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經濟學高波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經濟學高波

發布時間: 2021-03-28 09:17:22

❶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師資力量

高級人才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張宗益孟衛東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張宗益龍勇曹國華但斌於輝楊俊張旭梅黃河張榮
重慶市工商管理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劉星龍勇重慶市應用經濟學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張宗益蒲勇健重慶市兩江學者特聘教授:蒲勇健國家級「萬人計劃」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黃河
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獲得者:冉光和
師資力量 >>管理系 教授: 馮明 傅強 李傳昭 劉偉 龍勇 羅兵 孟衛東 張衛國 趙驊 紀曉麗 江積海 副教授: 李奔波 李華 廖冰 牟小俐 徐細雄 葉澤川 鍾蘇 閆威 講師: 陳愛華 黃波 田妮 >>會計學系 教授: 李嘉明 李豫湘 劉斌 劉星 郝穎 黃新建 辛清泉 曾宏 副教授: 陳耿 傅蘊英 李世新 譚利 張金若 朱丹 鄒海峰 曹書軍 講師: 劉更新 饒茜 宋儀 塗國前 晏國菀 曾靜 >>金融系 教授: 曹國華 蒲勇健 冉光和 冉茂盛 嚴太華 周孝華 陳其安 陸靜 宋增基 黃英君 副教授: 李春紅 徐靜 皮天雷 吳俊 講師: 袁茂 >>經濟學系 教授: 陳迅 黃凌雲 任玉瓏 楊俊 楊秀苔 張榮 張宗益 康繼軍 副教授: 蘇素 吳銳 周焯華 周文興 汪鋒 孫睿 講師: 劉辛 陸位忠 曾令鶴 >>實驗中心 副研究員: 喬興旺 工程師: 曹端 寧寧 向東 講師: 鄧克文 李洋 >>市場學系 教授: 但斌 廖成林 邵兵家 於輝 趙泉午 副教授: 何波 何小洲 胡堅 胡新平 林略 馬果 錢麗萍 邱玲 董曉華 徐鴻雁 萬麗娟 講師: 郭若愚 賀維 冉向東 周少勇 >>信息學系 教授: 高小強 黃河 黃學祥 王勇 肖智 熊中楷 張旭梅 周明 副教授: 高波 李勇 文守遜 趙鵬 鄭文軍 講師: 陳鏗 王昱 張洪武 >>學生工作室 講師: 陳逢文 林鑒軍 王慶 袁曉浩 趙宇

❷ 張志鵬的學術論文

[1]張志鵬,深化我國農村市場化改革的策略,《社會科學》,2001年第8期。
[2]高波、張志鵬,「全球化背景下產業集群培育與南京市地點競爭力提升」,《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增刊。
[3]高波、張志鵬,「文化與經濟發展:一個文獻評述」,《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
[4]高波、張志鵬,「文化成本約束與企業文化選擇」,《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F31《工業企業管理》2004年第5期全文轉載。
[5]高波、張志鵬,「文化資本:經濟增長源泉的一種解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10期「學術卡片」摘要轉載。《新華文摘》2004年第24期 篇目輯覽。《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轉載4000字。
[6]高波、張志鵬,「城市文化擴展與企業家精神形成」,《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增刊。
[7]張志鵬,「中國缺少『格林斯潘宏觀調控』的產權基礎」,《經濟學消息報》2004年9月。
[8]張志鵬,「經濟學視野的宗教信仰市場」,《經濟學消息報》2004年10月。
[9]張志鵬,「基於企業文化認同的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現代管理科學》2005年3期。
[10]張志鵬,「企業文化選擇與資源配置:激勵理論的一個新視角」,《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11]張志鵬,「剖析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幾個偽問題」,《經濟學消息報》2005年3月。
[12]張志鵬,「馬克思地租理論與我國農地制度改革」,《天府新論》2005年第5期。
[13]張志鵬,「公司治理創新:從企業文化視角的解釋」,《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7期。
[14]張志鵬,「勞動市場行為理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現代管理科學》2005第4期。
[15]張志鵬,「文化價值觀的經濟學」,《學術前沿》2005年第3期。
[16]張志鵬,「企業文化選擇與資源配置的經濟學分析」,《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7]高波、張志鵬,「文化約束與文化投資:對南京市民營企業成長的一種解讀」,《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增刊。
[18]高波、張志鵬,「文化成本:概念與範式」,《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19]和萍、張志鵬,「品牌的經濟學分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20]張志鵬、王仕軍,企業文化:從管理學走進經濟學,《當代經濟管理》2005年第4期。
[21]高波、張志鵬,文化視角的企業理論:綜合與發展,《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11期。
[22]張志鵬,論企業家精神向企業文化的擴展,《管理研究》2006第2期。
[23]張陽、張志鵬,基於中國傳統管理文化的多元戰略創新:機制、模式與路徑,東方管理評論(第1輯),2007年3月,復旦大學出版社。
[24]張志鵬,長三角創新之謎:基於文化資本視角的詮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25]張志鵬,文化全球化與經濟增長:趨同或分化,《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26]汪群、張志鵬 張陽,跨國文化戰略: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競爭力,《經濟導刊》2007年第8期。
[27]張志鵬,覺醒、認同與合約的重訂——讀《第四次大覺醒及平等主義的未來》,《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6期。
[28]張志鵬、張耀文,城市轉型、產業集聚與開發區發展戰略選擇,《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保增長、促轉型」與南京跨越式發展高層論壇專輯。
[29] 季紅軍、張志鵬、荊磊,信息化條件下陸軍武器裝備形成戰鬥力的路徑探討,《中國國防經濟》,2010年第2期。
[30]張志鵬,靈性資本:內涵、特徵及其在轉型期中國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宗教》2010年第4期全文復印。
[31] 張志鵬,不該忽視的經濟周期常識,《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3期。
[32]孫建波、張志鵬,主動城市化: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依託,《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該文被《新華文摘》2010年第22期轉摘。
[33]張志鵬、張耀文,創意城市與城市發展的動態路徑:南京的應用,《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專輯。
[34]孫建波 張志鵬 ,反周期政策作用下的資產收益特徵變化,《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
[35]張志鵬,社會資本、宗教資本與傳教策略—對寧夏基督宗教傳播的一個解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1]張志鵬,信仰均衡、制度環境與基督徒企業家的行為選擇,第7屆宗教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2] 張志鵬,哈耶克的宗教演化論及其對中國轉型啟示,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Hayek Society,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2010。
[3] 張志鵬,基督宗教在寧夏的傳播:阻力與策略,「邊緣與多元:近代以來甘寧青地區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傳播為中心」學術研討會,蘭州·蘭州大學,2010。
[4]張志鵬,轉型期中國的靈性資本:源於本土還是全球?《第六屆宗教社會科學研討會》,2009,無錫。
[5]張志鵬,宗教信仰與經濟增長:如何解釋中國奇跡?,中國宗教與社會高峰論壇暨第五屆宗教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北京。
[6]張志鵬,競爭、代價與增長:對南京基督教團體的分析,第四屆中國宗教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7,上海。
[7]張志鵬,發現信仰市場:從宗教經濟學的一個啟示,第三屆宗教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2006,北京。
[8]張志鵬,戰略成功因素:對中國企業管理者認知的實證研究,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2006年研討會,南京。 [1]在《中國民族報》開設「宗教變遷與經濟發展系列隨筆」,已撰寫發表隨筆102篇(每周1篇)。
[2]在《上海證券報》發表財經評論9篇。 [1]張志鵬,家庭時間分配與教堂出席(Corry Azzi, Ronald Ehrenberg),《制度經濟學研究》,2009年第3期。

❸ 急需!:關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研究的開題報告

中國房地產投資環境的地區差異分析

摘要:房地產投資環境優劣對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本文從房地產開發企業微觀決策的角度出發,抽象出企業進行房地產投資決策的決策模型,並依據該模型,建立房地產投資環境分析的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各省相關統計數據,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軟體對我國房地產投資環境的地區差異進行顯示和分析,最後提出改善各地區房地產投資環境的相關對策建議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房地產 投資環境 地區差異 地理信息系統

1 引言
房地產業是指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和服務的行業。其具有高投資、高回報、高風險,綜合性強、關聯效應大等特徵。從1979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我國房地產業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潮漲潮落。經濟學家們的論證和實際事實都證明,我國目前正經歷房地產業投資的第三輪快速增長。在這種形勢下,①系統地研究分析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影響房地產投資活動(特指掌握項目決策權的實業投資活動)的各種外部環境即房地產投資環境,探討我國房地產投資環境的地區差異和成因,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進行房地產投資的區位選擇和政府有針對性地改善房地產投資環境提供參考,以避免投資的盲目性。
2 理論基礎
為科學地分析評價房地產投資環境,我們必須首先建立投資環境分析的理論模型,並從該模型出發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選擇系列合適的指標。目前比較成熟的投資環境評價方法有多因素分析法、等級尺度法、系統計量法、冷熱國法、道氏公司評估法、風險評估法、投入產出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等多種,這些方法在分析投資環境時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基本上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較系統地分析區域投資環境的各個影響因素,並進而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然而由於缺乏微觀分析基礎,這類評價方法是否真正體現了微觀主體投資者的利益,反映了他們的決策選擇,卻值得懷疑。由於本文分析的是一個產業的投資環境,而作出產業投資決策的主體是微觀企業,這更要求本文要建立基於企業微觀決策的分析模型。
2.1 假設
假設1: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並設企業利潤為 (p-c)y(1+r),其中p為房地產單位價格,c為房地產單位成本,y為企業如果進入市場會提供的房地產數量,r指房地產的增值能力。由於房地產開發具有周期長、投資數額和風險大等特徵,因而這里我們假設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以當前市場上的房地產投資收益狀況為基礎,若收益為正,則預測房地產建成時的房地產投資收益;如果當前市場上房地產投資收益為負,則不進行投資。
假設2:房地產開發企業是同質的。因而有,y=Y/Nc,其中Y為一個區域的房地產需要量,Nc指該區域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個數。作這個假設是基於數據的可獲得性。
假設3:我們定義A為一個區域人們的住房投資傾向因子,即人們願意將可支配收入的多大比例用於住房消費。我們可以用pc/p來對其進行描述,其中pc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❹ 高波的公開發表論文

正規期刊上公開發行的文章,一般都是發在期刊上的

❺ 關於房地產行業。國家為什麼要出宏觀調控

是為了各行業的基本利益和支付能力,後面是材料 忘採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表示,房地產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是一個輸不起的行業,不僅是中國,日本、美國也都輸不起。在今年年初,許多經濟學家都在討論房價究竟會呈現「V形」、「W形」還是「L形」,現在來看,不理性的「V」形已經成型了。2009年,房地產市場和房價都像坐了過山車,由年初的低谷和冰點迅速轉向持續爆熱,而經歷了V形大反轉的樓市在年底也迎來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收緊風聲。隨著國務院常務會議「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的提出,土地出讓金新政的出台,2010樓市走向顯得撲朔迷離。房價還會像今年下半年一樣瘋漲嗎?經歷了購房井噴後的樓市還能否保持旺盛的購買力?昨天,由揚子晚報主辦、發現傳媒聯合承辦的2009地產年會特別邀請了十位經濟學家對樓市走向以及房價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樓市房地產輸不起,不能大起,更不能大落去年底,經濟學專家對2009年樓市走向的預測,都是「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又到了歲末預測之時,今年專家們又將如何看待2010年的房地產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表示,房地產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是一個輸不起的行業,不僅是中國,日本、美國也都輸不起。他指出,去年以來的美國金融危機,便是由住房市場的次貸引發,而次貸在美國整個國民經濟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為什麼小小的次貸就導致這么大的危機並波及全球呢?金碚表示,這表明房地產的功能很復雜,任何一個健康成長的經濟體,都要依賴於房地產的穩定增長,「不能大起,更不能大落」。觀點1 房地產還有上升空間美國得州農工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田國強認為,從長遠來說,中國的房地產還有一定上升的空間。他從中美兩國居民購房的差異性進行了分析,特別強調了中國人的親情文化在購房中的影響。首先中國人是最注重私有產權的,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大家都沒有私有產權,現在私人又不能買地,唯一擁有固定資產的就是房子。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慣性決定了,一旦有了買房的機會,大家都希望擁有一處自己的房子,這是房地產行業的「福音」。第二個不同之處是中國人的文化:親情。現在大家買了一棟房子還不夠,不僅要自己住,同時還要給自己的兒子女兒買,有的還要給孫子買,雖然孫子才兩三歲,因親情而產生的房地產需求還會保持。第三個跟國外不一樣的地方,是房地產作為投資品的屬性也不同,比如在美國,房子主要是自己住,但是中國的情況是大家覺得買什麼都虧,股票也虧,沒有投資渠道,還是買房子保險,這就使得買房投資的熱情難以遏制。買房產既符合中國傳統習慣,也符合中國文化,從這點來說,中國的房地產,特別是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可能也包括南京,還是前景看好的,因為當前房價跟香港比還是有相當距離的,但未來我們大城市的經濟是會向香港看齊的。觀點2 樓市轉型迫在眉睫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王洪衛,在論壇一開場就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命題——「轉型」。他認為,「房地產業已經從量變走向質變,我們已經到了房地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的話,會走上日本或者是香港的老路,所以迫切需要轉型。」他指出,東部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房地產已經由供不應求的階段進入供需平衡的階段。上海已經有八百萬套房屋了,一個房屋裝三個人,已經可以住2400萬人了,實際上裝下現在的人口足夠了,未來的需求還會有多少?而且,中國現在的投資客太多了,因此會帶來兩大問題:大量的房屋如果被投資客投資了,沒有用於居住的功能,這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第二,投資客都是著眼於房價價值的上漲,而不是像西方國家一樣以房屋租金價格作為回報,一旦政策發生轉型,比如說要徵收個人財產稅,要徵收資源空置稅,那民間房產「水庫」的水就會流出來,大量湧向市場,最後可能會造成「水壩」崩盤,房地產會真正爆發風險。王洪衛教授呼籲,房地產業必須轉型,而且,在房地產結構升級的時候更加需要政策的轉型。觀點3 別高估城市化的推動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吳柏均指出,經濟學家都覺得城市化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一,但千萬別高估了城市化的作用。中國的城市化非常有特點,往往不是農民轉化為市民,而是農業轉化為非農業。現在的房價、城市裡面的福利制度、以及農村當中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制度決定了,農民轉移到城市裡打工,他只不過是在青年、壯年的時候在城市裡面工作,不可能定居。所以養老是要回去的,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城市化雖然有非常大的潛力,但是這種潛力並不意味著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應的房地產業的發展。觀點4 市場結構要調整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表示,對房地產市場是抱有信心的,因為從住房的消費行為和土地用於建房的可供土地能力而言總是稀缺的。張暉明提到三個關鍵詞:周期、結構、機會,也即企業要在周期和結構中尋找發展的機會。周期包括經濟周期、政策周期、自身投資項目的建設周期、房產需求的周期。而在結構中,企業除了供給和需求的結構,還需要考慮房型結構,中央政府提出發展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戶型,但是實際上居民都希望自己能夠居住在社會平均線上的住房結構當中,哪怕三室兩廳只有110平方米,因為對家庭結構本身而言,在有三代人的情況下,三室兩廳就能夠安居樂業。觀點5 低碳房產是趨勢南京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波在昨天的論壇上,還提到了近期的一個流行語——「低碳」。他認為,在不遠的將來,低碳將會徹底改變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從而改變國人的生活。他介紹說,建設低碳城市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的工作方針,在今年11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每單位GDP的耗能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同樣的觀點在美國、英國也早已提出,特別是英國在2005年4月份就公布了「低造價、實用性」的住宅建設計劃。高波說,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處於房地產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階段,每年竣工的商品房面積在6億平方米左右,按照這樣的速度,要實現城市化目標至少還要大規模建設15到20年。如果現在中國加快開發建設生態低碳的房地產項目,實現節能技術的創新,那麼中國的房地產業將具有「後發優勢」。高波還介紹說,目前國內的生活、生產廢水和雨水的回收利用率很低,造成了能源的浪費和污染。而解決之道是開發生態地產,大力推廣建築環保節能技術。在房地產開發中對建設成本、運營成本、環境成本進行綜合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最近王石明確提出,萬科將退出毛坯房市場,今後推向市場的全都是精裝修房,我認為,這樣的企業是能夠領軍的,」高波表示。房價持續高價不可能 再瘋漲市場就危險了今年以來,國內包括南京等不少城市的房價呼呼往上漲。與會專家談到房價也都認為,當前的房價已經不理性,再瘋漲下去,市場將更加危險。因此,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是當務之急。現狀 前十月南京漲了30%南京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波教授在演講中列舉了一系列數據,根據他的統計,從2008年的房價來看,如果考慮物價因素,其平均價格下跌了5.5%。而今年1到10月份,全國的平均房價上漲了22%,南京更加突出,1到10月份上漲了30%。高波認為,如果2010年延續今年這樣的漲幅,一定會產生危機,因此希望2010年的房價能保持平穩,千萬不要像2008年、2009年這樣「大落又大起」。浙江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賈生華認為,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和房價表現相當奇怪,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並沒有在2008年的基礎上進行穩步調整,「大落又大起」的過程在短短一年裡就完成了。他說,在今年年初,許多經濟學家都在討論房價究竟會呈現「V形」、「W形」還是「L形」,現在來看,不理性的「V」形已經成型了。

❻ 高波的介紹

高波,博士學歷,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主任。

❼ 影響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因素

學術界對於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的爭論一直都非常激烈。關於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存在性、影響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因素等問題,從來沒有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一些學者研究表明商業銀行不存在規模經濟,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商業銀行存在規模經濟,因而在學術界,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問題就成了一個謎團。
一、文獻綜述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對銀行規模經濟問題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對於規模經濟的存在性以及規模經濟點的問題,從來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首先,關於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存在性問題,學術界看法不一。大部分學者認為,商業銀行存在規模經濟現象,研究的重點應該是規模經濟點。有的學者認為,規模經濟在商業銀行這個特殊的組織中根本不存在。Drake和Howcroft(1994)研究表明,大部分英國商業銀行不存在規模經濟現象。Athanas sopoulus(1995)和McKillop(1992)發現,愛爾蘭商業銀行不存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其次,雖然大部分學者認為規模經濟現象在商業銀行中存在,但是,對於規模經濟點的確定卻有著很大的分歧。Berger、Hanweck和Humphrey(1987)認為,全美國中小型金融機構中,總資產超過1億美元的銀行存在規模不經濟或者規模經濟不明顯。Hunter和Timme(1986)發現,對於單銀行制的銀行控股公司,其規模經濟的上限為42億美元,超過這個界限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Nourlas、Ray和Miller(1990)認為,總資產超過60億美元的銀行,隨著規模的擴大,銀行效率逐漸下降。Ashton(1998)對英國銀行業的研究表明,規模較小的銀行具有較高的規模經濟性,總資產規模在50億英鎊以上的銀行出現了規模不經濟。
另外,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商業銀行規模經濟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也不一致。對美國商業銀行來說,一般的文獻,包括Berger(1997)、Humphrey(1995)等,都傾向於認為,總體上商業銀行的平均成本曲線比較平坦,中小型商業銀行存在規模經濟,而大型商業銀行一般表現為規模報酬不變或者規模不經濟。然而,與美國的經典研究不同,對歐洲的研究文獻來說,包括AllenandRai(1996)、CavalloandRossi(2001)等,一般都認為,歐洲商業銀行的平均成本曲線呈比較平坦的U型,存在規模經濟。
在我國,雖然研究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文獻只是在近幾年才開始出現,數量不是很多,但是,爭論卻非常強烈,對於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從來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趙旭(2000)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進行實證分析後指出,國有銀行相對於外國銀行而言,有效的經濟規模比實際規模要小。王振山(2000)分析了銀行規模與商業銀行運行效率的關系,指出我國現有商業銀行在規模效率方面,由於規模過小或規模過大導致的規模不經濟同時存在,制約我國商業銀行規模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銀行技術。王聰、鄒朋飛(2003)利用利潤函數檢驗了我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問題,發現大部分商業銀行規模不經濟,規模不經濟的程度與銀行的資產規模呈正相關關系。大部分研究,包括徐傳堪(2002)、劉彪文(2003)、於良春和高波(2003)、杜莉和王鋒(2003)、劉宗華(2004)等,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了分類,指出四大國有銀行表現為規模不經濟,而股份制銀行則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
盡管對於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爭論還在繼續,經濟學家們利用經濟計量方法也沒有給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特性做出准確的定論,但在現實中,基於追求規模經濟為根本動因的商業銀行的並購擴張卻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理論研究結果的爭論,理論與現實經濟活動的背離,使得規模經濟問題成為了一個謎。
二、規模經濟之謎的解釋:理論再闡釋
對於規模經濟之謎,許多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討。Berger和Humphrey(1994)認為,大銀行和小銀行有不同的成本方程和成本參數,利用同一參數有可能分不出各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狀態的差異。後來許多學者克服了這個困難,利用非參數法進行研究,仍然沒有得到統一的結論。Berger、Mester(1997)分析了商業銀行規模效率不同的原因,認為效率概念、衡量方法技術以及銀行市場、銀行監管的差異,造成了現實研究成果的不一致。還有人認為,不同的規模效率衡量模型是產生規模經濟之謎的原因。但是,即使使用同一方法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還是不相同。
所以,我們必須從更深入的層次考察這個問題。眾所周知,商業銀行是承擔風險、經營風險的中介組織,因此,考察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必須從商業銀行的風險特性入手,而不能僅僅局限於投入產出、成本以及規模因素。
(一)風險與規模經濟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特性決定了風險在商業銀行行為中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關於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討論只注意到了投入產出要素,而忽略了風險因素。而且以往研究銀行規模經濟時,一般都要假定金融機構經營行為是風險中性的,但深入的研究表明,銀行並不是風險中性的。這種被忽略的風險因素,或許恰巧能夠揭示商業銀行規模經濟之謎。
眾所周知,隨著商業銀行規模的擴大,商業銀行資產多樣化的程度隨之增加,這些多樣化的資產使得商業銀行風險分散化,從而從整體上降低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邊際成本。風險管理成本的降低,一方面減少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使有限的資源從風險管理領域中轉移出來,轉向更高收益的資產,提高了商業銀行的收益。這樣,隨著商業銀行規模的擴張,商業銀行平均成本不斷降低,收益不斷提高,逐漸出現了規模經濟的特徵。
然而,風險管理成本降低帶來的好處不是無止境的。規模擴張帶來的風險管理邊際成本的降低往往會誘使商業銀行主動去承擔更大的風險,利用低風險成本的優勢,主動降低資產質量,以提高銀行整體的預期收益。隨著低質量資產在商業銀行總資產中比重的增加,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加大,風險管理的成本增加,這些風險管理的額外成本將最終降低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性。
因此,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性往往取決於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即風險管理資源耗費與風險管理成本節約之間的衡量,而規模經濟點正是風險管理收益和成本相抵的平衡點。可見,衡量商業銀行規模經濟時,不僅要考察投入產出關系,而且要考察風險因素這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資本與規模經濟
資本作為衡量和控制風險的一個重要變數,與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密切相關。研究資本在規模經濟中的作用,必須從分析資本的基本功能入手。一般來說,商業銀行資本的主要功能有:(1)風險緩沖;(2)資金來源;(3)信號傳遞。
1.資本的風險緩沖功能與規模經濟。銀行資本在銀行經營中起著緩沖銀行風險的功能,即緩沖器功能。銀行的資本水平與抵禦不可預料的損失和避免清償力不足具有直接關系。隨著銀行規模的擴大,一方面,銀行資產多樣化使得銀行面臨的風險減小,同時,銀行綜合風險管理的實施,使得大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大,資本需求量大大減少,從而降低了銀行風險管理成本;①另一方面,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大,銀行在資本市場上快速籌措資金的能力大大加強,使得大銀行在面對緊急資金需求的時候,很容易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幫助,從而大大降低了擠兌風險與風險管理成本。
2.資本的資金來源功能與規模經濟。銀行資本的資金來源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總的經營基礎投入資本,另一方面是提供無固定融資成本的資金。隨著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大、資產組合能力和資金籌措能力的提高,資本金作為營運資金來源的功能越來越小,從而為大型商業銀行節省了更多的資本。資本金的相對減少,債務的相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金成本,使其顯現出規模經濟的特性。當然,這種規模經濟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隨著負債的增加,債務持有人所承擔的風險加大,所要求的收益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依靠債務取得資金的好處。因此,從資金成本上來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特性是有一定范圍的。
3.資本的信號傳遞功能與規模經濟。一個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公眾對它的信心,而資本在維護公眾信心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資本規模作為令人信服的信號,傳遞著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和經營管理的狀況。在資本市場上,資本充足率作為銀行控制風險能力的信號,影響著銀行從外部籌集資金的成本。隨著資本規模的擴大,銀行對外籌資成本會逐漸降低。此外,資本規模還作為銀行穩健合規經營的信號傳遞給監管機構,監管機構根據銀行資本充足性來確定對該銀行的監管力度,較高的資本充足率會給銀行帶來較低的外部監管成本。
總之,資本及其充足狀況與銀行規模經濟特性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忽略資本因素考察銀行的規模經濟特性是不全面的,傳統方法(只考慮投入產出因素的規模經濟度量方法)得出的結論不符合現實情況,存在爭論在所難免。
(三)資產質量與規模經濟
Berger和Mester(1997)在探討金融機構效率差異的時候,特別強調產出質量對效率的影響:「理論上,比較一家銀行與另一家銀行的效率應該在提供相同產出質量的銀行之間進行,……,產出質量(表現為貸款質量、擔保類型、信息透明度、償還計劃等)的未觀測差異可能會導致效率差異被錯誤估計。」②隨後的研究,一些學者(Hughes和Mester,1993;Mester,1996;Hughes,1996、1999;Berg,1992)開始使用不良貸款等變數來控制銀行的產出質量。結果顯示,銀行風險狀況對規模經濟有顯著影響。問題貸款減少,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狀況將得到明顯改善(BergerandDeYong,1997)。特別地,如果不良貸款與貸款損失是外生的,那麼在探討金融機構效率差異的時候必須加以考慮。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差、不良貸款偏高的現實,很大一部分是由政策因素等外生因素引起的,所以,在衡量銀行規模效率的時候必須加以控制。
可見,風險、資本以及資產質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商業銀行的成本和收益,是決定規模經濟水平的重要變數。相同的風險水平、資本充足狀況以及資產質量(產出質量)可以將金融機構間效率的衡量放在同一平台上,避免偏差的出現和效率的錯誤估計。對風險、資本等因素的忽視可能正是規模經濟爭論的根源,其對規模經濟的解釋非常重要。
三、商業銀行規模經濟模型:一個修正的理論框架
鑒於風險和資本因素對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特性的重要影響,筆者認為,在研究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時,有必要將這兩個重要因素加入計量方程中。
尤其在我國,將資本和風險因素引入商業銀行規模經濟計量模型中,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基礎。首先,從理論上來說,風險和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影響著商業銀行的成本、收益以及銀行的經營效率;其次,從我國銀行的現實狀況來看,我國金融體制不健全,銀行不良資產比重過大,銀行面臨著風險集中、資本金充足率較低的困境,風險和資本因素對銀行的行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本文以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作為銀行風險指標,以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作為銀行資本因素的代表,同時考慮風險和資本狀況對規模經濟的影響。
結合商業銀行規模經濟效率度量的基本方法和指標,在充分考慮資本、風險以及資產質量因素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衡量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理論框架體。

商業銀行的戰略空間、操作運營以及內外部環境,共同決定了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效率,同時,衡量規模經濟效率所用的技術方法不同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企業戰略是企業為了永續經營所做的籌劃和謀略,是企業希望主動把握自己命運的一種主觀努力。商業銀行的戰略空間,是銀行為謀求自己的長久發展和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對自身經營的一種謀劃和選擇。不同的戰略選擇,如風險偏好的選擇,會影響銀行的行為,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基本指標本文以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作為銀行風險指標,銀行不良貸款比率越高,風險越大。

規模經濟理論對操作運營因素的考慮最為充分,包括投入數量、要素價格、成本收益等各個方面。但是,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進行實證分析的時候,常常需要把這些變數放在同一個比較平台上。例如,在運用銀行資產規模時,既要考慮絕對數值,又要考慮資產質量,這就要求在利用資產規模作為解釋變數時,要對其進行修正。同時,需要將資本因素作為重要的解釋變數,本文以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作為銀行資本因素的指標。資本充足率是一個相對比率指標,可以去除銀行規模的影響,較好地反映銀行資本對績效的影響。
內外部環境通過影響戰略選擇,進而影響銀行的經營行為,最終影響到銀行的經營績效。效率概念的差異以及衡量方法的差異,是產生規模經濟度量數值差異的重要原因。但是,即使使用同一方法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可能不同。可見,效率概念的差異以及衡量方法的差異不會是規模經濟之謎的最終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