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學琴這課文里,孔子學琴的經過是什麼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對他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2. 師文學琴是什麼故事
古時候有個善於彈琴的樂師名叫瓠巴,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後,十分嚮往,於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三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只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後,嘆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渲泄我內心復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題:「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於是,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獲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鍾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回盪,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鍾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征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蕤賓樂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征、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涌。
這時,早已聽得如痴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面稱贊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管簫,跟在你的後面當學生哩!」
師文學琴的故事說明:學習任何技藝,都不能滿足於表面上的簡單操作,而要像師文那樣花氣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從而取得常人難及的業績。
3. 孔子的老師除了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外還有誰
孔子少時家貧,並無固定學塾教師。那時候似乎沒有學堂,但是有老師存在。但比如說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師是誰,也很難講。
孔子自己博學多聞,算是自學成才。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是空穴來風。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師。據說周遊列國時,曾經短期問學於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據傳從一個難為他的稚童那裡也學了一招。
下面是網路網友「後來新生」的介紹,供您參考。
孔子的老師:
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1.萇弘萇弘,字敘,古資中縣(現資陽市雁江區)人,公元前(575-492年)。據《圖經》載「萇弘、資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又據,《莊子.外物篇》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
孔子在請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異同後最後問萇弘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
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在晉國的「六卿之亂」中,萇弘因幫助范氏和中行氏,趙簡子派晉大夫叔向對周王施反間計而將其殺害。現資中發輪鎮有萇弘讀書遺跡。
2.師襄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史記》里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
3.老聃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東周守藏史(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除此之外,我相信還有很多,因為他一直在周遊列國,而且他自己不是說了嗎: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公元前525年,郯國國君郯子訪問魯國。郯國是位於魯國東南的附屬小國(今山東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後代,故對少昊時期的歷史文化比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會上,魯國一大夫問他,少昊時期以鳥名作為官吏名稱的情況,郯子作了解釋。孔子聽到郯子這般宏論,敬佩不已。隨之單獨求見請教。此際孔子27歲,早已聲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許多提問,包括少昊時期的官吏制度。從中,孔子受到很大啟發,得到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於是人們也就把郯子當作孔子一位值得記載的老師。
孔子一生,無時無事不學,「學而不厭」,「不恥下問」,並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故有「學無常師」之說。然而為歷史所認定的主要老師,除郯子、老聃外,還有萇弘和師襄子,共四人。萇弘是著名的音樂學家,孔子拜他為師,學習音樂。師襄子是魯國著名樂官,教孔子彈琴。
孔子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其意為,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與各位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韓愈《師說》)密不可分。聖人孔子拜師求學的精神,登門求教、學無常師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義。
4. 誰知道師和施這兩個姓氏的由來啊
師姓一、 姓氏源流
師姓來源有三:
1、 以官名為姓。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2、 以技為氏。兩周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鄭國有師理、師觸、師躅、師惠,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相傳晉國樂師師曠,字子野。他雖然雙目失明,但善於辨音,又善於彈琴。晉平公時造了一套用來奏樂的銅鍾(編鍾),很多樂工聽後都認為音律很准,惟獨師況不以為然。他的判斷,最後終於被一個叫師消的人證實。這些精於樂計的樂師們的後代,便以祖上的技藝職業為姓,遂成師姓,也稱師氏。
3、 出自周代,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帥姓和師姓同是一個起源。古代樂師負責掌管宮廷音樂。春秋時期,有一位樂師的後代姓師,名叫咼,他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事,但因晉國君主景公的名字中,有一個「師」字,即司馬師。為了避開君主名字中的師字,師尚書就將自己的姓省去一橫,改為「帥」,後遂有帥姓。見《廣韻》、《通志。氏族略》。 當代主要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等到省
二、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平原郡:西漢初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堂號】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彈琴,春秋時,魯國樂師師襄善彈琴,孔子曾拜他為師學琴。
三、 歷史名人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征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師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范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師逵:明代東阿人,字九逵,年少喪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書。洪武中,他任監察御史,廉不置產,接受的俸祿和賞賜都分給了親戚朋友,以至於他的八個兒子都沒有得到什麼財產。明成祖曾說:"北來大臣之中不貪者,唯師逵一人。"九州師氏同宗祠.同住華夏屋,共載炎黃譜。
施姓
一、姓氏來源
來源有二:
一是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二是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大夫叫施父,他的後代便以施為姓,世代相傳。
二、郡望堂號
後漢置吳興郡,現在浙江省湖州市。
三、歷代名人
施世瑛——字玉華,唐朝安吉人。勇斷有才能。隋未天下動亂,世瑛率宗族鄉鄰子弟,聚糧自守,保衛安寧。後聞高祖起兵,世瑛又率眾歸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耐庵——名子安。元末明初錢塘人(一說蘇州人)。編著有《志餘》、《水滸傳》等,《水滸傳》,寫北宋未宋江等被逼上樑山起義的事。在民間流行,影響很大。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施復亮——原名施存統。浙江金華人。 參加「五·四」運動、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工作。歷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上海大學教授、團上海市委書記等職,並在中山大學、黃埔軍校。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1929年後,從事譯著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的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海解放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勞動部副部長。
施姓系承施父 源起齊魯吳興
施,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據《姓氏紀略》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個以施為國名的諸侯,後來他們的國亡,子孫就以國為氏,統統姓了施。不過,這一支施氏後來的活動,古籍缺少記載,所以對於他們的發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無資料可稽。
目前被一般人所公認的施姓發源地,則是3000年前的魯國。這是根據《姓纂》上面的記載。
《姓纂》是這樣說的:「魯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孫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孫也,因氏焉,漢有博士讎。」由此可見,施姓是周代的諸侯魯惠公的後裔,魯惠公的兒子名叫施父,是魯國的大夫,傳到惠公的五世孫之時,乾脆以祖名為姓,以示與其他家族的不同。
秦漢以後,頭一個在歷史上嶄露頭角的是施讎。他是漢武帝獨尊儒家之後,專治群經的學者,曾經與諸儒雜論五經的同異於石渠閣,雄辯滔滔,一時名氣大噪。
施姓是台灣的第三十九大姓,但是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遠祖始於夏代。夏代有一個諸侯國名施國,位於今天湖北恩施一帶,國亡後,施國公族後代,世代以施為姓。發展與演變:有一支施姓起源於子姓,是商朝後裔。左傳上說,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為衛侯,負責管理商朝遺民,其中就有「施」姓,據說是製造旗幟的工匠。另一支施姓來源於春秋時,魯惠公的兒子子尾,字施父,後代即以先輩的字中的「施」為姓。這一支施姓是魯國王族後裔,起源於魯國王族之姓姬姓。施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南遷移,其中一支遷到浙江一帶,並且在吳興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施姓郡望吳興。
經浙江省縉雲縣黃帝紀念館考證,我們施姓是黃帝的子孫,而不是炎帝的後代。從第一代黃帝起,到我們施姓的產生過程如下:
1軒轅黃帝→2元囂→3蟲喬極→4帝嚳→5棄→6※璽→7叔均→8不※→9鞠陶→10公劉→11慶節→12皇仆→13差弗→14毀阝俞→15公非→16高圉→17亞圉→18公叔祖類→19古公dan父→20季歷→21文王昌→22周公旦→23伯禽→24煬公熙→25魏公※→26獻公具→27武公※→28孝公稱→29惠公弗湟→30施父→31施伯。
5. 孔子是如何學琴於師襄子的
孔子熱心於音樂理論的學習,刻苦練習各種樂器,直到熟練掌握手法技巧、領悟樂典的豐富內涵時方肯罷休。當他聽說魯國的樂官師襄子的琴彈得特別好,就前去拜師學藝。師襄子在談話中了解到孔子已掌握了豐富的音樂知識,就教他彈了一支名曲,孔子很快就學會了。孔子一連十多天,總是反復彈這支曲子,也不要求學習新曲。師襄子勸他說:「這支曲子你已經學會了,可以學彈新曲了。」孔子回答說:「我雖然能熟練地彈奏這支曲子,還沒有完全掌握演奏技巧。」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技巧已經掌握了,可以學習新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這支曲子的神韻。」又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已經領悟該曲的神韻了,可以學新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揣摩到這支曲子的作者是誰,也想像不出他的為人風貌。」又過了些時候,孔子昂頭遠眺,若有所思地說:「我可能揣摩到這支曲子的作者的為人風貌了。作者身材高大,膚色黝黑,眼望遠方,心環統一天下的大志。除了周文王還有誰能作得出來呢!」師襄子聽了這番宏論,連忙站起來作揖說:「我的老師在傳授此曲時,告訴過我,曲子的名就叫《文王操》啊!」
孔子不僅會彈琴奏樂,還非常喜歡唱歌。他和別人一起唱歌時,只要人家的歌唱得好,他就請求人家再唱一遍,然後再和人家一同唱。
6. 師文學琴是何意·出自於哪
「師文學琴」比喻要使自己技藝上有精深的造詣,不但立志要高,還須下決心刻苦努力。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師襄彈起琴來,鳥兒飛舞,魚兒跳躍,鄭師之聽到這事之後,就去跟從師襄學習彈琴。他按指調弦,三年奏不成樂章。師襄說:「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自己的琴,嘆氣說:「我並不是弦不能調,樂章不可奏。我的心思不在弦上面,所嚮往的不在樂調上。內心裡沒有深刻的感受,也就不能反應在樂器上,因而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請讓我再琢磨一段時間,看我以後的情況。」
沒過多久,師文再去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說:「你的琴得怎麼樣了?」
師文回答說:「摸到門道了!請允許我試彈一彈。」
於是當奏曲調的時候,撥動商弦以奏出南呂之音,涼風忽然吹過來,草木結子成實。在奏秋天曲調的時候,撥動角弦以激發夾鍾之音,和風慢慢回盪,草木榮華。當奏夏天曲調的時候,撥動羽弦以奏出黃鍾之音,霜雪交加,河流池塘猛然凍結,正在奏冬天曲調的時候,撥動徵弦以激發蕤賓之音,陽光炙熱,堅冰立即融解。樂章將要奏完的時候,讓宮音來總括商、角、羽、徵四弦,便有南風微微吹拂,祥雲浮現在天上,甘甜的膏露下降,酸泉從地下冒出來。
師襄興奮得撫摸著自己的心胸手舞足蹈起來,說:「你的琴彈得太精妙了!即便是師曠奏清角,鄒衍吹律管,也根本趕不上你。他們應當帶著琴拿著管跟在你的後面當你的學生了。」
7. 《鄭師文學琴》譯文
【譯文】:
瓠巴彈琴的時候鳥(隨之起)舞魚(隨之)跳躍。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離家去跟隨(名叫)襄(的樂師)游學,按指撥弦,三年彈不成完整的曲調。
老師襄(對他)說:「您可以回去了。」
師文放下琴,嘆息道:「我不是不調撥琴弦,不是不會演奏樂章。我想達到的不是彈撥琴弦,(我所)想達到的不是(要讓琴)發出聲音。(我還)不能(做到音樂)發自於內心,再感應到演奏樂器,所以我不敢動手彈奏琴弦。請稍候,今後再看我的表現。」
沒過多久,(師文)再次拜見老師襄,老師襄問道:「您的琴彈得怎麼樣了?」
師文說:「學好了。請讓我演奏一下好嗎。」
於是(師文)正當春天的時候(他)奏商音發出南呂(八月律)的音律,讓人感覺涼風吹來,草木結出果實。到秋天的時候(他)奏角音發出夾鍾(二月律)的音律,(讓人感覺)溫暖的和風緩緩吹來,草木發出嫩芽。到夏天的時候(他)奏羽音發出黃鍾(十一月律)的音律,(讓人感覺)飛雪下霜,江河池塘突然結冰了。到了冬天的時候(他)奏徴音發出蕤賓(五月律)的音律,(讓人感覺)陽光熾烈,堅冰馬上溶解。最後,演奏宮音總括(以上)四種音律,(讓人感覺)微風撫面,祥雲浮動,甘露飄落,甘泉湧出。
老師襄拍胸跳躍(興奮地)說:「您演奏得太微妙啦!就算是師曠演奏的《清角》,鄒衍吹奏的旋律也沒法比這更好了。他們也只有夾著琴拿著蕭跟在您後面的份了。」
感:襄最後一句話,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他們再怎麼贊揚別人,特別是對面的同行,怎麼也沒有勇氣承認自己較別人差了一籌。
鄭師文學琴
【原文】
瓠(讀音hu一聲)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棄家從師襄游,柱指鈞弦,三年不成章。
師襄曰:「子可以歸矣。」
師文舍其琴,嘆曰:「文非弦之不能鈞,非章之不能成。文所成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且小假之,以觀其後。」
無幾何,復見師襄,師襄曰:「子之琴何如?」
師文曰:「得之矣。請嘗試之。」
於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鍾,溫風徐回,草木發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鍾,霜雪交下,川池暴冱(讀音hu四聲,凍)。及冬而叩徴弦以激蕤(讀音rui二聲)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將終,命宮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澧(通『醴』讀音li三聲,甜酒)泉涌。
師襄乃撫胸高蹈曰:「微矣子之彈也!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將挾琴執管而從子之後耳。」
8. 師古而不泥古,學人而敢自創 這句話怎麼解釋
哥哥你太猛了
受不了啦!
http://cq6s.com
高山流水_網路漢語
[讀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例句]孔聖人尚學琴於師襄,一操便知其為文王。~,得遇知音。
9. 孔子的老師是誰
如果是腦筋急轉彎,那麼答案是 鑽子。
事實的話,
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1.萇弘
萇弘,字敘,古資中縣(現資陽市雁江區)人,公元前(575-492年)。據《圖經》載「萇弘、資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又據,《莊子.外物篇》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
孔子在請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異同後最後問萇弘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
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在晉國的「六卿之亂」中,萇弘因幫助范氏和中行氏,趙簡子派晉大夫叔向對周王施反間計而將其殺害。現資中發輪鎮有萇弘讀書遺跡。
2.師襄
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史記》里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
3.老聃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東周守藏史(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10. 中國歷史上有姓師的名人嗎
一、姓氏源流 師(Shī 師)姓源出有三: 1、以官名為姓。據《姓譜》載,夏商時代,管理樂技職官名師,如上古師延,商代師涓等。周朝也有師尹之官,掌管音樂歌詠。這些人的後代子孫遂以職官為姓,乃成師姓。 2、以技藝為氏。據《元和姓纂》載,兩周及春秋戰國時代,擅長樂技的人被稱為師。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鄭國有師理、師觸、師躅、師惠,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相傳晉國樂師師曠,字子野。他雖然雙目失明,但善於辨音,又善於彈琴。晉平公時造了一套用來奏樂的銅鍾(編鍾),很多樂工聽後都認為音律很准,惟獨師況不以為然。他的判斷,最後終於被一個叫師消的人證實。這些精於樂計的樂師們的後代,便以祖上的技藝職業為姓,遂成師姓,也稱師氏。 3、出自周代,以人名為姓,為師君的後代。周朝時,有個叫師君的名人,他的後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師」字為姓,也稱師氏。 二、遷徙分布 (缺)師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姓譜》和《元和姓纂》二書的考證,上古夏朝,商朝,周朝,都有管理音樂的官員稱「師」,如商代的師涓,周朝的師尹等等。後來,善長音樂的文人也稱師,如晉國的師曠,魯國的師乙,鄭國的師理,師觸,師慧等,都見於史載,他們都精通音律,善長演奏,而春秋戰國時代音樂藝術興盛一時。師姓就來源於樂官和樂師。另外,古書《周禮春官》中說,說,「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而甘肅漢墓中果真出土一石門,左邊石門的虎頭下站著師氏,他為王上的正宮守衛和管事。這說明師姓還有另一支起源。師姓望族出於太原、琅琊、平原一帶。 三、歷史名人 數千年來,功在音樂的師氏先人,可謂層出不窮。《元和姓纂》介紹說:「晉有師曠,魯有師乙,關鄭有師悝、師融、師慧等。又師服,晉大夫。」此外,春秋時魯有善鼓琴的師襄,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琴,春秋鄭有大夫師叔,晉國有大夫師服,西漢有大司空師丹,宋有翰林學士師頑,清有甘肅提督師懿德……等等。其名人,真是不勝枚舉: 師 延:於軒轅之世官司樂,史書說他具有拊弦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 師 涓:有兩位,一位是商朝樂官,與紂為靡靡之音,武王伐紂,他往東逃亡,自投於濮水而死。另一位則出生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事衛靈公為樂官。 師 范:宋朝靈石人,元佑督岢嵐軍進士,督岢嵐軍後升為江南知州。他發現苛捐雜稅太多,手續麻煩,民苦賦役,於是上奏朝廷,建議稍增田賦,免徵苛捐雜稅,使人民不感到賦役麻煩,國家也不減少稅收。他的建議得到採納實行後,受到江南人民的擁護,給他繪像祭祠。師范也成為歷史上的良吏。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人。漢靈帝好書法,征天下善書者於鴻都門。應征的數百人中,惟有師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他在酒館時,可以寫字於壁上以出售。 四、郡望堂號1、郡望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2、堂號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彈琴,春秋時,魯國樂師師襄善彈琴,孔子曾拜他為師學琴。 帥姓和師姓同是一個起源。古代樂師負責掌管宮廷音樂。春秋時期,有一位樂師的後代姓師,名叫咼,他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事,但因晉國君主景公的名字中,有一個「師」字,即司馬師。為了避開君主名字中的師字,師尚書就將自己的姓省去一橫,改為「帥」,後遂有帥姓。見《廣韻》、《通志。氏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