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思古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思古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9 07:39:55

Ⅰ 古代文學簡要說明龔自珍詩歌的創造性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佔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李白 (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鍾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葯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像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像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詩歌豐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李白還有若干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篇最為著名,但這兩首詞是否李白作品,頗滋後世疑問。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間繆曰芑據以翻刻,世稱繆本。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為止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關於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運動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有李長之著《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詹著《李白詩文系年》、《李白詩論叢》、王運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單篇論文,中華書局曾選擇其一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於20世紀60年代編成《李白研究論文集》出版。 李白簡介 -------------------------------------------------------------------------------- 【生平簡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李白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 一、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於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並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後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後,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後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等地。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遊,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於宣城、當塗、金陵、溧陽一帶。後隱居於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牆,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託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於當塗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范傳正《唐右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盪使氣。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喜豪飲縱博,又精於騎射。他不屑於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不無虔誠地求仙學道,采葯煉丹,獨孤及說他出門的行裝是「仙葯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還從山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有縱橫家的氣派,崔宗之說他「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贈李十二白》)。《新唐書·文藝列傳》也說他「喜縱橫術」。總之,「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上述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徵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范。例如為了一瞻李白的豐采,任華、魏萬不遠千里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的金龜相贈;門人武七則甘願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叛軍的佔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的。 二、時代理想的藝術升華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同時,這也成為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李白的個性之活躍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鳴皋歌送岑征君》)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古風》之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

Ⅱ 古代文學唐朝詩風革新的作用及成就

作用
唐代詩文革新運動以其鮮明的文學理論和豐富的詩文創作,在初唐時徹底清除了齊梁余風之後,即進入盛唐詩文創作的繁盛時期,緊接著的兩次意義重大的詩文革新運動更是開創了中唐文學的新局面,也影響著晚唐乃至後世詩文的發展,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成就
一 、初唐:「四傑」拒齊梁詩風,子昂創「興寄風骨」
唐代詩文革新運動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初唐(從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年間),這是盛唐詩歌大繁榮的預備階段,詩人們漸漸走出南宋齊梁綺艷之風和梁陳宮廷之風。王、楊、盧、洛四傑一登場就對這種華靡之風加以批判,主張詩歌應該反映現實生活,指出詩歌應有「剛健」和「骨氣」。 到陳子昂步入詩壇,開風氣之先,讓唐代文學從理論和創作上徹底摒棄了齊梁余風,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正如劉克庄所言:「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高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之。」(《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清嘉慶刻本)①高度評價了陳子昂對唐代詩壇做出的貢獻。

二 、盛唐:詩歌創作大繁榮,不因理論尤「運動」
唐代詩文革新運動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盛唐(從玄宗開元年間至太宗大歷初年),這是詩歌的大輝煌大繁榮時期。詩歌創作獲得了空前絕後的發展,達到了風骨聲律兼優的唯美境界。這個時期涌現了大批詩中高手,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還有王孟、高岑、韋應物、劉長卿、王昌齡等等,真是不盡長江滾滾來。詩歌創作空前繁榮而詩歌理論卻頗為沉寂,理論的發展似乎明顯滯後於創作實踐。然而盛唐詩人作為唐代文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文章創作也是百川中的一支。他們不同於理論家,而他們的
鮮明的創作風格和獨特的個性色彩,卻將深深地影響到後世的理論和作品創作。故而他們的文章創作同理論家的創作一樣,對唐代的詩文革新運動起有促進作用。

三、中唐:「元白韓柳」齊上陣,「樂府古文」新運動
唐代詩文革新運動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中唐(從代宗大歷年間至穆宗長慶年間),這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這個階段的前期由於社會的動亂和王朝的衰微,詩人們失去了開闊樂觀的精神風貌,詩歌也出現了「氣骨頓衰」的不爭氣象,就是號稱大歷十才子的詩人們,也出現了一種漸入雕飾,追求麗詞的傾向,有種頹廢的味道。到了中唐後期,詩人們的精神重新振作了起來,唐詩出現了「新變」,各種風格流派爭奇斗艷,顯示出大活躍的景象。至貞元、元和年間,由於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經由元白詩派新樂府詩歌理論的帶動和韓柳古文革新運動的力推,唐代的詩文創作再次出現了大繁榮的局面。

四、晚唐:詩雖衰有小「李杜」,文漸末出新「詞體」
唐代詩文革新運動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即晚唐(從懿宗咸通初年到唐王朝滅亡)。中唐詩文高潮到唐穆宗長慶時期逐漸低落,在國運衰微的影響下,晚唐詩歌面貌再次發生變化,由盛唐的雄健壯麗,轉而為哀婉凄艷。晚唐詩人以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三
人為代表,盡管為晚唐詩增添一份新的色彩,卻也難以抵擋唐詩衰微的洪流。

Ⅲ 簡論陳子昂對六朝文學的批評

唐代由於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各種文化交融匯合,思想統治也相對寬松,這樣就更有力地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發展。但從文學批評角度來說,它是以批判和否定六朝文風,同時提倡復古為主要內容的。因此,唐代的文學批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即是一部復古的文學批評史。它的復古文學思潮,主要是以傳統的儒家文學觀為指導,企圖恢復並建立儒家經世致用的文學規范,為封建大一統服務。
在唐代詩壇上首先豎著「革命」的旗幟,以復古為號召的是陳子昂。陳子昂提出復古的口號,反對「彩麗竟繁,興寄都絕」的齊梁詩風,主要是要恢復「漢魏風骨」,提倡風雅興寄。他所作的《感遇))38首,擺脫了齊梁及初唐的詩風,實踐了他的文學理論。《登幽州台歌》感嘆懷才不遇,慷慨蒼涼,堪稱絕唱。《蘇州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托古興懷,直抒胸臆。這些傑作,對於糾正梁、陳初唐遺習,下啟盛唐詩風,厥功甚偉。所以陳子昂被稱為初唐詩歌革新之先驅,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陳子昂的復古,究其實情,卻是對於當時的格律文學,唯美文學的一種反動。他是要排斥那種嚴格的形式與虛美的外表,要在詩里「有興寄,有骨肉,有作者個人的生命與情感。」他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中說: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來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嘆。思古人,常恐透這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陳於昂這番言論,主要攻擊的是那些表現色情的宮體詩;是那些「彩麗竟繁」而毫無情感生命的唯美文學。他推重建安、正始之音:推重「骨氣端翔,音情頓挫」的浪漫文學情調。
陳於昂針對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揭示前代文學的弊病和不足,要求恢復「漢魏風骨」,對「橫制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繁榮唐代詩詞確實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唐詩革新的先驅和功臣,在唐詩發展史上起到了頗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亦應看到,陳子昂提出恢復「漢魏風骨」,只不過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針對一個特定的對象和內容進行一次特定的革新運動,總不能從此把文學史上的所有的「復古\ 都稱為「涵革新之義」,更不能簡單地在「復古」與「革新」之間劃上等號。何妨陳子昂的「復古」主張也是有其片面的傾向的。其弊病是: 一、片面地鼓吹「王道」精神,倡導「文以載道」的儒家道統。陳子昂復古的詩論是以其《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為綱領的。這篇文章一開頭,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復古意向。他說:「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這個「道」指的是「古道」,也即是「王道」。獨孤及在《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就主張一切詩文都要「本乎王道」,都以「王道」為內容,要有「美教化,獻箴諫」的社會政治效果。陳子昂所倡導的要在詩中恢復的「古道」,其內涵就是這種「王道」。「詩禮固可學,鄭衛不足聽」以座右銘盯,陳子昂把詩歌當作儒家倫理道德的說教工具,這裡面就含有儒家詩教的一些糟粕。
陳子昂說:「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嘆。」這是他的 「興寄論」。「興」,本是《詩經》的表現方法,但後世的儒家、經生卻解釋為美刺的社會政治內容。聯繫到陳子昂「論道匡君\「以義補國」的論文宗旨,他「興寄論」的實質,就是要遵循《毛詩序)}所說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儒家教化原則,要求詩歌有所寄託,而且所寄託的還必須是有關政教的。
陳子昂又說:「風雅不作,是以耿耿也」,這是陳子昂的「風雅論」。「風」與「雅」,本來是《詩經》的兩大體制;是「六義」中的二義。《詩大序》解釋說:「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又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無疑,陳子昂的「風雅論」就在於弘揚儒家所提倡的「古道」。這個「古道」就是強調詩歌要反映現實,揭露社會矛盾,通過諷喻、美刺,反映民生疾苦,以此作為「願得天子知」的一種政治手段。把寫詩當作一種「稽政」的工具,無視詩歌本身的藝術特性,忽略了詩歌對美的追求。其結果正如羅宗強在他的《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指出的那樣:「往往導致一個弊端;容 易先意存諷喻,不管感情是否已經到了非抒發不可的地步,為意而寫詩,為諷喻而寫詩。」這種純粹的政教功利主義的文藝思想,就與真正的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相距甚遠了。他這種復古的文學思想,後來正成為中唐古文運動的理論家們倡導恢復儒家道統和鼓吹「文以載道」說的先導。所以,陳子昂這種理論觀點,不能不說他有其保守性與落後性的一面了。
劉紹瑾在他的《復古與復元古》一書中說:「『興寄』的有為之作則不一定能達到『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具有『風骨』的境界。其間的關鍵是對詩歌藝術的美學特徵的堅持和把握。陳子昂的『興寄』說己存忽視詩歌的藝術審美特點之弊端。」
我們承認詩文應該有社會教化的功能,應該有提高人文素質的效用。但詩文究竟不是政治性論文,詩人更不是政治家,豈能一切都要「本乎王道」?我國的詩歌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根據地開始,到建國以後,走的都是極端政治化的道路,到了大躍進,「文革」時期,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個時期的詩歌,只不過是政治觀念或方針政策的圖解與 傳聲筒,它成為政治的工具。「政治壓倒一切」,內容的「革命」掩蓋了詩質和詩藝。詩歌也從此失去了獨立的本性。這個教訓值得我們反省的。二、片面地全盤否定魏晉六朝文學,這是虛無主義的表現。陳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將齊梁詩歌作為他的復古理論體系絕對對立物,並在理論認識上予以徹底否定,這再一次暴露了他復古文學理論的保守性、落後性。
無庸諱言,魏晉六朝文學,特別是齊梁詩歌,由於對文學純粹性的過分強調,流於輕騎靡麗。有的作品還夾雜著色情成份,浮艷輕挑,纏綿排惻。陳子昂對此給予批評,這是應該肯定的。但不應該矯枉過正,全盤給予否定。這是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是難以令人苟同的。
眾所周知,南北朝時期,相對地說是我國歷史上儒家思想失去獨尊地位的時期,也是我國文學擺脫了儒家經學的附庸地位而走上自覺發展道路的時期。特別是詩歌創作,更是突破了儒家詩教說的束縛,開始追求表現作為人的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內容,追求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藉。

Ⅳ 古代文學

感到大作透出一種端直飛動的風骨,聲情抑揚起伏,語言鮮明精練,音韻鏗鏘動聽。
下面是全文和翻譯

【原文】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雲:「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譯文】東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經有五百年了,漢魏時期剛健蒼涼精要勁健的風骨傳統,晉宋時期已經沒能流傳下來了,然而在流傳下來的文獻中還是可以找到證明的。我閑暇的時候曾經瀏覽齊梁間的詩歌,覺得那時的詩歌創作都過分追求華麗的詞采,而缺乏內在的比興寄託,總是長嘆不已。追思古人(詩歌的「風骨」和「興寄」),常常擔心浮艷綺靡文風沿襲不斷,而風雅的傳統不能振作,因此總是耿耿於懷。昨日在解三處拜讀了您的《詠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種端直飛動的風骨,聲情抑揚起伏,語言鮮明精練,音韻鏗鏘動聽。於是心胸為之一洗,耳目為之一新,抒發胸中的郁悶之氣,滌盪了心中的沉悶之感。沒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這真可以使建安詩人們發出會心的笑意。解君說:「東方先生可以和晉代的張華、何劭相比美。」我認為這是真知灼見之言。所以我嘆服您的風雅大作,寫了這首《修竹詩》,應當有知音之人傳布欣賞它。

Ⅳ 大家誰能幫我找下台灣某一作家或台灣某一文學作品的評論評價

在白先勇的小說中,尹雪艷也許是唯一謎樣的女人。白先勇擅長描寫各式各樣的女人,各種階層的女人心態,若是遮住白先勇這個名字,恐怕讀者會以為作者是個不折不扣的女人呢。

把尹雪艷跟其他相似行業的女人比較起來,她可以說是最幸福迷人的。「玉觀音金兆麗」(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雲芳老六總司令」(孤戀花),「藍田玉錢夫人」(游園驚夢)。這些舞女或是戲子,比較起最後的下場,尹雪艷卻「總也不老」。

對於女人的前半生或是人生經歷都刻畫得精緻,幾乎活生生的我們就看見娟娟細顫顫唱著孤戀花(孤戀花),金兆麗的痱子或是望著海水掉淚(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藍田玉的粉墨登場而至倒嗓(游園驚夢),而尹雪艷呢,沒有孤苦沒有失落,甚至沒有感情。這些都是尹雪艷與眾不同的地方,你只能看見她美好的那一面。

白先勇的小說,幾乎都脫離不了「怨念」、「宿命」、「冤孽」以及「輪回」。尹雪艷是出了名的白虎、命硬,沾上她的男人不得好死。王貴生、洪處長、徐壯圖,通通死在她的「克」,她的「煞」就像刺青一樣永遠的洗刷不去。金兆麗則是舞場打滾,總愛上會臉紅的男人。娟娟和五寶也都犯了重煞。而藍田玉雖然有幸當了錢夫人,但還是長錯了一根骨頭。這些都是宿命與冤孽的共通點,引發怨念與輪回。

尹雪艷的身邊總是有許多男人,王貴生為了她,犯上官商勾結的重罪,下獄槍斃。而洪處長將她帶入上流社會,讓她像一朵白璧無瑕的玉梨花,在上海上流社會的場合中以壓倒群芳的姿態綻發。最後徐壯圖則是間接的因為她的煞氣,被工人刺死。這些都是尹雪艷被其他女人忌妒的地方,偏偏她又能夠引發那些富太太的思古幽情,令人錯覺,還在那一年,在上海的榮華富貴。

尹雪艷在台北的鴻祥綢緞庄打得出七五折,在小花園里挑得出最登樣的綉花鞋兒,紅樓的紹興戲碼,尹雪艷最在行,吳燕麗唱「孟麗君」的時候,尹雪艷可以拿得到免費的前座戲票,論起西門町的京滬小吃,尹雪艷又是無一不精了。這些都是她們所辦不到,缺乏的迷人貴氣。

如果說金兆麗是玉觀音,那麼尹雪艷就是九尾狐妲己。永遠迷人,像枝萬年青一式,愈來愈年青,永遠不老。

Ⅵ 介紹中國傳統文學的特點

中國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著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

中國古典文學有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詞、賦、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養育了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又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6)思古文學擴展閱讀: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

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軾、蘇洵、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