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翻譯,《南史.蕭恢傳》,後於都不豫,恢末之知,一夜忽夢還侍疾。漢時王侯,蕃屏而已,視事親人,
這是兩段話,分開解釋。
1、恢有孝性,初鎮蜀,所生費太妃猶停都,後於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夢 還侍疾,既覺憂遑,便廢寢食。
翻譯:
蕭恢有孝順的品性,起初鎮守蜀地,生母費太妃還住在京都,後來在京都患病,蕭恢不知道,一天夜間忽然夢見回家侍候生病的母親,醒來後憂慮不安,便廢寢忘食。
2、漢時王侯,籓屏而已,視事親民,自有其職。
翻譯:
漢代的王侯,不過是維護國家安全的藩籬屏障而已,管理事務治理民眾,自然有專門職位。
2. 求《南史·陶弘景傳》的翻譯
[size=150]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是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人。
當初他母親夢見一條青龍從自己懷中飛出,又看見兩個天人手裡拿著香爐來到她家裡,隨後就懷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龍卻是沒有尾巴的,自己獨自飛上天去了。據說這預兆了後來陶弘景終身不娶、沒有子嗣。
從童年時候起,陶弘景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和志向。他在六歲時就能理解自己讀的書,並能撰寫文章。七歲時讀了《孝經》、《毛詩》(即《詩經》)、《論語》等幾萬字的書籍。後來,在他十歲的時候,有一位,同鄉得到一本晉代人葛洪寫的《神仙傳》。他看到裡面關於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後,便感嘆地說:「讀了這本書,便使人產生壯志凌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志氣。」於是他不分晝夜地研究、探尋這本書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視的志向。他曾經對人說:「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象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
長大成人後,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儀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開闊,耳朵長而形體精緻。他讀了一萬多卷書,善於彈琴和下棋,精於草書和隸書的書法。
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齊高帝作相國。他當時才二十多歲,便被薦舉為「諸王侍讀」,後來又授予他「奉朝請」的官職(可定期參加朝會)。他雖然身居權貴之門,卻始終藏形匿跡,不與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閱讀。朝廷中有關禮儀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決定。
陶弘景本來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一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皇帝下詔准許了他的請求,並賜送他成束的絹帛作為禮物。到他離開的時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虜亭來為他餞行,張設了許多帷帳,為他舉行盛大的告別宴會。去那裡的車馬太多,互相擁擠,堵塞了道路。人們說這是自宋、齊兩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榮耀。
他便隱居在句容縣的句曲山上(今江蘇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等縣境)。他常說:「這座山下是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一百五十里邊界。漢代的時候有咸陽三茅君(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他們得道後來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於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處住宅,自號「華陽隱居」。開始的時候他跟東陽郡的孫游岳學習符錄和圖讖等經文和道術。後來他游遍了各個名山,尋求仙葯。每當經過山澗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裡或坐或卧,吟詠詩文,久久徘徊,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特別喜愛松間風濤之聲。一聽到松濤響,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樂。有時他一個人獨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覽,遠遠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
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音韻學鼻祖的沈約,正在東陽郡作郡守。由於尊崇他的志向和節操,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
梁武帝(一說齊高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麼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也就什麼都有了。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麼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志向。此詩順口道來,語言平淡卻內蘊深厚。從此,後世的詩詞文章中便把白雲和隱者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白雲行蹤飄忽,來去無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正象飄逸不群的隱士一樣。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乾脆畫了兩頭牛,一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頭。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築了一棟三層樓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層,他的弟子們住在中層,來訪的賓客住在下層。從此他便斷絕了和世人的交往,只准許一個家僮在他身邊侍候他。齋天監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積金東澗居住。
梁武帝蕭衍原來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後,對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斷地有書信往來,多至一個月中就有幾封信,還經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經常給他送禮物去。國家每當遇到吉凶、征討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裡咨詢,因此當時的人們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為人,謙虛謹慎,通達事理而不拘泥,無論在官在隱都自然地符合禮儀。他的心明白如鏡,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瞭然於心。他說起話來沒有繁冗錯亂,萬一有也能立即覺察到。他生性喜好著書立說,崇尚奇異超常的事物,愛惜自然的風光,年齡越大,其愛越深。
他特別精於陰陽五行,風角(以五音佔四方之風而定吉凶)星算(占星術),山川地理,四方產物,中醫的中葯學。他撰寫了《帝代年歷》,曾經製造過渾天象,說是「為了修道所須,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他善長道家的辟穀不食和導引輕身的修煉方法,已經過了八十歲時還顯得很健壯。他非常仰慕漢代張良的為人,說他「古賢莫比」。
建武年間(公元494),齊國的宜都王蕭鏗被明帝蕭鸞害死了,年僅十八歲。那天晚上,陶弘景夢見蕭鏗來向他告別,讓他知道了蕭鏗去幽冥地府以後的事情,獲得許多幽秘異聞。後來,他便把這些秘聞寫成了《夢記》一書。
後來成為簡文帝的蕭綱,當時(公元520-523)在南徐州作刺史,由於欽佩他的風采和素養,便召他到後堂,整整談論了幾天才離去。蕭綱對他甚為敬重,認為他是個奇異超常之人。
他曾經夢見佛為他授記,說他能證悟菩提成正果,修成勝力菩薩。於是他便到遊客
3. 選自《南史·任昉傳》文言文翻譯
任昉,字彥升,樂安博昌人。父親名任遙,為南朝劉中散大夫。任遙的兄長任遐,字景遠,自幼勤於學業,家教嚴謹,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祿大夫。永明年間,任遐因獲罪將被流放到荒遠的地方,任遙拿著名片去求情申訴,邊說邊流淚,齊武帝聽後很同情,最終任遐被赦免。
任遙的妻子河東裴氏,聰明有德行,有一次白天睡覺,夢到四角懸掛著五彩旗蓋,從天而降,其中一隻鈴鐺落入懷中,心裡非常害怕,而後有孕。占卜的先生說:「你一定會生才子。」後來生下任昉,身長七尺五寸,自幼聰明被人稱作神童。任昉四歲時能背誦幾十篇詩歌,八歲時就能寫文章,自作《月儀》一篇,辭義非常美。褚彥回曾對任遙說:「聽說您有一個好兒子,都感到非常欣喜。這樣的孩子一百個不為多,一個不為少。」因此,任昉的名氣更大了。任昉的堂叔任晷有識別人才的能力,在任昉十二歲時,他喊著任昉的小名說:「阿堆,你是我們家的千里駒啊。」任昉非常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每當父母生病,他總是侍候在他們的身邊,衣服從不解帶,說話時難過地流下眼淚,湯葯、飯食必先親自嘗一嘗。
起初任昉為奉朝時,被推舉為兗州秀才,授為太學博士。永明初年,衛將軍王儉兼任丹陽縣令,又引薦任昉為主簿。王儉每讀到任昉的文章,必再三閱讀,認為當時沒有人能與之相媲美,說:「自傅季友以來,這樣的好文章才又始見於任昉。如果孔門收錄,則任昉已經過到了入室升堂的地步了。」於是,王儉讓任昉寫篇文章,看後,說:「正中我意。」王儉拿出自己寫的文章,讓任昉修改,任昉改定了幾個字。王儉拍著桌子感嘆說:「後又有誰知道我的文章是由你改定的呢!」任昉竟然被王儉如此賞識。
後來任昉為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當時琅邪人王融有文才,自認為無人能比,當他讀到任昉的文章時,則自嘆弗如,悵然若失。任昉因居父喪離職,三年服喪期間,非常悲痛,以至於用杖拄地才能起立。齊武帝對任昉的伯父任遐說:「聽說任昉因哀痛導致身體瘦弱,超過了喪禮所要求的,使人為他擔心,照此下去,失去的並非只是你的好侄子,也是當今文壇的損失啊。你應該好好勸導他一番。」任遐勸任昉稍進飲食,任昉當時盡力咽下,等到叔父回去,又即刻嘔出。任昉的父親任遙平素喜歡兄檳榔,把它作為常吃的食物,臨終的時候曾要檳榔吃,剖開上百個,竟沒有一個合口的,任昉感到非常難過,自己雖也喜歡吃,但終生不再食檳榔。後為繼母服喪期間,由於先前身體已經很虛弱,任昉每一次慟哭,都會昏厥過去,過好長時間才會蘇醒,因而在墓邊搭了間簡陋的茅屋以盡喪禮。凡任昉哭過的地方,草木不生。任昉本來很強壯,腰帶充實,服喪三年喪期後,虛弱得好像變了一個人,幾乎讓人認不出來了。
任昉,自幼「聰明神悟」,四歲能誦詩,八歲能文,「雅善屬文,尤長載筆,聲聞藉甚。」叔父任晷誇他「吾家千里駒也。」南朝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為王儉所重,任丹陽尹劉秉的主簿(辦公室主任)、竟陵王記室參軍,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梁時歷任義興(今江蘇宜興縣)、新安(今浙江淳安縣)太守。一生仕宋、齊、梁三代,為官清廉,仁愛恤民,離開義興時,「舟中惟有絹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監七年(508年)卒於官舍,家中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蕭衍「悲不自勝」,「即日舉哀,哭之甚慟」。
公元503年,任昉任宜興太守時,有一年大災荒,他用自己的奉金兌成粥,救活了2000多人。公暇之餘,他喜歡到西九邊散步、垂釣、觀光、吟詩。為了紀念任昉在宜興的德政,後人便在他經常釣魚的西九之濱築台,稱之為「任公釣台」。任昉酷愛宜興山水,卸任之後,於畫溪北岸建別墅,長期寓居,這便是丁蜀鎮「任墅村」的由來。
4. 急需《南史·列傳四十三·蕭統傳》的全文翻譯!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小名維摩,是武帝的長子。太子身姿容貌漂亮,舉止得體,讀書能一目數行,過目不忘。每當出遊宴會或餞別親友時,賦詩可達數十韻,有時用險韻,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換字句。
十二歲時,在宮內看到司法官員准備判案。問左右說:「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麼的?」回答說:「是司法部門的官員。」蕭統把他們的案卷要來看,說:「這些我都能念下來,我能判決嗎?」當事官員看他年幼,哄他說:「可以。」這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蕭統都批為杖五十。當事官員拿著這判下的案卷,不知該怎麼辦,報告給武帝,武帝笑著讓照此辦理。
太子自從行冠禮以後,武帝便讓他觀察處理國家事務,於是面前擠滿了奏事的內外百官。
太子通曉政務,每當有說錯的或是花言巧語說假話,都能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誤。
令其慢慢改過,而未曾向武帝舉報過一人。
審理案件,許多人都得到赦免或從寬,天下都稱頌太子仁德。
當時風俗喜歡奢侈,太子想以自己為表率影響別人,使用之物都很簡朴,身穿舊衣,吃飯不用兩樣肉食。一次在後園池中劃船,番禺侯蕭軌強調說里邊應該有歌女演奏。太子不正面回答,而是吟誦了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蕭軌慚愧而不再提此事。
普通年間,大軍北侵魏國,京城米價因此上漲。太子便命令給他減衣縮食。
每到雨雪不住的天氣,就派心腹左右巡視街巷,看到貧困人家和流浪在道路上的,便私下用米賑濟,每人十石。又拿出宮中的布帛,每年縫制衣褲,各三千件,冬天用來施捨給無衣的人,而不讓知道是他做的事。如果有人死了無棺收殮,就施捨棺木。
四月初六,突然病危,武帝趕到時已經死去,時年三十一歲。謚號為昭明。
朝野上下都為太子的死感到震驚,京城中男女老幼都跑到宮門外致哀,哭聲滿路,四方庶民及邊疆各族民眾,聽到喪訊都很悲痛。
5. 急需《南史》——《劉繪傳》翻譯
繪字士章,悛弟。仕宋為著作郎,行高帝太尉參軍、豫章王嶷左軍主簿、鎮西外兵曹參軍。齊受禪,隨府轉驃騎主簿、司空記室錄事。轉太子洗馬,永明中復為豫章王嶷大司馬諮議,領錄事,出為南康相,征還,為安陸王護軍司馬,轉中書郎,隆昌中為明帝鎮軍長史,轉黃門郎,復為明帝驃騎諮議,領錄事,及即位,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寧朔將軍、撫軍長史,遷安陸王寶髦涼誥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又為晉安王征北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元末轉建安車騎長史,中興初轉大司馬從事中郎,有集十卷。
6. 《南史·沈約傳》的翻譯
原文 (沈約)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釋卷。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善屬文。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及為郢州,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常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翻譯 (家境)孤苦貧寒,志向堅定而且熱愛學習,日日夜夜不知疲倦。他的母親擔心他因為太勞累而生出疾病,時常讓他少添燈油(熄燈)。而(沈約)白天所誦讀過的文章,晚上就能夠背誦,於是精通眾多典籍,能夠寫出很好的文章。從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徵聘。濟陽蔡興宗聽說了他的才能很賞識他。蔡興宗時為郢州刺史,引薦沈約為安西外兵參軍,兼任記室(官名)。蔡興宗曾經對他的幾個兒子說:「沈約的為人堪稱師表,你們應該好好地向他學習。」
7. 急求《南史·蕭統傳》譯文~!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小字維摩,武帝長子也。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如。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做劇韻,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年十二,於內省見獄官將讞① 事,問左右曰:「是皂衣何為者?」曰:「廷尉官屬。」召視其書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統幼,紿② 之曰:「得其獄皆刑罪上。」統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獄,不知所為,具言於帝,帝笑而從之。太子自加元服③ ,帝便使省萬機,內外百司奏事者,填塞於前。太子明於庶事,每所奏,謬誤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天下皆稱仁。時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嘗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答,詠左思《招隱》詩雲:「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軌慚而止。普通中,大軍北侵,都下米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及有流離道路,以米密加振賜。若死亡無可斂,則為備棺槨。四月乙巳暴惡,時年三十一。謚曰「昭明」。都下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人,聞喪者衰痛。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四十三·蕭統傳》有改易)
8. 文言文翻譯——《南史,劉繪傳》
劉繪,字士章,彭城人,太常悛弟也。父勔,宋末權貴,門多人客,使繪與之共語,應接流暢。勔喜曰:「汝後若束帶立朝,可與賓客言矣。」解褐著作郎,太祖太尉行參軍。太祖見而嘆曰:「劉公為不亡也。」
豫章王嶷為江州,以繪為左軍主簿,隨鎮江陵,轉鎮西外兵曹參軍,驃騎主簿。繪聰警有文義,善隸書,數被賞召,進對華敏,僚吏之中,見遇莫及。琅邪王詡為功曹,以吏能自進。嶷謂僚佐曰:「吾雖不能得應嗣陳蕃,然閣下自有二驥也。」復為司空記室錄事,轉太子洗馬,大司馬諮議,領錄事。時豫章王嶷與文惠太子以年秩不同,物論謂宮、府有疑,繪苦求外出,為南康相。郡事之暇,專意講說。上左右陳洪請假南還,問繪在郡何似?既而間之曰:「南康是三州喉舌,應須治干。豈可以年少講學處之邪?」征還為安陸王護軍司馬,轉中書郎,掌詔誥。敕助國子祭酒何胤撰治禮儀。
永明末,京邑人士盛為文章談義,皆湊竟陵王西邸。繪為後進領袖,機悟多能。時張融、周顒並有言工,融音旨緩韻,顒辭致綺捷,繪之言吐,又頓挫有風氣。時人為之語曰:「劉繪貼宅,別開一門。」言在二家之中也。
魚復侯子響誅後,豫章王嶷欲求葬之,召繪言其事,使為表。繪求紙筆,須臾便成。嶷惟足八字,雲「提攜鞠養,俯見成人。」乃嘆曰:「禰衡何以過此。」後北虜使來,繪以辭辯,敕接虜使。事畢,當撰《語辭》。繪謂人曰:「無論潤色未易,但得我語亦難矣。」
事兄悛恭謹,與人語,呼為「使君」。隆昌中,悛坐罪將見誅,繪伏闕請代兄死,高宗輔政,救解之。引為鎮軍長史,轉黃門郎。高宗為驃騎,以繪為輔國將軍,諮議,領錄事,典筆翰。高宗即位,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寧朔將軍、撫軍長史。
安陸王寶晊為湘州,以繪為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將軍如故。寶晊妃,悛女也。寶晊愛其侍婢,繪奪取,具以啟聞,寶晊以為恨,與繪不協。
遭母喪去官。有至性,持喪墓下三年,食粗糲。服闋,為寧朔將軍、晉安王征北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繪雖豪俠,常惡武事,雅善博射,未嘗跨馬。兄悛之亡,朝議贈平北將軍、雍州刺史,詔書已出,繪請尚書令徐孝嗣改之。
及梁王義師起,朝廷以繪為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固讓不就。眾以朝廷昏亂,為之寒心,繪終不受,東昏改用張欣泰。繪轉建安王車騎長史,行府國事。義師圍城,南兗州刺史張稷總城內軍事,與會情款異常,將謀廢立,閑語累夜。東昏殞,城內遣繪及國子博士范雲等送首詣梁王於石頭,轉大司馬從事中郎。中興二年,卒。年四十五。繪撰《能書人名》,自雲善飛白,言論之際,頗好矜詡。
弟瑱,字士溫。好文章,飲酒奢逸,不吝財物。滎陽毛惠遠善畫馬,瑱善畫婦人,世並為第一。官至吏部郎。先繪卒。
史臣曰:刑禮相望,勸戒之道。淺識言治,莫辯後先,故宰世之堤防,御民之羈絆。端簡為政,貴在畫一,輕重屢易,手足無從。律令之本,文約旨曠,據典行罰,各用情求。舒慘之意既殊,寬猛之利亦異,辭有出沒,義生增損。舊尹之事,政非一途,後主所是,即為成用。張弛代積,稍至遷訛。故刑開二門,法有兩路,刀筆之態深,舞弄之風起。承喜怒之機隙,挾千金之奸利,剪韭復生,寧失有罪,抱木牢戶,未必非冤。下吏上司,文簿從事,辯聲察色,莫用矜府,申枉理讞,急不在躬,案法隨科,幸無咎悔。至於郡縣親民,百務萌始,以情矜過,曾不待獄,以律定罪,無細非衍。蓋由網密憲煩,文理相背。夫懲恥難窮,盜賊長有,欲求猛勝,事在或然,掃墓高門,為利孰遠。故永明定律,多用優寬,治物不患仁心,見累於弘厚;為令貴在必行,而惡其舛雜也。
贊曰:袁徇厥戚,猶子為情。稚珪夷遠,奏諫罷兵。士章機悟,立行砥名
劉繪字士章,是彭城人。他是太常劉悛的弟弟。父親劉面力,是宋朝末年的權貴,家中養著大量的門客,他讓劉繪和他們談論,劉繪應接流暢。劉面力高興地說:「你將來如果能到朝廷做官,就可以接待賓客了。」初仕任著作郎,太祖太尉行參軍,太祖接見他後嘆道:「劉公有繼承人了。」
豫章王蕭嶷為政江州,任用劉繪為左軍主簿。隨王鎮守江陵,又轉任西外兵曹參軍,驃騎主簿。劉繪聰慧有文采,善寫隸書,多次被召見,應對機敏而華美,僚屬之中,沒有及得上他受到的優待。琅笽王蕭詡為功曹,以會辦事而自我推薦,蕭嶷對僚佐說:「我雖不能像陳蕃那樣愛才,然屬下已有兩匹千里馬呵。」又任司空記室錄事,調任太子洗馬,大司馬諮議,兼錄事。當時豫章王蕭嶷與文惠太子的待遇級別不同,人們以為宮、府關系不合,劉繪苦苦要求出京為官,於是任他為南康相。公務之餘,熱衷於講談。皇上近侍陳洪請假從南方回來,皇上問劉繪在郡中幹些什麼?陳洪於是離間說:「南康郡是三州的喉舌,應該派能乾的人去治理。豈可讓一個年輕的愛講學的人在那裡主持工作呢?」皇上命劉繪回京任安陸王護軍司馬,又任中書郎,執掌詔誥。皇上命他協助國子祭酒何胤撰治禮儀。
永明末年,京邑人士盛行文章談義,都聚在竟陵王西邸。劉繪是後進領袖,機敏聰悟有多種才幹。當時張融、周..都有很高的語言技巧,張融聲音優美節奏舒緩,周..言辭華麗反應敏銳,劉繪的談吐抑揚頓挫有風采。時人評論說:「劉繪貼宅,別開一門。」意思是劉繪介於兩者之間。
魚復侯蕭子響被誅後,豫章王蕭嶷想向皇帝請求安葬他,召來劉繪告訴他這件事,讓他寫表奏。劉繪要過紙筆,一會兒就寫成了。蕭嶷對其中八個字最為滿意,是:「提攜鞠養,俯見成人。」他嘆道:「禰衡也不能超過這個人呀!」後來北朝的使者來,劉繪因善於辭辯,被皇上指定接待來使,事情完畢後,撰寫《語辭》。劉繪對人說:「不要說傳達我的風采不容易,便只是記下我的話也是困難的!」劉繪侍奉其兄劉悛非常恭謹,和別人提起,總是稱「使君」。隆昌中期,劉悛因罪要被誅殺,劉繪向朝廷請求替兄去死,高宗輔佐朝政,解救了此事。任命他為鎮軍長史,又調任黃門郎。高宗任驃騎時,以劉繪為輔國將軍,諮議,兼錄事,負責文字工作。高宗即位,調任太子中庶子,出外任寧朔將軍,撫軍長史。
安陸王蕭寶日至為政湘州時,任用劉繪為冠軍長史,長沙內史,管理湘州事務,將軍稱號不變。寶日至的妃子就是劉悛的女兒。寶日至喜歡她的侍婢,劉繪不答應並寫了啟文報告了皇上,寶日至深以為恨,從此與劉繪不和。
後因母親去世劉繪辭官。他天性至孝,在墓下守孝三年,只吃粗米。服喪期滿,任寧朔將軍、晉安王征北長史、南東海太守。管理南徐州政事。劉繪雖然性情豪爽,卻厭惡軍事,擅長射箭,卻沒有騎過馬。其兄劉悛死後,朝廷議定贈他平化將軍,雍州刺史稱號。詔書已發出,劉繪又請尚書令徐孝嗣改掉。
等到梁王義師起事,朝廷命劉繪為使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隨郡的軍事、輔國將軍、兼寧蠻校尉、雍州剌史。劉繪堅辭不就任。大家因朝廷昏亂,齒冷心寒,劉繪最後也沒有受任,東昏侯改用張欣泰。劉繪調任建安王車騎長史,行府國事。義師包圍京城,南兗州剌史張稷總領城內軍事,和劉繪感情非常融洽,二人謀劃廢立之事,幾日幾夜長談。東昏侯死後,城內派劉繪及國子博士范雲等送東昏侯首級,在石頭晉見了梁王,後調任大司馬從事中郎。中興二年(502)卒,當時四十五歲。劉繪撰寫了《能書人名》,自稱擅長飛白書法,談論之際,頗為自矜。
本史作者認為:刑罰和禮節互相配合,才是勸戒之道,見識膚淺的人談論政治,便分不出孰先孰後,所以這是管理社會的堤防,駕馭民眾的韁繩。為政要端簡,貴在統一,如果輕重不分,就會手足無措。制定律令,首先得文辭精練而意旨廣泛,依據典章施行處罰,也還得參考人情。是松是嚴意義是不同的,是寬是猛效果也不一樣,措辭有深淺,用意有增減。老的領導行事,本就不是單純的,而後來的主持者所肯定的,便成了原則。這樣歷代的張弛積累下來,漸漸就會發生出入,於是刑罰會有不同的解釋,法律會派不同的用場,掌握審判的人便會弄出許多道道來,而徇私舞弊之風也就興起來了。有的鑽上司個人愛好的空子,有的則利用金錢,於是有的處罰過了等於沒處罰,這也算犯罪。有的被打入囚牢,其實未必不是冤枉。上司和下吏,都是通過文件來行事,於是察言觀色,誰憑良心?反正申冤辦獄,和我自己不相干,我只要按制南齊書度進行,就不會有麻煩。至於郡縣長官管理民眾,許多事情從一開始,就因人情關系來處理,根本不用法律,而用法律來定罪,往往都是有問題的。這大概是由於規定煩瑣,文字和情理於是發生了沖突。況且懲罰不道德的事是難以窮盡的,盜賊是經常出現的,要想一下子就大見成效,那隻是偶然的可能性。和用禮節道德來移風易俗相比,哪個收效更長遠些呢?所以永明時期制定的法律,比較優寬,治理天下固然應有仁心,但往往失之過於弘厚,施行命令貴在必行,但要避免混亂不一。
贊語:袁彖對親戚的感情,像做兒子一樣。劉繪天性機悟,終於立身揚名。
9. 二十五史中的《文學傳》是什麼啊
二十五史是中國歷代的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二十五部史書。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用本紀、列傳、表、志等統一的體裁的編寫。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記》是通史之外,其餘皆為斷代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入合為二十五史。
以上來自網路。
有《文學傳》么?
如果包括在某本書裡面,那不就是介紹那段時間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