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果的個人介紹
雨果簡介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
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20歲時因發表詩集的《頌歌與雜詩》,國王路易十八賜給他年金。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
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
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
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雨果簡介
在近代的世界上,只有西歐最為發達,而法國又是西歐的一個中心。它在17世紀成為西歐最強大的封建君主制國家,以後出現了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1830年的七月革命和1848年的二月革命、普法戰爭、巴黎公社等等,這些人所共知的歷史事件,都使法國成為令世人矚目的中心,影響著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19世紀是法國社會最為動盪的時代,但是動盪不安的社會生活正是產生種種文學思潮的溫床,所以對於文學的發展來說,19世紀又是法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雨果、巴爾扎克和左拉等光輝的名字,也正是由此傳遍了整個世界。
維克多·雨果生於1802年2月26日,正值拿破崙帝國的鼎盛時期。他的父親是拿破崙部下的將軍,母親則擁護王室,兩人因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跟隨母親生活。他天資聰穎,喜歡讀書,10多歲就寫了成千上萬行的詩歌。由於母親保守思想的影響,雨果在青年時代同情保王黨,曾因寫詩歌頌王朝和天主教而獲獎。17歲時與兄長一起創辦了名為《文學保守者》的刊物。1922年出版了《頌詩集》,獲得路易十八賞賜的年金。1925年寫詩歌頌查理十世,得到國王的接見和贈品。
在17世紀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成為各國君主的楷模,為絕對王權服務的古典主義也應運而生。古典主義崇尚理性,歌頌王公貴族,從宮廷禮儀到貴族沙龍,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由於古典主義文化的影響,法國的一切都成了歐洲各國宮廷模仿的榜樣,上流社會里人們都以會說法語為榮。因此古典主義在歐洲的統治持續了一兩百年之久,直到19世紀20年代才被浪漫主義所推翻。
雨果是在20年代逐漸從保守立場轉向浪漫主義的。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他在序言里猛烈抨擊了古典主義的種種清規戒律,主張自然中存在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題材,並且提出了美醜對照的審美原則,從而使這篇序言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宣言。他的劇本《歐那尼》的上演,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他的一系列劇本都是與古典主義的規則針鋒相對的,例如《瑪麗蓉·德·洛爾墨》(1831)歌頌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傑和妓女瑪麗蓉的愛情;《國王取樂》(1832)寫平民姑娘愛上了喬裝的國王;《瑪麗·都鐸》(1833)里的王後愛上了寵臣,而《呂伊·布拉斯》(1838)里與王後相愛的竟是一個僕人等等。
與此同時,他出版了不少詩集和小說。其中有同情和支持希臘民族解放斗爭、富於異國情調的《東方集》(1829),描寫家庭生活和內心感情、對貧苦受難者表示同情和憐憫的《秋葉集》(1831),歡呼七月革命和歌唱愛情的《黃昏歌集》(1835),諷刺富有階級、宣揚慈善主義的《心聲集》(1837),以及企圖在精神上引導民眾的《光與影集》(1840),這些詩集的內容涉及政治、哲理、祖國、家庭、愛情和雜感等種種題材,同時注重對詩句形式和語言的革新,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1829)呼籲廢除死刑,《巴黎聖母院》(1831)將醜陋但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與道貌岸然但殘酷卑鄙的副主教弗羅洛進行美醜對照,更是家喻戶曉、人所共知。
雨果支持1830年的七月起義,並且隨著七月王朝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採取了與現實妥協的態度。他於1841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被路易·菲力普敕封為法蘭西貴族院議員,並被授予「法蘭西世卿」的稱號。他一方面活躍於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大女兒新婚不久和丈夫一起劃船時在湖中淹死,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所以將近10年沒有發表作品。
雨果始終在君主立憲制度與共和政體之間搖擺不定。他在1848年總統選舉中支持路易·波拿巴,後來又成為國民議會中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恢復帝制,稱拿破崙第三。雨果發表演說,鼓舞民眾起義反抗,遭到鎮壓後被迫化裝成一個排字工人逃到了比利時,接著又先後居住在英國的澤西島和蓋納西島。這段經歷使雨果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流亡國外的19年期間,他寫出了《小拿破崙》(1852)等揭露拿破崙第三的檄文,同時緊密配合現實的政治斗爭,發表了辛辣諷刺拿破崙第三背信棄義的《懲罰集》(1853)、題材多樣的《靜觀集》(1856)和大型史詩《歷代傳說》(1859)等詩篇,改抒個人之情為抒民族之情、抒愛國之情,吹響了反對專制統治、歌頌光明和進步的斗爭號角,同時使用富有表現力的跨行,大膽地改變了音節的頓挫,使這些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色彩瑰麗、形象豐富的詩篇成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傑作,雨果也因此而成為傑出的民主鬥士和法蘭西不朽的民族詩人。
雨果的鬥志是堅定的。1859年,拿破崙第三對他予以特赦,但是他拒絕回國。他在流亡期間完成了他的傑作《悲慘世界》,揭露社會上存在的「愚昧和窮困」,顯示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海上勞工》(1866)寫漁民吉里亞特為了愛情而在海上搏鬥,戰勝了狂風惡浪和章魚暗礁等千難萬險,事後卻發現未婚妻愛著青年牧師,他為了成全別人的幸福而在海水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說以此歌頌了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笑面人》(1869)取材於17和18世紀之交的英國,通過貴族後裔關伯倫的悲慘遭遇,將封建貴族的丑惡與勞動人民的善良進行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小說都內容豐富、情節感人,蘊含著向非正義宣戰的浪漫主義激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他在流亡期間也關注著世界上被壓迫的人民。1860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他寫信痛斥聯軍是強盜,譴責他們毀滅東方文化的罪惡行徑;1862年,法軍入侵墨西哥,他寫信號召墨西哥人民進行抵抗;1863年,他支持波蘭人民反抗俄國沙皇的斗爭;1868年,他在瑞士洛桑主持世界和平大會。凡此種種,都表明他宣揚的人道主義並非空談,而是貫徹始終、身體力行。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第三被俘垮台,雨果回到法國,受到巴黎人民盛大熱烈的歡迎。他立即投入了保衛祖國的戰斗,發表演說,探望傷員,捐款購買大炮。當巴黎公社被鎮壓的時候,他呼籲赦免公社社員,並把自己在布魯塞爾的住宅作為他們的避難所,為此自己被比利時政府驅逐出境。他同時寫作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1874),內容是反革命叛亂頭子朗特納克侯爵在逃跑的時候,為了救出在火中的三個孩子而被捕,共和國軍隊的司令官郭文為此私自放走了侯爵,結果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但是判處他死刑的法官薛木爾登的內心也十分矛盾,最後在郭文被處決的同時開槍自殺。小說宣揚了 「在人世的一切問題之上,還有人心的無限仁慈」的觀點,這在當時巴黎公社起義被殘酷鎮壓、公社社員們面臨死亡威脅的形勢下,應該說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雨果在晚年仍堅持創作,完成了詩集《做祖父的藝術》(1877)、《歷代傳說》的二、三集(1877、1883)等作品。1881年2月26日,60萬巴黎人在他窗前遊行,慶賀他的80壽辰。他在1883年的遺囑里宣布給窮人5萬法郎,並希望用窮人的送葬馬車把他的靈柩送到墓地。1885年5月18日去世,法國政府和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由來自法國和世界各地的200萬人排成的行列,把他的遺體送進了偉人公墓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伽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伽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與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名言】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笑聲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
勉強應允不如坦誠拒絕。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
多辦一所學校,可少建一座監獄。
生活就是面對微笑。
人的兩只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人類第一種飢餓就是無知。
【大事記】
1802年 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 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 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主要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2. 一些名人對雨果的《悲慘世界》的評論,越多越好
我當時所讀到的《悲慘世界》雖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強勁無比,以文學價值而言,遠遠在大仲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學風格與價值的高下,即使對於當時我這個沒有多大見識的少年人,其間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金庸
《悲慘世界》的卷首上印著一句話:"只要這土地上有著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性質的書就不無裨益。"雨果的文學熱情,與那些隱匿於自己個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著近乎獨語的、令人費解的語言文字的所謂現代作家的"高雅矜貴"的氣派絕然無緣。20世紀被喚做"戰爭的世紀",持續不斷的悲慘與殺戮,不正是因為失去了照亮全人類的"人性之光"嗎?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讀再讀、長讀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時候就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讀得有些早了,我讀不懂書中那些有關法庭、監獄、墳場和沙龍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網的下水道的大段章節,硬著頭皮啃下去,心底里讓小說撫摸得最柔軟的仍是冉阿讓的好……20世紀90年代初,我再讀《悲慘世界》,這才意識到,小說中那些被人們批評為"議論、考證太多,成為書中累贅"的章節,其實全都蘊藏著無法估量的寶藏,那意味著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許多高山還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慶德
3. 名人對雨果的評論有什麼
羅曼·羅蘭對雨果的評價:「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
我當時所讀到的《悲慘世界》雖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強勁無比,以文學價值而言,遠遠在大仲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學風格與價值的高下,即使對於當時我這個沒有多大見識的少年人,其間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金庸
《悲慘世界》的卷首上印著一句話:"只要這土地上有著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性質的書就不無裨益。"雨果的文學熱情,與那些隱匿於自己個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著近乎獨語的、令人費解的語言文字的所謂現代作家的"高雅矜貴"的氣派絕然無緣。20世紀被喚做"戰爭的世紀",持續不斷的悲慘與殺戮,不正是因為失去了照亮全人類的"人性之光"嗎?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讀再讀、長讀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時候就讀了雨果的《悲慘世界》,讀得有些早了,我讀不懂書中那些有關法庭、監獄、墳場和沙龍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網的下水道的大段章節,硬著頭皮啃下去,心底里讓小說撫摸得最柔軟的仍是冉阿讓的好……20世紀90年代初,我再讀《悲慘世界》,這才意識到,小說中那些被人們批評為"議論、考證太多,成為書中累贅"的章節,其實全都蘊藏著無法估量的寶藏,那意味著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許多高山還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慶德
4. 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的小說
雨果與《悲慘世界》/人之初名著導讀叢書
簡介 · · · · · ·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時半,維克多·雨果,法蘭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這是一軸輝煌的畫卷。畫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經歷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馬呂斯所參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義。在這里,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龍,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污納垢的下水道……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雨果,(l802~1885)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作者簡介 · · · · · ·
雨果
雨果(l802~1885)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生於法國東部貝藏松,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將軍,母親是個天主教徒,保皇主義者,少年時期的雨果受母親影響較大。他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長篇小說。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其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1820~1827年為第一階段。這時期他政治上保守,文學上受古典主義和夏多勃里昂影響較深,他曾在《頌歌集》中公開表示擁護波旁王朝。1827~1848年是第二階段。這時期他寫有劇本《克倫威爾》和《愛爾那尼》,還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因劇本不合舞台表演藝術的要求,未能上演,但其《序言》卻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23663/
5. 求19世紀法國文學家的作品介紹
1:《雨果傳》
作 者:(法)安德烈·莫洛亞
成書時間:1954年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19世紀最傑出的大作家及政治活動家。他以《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文學名著蜚聲世界文壇,然而他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文學界。在法國19世紀的幾次大革命中,他都是倍受人民愛戴的領導者。1885年,雨果逝世後,法國政府為他舉行國葬,有200萬人自發參加葬禮,人們都用「萬人空巷」來形容當時的盛況。在法國歷史上,既得到官方最隆重的紀念,又得到平民最沉痛的悼念,雨果是作家中唯一的一個。直至當代,雨果仍是人們所共同敬仰的人物。1952年,在雨果誕辰15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他為該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名人之一。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定該年為「雨果年」。雨果的聲譽幾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維克多·雨果活了83年,差不多經歷了整個19世紀。他的一生極富浪漫色彩和戰斗氣息。法國當代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寫的《雨果傳》,為我們勾勒出了這位名人的全貌。它不但詳細地介紹了雨果在各個時期的文學創作活動,而且還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糾葛,以及他從保王派向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
者、民主主義者和共和派轉變的政治歷程。讀者彷彿置身於19世紀法國的風雲變幻之中,與雨果一道出入各階層社會,由此體味到雨果激烈的內心情感,並對他本人有了更為真切的認識。
本書作者安德烈·莫洛亞是法國當代負有盛名的傳記作家。他把小說和史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傳記,如《雪萊傳》、《夏多布里昂傳》、《巴爾扎克傳》等等。而《雨果傳》是他自認為最難寫的卻又是最成功的一部傳記。在當代多如牛毛的雨果傳記中,莫洛亞的作品一枝獨秀,最為引人注目。這部傳記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它剛剛問世不久、就贏得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法蘭西學院院士昂里奧讀完這部《雨果傳》,大為感嘆:「感謝莫洛亞,我8天以來一直沉浸在雨果之中,就好象是沉浸在大海之中。」對於雨果的研究者來講,書本如此翔實的背景材料實不可多得;即便是一般讀者,也會被它強烈的情節性所吸引。所以說,這部《雨果傳》堪稱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內容梗概
公元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來到了人世。父親萊奧波德·雨果是法國大革命當中的一個軍官,母親索菲·特雷布謝是個船長的女兒。雨果剛生下來時非常孱弱,頭大身小,哭聲微弱,助產士都以為他活不了。可是由於索菲的固執,小維克多·雨果竟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他又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所以父母都特別愛
護和照顧他。
雨果的父親由於常年在外征戰,不免沾花惹草;而母親索菲在巴黎時,又同自己年輕時的密友拉奧里產生了不一般的友情。他們夫妻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終於在1814年,兩個人的感情完全破裂了。索菲提出分居,而萊奧波德乾脆要離婚。他利用父權,把孩子們帶出家門,並以加強管教為名,把他們送進了科爾迪耶和德科特寄宿學校。還囑咐監護人絕對禁止孩子們與母親見面。
維克多和哥哥們住進了陰森冰冷的學校。但他早先被母親培養起來的對詩歌的濃厚興趣並沒有減弱,相反卻變得更加強烈。他利用學習之餘寫了大量相當有水平的詩作。1817年元旦,15歲的維克多參加了法蘭西學院舉行的詩歌競賽,竟取得了第9名。這位神童開始在詩壇初嶄頭角,他寫的詩連續3次得獎,並因此被聘為巴黎大學圖盧茲學院的年輕院士。連當時頗富盛名的大詩人夏多布里昂都對維克多刮目相看了。
就在母親患肺炎養病期間,維克多開始了對阿黛爾小姐的初戀。阿黛爾是雨果家的朋友富謝夫婦的干金,很早就指腹為婚,許給了維克多。維克多從半囚禁性質的寄宿學校畢業後。又見到了思念已久的心上人。兩個人偷偷幽會,並且私訂了終身。這件事終於被維克多的母親知道了,她表示堅決的反對,因為她認為維克多的前程遠大,不應該這么早就受到家庭的羈絆。
1821年6月,維克多的生性堅強的母親離開了人世。母親的死使維克多傷心萬分,但他並未因此就放棄對阿黛爾的追求。在最終徵得富謝先生及父親的同意之後,維克多於1822年10月與阿黛爾正式結為了夫婦。不過,新婚燕爾的雨果在文學創作上絲毫沒有鬆懈,他先後寫出詩集《頌詩及其他》和小說《冰島魔王》。國王路易十八對雨果非常賞識,決定給他每年2000法郎的薪金,這樣,雨果就不用為生計問題發愁了。
雨果成了浪漫派沙龍的常客,他經常在沙龍里給朋友朗誦自己的作品。1827年,雨果創作了正劇《克倫威爾》,寫的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領袖克倫威爾的事跡。為了表明自己的浪漫主義主張,雨果又寫了一篇很長的序文。《克倫威爾序》成了浪漫主義者的綱領和旗幟,它引發了當時法國浪漫派與古典派的大論戰。不久,雨果著名的詩劇《艾那尼》在法蘭西劇院公演。這部作品招致了古典派的謾罵和攻擊,但浪漫派全力維護它,兩派在詩劇演出開始時竟然大打出手。但令人驚奇的是,戲越演到後面嘈雜聲越小,因為大家都被感傷的劇情深深震撼了,《艾那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連演四五十場依然場場爆滿。
1830年,巴黎人民被「七月革命」的隆隆炮火聲驚擾得坐立不安。但雨果卻閉門不出,埋頭趕寫《巴黎聖母院》的初稿。經過1年時間的努力,這部長篇巨著終於出版了。它立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人們將其譽為「莎士比亞式的作品」、「中世紀的史詩」,各種贊揚鋪天蓋地而來。
1840年,雨果終於通過競選,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法蘭西學院院士。但是緊接著雨果就受到了創作和家庭上的雙重打擊:他為自己的情人——演員朱麗葉所寫的《城堡衛戍官》徹底演砸了;而他的長女萊奧波特蒂娜在和丈夫度周末時,不幸落水雙雙遇難。愛女的死在雨果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癒合的傷口。
1844年,雨果榮任法蘭西學院院長。他和一個比他小18歲的少婦萊奧尼關系密切,不久他們就被萊奧尼懷恨在心的丈夫雙雙抓獲,把整個巴黎鬧得沸沸揚揚。雨果只得跑到老情人朱麗葉處隱匿起來,在那裡他開始構思創作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1848年,雨果參加了巴黎人民的「二月革命」,並當選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議會議員。這時,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趁機參加共和國總統的競選,他的甜言蜜語獲得了包括雨果在內的大多數議員的支持,最後執掌了政權。但不久他妄想恢復帝制的野心就暴露出來,雨果由支持波拿巴的右派轉向了左派,他和其他議員們共同商討發動巴黎群眾一塊反對帝制。然而,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被波拿巴的軍隊血腥地鎮壓了。
雨果逃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在流亡期間,他終於完成了已擱置多年的《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問世後,收到了空前的社會反響,大街小巷的人們都在談論它。小說主人公冉阿讓、芳汀的命運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雨果也自認為這部小說代表了他創作的巔峰。
歲月無情,雨果已老態龍鍾。然而他依舊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他的思想之源從沒有枯竭過,他的筆還是日行千里。一來到書桌前,雨果就彷彿又擁有了青春活力。他先後完成了《威廉·莎士比亞》、《海上勞工》等著作。在此期間,他始終摯愛著的妻子阿黛爾因心臟病離他而去了。雨果回憶起往日與阿黛爾的親情,傷心得五臟俱焚。,
1870年,闊別祖國多年的雨果終於又回到了巴黎。不幸的是,當時巴黎的市民暴動以及政府軍的鎮壓接連不斷。雨果既不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動,又無法忍受法國政府的投敵賣國和政府軍對起義者的瘋狂屠殺,他再一次離開了巴黎。在一個寧靜的海島上,雨果正式開始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的創作。在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中,雨果雖然已是髦紫老人,可是仍然一如既往地參加文學界、政界的各類活動,他的激情還是不減當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終於辭世而去,法蘭西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9世紀的一顆巨星隕落了,但是他的光輝永遠照亮著整個世界。
2:本書由羅曼·羅蘭(法國) 著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寫的,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
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3:小仲馬
小仲馬(1824-1895)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個堅強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 。他是作家大仲馬生子同一個女裁縫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象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痛苦的家境對小仲馬一生產生了深刻影響, 因此,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大多以探討社會道德問題 為主題。1848年,小仲馬發表了《茶花女》一舉成 名,1852年他又將其改編為同名話劇,獲得了極大 成功,於是專門開始了戲劇創作。。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對他的兒子小仲馬說的一句笑話。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
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兩點評價:歷史的選擇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
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二十二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科學院,成了「不朽」的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頭銜在當時是最高榮譽。在這一點上小仲馬比他父親、比巴爾扎克都幸運得多。他們兩位奮鬥了一生,到底也沒有邁過科學院的門檻。但是歷史的選擇卻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現在大概不會有人以小仲馬與大仲馬比高低,更不要說比巴爾扎克了。雨果認為大仲馬是位天才,小仲馬只不過有才華而已。這個評語是對的,但不完整。
——更熱衷於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仲馬的名字同《茶花女》緊密地聯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論是小說還是劇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遺憾的是,小仲馬沒有在這一基礎上擴大自己創作的路子,開闊自己的視野。相反卻以《茶花女》為樣本定了調子,熱衷於寫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只以道德觀點寫道德問題。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廣度,愈到後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寫了兩部小說和十幾部劇本。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寫上流社會或半上流社會的婚姻家庭問題。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顯的自傳性質。《茶花女》再現了他同瑪麗·杜普列西的一段愛情。《珠光寶氣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業》基本上是以他對李吉雅的追求為素材寫成的。《私生子》則是寫他自己的身世。
——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
他的作品的另一內容是批評生活道德的敗壞。對於被欺騙和被遺棄的女性表示同情。這無疑也同他的身世有關。在大仲馬同卡特琳娜的斗爭中,小仲馬一直站在母親一邊。他對母親的不幸遭遇一直抱著深切的同情。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奧布雷夫人的觀點》、《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劇本之中。
小仲馬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在劇中出現了說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成為女性生活的指導者。
總之,到後來小仲馬創作題材狹窄,這種「真實的高度」僅限於婚姻、家庭、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等道德問題。正如菲迪南·布呂奈締埃指出的那樣:「到了一定年齡,或者准確一些說,取得一定成就之後,許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不再進行觀察,只看著自己。他們結束了歌德說的《學習年代》,沉溺於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飛不起來的。……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進入成熟期之後還知道什麼呢?只不過是文學界和上流社會。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惡和『文雅』中的上流社會。這個小世界的作家創造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可能是別的,只是病態事件的羅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實的文學。」 「只要付出真實的感情」——小仲馬與茶花女
歷史上流傳的關於著名青樓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國都有,例如我國就有杭州的蘇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國,那就要數茶花女了。
◆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老們保持關系。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一年後,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問世了。此時,小仲馬年僅24歲。
《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盡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盪墮落」、「低級下流」。但更多的人們則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飛越」。
小仲馬一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了。劇場爆滿,萬人空巷。當小仲馬將《茶花女》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告訴遠在比利時的父親時,電報上寫道:「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父親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兒子!」
小仲馬的處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小仲馬後來發表的無數優秀問題劇,今日愛好者都已寥寥無幾,但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馬一樣的名聲。《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壁」的奇觀。
《茶花女》後來被改編成歌劇,由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作曲,影響更為深遠。不久,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很快就跨越國界,流傳到歐洲各國。它率先把一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妓女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了法國文學「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關注情愛墮落的社會問題的題裁,對19世紀後半葉歐洲寫實主義問題小說的產生,寫實性風俗劇的潮起,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紹到我國的西方文學名著。1897年,著名翻譯家林紓將它介紹到我國,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產生了「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魂」的巨大反響,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1907年,我國留日學生組織「春柳社」,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在日本東京首次公開上演,這次演出還標志著我國話劇的開端
6. 悲慘世界(雨果著)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悲慘世界(雨果著)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時半,維克多.雨果,法蘭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這是一軸輝煌的畫卷.畫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經歷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馬呂斯所參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義.在這里,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龍,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污納垢的下水道......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中的畫面描繪,遠遠超出了表現歷史背景與敘述人物故事經歷的需要,雨果有意識要為後世留下史筆,他所描繪的這個世紀兩大……
7. 雨果的介紹
雨果簡介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
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20歲時因發表詩集的《頌歌與雜詩》,國王路易十八賜給他年金。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
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
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
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雨果簡介
在近代的世界上,只有西歐最為發達,而法國又是西歐的一個中心。它在17世紀成為西歐最強大的封建君主制國家,以後出現了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1830年的七月革命和1848年的二月革命、普法戰爭、巴黎公社等等,這些人所共知的歷史事件,都使法國成為令世人矚目的中心,影響著歐洲乃至整個世界。
19世紀是法國社會最為動盪的時代,但是動盪不安的社會生活正是產生種種文學思潮的溫床,所以對於文學的發展來說,19世紀又是法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雨果、巴爾扎克和左拉等光輝的名字,也正是由此傳遍了整個世界。
維克多·雨果生於1802年2月26日,正值拿破崙帝國的鼎盛時期。他的父親是拿破崙部下的將軍,母親則擁護王室,兩人因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跟隨母親生活。他天資聰穎,喜歡讀書,10多歲就寫了成千上萬行的詩歌。由於母親保守思想的影響,雨果在青年時代同情保王黨,曾因寫詩歌頌王朝和天主教而獲獎。17歲時與兄長一起創辦了名為《文學保守者》的刊物。1922年出版了《頌詩集》,獲得路易十八賞賜的年金。1925年寫詩歌頌查理十世,得到國王的接見和贈品。
在17世紀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成為各國君主的楷模,為絕對王權服務的古典主義也應運而生。古典主義崇尚理性,歌頌王公貴族,從宮廷禮儀到貴族沙龍,從飲食服飾到言談舉止,都要講究高貴典雅。由於古典主義文化的影響,法國的一切都成了歐洲各國宮廷模仿的榜樣,上流社會里人們都以會說法語為榮。因此古典主義在歐洲的統治持續了一兩百年之久,直到19世紀20年代才被浪漫主義所推翻。
雨果是在20年代逐漸從保守立場轉向浪漫主義的。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他在序言里猛烈抨擊了古典主義的種種清規戒律,主張自然中存在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題材,並且提出了美醜對照的審美原則,從而使這篇序言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宣言。他的劇本《歐那尼》的上演,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他的一系列劇本都是與古典主義的規則針鋒相對的,例如《瑪麗蓉·德·洛爾墨》(1831)歌頌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傑和妓女瑪麗蓉的愛情;《國王取樂》(1832)寫平民姑娘愛上了喬裝的國王;《瑪麗·都鐸》(1833)里的王後愛上了寵臣,而《呂伊·布拉斯》(1838)里與王後相愛的竟是一個僕人等等。
與此同時,他出版了不少詩集和小說。其中有同情和支持希臘民族解放斗爭、富於異國情調的《東方集》(1829),描寫家庭生活和內心感情、對貧苦受難者表示同情和憐憫的《秋葉集》(1831),歡呼七月革命和歌唱愛情的《黃昏歌集》(1835),諷刺富有階級、宣揚慈善主義的《心聲集》(1837),以及企圖在精神上引導民眾的《光與影集》(1840),這些詩集的內容涉及政治、哲理、祖國、家庭、愛情和雜感等種種題材,同時注重對詩句形式和語言的革新,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1829)呼籲廢除死刑,《巴黎聖母院》(1831)將醜陋但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與道貌岸然但殘酷卑鄙的副主教弗羅洛進行美醜對照,更是家喻戶曉、人所共知。
雨果支持1830年的七月起義,並且隨著七月王朝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採取了與現實妥協的態度。他於1841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被路易·菲力普敕封為法蘭西貴族院議員,並被授予「法蘭西世卿」的稱號。他一方面活躍於政治舞台,另一方面大女兒新婚不久和丈夫一起劃船時在湖中淹死,他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所以將近10年沒有發表作品。
雨果始終在君主立憲制度與共和政體之間搖擺不定。他在1848年總統選舉中支持路易·波拿巴,後來又成為國民議會中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恢復帝制,稱拿破崙第三。雨果發表演說,鼓舞民眾起義反抗,遭到鎮壓後被迫化裝成一個排字工人逃到了比利時,接著又先後居住在英國的澤西島和蓋納西島。這段經歷使雨果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流亡國外的19年期間,他寫出了《小拿破崙》(1852)等揭露拿破崙第三的檄文,同時緊密配合現實的政治斗爭,發表了辛辣諷刺拿破崙第三背信棄義的《懲罰集》(1853)、題材多樣的《靜觀集》(1856)和大型史詩《歷代傳說》(1859)等詩篇,改抒個人之情為抒民族之情、抒愛國之情,吹響了反對專制統治、歌頌光明和進步的斗爭號角,同時使用富有表現力的跨行,大膽地改變了音節的頓挫,使這些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色彩瑰麗、形象豐富的詩篇成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傑作,雨果也因此而成為傑出的民主鬥士和法蘭西不朽的民族詩人。
雨果的鬥志是堅定的。1859年,拿破崙第三對他予以特赦,但是他拒絕回國。他在流亡期間完成了他的傑作《悲慘世界》,揭露社會上存在的「愚昧和窮困」,顯示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海上勞工》(1866)寫漁民吉里亞特為了愛情而在海上搏鬥,戰勝了狂風惡浪和章魚暗礁等千難萬險,事後卻發現未婚妻愛著青年牧師,他為了成全別人的幸福而在海水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說以此歌頌了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笑面人》(1869)取材於17和18世紀之交的英國,通過貴族後裔關伯倫的悲慘遭遇,將封建貴族的丑惡與勞動人民的善良進行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小說都內容豐富、情節感人,蘊含著向非正義宣戰的浪漫主義激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他在流亡期間也關注著世界上被壓迫的人民。1860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他寫信痛斥聯軍是強盜,譴責他們毀滅東方文化的罪惡行徑;1862年,法軍入侵墨西哥,他寫信號召墨西哥人民進行抵抗;1863年,他支持波蘭人民反抗俄國沙皇的斗爭;1868年,他在瑞士洛桑主持世界和平大會。凡此種種,都表明他宣揚的人道主義並非空談,而是貫徹始終、身體力行。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第三被俘垮台,雨果回到法國,受到巴黎人民盛大熱烈的歡迎。他立即投入了保衛祖國的戰斗,發表演說,探望傷員,捐款購買大炮。當巴黎公社被鎮壓的時候,他呼籲赦免公社社員,並把自己在布魯塞爾的住宅作為他們的避難所,為此自己被比利時政府驅逐出境。他同時寫作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1874),內容是反革命叛亂頭子朗特納克侯爵在逃跑的時候,為了救出在火中的三個孩子而被捕,共和國軍隊的司令官郭文為此私自放走了侯爵,結果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但是判處他死刑的法官薛木爾登的內心也十分矛盾,最後在郭文被處決的同時開槍自殺。小說宣揚了 「在人世的一切問題之上,還有人心的無限仁慈」的觀點,這在當時巴黎公社起義被殘酷鎮壓、公社社員們面臨死亡威脅的形勢下,應該說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雨果在晚年仍堅持創作,完成了詩集《做祖父的藝術》(1877)、《歷代傳說》的二、三集(1877、1883)等作品。1881年2月26日,60萬巴黎人在他窗前遊行,慶賀他的80壽辰。他在1883年的遺囑里宣布給窮人5萬法郎,並希望用窮人的送葬馬車把他的靈柩送到墓地。1885年5月18日去世,法國政府和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由來自法國和世界各地的200萬人排成的行列,把他的遺體送進了偉人公墓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伽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伽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所以,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2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1885年,雨果逝世。法國人民為這位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與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所以盡管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可還是無緣諾貝爾。
【名言】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笑聲如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冬天。
勉強應允不如坦誠拒絕。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
多辦一所學校,可少建一座監獄。
生活就是面對微笑。
人的兩只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人類第一種飢餓就是無知。
【大事記】
1802年 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 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 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主要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8. 雨果代表作的主要內容!!
1、《巴黎聖母院》(港譯鍾樓駝俠,台譯鍾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說。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2、《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3、《笑面人》是雨果在一八六九年寫成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為背景,也就是從詹姆士二世起到他的女兒安妮女王統治英國的那個時期。
4、《「諾曼底」號遇難記》,作者維克多·雨果,19世紀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