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空間經濟學與城市規劃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空間經濟學與城市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29 05:16:26

⑴ 如何理解城市經濟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1、我國國情角度論述中國人多地少是嚴重的土地資源缺乏的國家,只能發展節專地型屬優化性現代化城市;2、城市規劃中城市規模的控制,滿足適度規模,規模過小會導致土地利用的浪費和不經濟;但是城市規模過大又會產生負效應不利於城市健康發展;3、中國城市化是方向,應該是集約型的,工業是內涵型的;優化土地利用,優化土地配置,在城市分配中達到最優化;4、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我國生產用地比重過高,土地產出效益很低,應該大力依靠科技進步,在規劃和市場經濟的角度努力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

⑵ 請問城市規劃專業都學那些課程呢

最主要的是城市規劃原理和城建史,主要的專業課有工程系統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城市規劃法及相關法規,另外還有建築方面的住宅設計原理、建築史、構造等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生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大學內也會學一到兩年。
但不是學了這些就能做方案了,城市規劃總重要的不是這些課程,而是專業課,專業課每學期學分在7-9個學分,其他課程才1-4個學分,可見重要性,好的學校這方面都是最強的。
好的學校建築老八校都是地區最好的,同濟、清華當然是NO.1了。
要考研的話各個學校都不一樣,除政治和英語外專業課分筆試和快題,各150分。快題很重要,這報個手繪班是很有必要的;筆試一般考原理和城建史和相關專業課。這是初始內容,復試還會考快題,時間短了,但更能體現方案能力。外加英語口語和面試。
你是文科專業,什麼專業?你也不說,一般都是相關專業跨專業,像建築和城規原先就是一個專業,不說了;其他景觀專業考的比較多。加一個考研群你會了解的比較多。
給你的建議,首先你要跨越的不是專業課,而是文理差別,然後是各種專業知識,但不知道你是什麼學校,也就無法知曉你的能力。但就一般而言,很難,甚至……。所以,本人不建議……理由很簡單,即便你考上了,你所有專業知識都匱乏,導師難道再給你補專業知識?像我們學校考上西建聽說得把大學的作業重做一遍,何況「旁門」……

⑶ 什麼是建築設計中的空間經濟學

居住區商業建築內、外部空間設計的原則,
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居住區商業建築的內部、外部空間設計手法。
人在商業環境中不僅涉及到空間變化的因素,還與時間因素發生關系,組織空間序列就是要把空間的安排和時間的先後有機的結合起來。另外,考慮到人們在運動中的視線要求,可藉助古典園林中常用的對景、借景、框景、夾景等手法,使商業建築內部空間設計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空間動態性。即商業空間原有結構具有內在的和潛在的多種功能,有著充分的彈性,當外部變化動因引起內部結構發生變化時,可以在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自發地調整空間組織內容和發揮多種功能潛能,取得與新功能相互適應地關系。
空間有效利用性。居住區商業建築作為房地產開發的一個重要部分註定其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利用,實現商業空間的最大使用效率從而實現最大的利潤和價值。空間的有效利用可以通過多種設計手段達到。比如活動隔斷或者活動地面等形成流暢多變的內部空間。

(二)外部空間設計原則
注意空間的層次性。外部空間的出現使商業建築內外空間的過渡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的漸進感。通過它把居住區和城市空間引入到商業建築空間中來,使商業空間得以擴大,有利於改善商業空間的尺度,減少人們在購物時的擁擠壓抑感,由此提高購物環境及商業空間的質量。
注意內外空間的交替。商業建築外部空間呈現出來的融合、滲透、動態的空間形態往往為城市和商業建築帶來異常生動的空間效果,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空間氛圍。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應使使商業建築內、外空間的交替趨於「柔和」,避免由於空間的「生硬」交替引起人們心理上的不舒服。

三、居住區商業建築空間設計手法

建築空間有內、外之分,內部空間主要是人們為了某種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從自然空間中圍隔出來的,一般指由建築實體如牆、屋頂、柱等結構構件圍合而成的空間,既包括建築室內空間,也包括由建築實體圍合而成的內庭院、內街市等,這種空間有一定的封閉性。外部空間則相對與內部空間而言,由建築實體分隔出來的室外的、屬於城市公共部分的空間。

(一)內部空間設計
圍合與開敞的變換。在居住區商業建築內部空間的具體設計中可以通過靈活隔斷的要素進行設計手法的變換。比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部空間,中間用活動隔牆或隔斷進行靈活分隔:推開來、打通後,是一個連成一氣的整體空間;迭起來、收攏去,又成了各自獨立的幾個空間等等,並通過隔斷的高度和寬度及閉合關系的變化來適應居民在商業建築中進行不同活動時的心理變化。
還可以通過室內活動部件、設施和傢具來進行靈活分隔。另外,居住區商業室內設計應盡量縮小陳列面積,利用管材、板材和透明材料製作道具,在物理空間和視覺空間方面均強調其通透性、靈活性。為了適應居民消費需求和市場的不斷變化,居住區商業建築應該在滿足功能使用的情況下盡可能的使空間的限定度小一些,創造活潑、通透、開敞的效果。

(二)豎向高差的變化
高差的設置是處理空間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高差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領域,地面標高的變化能突出及改變空間的特徵,標明從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在大空間內創造二次空間,但在視覺上和空間上保持其連續性。
在居住區商業建築內部空間的設計中,可以採用多種高差設計手法來實現內部空間的二次劃分,達到特殊空間效果。如利用台階處理地面高低變化,連接高低不同的空間,創造出動人的線造型。還可以講台階作為休息設施,特別是在多功能空間和空間有限的地方。還可以利用坡道連接高差不同界面,坡道的優點是更人性化不僅滿足無障礙設計也可減緩居民購物的疲勞感,不足之處就是占據空間較大,在居住區集中式商業建築中要慎用。

⑷ 空間經濟學的產生影響

空間經濟學是一門區域科學、城市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經濟地理學、經濟史學等眾多學科融合和交叉的學科。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現在有了一個共同的平台,可以盡興地借他山之石攻其玉,同時也可以為這個更廣泛的研究領域貢獻各自的智慧,為新學科的發展而努力。
藉助於空間經濟理論,我們可以考慮中國區域收斂和非均衡發展問題。譬如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國已有珠三角這個製造業中心,其他地區是否還可以建成珠三角似的製造業中心?「中心—外圍」理論告訴我們有時多中心和單中心的地理都是穩定的——如果過去已有製造業中心,自然它會得到維持;如果起初沒有,則未必會形成中心。事實上亦是,長三角的製造業中心地位得以維持,而東北或中西部至今也沒有形成新的製造業中心。當然,東北和中部地區一些省份也有很好的工業基礎,強化這些基礎也有望成為次級中心。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多中心地理應是一種穩定均衡結構。中國實施開發西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有助於這種多中心地理穩定均衡的實現。
用空間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考慮在中國為什麼是在這個地方而不是在那個地方形成了諸如廣州或上海或北京的經濟體?為什麼上海周邊還會有諸如杭州、南京之類的次級城市?在中國應有多少個類似於珠三角或長三角之類的城市層級體系?隨著人口增長和變遷,經濟如何從單中心地理演化成多中心地理?中國如今的城市空間結構與改革開放前相比,與新中國建立前相比,是如何演變的?未來趨勢可否預測?空間經濟學將會大大拓展我國城市經濟學與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領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不僅是經濟學者和經濟地理學者,史學家也可以在這方面大有作為。空間經濟學的核心主線是集聚,為什麼一個特定的行業集聚在一個特定的地方?是歷史偶然事件的影響、循環累積的自我實現機制和預期的作用。歷史和偶然事件是產業區位的源頭,而循環累積過程猶如滾雪球般的效果導致產業長時期地鎖定在某個地方。城市的起源和成長也同理。城市本身就是生產要素的集聚地,是各種優質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我國史學界最近十年來對美國城市化的研究成果豐碩。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它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城市化進程,速度之快,程度之高,令世人矚目。美國的經驗對中國目前的城市化道路很有借鑒意義。在對美國城市化的研究過程中,一些學者注意到中美部分城市和區域雖然在城市化發展的水平和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它們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並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⑸ 城市地理學與城市規劃學有哪些交叉點,可以開展哪些研究

你好,首先,城市地理學就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學科分支,怎麼說呢,就像社會學和城市規劃結合出現了城市社會學一樣;
其次,城市規劃現今有三個主要方向,經濟學方向(北大等),地理學方向(南大等),建築學方向(建築老八校);
最後,城市規劃研究的是城市空間問題,我認為一切問題都應該落實空間,地理學一般應用於空間適應性分析,空間建設條件分析等方面,此外對產業選擇等也是結合點。

⑹ 詳解城市規劃的四大方面作用是什麼

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城市規劃是一項系統性、科學性,政策性和區域性很強的工作。那麼城市規劃都有哪些作用呢?會給社會公共利益及人居環境帶來哪些影響呢?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同時也需要預見並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骨肉」協調、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城市規劃又叫都市計劃或都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的空間和實體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其對象偏重於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建築物的區域布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知識組成的基礎是古代哲學,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鮮明的一點是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宏觀經濟條件調控的手段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城市建設的展開在相當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場機制的運作,但純粹的市場機制運作會出現「市場失效」的現象,這已有大量的經濟學研究予以了論證。因此需要政府對市場的運行進行干預,這種干預的手段是多樣的,既有財政方面的(如貨幣投放、稅收、財政采購等),也有行政方面的(如行政命令、政府投資等),而城市規劃則通過對城市土地和空間使用配置的調控,來對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市場行為進行干預,從而保證城市的有序發展。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之所以需要干預,關鍵在於各項建設活動和土地使用活動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在各項建設中,私人開發往往將外部經濟性利用到極致,而將自身產生的外部不經濟性推給了社會,從而使周邊地區受到不利影響。通常情況下,外部不經濟性是由經濟活動本身所產生,並且對活動本身並不構成危害,甚至是其活動效率提高所直接產生的,在沒有外在干預的情況下,活動者為了自身的收益而不斷提高活動的效率,從而產生更多的外部不經濟性,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和利益關系是市場本身所無法進行調整的。因此,就需要公共部門對各類開發進行管制,從而使新的開發建設避免對周圍地區帶來負面影響,從而保證整體利益。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城市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區,當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地區時,就形成了一些共同利益要求,比如重組的公共設施(如學校、公園、遊憩場所等)、公共安全、公共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等,同時還涉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歷史文化的保護等等。這些內容在經濟學中通常都可稱為「公共物品」,由於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徵,即這些物品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使用,而且都能從使用中獲益,因此對於這些物品的提供者來說就不可能獲得直接的收益,這就與追求最大利益的市場原則不一致。因此,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中,市場不可能自覺地提供公共物品。這就要求政府的干預,這是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幹預的基礎之一。城市規劃通過對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的分析,結合未來發展的安排,從社會需要角度對各類公共設施進行安排,並通過土地使用的安排為公共利益的實現提供了基礎,通過開放控制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損害。比如,根據人口的分布等進行學校、公園、遊憩場所以及基礎設施等的布局,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並且使用方便,創造適宜的居住環境質量,同時能使設施的運營相對比較經濟、節約公共投資等。同時,在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保證各項公共設施與周邊的建設相協同。對於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自然災害易發地區等,通過空間管制等手段予以保護和控制,使這些資源能夠得到有效保護,使公眾免受地質災害的損害。三、協調社會利益,維護公平社會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規劃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指由土地和空間使用所產生的社會利益之間的協調。就此而論,社會利益的協調也涉及許多方面。首先,城市是一個多元的復合型社會,而且又是不同類型人群高度聚集的地區,各個群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都希望謀求最適合自己、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發展空間,因此也就必然會出現相互之間的競爭,這就需要有調停者來處理相關的競爭性事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就擔當著這樣的責任。其次,通過開發控制的方式,協調特定的建設項目與周邊建設和使用之間的利益關系。四、改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涉及許多方面,既包括城市與區域的關系、城鄉關系、各類聚居區(城市、鎮、村莊)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涉及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同時還涉及各級聚居點內部的各類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城市規劃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發展各個方面,從城市與區域等方面入手,合理布局各項生產和生活設施,完善各項配套,使城市的各個發展要素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相互協調,滿足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的需要,提高城鄉環境的品質,為未來的建設活動提供統一的框架。同時從社會公共利益的角度實行空間管制,保障公共安全,保護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建構高質量的、有序的、可持續的發展框架和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