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並協調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
一、區域經濟差異是指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一些區域比另一些區域有更快的增長速度、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更強的經濟實力,致使空間上呈現發達區域與不發達區域並存的格局。
二、區域經濟差異的形成原因
第一,是資源稟賦的差異,資源稟賦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等,社會資源包括勞動力、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等;
第二,是制度的差異,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
第三,是歷史和文化。事實上,區域差異理論多是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分析和總結這些差異變化的趨勢和規律,從而提出如何縮小差異的建議。
三、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影響區域差異的因素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幾大類:
1.自然稟賦差異因素
2.社會環境差異因素
3.經濟差異因素
4.決策差異因素
5.極化因素
四、區域差異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一)區域差異的積極作用
1.發揮了地區比較優勢。
2.發達地區先發展起來,不僅積累了大量經濟財富,而且創造了地區工業化的豐富經驗,從而對落後地區產生一種示範、激勵和傳導效應。
3.經濟發展的地區落差,促進了生產要素的空間流動,使全面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二)區域差異擴大的不利影響
1.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2.引發和加劇社會矛盾。
3.不利國民素質的提高。
Ⅱ 區域經濟差異分析一般從哪些方面
解1.地理位置方面
比如我國的東中西部,經濟形勢呈階梯遞減趨勢
2.城市人口密集程度方面
比如上海,與經濟發展水平也呈正比狀態
3.交通便利方面
比如崑山距離上海較近,經濟發展形勢就較好,比如長江沿岸城市,藉助長江水利交通樞紐優勢,對當地經濟增長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補充: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參考:網路
Ⅲ 經濟區域差異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既有歷史文化的因素,也有資源稟賦的不同,更有改革開放以來制度變遷的影響等等。其中主要成因有:
(一)文化意識、思維觀念的差異
中國受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統治,使得與自然經濟相適宜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尤其在相對閉塞的中西部地區,其居民普遍存在著進取不足而守成有餘的特徵。
(二)區位差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對外開放採取了梯度推進的戰略,使東部地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特別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既臨近港澳、韓國等地區和國家,又有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為依託。我國中西部地區雖也開通了一些對外貿易口岸,但由於與我國西部接壤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無力帶動我國邊疆地區的發展。
(三)政策因素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雖有東西部之分,但實行的是均衡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戰略有兩根理論支柱:生產力均衡布局和建立相對完整的區域經濟體系。與這兩根理論支柱相聯系還有三條生產力布局的主要原則:燃料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原則;生產力布局必須考慮國防安全和備戰需要的原則;把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的原則。與這種均衡發展戰略相聯系,國家為了改變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經濟發展差距,實行了西傾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加強了內陸地區投資建設與工業化進程,在西部地區形成了許多新興工業基地,經濟有相對較快的發展,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均衡。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實行的是非均衡發展戰略,與此同時實行了東傾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兩根基本理論支柱是生產力非均衡布局和區域分工原則,主張將社會資金重點投放在投資環境比較好、經濟效益比較高的東部地區,使這些地區先發展起來,再擴散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即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發展。
(四)非國有經濟發展是關鍵因素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個地區的非國有化程度越高,計劃控制的能力就越弱,經濟市場化程度就越高,經濟發展的速度就越快。東部地區非國有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中西部,具體表現在:1、東部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快。2、東部非國有經濟增長率高。3、東部非國有經濟產值比重增長快。
Ⅳ 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有什麼具體的異同點,兩個專業研究的側重各在哪方面考研的話各有哪些好學校
樓主也應該是學來習經濟學源的,那我先說一下概念吧:
經濟地理學:從地理學的角度,運用綜合方法和區域觀點,從自然、技術、經濟的相互聯系中,研究生產力布局和地區生產綜合體的形成條件與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
區域經濟學:一門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對資源不均質分布且不完全能自由流動的社會經濟空間中多種區域經濟現象進行描述、分析,並揭示其內在規律的經濟科學。
所以簡單說:經濟地理學研究經濟活動(包括微觀、中觀和宏觀的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而區域經濟學研究區域(中觀尺度的空間)的經濟活動,因而側重是中觀經濟學。
關於區域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還未形成統一的觀點,目前,主有三種觀點:
(1)區域經濟學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與產業經濟學一起構成中觀經濟學;
(2)區域經濟學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3)區域經濟學為交叉學科,為經濟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
Ⅳ 區域經濟學的特點
區域經濟學的特點 ①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系統,它不僅涉及各個產業之間的關系,而且涉及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上層建築」——區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②區域經濟除了是一個產業系統以外,還是一個地域系統,是一個由區域內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單元,如城鎮、鄉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產業分工的地理單元,如工業區、農業區、交通運輸樞紐等構成的地理空間。③因為區域經濟是一個產業系統和地域系統,所以它必然與區域的地理條件、地理環境發生必然的關系,區域的氣候、地形、礦物資源、地表植被、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都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④區域之間的差異是必然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條件、水平、產業結構、發展障礙和發展道路等許多方面差異是必然的。⑤區域經濟由於是一個小於國民經濟的尺度系統,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國民經濟的全部功能和內容。
Ⅵ 產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有什麼差別
產業經濟學來是現代西方經濟學源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
區域經濟學是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這兩個專業在我國的起步都較晚,碩士點不多,相比較後者的就業前景好點
Ⅶ 為什麼地區經濟差異大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主要有:一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二是地區經濟結構的差異,如三產的比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如消費水平高低;四是人均收入的高低。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二是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三是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四是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五是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六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Ⅷ 如何縮小區域經濟差異
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是自然、歷史、經濟綜合作用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解決起來具有長期性。區域協調發展也是相對的,不同地區發展條件的差異,有的是可以改變的,有的特別是自然條件是難以改變的,要使各區域經濟發展總量大體相等是不現實的。所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經濟總量,還要注重不同區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首先,注重縮小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不同區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是比較切合實際的要求。這不僅是應該做到的,而且從國家現有的經濟實力和財力看也是可以做到的。建立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的的公共財政體系,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享有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區域民眾享有比較均等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機會、公共服務水平和良好生活環境。
其次,是要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促進人口與生產要素、經濟布局的區域上的均衡,可以有效縮小不同區域民眾的人均收入水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要創造條件引導中西部勞動力向經濟相對集中的地區轉移,充分發揮這些地區的人口承載力;引導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增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通過人口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