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典悲劇與西方古典悲劇有何不同
你好;
從中西古代文學之間的差異入手。比如說,中國古代文學中,大多數作品表達的是官場失意或友人離別等,而西方古代文學,例如亞里斯多德,巴拉圖等哲學家的作品中就透露出人文主義。然後再分析造成這種差異 的原因,再抒發一下感慨就搞定了。
...感慨就因該從起差異造成的結果抒發,中國的古代文學關注社會與國家,促進了封建制度的發展,也使人有在固步自封的思想。而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則促進了新制度的形成。由此可以抒發一下關注人性的重要行嘛。而更具體的就要看你的了.
中國的大都以喜劇結束,而西方的文學大都以悲劇結束。
❷ 中國古典文學十大喜劇和悲劇是什麼
中國古典十大悲劇
《竇娥冤》——元朝關漢卿
《趙氏孤兒》——元朝紀君祥
《精忠旗》——明朝馮夢龍
《清忠譜》——清朝李玉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
《漢宮秋》——元朝馬致遠
《琵琶記》——明朝高則誠
《嬌紅記》——明朝孟稱舜
《長生殿》——清朝洪升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中國古典十大喜劇
《救風塵》——元朝關漢卿
《西廂記》——元朝王實甫
《看錢奴》——元朝鄭延玉
《中山狼》——明朝康海
《牆頭馬上》——元朝白樸
《李逵負荊》——元朝康進雲
《幽閨記》——元朝施君美
《綠牡丹》——明朝吳炳
《玉簪記》——明朝高濂
《風箏誤》——清朝李漁
❸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四大悲劇是什麼
中國古典四大悲劇是《竇娥冤》、《趙氏孤兒》、《桃花扇》、《長生殿》。
1、《竇娥冤》是元代雜劇,寫一個孤苦無依的婦女竇娥,遭受無辜陷害,反被受賄的貪官判處死刑。竇娥的冤情無處伸張,憤怒得指天罵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還臨死發出誓願:她的鮮血要濺在刑場的白綾上,六月天飄起漫天大雪,當地亢旱三年。
2、《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故事已見於《左傳》,但較簡略。到《史記·趙世家》和劉向《新序》、《說苑》才有詳細記載。《趙氏孤兒》寫春秋時期晉國朝廷內外忠與奸的斗爭,以及由此引起的圍繞趙氏孤兒而展開的迫害與反迫害的斗爭。
3、《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傳奇(戲劇),共二卷。該劇定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全劇共五十齣。前半部分寫唐明皇、楊貴妃,長生殿盟誓,安史亂起,馬嵬之變,楊貴妃命殞黃沙的經過。
後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傳聞,寫安史亂後玄宗思念貴妃,派人上天入地,到處尋覓她的靈魂;楊貴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並為自己生前的罪愆懺悔。他們的精誠感動了上天。在織女星等的幫助下,終於在月宮中團圓。
4、《桃花扇》是清代著名的傳奇劇本。作者孔尚任通過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現了明末時期復雜的權奸之爭,以及南明覆亡的歷史;侯方域在南京舊院結識了秦淮名妓李香君,共定婚約。
(3)古代文學悲劇擴展閱讀
四大悲劇作者簡介:
1、《竇娥冤》的作者關漢卿,號已齋文,大都人,生活在十三世紀三十年代到世紀末。他一生從事雜劇創作和演出,寫過雜劇六十餘種,由於社會地位低賤,生活道路坎坷不平,使用權他有可能觀察和體驗下層人民群眾的疾苦,摔打出一副錚錚鐵骨。
2、《肇事故如》作者紀君祥,一作紀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跡不詳。所作雜劇六種,全佚四種,有佚文者一種,存全劇者僅《趙氏孤兒》一種。繼《趙氏孤兒》雜劇出現的戲文有《趙氏孤兒報冤記》。
3、《長生殿》作者洪升(1645~1704),字昉思,號稗畦,浙江錢塘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名門望族的家庭,從小就受著良好的文學熏陶,寫得一手好詩。後來移居北京,但性格耿直高傲。
師友又多是明亡以後不出仕的名士。所以洪升一直找不到一官半職,在北京做了二十多年的國子監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伶工們在佟皇後喪期內為他專場演出《長生殿》,被削籍回家。晚年抑鬱無聊,縱情山水,在浙江吳興落水而死。
4、《桃花扇》作者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丘的六十四代孫。除《桃花扇》外,孔尚任還和顧采合寫了《小忽雷》傳奇,也是一個揭露權奸誤國的戲。他的詩文有《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近人輯為《孔尚任詩文集》。
❹ 中國文學史上有哪些愛情悲劇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愛情悲劇太多了,但最著名的應為:1、焦仲卿與蘭芝(孔雀東南飛)2、唐明皇與楊貴妃(長恨)3、陸游與唐婉(沈園二首)。
《沈園》二首
其一: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白居易《長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采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白發新,椒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扇,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疋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
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而未為久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
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意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
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我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
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具異種種在其中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留待作遣施於今無會因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
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
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
蘭芝懟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還家十餘日
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
便言多令才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阿女含淚答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叮嚀結誓不別離今日違情義
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阿母白媒人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
說有蘭家女丞籍有宦官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
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
老姆豈敢言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
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蘭芝仰頭答
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君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
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約後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
便可作婚姻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
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
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
躑躅青驄馬流蘇金縷鞍齋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
雜采三百疋交廣鮭珍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廳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
朝成綉夾裙晚成單羅衫暗暗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未至二三里 新婦識馬聲
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府吏謂新婦賀君得高遷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
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
四體康且直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
仕宦於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
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府吏再拜還
長嘆空中作計乃爾立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❺ 印度古典文學中沒有悲劇為什麼有人說中國古典文學中沒有悲劇,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竇娥冤》、《牡丹亭》、《西廂記》、《桃花扇》
《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孟姜女》、《白蛇傳》、《牛郎織女》、《梁祝》
所謂的四大悲劇,只不過是對應西方的說法,嚴格來說中國沒有這種說法
說法也很多,看你自己怎麼去定義或者看待,其實以上12個都是悲劇,所以仁者見仁了
❻ 中國文學史上真正的悲劇
應該是 焚書坑儒 最可惡吧
❼ 古代文學考試,竇娥竇的悲劇性
《竇娥冤》的悲劇性
竇娥是一個善良女子──具有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人物所要求的那種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會下層少女可能遭遇的命運:做童養媳。我們一開始就看見她和父親生別──也就是永別。父親哭道:「兒呵,我這一去了呵,幾時再得相見也?」直逼第四齣。我們在對話中,還知道這個用來抵債的小女孩三歲就死了母親。劇作者不給這不懂事的七歲小女孩語言,她不開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親辭出時,她才哭鬧,也就夠了。這里不需要成年演員扮演,那樣一來,意味就不真純了。
這是基礎。情形已經夠慘了。緊跟著是十年後,我們再見她時,不是新婚後的少婦,而是開始由成年演員扮演的年輕寡婦。原來她已經和丈夫死離了,──死離太慘,不宜明寫。而且不足以成為悲劇。劇作者也不寫那悠長的十年的童養媳生活。不重要嗎?形式有限制,他放棄可能在生活上比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壞人。這說明她為丈夫守節,不一定完全由於封建觀點,還可能由於有較深的感情。這樣一想,你會幫自己在開始就建立一種真純的悲劇感情:這女孩子實在命運多舛。
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頭。這些苦難經歷,由於女主人公只是消極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劇作用。但是有過這一連串的苦難經歷,我們明白,她的性格將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性格。我們將發現她對命運之神永不低頭。她可能迷信,還可能頭腦封建:這是封建社會一般的婦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屬於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卻是剛直。她認為對的時候,一定說到做到。她勸說婆婆。她大罵張驢兒。她說話不會拐彎兒,做事不會拐彎兒。她是那種堅強的性格。這是性格的一面。劇作者鞭辟入裡,寫她的烈性,又寫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見她赴法場就刑,哀求劊子手繞道後街。直到做了鬼,她還一再要父親照管孤苦無依的婆婆。
忠厚還表現在她不知道怎樣對付那一對地痞父子。我們可以想像這一對老實的婆媳的尷尬處境。悲劇為她們結束了這種可恥的生活。張驢兒的父親錯吃羊肚湯,毒發身死。嫁張驢兒?還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對統治機構存著幻想。她以為封建社會和它的統治機構是上天為她這種苦命人設立並服務的。
說明劇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這里並不出現什麼傳奇。他把一個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婦如實寫成官府把她活活兒屈死。
不信任統治機構的反叛者,被統治機構處死,有動人心處,但決不如信任者被處死的控訴力量那樣「感天動地」。
從三大願起,關漢卿採用浪漫主義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賦予少婦的斗爭到底的靈魂中。沒有人為她昭雪,她為自己昭雪。她為自己昭雪,豈不加強人間暗無天日的暗示?
最後父親以廉訪使的身份為女兒昭雪,豈不加強人間暗無天日的暗示?
換一個清官為竇娥雪冤又怎麼樣?可以。但是悲劇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說「幾時再得相見也」的父親,富貴榮華及身,多年尋訪女兒不見,而今只有夢中相會,她不僅是死鬼,而且還是屈死鬼。他邁進統治機構,發現它屈殺了他的獨養女,怎麼能不失聲痛哭:「白頭親苦痛哀哉,屈殺了青春幼女孩兒也!」清官沒有這種凄厲的哭聲。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屈死的女兒的性命。觀眾面對著傷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淚。
《竇娥冤》的悲劇性,單純有力,像釘子一樣,越敲越深,又像階梯一樣,越升越高。
❽ 中國古代悲劇為何一般都有圓滿的結局
胡適說:這種「團圓的迷信」乃是中國人思想薄弱的鐵證。讀書的人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顛倒是非,便是生離死別,他卻偏要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偏要說善惡分明,報應昭彰。他閉著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慘慘劇,不肯老老實實地寫天下的顛倒殘酷,他只圖說個紙上的大快人心。這便是說謊的文學。這種「團圓」的小說戲劇,根本說來,只是腦筋簡單、思力薄弱的文學,不耐人尋味,不能引人入勝。
醍醐子曰:造成中國悲劇不悲的原因是,中國文化崇尚長壽、永生、美滿以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不喜歡大毀滅、大悲痛,所以,中國悲劇必然要加上喜劇的尾巴。另外,中華民族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現世因果報應,在人們的心中,壞人一定要受到懲罰,否則咽不下這口氣,故而作家也就必須順應人民的這種情感了。人民心中的好人往往就是明君、青天、百姓特別是婦女,因此,他們最後必須取得勝利。還有,封建統治者不會允許大悲大痛的結局,如果明君懲治不了暴官、青天不能主持正義,那麼,皇帝還是無限英明的嗎?朝廷、官府還能保持無限神聖的形象嗎?不能。所以,人治社會都不會歡迎真正的悲劇。
而法治社會卻不一樣。現代西方可謂是太平盛世,但歌功頌德的文學卻不流行,相反,出現了悲觀主義、抨擊主義文學思潮;如表現主義,主張表現人們內心的痛苦和異化的現象;超現實主義表現荒誕、夢幻、非理性;精神分析流派表現人的本能、無意識和人們的壓抑;黑色幽默以喜劇處理悲劇,寓庄於諧,寓哭於笑,成為「大禍臨頭」的幽默或「絞刑架下的幽默」;存在主義文學反映世界的荒謬、人生的痛苦;荒誕派戲劇反映人性的異化、社會的荒誕……。
表現主義者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寫推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天早晨突然變成一隻大甲蟲,隨著蟲性的侵蝕,人的尊嚴和特性的喪失,沒有失去人的思想的薩姆沙感到了巨大的痛苦。早就不喜歡他的父親對他咬牙切齒,母親在醜陋可怕的蟲子面前一次次地昏死過去,一直照料他的妹妹慢慢地也厭棄了他。薩姆沙最終在孤獨和絕望中死去。
荒誕派的貝克特有著名的悲劇《等待戈多》,寫兩個流浪漢每天百無聊賴地在大樹旁等待一個並不認識的名叫戈多的人,戈多遲遲不來,他們想上吊,可褲腰帶又不結實;來了一個主人和脖子上套著繩子的奴隸「幸運兒」,幸運兒還背著滿是沙土的沉重的袋子;後來主人瞎了,幸運兒啞巴了,他們四人先後倒下,象蟲子一樣爬來爬去,象白痴一樣胡言亂語。
荒誕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尤奈斯庫寫有《禿頭歌女》,可劇中既無歌女,更無禿頭歌女。劇情開始時,大掛鍾亂敲了17下,可時間為9點;史密斯夫婦正在家中前言不搭後語地閑談,突然馬丁夫婦來訪,而馬丁與夫人竟然不認識,攀談以後才知道,原來他們共有一個女兒!史密斯夫婦也忘了事先約好的吃飯的事;閑聊中,門鈴響起,可屢次開門也沒見有人進來,直到第五次開門,才進來一個消防隊長;因完不成滅火任務,他來打聽史密斯家中是非會起火。他應邀講了一些怪誕的故事,如小公牛生了一頭大母牛;接著女僕瑪麗上場,也要消防隊長講故事,很久,消防隊長才發現瑪麗原來是正在熱戀的情人。
荒誕派的阿爾比寫有著名悲劇《動物園的故事》:彼得於星期天來到公園的長凳上看書,突然一個身份不明的人傑利過來與他攀談。傑利先迫使他承認生活不如意,後又講動物園的故事,說一切生物都是由柵欄彼此隔離著,無法交流。他建議彼得為保住自己在長凳上的地位而搏鬥,他把匕首遞給彼得,自己撲上去,讓匕首刺穿胸膛,滿意地死去了。
與西方悲劇相比,可以發現中國悲劇存在著六個方面的不足:一、人物單調、程式化。正面人物「高大全」,沒有缺點,反面人物皆形容醜陋,無惡不作。二、道德因素濃重,劇情善惡分明,是非昭彰。三、或寫弱女,或寫英雄,多數只表現冤屈或忠奸的內容。四、大團圓結束,正義一方總是獲勝。五、歌頌明君、清官,不忘歌功頌德。六、沒有直接呼籲人性自由、平等、民主的劇本或內容。
❾ 關於中國古代文學和西方悲劇的不同
西方悲劇絕大多數部分都是命運悲劇,你抗拒不了的命運,註定好的那種,因為整個西方文學受古希臘神話影響極其深,所以命運悲劇是一大主題。中國的悲劇有命運悲劇,有性格悲劇,有道德悲劇,命運悲劇的話《趙氏孤兒》,性格悲劇的話我感覺那種個人悲劇基本上都是性格悲劇,因為個人的性格決定其命運,道德悲劇《三國演義》,其他的我也不太好分類,因為具體的還是要看個人觀點。
❿ 中國文學作品的悲劇性是什麼
1、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真正的悲劇作品很少見。並不是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悲劇,也不是我們看不到悲劇或在文學作品中排斥悲劇,而是我們總要在悲劇性事件的結尾給它安上一個"光明的尾巴",這種做法很受現當代批評家的批評,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消解了悲劇,至少是減少了悲劇的力度及對於人的震撼和凈化。這種說法當然是對的。比如王國維就在《紅樓夢評論》里說:
2、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
3、但我以為,這可能要從我們缺少宗教這一點來理解。因為我們沒有宗教,沒有救贖,沒有來生的許諾,我們可能真的需要在此生就實現終極正義,否則我們會陷入絕望,而且還會引發絕大的道德危機。要知道,沒有宗教的我們,其道德基礎就是理性的而不是宗教式的非理性的,所以,我們的正義必須是我們能理解、能看得見的。魯迅先生在談到《紅樓夢》的那些沒出息的續改之作時,頗憤激地說:或續或改,非借屍還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當場團圓"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癮太大,所以看了小小的騙局,還不甘心,定須閉眼胡說一通而後快。(《墳•論睜了眼看》)
4、但中國文學有中國文學的特點。由於我們有如此悠久而持續的文學史——遠遠超過古希臘的歷史,以及遠遠超過古希臘的作者與受眾,如此豐富的文學作品,如此巨大的成就,我們完全有資格有能力有必要有責任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學評價標准。比如,關於悲劇,如果我們理解為悲劇乃是由於人類自身意志與歷史的矛盾沖突並最終招至必然失敗,是人類自身激情與命運的較量,是人性的弱點或優點在人生歷程中的必然體現。
5、那麼,西方的悲劇形式是《俄狄浦斯》,是《安提哥涅》,是《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斯》,那麼,我們的悲劇不是一種文體,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種彌漫於作品中的情緒:傷感。是的,傷感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最深意蘊,是中國人體認命運的獨特方式。
6、悲劇是文學的最高形式。體現在中國文學上,傷感就是中國文學的最本質特徵。在中國人的感受里,一切美好的東西幾乎都是令人傷感的,因為我們窺見了繁華背後的憔悴。所以,與王國維不同的是,我以為,中國人骨子裡就是悲劇性的。只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是,由於我們能充分體認到世界的荒謬與人生的悲涼,我們在日常表現上,往往倒是樂觀的,讀一讀莊子、陶淵明、蘇東坡,我們能充分感受到這一點,二者之間的邏輯過渡自然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