒夫特指出:「此舉有利於這些產油國家,如奈及利亞、安哥拉、伊拉克、印尼和哈薩克等國家的人民及其公民社會組織了解他們國家的收入狀況。這樣,他們就有權利監督他們的政府是否把國家預算用於增加公共服務及物品,防止這些財富被揮霍在沒有任何實效的面子工程或乾脆被轉移到政客在海外的銀行戶頭。」 目前,對資源詛咒的研究方興未艾。最新的研究試圖通過對自然資源制度質量的探討來研究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些資源同樣非常豐富的發達國家,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挪威等;還有些資源非常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例如馬來西亞、波札那等成功地維持了長期的高水平經濟增長,這種現象的確是令人費解的。目前的研究認為,自然資源秉賦和自然資源制度將影響經濟發展,而制度的發展路徑和制度質量的不同會影響長期經濟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