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中對文學功能是如何闡述的
功能是由本質決定的。《教程》把文學視為整體性的文學活動構成,視為語言藝術,審美性的語言藝術,視為廣義的文化活動之一;這就決定了:1、文學功能是通過語言來發揮作用的,經由人的感官作用於人的想像和情感,影響人的精神世界。2、審美功能即帶來審美愉悅是其核心功能(要展開來談,著眼於審美的個性,強調文學能作用於每個人的人生體驗)。3、作為精神文化活動,它通過想像開拓了人類的精神文化空間,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內容。
❷ 有誰能告訴我「後文學時代文學性的屬性及其功用的理解'謝謝指教!!
與文學終結論相關的,是所謂文化形態的「圖像轉向」。身處其中,文學與文學理論應該如何發展,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
周憲是較早提出「讀圖時代」的學者之一,其《「讀圖時代」的圖文戰爭》一文基本延續了他此前的學術觀點。文章指出,「讀圖時代」的到來,形成了當代文化的圖像優勢,由此引發了一場圖文「戰爭」;「讀圖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圖像主因型文化取代傳統的語言主因型文化;「讀圖」的流行隱含著一種新的圖像拜物教,也意味著對待文化正在告別「語言學轉向」,而進入「圖像轉向」的新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讀圖時代」的到來,深刻改變了我們的文化,改變了文學原有的格局,也改變了我們的文化價值觀。重要的不僅是看到這種變化,而且是理解這一變化根源,進而從容地面對這一變化。
金惠敏在《從形象到擬像》一文中提出,在關於「圖像轉向」的討論中,「審美泛化」常常與圖像增殖或「擬像」相提並論,是「擬像」的擴張造成了「審美泛化」。這里,「擬像」並不是「形象」,它是個無指涉、無意義的空洞之物。形象意味著距離,距離即美;形象的消逝,意味著藝術的終結。而電視將表象性的「形象」經過去真實化而轉變為無現實指涉、無深度模式的「擬像」。「擬像」之美內爆了審美與現實的界限,營構出了一個「審美泛化」的世界,這對文學是一個根本威脅。文章指出,文學不會因此而消亡,但它要警惕著不被擬像所俘獲,其戰略就是不斷強化其與現實的聯系,像對待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那樣對待擬像。
賴大仁在《圖像化擴張與「文學性」堅守》一文中從「文學是人學」這個命題出發,探討了「文學救贖」問題。在他看來,真正的文學危機,是「文學性」的危機,是「閱讀」的危機。當讀者變成了觀眾,閱讀變成了觀看,審美變成了消費,這樣,真正的文學也就終結了。如果真的存在文學危機,那就意味著人的生存的某種危機;如果需要拯救文學,也就意味著需要文學來拯救人自身,即救治人生存的片面性與救贖匱乏。所以,文學的拯救主要是「文學性」或文學精神的堅守,即一方面堅守文學的心靈訴求、人性關懷與精神超越性,另一方面則是策略性地將文學的精神向圖像文化形態「擴張」,將文本閱讀的方法理念與價值觀引入一切文本的讀解。這也許是文學和文學研究的一種突圍與自救之途。
高建平在《文學與圖像的對立與共生》一文中以西方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以及中國古代的「圖」與「詞」關系的觀念作為切入點,探討了文學與圖像的關系,認為這種關系在古代突出表現為詩與畫的關系,而到了現代,則是文學與電影或電視的關系。文章逐一分析了現代與後現代、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視覺與聽覺之爭等問題,說明了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及其局限,提出人的社會生活實踐是處於共生關系的文學與圖像背後的動力源,「圖像世界」離我們越來越近之時,真實的世界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回到真實的世界,這才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盡管科學與市場會使藝術產生種種變化,我們卻只可能有這樣一種後現代:文學與藝術的發展會使自身與生活的結合日益緊密,而不是製造一個幻覺的世界誘使人們遠離生活。
金惠敏的《圖像時代的文論碎片》是典型的「斷片」式寫作,它談到了印刷術與文學、解構主義與文本、電視的意義、商品的生產、先鋒藝術、商品廣告、理性與真實等,其意旨則如作者在題記中所表明的:「圖像時代沒有文學,更沒有文論,文論與圖像相遇只能使它化為碎片。這樣的碎片或許就是圖像時代的文論文體。」
吳子林在《圖像時代的文學命運》一文中不贊同所謂「讀圖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圖像主因型文化取代傳統的語言主因型文化的理論推斷。該文以影視與文學的關系為個案,從影視與文學的「聯姻」與「疏離」兩個方面,深入探討了圖像與文學的關系,認為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文學和影視的藝術規律和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它們的最終產品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美學種類,彼此之間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即便是在圖像的擠壓下,文學語言的實驗性和先鋒性也在與新媒介進行競爭,不斷地拓展著文學自身的生存空間。在倡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盡管現代電子媒介以極高的科技含量創造出了種種文化奇跡。但是,與電子媒介所製作的音響、圖像、色彩、造型、動感、質感相比,語言媒介仍然富於魅力。文學和影視,文字與圖像將會永遠並存,共同豐富著人們日新月異的精神生活。面對視覺文化或消費文化的沖擊,我們沒有必要哀嘆現代以至後現代條件下文學性的消逝。
❸ 曹丕是如何論述文學的價值和功用的
曹丕做魏太子時期,寫了一部學術著作--《典論》。原有22篇,後大都亡佚,只存《自敘》、《論文》、《論方術》三篇。其中《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文學專論,在此之前,我國還沒有文學批評方面的專著。它的產生產生,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開始步入自覺時代的一個標志。文章雖不長,但提出了一些新見解,具有顯明時代色彩,顯示出文學批評的新風,對當時及後代文學理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批評了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錯誤,提出「審己以度人」 的正確批評主張。曹丕分析了「文人相輕」惡習產生的原因,是作家、批評家的認識偏差問題,「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只做到「知己」,而沒有做到「知彼」。一方面表現對自己長處的「善於自見」,對別人長處視而不見;另一方面表現對自已短處視而不見,對別人短處視而易見。「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一個作家不可能擅長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各有所長也就必有所短,往往以自己所長相輕他人所短。解決的辦法是「審己以度人」 ,即從自我出發,審察自己,衡量別人,要有正確的批評態度。
2、論述了各種文體的特點和寫這些文體的不同要求。《論文》說:「夫文本同而末異」 ,所謂「本」,是指文章的本質特徵,即用語言文字來表現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謂「末」,指文章的具體表現形態,即文體特徵或文章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特點。無論哪一種體裁,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文體在表現形態、語言形式、體貌風格方面各有不同。
3、曹丕還提出「文以氣為主」的命題,說「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氣有清氣和濁氣兩種,不是可出氣就能獲得的) ,「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雖是父親兄長,也不能傳授給兒子和弟弟) 。這里的「氣」,實際上指的是作家氣質和個性。所謂「清濁」,一方面說人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是指文學作品的風格。「清」是俊爽、豪邁的陽剛之氣;「濁」是凝重、沉鬱的陰柔之氣。曹丕的「文氣說」,第一次正式認識到作家的主體性及其在文學藝術創作中的作用,把文學研究真正地與對人旳研究結合起來,開創了綜合地評論作家作品的風氣。曹丕旳「文氣說」,是《論文》最核心的一個觀點。它的提出標志著文學創作從此走向自覺,有了曹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才會有日後劉勰等人的比較全面,比較科學的風格理論。由此,我國古代文學批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對提高文學的社會地位,促使作者們重視創作個性,提高創作質量,起著積極作用,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走向有很大影響。
4、曹丕論述了文學事業的社會功能和價值。他對文學的功能和價值提出了嶄新旳看法,他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文章(主要是指詩賦、散文等文學作品。)是關繫到治理國家的偉大功業,是可以流傳後世而不朽的盛大事業。曹丕將文章在政治中的作用概括為「經國之大業」 ,提到與事功並立旳地位,評價如此之高,前所未有。
曹丕在文章中提出了並企圖解決文學發展中的一些共同問題,盡管他對這些問題旳解答還比較簡單,但他啟發後來的作家、批評家繼續探索解答這些問題的先驅之功是不能埋沒的。後來的陸機、劉勰、鍾嶸正是沿著他所開拓旳道路繼續前進旳。他的這些觀點,對文學的發展有積極意義,為後來的《文賦》、《文心雕龍》、《詩品》等體制完備的文學批評專著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將前人零散的文學批評觀點系統論述,為後代文學批評史旳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位文學評論家。
❹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文學功能論
呃。。。我還沒有達到那種水平,沒看過這方面的
❺ 文學的社會功用是什麼
我覺得文學的社會功用應該是讓人們提高自身的修養,讓自己舉手投足優版雅大方,說話文雅權悅耳。不會讓人覺得你粗俗不堪。文學能凈化人們的靈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人們犯罪吧。文學特別是愛好文學的人會認為文學是超功利性的使精神愉悅的甜果。哈哈。不愛文學的人當然可以認為她一點用也沒有,因為除了文學家,好像很少人能夠讓文學變成金錢,養活自己。
❻ 文學的娛樂功能論文800字左右
http://wenku..com/link?url=lEkGNvKBAnDEgeJr6WpYu0YZOqdlY-uEYb6i7v_-
文學的娛樂功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移注意力,減輕讀者的精神焦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焦慮是精神長期抓住某些事件不放。要減輕焦慮,就要把注意力轉移開。因此一個人要心理健康,至少要有三種愛好。現代人由於工作緊張,很容易形成焦慮感。所以,如何減少焦慮感成為一個重大問題。輕度的刺激能減輕焦慮感。這就是一些人說的小賭宜性。但對於精神高尚的人來說,這是不應該的。所以文藝活動陶冶性情就很重要,文學是很好的選擇。 二、文化身份的確證。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文學,很多商人家擺放了很多文學書,但很少翻過,重要的是確證自己的身份。這類人很慷慨,買書很大方。 三、想像性的滿足。 恩格斯曾經說過,民間故事對於農民最大的滿足就是讓辛苦了一天的農民回家之後把自己破爛的茅屋想像成宮殿,把自己醜陋的妻子想像成皇後。 四、進入文學世界,帶來審美享受。 文學世界的進入有些困難,象一些簡短的笑話很容易進入,但是一些藝術技巧很高的東西很難進入,如先鋒派小說。情節性小說是很容易使人娛樂的。如果真的能夠理解一個字而境界全出,那麼會有一種余韻1裊裊的感覺。 所謂文學的娛樂功能,也就是文學活動使人們獲得快樂的效用。魯迅在世紀之初接受了西方文學觀念後曾經指出:"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以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他強調的也正是文學等"美術"即藝術所包含的娛樂性。我國的文學傳統歷來強調"文以載道",對文學娛樂功能的認識較多局限於小說、戲曲等非正宗樣式的領域里。現代文學的發展中,則長時期強調文藝的政治功利性,忽視、排斥乃至絕對否定文學藝術的娛樂功能。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文藝的娛樂功能才逐步受到正視和重視,昔日文學死板的面孔也變得和藹可親起來了。
但是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認識誤區。
片面強調文學娛樂功能在生理層面上的實現
快樂是一種心理現象,導致快樂產生的原因和獲得快樂的途徑是多樣的。由視覺、味覺、聽覺等引起的生理快感,並非人類所獨有,動物也有這種本能性的功能,只是這種快感本身並無社會內容。而美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感覺,則伴隨著豐富的社會內容,是一種感性體驗與理性認識相聯系的精神愉悅。娛樂是人類在基本的生存和生產活動之外獲取快樂的非功利性活動,它包括生理上獲得快感,更主要是指心理上得到愉悅。將娛樂僅僅歸結為感性的消遣、感官的快樂,認為娛樂活動所滿足的僅僅是一種低級的生理慾望,而不可能是高級的心理需要,是一種過於狹隘的認識。我們不排除人類的某些娛樂方式或某些人的娛樂活動只局限於生理快感的層面上,但也不應該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所有的文學作品的娛樂功能都只能或應該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更不能因此認同庸俗、醜陋甚至傷風敗俗、扭曲人性的娛樂方式和趣味,而放棄提倡健康、高雅、完善人性的娛樂方式和趣味。
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活動,具有明顯的娛樂功能,但畢竟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出現和存在的,是人類多種實踐活動的一種。它貫穿著人自由自覺的特性,應該與人的基本生存要求相符合,對社會人生的生存發展完善有益,達到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在文學活動中,娛樂性與理性、娛樂的個體性與社會性都不應是對立的,娛樂並不等於排斥理性的思考,也不等於排斥社會性的內容。文學等藝術形式和其他娛樂一樣,當然可以使人得到一定的感官的滿足。但這種感官的滿足既可以引起人們思想的疲乏,也可以引起思想上的震撼和思考,關鍵在於作品有無深刻的思想性,在於作家寫什麼,怎樣寫。在我們當前的文藝生產中,不少人熱衷表現男歡女愛,突出亂倫、通姦、兇殺,津津樂道高級賓館、海濱浴場、豪華別野墅,以此刺激消費者的視覺和聽覺,引起強烈的生理反應。其目的當然和由此引起的商業效應相聯系,但也和對娛樂功能的宣傳誤導不無關系,其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將文學的娛樂功能與教育功能孤立開來,對立起來
有人認為過去文學發揮的主要是政治教化功能,現在應該主要是娛樂功能了。這種看法有片面性。文學的娛樂功能不是偶然的、外圍的功能,也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功能。它是文學的審美觀照功能必然帶來的普遍性效果之一,是文學多種功能的一種。文學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系統:第一個層次是審美觀照功能,這是由文學的基本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社會功能。只有具備了這種基本性質和特點,才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也只有具備了這種功能的因素才成其為文學的社會功能。第二個層次是由文學的審美觀照功能而必須產生的其它一些社會功能,這主要包括認識、教育、娛樂和交際功能。至於第三個層次,則是由第一、二兩個層次派生出來的受到一定時空限制的文學功能。例如:文學作為階級斗爭的武器的功能,文學作為宗教宣傳的工具的功能等等。在這個系統中,娛樂和教育都是由審美觀照功能派生出來的功能。如果將它們當作文學基本的功能,就可能導致忽視以至抹煞文學的自身特點,從而削弱文學的社會功能。
文藝的目的是什麼?這是歐洲文藝史上一個長久爭論的問題。快感,教益,還是快感兼教益?三種答案都各有很多的擁護者。應該說,還是後者較為符合一般情況。正因為文學作品不可能不體現作者對世界人生的思考,所以文學作品也就不可能不對讀者和觀眾產生思想的影響即發揮思想教育功能。樣板戲有娛樂功能,《戲說乾隆》一類所謂純娛樂片也有思想教育功能。雖然有個別的藝術樣式或藝術作品基本不涉及思想性,例如雜技帶給人們的基本上是純技藝的欣賞。但文學卻是各種藝術中最具思想性的樣式,試想如果抽掉文學作品中鮮活深厚的思想內容,完全消解它的思想性、社會性而只剩下娛樂性,其所能實現的娛樂功能的品位和價值也要大打折扣。
將文學的娛樂功能等同於一般娛樂活動
打球是娛樂,打牌是娛樂,看戲是娛樂,看小說也是娛樂,各種娛樂形式所起的作用有一致的地方,即引起快樂,而且這種活動和人的具有明確功利性目的的活動有所區別,如在極度疲勞時睡覺、在飢火燒腸時飽餐,都可以獲得極大的快樂,但一般並不將這些活動視為娛樂活動。同時,在參與或觀賞這些似乎擺脫現實、忘記一切的純娛樂活動的過程中,人們也獲得一定的自由享受的樂趣,並且也有可能獲得對現實的某種超越性的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是在這些純娛樂性的活動中,也完全可能包含審美的因素,娛樂和審美顯然不是絕然對立的。但是,各種娛樂活動在獲得快感的性質、產生的作用等方面又有不同。麻將、檯球、撲克等純娛樂活動帶給人們生理上的刺激,但也很難說僅僅是生理上的快感。整天坐著不動打麻將、甩撲克,生理上未必舒服,人們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的主要還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愉悅和振奮。
和上述純娛樂活動不同的是,文學的樂趣主要在於通過審美得到自由享受與審美快感。正如韋勒克所說:"文學給人的快感,並非從一系列可能使人快意的事物中隨意選擇出來的一種,而是一種'高級的快感',是從一種高級活動、即無所希求的冥思默想中取得的快感。"從這一點來講,文學和其他娛樂活動的娛樂功能並不能等同;文學的娛樂功能與審美功能也不能夠完全等同,不能因為由審美而產生快樂,便認為審美即等於娛樂,文藝的本質特點就是娛樂性。文學的這些娛樂功能並不能也不應該取代其它娛樂方式的作用。因此也不應該要求文學和其他娛樂形式例如麻將、撲克發揮一樣的娛樂功能。這種要求是不適當的,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意識,就容易助長文學生產中的媚俗傾向。
片面強調文學創作活動的自娛功能忽視文學娛人的社會效果
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文學界有人強調文學的自娛功能,視文學為作家的"游戲",所謂"玩文學",所謂"寫作便是我的娛樂方式"之類的說法就是這種傾向的反映。文學確實不但有娛人的功能,也有自娛的功能。白居易曾經這樣描述自己和詩友之間的關系:"小通則以詩相戒,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可見即使是在相當強調文學功利性的古人那裡,寫詩讀詩也可以是一種娛樂;但是,作者寫作自娛是個人的事情,寫作與朋友互娛是個人之間的事情,外人往往不知道也難以置評;而多數作家的作品卻不是只給自己或少數幾個人看的,通常總發表或出版,要公眾閱讀、購買,要達到娛人的功效。而自娛和娛人並不互相脫離,有什麼樣的自娛追求,自然會有什麼樣的娛人效果。這樣一來,自娛趣味的高低文野之分便不能不和娛人的社會效果連在一起。
不同受眾的娛樂要求是不一樣的。娛樂的內涵本來就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就個人的娛樂興趣而言它也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因此,文藝作品是否能夠發揮娛樂功能,能夠發揮何種娛樂功能,發揮多大的娛樂功能,不但取決於作品本身,而且取決於接受者的態度,即接受者如何看待作品、對待作品。就社會群體而言,需求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交響樂的欣賞者和通俗音樂的追星族,都從各自的欣賞活動中得到樂趣。街頭巷尾的對弈者和高爾夫球的搏殺者,都從各自的參與中得到樂趣。西方現代派文學和中國古典小說的讀者,都一樣從白紙黑字中欣賞到文學的奇光異彩。但是,這些樂趣又都有明顯的差異。作者不應忽視讀者趣味和要求的多樣性而俯就低俗者,更不應該將自己的並不高尚健康的藝術趣味強加於讀者。
毋需諱言,在克服多年來禁慾主義偏向的同時,生活中和文化上的享樂主義傾向正在我們的社會中滋長。享樂主義將追求感官快樂作為人生的惟一價值目標,而文化上的享樂主義則將滿足感官快樂視為文化的惟一功能和最高目標,將高級的、復雜的審美過程解釋成為簡單的、粗鄙的感官刺激和反應。文學上對娛樂功能的種種片面認識,正適應了這種文化享樂主義發展的需要,妨礙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和重視。
❼ 文學的重要性
不知你要多少字的 那我隨便寫寫吧 全是自己對文學的感悟
1文學對人生有著非凡的影專響。它使人明屬智,清醒,它提供給人一種教訓,有時以個簡單的哲理而讓人深思,有時有一個小的故事就能打動人,讓人在讀過之後回味無窮,所以久而久之就會自己產生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可以不斷的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個更高層次的飛躍,使靈魂得到升華,也使自己短暫的一生得到無限的延伸,讓平凡的生命活出一中不平凡的姿態。
2對自己身心有著一種無可比擬的愉悅作用。文學是高於生活的,它是把生活用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因此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 給人一種精神的享受與愉悅,並且讓你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世界的美好,從而也使人對生活充滿信心。
3對他人和為人處世有很大的影響。文學使人高雅,更使人富有氣質
使人學會如何去接人待物,如何更好的對待他人,以及和他人和諧的相處。
4讓生活變得充實和富有樂趣。
如果多了你自己可以刪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