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擅長解答英美文學以及英美文化的高手請進!
眾所周知,從古希臘到現在,西方的文學演變,雖然各民族、各國之間有區別;但其發展過程及趨向大體上是一致的。它們經歷了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啟蒙運動、浪漫主義、自然主義以及各種現實主義等發展階段。但不論是哪個時代,流派如何演變,作品怎樣復雜,一切文學作品在內容上歸根結底都不能擺脫如下的范疇:人與自然的斗爭,人與社會的斗爭:人與人之間的斗爭,人自身的矛盾斗爭。病、死、友誼、愛情、戰爭、孤獨、而在主題上不外乎是生、老、寂寞等等。但無論如何千變萬化,仔細辨認一下唱的都是同一個曲子,但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演變,不同時代的作家似乎雖是在唱老曲子,用的卻是新的調子和新的唱法。在這個意義上講,一部文學的演變史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演變史。所不同的是,文學史是以文學作品反映人類對事物認識的演變過程。每個時代的作品毫無例外地反映了該時代人們對宇宙,對社會,對個人的認識深度。就以人類對人本身的認識來說,在文學作品裡就能找到一條明顯的發展線索。中世紀時期,對人的認識是:人是有罪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成了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代替了「神」。啟蒙運動時期,人在求得解放後,發揚並強調了人的理性的一面。與此同時,人的感情面也開始蘇醒,最後終於在浪漫派時期爆發出來。表面看來,啟蒙和浪漫時期的主張似乎是相斥的,但實際上從整體觀念看,都是互相作了補充的。到了批判現實主義時期則是另外一種情況,這時期著重刻劃的是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探索客觀環境對人產生的影響和作用。而到二十世紀的當代,文學作品中的人開始進行自我認識,追求自我價值、這個新傾向與信息時代的來臨是密切相關的。這不僅是由於個人的作用通過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而顯得格外重要,同時對製造精密的「人功智能」,探索人的內心活動、人的思維規律,也是帶有時代性的課題。這不僅是自然科學工作者的任務,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家同樣會追隨時代的脈搏在他們的作品裡涉及到這個方面。這里有自覺和不自覺的情況。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盡管自然科學與文學藝術可以同屬一個時代,同樣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它們的演變都具有規律性。但是在文學藝術領域里,一種新思潮,某種新傾向卻遠不如自然科學的發明創造那樣容易被人理解,得到承認。這原因也許是在子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屬自然現象本身的奧秘,而且可以通過實驗手段予以論證。而文學藝術所涉及的不僅是對事物的認識,同時又包含有審美等觀念,簡而言之,文學藝術要受到人類社會活動的制約。因而,從歷史上看,每當一個新潮流,新傾向一開始出現往往要遭到懷疑,非議甚至排斥,總要經歷一段時期後才能為社會所接納。法國文學史上的《歐那尼》演出的情景,美術史上1874年法國無名氏畫家的畫展所遭到的命運都是最好的說明。雖然我們今天講到法國文學和美術時,誰都會承認雨果所代表的沫國浪漫派文學以及法國印象派繪畫對後世的文學和美術發展所起的巨大影響作用。但在當時,看到並承認它們價值的卻是少數。
同樣,當今,確立於二十世紀的西方現代派文學與傳統文學相比,其差異更是十分明顯,突出的一點是產生的藝術效果截然不同,傳統文學喚起的往往是「同情」或「共鳴」,而現代派文學喚起的卻更多的是「思考」。
之所以引起這樣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明顯的,那就是當代作家所經歷的快速變化的現實生活是過去任何時代的作家所不曾體驗過的。當今人類在天體演化,生命起源,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成果動搖了舊的科技體系結構。新的科學部門,例如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正在形成和發展之中。現代人的視野二方面可伸展向一百億光年的廣裹無邊的宇宙,另一方面卻又細小到十萬億分之一厘米的基本粒子的內部結構。人類知識綜合的階段已經開始。處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個作家他觀察現實,分析現實的方法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不可能仍然停留在舊的體系中,他必須使用與現代世界相適應的擴展性的、多層次的、深層分析的方法來看待現實。而當他再進一步要表現出他們觀察到的現實時,他又必須尋找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藝術方法。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文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到每個流派的產生都是出於上述的道理。作家也不例外,就以福樓拜為例,他的《包法利夫人》原稿約為三千六百多頁,但最後卻刪去了九分之八。原因何在?我們知道,福樓拜是敬佩巴爾扎克的,他贊揚巴爾扎克透徹地了解他的時代,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巴爾扎克所熟悉的社會己經開始瓦解,因而他主張該「唱唱別的歌了」。[2]於是福樓拜提出了小說是生活的科學形式的論點。於是他拋棄了過去傳統文學那種對事物外觀細致入微的描繪,而以解剖學家的銳利目光力求最科學地觀察事物內在的矛盾,然後以高度概括,簡潔的形式對現實生活作出本質的反映,《包法利夫人》就是這樣由三千六百多頁變成四百頁的。馬克思女兒艾琳娜不但把《包法利夫人》譯成了英文在倫敦出版,而且她在譯本的導言里對這部作品作了高度的評價,認為「這種奇妙的觀察與分析的力量,這種結合了科學論文而具有得意的形式,這種作者人格完全隱藏的情況,以及所有人物的現實性。「這一切在帝國當時是新穎的。」法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聖佩甫也說,從《包法利夫_人》可看出「一些新的文學的標志:科學,觀察的精神,成熟,力量……。」而左拉更把《包法利夫人》看成是「新的藝術法典」。由此可見,一個文學家對宇宙、對社會,對人的認識發展到什麼程度,在藝術上也就會相應地把握到什麼程度。如果我們承認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的話,對於這種情況,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那麼,現代派文學究竟與傳統文學區別何在呢?就以小說來說,傳統文學多少有合情合理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如果是一部劇本,戲劇矛盾沖突是必不可少的。至於詩歌除了情感和想像外,還需要有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同樣在繪畫和雕刻領域里必需要有逼真的形象。而音樂沒有旋、律是不可想像的。但在現代派的文學藝術里卻是另一個樣:·小說里的情節逐漸減弱,傳統的人物形象開始模糊。事物表象的描繪愈來愈被拋棄,時空觀念被任意顛倒,象徵、比喻、寓意的手法在新的意義上被廣泛使用。在美術領域里,線條,色彩和形體不再僅僅用於逼真的形象塑造,而是用來直接表達情緒和感受。形象轉向.「變形」,三度空間變成六度。在音符里旋律不再是作品的生命,不協和弦的應用推翻了古典和聲學的絕對地位,節奏的重要性受到了極端的重視。從有關這方面的例子來看,這種變化並非突然產生,而是隨著時代社會的演變逐步形成的。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刻劃方面不同於巴爾扎克,也會進一步看出,福樓拜與海明威作品間的巨大區別。左拉曾經指出說,散亂在巴爾扎克巨著中的近代小說的公式,經過提煉,在《包法利夫人》一書中體現了出來。而海明成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不僅情
節簡單,語言簡潔,作品所著重表達的己開始轉向主人公的遭遇所引起的情緒。他的《永別了武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的這種外形上極為簡練的創作手法被譽為「白描手法」,很顯然白描與濃重的細致的彩色畫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至於講到文學中時空觀念的變化,「意識流」作品最能說明這方面的間題。如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其中的時空完全是隨著主人公的意識流動而任意被顛倒。在莫迪亞諾的《暗店街》里,時序是隨著主人公對自己過去的追尋不斷變化的。在這些作品裡時空的顛倒具有立足的現實基礎,顯得自然而富有層次。說到象徵、比喻、寓意的手法,這些本來是古已有之的,但二十世紀以來,在各種流派的作品裡這些手法使用得更為廣泛。以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黑色幽默等作品來說,它們不僅表達某一事物,某種思想,某種境況,同時也表達某種非普通語言所能傳達的情緒或感受,而且它們愈來愈跟哲學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因而,它們往往首先被善於思考的青年人所接受。在西德「卡夫卡式的境遇」一詞已經成為用來表達人處於一種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壓抑境遇的專用詞。同樣,「等待戈多」已經成為人們用來說明人處於一種茫然存有希望,而希望總不來臨的代用詞,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該劇在美國某監獄演出時意外獲得成功的道理。至於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或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原意是否是這個意思,這無關緊要,因為二十世紀的文學藝術所追求的恰恰正是讀者的「思考」。而單純的模仿自然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美術領域也一樣,以挪威畫家蒙克的《吶喊》來說,畫里的天堂是熾烈的紅綠色,應用的是直線與曲線的對比,突出地表達了人物體驗到的恐懼感;而圖中的人物卻被畫家畫得沒有現實感,只是模模糊糊的雛形。這人體,這景象,這色彩充分表達了畫家在孤獨苦悶中感到自然界浩瀚無盡而發出的吶喊。這對讀者的情緒極富感染力。同樣,在音樂的領域里,早在德彪西的作品裡就打破了「旋律是音樂生命」的常規,、而且和聲不分三和弦,不協和弦可以任意混用,從他的《牧神午後》可以看到,音樂開始脫離注重形式的純音樂的領域,轉而表達一種模模糊糊的氣氛,愈到近代,這種傾向就愈強烈。
由這些變化可以看出,二十世紀以來.,不僅文學也包括其他藝術,都是在一個與傳統文學不同的創作綱領下進行的,那就是「准確描繪不等於真實」。也就是說,統治了幾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文藝創作準則「摹仿自然」開始動搖。法國畫家馬蒂斯在談到表現事物的不同方法時,這樣說過:「一種是原本原樣地去表現它們。另一種則是藝術地把它們傳寫出來。」這種新的信條,不僅文學、美術、甚至連戲劇表演藝術也受其影響,在布萊希特所提出的「陌生化效果」理論就是一個證明,在他看來,一個演員如若扮演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他就應該牢牢記住,他只是在表演李爾王,而絕不能企圖使自己變成李爾王。
對於這種新的現代派文學,我們不妨就它的某些突出特點略加分析。
一、傳統文學主要描繪的是外在客觀世界,重點是揭示人和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而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派文學主要反映的卻是人的內在矛盾,人的精神世界,而且這個精神世界常常以反對現存物質世界的面貌出現,同時表現為追求個人價值以及對自我本質的探索。這類作品所表現的題材,常常被人們看作是虛無飄渺的,但實際上我們在這些作品裡看到的乃是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自我體驗等「自我意識」的表現。所謂「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具有其他意識所共有的本質和作用,正如《「自我意識」淺見》[3]一文所說:「自我意識」是「以一個有感覺能思維的自我本身作為認識對象的,是主體對於自己心理,思維以及行動過程、內容,結果所進行的認識、感受和評價。」「自我意識」是在人們的交往中產生的,一個被隔離於人群之外的人是很少有自我意識的。「自我意識」的產生說明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僅要認識外部世界,也要認識自己,要求認識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地位、意義並對自己行為的結果作出判斷。當社會生活變得復雜時,「每個人所產生的自我分化也就呈出多種狀況。它能表現為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的矛盾,現實的我的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的矛盾,現實的我與歷史的我的矛盾,『小我』與『大我』,『自我』與『非我』的矛盾」[4]等等。人類的這種自覺活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成正比的,人對自己的生存產生意識,正標志著人類發展之進步,因為這個探索本身是文明人的重要課題,只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社會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這就是為什麼這種意識在現代社會要比任何過去時代要強烈的原因。
二、傳統文學不僅畫面廣闊,篇幅長,反映的社會面寬,人物眾多,涉及的不僅是一個時代甚至是幾個時代。而現代派的文學畫面窄,篇幅短,涉及的事變往往是幾天,甚至幾小時,從內容到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綜合特點,但作品卻揭示了作者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比起傳統文學來更接近事物的本質。但這種簡化的形式常常為習慣於傳統文學的人貶之為「抽象化」。但我們知道傳統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象鏡子般反映現實世界,它對人及-社會的一切錯綜復雜的關系,採用的觀察方法,基本屬於直觀的范疇,因而它所能做到的主要是「描繪」世界。而現代派文學不滿足於描繪現實世界的表面矛盾,要求對它進行更深的剖析。它企圖以文學的形式,從哲學的高度來探索人生、人的價值、人類發展的前途等等問題,運用的是哲理性的觀念,因此,盡管它使用了大量象徵、比喻、寓意的手法,還是不能避免「抽象化」的傾向。但這並不能說這是壞事。法國詩人安德烈·布列頓[5]在談到超現實主義運動時,曾把它分為兩個時期,即直覺的時期和推理的時期,如果我們能從中得到啟示,以區別傳統文學和現代派文學在認識事物方面所經歷的思維階段之不同,也許是有益的。因為「抽象化」不僅出現在文學藝術領域,整個二十世紀這種抽象化的趨勢有不可阻擋之勢,物理學也不例外,要想回復到以直觀來理解事物已屬不可能。法籍華人畫家趙無極在訪問浙江美術學院時,曾對學生這樣說過:「我並不想告訴你們怎樣畫畫,我只想改變你們對藝術的觀點,繪畫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取決於你怎樣觀察對象。」畫家王乃壯在《抽象與具象》一文中指出:「在完全憑記憶畫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了最初的抽象因素,因為抽象是具象的高度概括。中國畫論中似有此說:『看山畫山不是山,閉門畫山便一是山』」。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再者,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最初被看作是抽象的東西,往往日後就會變得實在起來,因為通過抽象,可以產生更進一步的直覺,而新的直覺又會變為進一步抽象的起點。1949年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在提到愛因斯坦的成就時說:「抽象往往只是將事物簡化的一個途徑,而在很多時候,簡化的結果會導致一種新的美的產生。」當代的抽象畫恐怕最能說明這點,至於文學中的抽象是否有美就不是能一目瞭然了,但如果它使人產生「思考」,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它並非是虛無。
三、人說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是「非理性」的,「荒誕的」。這個觀點可能是由於它使用了「變形」、「歪曲」的手段而引起的。但問題的關鍵是:是否「非理性」的文學必然會引起,「非理性」的後果?事實證明,正好相反,現代派文學的創作依據是「思考」,要達到的日的也正是「思考」。在這里「非理性」、「荒誕」本身成了引起理性思考的手段。關於這點,布萊希特的敘事戲劇理論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由於荒誕派、黑色幽默這種荒誕不經的藝術手段,可以毫不費力地使讀者對作品中發生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這恰恰是布萊希特一生致力於追尋的「陌生化效果」。這在當代已成為極普遍的文學藝術現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人」的意識和感受.較之過去的時代有了復雜的變化,「現代人」對生活的經驗和理解以及他們的表現都具有了新的內涵。由於「信息社會」的來臨,預示了信息、知識、智力的重要性。當代的文學家必須通過自己的感官、頭腦的思考力接受新的知識並將它與自己特有的想像力結合起來以創造出與新的生存條件,現代審美意識相適應的,又具有新藝術形式的作品。作家必須要擴大自己的視野,融合眾多學科的知識、除哲學、社會學外,還需語言學、生理學、心理學、精神學、數學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從不同角度加深擴大文學探索人生奧秘的領域。
另外,文學的創作既離不開語言,也不能沒有思維。由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改變,人類的語言也在相應發生變化,文學語言也不例外。在當代的文學中,我們可以看到正規的造句法被打破,標點符號任意被取消和混用;句子被無限縮短,或由不合邏輯的聯想所組成;詞義的轉換等等現象。如果以傳統的眼光來看,這些語言現象似乎顯得有些荒唐,但在探索存在與思維的關系問題上,就有可能會從與思維有密切關系的語言領域開拓戰場。
我們知道,一個作家如何分析觀察現實,採用什麼藝術形式固然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密切相關,同時也跟整個人類的思維發展有關,而思維的產生和發展又是和人類的勞動不可分割的。猿腦之所以變成人腦,正是通過勞動和語言完成的,』勞動促使人類發展了各種感覺、勞動需要各種感覺協同活動,需要反映事物的整體。而語言也促使大腦通過詞彙對各種感覺材料進行概括,進行思考,也就是說,在勞動過程中,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中,人類逐步改變自己的認識能力。說得明白些,社會勞動實踐是思維發展的動力。原始社會生產水平低,人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認識能力,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也逐步提高。就這樣,人對客觀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就日益深刻、精確、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因此,在未來的文學研究工作中,不僅新穎的語言學還有思維科學的研究將會起巨大的作用
2. 聽你對英美文學的介紹 我感覺好難啊。 能否幫我選擇下專業。外應如何請您分析。謝了。
版主你好,西安外國語大學的英美文學專業研究生考試現在就是這樣,比較難,沒有一定基礎的話不是很容易入手。主要是文學知識點太多,太雜,文學觀點又比較抽象。這主要看你的興趣是在哪一方面。因為我當初沒選外應的原因是我不喜歡單純搞理論,我還是喜歡一些什麼關於歷史,文化的東西。客觀上,情況就是文學分數線相對低,但難考。外應相對來說考試比文學容易,但分高,而且競爭人數多。其實不管你研究生出來後從事什麼工作,無非還是那麼幾種,比如英語教學,翻譯什麼的,路不是很廣。主要還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專業。如果你真的決定要考文學我可以幫你。690610940是我的QQ。外應的話。。。。敬請原諒。我實愛莫能助啊。
3. 對於英美文學了解的人進來啊
非裔美國人的文學傳統
4. 寫論文要用,了解英美文學名著的來!!!
我個人認為最經典的是《飄》,另外《蝴蝶夢》不錯啊
5. 英美文學具體是學什麼的..
教材中文學知識比較繁雜,考生學習時不僅要強化記憶, 更要注意運用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首先考生應該學會把厚書讀薄,然後再把它變厚。在學習英美文學選讀教材時,考生應能做到把英國和美國文學各個時期的文學流派、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提綱挈領地列出來。如果在腦海里對英國、美國文學的大致脈絡形成清晰印象,那就可以說把厚厚的教材讀薄了。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為例。考生不僅應知道這個時期是以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為主流,還要了解這種小說有社會原因、哲學基礎和美學基礎。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發展史上最光輝的一頁,但繁榮的表面掩藏了不少黑暗現實。這也是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唯利是圖,不惜一切手段斂財貪利,造成急劇的社會貧富分化。批判現實主義應運而生,各個主要的現實主義作家在作品裡都從不同的角度將針砭時弊的鋒芒直接對准了社會不公,各自運用不同的手法挖掘出不同的主題。考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建議先看主流派,了解同一流派中所有作家的共性,然後再具體把握各個作家的寫作特點。可見,學習教材內容時,只把教材由厚讀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把它由薄再變厚。考生不但要能了解每個時期、每個文學流派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該時期該流派文學的主張和特點,還要了解每個重要作家的生平、在文學上的地位和貢獻、他或她的代表作品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等。在把書變薄和變厚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考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就變充分了。從歷年考試來看,考生回答有關流派、思潮以及作家風格特點的選擇題時,有較高的失分率,這是非常可惜的。考生在備考時要先從宏觀的角度掌握文學的知識,再從細微處著手仔細研究比較重要的作家。學習文學沒有捷徑,這部分內容也沒有太多的難點,考生只要認真學習教材內容,是可以有好的學習效果的。
學習這些基本知識時,考生應注意加強記憶,包括一些具體的作家作品的名字,如果應考時寫錯而失分就很可惜。例如,在歷年考試時,有的考生把美國作家Fitzgerald寫成Fisgerald,把他的小說The Great Gatsby寫成Gatsby;有的考生錯誤地把The Great Gatsby的作者回答成James Joyce或別的毫不相乾的作家;有的考生把T·S·Eliot和George·Eliot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混淆起來;有的考生對考試題目中引文的作者不甚明了,把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George·Eliot的Mid-dlemarch寫成T·S·Eliot.還有的考生能答出引文的作家和作品名, 但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不會寫或寫錯。甚至有的考生把作家作品的國別和所屬年代和流派混淆起來。這些在歷年考試中出現的錯誤,其實是記憶不到位所致,這種失分很可惜。建議考生將文學流派、代表作家生平、文學上的地位和貢獻、主要代表作特點和藝術特色、國別、年代等,分類歸納或列表的形式,以便形成清晰的記憶,還可通過對照加深記憶。考生學習這些知識時,加深記憶注重理解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題型意識,例如,歷年就有題目要求回答狄更斯的藝術特色、福克納在主題、人物塑造、語言和風格方面對美國文學的貢獻,很多考生答題時都是先敘述作家的生平,然後列出他們的代表作,最後說說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或重要性,至於狄更斯的藝術特色或福克納作品的主題、人物塑造、語言和風格,只有隻言片語甚或根本沒有提及。這樣答題,失分也再所難免。考生在復習時要按這種題型思路歸納不同作家的藝術特色,或某位作家在主題、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特點和貢獻。關於某位作家的相關知識比較多,比如生平、流派、貢獻、作品特點等,考生復習時要全面掌握,但記憶時要保持思路清晰。
對教材選文,考生應仔細閱讀並盡力理解。有些考生平時不注意認真學習,不努力去閱讀並理解選文,在考試前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看幾本參考書或做幾套模擬題上,希望憑此通過考試。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並不好,很多考生都因此而影響了成績。與一般的基礎課程不同,英美文學選讀這門課不僅強調考生應該掌握一些文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更重視考核考生在文學方面的素養,它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理解英美文學原著的能力,並學會一些文學分析的技巧。除了學習各時期各流派的文學特點和了解代表作家外,考生應該仔細閱讀教材選出的每一位作家代表作的選文,並著重理解一些名篇名段。學習中,考生應盡早發現閱讀和理解方面的困難,求助老師或一些參考書早日解決。
考生在平時復習備考時,是否認真研讀過選文,在考試時會有直接檢驗。有的考生平時只讀關於作家和文學流派的介紹,不讀或不理解教材中節選的引文,因此而失分。這門課的試卷第二和第三題是直接從教材里選出一些作品的引文,要求考生解答對作家的名字和出處以及對引文的理解。如果考生復習時沒有認真閱讀選文,往往就不知道引文出自何處,或只是隨便答寫少數幾個眾所周知的名字, 結果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如果是詩歌的引文,答案往往集中在著名的詩人如Shelly,Keats,Robert Frost,Whitman;如果是小說的引文,答案往往是Jane Austin,James Joyce,Charles Dickens,Hemingway,Faulkner,Hawthome等。雖然這些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經常在考題中出現,但由於考生壓根沒讀過或沒理解引文,大部分時候是張冠李戴,所給出的答案與引文真正的小說家在年代、流派、風格等方面相去甚遠。如果是回答關於引文的理解,一些考生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猜測答題。
6. 怎麼學習英美文學
我的想法,先是了解英美的國情民俗,看看「英美概況」,避免那些語言、國家意識形態等造成的差異。然後針對課本進行閱讀,先通讀課本,再對照大綱整理出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要把作者和作品的名稱要對上。接著,再一個就是要對主要的選文仔細的閱讀,特別是幾個大家,例如莎士比亞了,他的每個選文都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看。 最後說說我自己總結出來的一個小方法吧。通常是要對一個時期的文學大家自己列一個表,在自己不看書的寫出來,要英國和美國的一起寫。因為美國的部分開始的比較晚,就可以先弄英國的。自己列好作家之後就針對每個作家寫出他們的作品。然後自己想想作品的主要內容。並針對這一時期的文化背景提煉出一些主要的東西來。尤其是在臨考試前的一個月,這種方法比較有效。
7. 英美文學
這太廣了。。。
8. 考研復試問題:你對英美文學專業又怎樣的認識
英美文學作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英美文學除了能夠給閱讀者帶來快樂之
外,文學的很多特點也是當代大學生閱讀英文
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英美文學是外國作家對其生命的一
種特殊的留言方式,文學作品大多是作家根據
自己的人生經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加工整
理創新創造的,是對當時社會大背景,個人家
庭影響,人生路上所見所遇的一種記錄方式。
英美文學是用特有的方式表現西方現實
時空,有人說文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文學不
僅能保存歷史,雖不一定是完全真實,但在某
種程度上要比作為學科的歷史來得更加真實,
文學所描寫的現實,是幫助讀者看見你所看不到的東西。
英美文學能激起英語學習者的真情和激
情,每每在26 個字母的排列組合下,在閱讀過
程中體會到的酸甜苦辣,人物的個人命運跌宕
起伏,英美文學無不能喚起讀者最真實最不加
掩飾的希望。
英美文學也能號召人自我完善,這點是文
學最有力的存在原因。人物的完美總是對讀
者會有很強大的號召力,激勵人仿效。
英美文學能培養人對帶有英美文化特點
的美的追求,文學通過語言描繪人在真實世界
所能看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景觀,人物,人性
的真善美,作者的筆觸可以表達自己的喜好,
給每個讀者確定標准。
英美文學能提供人類所需要的語言,文學
家常被稱為語言大師,他們擅長將自己的思維
通過語言的最簡潔最有效生動的方式表現給
大家。如中國的魯迅、老舍、國外的喬叟,彌
爾頓,拜倫,雪萊,奧斯丁,中外兼修的林語堂,
錢鍾書等被稱為現代文學大師,他們擅長使用
英語或者中文語言就如通武俠小說里的俠客
善用刀劍一般,一針見血。而這種能力也是可
以通過大量豐富的閱讀學到的。
英美文學可以培養讀者的獨特的帶有西
方文化特點的理性思考過程和理性思維。隨
著現代技術的發明與發展,新媒體日新月異,
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視頻網路獲得令
他們輕松的信息,很多人停留在畫面的欣賞
上,而缺乏了通過語言文字的閱讀獲得信息的
耐心。文字作為傳統的紙質媒體,可以培養讀
者在有限的文字信息中獲得理性思考的空間,時間長了就能形成這種理性抽象思維的習慣。
作為英語語言文學的學生,通過英美文學
可以看到英美國家的的大千世界,看透英語寫
作者思想,看到作者在英語文學中描繪的色彩
斑斕,體會到在英美國家文化下所倡導的真善
美的人物,體會到語言的魅力。而作為當代大
學生,這些修養和參與社會競爭是非常一致
的,作為學習語言的一種很好的調劑,英語文
學就如同是中葯一樣是緩慢而見成效的。
9. 推薦一些了解英美文學的書籍。要中文的。
古希臘神話可以參考一下。英美歷史主要參閱世界近現代史的歐洲部分,最好是做英美概況的課程(當然讀英文的最好)。具體可以在圖書館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