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學理論教程》中的名詞解釋怎樣更好地去記憶
單個詞理解再理解,就如漢字一樣就算你不知道這是什麼字什麼意思,但你能從字的外形判斷出這詞的大概范圍。文學理論中的名詞也差不多先了解他的范圍,描述誰描述什麼再去理解他,最後把這個名詞連起來解釋,再修改,最後記憶。以上是我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2. 文學理論教程簡答題
有,文學表現活動要經過深思熟慮。eg:唐代苦吟詩人賈島「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3. 文學理論教程與文學理論要略有什麼區別(都是童慶炳主編)
老師介紹了文學理論教程,說好像是結合作品,很容易理解。要略的話不是很清楚哦
4. 各種名詞解釋問題!!!急!!! 謝謝了~~~ 文學理論教程 第四版 童慶炳主編
1指的是藝術作品內部的組織構造和外在的表現形態以及種種藝術手段的總和
2是1915至1930在俄國盛行的一股文學批評思潮
3人道主義 是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論
4人文關懷 一般認為是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
5藝術形象 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
6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一種創造審美對象的精神生產
7藝術構思 素描基礎知識與藝術認識
8、藝術概括 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9、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以一定的哲學世界觀為基礎的社會政治范疇
10、審美意識形態 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11、形式主義形式主義(formalism),指在藝術、文學、與哲學上,對形式而非內容的著重
12、精神形態 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又具有 自身的特殊性質
13物質生產 是社會存在形式的生產,是人們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
14、精神生產 所謂精神生產是指為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所創造的精神文化.
累死我了 給分了 不保證都對!
5. 《文學理論教程》(文學概論)中「感知定向」的名詞解釋
「感知定向」主要指的是個體在遇到客體之前在頭腦中先於客體形成的定向思維,也稱感知。這種感知存在於主題的頭腦里,並影響主體對客體的感知。
6. 文學理論教程名詞解釋 原型
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對藝術個體的解釋,是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應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驗形式,這種形式是人類遠古生活的遺跡,是重復了億萬次的那些典型經驗的積淀和濃縮。它是悠遠的歷史起點
7. 文學理論教程是怎樣定義文學的
文學的含義
一、文學概念三義
廣義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
狹義文學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學,即包含情感、虛構和想像等綜合因素的語言藝術行為和作品,如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文類。
「美的藝術」: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書法、電影
折中義文學:介乎兩者之間難以歸類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作品。如一些政論散文。
----------------出自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
8. 大一文學概論的名詞解釋一般有哪些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6.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7.中國特色:必須以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經驗作為土壤去培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必須吸收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遺產,尋求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結合點。
8.當代性:必須在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概括當代社會主義文學實踐的新經驗,回答當代社會主義文學運動提出的新問題。必須面對20世紀西方文論的挑戰。隨著科學的發展,20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諸如符號學、解釋學、現象學、價值學、資訊理論等。
9.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10.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11.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
12.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13.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14.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15.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16.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17.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18.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19.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20.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2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2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24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整理區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在繼承優秀文學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的審美需要進行藝術的革新和改造。
2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植根於人民生活,自覺從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題材、主題、情節。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豐富自己,服務於人民。
26.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7.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28.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29.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30.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31.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32.材料:是文學創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造過程的第一起點。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33.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主體當前由於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34.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35.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36.靈感: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態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37.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38.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39.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40.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形神兼備的傳達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41.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像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實力創造形象的方式。
42.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43.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44.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准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45.藝術真實: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觀性感知與詩意性創造,達到對社會生活的內蘊,特別是那些規律性的東西的把握,體現著作家的認識和感悟。
46.藝術概括:就是作家依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以主體的審美價值追求能動介入方式,對富有特徵的事物給予獨特藝術處理,從而在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基礎上,創造既具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具有相當普遍意義,體現著一定審美價值取向的藝術形象之方法。
47.情感評價:是文學的本質屬性和文學創造的必然要求,它作為一定的價值取向,內隱著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倫理、宗教和審美等社會性需要與態度,以及由此諸多因素形成的對社會生活的心理體驗和判斷。
48.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與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生存狀態及其命運、幸福相聯系。
49.藝術形式:語言材料及各種藝術手段的有機結合,使藝術內容的組織,生成與呈示,使藝術文本的存在形態,是文學審美價值的實現方式。
以上是根據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學理論教程》第一編第二編第三編課後基本概念
以下是老師講的重點,當然,是目前為止學的課程
1、文學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文學也是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著的。
2、文藝學
文藝學是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解釋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包括五個分支: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 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文學史。
兩種分類:
一、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史是對一般規律的探討;文學批評、文學批評史、文學史是對個別具體的作品、作家和文學現象的解釋、分析和評價特殊規律的探討。
二、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又是對文學的「共時」研究一種橫向審視;而文學理論史、文學批評史、文學史是 「歷時」研究一種縱向追溯。
3、話語
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
4、話語蘊藉
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藉深厚(語言文字是含蓄不露的,而意義又是深厚的)而又餘味深長(有限中蘊蓄著無限;單一外衍生出多解)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化與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
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態(兩種典範的文本修辭形態)
1)含蓄:有限的話語中隱含或者蘊蓄彷彿無限的意味 → 小中蓄大
2)含混: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話語蘊藉多重不確定的意義 → 一中生多
(含混又名歧義、復義、多義)
5、審美意識形態
審美意思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三大表現:無功利與功利(目的)、形象與理性(手段)、情感與認識(態度)。
6、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相互作用的過程)
人在與自然地交換過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質力量作用於自然,使自然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而自然又提供了一個場所,使人得到鍛煉,進一步充實了自身的本質力量。
所以,人與自然是一種自由的過程,人的生活屬於自然地同時,又有超越自然地一面。
7、精神生產
人類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與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8、物質生產
人類為取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而進行的對自然界的物質改造活動。
9、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是人在一定現實關系中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統一體。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惟一源泉。
三大限定條件(特點):
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10、整體性的社會生活
整體性的社會生活指既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也不局限於某一層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滲透,是現象與本質、具體與一般相統一的社會生活。
1)是豐富多彩的,即使以某一方面的生活為中心,也一定是輻射其他的;
2)讀者看到的故事往往是表象的,但表象的背後一定蘊藏著符合規律、揭示規律、體現本質的深層力量。
11、內在的尺度(主體的尺度、主體的傾向):即根據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審美需要、審美
目的、審美理想來進行能動地選擇、加工客體。
種的尺度(客體的尺度):即主體從選擇具體客體開始到對具體客體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也就是說,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
12、藝術概括:
藝術概括就是作家依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以主體的審美價值追求能動介入方式,對富有特徵的事物給予獨特藝術處理,從而在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基礎上,創造既具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具有相當普遍意義、體現著一定審美價值取向的藝術形象之方法。
有兩點要求:(一)實現「個別」與「一般」的統一(從「特殊」中顯出「一般」)
(二)實現二者的統一需要通過藝術提煉。
13、詩意的裁判
文學創造就是一種評價活動,但這種評價和判斷不同於科學的盡量客觀,這種評價是主觀的、情感的評價。因而,可以說,文學創造就是一種裁判活動。但這種裁判是有標準的,不是任意的裁判。這一標准就是善與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