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現象看似正確用經濟學解釋是錯的
機會、成本與機會成本曖昧,通常是用來描述異性間的一種特殊關系。這種關系似乎是模糊的,但確切地講,對當事人來說,又是特別清晰的,正如隔著窗戶紙一般。雙方都知道這種感覺背後意味著什麼,彼此間又心照不宣。曖昧因產生的原因、地點、背景,以及當事人的不同年齡、目的,甚至是非人格間的關系,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方式。但是僅僅限於曖昧。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廣度和深度在不斷拓展,其中所表現出來的復雜性,讓很多人都無所適從,難以選擇最優行為。與曖昧直接相關的有戀愛、婚姻、性關系等,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會圍繞著這些基本元素,進行判斷、選擇和計算。無論是曖昧,還是其他相關活動,都需要每一個個體進行相應的投入,並獲得相應的收益。如果需要保持這種曖昧關系能夠在合理的范圍內存在,那麼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這是一種高水平的均衡關系。假設在整個社會中,任何兩個人的相遇都是隨機的。曖昧關系的形成,亦如婚配關系一樣復雜,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生物學家都已經關注到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具體來講,曖昧關系的形成至少需要付出以下主要的成本:(1)搜尋成本曖昧狀態的確立,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進入這個市場以後,對曖昧對象的搜尋是首先完成的事前投資,需要付出相應的搜尋成本。搜尋成本主要包括尋找最佳交易對象和交易標的物所付出的成本。我們把曖昧關系分為主動曖昧與被動曖昧兩種類型。被動曖昧是指曖昧是無意中產生的,是長期交往的結果;主動曖昧是指行為人一方或雙方是因為主動尋找曖昧而產生的曖昧關系。顯然,被動曖昧的搜尋成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主動曖昧是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行為人雙方或一方會在可能發生曖昧關系的個體間不斷進行信息交換,以確認曖昧關系可以達成。這個搜尋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必須藉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以及信息確認的機制。如果搜尋手段和機制運用成功,一次性搜尋成功,那麼搜尋成本就是在這個確認的過程中所有的交易費用。而如果搜尋過程反復,並出現搜尋失敗,那麼不僅要付出較多的交易費用,而且還可能被認為行為異常或不檢點之類,承擔更大的損失。這正如在經濟活動中,買賣雙方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價格機制和場所快速實現匹配,否則雙方也會為交易的發生付出較多的交易成本。因此,曖昧關系的確立,為了避免如此大的搜尋成本,必須有相應的機制或手段,例如,為主動尋找曖昧關系的一方提供信息發布的渠道,或者建立使曖昧雙方信息匹配的場所或中介。(2)維護成本曖昧關系確立以後,使之維持在曖昧狀態需要付出的成本。假設至少曖昧一方只希望處於曖昧狀態,不希望進一步深入,那麼保持這種關系能在一定時間內存續,至少需要滿足兩個方面的條件:首先,雙方曖昧信息是對稱的,即雙方都知道僅限於曖昧;其次,雙方對曖昧的期望效用一致。很顯然,這兩個條件是非常難以實現的。如果是主動曖昧關系,那麼曖昧雙方對這些條件的滿足就相對容易一些,維護這種曖昧關系的成本就會很低。但是,曖昧這種關系對雙方來講的是信息不對稱,雙方的效用評價有很大的不同。在多數情況下,單相思、暗戀等都是這種曖昧關系發展的不正常狀態。如果是被動條件下的曖昧關系,那麼進行維護所付出的成本會大很多,雙方對這種曖昧的感覺幾乎是無知的,可能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為判斷這種關系付出很大的成本。如果維護不善,就會產生的問題。賈平凹的小說《秦腔》所講述的關於清風街的許多故事都是事關曖昧的。引生與白雪的曖昧關系是屬於主動曖昧的(盡管白雪根本看不上引生),引生因把持不住想越雷池半步,因此自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更有許多清風街男男女女的故事,都是因曖昧而起,結果許多家庭因此破裂。小說是虛構的,但卻是現實的寫照。曖昧與婚外情、戀愛等是有嚴格區別的,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鑒定手段,經常會被誤以為其他難以從道德上接受的行為,或被一方誤解,這都是維護成本產生的根源,並且難以消除。因此,在現實的曖昧故事中,一旦其中一方感受到其中的曖昧元素,通常會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手段,以避免不必要的維護成本。另外,一個理性的人,在其做出行為時必然會權衡得失,現在以及未來。曖昧行為的行動者,盡管在曖昧表達時,可以感受到甜蜜、愉悅、興奮,但這些個體會保證其行為可以界定為曖昧,而非超越基本道德約束。因為他們不想在未來被指為行為不檢點,更不願意承擔婚外戀、腳踏多隻船等帶來的各類成本。這種成本是發生在曖昧關系的維護過程當中,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算作曖昧的維護成本。(3)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經濟學最為核心的概念。這種成本是因為經濟個體的選擇行為而產生的,它是指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擇其中一種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的潛在收益。也就是說,任何經濟活動都會產生相應的機會成本。我們把曖昧關系看作是一種基於不同個體間的選擇活動的話,曖昧就會產生相應的機會成本。曖昧行為產生的過程,首先是行為個體搜尋曖昧對象的過程,因此,搜尋的過程中總會有在不同個體間進行選擇的機會,那麼如果選擇了甲作為曖昧對象,與乙曖昧的潛在收益就是與甲曖昧的機會成本;其次,曖昧行為本身就存在替代行為。如果一個女孩對一個男孩傾慕已久,但是難以啟齒來表達愛意,反而採取曖昧行為來試探男孩的態度,假設男孩子是一個非常不敏感的人,最後可能就是有情人難成眷屬。相反,如果採取直接告白方式的話,可能就會成功。那麼直接告白的收益就是曖昧的機會成本。再如,政府的經濟政策也會有曖昧、難以琢磨的時候,政策的制定者之所以這樣,其實就是試圖來了解市場對政策的反應程度,但是,這樣通常會給市場其他行為主體帶來料想不到的感受,最終會影響政策效果,那麼指向明確的政策效果就是曖昧政策的機會成本;再次,曖昧通常會持續一個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就會使其他事情被延誤,而這些被耽誤事情的收益也是曖昧行為的機會成本。總之來看,曖昧行為雖然可以規避掉一些不必要的風險,但是其機會成本有時也是非常大的。(代栓平:經濟學博士)
㈡ 無知的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為什麼經濟學家總是說錯
經濟學理論,是以假設為前提,其較為常用的兩個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和完全信息假定。
經濟學中所謂「理性人」,是指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事實上,這種假設根本不成立,尤其在政府介入市場的情況下。而完全信息假設,是指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知道,即使在當今信息社會,買者和賣者擁有完全信息也是不可能的。
不合乎事實的假設前提,肯定會得出不合乎事實的結論。連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在此條件下通過模型推演出來的實驗結果,會和事實產生一定的差距。所以,經濟學家經常說錯是必然的。而部分經濟學家又被利益綁架,代表一定利益集團說話時,這種「總是說錯」泛濫就更不足為奇了。
㈢ 為什麼經濟學家錯得如此離譜
郎咸平 是財務專家 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家此人的講話比較誇張,比如在解釋風險的時候,他會將風險誇張成世界末日一樣現在沒有可信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們的判斷是基於一系列假設的情況下作出的推論,所以在現實往往是不同的。另外經濟學中也分為很多學派,各個經濟學家研究的領域也不同,針對某個經濟問題是不可能形成共識的,也就是無法判斷誰對誰錯。在可能在事情發生後,判斷誰錯的不是那麼離譜。我個人偏向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如吳敬璉、厲以寧、張五常、張維迎等,國外的大牌還有薩謬爾森、弗里德曼、施蒂格勒、科斯等。
㈣ 微觀經濟學。。。求解答~為什麼是錯的啊
我好像回答過類似的題。
黑白電視是低檔商品。低檔商品指當人們實際收入增加時,反而減少對其消費需求量,以較高檔次商品將其替代的那一類商品。當低檔商品的價格下降的時候,需求量仍然會上升。低檔商品的概念和吉芬商品是有區別的。
㈤ 為什麼現在市面上所有的經濟學都是錯誤的
經濟學是用數學所包裝起來的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包裝的意識形態,大學裡面最有用的是統計學,
㈥ 下面哪一項是關於經濟學的錯誤解釋
一是「自由化」C試題分析:新自由主義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版濟理論的自由經營權、自由貿易等思想,並走向極端,大力宣揚「三化」。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讓社會裹足不前。在他們看來,私有制是人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三是市場化。認為離開了市場就談不上經濟,無法有效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法莫過於給所有的人都強加一個標准」,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二是私有化。C說法正確
㈦ 為什麼說發展經濟學是錯了的
格雷欣定律的錯誤,教授的《荒謬的定律》給出了說明。在有優、劣金幣的情況下,購物而要付出金幣的當然想使用劣幣。問題是,賣物而收幣的人可不是傻瓜,怎會不見劣幣而敬而遠之?賣物者是願意收劣幣的,但物品的價格必定要提高,藉以補償劣幣之所不值;另一方面,以良幣購物,價格就較便宜。那是說,在均衡處,無論用劣幣還是用良幣,交易雙方的收益是一樣的,劣幣驅逐良幣無從談起。
傳統佃農理論的錯誤,教授的《佃農理論》給出了說明。傳統佃農理論認為:和自耕相比,租佃合約下地主投資土地的意圖減少了,農民也不會在土地上多投資;工具、廠房的投資、勞力的投入等等莫不如是。因此,和自耕相比較,租佃合約是無效率的。問題是,既然當事人都在追求財富最大化,怎麼會聽任這樣的事情發生呢?在財富最大化的約束下,不僅地主有積極性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農民也有積極性避免這樣的事發生。不難理解,簽約的時候雙方會就各種投入和執行努力做出詳盡的規定。租佃農業無效率之說無從說起。
傳統外部性分析的錯誤,科斯的《聯邦傳播委員會》、《社會成本問題》、教授的《蜜蜂的寓言》等等都是說明。不是說沒有外部性,而是說外部性的存在是可以與效率並行不悖的,有些外部性恰恰是效率的體現。不是說沒有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分離的問題,而是說各種制度安排就是要減少這種分離,個人的行為或者私人之間的合約是可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也不是說政府在社會成本方面沒有其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是說我們不能一般地指出那些外部性本身就是效率的體現,那些外部性個人的行為或者私人之間的合約就能克服之,那些外部性政府幹預將比私人合約更有效率,因此政府的經濟作用就變得不那麼清晰了。我們不能不考慮現實世界的情況,單憑想像就得出理論結論和政策含義。
第一,沒有一個國家理論。傳統發展經濟學暗含地假定政府以最大化社會福利為己任。可是,政府是組織,作為組織它是沒有什麼固定目標的。我們沒有理由將政府擬人化,更沒有理由假定政府的目標就是社會福利最大化。政府不是抽象的,辦事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國家未必有激勵來實施傳統發展經濟學提出的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經驗也表明,那些宣稱為社會謀福利而從事經濟管理的政府部門大多被管轄的企業和當事人給俘虜了。
第二,沒有信息經濟學。傳統發展經濟學不僅假定政府以最大化社會福利為己任,而且假定這個政府是無所不能的。然而實際的情況,是政府常常不具備實施其宣稱的社會發展計劃的能力。這其中,信息是一個重要的約束。政府擁有的信息常常是極其有限的,並且遠少於經濟活動的具體當事人。這決定了政府難免要被經濟活動的具體當事人所欺騙,很難實現其宣稱的管理經濟的目標。
第三,沒有產權和交易費用經濟學。傳統發展經濟學沒有考慮實施其提出的經濟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會對產權提出什麼樣的要求,會對既有的產權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又會對經濟的交易費用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今天我們知道,實施傳統發展經濟學的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會程度不等地對私有產權造成破壞,會程度不等地增加而不是減少經濟的交易費用,因而在客觀上常常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不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以不平衡發展理論來說吧。以為可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實現不平衡發展,以為可以在產權和其它方面沒有大的改變的前提下實現不平衡發展,這實在是天真和想當然了。
重工業優先,這是不平衡發展了吧。但林毅夫教授和他的合作夥伴告訴我們:依靠市場配置資源,是不能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要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就要取消市場。然而,市場與私產緊密相聯:不僅市場以私產為前提條件,而且私產一得到承認,市場就蔓延開來。要取消市場,就需要取消私產,也只需要取消私產。當時的人們雖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但經濟實踐顯然使共和國的領導人一步一步沿著經濟的內在邏輯走了下去。
資源公有,其價值是要消散的。資源公有,就必然內生出計劃配置資源,必然內生出論資排輩、沒有經濟自由等等安排。如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誕生了。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誕生了,這是不平衡發展的後果。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發展了嗎?沒有。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都告訴我們,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不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所以,以不平衡發展理論來促進經濟發展,那是天真和想當然的想法。
對經濟實施控制決不是簡單的事情。對此,教授的《價格管制理論》、周其仁的《農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有過深刻的說明:只管制其一而不改變其它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一個方面的管制必然地內生出許多方面的管制。即使只是一個價格管制,也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也需要大量的規則和行政強制,並且還會涉及到規則條款以外的行為。
所以,不是說要否定發展經濟學這個學科,而是說發展經濟學應該建立在堅實的微觀基礎之上。想想看,改革開放以前,政府一直以發展經濟為己任,但經濟績效卻乏善可陳,連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改革開放,包產到戶,一夜之間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解決了。這是什麼?這是經濟發展了。所以,很可能,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產權和交易費用;很可能,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不是相反。傳統發展經濟學缺少的正是堅實的微觀基礎。這個評價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吧。
㈧ 經濟學有被稱為選擇的科學家是對還是錯
經濟學又被成為「選擇的科學」:
選擇就是決定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去回生產物品以滿足人類的需答求。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