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四文學 是什麼意思
1)思想觀念的現代性: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五四文學最突出的轉變.思想觀念包括政治觀念、倫理觀念、教育觀念、歷史觀念、家庭觀念等等.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生觀念、價值觀念的變化.因為文學對生活的表現和對人的表現,關鍵就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和價值標准來看待與評價生活,來看待與評價人.五四文學用新文化的人生觀念感受、理解和思考人生問題,提倡自由的人生、個性的人生、進化的人生.用新文化的價值觀念衡量和評價歷史生活與現實生活,批判舊生活,憧憬新生活.新文化的價值觀念就是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平民主義和科學精神.如魯迅對「吃人」問題的發現和對「改造國民性」主題的強調,鄉土文學對農民悲慘命運和愚昧精神狀態的表現,郭沫若對自我形象和個性解放要求的極度張揚,郁達夫對人的感性慾求和精神苦悶的傾訴要求等.
(2)情感體驗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情感體驗上的現代性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對群體性情感的淡化和對個體性情感的強調;二是對規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對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強調個體性情感,就是重視個體情感的復雜性、細微性、差異性,重視不同個體對感情體驗的自我特徵,如郭沫若用「爐中煤」、「年輕的女郎」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感情,聞一多用「死水」表達自己對社會黑暗與腐敗的失望和憤懣,徐志摩用「雪花的快樂」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體驗.強調自然化感情,就是重視自然情感的自發狀態和天然狀態,重視感情的無拘無束的抒發與展示,如郭沫若《天狗》、《晨安》等詩中的感情狀態,劉半農和湖畔詩人對愛情的大膽表白,聞一多《發現》對極度激憤心情的強烈表達.
(3)思維和想像方式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思維和想像方式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強調主、客二元分離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思維的特點.這表現為如下幾點:突出主體的地位和自我的形象,顯示出思維和想像方式的個性化特點,如魯迅小說、郭沫若詩歌、郁達夫散文的構思與寫作特點.強調對生活和心靈表現的矛盾性、沖突性、復雜性,如魯迅和鄉土文學所表現的人與社會生活環境的沖突、人的性格與命運的沖突,魯迅《野草》和郁達夫小說對自我心靈的解剖及對靈魂的拷問.科學思維的介入所帶來的描寫方式和創作方法的變化,如對「精細的觀察」、「逼真的描寫」的強調,寫實主義的興起,對人的內在心理認識的深化和心理小說的誕生.現代知識結構的形成和文學對生活表現形象系統的變化,如小說中人物形象和環境形象的變化、散文和詩歌中形象形容與比喻方式的變化.
(4)藝術形式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藝術形式方面的變化,總的特點是自由化表達原則對程式化表達原則的取代.具體形式為:體式多樣的現代小說取代了體式單一的古典小說,如魯迅小說形式的多姿多樣,誠如茅盾所言,「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篇篇不一樣」;自由體新詩取代了格律體舊詩,如郭沫若《女神》中各種詩體、詩形的多樣化;通俗靈活的語體散文取代了艱深刻板的文言散文,胡適提倡「話怎麼說就怎麼寫」,文章的語體化使散文文體獲得了空前的解放;話劇取代了古典戲曲,改變了戲曲程式化和臉譜化的情節、人物、背景的表現套路,使其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
(5)語言系統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語言系統方面的變化,總體上是用白話語言系統取代了文言語言系統,確立了現代文學語言書面語.具體來說包括:敘述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敘述語言在敘事功能方面多樣性、隱蔽性、客觀性的特點.描寫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描寫語言在寫人狀物方面細微性、似真性、深入性的特點.抒情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抒情語言在表達情感方面個體性、自然性、細致性的特點.議論語言的變化,顯示了現代議論語言在論辯說理方面邏輯性、辨析性、透徹性的特點.可以說,文學語言系統的變化為現代漢語書面語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⑵ 五四文學思想解放與三十年文學的革命文學區別
一切先進的思想、學說,不能僅僅停留於思想家、理論家的思想觀念之中,而是要讓它變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這就是要讓廣大民眾認識它,了解它,接受它,從而使之變成促進社會變革的動力。但是在「五四」時期,廣大民眾還處於麻木、愚昧、落後、不覺悟的狀態之中,封建專制的種種清規戒律還緊緊地束縛著人們,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自由。這就需要用啟蒙精神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使他們覺醒,使他們認識到「我」也是人,「我」應當具有做人的資格,有人的尊嚴,人身自由,獲得人的權利等等。
18世紀歐洲的思想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資產階段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又一次聲勢浩大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啟蒙主義者把宗教迷信和專制制度作為攻擊的主要目標,以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來批判、否定神權統治;他們以「自然法則」為依據,提出「自由、平等」的口號,來否定專制制度和貴族特權。要求從教會的束縛下解放個性,以先進的思想啟發、教育民眾。他們繼承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且比人文主義更進一步地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宗教專制制度。「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麼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或國家制度,一切都要受到最無情地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6]他們以理性的光輝來描繪未來,認為「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恆的真理,為永恆的正義,為基於自然的不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7]他們崇尚理性,強調思想意識的力量,把啟蒙教化作為改造社會的途徑。啟蒙的結果,終於促發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在「五四」時期,文化先驅者們在引進西方各種進步社會思潮,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必然也注意到了人類文明史上繼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又一次思想文化的啟蒙運動。他們不僅學習、輸入西方的啟蒙精神,而且把它與「五四」時期中國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緊密聯系起來。新文化運動初期,陳獨秀就曾發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一文,全面詳細地介紹了爆發於法國的這場反封建的啟蒙運動。接著又發表《現代歐洲文藝史譚》指出了思想革命與文學革命的相互關系,認識到思想啟蒙必須有賴於文學這個載體來進行。於是他把文學革命引入思想啟蒙的軌道,提出啟蒙文學的主張,使其成為思想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之承擔起思想啟蒙的重任,配合思想啟蒙的開展。「五四」時期的中國,剛剛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自我意識的覺醒,都還遠未深入到民眾之中。思想文化方面的革新遠比推翻一個舊的社會制度要復雜、曲折、艱難得多。長期以來,封建的文化倫理道德觀、宗法、家族意識已構成了國民的心理潛意識或無意識,養成了奴性性格。要使民眾真正覺醒,獲得主體精神,認識到人自身的價值等等,非先知先覺者們對廣大民眾進行啟蒙不可,而這種思想啟蒙又非藉助文學這個載體,別無良法。
陳獨秀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一批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他們以《新青年》為陣地,全面展開了現代中國的思想文化的啟蒙工作。他們從一開始就深刻地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現實特徵,意識到了歷史賦予他們的特殊使命:歷史要求他們不是一般地抽象地宣傳西方進步的思想學說,而是要求他們必須把這些學說思想灌輸到民眾的頭腦中去,徹底改變受了千年封建思想統治的民眾個人的精神靈魂。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從思想革命的角度入手改造國民的靈魂,實現社會意識觀念的全面變革,而這又是圍繞社會倫理革命而展開的。因此,思想啟蒙家把思想革命看得高於政治革命,而倫理革命則是思想革命的主要內容。當時提出的「提倡新道德」就是指建立在民權主義政治學說上的「個人本位主義」。「反對舊道德」就是指反對封建倫理綱常的「家族本位主義」,陳獨秀就曾寫了這方面的系列文章,猛烈攻擊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三綱五常」等。已觸及到了一個中國社會變革的極其深刻的現實問題,積淀為每個社會成員的無意識心理結構,及那種內化為廣大國民的靈魂與性格。同時,啟蒙思想家還號召有識之士,身體力行地把改造國民性的啟蒙思想帶到農村去,「治理這些鄉村的人」。李大釗就曾在他的《青年與農村》一文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進行思想啟蒙工作。因為「只有知識階級加入了勞工團體,勞工團體就有了光明」。這便是對知識分子啟蒙作用的一種歷史的肯定。
在「五四」先驅者的啟蒙意識中,一方麵包含了對以農民為主體的下層人民「人」的價值的肯定與期待——他們的悲劇引起了廣泛的同情。另一方面,先驅者們又不能不看到農民因長期受精神上的奴役而形成的愚昧、麻木的不覺悟狀態。他們的被發現、被肯定的「人的價值」,與他們自身不覺悟狀態,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於是在啟蒙思想家這里,產生了魯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文學課題。在這里啟蒙的知識分子與被啟蒙的下層人民之間所具有的「平等」意識,最能體現出「五四」時代啟蒙精神的特色,也是啟蒙者的深刻可貴之處。
但是,倫理變革並不是思想革命的唯一表達方式,作為一種理論思維,倫理革命不可能從現實性上完全擔負起變革民眾思想,改造社會的重任。這里必須有另一種形式的介入。在現實性上,「這種形式」必須最易於貼進入和社會,在理論層次上表現為現實與意識觀念的最初環節,在思維方式上表現為具象的形式,不言而喻,「這種形式」便是文學,文學的實質是形象的和感情的。因此,也只有它才能充當思想革命與人及社會現實之間的中介環節。換句話說,個性解放及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必須有一個合適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才能啟發民智,喚起民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從而達到啟蒙之目的。這個載體就是文學,也只有文學才能擔當得起如此啟蒙之大任。正如李大釗說過的:「由來新文明之誕生,必有賴於新文藝為之先聲。」[8]再如魯迅的棄醫從文,周作人放棄學工轉而從事文學活動等等。都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文藝是改造國民精神的利器。當然這些認識也是與中國古代文學「文以載道」的傳統觀念密不可分的,只不過所載之道不同罷了。
陳獨秀不但較早認識到文藝革新與思想革新、社會改革的密切關系,而且還提出了改革文學以配合思想啟蒙之設想。與當時尚在美留學的胡適取得聯系,應陳獨秀之約請,「五四」文學革命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在《新青年》發表。隨即陳獨秀自己也寫了《文學革命論》一文,為進一步闡明文學革命的基本綱領原則,提出了「三大主義」,作為對胡適文中所提出的「八不主義」的聲援。陳獨秀的文章更為鮮明地規定了文學革命反封建的思想啟蒙的性質和任務。「五四」前期的現實需要直接服務於思想啟蒙運動的「啟蒙文學」,不是對文學自身進行啟蒙的「文學啟蒙」。「文學啟蒙」雖然也是一種啟蒙,也是思想啟蒙的重要任務之一,「五四」先驅者們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認識到舊文學、舊文學觀念應當改變,應當進行「文學的啟蒙」。但這只是文學自身審美價值的追求。如果徹底否定了「文以載道」的觀念,則意味著新文學在拋棄舊文學觀念的同時,也將喪失其直接效力於思想啟蒙的社會功能,也有悖於陳獨秀當初發動文學革命的初衷。因此,關涉文學自身的啟蒙的主張雖已被提出,但卻被束之高閣。「五四」前期深重的時代課題,決定了文學內容的革新不能純粹追求文學自身的審美價值,而必須服從於社會變革的現實需要。不應否定文學的「文以載道」的觀念,而是應以新「道」替換舊「道」,使文學不再成為宣傳封建思想文化的手段,而應成為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工具。1918年底周作人在他的《人的文學》一文中提出的文學觀,充分體現了時代課題對文學的這一要求,第一次明確地完整地闡明了啟蒙者的人道主義思想,系統地闡述了「人」的意義,明確地提出了以文學來進行思想啟蒙的主張。他的所謂「人的文學」指的就是表現合乎人性的生活,宣揚人文主義精神的文學。1919年3月他又發表了《思想革命》一文,強調了思想革命對於文學革命的重要意義。總之,周作人的新文學觀突出了「人」的發現,又強調了文學的社會功用。既同傳統的舊文學劃清了界限,實現了文學內容的革新,又能使其成為思想啟蒙的工具,促進啟蒙運動的深入開展。「五四」時期,文學內容的革新,其根本意義首先是政治的、文化的,而不是藝術的,審美的。「五四」文學革命也只有在救亡圖存的思想啟蒙中,在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中,才能充分顯示出它的意義和價值。而思想啟蒙也只有藉助於文學這個載體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顯示它的時代價值。
今天,我們重論「五四精神」,那是因為它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歷史」存在,還沒有「復歸於它的歷史性」。我們還沒有走出「歷史循環」的怪圈,獲得真正的歷史的進步。雖然我們今天的社會變革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五四」,但是「五四」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即使是一些膚淺的問題,也還沒有被當今人們所認識。甚至還要被當作「異端邪說」被拒之千里。因此,我們今天既要解決「五四」未曾提出過的問題,又要對「五四」所提出的問題「重新做起」,而且還要接受「五四」「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的教訓,要「做」得更好、更扎實、更徹底、更深入。
30年代的文學思潮,延續了五四時期的"人的文學"的精神觀念並且在理論資源方面多有開掘。左翼組織的文學運動的興起形成了以階級為標志的、具有斗爭精神與激情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觀念。由是構成了30年代貫穿著多種"人"與"階級"的對話、沖突、交流與交融的思潮格局。
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專制和文化圍剿,發展和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形成文化革命的統一陣線。推動了馬克思文藝理論的翻譯和傳播,加強了無產階級文藝的理論建設,第一次大規模探討了有關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
而作為人文主義文學代表作家的梁實秋強調人性的普遍性,否認文學的階級性,提倡天才論,遭到左聯文藝家的批判。
在革命形勢急變,馬克思文藝理論進一步在中國傳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學和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影響下,為了與國民黨黨制文化專制主義針鋒相對,在中國共產黨
的領導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會上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宣告以「站在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的戰線上」,「援助
而且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作為左聯的奮斗目標,堅持藝術的「反對封建階級的,反對資產階級的,又反對『失掉社會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的傾向』,促進」新興
階級的解放「。魯迅在會上作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總結了革命文學在倡導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要求在共同目標下擴大文藝聯合戰線,培養文學青
年,堅持文學斗爭,」造就出大群的戰士「,強調了作家與人民大眾的聯系,強調作家的思想改造。左聯成立後,先後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十字街
頭》(魯迅主編)、《北斗》、《文學月報》、《文學導報》等革命文藝刊物,左聯成為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一個支部,與國際上的無產階級文藝運動保持緊密的聯
系。左聯還成立了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會,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藝思想和作品做了系統的介紹,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無產階級文學的倡導,是自覺地把文學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結合起來的新文學運動,也是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文化學說的思想運動。在大革命失敗的革命低潮時期,革命文學的倡導,不僅在文學界樹立了鮮明的旗幟,而且在整個思想文化界的斗爭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左聯的成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革命文學運動的深入發展,標志著黨對文藝事業的直接領導,明確了文藝同革命的密切關系。左聯的綱領強調了文藝在革命事業中要」作解放斗爭的武器「,文藝作家」要負起解放斗爭的使命「。
人
文主義思潮則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藝的超功利性與獨立性,認同藝術」超脫現實的原則「,認為」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
生美化「(朱光潛)。並且認為」偉大的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於人性「,」人性是測
量文學的唯一標准「。
他們的文藝思想本質上承傳了五四文學的人文主義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想,但與當時左翼革命文學所理解的中國現實政治需求有一代距離。
人文主義文藝思潮倡導者多為對西方文藝有較全面的系統理解,同時又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的功底,他們的學識可以擔當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橋梁。但在中國特定的時代,他們的文藝觀念被誤解,而沒有受到重視,但對後來的文學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⑶ 究竟什麼是五四文學和新文學有什麼區別
「五四」的「文學革命」運動,雖興起於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但胡適提出的「文學改良」的「八事」,確也符合新文化運動的需要。
「五四」文學革命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一翼。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五四」文學革命的「啟蒙主義」,也同樣是喚起人民的覺悟,改良這人生的「啟蒙」。「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新民主主義論》)
新文學指「五四」以來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白話文學。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種流派百舸爭流的新局面,從此,建立起了現代意義上的新文學。新文學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績,涌現了大批傑出的作家。三十年代左翼文藝的興起,推動著新文學的深入發展,文學與人民、與時代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在民族危難的時期,作家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創造了許多受到人民歡迎、具有強烈感染力的優秀之作。四十年代,以表現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為特點的解放區文學,同國民黨統治區的揭露黑暗、嚮往民主自由的文學創作交相輝映;這二者的匯合,為新中國文學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文學的發生和發展,適應了現代社會變革的需要,它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也創造了自身的輝煌。
⑷ 評析周作人五四時期的文學思想的內容
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他的思想受魯迅的影響比較深.所以他在五四中也是新文陣營中重要的一員,但是他的思想沒有魯迅的激進,文字風格也不斷趨於平淡.思想由原來的激進變得越來越保守.
。「五四」以後,周作人作為《語絲》周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現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思想漸離時代主流,主張「閉戶讀書」。30年代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沉溺於「草木蟲魚」的狹小天地。此時直至40年代所寫的散文,格調「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勁的一途」(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影響日益縮小。
⑸ 周作人五四時期文學思想的變化
1903年進江南水師學堂學習海軍管理,畢業後考取官費留學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讀海軍技術,後改學外國語。此間與羽太信子(1888-1962)結婚。1911年回國後在紹興任中學英文教員。辛亥革命後,任浙江省軍政府教育司視學、紹興縣教育會會長、省立五中教員。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
「五四」時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發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並從事散文、新詩創作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
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後,周作人作為《語絲》周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現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思想漸離時代主流,主張「閉戶讀書」。30年代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沉溺於「草木蟲魚」的狹小天地。此時直至40年代所寫的散文,格調「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勁的一途」(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影響日益縮小。
1927年4月李大釗被殺害,曾保護李大釗之子李葆華避居自家一個月之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對中國前途悲觀失望。抗日戰爭爆發後,投靠日本,出任偽北京大學文學院長、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墮落成為漢奸文人。
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他的思想受魯迅的影響比較深.所以他在五四中也是新文陣營中重要的一員,但是他的思想沒有魯迅的激進,文字風格也不斷趨於平淡.
思想由原來的激進變得越來越保守.
而後來,他於魯迅決裂,使他的人生也發生了一些變化,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對中國前途悲觀失望。抗日戰爭爆發後,投靠日本,出任偽北京大學文學院長、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墮落成為漢奸文人。
很多學者認為,如果他不與魯迅決裂的話,至少在魯迅的影響下,不至於淪為漢奸吧.
⑹ 「五四」時期文學思潮的特點與表現
首先說西方現實主義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關系。在「五四」時期,西方的很多文學思潮被引進中國,但「五四」文學卻獨尊現實主義。但是,「五四」文學的現實主義又與西方現實主義不同,它顯現出寬泛化的趨勢。只要是現實主義價值取向所需的,統通作為現實主義。反映了「五四」文學主體心態的開放性。卻也犧牲了其它美學觀念、思潮的獨立性。
與那些學術色彩較重的文學研究相應成輝的,是五四及二十年代開始,新文學研究也開始了自己輝煌的歷程。新文學最早是作為一種新思潮受人關注,但隨著新文學的成長、發展,其本身也成為了研究者研究的對象。新文學研究的范圍極其廣泛,涵蓋了文學的所有方面,但從五四及二十年代研究的表現形態來看,主要表現為三方面:第一,作家作品評論。第二,是文學理論倡導和討論。第三,是文學史的研究。
⑺ 什麼是五四文學的精神
(1)思想復觀念的現代性:思想觀念制的轉變是五四文學最突出的轉變。
(2)情感體驗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情感體驗上的現代性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對群體性情感的淡化和對個體性情感的強調;二是對規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對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強調個體性情感,就是重視個體情感的復雜性、細微性、差異性,重視不同個體對感情體驗的自我特徵。
(3)思維和想像方式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思維和想像方式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強調主、客二元分離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思維的特點。
(4)藝術形式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藝術形式方面的變化,總的特點是自由化表達原則對程式化表達原則的取代。具體形式為:體式多樣的現代小說取代了體式單一的古典小說。
(5)語言系統的現代性:五四文學在語言系統方面的變化,總體上是用白話語言系統取代了文言語言系統,確立了現代文學語言書面語。
⑻ 五四文學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思想觀念的現代性: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五四文學最突出的轉變。思想觀念包括政治觀念、倫理觀念、教育觀念、歷史觀念、家庭觀念等等。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生觀念、價值觀念的變化。
2、情感體驗的現代性:
五四文學在情感體驗上的現代性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對群體性情感的淡化和對個體性情感的強調;二是對規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對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強調個體性情感,就是重視個體情感的復雜性、細微性、差異性,重視不同個體對感情體驗的自我特徵。
3、思維和想像方式的現代性:
五四文學在思維和想像方式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強調主、客二元分離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思維的特點。
4、藝術形式的現代性:
五四文學在藝術形式方面的變化,總的特點是自由化表達原則對程式化表達原則的取代。
5、語言系統的現代性:
五四文學在語言系統方面的變化,總體上是用白話語言系統取代了文言語言系統,確立了現代文學語言書面語。
(8)五四文學思擴展閱讀
(五四文化運動)
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標志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
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
中國共產黨根據毛主席語錄堅稱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也就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新文化。
近代馬列史學家把這一階段的文化運動稱為五四文化運動。
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都肯定五四文化運動,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運動」和與之相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均產生了大影響。
⑼ 論述五四文學的傳統,謝謝各位
五四文學傳統是在闡釋中建構起來的。文學革命的倡導者強調五四文學的回人文主義性質和個性解放精神答,推崇白話文學的正宗地位。左翼文學興起後,對五四文學傳統進行了修正,剔除其中不符合無產階級革命原則的內容,同時強化了它本來就有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成分。到1940年代,五四文學在新民主主義思想基礎上實現了與左翼文學、解放區文學的整合,它們共同構成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學。不過經此改寫,五四文學傳統便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釋五四文學自身了,這導致1980年代初發生了一場關於五四文學革命指導思想的討論。這一討論,順應了思想解放的時代趨勢,但註定不可能真正回歸"五四"。在保守主義思潮興起的今天,我們特別需要在現代性原則的基礎上理解和重釋五四文學傳統,從而使它成為中國人民追求現代化理想的一個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