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廬陵人文學校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廬陵人文學校

發布時間: 2021-03-26 04:40:09

『壹』 (11分)陳灌,字子將,廬陵人也。元末,世將亂,環所居築場種樹 ① ,人莫能測。後十年,盜 蜂 起。 灌


小題1:灌 率 武 勇結 屯 林 中 / 盜 不 敢 入 / 一 鄉 賴 以 全
小題2:①像蜂一樣;②到;③全,都;④犯罪
小題3:陳灌建立學堂,邀請老師,選出有才的年輕後輩跟隨老師學習。(每句1分)
小題4:例:從他在世將亂前在住處周圍種了大量的樹,保全一鄉人可以看出他智慧過人,有先見之明;從他建學校邀請老師教育學生看出他重視教育;從他訪問疾苦、禁止豪強兼並可見他體恤民情……(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只概括人物特點不結合文章內容得1分。)

『貳』 語文古文翻譯拜託,快哦

(翻譯在原文下方)

原文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也。元末,世將亂,環所居築場種樹①,人莫能測。後十年,盜蜂起。灌率武勇結屯林中,盜不敢入,一鄉賴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詣軍門謁見。與語奇之,擢②湖廣行省員外郎,累遷大都督府經歷。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尋命築城泰州,工竣,除寧國知府。時天下初定,民棄《詩》《書》久。灌建學舍,延師,選俊秀子弟受業。訪問疾苦,禁豪右③兼並。創戶帖以便稽民。帝取為式,頒行天下。伐石築堤,作水門蓄泄,護瀕江田,百姓咸賴。有坐盜麥舟者,論死數十人。灌覆按④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謀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減死。灌豐裁⑤嚴正,而為治寬恤類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節選自《明史•列傳》)

【注】①環所居築場種樹:在住處周圍種了大量的樹。②擢:提拔。下文中的「遷」、「除」都與此相類似,授予官職的意思。③豪右:豪強。④覆按:復審案件。⑤豐裁:風紀。


譯文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元末,世道不寧,灌在他房屋周圍興辦林場,人們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十年後,盜賊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駐於林中,盜不敢侵犯,他們這一鄉得以安全無事。太祖攻佔武昌,灌到營前拜見太祖,談話間,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為湖廣行省員外郎,後升為大都督府經歷,隨大將軍徐達北征。不久,奉命築泰州城,完工後升為寧國知府。當時,明朝初建,由於長期戰亂,《詩》、《書》長久廢置不讀,灌在寧國建立學校,聘請老師,選優秀子弟入學讀書。他訪問民間疾苦,禁止豪強兼並農民土地,創立「戶帖」,以便查核居民。太祖將「戶帖」形成制度,在全國施行。灌還組織百姓採石築堤,做閘門,以便水流排灌,保護沿江農田,百姓因此得以正常耕種。有數十人因盜麥船罪而判死刑。灌進行復查,斷定「麥船是漂流來的,百姓爭著拿走了船上的麥,並沒有預謀搶劫」。於是只法辦了為首一人,其餘免死。灌的裁決嚴厲而公正,處治寬厚。洪武四年(1 371),陳灌被召入京,在京病逝。

『叄』 劉子俊 [1],字民章,廬陵人。嘗中漕試。。。求翻譯。。

劉子俊,表字民章,家鄉在廬陵。曾經在當時的貢舉考試中合格。少年時和文天祥同鄉,兩人是朋友,關系很好。文天祥在興國這個地方開辦督府,劉子俊到督府擔任事務,候補宣教郎的官職,管理行軍後勤管理並監管督府的事務。宋軍空坑一戰被元軍打敗,劉子俊組織軍隊守衛洞源這個地方,救濟管理所屬的郡縣。不久到霸州附近的廣原遇到了大批元軍,軍隊被打的潰敗,後來又召集四散逃亡部署,和鄒洬一同向潮州進發。文天祥兵敗以後,劉子俊被俘,詐稱自己就是文天祥,想讓元兵不盡力追趕,文天祥就有機會逃脫。不久,另外一支元兵押送文天祥到來,在路上遇到,兩路元兵爭論兩個文天祥的真假,押送到元軍高級將領的面前,才知道哪一個是真的,就把劉子俊用鍋煮了。

『肆』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也。元末,世將亂,環所居築場種樹,人莫能測。後十年,盜蜂起。灌率武勇結屯林中,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元末,世道不寧,灌在他房屋周圍興辦林場,人們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十年後,盜賊蜂起,灌率勇武之 士屯駐於林中,盜不敢侵犯,他們這一鄉得以安全無事。太祖攻佔武昌,灌到營前拜見太祖,談話間,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為湖廣行省員外郎,後升為大都督府 經歷,隨大將軍徐達北征。不久,奉命築泰州城,完工後升為寧國知府。當時,明朝初建,由於長期戰亂,《詩》、《書》長久廢置不讀,灌在寧國建立學校,聘請 老師,選優秀子弟入學讀書。他訪問民間疾苦,禁止豪強兼並農民土地,創立「戶帖」,以便查核居民。太祖將「戶帖」形成制度,在全國施行。灌還組織百姓採石 築堤,做閘門,以便水流排灌,保護沿江農田,百姓因此得以正常耕種。有數十人因盜麥船罪而判死刑。灌進行復查,斷定「麥船是漂流來的,百姓爭著拿走了船上的麥,並沒有預謀搶劫」。於是只法辦了為首一人,其餘免死。灌的裁決嚴厲而公正,處治寬厚。洪武四年(1371),陳灌被召入京,在京病逝。

『伍』 彭公,諱好古,廬陵人,徙河南夏邑。這段短文什麼意思

中國人說話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對逝去之人忌諱直呼其名。這里的諱,就是表達敬稱。公,既是男人也是敬稱。

翻譯為
彭老先生,名為好古,足跡廬陵人士,後遷徙到河南夏邑。

『陸』 毆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

《歐陽修傳》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舉進士,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慶歷三年,知諫院。

修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獎其敢言,而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試而後命,帝知修,詔特除之。

知嘉佑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畢事,向之器薄者伺修出,聚噪於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書》成,拜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修在翰林八年,知無不言。

修平生與人盡言無所隱。及執政,士大夫有所干請,輒面諭可否,雖台諫官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是怨誹益眾。

修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污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贈太子太師,謚曰文忠。

翻譯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即死了父親,母親鄭氏一直守節未嫁,在家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學習。因家裡貧窮,以至於只能用蘆荻作筆,在地上學習寫字。幼年時,歐陽修就聰 敏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等到成年時,更是超群出眾,卓有聲譽。

宋朝立國已有百餘年,而文章體裁風格仍然承襲五代之陳規遺風,士人大多因循守舊,所作文章見識淺薄,格調不高。蘇舜元、蘇舜欽、柳開、穆修等人都曾想創作古文並藉此大力提供,以改變當時的文風,但因筆力不足而未能如願。歐陽修隨叔父歐陽曄任職於承受州時,在當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廢書筐中發現了唐代韓愈的遺稿《昌黎先生文集》,讀後十分仰慕。於是用心尋求其中的精義,以至廢寢忘食,決心要追趕他,和他並駕齊驅。考進士,名列第一,選拔到甲科,並被任命為西京推官。以後歐陽修回京返朝,升為館閣校勘。

歐陽修論事切直了當,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敵一樣,唯兒仁宗勉勵他敢於說話,當面賜他五品官的服飾,對侍臣說:「像歐陽修這樣的人,到哪裡去原著啊?」讓他同修起居注,於是又讓他掌管制誥。按慣例,對這個官職必須先考試而後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歐陽修,詔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禮部進士的考試。當時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號稱「太學體」,歐陽修對那些險怪奇澀的文字,堅決加以排斥,凡是像這樣的都不予錄取。錄取之事完結後,過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歡自我標榜的人等歐陽修一出現,就聚在他的馬前起鬨,巡街的士兵都無法制止;但是考場的文風,也從此大為改變了。

歐陽修以高風亮節嚴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衊,六十歲時,就接連上書請求告老退休,皇上則下詔書對他尊寵有加,不讓他退休。及任職青州時,又因為請求停止發青苗錢,

而遭到王安石的詆毀,所發乞求退休更加迫節。熙寧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為太子太師,謚號為文忠。

『柒』 中國古代誰被稱為文聖

中國古代被稱為文聖的有:

1、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姜太公擅武,周公旦好文,所以諸子百家,就以文聖來尊崇周公旦。

2、孔子:孔子被後世尊稱為文聖,這個文聖的意思是文化的聖人。

3、歐陽修:歐陽修被尊稱為文聖,是指他的散文成就達到極高境界。

(7)廬陵人文學校擴展閱讀:

文聖簡介:

周公:

自春秋戰國到唐朝時期,周公旦與姜太公同被世人尊為文武二聖。唐朝建立以後,唐高祖李淵遵照古制尊周公旦為文聖。

孔子

孔丘被後世尊稱為文聖,這個文聖的意思是文化的聖人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

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歐陽修

歐陽修,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捌』 唐宋八大家誰是江西廬陵人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

『玖』 劉子俊字民章,廬陵人。的文言文翻譯以及閱讀答案

劉子俊,表字民章,家鄉在廬陵.曾經在當時的貢舉考試中合格.少年時和文天祥同鄉,兩人是朋友,關系很好.文天祥在興國這個地方開辦督府,劉子俊到督府擔任事務,候補宣教郎的官職,管理行軍後勤管理並監管督府的事務.宋軍空坑一戰被元軍打敗,劉子俊組織軍隊守衛洞源這個地方,救濟管理所屬的郡縣.不久到霸州附近的廣原遇到了大批元軍,軍隊被打的潰敗,後來又召集四散逃亡部署,和鄒洬一同向潮州進發.文天祥兵敗以後,劉子俊被俘,詐稱自己就是文天祥,想讓元兵不盡力追趕,文天祥就有機會逃脫.不久,另外一支元兵押送文天祥到來,在路上遇到,兩路元兵爭論兩個文天祥的真假,押送到元軍高級將領的面前,才知道哪一個是真的,就把劉子俊用鍋煮了。

『拾』 杜環傳原文及翻譯

杜環傳
【原文】
杜環,字叔循。其先廬陵人,侍父一元遊宦江東,遂家金陵。環尤好學,工書,重然諾,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於九江,家破。其母張氏年六十餘,哭九江城下,無所歸。有識允恭者,憐其老,告之曰:「今安慶守譚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詣譚。譚謝不納,母大困,從人至金陵,因訪一元家所在,問:「一元今無恙否?」道上人對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環存,其家直鷺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環家。環方對客坐,見母,大驚,因問曰:「母非 常夫人乎?何為而至於此?」母泣告以故。環亦泣,扶就座,拜之,復呼妻子出拜。妻馬氏解衣更母濕衣,奉糜食母,抱衾寢母。母問其平生所親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環知故人無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為母訪之。苟無人事母,環雖貧,獨不能奉母乎?願母無他思。」母見環家貧,雨止,堅欲出問他故人。環令媵女從其行。至暮,果無所遇而返,坐乃定。
環購布帛,令妻為制衣衾。自環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環異地逢其子伯章,泣謂之曰:「太夫人在環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見。」伯章若無所聞,第曰:「吾亦知之,但道遠不能至耳。」環歸半歲,伯章來。母見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見母老,恐不能行,竟紿以他事辭去,不復顧。環奉母彌謹。然母愈念伯章,疾頓加。後三年,遂卒。環具棺槨殮殯之禮,買地城南鍾家山葬之,歲時常祭其墓雲。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恆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也哉——選自明·宋濂《杜環小傳》,有改動。

【譯文】
杜環,字叔循,祖先是廬陵人,他隨侍父親杜一元遠游到江東作官,於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環特別好學,專精書法;很守信用,喜歡去救助別人的急難。杜環父親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庭破碎。常母張氏,年紀六十多歲,在九江城下痛哭,無家可歸。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常母年紀老邁,就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嗎?你何不前去投靠他?」常母照那人的話去做,搭船去見譚敬先,譚卻謝絕而不肯接納。常母處境大為困窘,隨人到金陵,於是就向人打聽杜一元家在那裡,問:「杜一元現在可安好嗎?」路上的人回答她說:「杜一元己經死很久了,只有他兒子杜環還活著,他家就在鷺洲坊里頭。」
常母穿著破爛的衣服,淋著雨走到杜環家裡。杜環正與賓客對坐,當他看到常母,大為吃驚,於是就問她說:「您不是常夫人嗎?您為什麼會到這里呢?」常母哭著告訴杜環原因。杜環聽了也哭了出來,他扶著常母坐下,向她禮拜行禮,再把妻子叫出來拜見她。環妻馬氏脫下衣服讓常母更換淋濕的衣服,捧粥給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讓常母睡覺。常母問起允恭這生所親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況,也問起她的小兒子常伯章在哪裡。杜環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沒有一個在這兒,(常母)不能夠託付給他們,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說:「現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後,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沒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話,我杜環雖然貧窮,難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嗎?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環家境貧窮,雨停後,就堅決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環就叫丫環跟在她後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沒找到任何朋友而回來了,這時常母才定居下來。
杜環買了些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縫制衣裳。從杜環以下,全家人都把常母當母親侍奉。經過了十年,杜環在別的地方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兒子常伯章,哭著對他說:「太夫人在我家裡頭,因為日夜思念著你而生病了,你真應該早點兒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聞,只說:「我也知道這件事情,只是路途遙遠不能去罷了。」就在杜環回家半年後,常伯章才來。常母看到了小兒子,兩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來。後來,常伯章看母親年紀老邁,怕她無法遠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騙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看她。杜環更加謹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兒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後就過世了。杜環替她准備了棺木,舉行入斂安葬的禮儀,在城南鍾家山買塊地給她安葬,逢年過節去那兒掃墓、祭拜。
史官說:「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難啊!人們在意氣相投的時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來作保證,好像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態變化、形勢窘迫的時候,根本無法實踐他們的諾言而背棄離開對方,(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況是在朋友已經死亡了之後,而能夠奉養他的親人呢?我觀察杜環的事跡,即便是古代所稱贊的忠義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說今人不如古人,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