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感覺到了瓶頸,看過很多經濟學的書和,心理學的書,現在看很多書所說的理論都是看過的,看書開始厭倦。
遇到瓶頸
可以郵件詢問相關專業的老師
比如說查詢各個學校的研究生博導與研導
⑵ 經濟學中「瓶頸約束」是什麼意思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關系及其歷史發展趨勢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關系:第一,從認識論上講,主觀和客觀是可以相結合的,主體能夠反映客體,在人的具有主觀形式的觀念中含有不以人、不以主體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如前所述,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自然歷史過程」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一種客觀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是它發展到成熟階段的表現形式。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形式,其經濟運行規律和法則是可以被認識的,因此它們具有客體被認知的屬性。「計劃經濟」由於自身具有形式上的主觀性和內容上的客觀性特點,表明它反映了人們從主觀上想按照經濟規律和法則要求事的自覺性,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至於能否做到這一點以及做到什麼程度,這要取決於人們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的水平及科學性。因此從形式上看,「計劃經濟」具有主體認知性的特點。由此可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在形式上不但存在著誰是第一性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同一性的問題,即存在著一種主體認知和客體被認知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兩者完全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打上人類認識印記的社會經濟形式,它是人們自覺實踐的結果,本身同樣具有客觀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我們曾經使用過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和現在有學者提出的「有計劃市場經濟」,應該說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根據上述分析,這兩個概念之間沒有本質區別)。它表明了這是人們在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經濟規律認識後的自覺實踐形式,是一種由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自覺調節的經濟形式,意味著「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律」,「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處於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13]。如果我們從解放思想,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來看,迴避和放棄對這兩個概念的使用,還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如此,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之嫌。但是如果從科學研究上講,這兩個概念無疑是正確的表述。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我們不能採取「因噎廢食」的態度。第二,從理論研究上講,「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核心問題就是為了說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在西方國家它表現為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爭論,而這場爭論早在18世紀末就揭開了帷幕。自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以後,「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開始了經濟自由主義由興起到興盛的發展時期,與此同時對它的批判也就並步而起,從而掀起了「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的歷史辨爭。這場爭論發展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新自由主義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與最早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波蘭經濟學家蘭格之間的論戰為標志,進入了第一次爭論的高峰。此後,在世界范圍內對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的研究,即「國家干預」與「自由經濟」之間的爭論,就此起彼伏,經久不衰。在西方國家,三十年代以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為主流學派,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活動,而反對國家干預、堅持經濟自由主義的學派幾乎被打入冷宮;六十年代以後,隨著凱恩斯理論的失效,新自由主義學派逐漸佔了上風。有意思的是,三十年代由於與凱恩斯論戰,極力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主義而名譽掃地的哈耶克,40年後的1974年卻因其當年的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經濟獎,而此時的他早已轉向了社會學和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哈耶克的獲獎震動了當年的經濟學界,使人覺得經濟自由主義學派又回來了,大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勢。與此同時,不少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家自五十年代以後,對形成傳統的原計劃經濟模式進行了反思,分析出它的嚴重弊端,並且明確指出:商品生產不是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異己物,而是它的完全必要的有機方面;必須完全拋棄那種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是舊事物遺跡的錯誤觀念,應該把它看作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他們提出應該進行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例如,波蘭經濟學家布魯斯提出建立含有市場機制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捷克的奧塔??希克則指出,單靠市場或單靠計劃都不能保證經濟的有效和符合社會長遠利益的發展,那種用市場反對計劃,或者用計劃反對市場的認識,都是形而上學的思想;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更是明確地指出:極端的市場經濟和極端的計劃經濟都只有在一套有限制的假設條件下才能行的通,現代復雜的經濟體系既不是市場也不是計劃所能單獨可以控制的,而是需要這兩者結合起來加以控制。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實踐的發展,理論研究也必然會不斷深入。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一方面西方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經濟學家提出要重新認識市場經濟。他們認為對市場力量的作用強調得似乎過了頭,指出「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能解決經濟活動中的一切問題,市場不是萬能的。因此他們在堅持「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強調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調節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形成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使社會經濟活動缺乏活力,應該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並且指出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這兩種情況的出現,意味著在計劃與市場關系的理論研究上,隨著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無論是何種社會制度中都使愈來愈多的學者和經濟學家由原來堅持兩者對立的狹隘觀念,轉向了強調兩者相結合發展的認識。這也是人類對如何組織管理好社會經濟活動認識的飛躍和歷史必然。第三,從歷史實踐上看,「純粹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知道,在經濟學說史上的重商主義時期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初期,也是早期市場經濟時期。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重商主義思想指導下,強調國家干預社會經濟活動,並且制定了許多法令,因此這一時期是以國家干預為主的市場經濟時期。按照本文上述的觀點,也可以說這是最早的「計劃」指導下的市場經濟。自從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誕生以後,作為反對國家干預的「自由放任」理論占居了統治地位,強調政府只起「守夜人」的作用,這時是以「自由放任」為主的市場經濟時期。即使如此,那些先驅者們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社會經濟活動的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並且希望通過道德和法律來約束市場經濟秩序。可見,這一時期所謂「自由市場經濟」的真正含義是指將國家干預經濟活動減少到最低程度,是最少「計劃」指導的市場經濟,而那種「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只不過是一種特定理論條件下的「海市蜃樓」,終19世紀整個之世也從未實現過。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實施,造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應運而生。此後,資本主義社會開始了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隨著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和政府不得不地承擔起對經濟發展的責任,因此,不斷增強國家干預的計劃性指導力度,又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即使在六、七十年代掀起了以「新自由主義經濟」為導向的私有化浪潮,也並沒有放棄「看得見的手」作用,搞什麼「完全、徹底」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只不過是減少一點政府幹預經濟活動的力度。相反,在西方學者提出「重新認識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愈來愈走上了「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手,即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軌道。例如,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法國的「有計劃調節的市場經濟」、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美國的「政府調控型市場經濟」,等等。所以,就連倡導「自由企業制度」的薩繆爾森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他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也指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來就沒有達到過自由放任(即政府完全不幹預私有企業)的狀態,「自十九世紀後期,幾乎在我們所研究的所有國家中,政府在經濟上的作用穩步增加。」並且他把這種國家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形式稱為「混合經濟」[17]。在社會主義國家,自建立以來完全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根本就沒有存在過。所謂傳統意義上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否定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存在,但是並沒有徹底廢除和消滅商品貨幣關系,事實上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補的經濟形式。只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使人們對商品貨幣和市場經濟關系視而不見或是視而不曰。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這種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愈來愈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它促使人們進行反思,重新認識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許多學者和經濟學家認識到,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人來社會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客觀經濟形式,並且明確指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不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它們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因此,各社會主義國家從20世紀中葉起,陸續開始了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核心是解決和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走上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道路。縱觀歷史可以看出,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是現代社會經濟活動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標志著人類對自身社會經濟運動方式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以及調控能力的增強,使「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由客觀的異己的力量,轉變為要達到他們所預期結果的自覺手段,也是人類自身能力的發展「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開端。正如馬克思預言的,隨著人類自身能力發展的提高,在社會經濟活動形式上就會表現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⑶ 什麼是瓶頸狀態…經濟學術語。。。求各位大俠,幫幫忙。。。謝謝了
瓶頸指生產力力小於負荷。
⑷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闡明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同時也闡明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通過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指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內容,是決定生產關系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主要有:
1、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關於基本國情,作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出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一路線的基本精神被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3、關於我國社會基本和主要矛盾,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
4、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到達共同富裕.
5、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強調改革是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進行調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6、關於經濟體制的目標選擇,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
7、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確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8、關於分配製度,確定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
9、關於企業改革,建立健全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10、關於農村改革,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1、關於對外開放,強調中國實現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能閉關自守,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充分利用、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資金.同時,又必須頭腦清醒,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第一大瓶頸: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衰落
第二大瓶頸:數量龐大的失業大軍
第三大瓶頸:資源危機嚴重,對外高度依賴
第四大瓶頸:地方政府深陷債務泥潭
第五大瓶頸:金融危機
第六大瓶頸;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差距太大
⑸ 考金融的研對跨專業的學生來說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是數學還是專業知識了)
考金融的研,數學的要求就是數學三。如果你原來學過高數,這應該不是瓶頸。
經濟管理類其它專業跨考金融學,初試的經濟學也不是問題。即使原來沒有學過經濟學方面內容,各高校初試一般經濟學綜合考的都不外乎西方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兩三本書,任務量不算太大。
難在復試,很多高校會涉及金融學、貨幣銀行學、金融工程、金融市場學等很多專業課程,從頭學習這些可能需要時間。
⑹ 什麼經濟學模型能確定一個產業的發展瓶頸
是「從根本上」吧。。。胡的科學發展觀啊,理論絕對正確,就是太空了,現在的供給側改革目測靠點譜,針對的是國內現狀,但實施難度也很大。。。說的理論化一點就是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通俗理解就是:在一個收入有保障的社會里,永遠有人不斷生產出新的更好的產品讓大家來買。(P.S.不污染環境)。。。現在遇到的瓶頸主要是沒人做得出大家買得起又環保的好產品
⑺ 中國發展遇到哪些瓶頸
01
發展勢頭迅猛,但是長不大
關注中國企業的成長規律,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為數不少的企業發展前景和增長勢頭都非常不錯,可是就在大家都翹首期待它有更好的表現,一舉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的時候,它卻在人們的視線中表演起了「高台跳水」:在飛速成長之後失去控制,最終分崩離析。大家回想一下當年的「旭日升」冰茶、「春都」火腿腸、「三株」口服液……現在基本上都成了歷史名詞。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企業都長不大?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中國的企業為什麼能發展起來。中國的很多企業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往往是由於找到了一個好的切入點,找到了一個好的機會,在強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迅速發起來。但是由於管理者的悟性有限,管理水平相對欠缺,而且很多企業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只索取、不付出,所以,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難以為繼。
從總體上來說,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優秀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差距仍然是全方位的。我們的很多企業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又嚴重不足,同時技術創新能力也十分薄弱。而且中國企業的高速發展過於依賴國內巨大的需求市場及這一市場的高速增長,企業缺乏持續增長能力,所以很難做到世界水平。
其實,企業就好比一棵樹,就算它再長壽,終歸有一定的壽限。要想不斷延長企業的壽命,就必須通過積極變通使企業獲取新的生命,比如孕育新的企業,比如通過嫁接,進行基因轉換,避免企業的某些先天性的弱點和缺陷。當然,枝葉過於茂盛,有時候也是導致企業之樹死亡的一個原因。所以經營企業不能被表面的虛假繁榮所迷惑,該修枝剪葉,該打落過多的花朵、果實的時候要能狠得下心。
02
研發和市場後勁不足,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下游
分析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必須分析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問題。「中國製造」一詞大家都不陌生,它奠定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所謂世界工廠,簡而言之,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有些人可能還為「世界工廠」這一名頭沾沾自喜,比如有富士康的員工拍了視頻發到網上說:「很多人賣腎、脫光想要的IPhone6就是我親手組裝起來的!」
這種榮譽感是否值得發揚,我們不予評判,我們先來看一個理論。產業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微笑曲線理論(Smiling Curve)。微笑曲線理論告訴我們,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研發和市場。沒有研發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賺一點辛苦錢;沒有市場能力,再好的產品,產品周期過了也只能作廢品處理。
中國是「世界的工廠」的說法,恰恰說明中國企業研發和品牌建設能力的薄弱,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企業只能以生產,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生產,立足於世界市場。這說明中國企業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上處於一個非常卑微的地位。
中國企業,乃至全世界的華人企業,在研發和市場兩個方面的實力都是相當薄弱的。 「微笑曲線」表明,加工製造位於產業鏈附加值曲線的最底端,利潤相對薄弱,企業如果要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須向兩端延伸——要麼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設備及科研延伸,要麼向下游營銷端的銷售、傳播、網路及品牌延伸。總體而言,愈向兩邊走,企業獲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03
成也「關系」,敗也「關系」
201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達到十億美元的富豪共有1867位,其中有245位富豪來自中國,位居世界各國之首。這說明咱們中國人的經商能力是不容小覷的。同時,仔細觀察上榜富豪們的財富來源你還會發現一個問題:經營地產業或以地產業為主多元化發展的富豪占據了中國富豪中的絕大多數,如李嘉誠(主營房地產、能源、投資)、王健林(主營房地產、文化)、呂志和(主營博彩業、房地產)、李兆基(主營房地產、投資)、鄭裕彤(主營房地產、珠寶、投資)等。無論是地產,還是圍繞地產開展的多元化產業,都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對「關系」的依賴性比較強。我們暫且稱其為「關系密集型產業」。
「關系密集型產業」在中國是比較普遍的。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表示,「關系」是當今企業最重要的生存要素。現代西方大學管理中有專門一門學問叫做「關系學」,正是因為西方人發現,如果不懂「關系」,就無法在中國做生意。
普遍並不表示值得推廣。經營關系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多依賴企業高層與政府高層的私人關系。政府高層一旦出現人事變動,對企業來說有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中國歷史上晉商的興衰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偕同光緒倉皇逃離北京。為了加快逃跑速度,既不能多帶東西,也不敢打出兩宮「出巡」的旗子,更沒有帶多少侍從和軍隊。逃亡過程中這些養尊處優的皇族親貴,沒少吃苦頭。隊伍到太原之後,手頭吃緊的慈禧想到了晉商。於是巡撫把太原的各家票號代表召集到一起,看誰家願意拿出20萬兩銀子資助太後。結果,一片沉默。就在眾票號猶豫的時候,「大德恆」票號的「跑街」(票號的駐外人員,有關鍵時候拍板的權利)賈繼英挺身而出——20萬,我們出!
賈繼英拍完胸脯,趕緊給總部打招呼,結果無論是老闆喬致庸,還是掌櫃閻維藩,都對他的決定大加稱贊。商人素來不做虧本的買賣,晉商贊助兩宮贏取了聲譽。慈禧也將沿路搜刮的銀錢陸續存入喬家的票號,使之獲利頗多。
1904年(光緒三十年),也就是慈禧、光緒回鑾後的第三年,清政府決定試辦銀行。慈禧特詔賈繼英進京,籌辦戶部銀行,後改名為「大清銀行」。賈繼英也成為中國的第一任銀行行長。
晉商曾在明清商界馳騁長達5個多世紀,足跡不僅遍布我國大陸地區,而且遠涉蒙古、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地,甚至壟斷了對這些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他們經營項目廣泛,尤以金融業名震海內外,幾乎壟斷了全國的金融匯兌,山西票號被稱為「匯通天下」,山西票商被譽為「第一商人」。
然而,由於晉商本身寄生於封建社會的衰弱病體之上,加之自身的軟弱性、保守性、落後性等特徵,結果在本國封建統治者的壓榨,西方工商業者的不平等競爭以及自然災害、社會暴動的多重沖擊下,清末民初晉商最終無法適應形式的劇變,整體性地衰落了。
由於缺乏大規模的品牌建設和研究開發能力,致使中國企業願意選擇關系密集型產業。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企業普遍講求關系,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個人關系總是有限的,選擇關系密集型產業不僅會限制企業成長的空間,而且會導致額外的經營風險。
總的來說,我們的企業若想長遠發展必須擺脫關系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實現從經營機會到經營企業的轉變;從機會主義的碰運氣,到穩扎穩打、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的轉變;從盲目多元化到相關多元化,再到專業化的轉變。
⑻ 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中的「瓶頸」指代什麼
所謂瓶頸,就是實指瓶子內部狹窄的腔體、狹窄的通道,比喻為「卡脖子地段」。經濟發展的瓶頸,意為制約經濟發展的要害因素、制約因素。地區經濟有地區經濟的發展瓶頸,行業發展有行業發展的制約瓶頸,並且,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制約瓶頸,舊的瓶頸制約因素被突破之後,就會獲得一個階段性的成功,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但還會出現和面臨新的制約因素、新的發展瓶頸。
以下文字為分析制約我國近年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
有資料表明,中國近年已有多個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這是國務院重點「點名」認定為重復建設與產能過剩問題最為嚴重的行業,它們基本都是重工業。2008年我國粗鋼產能6.6億噸,需求僅5億噸左右,約四分之一的鋼鐵及製成品依賴國際市場;水泥產能18.7億噸,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平板玻璃產能6.5億重箱,產量5.74億重箱;電解鋁產能為180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3.2%;造船能力為6600萬載重噸,2008年國內消費量僅為1000萬載重噸左右,70%以上產量靠出口。在產能已經過剩情況下各地還在這些領域繼續投資。
除了國務院「點名」的產能過剩的產業外,事實上汽車、家電、服裝、傢具、玩具、白酒、飲料以及其他眾多的日用消費品行業也早已呈現了產能過剩。因此,產能過剩不只是此次金融危機獨有的現象。
對於產能過剩,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一方面,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尤其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走到產能過剩這一步。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產能過剩,受資本積累等經濟發展因素的制約,經濟甚至可能出現「短缺」,但最終表現的不是短缺,而是靠提高價格來抑制較高的需求,從而令供求關系平衡,此時如果存在高儲蓄率可望得到高增長率,但是,當經濟進入成熟期,更多地表現出「過剩經濟」,這是受需求的約束。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也反映了中國特有的問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本不該出現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但它卻發生了。產能過剩暴露了中國經濟所遭遇到的如下幾個發展瓶頸。中國轉型時期的特殊體制(政府控制較多資源且急於發展)與經濟發展瓶頸的沖突必然導致產能過剩。
第一個瓶頸是技術。這些過剩產能的投資為什麼投資於已經過剩的產業,而不投資沒有過剩的產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技術的限制,那些沒有過剩甚至還沒有開發出來的產業可能需要更高的技術,而這是投資者尚不掌握的,尤其是規模小的企業它們受到的技術限制更強。如果在技術上有開發新產業的能力,誰也不願意投資於過剩產業。
第二個瓶頸是有效率的資金。所謂有效率的資金(簡稱有效資金)是指考慮市場前景和成本-收益比較的投資資金,通俗點說,就是考慮投資是否能賺錢的資金,這種資金計算投資風險,盡管也冒風險,但是屬於審慎的冒險,並且在投資中盡量節省成本。目前的中國經濟中,不缺少投資資金,但缺少有效率的投資資金。現行體制下的投資資金有兩種,一種是政府投資,它對投資效率顧及的較少,其投資論證大多是為了應付審批,這種投資很可能被地方政府的政績目標和腐敗等因素所支配,很多地方政府投資都屬於缺乏效率的資金。
另一種投資資金是民營資金。民營資金肯定是考慮投資效率的,因此,從主觀上說屬於有效資金,但是,客觀上它也可能成為無效率投資,有幾個因素導致這一結果,如小民營投資者投資的盲目性令其在不太了解或沒有很好評估市場前景的情況下投資;行業內存在大量低生產率企業,它們受技術限制無法投資更高技術的產業,這刺激了具有相對的技術和成本優勢的民營資金投資於該行業,令該行業形成產能過剩,而原有的低生產率企業就成了即將被淘汰的無效投資。民營投資往往是因為技術水平和資金規模的限制才淪為無效投資的,但有相當數量的民營資金還是屬於有效資金,它代表中國經濟的未來。有效率的資金一般不會產生產能過剩。
第三個瓶頸是人才或人力資本。過去,某些城市新建的開發區招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曾發生雇不到合格工人和職員的情況,這就是遭遇到了人才瓶頸。其實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包括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和企業家,這些人才缺乏或部分缺乏都將制約經濟發展及其速度。這與前述的技術瓶頸是連在一起的,所謂技術瓶頸實際上就是經濟發展所需的高層次的技術還沒被人所掌握,而掌握了這種技術的人就成了專業技術人員或技術工人。
第四個瓶頸是需求。在一個已經供給過剩的市場上,需求瓶頸來自於「飽和需求」,盡管主流的西方經濟學不承認這個概念,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在不成熟或沒有絕對過剩的市場上,可能是收入水平和分配狀況導致需求瓶頸。然而,需求瓶頸不是絕對的,在經濟國際化或全球化情況下,可以靠出口替代國內需求。因此,需求只是一個或然性的瓶頸。
上述四個方面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從反面看,它們則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因素或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如果具備了上述四個因素就可以形成經濟發展,至少可以形成經濟增長。前三個因素(技術、有效資金、人才)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供給,最後一個因素是需求,供給與需求組合產生了行業市場。其實所謂的經濟發展或經濟增長無非就是原有行業的擴張、升級(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使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行業的誕生,最終導致GDP總量增長。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上述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意味著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指望一口吞個胖子。就GDP而言,像中國這樣每年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長率已經很高了。經濟發展的四個因素是在市場經濟運行即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中成長的,如消費者需求增長取決於消費者收入增長,後者又依賴於消費者找到更高工資的工作或自己做生意,而這只有在投資增長、新企業誕生(即供給增長)情況下才能實現,即需求增長依賴供給增長,反過來,需求增長刺激供給增長;有效資金是在市場經濟運行中逐步積累的,人才和技術也是在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後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如果將上述四個方面作為瓶頸因素綜合在一起可以概括為一個瓶頸——「經濟發展瓶頸」,中國經濟現在遭遇的正是「經濟發展瓶頸」,中國經濟發展在上述四個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約,尤其是缺乏具備規模的有效資金,中國是一個轉型國家,在五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基本上已經沒有民營資金,民營資金是在改革開放後逐漸積累起來的,它的投資及其增長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在GDP每年以百分之十左右的高增長率增長的情況下,還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經濟發展瓶頸」,這似乎就不是經濟發展因瓶頸因素作用發展太慢了,而是我們對經濟發展期待太高了。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一直在追求高增長。這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各省之間有一個競賽的問題,誰都希望在競賽中領先,尤其是落後省份,收入增長、就業等壓力更大。在有效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常常用政府投資來代替,由於技術和人才甚至需求方面也受到制約,只好投資於已有產業甚至是過剩產業,最終釀成經濟的畸形發展,產能過剩就是畸形發展的一個表現。地方政府急於發展是產能過剩的誘因,但也是經濟高增長的動力,不可一概否定。
近兩年,金融危機及其他因素對中國經濟形成了十分罕見的沖擊,經濟增長率下滑,價格指數下跌,失業返鄉的農民工達兩千多萬,再加上近千萬大學畢業生等待就業。面對這種情形,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還焦急,出台了四萬億的投資計劃,以刺激經濟增長。應該說這是必要的,因為在情況危急之下沒辦法太多地顧及代價。這一舉措令中國經濟避免了一場大衰退的災難,但是負面效應也產生了,原本就已存在的產能過剩更加嚴重,並且許多地方在產能過剩的領域繼續投資。這同樣是強行推動經濟增長導致的畸形發展。
在經濟發展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那就是協調問題。在現代社會的專業化分工經濟中,必須處理好協調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協調、各產業之間的協調、經濟增長的各因素之間的協調。人類曾構想了兩種解決協調問題的辦法,一種是衍生於馬克思設想的原始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它主張以事前的合理規劃避免不協調,另一種是市場經濟,它以價格為信號引導資源配置,如果不協調不可避免,那隻能事後處理。計劃經濟因激勵不足等原因最後被市場經濟取代。
由此看來,人類關注協調問題由來已久,有專業化分工的經濟就存在協調問題。市場經濟中,協調同樣重要,產能過剩就是協調出了問題,為保證協調必須做的事情可以稱為經濟規律,經濟發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
⑼ 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哪
隨著中國經濟近年來迅速崛起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不太遙遠的未來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中國是否能成功提升人均收入?中國經濟是否能成功轉型為內需拉動型?
今天,亞洲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0%;其中,中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其發展成就舉世矚目。2009年,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量12%。展望未來,中國憑借其人口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是否能再創奇跡?
去年11月在INSEAD新加坡亞洲校區召開的「INSEAD領導力峰會」就此課題進行了探討。與會嘉賓認為,盡管中國存在巨大機遇,但中國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經濟政策調整和經濟結構轉型必不可少。
INSEAD策略學客座教授、「中印學會」管理合夥人王海燕說,即使中國經濟在2025年時能夠達到美國經濟的規模,但中國的人均收入仍將只及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經濟面臨若干挑戰,一系列的經濟機構轉型必不可少。首先, 中國經濟要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拉動型;其次,中國要拋開模仿走向創新,依靠更多的創新,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鑒於中國擁有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鼓勵創新,再加上跨國企業在華研究機構的助力,創新最終會在中國出現。
【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
博斯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謝祖墀指出,在中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已不再是純粹的賺錢單位,它們已發展成為配備研發中心的完整業務。
謝祖墀說道:「中國策略指的不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如何以中國為核心發展全球策略。」 他指出,中國的競爭態勢比全球其它地區都復雜。跨國公司的競爭者不但包括他們本就熟悉的國際對手,還有新涌現的大批本土公司;後者「敢拼搏、敢創新、善於靈活應變、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本土競爭者」。比如在電信設備行業,華為(Huawei)、中興(ZTE)等中國本土企業就得益於低製造成本而在中國市場獨占鰲頭並躋身國際前列。
阿爾卡特朗訊的拉傑夫辛格(Rajeev Singh-Morales)在談到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態勢時指出:「這些公司不和跨國公司競爭高端市場。相反,他們的目標先鎖定在跨國公司不一定有能力觸及得到的中端和大眾市場。」 一旦這些市場穩固了,他們就通過模仿或本身研發進軍高端市場。這些公司的產品品質一般達到跨國公司的八成,可是所花成本相當於四成,售價則介於四成和五成之間。
【政府的角色】
中國本土公司是否能真正走向全球?這還存在許多爭議。這些公司的不足之處包括:對低成本國有資本的過度依賴;財務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組織管理能力,特別是管理多元團隊的能力也面臨挑戰;以及較為受政治因素影響等。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指出:「就目前來說,中國模式頗為成功,但以長遠來看,中國必須認清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
如何激勵企業調整價值鏈,加強創新與研發,政府政策的作用舉足輕重。庄巨忠說:「改革尚未完成,政府必須打破市場壟斷,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他指出,中國經濟要從出口導向型迅速轉向內需拉動型,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對此,王海燕表示贊同。她說:「中國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小於GDP增長速度。中國政府當前的首要目標之一是關注貧富分化問題,從致力於國家經濟發展轉向致力於人民共同富裕。而提高人民的最低收入則是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法之一。」
博斯公司的謝祖墀也表示,當前中國的經濟格局依然是以政府為主導,但隨著中國的發展以及尋求在國際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現行體制無可避免要變革。
【突破瓶頸】
有人擔憂,若不推動體制改革,中國經濟恐怕無法持續高速發展。對此,INSEAD經濟學教授伊利安 · 米霍夫(Ilian Mihov)指出,任何一個經濟體要突破人均收入12000美元的大關,體制改革必不可少。除非中國針對「相對不完善」的體製成功地推行「深化改革」,中國的人均收入或難以突破12000美元的瓶頸。
米霍夫以新加坡為例,指出新加坡致力於創造穩定高效的商業環境,人民的人均收入水準也隨之大幅上漲;而石油出產國委內瑞拉就受累於不健全的體制,從1960年以來,人均收入在8000美元與12000美元之間徘徊不前。「體制健全的國家一定不會是貧窮的國家。窮國和富國之間的差異是由於不健全的體制和商業環境致使生產力低下所造成的。」這可能包括諸如腐敗、管理不善、過度管制和缺乏問責等因素。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依靠的不是引進跨國公司,而是本國人民在良好商業環境下創建的中小型企業。」
中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塊絆腳石是創新能力。一度輝煌的日本經濟轉向日落西山可謂是前車之鑒。實際上,過去日本經濟的發展和今天的中國有類似之處,兩者都是依靠模仿復制和提升先進經濟體的技術取得經濟的騰飛。就此,米霍夫說:「模仿復制技術的確能帶來經濟的突飛猛進。」 不過,一旦到了瓶頸,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永續之道。
米霍夫警告,就目前的增長率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將在七到十年後達到瓶頸。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如果到了那時中國還沒有深入改革,經濟將會停止增長。人均收入將在10000美元至12000美元之間徘徊不前,遠遠落在人均收入達到47000美元的美國後面。
「政府和體制左右著經濟發展。政府如何推動改革關繫到經濟能否成功轉型。」
⑽ 瓶頸效應是什麼舉一些例子說明 形象一點 不要復制黏貼 謝謝
瓶子的最細的位置,就是瓶頸,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