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白的文學素養如何
自古科舉考試都是非常難的,不能說李白的才華考不上科舉考試,但是在大唐人才鼎盛時期,李白要想一舉高中也非易事,而且當時李白的名聲很大,他也被征調入朝為官,參加科舉為的也就是入朝為官,他已經達到目的,所以也就沒得必要再去參加科舉考試了。
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創到清朝滅亡一直沿用了千年,不能說科舉考試一定能夠准確的選拔出優秀的人才,但是挑選為國家效力的官員還是可以的,所以科舉考試才會延用千年。不過古代人口也不少,每年很多男子參加科舉考試,但是才有十幾個名額中榜,雖然現在的高考人數更多,不過錄取的學校也不少,錄取人數也很多,所以古代的科考可比現代要難多了。
大唐昌盛並且開放,所以那個時候文化也非常發達,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文人,李白就是其中一個,但是如果李白要去參加科舉考試,還真不一定可以一舉中榜。這自古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能在花甲之年中榜就算不錯的了,有的人一生才考了一個秀才的身份,可見古代科舉考試難度有多大,李白雖然文采很好,但是科舉考試不會只考文采,還有其他的要考,這些方面李白就不一定是擅長的了,所以綜合成績李白就不一定會能中榜。
而且當時李白因為自己非常大的名氣已經被唐玄宗李隆基任用為官,所以他就更沒有必要參加科考了。
⑵ 體現了儒家文化的李白的詩
《與韓荊州書》,可以參考
⑶ 詩仙李白的詩和儒家詩經上的詩哪個寫的更好
詩仙李白的詩更好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⑷ 李白詩歌與宗教文化
摘 要:詩人以詩傳精神,「詩仙」李白的道教思想極重這一點在其詩歌中體現無遺。士生當以治國為任,詩人的大鵬之志卻包含著濃烈的道教思想;記靈丹砂之術的詩歌在詩人作品中佔有重要一席;詩人作品無論從內容還是語言特色上都蘊含著道教精義。
關鍵詞:詩仙;詩歌;道教;大鵬之志;丹砂之術;道法自然
中國古代文學以十斗分,詩歌獨取其八,而其中唐代詩歌又佔八中之六七。大唐盛世,詩歌人才更是若星辰。
詩寫黎民蒼生之艱辛,冠之杜甫以「詩聖」;心向枯燈厭紅塵,冠之王維以「詩佛」;筆自神來功從鬼斧,冠之李賀以「詩鬼」。那麼,被後尊為「詩仙」的李白又是怎樣以「仙」名?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天寶年間翰林學士,又稱「李翰林」。李白早年,受儒道俠縱橫各種思想影響,但浸淫道教至深。他終身學道,孜孜不倦,煉丹、受篆,甚至「余嘗學道窮冥夢,夢中往往遊仙山」。
道教,五千年文明的親骨肉,是從古代的鬼魂崇拜發展而來的,便它又不僅僅是鬼魂崇拜,而是摻雜了秦漢時期的神仙信仰和黃老道術而成的。道教的最終目標是「得道成仙」,它認為,通過修道,使人返本還原,與道合一,就可以成為神仙。道教修行有一系列的道功、道術。道功指修性養神的內養功夫,如清靜、寡慾、抱朴、養性等;道術指修命固本的具體方法,如吐納、辟穀、神丹、符篆、齋醮等。
李白重道,有詩史可考。同代有:
謫仙游梁園。魏顥《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
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
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崔成甫《贈李十二》
後人歌詠有:
詩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飛上九天。殷文奎《經李翰林墓》
謫在人間凡幾年,詩中豪傑酒中仙。李俊民《李太白圖》
醉別蓬萊定幾年,被人呼是謫神仙。李東陽《李太白》
李白本人對於他人美譽也深以為然,其詩雲:「謂我是方朔,人間落風星。」《留別西河劉少府》。
一、大鵬之志與道教
儒家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治國平天下為矢的大鵬之志,粗略看來似是與道教信仰毫無關聯,但在《大鵬賦》里卻完美結合。
開元十三年,少年就曾與逸人東嚴子隱於岷山之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的李白離開蜀地。此時的李白胸懷「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功業熱情,而恰巧遇到了一個人,一個道人。
道人叫司馬承禎,既為道教大師,又是隱逸高人,先後受到武則天、睿宗、玄宗多次徵召,並且受到極高禮遇,但他每次都推辭還山。司馬承禎以道人的身份而得恩朝廷知遇的事實,極大地激發了李白的功業熱情。《賦》有《序》,《序》稱:「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
這個稱贊李白的道人真是對李白了如指掌,他知道李白夙志在隱逸,因而稱贊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言談之間,相知已深,遂結為莫逆。
《大鵬賦》以《逍遙游》之大鵬為基,描繪其「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極盡浩盪誇誕之辭。如果《大鵬賦》僅僅描寫大鵬「水擊三千里」,那麼它只能算是唐朝的《逍遙游》。《大鵬賦》傳在寄寓了李白「一鳴驚人」的功業幻想的同時,寫道:「然後六月一息,至於海湄。郯翳景以橫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勢所射,余風所吹,溟漲沸渭,岩巒紛披。」大鵬的下落代表了李白願在「終與安社稷」之後「蓬萊頂上行」,「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
正是「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華,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
大鵬「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應了司馬承禎:「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無匱謂之道。」在司馬承禎看來,李白已是得道之人。
李白「黃金白璧習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不屈己,不幹人」,「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追求精神自由獨立的人生理想深深吸取了道家精義。《大鵬賦》統一了李白的大鵬之志和隱逸之思,是李白人生理想的形象寄託。
二、 丹砂之術與道教
天寶三年,大鵬之志化為泡影的李白被「賜金還山」,並離開長安後,索性認真地傳授了《道篆》,取得了道人的身心份證明。
此時的李白人生理想單剩一個隱逸之思,他道切的希望通過修道成仙。丹砂之術身為修道的捷徑,自然成為李白的首選,有詩為證:
願游名山去,學道飛丹砂。
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葯。
原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無以墨綬苦,來求丹砂要。
強烈的煉丹願望促使李白各方尋求丹砂之術。唐代道風盛行,服食煉丹之風甚盛,載有煉丹之術的經書自是不少。李白極有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閱讀到煉丹的經書,然而丹砂之術只有經書,沒有前輩而授,是非一般人所能為的。
李白是幸運的,在此關鍵之際,有人授之以丹砂之術:「吾希風廣成,盪漾得也,表受寶決,為計六帝之外臣。」
「我有錦囊訣,可以持君身。當餐黃金葯,去為紫陽賓。」李白是很以此為傲的,「閉劍琉璃匣,煉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圖,腰垂虎盤囊。」積極籌備著「煉丹費火石,采葯窮山川。」
在李白詩歌作品中,較為詳盡的鋪陳了煉丹常識的是《草創大還贈柳官迪》。「奼女乘河車,黃金充轅軛。執樞相管轄,摧伏傷羽翮。朱鳥張炎威,白虎守本宅。相煎成苦老,消爍凝津液。彷彿周窗塵,死灰同至寂。鑄治入赤色,十二周律歷。赫然稱大還,與道本無隔。白日可撫弄,清都在咫尺。北酆落死名,南鬥上生籍。」
然而,同大鵬之志無異,李白的丹砂之術亦是無果,這一點,從李白晚年的作品可以探出眉目:
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江上望皖公山》
水碧或可采,金膏秘莫言。余將振衣去,羽化出囂煩。《過彭蠡湖》
苦於煉金丹不成的李白,去心執神仙之道,無奈之下,只得服食丹砂,「嗽之以瓊液,餌之以丹砂」。這里的丹砂是指經過簡單處理而未經燒煉的丹砂。
三、 自然之詩與道教
道教發展到唐代,道家學說已全融其中,道家大成者莊子被稱為「華陽真人」。道家學說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與道教迷信是不能苟同的,我們不能混為一談。自謙醉心於探討煉丹術的李白,卻是現實的醒者,特別是在晚年,他基於「道法自然」學說,屢屢發出對道教迷信的批判: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擬古十二首》之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月下獨酌四首》之四
松子棲金液,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電,倏忽變光彩。天地無凋換,容顏有遷改。對酒不肯飲,含情慾誰待?《對酒行》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既為道家學說脊樑,亦為道教思想拋開迷信之後的精髓,同樣,它對李白的影響也是至深的。
於詩歌的內容
經過道法自然洗禮的李白毫無塵土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精神如同一匹駿馬,馳騁東西。「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極盡詩人風度之灑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極盡詩人胸懷之豪邁;「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極盡詩人心底之寧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極盡詩人心頭之緊鎖……
詩人在詩歌表現上似乎沒有了形式,沒有了規律,便實際說來,詩人是真正主宰著形式和規律的。極富張力的詩歌生命力充溢,「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於詩歌的語言特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古今文人對李白詩歌語言的共識。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之「走」;「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之「惟」;「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之「決」、「觸」;「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之「搖」、「凌」;「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之「把」、「躡」等等。
詩人反對模仿,反對雕飾,提倡質朴自然,要求詩整個形象渾然一體,毫無斧鑿痕跡,正是道法自然的完全體現。
少懷大鵬之志,壯浸丹砂之術,生寫自然之詩,從結緣到浸淫,再到對道教糟粕的批判,飄逸,豪邁的李白可真謂「仙游未曾歇」。
白已逝,其詩歌將長存,歷千萬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參考文獻:
1、《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 [清]王琦 注
2、《李白與道教》1987年5期《文史知識》 羅宗強
3、《中國道教》知識出版社1994年
4、《出岫集》薛天緯
5、《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下輯
6、《李白與杜甫》一文 郭沫若
7、《道教徙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務印書館1980年
8、《中日李白詩詞研究論文集》
9、《李白研究論文精選集》太白文藝出版2000年
致謝:能有此文,特別感謝焦玉蓮老師的殷切指導,謝謝!
⑸ 李白的思想是以道家為主還是以儒家為主
是道家。瘋狂愛李白的人都知道,李白的詩豪放不羈,隨遇而安。與老子的道家學說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是李白的超級粉絲,同時也很喜歡道家。李白那種謫仙人般的思想與道家天地混沌之說很是相像,所以李白和儒家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李白不是唯唯諾諾之人,自然不說什麼以人治國。儒家。。。李大釗之類的人在新文化革命時期是很排斥的,當然,我不能說儒家不好,但是的的確確是有弊處的。我很確定,李白思想便道家,而且樓主,李白最愛最愛的「千金買壁」的妻子宗室是道教的忠實信徒哦!所以你確定了吧?
吁~記得採納我哦!哈哈,我最愛的李白~
⑹ 李白的文學知識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⑺ 李白涉及儒家聖賢的詩
儒學在唐代不是主流思想哈!李白主要還是道家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能是儒家的么!他沒有設計儒家聖賢的!因為他不愛,他是詩仙!仙人!
⑻ 為何說可從杜甫和李白的詩中,看出儒家,道家的不同
從兩人的詩中看出,仙:超然物外;聖:外王內聖
李白的《廬山遙寄盧侍御虛周》裡面「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五嶽尋仙不辭退遠,一生好入明山游」
還有杜甫的《進雕賦表》(雖然不是詩)裡面有一句「奉儒守官,未墜素業」。一個是勤勤懇懇的做官,一個是既然不能當官那就愉快的遊山玩水吧。一入世,一出世。
。
⑼ 李白是儒家還是道家還是俠客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而「居士」一詞若源於中國古代最早見於《禮記》玉藻篇「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而李白篤信道教,自號「青蓮居士」,因此,說其為道家也可。
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年輕時游歷大江南北,「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可見說他俠客也不未過。
關於儒家,沒有明確的資料可考,不過,儒家講究禮儀道德,法之以度,而李白恰恰最是一個視禮教如糞土的人,他崇尚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所以說他是儒家則不妥。
這些是俺的一點小小感觸,不知道道長同意否,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