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中國文學現場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中國文學現場

發布時間: 2021-03-28 06:02:03

A. 關於中國文學的發展

寫得好的沒人看
寫的爛的喝彩陣陣
走向 快餐文學 功利文學
都浮躁起來了

B. 中國文學藝術界2014年春節大聯歡

「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4春節大聯歡」春節播出
「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4春節大聯歡」春節期間將在北京、廣東、甘肅、河北衛視播出

持續舉辦11屆的中國文聯「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一直是每年春節期間電視收視率最高的春晚之一,作為今年除央視春晚之外惟一的綜合類春晚,中國文聯「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4春節大聯歡」的實況錄像何時播出依然受到廣泛關注,據了解,大聯歡的實況錄像將若乾地方衛視陸續播出,具體時間為:1月31日(大年初一)晚22:05廣東衛視、2月2日(大年初三)晚22:00在北京衛視、2月4日(大年初五)晚19:35在甘肅衛視播出,以及河北衛視的黃金時段播出。

本屆「百花迎春」大聯歡經中宣部批准,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於2014年1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並錄制。據總策劃兼總導演郁鈞劍介紹說,本屆大聯歡以「深化改革開放」、「美麗中國」和「中國夢」為三條創作主線,以多種文藝形式充分展現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文藝界的嶄新蓬勃氣象,傳遞了歡快與喜悅,充滿著正能量。

今年的「百花迎春」徹底貫徹執行《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比之去年更為節儉。郁鈞劍介紹說,今年所花的費用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二,主要節省在制景搭台等舞美燈光上。「往年,我們會在人民大會堂二樓宴會廳里重新搭制舞台,今年,用的就是原有的舞台延伸向大廳中間的圓形舞台。」郁鈞劍強調:「雖然費用減了,但晚會的質量不減。可以說,展現了老中青少四代藝術工作者的風采。」

由郭蘭英、魏松、雷佳等老中青三代歌唱家與解放軍合唱團等單位聯袂演出的歌舞《感謝祖國感謝黨》,拉開了情真意切、大氣磅礴的大聯歡序幕。隨後主持人黃宏和楊瀾請出了多位八十歲上下的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們進行表演,秦怡朗誦的《少年強則中國強》,胡松華與賈作光的歌舞《馬背上的祝福》,田華朗誦的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台詞片段,傅庚辰與王曉棠抒發新春感言,王昆的歌曲《王二嫂過年》,唐傑忠的黃梅調《「百花迎春」贊》,范曾朗誦的《迎甲午詩詞兩首》,陶玉玲、鄧在軍、陳鐸合唱的歌曲《九九艷陽天》,劉長瑜表演的京劇《賣水》選段和閻肅朗誦他自己創作的歌詞《敢問路在何方》,贏得現場觀眾一陣陣熱烈歡呼聲。

在國際國內各種大賽中獲獎的青年舞蹈家、雜技家們表演了集芭蕾、古典、民族為一爐的舞蹈《和風》和群體魔術《百花爭妍》。青年歌唱家祖海、劉和剛、王麗達、王慶爽、王瑩、張英席、阿魯阿卓、曹芙嘉、降央卓瑪、薩頂頂、常石磊、金志文等演唱的一組當下流行的歌曲,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適逢傳統「馬」年,聯歡會上不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由二胡、小提琴、馬頭琴、大提琴、銅管五重奏「混搭」演奏的器樂名曲《賽馬》,還有一組分別由閻維文、孫悅和解曉東、蔣大為、張建一和廖昌永、殷秀梅、才旦卓瑪和劉秉義、鄧玉華、吳雁澤等演唱的將「馬」入詞的經典名曲。

書法家歐陽中石、李鐸、張海、申萬勝、吳東民、王家新和藝術家王鐵成、趙忠祥、姜昆、徐沛東、張鐵林、朱軍等在舞台上「紙上賽馬」,分別書寫了十二個帶「馬」的大字;美術家劉勃舒、劉大為、張道興、杜滋齡、崔如琢、吳悅石也分別展示了他們的精美畫作,丹青頌馬,意境高遠。

中青年藝術家的中堅力量殷秀梅、王黎光、劉敏、吳為山、胡玫、高希希、於魁智、李勝素、呂嘉、董卿、張國立、章子怡、 閻維文和各文藝家協會的主席尚長榮、李雪健、徐沛東、姜昆、趙汝蘅、劉大為、王瑤、張海、邊發吉、趙化勇分別登台,代表全國的戲劇家、電影家、音樂家、曲藝家、舞蹈家、美術家、攝影家、書法家、雜技家和電視藝術家表達了新年的願望並向全國人民拜年,現場氣氛充滿了團結與祥和。

在過去一年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中國文聯深入基層,直接感受土地與人民,創作出了一批精美的藝術作品。甘肅民俗表演《文藝家下鄉來》反映了廣大基層百姓對藝術家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歡迎和贊美。而由呂繼宏等一批甘肅籍藝術家共同演唱的、由印青在甘肅基層采風創作的新歌《甘肅老家》,則切實表達了藝術家們的對廣大基層百姓的真實情感。

聯歡會上,瞿弦和、宋春麗、奚美娟、陳建斌表演的配樂詩朗誦《中國夢》,由譚孝曾率領的眾多「郭建光」和袁慧琴率領的眾多「沙奶奶」在觀眾席里合著由馮鞏領銜的京劇小樂隊,唱起了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軍民魚水情》。郁鈞劍和張也、李谷一和小蟲、戴玉強和么紅以及宋祖英分別演唱了一組歌唱祖國的經典名曲。

在由鄭詠、成方圓、王傳越、王晰領唱的合唱《美麗中國進行曲》的昂揚音樂聲中,本屆大聯歡圓滿結束。

千餘名藝術家出席了本屆大聯歡並參與了表演,其中有周巍峙、陳曉光、靳尚誼、呂厚明、謝鐵驪、徐曉鍾、汪明荃、蘇叔陽、謝芳、詹建俊、劉詩昆、金鐵霖、呂遠、羊鳴、杜鳴心、馮遠、段成桂、林岫、王成喜、張立辰、宋雨桂、郭怡孮、韓靜霆、王朝柱、白淑湘、陳愛蓮、陳維亞、左青、趙明、李維康、趙葆秀、古文月、李明啟、王景愚、馬增蕙、常貴田、孟慶雲、葉小剛、戚建波、劉江、盧奇、劉勁、王奎榮、雷恪生、楊洪基、於淑珍、耿蓮鳳、程琳、小香玉、朱時茂、王馥荔、王麗雲、李丹陽、呂薇、牛莉、劉亦菲、劉之冰、丁柳元等。

C. 學習中國當代文學的心得體會 怎麼寫

要有勇氣認識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
一個時代有幾個最好的作家,有幾部最好的作品,具體來說,漢語小說有能力處理歷史遺產並對當下現實進行批判,有能力以漢語的形式展開敘事,有能力以獨特的方式進入鄉土中國本真的文化與人性深處,有能力概括深廣的小說藝術,這個時代的文學就立起來了。

當代中國文學當然要放在現代世界文學的發展進程中來理解,它是世界現代性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這樣的現代性內在差異性的體現。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中國文學,雖包含著斷裂、反叛與轉折,但它不與五六十年代的文學完全悖反。五六十年代的激進現代性,歷經了80年代的"撥亂反正";我們固然可以看出它的局限性,但同時也不可能將它從我們的文學傳統中完全地剔除。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文學並非只有"政治"二字才可概括;八九十年代的反動,也並非只是投入西方現代的世界體系就能全盤解釋。前者有"文學"遺留下來,而後者有"中國經驗"不可化約,二者相加,就是中國文學的倔強性。這兩個時代,在我們的文學史和批評中,被描述為對抗與反動的關系,但我們也要同時看到,它們也並不是替代性的。先鋒派反"宏大敘事",只是表明歷史之變化,與"可歌可泣"無關。後來的歷史固然要超越過去,這並不等於過去就一無是處。事物的關系,並非非此即彼,也並非以好與壞的簡單邏輯為唯一的解釋准則。有些人把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稱為"爛蘋果",這不只是狹隘偏見,也是心底陰暗。

我們要看到,中國當代的文學經驗的特殊性,沒有這一點,我們就無法在自己的大地上給中國文學立下它的紀念碑。也就是我們永遠無法給出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准則,因為,依憑西方的文學價值尺度,中國的文學永遠只是"欠發達"的貨色。但誰來依憑西方的尺度呢?是我們嗎?我們為什麼只有這一種尺度呢?漢語言文學的尺度是否有可能會有一點例外呢?僅就這一點例外,它是否永遠無法為西方文學規訓呢?

西方給予中國的美學尺度,無疑曾引導、敦促中國現代文學進步、成長、壯大。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都是西方現代性引導的結果。後者不過再加入了蘇聯的影響。它是世界現代性在中國的激進化表現,在文學上也同樣如此。從現代至今,100年的歷史,不能有一些變化嗎?

中國現代白話文學追逐西方一個多世紀,自梁啟超1906年創刊《新小說》,發表所謂"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的觀點,中國小說奉西方小說為圭臬。西方的現代美學語境,一直是中國文化走向啟蒙現代性的參照物。但中國自現代以來,其實一直走著自己的激進現代性之路,在文學上也同樣如此。中國的小說終至於以宏大的民族國家敘事為主導,從文學革命的現代性文化建構到建構起中國革命文學,文學與民族國家建立的事業完全聯系在一起。這其實是西方的現代文學所沒有的經驗。這一經驗一直偏離西方,它不能完全以西方現代文學的經驗為准則,只要以西方現代世界性或"人類性"文學經驗為准則,中國的現代文學就陷入尷尬,尤其是走向共產革命的文學更是難以協調。夏志清和顧彬等就不願承認這樣的歷史也是文學的歷史;他們寧可把它看成是中國作家受政治壓迫的歷史佐證(這可以從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和顧彬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讀出)。

西方的小說根源在於它的浪漫主義文化,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依然是與這個傳統發生關聯,反叛也是關聯的一種方式。我們沒有這樣的文化根基,我們永遠無法生長出西方浪漫主義傳統下形成的現代小說藝術。這就是直至今天,一寫到城市,我們的文學就力不從心的原因。要麼空泛,要麼虛假。但我們的鄉土敘事卻有獨到之處。所以,如何適應他們的標準是我們最大的困境,如果沒有我們對自身文學的認識以及相應的美學准則的建構,我們的文學永遠只是二流貨。所以我認為困境是內與外的體現,內和外到今天都面臨著極限,西方給我們施加的美學標准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用那樣的標准看自己的小說,永遠是差了一大截兒,永遠是不對稱的。但我們沒有想到差異性的問題,我們沒有勇氣、魄力建構異質性。

在此歷史情勢下,我們何以不能看到另一種文學的歷史呢?看著中國現代以來的文學,其實一直在展開中國的激進文化變革,從而未嘗不是開創另一現代性的道路。一方面要依循西方現代性的美學標准,另一方面要有中國自己面對的現實條件,這二者的關系緊張,後者要強行壓制前者。直至"文革"後,這一歷史被翻轉。但90年代之後,其實西方的現代小說在60年代就面臨困境,如巴斯以及蘇珊·桑塔格所言,小說的死亡,先鋒文學或實驗文學再也難有花樣翻新……等等。這一美學上的枯竭,何以要中國今天還要遵循?

現在,幾乎100多年過去了,這樣的規訓和尺度,已經到了極限。也就是說,中國臣服於它已經夠久的了--我們姑且承認這些臣服是必須的。但今天,一方面,從客觀上看,西方文學本身給出的可能性已經極其有限了;另一方面,主觀上講,中國的文學累積的自身的經驗也已經有一些了,僅就這些也難以為西方漢學家和翻譯家識別了。中國為什麼不能開辟自己的小說道路?法國當年有它的新小說,中國為什麼不能有另一種新小說,不能有漢語的新小說?中國的文學僅參照西方現代小說的經驗,永遠不會達到令人滿意的狀態。

漢語的獨特性,漢語如此悠久的傳統,現代白話何以沒有繼承中國傳統的語言?這都是不實之辭。利用中國古典來貶抑中國當代,這與用西方的絕對標准來貶抑中國如出一轍。

南美的文學受到西方的承認,並不是因其語言文化的獨特性,說穿了是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們都是受的西方現代文學教育,他們都能用西方的語言(西班牙語、法語或英語等)寫作。帕慕克雖然用土耳其語,但他的西方語言和文學修養完全融進西方文化。只有中國這些"土包子"作家,半土不洋,他們的文學創作完全超出西方的經驗。如此獨異的漢語,如此獨異的現代白話文學,何以不會有自己的語言藝術呢?何以只能變成另一種語言讓外人評判才能獲得價值呢?

我以為把今天的中國文學放在60年的當代文學史框架里來看,它可以說是達到了過去未嘗有的高度。我知道這樣的評價與當下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批評、指責大相徑庭。其實從90年代開始,"唱衰"中國當代文學在中國主流的媒體和批評界就一直存在。因為90年代退出批評現場的一批人也認為中國再也沒有好的文學。媒體的興起也提供了一個"圍攻"文學的場所,因為媒體覺得罵文學最安全,罵別的很困難也不專業,所以到處是罵文學的。

盡管說,這60年未必是線性發展進步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點,但這60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並不是一個頹敗的結局,而是有一定數量的大作家,一定數量的大作品。評價一個時代的文學,不可能大部分作品都是極其優秀的作品,大部分作品當然只是尋常之作,關鍵要看它到底有沒有幾部可稱得上是大作品的東西,有沒有可以稱得上是大作家的傢伙。一個時代有幾個最好的作家,有幾部最好的作品,具體來說,漢語小說有能力處理歷史遺產並對當下現實進行批判,有能力以漢語的形式展開敘事,有能力以獨特的方式進入鄉土中國本真的文化與人性深處,有能力概括深廣的小說藝術,這個時代的文學就立起來了。

D. 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怎麼界

他們的區別:
其一,研究對象不同——兩個學科的名稱已經表明了這一點。
其二版,研究困結不同:中國古代權文學的研究令人頭疼的是我們如何能盡可能地復現歷史現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糾結的卻是我們如何能擺脫近距離的語境所造成的局限。
其三,研究側重的方法不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往往為避免語境懸隔而造成的妄測而更加註重實證性的研究,側重考據;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往往為擺脫現實語境的壓力和束縛而向闡釋性的研究傾斜,形式研究和文化研究往往更受青睞。
其四,研究重心不同: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化過程是既成事實,因此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基本以經典的再發現和再闡釋為重心,至於對邊緣作家和文本的經典化闡釋訴求則一般很難獲得認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化過程處於未完成狀態,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都是在多元對話中謀求統一的可能性,這種多元和統一的過程形成了一種拉鋸式的運動狀態。

中國現當代文學更好就業些 其實沒多大區別,用人單位主要看中文這一大方向。

E. 時尚盛典翻車,現場都出現了哪些尷尬瞬間

關於尷尬,就是下面幾位答友的答的,無非就是張若昀瘦到脫了相,男星沒找著座位,該死的打光糊了我的愛豆,某某女明星又出了啥狀況···。

主辦方:這叫尷尬嗎?這叫翻車嗎?沒有黑點我們這個活動怎麼上熱搜?你們懂不懂啊?

明星團隊:這叫尷尬嗎?這叫翻車嗎?你知道我們為了上熱搜有多努力嗎?

十八線小花小鮮肉:害,都是為了吃飯!說翻車我都不好意思了。

主辦方和各位明星為了有熱搜傾盡全力,你們居然說人家的努力是翻車,就沒有邏輯?活動有熱度就算成功,尷尬根本不算個事兒好嗎?


最後:

還是那句話,沒尷尬,沒翻車,商業活動需要熱度,熱度需要新聞,新聞可以是意外造成,也可以人為製造···

不信你明年再看看,比今年只會更熱鬧,只要這活動還在。

F. 《中國詩詞大會》是綜藝節目,還是真正的比賽

應該是真正的比賽,選手都是有才華,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是我們喜歡看的節目長知識。

G.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區別是什麼

1、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

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

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2、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悠久,其起源,約略同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長的歷史上曾經產生出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作家和數不清的優秀作品,出現了多姿多彩的體裁、題材、風格、流派,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文學潮流和文學理論, 內容極其豐富。

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民族文學之林,我國古代文學以自己無比輝煌的成就和無比鮮明的獨特風貌,佔有重要的地位。


(7)中國文學現場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概念:

1,「現代」作為一個時間概念

①傳統分法:1917—1949 。多數學者。如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程光煒等《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等。

②現代分法:包括當代文學,南方不少學者。如朱棟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上即指1917—1949,下指1949至今。

另外,還有一種把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都包括進去的說法: 20世紀中國文學。

不過,上限又推到1898至今。如孔范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黃修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上,下,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劉明馨,趙金鍾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論綱》上,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等。

2,「現代」作為一個性質概念

《三十年》"序言":"所謂'現代文學',即是'用現代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表達現代中國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學'。"

①語言上,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②文學形式上,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的內涵和地位古今均一樣。

③創作方法上,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並重。

④內容上,真正屬於"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審美心理,審美標准。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個性主義,勞工神聖,兒童崇拜,婦女解放。

最關鍵一點,個人的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個人的出現。於是,一切思想,情感 和審美心理均從個人出發,皆因個人變化。特別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和出現。

H. 百花迎春 2013文學藝術界春晚 播出時間

1月13日,由中國文聯主辦的「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3春節大聯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藝術家會聚一堂,共迎蛇年新春。中央電視台對此次聯歡會進行了現場錄制,將於2月11日(正月初二)14:00在央視三套首播(120分鍾版),並於2月13日(正月初四)22:38、2月14日(正月初五)19:30分別在央視一套播出160分鍾完整版和央視三套重播120分鍾版,為廣大觀眾朋友獻上一道豐盛的節日文化大餐(實際播出時間以央視預報為准)。

I. "文學之新"比賽是什麼樣的

為進一步挖掘出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文學新人,在全國范圍內選拔最有影響力的寫作新星,繁榮中國文學創作,長江出版集團、英國企鵝出版集團、新浪網、上海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THE NEXT·文學之新-全國文學新人選拔賽」,大賽依託有「中國青春文學第一刊」之稱的《最小說》雜志於2008年5月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