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朝文學府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朝文學府

發布時間: 2021-03-29 06:46:57

1. 明清時代最高學府是什麼

國子學
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
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始設,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亦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分別稱國子監。明清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設學部,國子監遂廢。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與太學,名稱雖異,歷代制度亦有變化,但俱為最高學府。惟當兩者並設時,國子學之教育對象乃屬於更高級統治者之子弟。

2. 文官中的高職位,古代太學士是什麼職位

在京師設立的國學就是國子監,也稱太學(最高學府),其監內肄業的學生統稱國子監生,就應該是所謂的「太學士」 。太學是古代最高學府,古人將文人多尊稱為士,如此太學士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中科院院士。

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

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2)朝文學府擴展閱讀

在古代,學士的含義有很多種有時指在國學讀書的學生;有時指一般讀書人;有時指學者;有時指官名。

南北朝以後,朝廷將掌管文學撰述之官任命為「學士」。唐代翰林學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學侍從之時,往往還可以參與機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時,曾召房玄齡、魏徵、杜如海等人為學士,共商天下大事。

到了宋朝,翰林學士地位越發尊榮,授予翰林學士之位,甚至有當宰相的希望。到了明朝,凡出將入相者,必須是翰林學士出身。至清代,大學士地位更加顯赫,為文職官吏之首,官階為一品,常常後至宰相。

3. 學府的含義是什麼

學府,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府,是個集合名詞,可以指大學,重點中學等,對於原概念的含義,有語意范圍上的突破。
詳細解釋:
1. 學問的府庫。比喻學問淵博。
南朝 梁 沉約 《太常卿任昉墓誌銘》:「心為學府,辭同錦肆。」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父 肩吾 ,散騎常侍中書令,文宗學府,智囊義窟,鴻名重譽,獨步 江 南。」 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靈台萬頃濬,學府九流深。」
2. 與學問、學術有關的機構,如秘書省、國子監之類。後稱學校為學府。現亦特指較著名或規模較大的高等學校。
《晉書·儒林傳論》:「 范平 等學府儒宗,譽隆望重,或質疑是屬,或師范攸歸,雖為未及古人,故亦一時之俊。」 唐蔣防 《連州靜福山廖先生碑》:「先生之官,詞林學府之官矣。」

4. 延邊大學的最高學府是哪個專業啊我聽說是朝文系.

朝文系也很厲害,朝語也很厲害,但是超文學的會高深一些,因為只有從小上朝校的人才可以報朝文專業,本人就是朝文專業的,可以說因為我們專業才有的延大。

5. 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是什麼

太學和國子監都是最高學府,時代不一樣,明代以前,太學往往是最高學府,晉武帝時又另設國子學。國子是指「公卿大夫之子弟,表明其教育對象乃是貴族子弟,與更具平民色彩的太學並立。隋煬帝時始稱國子監。到了明朝,只設國子監,不設太學,因此國子監同時接收由皇帝指派的貴族子弟和由地方官保送的平民子弟,分別稱為官生和民生

6. 宋代的八大學府有哪八大

宋代八大學府
石鼓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徂徠書院
石鼓書院:
位於中南重鎮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是湖湘文化發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
唐代處士李寬步李泌後塵奔南嶽而來,見石鼓山林木蔥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環繞,遂結廬讀書其上,創建中國古代最早的書院,是謂石鼓書院之始建。
宋太宗趙匡胤賜名「石鼓書院」。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與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並稱全國四大書院。
石鼓書院主要建築有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敬業堂、合江亭。
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毀於日軍炮火。2006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恢復清代格局,重建石鼓書院。
應天府書院:
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

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都學舍」。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升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慶歷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
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
嶽麓書院:
位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最後一峰的嶽麓山腳。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湖南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中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
白鹿洞書院:
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涉在此隱居讀書,渤養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跟隨出人,人稱「神鹿」。這里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稱之為「白鹿洞」。後李渤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廣植花木,建亭、台、樓、閣以張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國子監齊名,學者爭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視書院教育,御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 有朝廷重視,地方官史予以重視,書院得以發展。
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宗師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制定教規,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當時著名的哲學家陸象山也來到白鹿洞書院講過學。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影響後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
嵩陽書院:
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聖地。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
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
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時,閉為行宮,名曰「奉天宮」。
五代後周時(公元951-960年),改為太乙書院。
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此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頤、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名儒景冬,曾就讀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御史。從此嵩陽書院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1] 嵩陽書院是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司馬光、范仲淹曾在嵩陽書院講學,且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的一部分是在嵩陽書院撰寫。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如《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九經等。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科舉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但登封就中了五個。清高宗弘歷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陽書院時曾賦詩以贊。
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書院內建築布局保持著清代前的風格,現存殿堂廊房五百餘間,由五進院落組成,院中有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祠、博約齋、敬文齋、三益齋等建築。首為先師祠,供奉與書院有關的先師先賢,其後為講堂,講堂後為道統祠,最後是藏書樓。兩側配房原為「程朱祠」、書舍、學齋等。院內廊房牆壁上鑲嵌有歷代文人墨客題字,其內容書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陽書院教學考場部分建築。
茅山書院:
又名金山書院,由處士侯遺創建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地點位於現在的江蘇句容的茅山,現已無存。
宋仁宗時處士侯遺所建,院址在江寧府三茅山後側,故稱茅山書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餘年。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經江寧知府王隨奏請,朝廷賜給田畝,充書院經費。王隨死後,書院逐漸廢弛,居空徒散,其地為道教崇禧觀所佔用。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遷至金壇縣顧龍山之麓。
茅山書院在宋初很有影響。范成大在《衡山記》中將茅山(金山)書院與徂徠、石鼓、嶽麓書院並列為天下四書院。
徂徠書院:
位於山東泰山,
曾在中國書院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南宋宰相范成大《驂鸞錄》首舉徂徠書院,在歷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書院之說:「諸郡未命教時,天下書院四:徂徠、金山、嶽麓、石鼓」。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的說法,即起源於此。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1]
孫復、石介是泰山徂徠書院的創始人。泰山徂徠書院是北宋初年山東境內最早、最著名的書院。山東徂徠書院,開啟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的一種積極入世的文化,流動著儒家文化的風骨,它在齊魯文化中,應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有這些,不僅對於中國古代書院史的考察,而且對於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泰山徂徠書院也成為泰山文化史上富有理性光輝的篇章。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說:「自景祐、明道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胡瑗)、泰山孫明復(孫復)、石守道(石介)三人。」朱熹所說的以上三個人,就是和泰山徂徠書院有緊密聯系的當時著名的學者孫復、石介和胡瑗。也就是,當時著名的「宋初三先生」。
徂徠書院的創始人孫復、石介二人以儒家理學精神為先導,培養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樹立了一代嚴謹學風,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泰山學派」,泰山徂徠書院門生弟子雲集,著名的有姜潛、劉牧、張洞、李蘊、祖擇之、杜默、張續、李常、李堂、徐遁等人。金代的黨懷英、清代的趙國麟都曾讀書於此。

7. 明代最高學府是

南京的國子監就是明朝初創時設立的國立大學,是當時時全國最高學府。規模很大,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雞籠山下,東達小營,西抵進香河,南至珍珠橋,北迄雞籠山麓。今南京工學院一帶是國子監的主要部分。因為在國子監讀書以後,可以成為「賢人」,所以把那裡的街坊稱為「成賢街」,今成賢街就得名於此。

國子監的學生眾多,凡學生通稱「監生」。學生最多時近萬人,少時也達千人。學生來源主要是全國各州、縣每年選送的「貢生」、功臣和貴族的子弟,少數民族貴戚的子弟等,凡進入國子監的學生,都要通過嚴格的考試,擇優錄取。

國子監以四書、五經為主要課程。在永樂年間,制定了四書、五經、「大全」,頒行各學校,作為必修課程。此外還要學習數學、書法、射箭和明朝政府的政策法令。課程由祭酒、司業、博士和助教等擔任。但學校里教師並不多,編制相當精簡。國子監也學外語,但並不普及,如明成祖一代共培養出兩百多名翻譯人員。國子監也收外國留學生,大都是日本、高麗(朝鮮)、琉球和遙羅(泰國)來的,其中還有少數女留學生。

學生考試大約每月二次,考試的內容是寫作有關封建法令和時政論文二篇。要求以八股文體作文,八股文體的結構是由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幾個部分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四個段落。所謂「股」同「比」一樣,是對偶的意思。這四股中,每一股又包含著兩個小股,文字繁簡,聲調緩急都要相對成文,合起來就成了八股,所以稱「八股文」。八股文的書寫款式有嚴格規定,書法要端正,凡不符合規定的,—概落選。八股文的題目都出於經書之中,考生不得在文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考生答卷必須用孔子的口吻寫文章,否則就「違者不錄」。所以八股文就象一根具有魔力的指揮棒,使所有學生為應科舉而必須學習孔孟理論,八股文又象一種過濾器,把所有不具有儒家思想的人、不能以文載道人都排斥於各級官員之外,從而達到統治者用儒家理論統一思想的目的。

國子監學生分「六堂」三級。每日上課分晨,午兩課舉行。晨課由祭酒(相當於校長)主講。午課在午後舉行,主要為會講、復講、背書、論課等,由博士、助教擔任。

國子監學生的待遇優厚,校規也很苛嚴。學生的衣、食、住、行全由國家供給。每逢節令,必有賞給;已婚的還給其妻子生活費用。每年固定假期約兩個月。國子監內規則很嚴,每班設課堂長一人,管理全堂事務。堂上有集愆簿,登記學生所犯過失,對上課、起居、飲食、衣服、澡浴及請假都有詳細規定。小有過失,動輒體罰,輕者杖打,或終身罰作國子監的勞役;重者要分配雲南充軍,甚至斬首。

明代的國子監所起的作用,一是網羅天下優秀學生,培養他們成為馴良的為統治者服務的人才;二是收藏圖書資料,編輯書籍,例如,明代有名的《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就是在南京國子監編抄成書的。國子監內收藏了宋元以來江南各地的木刻書版,曾多次翻印出版,號稱「南監術」。

任南京國子監北面的雞籠山上,還有明代的「觀象台」,由「欽天監」管理,又名「欽天台」,這座觀象台早在元代末期巳建立,到洪武時擴建為國家天文台。它比世界聞名的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早建了二百九十年。這座天文台一直使用到明朝亡國時為止,到清康熙八年,才把儀器全部運到北京。現在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兩台古代觀天儀器--「渾儀」和「簡儀」,都是明代中葉鑄造的實物。它們外型雄偉,結構精美,已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