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佛天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佛天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8 03:08:15

㈠ 佛教中有研究天文學的嗎

有.佛教經典中對於世界的描述雖然很抽象,但是符合現代天文學對於宇宙的基本認知.

㈡ 哈佛對天文學的又有了什麼最新貢獻

哈佛對天文學的最新貢獻是在帕勒馬山海爾望遠鏡的設計和建造中扮演了一個核心角色。海爾望遠鏡的威力比互克望遠鏡大四倍,是此後40年內最大的望遠鏡。也許這種狀況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但卻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

㈢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天文學家

世界上有這些著名天文學家:

1、伽利略·伽利雷: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哥白尼的「日心說」更正了人們的宇宙觀。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3、斯蒂芬·威廉·霍金: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羅素:亨利·諾里斯·羅素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天文學家。他1877年10月25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奧伊斯特貝,20歲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系,23歲獲博士學位。1905年回國,相繼擔任過教授、天文台台長、空軍飛機製造局顧問、實驗工程師等職務,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還被授予 「桂冠美國天文學家」榮譽稱號。

5、張鈺哲: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1-2]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系,民國十七年(1928年)發現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

㈣ 誰能把 佛教的宇宙觀與現代天文學做對照說明

從現代天文學看釋迦牟尼佛的宇宙觀

現代天文學告訴我們,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蔚藍色的星球只不過是太陽系(the Solar System)中圍繞太陽運轉的一個普通的行星。我們的太陽系的直徑約為300億公里。

我們的太陽系處的銀河系之內。銀河系(The Milky Way)是一個由2,000多億顆恆星、數千個星團和星雲組成的盤狀恆星系統。銀河系的主體直徑大約十萬光年。光一秒鍾約走30萬公里,光速走一年的距離稱一光年,約九萬五千億公里(一光年約為9.5×10千米)。銀河系的直徑之大,以光的速度也要走八萬年之久,況且銀河系在整個宇宙中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星系。

像銀河系這樣包含大量恆星的天體系統被叫星系。在現代觀測工具(以哈伯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為代表)所能察覺的范圍這樣的星系約有10億個。所有這些星系(除銀河系)統稱河外星系。因為它們遠在「河」外所以顯得十分暗淡和渺小,肉眼可見寥寥無幾。它們在外表上表瑞為模糊的光點,同銀河系內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彌漫星雲相似,因而被稱為「河外星雲」。把外形相似的河外星雲同銀河星雲區分開來,證實它們是「河外」的星系。

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的宇宙將近二百億光年。光走二百億年有多大啊!何況這只是我們現在認識的空間范圍。

地球自轉一周就是我們的一天,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就是我們的一年,太陽繞銀河系的運轉周期約為二億年,銀河系自轉一周約為二點五億年。銀河系以每秒二百一十四公里的速度繞河外星系運動,銀河系繞河外星系轉一圈為多少億年呢?河外星系繞超星系,超星系繞總星系又為多少億年呢?依次類推,時間的周期哪有窮盡呢?這就是現代天文學目前所認識的宇宙。 這些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門戶網站http://www.nasa.gov。以下是幾張最新宇宙圖片(略)。

以上是目前現代天文學的宇宙觀,亦即現代天文學的時空觀。(在漢語中,宇指空間,宙指時間)。

早在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對我們人類所生存的宇宙有著更深邃更全面更超前的認識。

《華嚴經》講,娑婆世界(包括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一劫,等於極樂世界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劫,等於袈裟幢世界一晝夜;依次類推……為不退轉音聲世界→離垢世界→善燈世界→妙光明世界→難超過世界→庄嚴慧世界→鏡光明世界,直至百萬阿僧祇世界,其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花世界為一晝夜。佛經中說的一大劫是幾十億年,由此我們可以想一想,勝蓮花世界的一晝夜相當於我們地球的多少億億年啊?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時間觀念。我們人只有幾十年的一生,在大宇宙的周轉循環運轉中只是短短地一瞬間,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握好這一瞬間,讓我們在這一瞬間中修學具備無限時空的世界觀、無限廣闊的心態、清凈本然和周遍法界的主客合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美好心靈,這就不枉為人一世了。

《華嚴經》講的空間有多大?娑婆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具有千百億小世界。一個小世界有多大,現在還很難對應現代天文學的認識,但在每個小世界中央皆有須彌山,而且日月繞須彌山的半山腰周轉。日指我們的太陽系,太陽系繞銀河系周轉,如果把須彌山看作是銀河系的核心厚度的話,一個小世界就相當於一個銀河系。依次計算,娑婆世界就是由千百億銀河系組成的世界,像娑婆世界這樣的世界多至無量。《華嚴經》上講,一個世界種就有二十層,每層都由無數類似娑婆世界的世界組成。我們娑婆世界在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的中間,而這個第十三層又有多少像娑婆世界一樣的世界呢?有十三剎塵世界。一剎塵就是將三千大千世界粉成微塵的數目,你想想十三剎塵有多少?這才是其中一層橫向所具有的世界。那麼豎向二十層總共有多少類似娑婆世界的世界呢?靠我們極性思維能想像得來嗎?這才是一個世界種。在我們這個世界種的周圍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這樣的世界種,組成了華藏庄嚴世界海。我們想一想這個華藏世界海有多大啊!在我們這個華藏世界海的周圍又有與此世界海相似的十世界海十方圍繞,而且此十世界海外還有不可窮盡的世界海,這就是《華嚴經》講的空間觀念。

釋迦牟尼佛講的時間和空間觀念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觀。

我們想一想,沒有釋迦牟尼佛,我們哪能了解這樣大的時空世界呢?況且這樣不可思議的無量時空的無數世界只是一真法界「大海」中的一個水泡(一漚)。

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指出了宇宙(世界)的多層次性(即多維次性)。我們從哈伯天文望遠鏡所拍攝照片中所看到恆河沙數世界,即現代天文學可觀察的200億光年范圍的宇宙,在釋迦牟尼佛的時空觀中僅僅屬於物質世界的層次。而這可觀察的200億光年范圍的宇宙僅僅是他所發現的物質世界的極微小極微小的一個部分!除此之物質世界外,還有能量態的世界層次和信息態的世界層次,這兩種世界層次已超出我們人類的認識范圍;幸好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質能方程可令我們窺見能量層次世界之一斑!

因此,如果不學習佛教經典,並用這些超前的理論來指導,要想取得思想認識層次上的突破是極其困難的。

釋迦牟尼佛的究竟的偉大在於他並沒有被這些包羅萬象、光怪陸離、艷麗多姿、絢爛璀璨的娑婆(物質)世界所迷惑,他精闢地指出這些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國土眾生,當體皆空,虛幻不實,乃「翳眼」所見的虛空狂花!同時又總結性地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超科學的真理性的認識!!!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見到看到自己所遇到的世界是因為我們所觀感到的世界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並「循業發現」而已。

釋迦牟尼佛將他的前瞻性的、深層次的、超科學的認識流傳下來。這並不是聖人為了傳播知識而著書立說。而是聖人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性德的自然流露。之所以這樣,裡面蘊含著釋迦牟尼佛這位大聖人的慈父般的殷切期盼:希望所有的人通過學習都能夠具備到他那樣的認識,進而形成並具有他那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㈤ 求天文學和宗教的關系

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

[編輯本段]
基本釋義
在梵語中,「世界」一詞原來含有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義。《楞嚴經》說:「世為遷流,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在為世。」這同現代物理學中相對論所提出的「四維空間」很相似。相對論認為:物理空間加上時間,即構成「四維空間」。不過,「世界」一詞在具體運用時,偏重「界」,即空間的意義。
我們形容豐富多彩的世態人情時,以「大千世界」稱之。「大千世界」一詞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佛教認為,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這一個空間,便是一個小世界。這中間,有四大部洲,洲與洲之間山海回環。積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
[編輯本段]
關於「娑婆世界」的稱謂
「大千世界」又稱「三千世界」。根據佛教的說法,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在當今佛典中廣泛採用的經典譯名。最早見於達摩祖師翻譯的《金剛經》中。「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和「凈土」的對立面;另一層意思,是說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堪能忍受勞累,難說能說,難化能化,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娑婆」二字的組合關系意,無法直接解讀,其關系意是隱性的。而與之具有對稱關系的准對象--「婆娑」,則可以直譯為「旋舞迷離的」。 「娑婆」與「婆娑」,呈對稱關系,兩者所表達的「關系意」應該呈顛倒映射關系。
映射關系列表如下:
字序對稱 「婆娑」---------對稱-----------「娑婆」
認識主體互為影射 婆娑世界---------對稱-----------娑婆世界
認識主體的方位 由外向內看--------對稱--------- 由內向外探。
從以上關系表中可以領悟出「娑婆世界」的原本含義。
因此,以分別心說法:「婆娑世界」是眼在界外,所看世界之形在;「娑婆世界」則是心在界內,悟世界之本象。一個外觀看形在。遠觀轉動陀螺狀,近察旋舞又迷離;著相才有形和影,若不著相皆空明。一個內探辯萬象。上探無垠星際雲,下探微塵量子流;不識娑婆真面目,只緣身在娑婆中。
結合現代科學的一些發現,人們已經認識到,原子世界由外部電子繞原子核旋轉,太陽繫世界由外部的行星繞太陽旋轉;銀河繫世界由外部星雲繞中心旋轉,這些「世界」之形態是「婆娑世界」最好的實證比喻。
[編輯本段]
「索訶世界」與「娑婆世界」譯名的差異
分析「索訶世界」與「娑婆世界」譯名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三藏法師之所以在達摩祖師之後又將「三千大千世界」翻譯為「索訶世界」,其本意體現了唐時期那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特徵。
以現代的世界構造邏輯而論,「娑婆世界」較「索訶世界」更貼近「三千大千世界」的關系意。「娑婆世界」所蘊涵的認識主體處於互為認識的時空對稱關系中。因此說,「娑婆」---「婆娑」此時最原始的本原,這個關系式代表「佛」本意,也就是緣生萬物的那個原初關系式。
「三千大千世界」的中文譯名之所以一直沿用「娑婆世界」,達摩祖師的《金剛經》譯文之所以被喻為蘊涵了文字般若的經典,這不能說是沒有原因的。
隨著人們在社會生活活動中的不斷學習與思索,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入精細。世界原本所謂的有形本元,在人們的認識的過程中變的越來越模糊。從有形的原子說,到二元心物說,進而到形而上的心元說等等。而當今的正教佛學由此也就被稱之為了廣義的智慧說。
人類對「娑婆世界」的解釋本身,表達了人類認識所達到的層面。人們對佛典的理解境界不同,認識也就不同。當今佛學大師對「娑婆世界」的再翻譯基本脫離了舊時對「世界」本元的他性解釋。進而轉向了內觀心識性的己證,比如將「娑婆世界」翻譯為「堪忍世界」。「堪忍世界」應屬於對「三千大千世界」心識性境界的認識。
[編輯本段]
「三」的意義
佛祖之啟示「一塵含數剎」,從剖析學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觀「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簡單的數字之三,而是動生之「三」,與道家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三」有同理之妙。

㈥ 宗教與天文學的關系

古代多種宗教都是通過觀天象來預知要發生的事。這種情況在電影內裡面很常見,新天魔666裡面梵容蒂岡教會通過觀察到3顆圍成三角形的彗星經過地球而預知撒旦的兒子要降生到世界上。再就是中國古裝劇里經常出現的什麼帝星暗淡、紫微星出現類似等等。

㈦ 編制《大衍歷》的唐代著名佛教天文學家是誰

亦稱「開元大衍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歷法。一行版撰。權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一行測各地緯度,南至交州北盡鐵勒,並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見食分數,復測見恆星移動。十五年而歷成。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與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後世歷家遂相沿襲用其格式來編歷。《新唐書.歷志一》:「唐終始二百九十餘年,而歷八改。初曰戊寅元歷,曰麟德甲子元歷,曰開元大衍歷。」又《歷志三上》:「開元九年,麟德歷署日蝕不效,詔僧一行作新歷,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較經史所書氣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詔特進張說與歷官陳玄景等次為《歷術》七篇、《略例》一篇、《歷議》十篇,玄宗顧訪者則稱制旨。」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六編第二章五:「一行在梁令瓚和南宮說觀測資料的基礎上,編撰了大衍歷;當時很少經過這樣充分准備而後編造的歷法,因而大衍歷被稱為唐歷之冠,列為好歷,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

㈧ 佛教所說的宇宙和天文學里說的宇宙是同一個概念嗎

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佛教中所說的宇宙,與中國古代對「宇宙」這個詞的理解相似,即:四面八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所以佛教中所說的宇宙,就是無邊無際延續的空間,加上無始無終綿延的時間。
但佛教所說的宇宙只包括天文學家裡所說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天文學家中所說的宇宙,包括所有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是構成宇宙的四要素。

㈨ 佛對宇宙的是怎麼看的

你直接問我不就得了,真無聊。
一個人出生最想解答的問題是: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宇宙是如何運作、如何發展的?
拿一些宗教的說法:那就是神,上帝創造了一切。佛不同,佛家一出場就揭開了宇宙的真相,公開宣稱宇宙是無限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 結合「雲淡風清 」這位仁兄的解答你看下。

佛教中所講的世界,就是普通所稱的寧宙。《淮南子》雲:』』上下四力一謂之寧,古往今米謂之宙。」佛教經典《楞嚴經·卷四》雲:』』世為遷流,界為力一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米、現在為世。」這二者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佛教的世界觀,也就是普通所稱的寧宙觀。佛經中經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一概念。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指三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個千的倍數,故稱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包含著!億個世界。如此廣大無際的虛空寧宙范圍,在釋迦牟尼佛眼中也只不過是一佛攝化之土。《妙法蓮華經·如米壽量品》雲:』』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瘤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東力一五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瘤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羚意雲何,是諸世界,知其數否。」可見釋迦牟尼佛所觀察到的寧宙空間是多麼深大無量,不可勝言。誠可謂:世界無量,國土眾生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無量,那裡有什麼中心可言。我們人類所居的地球,在寧宙天體中,相比之下,不過是寧宙中的一粒微乎其微的微塵。現在人類的天文學研究已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藉助先進的科學儀器,實現了古人『舉頭天外望」的夢想。人們看到茫茫寧宙,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僅僅銀河系中的星球就已多至不可勝數,星球之間的距離亦大至不可限量。非但古人的地球中心說固無道理,即使哥白尼的日心說實屬滑稽可笑。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虛空無盡,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才是究竟的寧宙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