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四大名著文學價值排名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四大名著文學價值排名

發布時間: 2021-03-28 21:46:37

1. 四大名著藝術價值排名|

四大名著,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四部巔峰之作,既然是四大名著,當然是最最著名的四部小說,一般中國人,即使沒有看過這四本書的原著,藉助電視、評書、漫畫、連環畫等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也對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四大名著中,三國與水滸內容有相似的地方,施耐庵、羅貫中本來也是師徒,西遊記和紅樓夢則大不相同,因此雖然同是四大名著,從故事性、通俗性、文學藝術性上等也存在著一個高下之分,依照我的了解,試分析如下:
一、最為大眾熟悉程度。
1、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英雄人物眾多,故事情節性強,易於傳播。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火燒赤壁等故事情節婦孺皆知,劉關張、諸葛亮、曹操等已成臉譜化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被頻頻引用,三國演義的評書也流傳最為廣泛,近來以三國為背景,又衍生出了很多商業類題材,如《水煮三國》等。綜合而言,三國是四大名著中流傳最廣,在現實生活中影響最大,最通俗,最為大家熟悉和津津樂道的一部。

2、西遊記。
西遊記中,唐僧和三徒弟也為大家所熟悉,這是最受小朋友歡迎的一本書。但如果單純認為《西遊記》只是一本兒童讀物,那就流於膚淺了,透過西遊記孫悟空降妖的過程,每個妖都有背景,最後都無罪釋放,天上神仙等級制度下的工作生活等,簡直是一部《官場現形記》。網路文化的興起,讓西遊記中的人物頻遭惡搞,從《大話西遊》開始,西遊記成了被翻拍最多的一部名著,所以西遊記位列第二。
3、水滸
水滸中人物繁多,108將,其實真正有雪有肉的刻畫的也就十來個,最為大家熟悉的有宋江、吳用、李逵、林沖、武松、花榮等,最受大家喜歡的大概是林沖。水滸一開始是官逼民反,逼上樑山,到結局被朝廷招安,最後和同是農民起義軍的方臘惡斗,兩敗俱傷。可能就是這個結局讓老百姓很不爽吧,還有點和「逼上樑山」的主題矛盾,導致受歡迎程度一般,還有農民起義的題材也和所有統治階級的意志相違背,上層也不願意多宣傳此書。
4、紅樓夢
紅樓夢相比前三部而言,就通俗性而言,是最為高深的,這使紅樓夢成為四大名著中小眾化的一本書,於兒童而言,看不懂,於成人而言,沒點文學修養,也不太看的明白紅樓夢,淺層次的看紅樓夢是本言情小說,導致很多人不屑一看,比較而言,紅樓夢是老百姓最不熟悉的一部,當然這也是因為普通大眾文學欣賞水平有限。

2. 四大名著的排名

排名第一位的是《紅樓夢》,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紅樓夢》無疑是最高的,作者突破了傳統封建家族的禮念制度,突出了個性解放自由,和追求愛情的權利,《西遊記》孫悟空也有這種反判性格,但孫悟空經歷挫折後他同封建專制妥協了,賈寶玉的骨子裡有股與風封家長制不相容韌勁,他糟到毒打後,這種反抗更加強烈了,他說:「我為你們死了也願意」。這種不惜生命來追求個性解放的性格,是非常令人欽佩、感人至深的。曹雪芹品味更高雅些,他的知識儲備量也大的驚人,他對建築、醫理、飲食、茶道、園圃、花卉、服裝、繪畫、詩詞歌賦、儒釋道的思想等都有較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他把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巧妙構思穿插在故事情節中,一一羅列在讀者面前,給人以美的享受。

同時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手法上也是多元的,比如林黛玉冰雪聰明、美麗善良,但她孤芳自賞、說話尖酸刻薄、過於小心眼兒;王熙鳳治家理財是一把好手,但她媚上欺下、斗大字不識一口袋;薛寶釵端裝大方、知書達理,但她城腹高深、攻於心計;賈寶玉風流倜儻,但他做事缺乏爭取和斗爭的勇氣,當初他如果向賈母挑明同黛玉的婚姻關系,賈母還是對他深愛有佳的,也未必就不同意,但他牙根兒就沒說過,或者乾脆兩個人就離家出走,參照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一樣,可能就不那麼被動,但他沒有,這可能也是作者對他依戀與富貴溫柔之鄉的一個嘲諷。既使是鴛鴦這樣一個小人物,作者在突出剛烈性格同時,也不忘閑走一筆,說她臉上還幾顆雀斑。多元化的人物塑造,使整本書血肉豐滿起來。

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是非常迷茫的,他沒有寫完,這多少讓後人感到遺憾,有人把《紅樓夢》的殘缺,說成同維納斯雕像是一種美,我不敢苟同,維納斯雕像是故意留給後人一種想像的空間,而《紅樓夢》的殘缺,是因為作者在飢寒交迫中潦倒而死,有點「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凄涼。後人高鄂續說,整體上還能通得過,而細看來漏洞百出、錯訛多端,這已被人們所共認,另外還有更多的續寫者,更沒有出高鄂右者!

排名第二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氣勢恢宏戰爭的奇書,如果《紅樓夢》具有典型的陰柔之美的話,而《三國演義》則具有十足的陽剛之氣,整部《三國演義》里塑造了數十位孔武有力的漢子,他們義高雲天,視死如歸,痛恨那種鼠摸狗盜行為,比如描寫夏侯敦拔目啖睛那節,箭射入夏侯敦眼睛裡,夏侯敦把箭拔出來,連眼珠了也帶出來了,夏侯敦把眼珠子給吃了,然後說父精母血,不能浪費,現在看來仍令人不寒而慄。描寫關羽刮骨療毒那章也同樣精彩,刀在骨頭上嚓嚓有聲,關羽下弈自如,這種超出常人的大丈夫形象能讓人不服氣嗎?還有更多的英雄為他們自身所堅持的正義,蔑視富貴、臨難不懼。

另外《三國演義》對智囊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成功,這些人胸懷千壑、腹有良謀的飽學之士,關健時判斷准確,力排眾議,能夠把握戰機,確實有斡旋天地、扭轉乾坤的能力,有的談笑儒雅、風度翩翩,將人們心目中智者形象描繪的出神入化,魯迅說:「壯諸葛多智近妖」。這也是羅貫中的敗筆,把歷史上許多不是諸葛亮所作的事都套在他頭上了,反而把他說的不真實了。

《三國演義》能夠被領導階層和掌握一定權利的各界人士所欣賞,主要還在於他的軍事謀略,《三國演義》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現在政界人士為提升進級、商界為增加利稅,都願意看《三國》,希望從那裡吸取點有用東西,這一點《紅樓夢》根本無法和它相比。

金庸在武俠小說里,多次借用《三國演義》的手法,比如《射鵰》三擒三縱歐陽鋒,就借用了七擒孟獲的手法,《笑傲江湖》里左冷禪對武林中的幾個佩服與不佩服評論中也有「煮酒論英雄」的痕跡,可見《三國演義》對後人寫小說還是有很大的影響,《三國演義》比《水滸》強就強在《水滸》雖劣優於《西遊》之幻,然而任意起滅,創作不難,終不如《三國》實錄居多,沒有高人一等的歷史知識是不能把他寫好,後來演義類小說多如牛毛,沒有那一部能和《三國》相娉美的,四大名著排名第二非《三國》莫屬。

《水滸》排在第三位,是許多人不願意的,《水滸傳》塑造的人物形象比《三國》是豐富細膩多了,而且人物的思相性格也是隨著故事情節深入而變化的,而《三國》里的人物思想性格從始至終都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張飛,開始是性格暴烈、快意恩仇,到死的時候也沒變一點,而《水滸》里的林沖則不然,逼上樑山是有個思想過程的,這一點《水滸》比《三國》高出許多。

另外《水滸》中不惜筆墨,描寫藩金蓮的這個女性人物,含蓄揭示女人的反抗,盡管作者是持批評態度的,但還是使人從這里看到封建社會對女人種種不合理的制度的一種反抗,要比《三國》中的所描繪貂蟬豐富多了,貂蟬更象個間碟式的人物,甚至沒有一點自已的思想,而是被上層斗爭犧牲了的工具而已。

《水滸》的實用價值也不是很高,裡麵塑造的智囊人物吳用、公孫勝,《三國》里的智士之才多如牛毛,《水滸》只能屈居第三了。

《西遊記》是一部童話小說,可能頗受小讀者喜歡,也免強擠進《四大名著》之列,後半部情節雷同,作者不厭其煩。《西遊記》成功的塑造了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這幾個形象,孫悟空的反判不徹底,也比較盲目,唐僧是最沒本事的,但因為是金禪子脫身,就能當領導,孫悟空對這個領導雖然經過幾次反復,還是服從了,每當孫悟空和一把手唐僧鬧矛盾時,豬八戒就會打擊孫悟空,在旁邊扇風點火、落井下石,而沙僧只會活希泥。即使西天路上的妖魔鬼怪,孫悟空也沒自降幾個,這些妖精大都是有來歷的,比如那個托塔天王的乾女兒,比如如來佛祖的舅舅,比如太白金星的座騎(等於領導的司機),比如某大仙的童子,這些領導們可能很忙,疏於管理他們,這些人成了「燈下黑」為患為害,作威作福,另外西天路上妖精是降了不少,西天路外妖魔鬼怪,就讓他們任意的胡作非為了。

《西遊記》實用價值不高,擠進四大名著有點免強。

3. 四大名著的歷史價值排名 說出理由

四大名著,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四部巔峰之作,既然是四大名著,當然是最最著名的四部小說,一般中國人,即使沒有看過這四本書的原著,藉助電視、評書、漫畫、連環畫等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也對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四大名著中,三國與水滸內容有相似的地方,施耐庵、羅貫中本來也是師徒,西遊記和紅樓夢則大不相同,因此雖然同是四大名著,從故事性、通俗性、文學藝術性上等也存在著一個高下之分,依照我的了解,試分析如下:
一、最為大眾熟悉程度。
1、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英雄人物眾多,故事情節性強,易於傳播。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火燒赤壁等故事情節婦孺皆知,劉關張、諸葛亮、曹操等已成臉譜化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被頻頻引用,三國演義的評書也流傳最為廣泛,近來以三國為背景,又衍生出了很多商業類題材,如《水煮三國》等。綜合而言,三國是四大名著中流傳最廣,在現實生活中影響最大,最通俗,最為大家熟悉和津津樂道的一部。
(最為人熟知的三國演義)
查看圖片
2、西遊記。
西遊記中,唐僧和三徒弟也為大家所熟悉,這是最受小朋友歡迎的一本書。但如果單純認為《西遊記》只是一本兒童讀物,那就流於膚淺了,透過西遊記孫悟空降妖的過程,每個妖都有背景,最後都無罪釋放,天上神仙等級制度下的工作生活等,簡直是一部《官場現形記》。網路文化的興起,讓西遊記中的人物頻遭惡搞,從《大話西遊》開始,西遊記成了被翻拍最多的一部名著,所以西遊記位列第二。
3、水滸
水滸中人物繁多,108將,其實真正有雪有肉的刻畫的也就十來個,最為大家熟悉的有宋江、吳用、李逵、林沖、武松、花榮等,最受大家喜歡的大概是林沖。水滸一開始是官逼民反,逼上樑山,到結局被朝廷招安,最後和同是農民起義軍的方臘惡斗,兩敗俱傷。可能就是這個結局讓老百姓很不爽吧,還有點和「逼上樑山」的主題矛盾,導致受歡迎程度一般,還有農民起義的題材也和所有統治階級的意志相違背,上層也不願意多宣傳此書。
4、紅樓夢
紅樓夢相比前三部而言,就通俗性而言,是最為高深的,這使紅樓夢成為四大名著中小眾化的一本書,於兒童而言,看不懂,於成人而言,沒點文學修養,也不太看的明白紅樓夢,淺層次的看紅樓夢是本言情小說,導致很多人不屑一看,比較而言,紅樓夢是老百姓最不熟悉的一部,當然這也是因為普通大眾文學欣賞水平有限。
二、故事及情節完整性
1、西遊記
故事情節最為完整,歷經81難,取完經,功德圓滿,該打死的妖怪也打死了,沒打死的也算了,恩怨情仇全部解決,看完後也沒什麼遐想空間和想看續集的想法。西遊記拋開剛開始的孫悟空出世和大鬧天空,後面的降妖故事內容其實很雷同,唐僧被抓,悟空打的過,正要收服,天上神仙來勸架;打不過的,還是請個神仙來收服。西遊記每個故事都可以獨立成篇,所以就完整性而言,西遊記最完整。
(萬人空巷的西遊記:小時候熱衷於收集西遊記的貼畫)
2、水滸
水滸的故事本身也很完整,從一開始的逼上樑山,意氣風發,到後來的歸順朝廷,委屈求全,窩囊而死,梁山好漢的故事就這么轟轟烈烈開始,窩窩囊囊結束了。但水滸看完後,就是讓人感覺難受,為梁山好漢的結局而難過,為奸臣沒得到懲治而難過。按照傳統評書小說,哪本的結局那些什麼潘太師、龐太師、奸相、奸妃都得到了相應的下場,水滸卻不是這樣的結局,讓人不禁感覺可惜和不解氣,所以水滸裡面的英雄人物很多後來都又出現在了別的評書中,水滸後傳也有,只是名氣不大。
查看圖片
3、三國演義
三國的故事從情節上講也很完整,三國歸晉大一統,歷史上也就是這么回事。但就是故事情節上虎頭蛇尾,看三國,很多人都看到劉備去世就失去了一半的興趣往後看了,待到諸葛亮一死,就又少了一半的興趣,後面的事知道結局是怎麼回事就行,很少有人有興趣詳細研究了解。三國的幾乎所有精華故事都集中在了劉備去世前,甚至有的說書人,直接就是講到諸葛亮去世就不往下講了,三國的故事就算結束了。後面那幾十年,草草帶過,羅貫中沒興趣,大家也沒興趣,導致了三國情節上的虎頭蛇尾。
4、紅樓夢
紅樓夢的不完整,就如同斷臂的維納斯一樣著名,由於曹雪芹生前只寫了80回,導致後面續寫本頗多,最為認可的高鶚版本,但據懂行的紅學家們言,高鶚寫的也只能是矬子里挑將軍,跟前80回的文筆藝術性比較,判若雲泥。根據前80回書中的判詞、偈語、暗語等線索提示,對於紅樓中人物的結局,不同人解讀會有不同的答案,沒有一個固定的結局,這讓紅樓夢成為四大名著中最不完整的一部,也是紅樓的一個魅力所在。
三、文學藝術性
1、紅樓夢
紅樓夢但就文學價值而言,毫無疑問是最高的,紅樓夢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是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巔峰之作,是網路全書,是知識寶庫。對於紅樓夢有很多經典的評價,如:毛澤東--《紅樓夢》我至少讀了五遍……我是把它當歷史讀的。開頭當故事讀,後來當歷史讀。魯迅---《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等。
(三位形神俱佳的主演)
2、西遊記
西遊記是部神魔小說,內容海闊天空,五光十色。就世界范圍而言,四大名著中孫悟空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西遊記這本書說簡單呢,也很簡單,小朋友能看懂,外國人也能看明白,說復雜,那也是很有內涵的。孩子們喜歡其情節的離奇絕妙;成人喜歡其樂觀勇敢;娛者愛其快樂與藝術享受;學子戀其可以久久賞讀,品味其中深含的學術韻味;而智者可以從中體會出更多的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及到現在商業社會,人們又從中學習到了團隊管理的智慧!西遊記故事可謂男女老少、社會各階層皆宜,還記得央視《西遊記》初播時,可謂萬人空巷,如果那時候有收視率統計的話,大概是要接近100%吧。
3、水滸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水滸也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以至後來的很多評書,包括後來的武俠小說人物塑造上都受到水滸英雄人物性格的英雄,熱血聚義、縱馬馳騁、廝殺疆場,五虎將、雙槍將、連環馬、鉤鐮槍等都成為了揮不去的英雄影子。林沖、武松、燕青、魯智深、花榮、李逵、石秀、時遷,王英扈三娘等英雄人物性格成為後世以英雄為題材的小說取之不盡的寶藏,包括後來的武俠小說,甚至在足球場上,生活中論英雄時,這些綽號也是用的很頻繁。猶記得以前跟同學們一大愛好就是背誦互考水滸的英雄綽號和名稱。
(林沖和武松的英雄故事最震撼)
4、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書中除了英雄人物的刻畫,還有就是對戰爭與計謀的成功描寫。羅貫中師施耐庵的學生,現在很多人認為水滸羅貫中也幫著寫了點,三國演義,施耐庵可能也指導寫作了。所以三國和水滸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五虎將,關勝是關羽的替代,林沖和張飛一樣也是豹頭環眼。水滸講義,三國講忠,這也是三國也受統治階級愛好,乃至影響力超過水滸的一個原因吧。就關羽的地位,那就不是水滸中任何一位英雄所能撼動的。三國的故事雖然流傳最廣,但單純就文筆功底而言,在四大名著中應該是比較靠後的,全書語言通俗易懂,但因為敘事時間跨度大,在相同的篇幅內刻畫人物比之其他三大名著略顯潦草,這是三國文學性差的一個原因,也是三國更為流傳的一個原因。

4. 中國四大名著的排名

從雅俗的角度,筆者贊成樓上朋友的排序.
如果從藝術內涵、文學價值的角度排序,則又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紅樓夢。「紅學會」專門從事該書研究,許多年來,不斷發現其博大精深、深邃無比的藝術內涵和價值。
第二:三國演義。藝術經典,集史、學、研於一體,尤其兵家知識豐富,而且史學教育意義易看懂
第三:西遊記。佛學思想豐富、人物塑造成功、善惡好壞分明、思想色彩健康。
第四:水滸傳。人物塑造成功,時代色彩較濃,但忠君思想過重,結果令人遺憾無比。

當然,最後還得看提問的朋友以什麼為標准進行排序了。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5. 四大名著的文學地位排名

紅的文學價值較高,有人言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它們兩個都給人一定的興趣傾向.西遊記對於現代人就純粹是娛樂性的了.當然,它們其實都有一定的揭露,都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某種現象(地球人都知道?),但是我們也不是研究家,用不著太關心這個,你能看出來當然更好,看不出來就當娛樂

6. 四大名著的文學價值

「中國四大小說名著」,指明代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清代的《紅樓夢》四部小說。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都是文化密碼,我們可以從中解讀中國人的歷史觀、政治觀、人生觀、生命觀等等。
《三國志演義》的歷史意識
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崗本《三國志演義》,一開篇引錄了一首楊慎的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傳達給我們兩個歷史感受:第一,不管有多少英雄,他們曾有多少轟轟烈烈的事跡,最終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麼?是不變的青山和夕陽。中國還是中國,青山還是青山,曾經的英雄不再重現。
可是真的不會重現了嗎?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歷史感受:歷史英雄仍然生活在我們當中,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們的一生藉助語言表述方式得以重現——「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笑談」是一種語言表述方式,是說故事。所以,歷史上的英雄還活在當下。
結構框架:分合循環的歷史宿命
《三國志演義》的故事,起自「宴桃園豪傑三結義」,終於「降孫皓三分歸一統」。在歷史敘述中,敘事者總是將充滿偶然性的歷史事件當作在必然規律支配下肯定發生的事實,於是原本不確定的歷史便成為朝著理性目的行進的必然過程。
民間流傳的《三國志平話》,原來構想了一個歷史寓言:由於西漢初年高祖劉邦殘殺功臣,所以功臣們托生成為三國諸侯,最終顛覆了漢王朝。這種不切實際的前世因緣,蘊含著冤冤相報、道德報應的歷史宿命,表現的是民間的善惡觀念和因果觀念。而《三國志演義》卻用黃巾起義、三國歸晉這種確鑿的歷史變遷,取代了《三國志平話》的歷史寓言。那麼,它的開端和結局又蘊含著什麼樣的象徵意蘊呢?
就開端而言,「黃巾起義」對中央政權的沖擊,不僅表徵了王朝興衰循環的道理,而且揭示了一個王朝最終滅亡的種種原因:桓、靈二帝用人不當,特權集團——包括宦官和外戚——敗壞朝政,激烈的朋黨之爭,膨脹的個人權欲等等。這里的因果關系是環環相扣的,表現出《三國志演義》對歷史的深刻思考。
《三國志演義》小說的結尾,呈現出一種對小說開篇情節的回應。在小說的結尾部分,敘事者常常運用閑筆,提到遠在眾多章回之前、標志小說開篇的一些情節。比如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大喝「吾乃天子也」,這跟第一回劉備幼時同鄉中小兒以樹下游戲,自稱「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遙相呼應。歷史,彷彿在轉了一圈以後,又回到了它的起點。
從歷史循環論的觀點來看,分—合—分—合……構成了一種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就是毛宗崗所總結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種分合循環的歷史宿命觀並不高明,但比起《三國志平話》因果報應的宿命觀,已經是切切實實的歷史觀念了。
情節主線:悲憤感傷的道德信念
《三國志演義》描述了諸侯割據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在「青梅煮酒」中,還借曹操之口,評述當時局勢,嘲諷門閥士族。小說家不贊成由曹操來統一天下,但卻肯定曹操在反對門閥士族、諸侯割據中的功勞。同時他又清醒地認識到,曹操畢竟得了「天時」,最終只能由屬於曹魏一方的司馬氏政權來統一天下。
但是,全書的情節展開卻更鮮明地是以蜀漢一方為中心的,小說家極力謳歌、熱情寄望的是蜀漢一方。從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小說展開了劉備一生經歷的描寫。其中有兩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第二十一回,在這之前,劉備在諸侯爭戰中只是一個極不起眼的小配角,在這之後,劉備集團作為一股新生的政治勢力開始與曹操集團正面對抗;第二個轉折點是第四十三回赤壁之戰,在這之前,劉備東奔西走,狼狽不堪,在這之後,劉備取得荊、襄數郡,並將勢力發展到了西川。而劉備一生最重要的事跡是三顧茅廬。從第三十七回至第一百零三回,小說實際上書寫了「諸葛亮傳」,以赤壁之戰、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六齣祁山等重要情節,展開蜀漢驚天動地的戰績。
《三國志演義》以蜀漢為中心的總體構思,具有深刻的寓意。本來,就像「春秋無義戰」一樣,三國爭戰也無所謂正義與邪惡的區別。但是由於小說家賦予三國中的劉備集團以「占人和」、得民心的客觀條件,「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使劉備集團成為正義力量的象徵,而與之相對立的曹操集團卻成為邪惡勢力的代表。這種「擁劉反曹」的政治傾向,既表現了中國古代平民百姓的心理和願望,又浸透了源遠流長的封建正統觀念,是二者的融合,構成一種強烈的道德信念。
可是,嚴酷的歷史事實是,真正實現統一的是由邪惡力量曹魏一方派生出來的司馬氏政權,以正義力量劉蜀一方來統一天下終究成為幻滅的理想。諸葛亮臨終時不能不哀嘆:「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亡矣!」《三國志演義》小說的後半部流溢著濃重的感傷情調,就像鋪天蓋地的迷霧一樣彌漫寰宇,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水滸傳》的政治思考
如果說《三國志演義》是在問鼎逐鹿的政權斗爭中思考歷史興亡的話,那麼,《水滸傳》小說則是在綠林好漢的草莽世界中展示社會動亂。《水滸傳》小說的故事始於「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北宋嘉祐三年,京師瘟疫盛行,民不聊生,殿前太尉洪信奉仁宗聖旨,到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天師張真人到朝廷祈禳瘟疫。洪太尉到信州貴溪縣,游覽伏魔殿,擅自打開殿門,掀開石碑、石龜壓著的青石板:「石板底下,卻是一個萬丈深淺地穴。只見穴內刮刺刺一聲響亮,那一聲響亮過處,只見一道黑氣,從穴里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沖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這就是「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即梁山泊首領的來歷。
因天災引起人禍,這是有深刻的寓意的。「洪太尉誤走妖魔」的事情,距離梁山好漢揭竿而起的徽宗宣和元年,有61年。60年一甲子,這有某種特殊寓意,指出宋徽宗的社會動亂來源於61年前的宋仁宗。仁宗朝是北宋盛世,小說顯然隱含著「從盛世尋求亂世根源」的敘事動機。
小說的故事終於「宋公明神聚蓼兒窪,徽宗帝夢游梁山泊」,宋江兄弟零落星散以後,大半慘死,受玉帝敕封,陰魂聚於蓼兒窪。一天,宋徽宗夢游梁山泊,得知宋江等人冤情,驚醒後,命宿太尉查明真相,下旨封宋江為「忠烈義濟靈應侯」,在梁山泊「起蓋廟宇,大建祠堂,妝塑宋江等歿於王事諸多將佐神像。」,四時享祭。
禍由皇帝而起,由皇帝而終,小說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對宋江起義的發生和結局做歷史和政治的闡釋。我把這種闡釋概括為「魔君三部曲」。108位好漢本是「魔君」,最後卻變為神。神和魔之間的沖突在《西遊記》小說里大量展開,《水滸傳》講的是魔變成神的過程,包括三個故事:第一,群魔亂世;第二,改邪歸正;第三,榮升天神。這個「魔君三部曲」隱含著深層政治思考,它蘊含三重寓意,即「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和「忠義之烈」。
官逼民反
首先,一百單八個「魔君」降生社會的原因,是奉了聖旨的洪太尉「誤」放出來的,這一描寫隱喻著「亂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思想。
金聖嘆整理出版了《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在《水滸傳序》中他說:《水滸傳》「無美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在第一回批語中他又說:「一部大書,將寫一百八人也,乃開書未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深有見地。
《水滸傳》小說第一回,寫破落戶子弟高俅受到宋徽宗的寵用,從一個市井無賴升遷為殿帥府太尉,倚勢逞強,無惡不作。高俅不務正業,「自小不成家業」,「只在東京城裡城外幫閑」,而且品行不好,「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但他有特長,「只好刺槍使棒,最是踢得好腳氣毬」。高俅在東京難以存身,「只得來淮西臨淮州,投奔一個開賭坊的閑漢柳大郎」。後來遇赦,高俅要回東京,柳大郎乘機將他託付給「東京城裡金梁橋下開生葯鋪的董將仕」。董將仕怕他影響自己的子女,將他推薦給小蘇學士。小蘇學士又把他推薦給王駙馬,由此得以接近端王,即後來的徽宗,飛黃騰達,「沒半年之間,直抬舉高俅做到殿前府太尉職事」。
小說家借高俅發跡的故事告訴我們,北宋徽宗時期官員的素質並不高,甚至普遍低下,這就造成了官員的貪欲,成為政治黑暗的根源。同時這是人才選拔體制的問題,皇帝僅憑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讓你生、讓你死,讓你陞官、讓你貶職。所以高俅的故事隱喻的是對整個政治體制的批判和失望,對整體官員素質低下的失望,這才導致百姓揭竿而起,「亂自上作」。
替天行道
其次,一百單八個「魔君」降世,糾集在梁山泊,一方面擾亂了「大宋天下」,「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個對頭」;一方面又成為「宋朝忠良」,力圖以違背現實政治秩序的叛逆行為來達到整頓倫理綱紀的最終目的。這隱喻著「替天行道」思想的復雜內涵。
梁山泊杏黃旗上大書的口號是「替天行道」,這是一個含意模糊的口號。
「替天行道」可以是造反的口號。孔子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代天行道」原本只能是皇帝的專利,現在居然有人擅自出來「替天」了,這便說明原來的皇帝已經不能代表「天」了,必須取而代之。但是,「替天行道」也可以是一個妥協的口號。在古代社會里,反叛政府的武裝力量不敢「擅改年號」,不願像李逵那樣公然宣稱奪取皇帝的「鳥位」的時候,便可以用這個口號,把「天」說成是當今皇帝,把自己的反叛行為說成是代替皇帝單殺贓官污吏讒佞之人。這樣一來,反叛政府的武裝力量就可以給自己留下迴旋的餘地。
在《水滸傳》小說中,九天玄女教導梁山義軍領袖宋江說:「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小說第七十一回從天而降的鐫有天書的石碣,側首一邊寫著「替天行道」,另一邊寫著「忠義雙全」——從這些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在《水滸傳》小說里,「忠」、「義」是相輔相成的。
「忠義之烈」
造反與效忠原本是對立的兩碼事,怎麼能夠把它們統一起來呢?《水滸傳》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那就是招安。
正是因為社會黑暗,奸臣當道,這才使得忠義之士被逼無奈,走投無路,迫不得已地採取先造反而後受招安的方式,以達到「為國盡忠」的目的,完成「替天行道」的使命。小說第七十一回,宋江在「英雄排座次」時寫的《滿江紅》詞說得很明白:「……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姦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後來燕青到東京,又向徽宗進言:「宋江這伙,旗上大書『替天行道』,堂設『忠義』為名,不敢侵佔州府,不肯擾害良民,單殺貪官污吏,讒佞之人。只是早望招安,願與國家出力。」就在「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旗號下,經過幾番周折,排除了朝廷之中和梁山內部的重重阻力,宋江帶領眾兄弟懲惡除暴,救困扶危,創造條件,終於接受招安,替皇帝北征南討,遏止覬覦國鼎的遼軍,掃除不「替天行道」的方臘。
然而,即使「魔君」已經改「邪」歸「正」了,但在現實政治中仍然不得善終。這批「替天行道」英雄,仍然被誤國之臣、無道之君逼向了絕路。小說的結局只能是:「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
《水滸傳》小說這樣的描寫,引發了一個相當深刻的文化思考,這就是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政治與道德的嚴重分裂。宋江等人最終的結局說明,招安也許是坦途,但卻意味著生命會消亡。這是對傳統政治的深刻思考。這種政治思考告訴你,當你步入政治的漩渦中時,你可能面臨道德的考驗,可能最終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西遊記》的人生哲理
一部《西遊記》,是一部孫悟空的英雄史,記錄了他的出生、成長、奮斗,直到成為「斗戰勝佛」的全過程,探求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成功的人生意義。
自在不成人
《西遊記》小說寫孫悟空的出生,有一點和普通人大不一樣的地方:他是天生地長的,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神猴。
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他就擺脫了人與生俱有的社會關系。任何一個個體的人,當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無可奈何地落入社會關系網中,有父母、兄弟姐妹,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網路。個體的人與生俱來地落入社會關系網中,不是「自在」的,不能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是一種家庭、家族、宗族式的社會結構,中國的文化也是這種家族文化或宗族文化。咱們習慣說「國家」,「國」是放大了的「家」。「忠」是放大了的「孝」而已,臣子對君主的「忠」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的放大。美猴王沒有家庭的束縛,也就意味著他一開始就不受任何的社會束縛,用小說的話,就是「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拘束」,成為一個擺脫一切社會關系的原生態的人。
那麼,作為一個原生態的人,是不是就獲得了真正的「自在」呢?這還不行。石猴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生活的環境太狹隘了,來來回回的就是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那些個猴哥猴弟。他想要擁有更大的空間和世界,所以他就去尋仙問道,有了種種法力。這既提升了個人能力,同時也拓展了無窮的生存空間。一個筋斗雲就可以翻出十萬八千里,生活空間如此之大,可以為所欲為,來去自如。
有了這么廣闊的生存空間,人就能獲得真正的「自在」了嗎?還是不行。孫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嘆起來,他看到老猴子一個個死去,想到自己遲早也要死去。孫悟空努力超越,到閻羅殿去,把自己的名字從生死簿中勾掉。
於是,孫悟空有了絕對意義上的自由。作為個體人,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但是對社會人來說,卻觸犯了規范,社會不允許沒有經過任何修煉就得到這種絕對自由。孫悟空擾亂了正常秩序,對於這樣一個人,社會要麼剿滅他,要麼改造他。
孫悟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被喚醒的,原來他只有對空間自由和時間自由的追求,但一旦上了天庭,孫悟空就變化了,他有對「名」的追求。原來他是沒有追求「名」的意識的,你叫他美猴王也罷,叫他悟空也罷,什麼都行。所以當孫悟空第一次被收容到天庭時,讓他當「弼馬溫」,他還挺高興,可以天天管馬。
可是,當他知道「弼馬溫」是個未入流品的官職的時候,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間還有官職的區別,於是他又造反了。他給自己創造了響亮的名號——「齊天大聖」。這是社會教他的。社會教他,人和人不一樣,由於有制度化的衡量標准,人總是要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當社會給你貼上標簽的時候,你就得到一種精神滿足。
社會教給孫悟空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個人的慾望不斷膨脹的過程。最後他提出一個最極端的口號,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孫悟空說這是「常言道」,咱們要追問:這「常言」是哪兒來的?孫悟空不識字,他從哪兒學到這「常言」呢?花果山猴子們哪能知道「皇帝」是什麼?這顯然是玉皇大帝和臣子們教的。在天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孫悟空受到了熏陶,被知識化了。他逐漸失去原本有的「赤子之心」,導致了個人慾望的極端膨脹。
有了個人慾望的極端膨脹之後,社會就不能容忍他了。有人贊揚說「皇帝輪流做」體現出「造反精神」。但這種造反精神如果應該得到肯定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就毫無秩序可言了。「皇帝輪流做」,是靠能力還是靠年齡?怎麼「輪流」法?如果人人想要當皇帝,這只能導致個人慾望的極端膨脹,造成社會秩序的殘酷破壞。
孫悟空打破了這種社會規律,擾亂了正常的文化秩序,這必定要受到懲罰。小說採取了寓意性的寫法,用「如來佛的掌心」代表一種無所不能的社會規范,個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個體人」一旦步入社會,就不可能再有絕對的自由自在,不可能再為所欲為了。
《西遊記》小說揭示了規范和自由之間的矛盾對人一生發展過程所起的作用。隨著他個人慾望的不斷膨脹,社會對他的壓制的手段也越來越嚴厲。憑借一身高超的武藝,美猴王幾乎所向無敵,但是他終究逃不脫社會關系之網。
成人不自在
孫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經的事業,這是偶然的事情嗎?不完全是。《西遊記》充滿著喜劇的、游戲的色彩。在閱讀《西遊記》的時候,我們想都沒想過,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該有多麼沉重!沒有人會替孫悟空掬一把辛酸淚。不是幸災樂禍,而是知道孫悟空不會總被壓在山下,他遲早會出來的。這是因為,在《西遊記》小說中,孫悟空生活在一個有希望的、正常的社會里,這樣的社會能給有能耐的人提供種種機會。這種情況與《水滸傳》相反,《水滸傳》是不給人希望的社會,所以英雄只能被逼上樑山。但是孫悟空不會被逼上樑山,因為他生活的社會能夠讓他發揮自己的才能,達到「成人」的境界。
所以小說就有了一個寓意性的寫法——「緊箍兒」。緊箍兒是有形的東西,但卻有無形的含義。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是怎麼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著緊箍兒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給自己戴上了。這是一種寓意性的寫法,說明孫悟空是心甘情願地接受社會規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緊箍咒」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孫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長大成人。
於是,西天取經,是孫悟空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過程,更是他收心斂性的過程。西天取經賦予孫悟空的任務,就是要求他保護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懶。這是一種人生的命題,人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於目的,而在於過程。
西天取經的八十一難,並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那些周而復始、形形色色的險阻與妖魔,在這一意義上,都不過是作為孫悟空修心過程中所遇障礙的象徵。小說第十七回寫道:「菩薩、妖精,總是一念。」妖魔生於一念之間。八十一難的磨煉,無非是隱喻著一個人明心見性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漸悟」過程。
任何社會中的人都面臨著「自在」和「成人」的兩難處境,你生活在社會當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發現面臨著種種約束。這是兩難的,人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兩難處境當中找到最佳位置。在這個意義上,孫悟空是成功的。
《紅樓夢》的生命體驗
《紅樓夢》有非常豐厚的文化價值,但今天我們只能講一個主題,就是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悲劇性的體驗。
這種「極苦極郁」的悲劇性的體驗,集中地表現在小說主人公賈寶玉的身上。在小說中,賈寶玉第一次正式登場,小說家就把賈寶玉放到被人質疑甚至嘲笑的審判席上:「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里有兩個要點值得注意:第一,把賈寶玉跟「世人」相對立,甚至到了「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地步,他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第二個要點是,賈寶玉覺著自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他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超前的體驗:「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他始終沉浸在一種自我的悲哀中。
邁進成年門檻的深沉恐懼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形象,有一個特點可以得到共識,就是他在賈府這個大家庭中,屬於一個應該負責任而不負責任的人。
對家庭有意義的人生道路是傳統的讀書做官,光宗耀祖,而賈寶玉卻打心眼裡厭惡這種道路,甚至多次對這種讀書做官的人生道路提出尖銳的批判。
再從賈寶玉的心理狀態來看,他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邁進成年門檻的深沉恐懼。
在小說里,賈寶玉的這種恐懼有著文化的、社會的根源。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長子制度」。在一個家庭里,只有嫡長子才是合法的繼承人。如果賈珠還在世,他是當然的嫡長子。但是賈珠早早去世了,騰出位置給賈寶玉。賈寶玉不得不擔負起繼承賈府家族事業的責任,這是他絕對不願意承擔家族的責任。
感知社會人生的熱切溫情
同賈寶玉對家庭、對社會的極度冷漠的態度相比較,他對人生、對生命卻有著一種極其熱烈的情感。一冷一熱,截然相反。通過賈寶玉形象的塑造,小說深刻地表現了人的生存悲劇。
小說中警幻仙姑評價這種情感,稱作「意淫」。脂硯齋批語解釋「意淫」說:「按寶玉一生心性,只不過是『體貼』二字」。
在小說里,「意淫」還有一種說法,叫「情不情」。凡世界上無知無識的東西叫「不情」。脂硯齋評語說:「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所謂「情不情」、「情情」,第一個「情」是動詞,第二個「情」是名詞。
當聽到林黛玉吟詠《葬花辭》時,寶玉哭倒在地,他想:「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推之於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如果說寶釵、襲人還跟他有密切的關系,那麼香菱是薛蟠的妾,跟他有什麼關系,能讓他如此關心呢?所以賈寶玉的情感邏輯是非邏輯性的,他甚至想到:「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世間一切有靈無靈的事物,寶玉都覺著跟自己相關。在賈寶玉看來,人的重合價值不僅在於關心自己,而且在於關心自己所面對的所有事物,所以叫「情不情」。
賈寶玉的「情不情」,表現出一種超越經驗的人生感受。他嘗受的是一種情感受到壓抑和摧殘的個人的痛苦,也是一種對生命轉瞬即逝、飄泊無依的感受,是一種生命的悲劇感受。

以上供參考,請採納

7. 四大名著最佳排名

四大名著的影響力比較和排名

一、最為大眾熟悉程度。
1、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英雄人物眾多,故事情節性強,易於傳播。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火燒赤壁等故事情節婦孺皆知,劉關張、諸葛亮、曹操等已成臉譜化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被頻頻引用,三國演義的評書也流傳最為廣泛,近來以三國為背景,又衍生出了很多商業類題材,如《水煮三國》等。綜合而言,三國是四大名著中流傳最廣,在現實生活中影響最大,最通俗,最為大家熟悉和津津樂道的一部。

(最為人熟知的三國演義)

2、西遊記。

西遊記中,唐僧和三徒弟也為大家所熟悉,這是最受小朋友歡迎的一本書。但如果單純認為《西遊記》只是一本兒童讀物,那就流於膚淺了,透過西遊記孫悟空降妖的過程,每個妖都有背景,最後都無罪釋放,天上神仙等級制度下的工作生活等,簡直是一部《官場現形記》。網路文化的興起,讓西遊記中的人物頻遭惡搞,從《大話西遊》開始,西遊記成了被翻拍最多的一部名著,所以西遊記位列第二。

3、水滸

水滸中人物繁多,108將,其實真正有雪有肉的刻畫的也就十來個,最為大家熟悉的有宋江、吳用、李逵、林沖、武松、花榮等,最受大家喜歡的大概是林沖。水滸一開始是官逼民反,逼上樑山,到結局被朝廷招安,最後和同是農民起義軍的方臘惡斗,兩敗俱傷。可能就是這個結局讓老百姓很不爽吧,還有點和「逼上樑山」的主題矛盾,導致受歡迎程度一般,還有農民起義的題材也和所有統治階級的意志相違背,上層也不願意多宣傳此書。

4、紅樓夢

紅樓夢相比前三部而言,就通俗性而言,是最為高深的,這使紅樓夢成為四大名著中小眾化的一本書,於兒童而言,看不懂,於成人而言,沒點文學修養,也不太看的明白紅樓夢,淺層次的看紅樓夢是本言情小說,導致很多人不屑一看,比較而言,紅樓夢是老百姓最不熟悉的一部,當然這也是因為普通大眾文學欣賞水平有限。

二、故事及情節完整性

1、西遊記

故事情節最為完整,歷經81難,取完經,功德圓滿,該打死的妖怪也打死了,沒打死的也算了,恩怨情仇全部解決,看完後也沒什麼遐想空間和想看續集的想法。西遊記拋開剛開始的孫悟空出世和大鬧天空,後面的降妖故事內容其實很雷同,唐僧被抓,悟空打的過,正要收服,天上神仙來勸架;打不過的,還是請個神仙來收服。西遊記每個故事都可以獨立成篇,所以就完整性而言,西遊記最完整。

(萬人空巷的西遊記:小時候熱衷於收集西遊記的貼畫)

2、水滸

水滸的故事本身也很完整,從一開始的逼上樑山,意氣風發,到後來的歸順朝廷,委屈求全,窩囊而死,梁山好漢的故事就這么轟轟烈烈開始,窩窩囊囊結束了。但水滸看完後,就是讓人感覺難受,為梁山好漢的結局而難過,為奸臣沒得到懲治而難過。按照傳統評書小說,哪本的結局那些什麼潘太師、龐太師、奸相、奸妃都得到了相應的下場,水滸卻不是這樣的結局,讓人不禁感覺可惜和不解氣,所以水滸裡面的英雄人物很多後來都又出現在了別的評書中,水滸後傳也有,只是名氣不大。

3、三國演義

三國的故事從情節上講也很完整,三國歸晉大一統,歷史上也就是這么回事。但就是故事情節上虎頭蛇尾,看三國,很多人都看到劉備去世就失去了一半的興趣往後看了,待到諸葛亮一死,就又少了一半的興趣,後面的事知道結局是怎麼回事就行,很少有人有興趣詳細研究了解。三國的幾乎所有精華故事都集中在了劉備去世前,甚至有的說書人,直接就是講到諸葛亮去世就不往下講了,三國的故事就算結束了。後面那幾十年,草草帶過,羅貫中沒興趣,大家也沒興趣,導致了三國情節上的虎頭蛇尾。

4、紅樓夢

紅樓夢的不完整,就如同斷臂的維納斯一樣著名,由於曹雪芹生前只寫了80回,導致後面續寫本頗多,最為認可的高鶚版本,但據懂行的紅學家們言,高鶚寫的也只能是矬子里挑將軍,跟前80回的文筆藝術性比較,判若雲泥。根據前80回書中的判詞、偈語、暗語等線索提示,對於紅樓中人物的結局,不同人解讀會有不同的答案,沒有一個固定的結局,這讓紅樓夢成為四大名著中最不完整的一部,也是紅樓的一個魅力所在。

三、文學藝術性

1、紅樓夢

紅樓夢但就文學價值而言,毫無疑問是最高的,紅樓夢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是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巔峰之作,是網路全書,是知識寶庫。對於紅樓夢有很多經典的評價,如:毛澤東--《紅樓夢》我至少讀了五遍……我是把它當歷史讀的。開頭當故事讀,後來當歷史讀。魯迅---《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等。

2、西遊記

西遊記是部神魔小說,內容海闊天空,五光十色。就世界范圍而言,四大名著中孫悟空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西遊記這本書說簡單呢,也很簡單,小朋友能看懂,外國人也能看明白,說復雜,那也是很有內涵的。孩子們喜歡其情節的離奇絕妙;成人喜歡其樂觀勇敢;娛者愛其快樂與藝術享受;學子戀其可以久久賞讀,品味其中深含的學術韻味;而智者可以從中體會出更多的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及到現在商業社會,人們又從中學習到了團隊管理的智慧!西遊記故事可謂男女老少、社會各階層皆宜,還記得央視《西遊記》初播時,可謂萬人空巷,如果那時候有收視率統計的話,大概是要接近100%吧。

3、水滸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水滸也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以至後來的很多評書,包括後來的武俠小說人物塑造上都受到水滸英雄人物性格的英雄,熱血聚義、縱馬馳騁、廝殺疆場,五虎將、雙槍將、連環馬、鉤鐮槍等都成為了揮不去的英雄影子。林沖、武松、燕青、魯智深、花榮、李逵、石秀、時遷,王英扈三娘等英雄人物性格成為後世以英雄為題材的小說取之不盡的寶藏,包括後來的武俠小說,甚至在足球場上,生活中論英雄時,這些綽號也是用的很頻繁。猶記得以前跟同學們一大愛好就是背誦互考水滸的英雄綽號和名稱。

4、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書中除了英雄人物的刻畫,還有就是對戰爭與計謀的成功描寫。羅貫中師施耐庵的學生,現在很多人認為水滸羅貫中也幫著寫了點,三國演義,施耐庵可能也指導寫作了。所以三國和水滸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五虎將,關勝是關羽的替代,林沖和張飛一樣也是豹頭環眼。水滸講義,三國講忠,這也是三國也受統治階級愛好,乃至影響力超過水滸的一個原因吧。就關羽的地位,那就不是水滸中任何一位英雄所能撼動的。三國的故事雖然流傳最廣,但單純就文筆功底而言,在四大名著中應該是比較靠後的,全書語言通俗易懂,但因為敘事時間跨度大,在相同的篇幅內刻畫人物比之其他三大名著略顯潦草,這是三國文學性差的一個原因,也是三國更為流傳的一個原因。

綜上而言,四大名著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對我們的生活也影響深遠,其知名度、文學性、藝術性、故事性都是非常非常優秀的,所謂排名也只是在四大名著中的相對排名,本文的排名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見,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差別可能很小很小,或者是見仁見智,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