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左翼文學,京派,海派對文學史的意義,從創作方法或創作風格分析。
一、左翼文學
以左聯作家為主要陣營創作的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其中以茅盾為首的社會剖析小說是其主要代表。
二、京派
30年代活躍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他們主要以辦同人刊物而聯系在一起,在創造精神、心態和審美追求上有相對的一致性,政治意識淡化,追求藝術獨立性,主要是處於濃厚學院氛圍的知識分子,重視介紹世界文化,追求道德與藝術的「健康」與「純正」,創作上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的民族觀念和現代意識,一方面與時代性較強的尖銳的社會沖突保有距離。往往以「鄉下人」的眼光,在鄉村與城市的比照中建立自己的審美天地。作品多有鄉土氣息,具有鄉野的質朴之美,同時又有凝重古久之風。
三、海派
海派小說是在消費文化和商業文化環境中形成的文學樣式。承續了鴛鴦蝴蝶派文學商業價值傳統,但又超越了鴛鴦蝴蝶派單純媚俗的為文態度,在文學形式和審美觀念上更加符合現代市民欣賞的需要和現代文學發展的趨勢。在城市生活和罪惡中發現美,寫都市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和現代大都市中人的變態和墮落。
左翼文學從階級論出發,把自己定位於產業工人和大眾的代言人,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和西方殖民主義展開批判,要求文學充當奪取政權的政治斗爭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為中心的一批學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華、燕大、南開等幾所知名大學的著名學者、教授,追求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文學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追求。
海派是與「京派」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一般是指活躍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為描寫對象,既寫出他們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寫出了他們在都市生活中所獨有的都市「文明病」。
② 什麼是左翼文學
左翼文學來運動是在中國現代文學自史上繼五四文學革命後最重要的文學運動。它所形成的文學理論在新文學界舉足輕重,保持著強大的、主導性的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不但是時代的主導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學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中國左翼文學將自己與祖國被壓迫人們的命運、與世界被壓迫人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國左翼思潮的兩個鮮明的特徵。
(2)左翼文學上海擴展閱讀
左翼文學運動給中國帶來了有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論均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
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來總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
是「依據社會潮流闡明作者思想與其作品底構成,並批判這社會潮流與作品傾向之真實否」(馮雪峰《社會的作家論·題引》)的優秀文學理論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直至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③ 左翼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作用
左翼文學之所以被稱為左翼,是因為它是在當時國民黨文化政策下一種激進的文學觀念,是強權壓迫下的文學。已上升為主導內容是反帝、反封建和宣揚階級斗爭的文學創作是現政權不允許的,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
左翼文學時期的大眾化討論,基本上是著眼於如何用民間形式讓大眾獲得新的文化,是文化的大眾化。左翼文學呈現著不同的文學主題意識。「左聯」作家之間不同文藝理念的論爭存在著,對文藝的發展是有裨益的。
左翼文學有三個基本特點:
1、左翼文學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和文藝思想,把人生和人性放在社會歷史的宏觀背景中考察。
2、社會價值高於審美價值,是左翼文學價值取向和政治化傾向的具體體現。
3、文學創作"社會化"傾向加重,是左翼文學政治化傾向的又一體現,以重視分析社會客體、流貫理性精神為特點。
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翼文學明確服務的對象是"工,農,兵".由於它活躍在上海等大城市裡,"工人階級"就成為主要的宣傳對象.而由於它的作者大多是對革命嚮往的"小知識分子",所以實際上是以城市貧民,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反映出社會不滿.如茅盾的<子夜>,夏衍的<包身工>.
左翼文學從作品的表現手法看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文學,它是中國新文化的一翼.實際上它從西方文學中吸收養料,採用新穎的文學表現手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
在這一派中的佼佼者,如茅盾,丁玲,夏衍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一頁.
④ 何謂「左翼文學」
左聯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⑤ 什麼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左翼文學和右翼文
左聯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右翼信奉的是「英雄史觀」,認為歷史是英雄創造的,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中產階級、精英階層的。右翼特別反對左翼的「均貧富」的觀點,認為這實際上是在追求終點的平等,是錯誤的。右翼和左翼共同之處是都追求起點的平等,但右翼更強調個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強調國家應給每一個公民以機會,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強調平等受教育(基礎教育)的權力,認為人必須對自已的命運負責,貧困只能源於自已的低素質、懶惰和無能,不能怪其他的因素。 右翼的經濟政策是主張自由放任的,主張小政府、大社會,對經濟的干預和宏觀調控越少越好,通過主張減稅、減少公共福利、刺激投資來解決失業問題和社會問題,認為福利越多,人的的依賴性就越強,進取心就越差,就會鼓勵懶惰,打擊勤奮,因此對一個國家的前途將造成消極的影響。
⑥ "左翼作家"是哪九個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1928至1929年間的
革命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了革
命作家的思想理論水平。通過論爭,各方的觀點逐漸接
近,提倡和發展普羅(英語prole-tariate音譯「普羅利
塔利亞」的簡稱,意為「無產階級」)文學成為他們的
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家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
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
進行文藝思想斗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
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
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
也對中國革命作家的聯合起了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
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產
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
家成立聯合的團體。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
的中華藝術大學舉行。到會的有馮乃超、華漢(陽翰笙)、
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沈端先(夏衍)、潘漢
年、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阿英)、魯迅、
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郁達夫、
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
修(杜國庠)、王一榴、沈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40餘
人。最初的盟員共50餘人。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
和行動綱領,選舉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魯迅、田
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兩
人為候補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
盟的意見》的演說,強調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
會斗爭。他對左聯工作提出四點意見:「對於舊社會和
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
「戰線應該擴大」;「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聯
合戰線是以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如果目的都
在工農大眾,那當然戰線也就統一了」。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創辦的部分刊物
左聯一成立,立即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
取締「左聯」組織,通緝左聯盟員,頒布各種法令條例,
封閉書店,查禁刊物和書籍,檢查稿件,拘捕刑訊,秘密殺
戮革命文藝工作者等。人們習慣稱為「左聯五烈士」的
李偉森(李求實,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聯成員)、柔
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殺
害於上海龍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的。但左聯仍頑強戰斗,
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又稱北方左聯)、
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
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參加左聯的成員,也不限
於文化工作者,還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
員總數達數百人。
左聯的領導機構,起初是常務委員會,後改稱執行
委員會(或兩者同時並存),設秘書處,有行政書記負責日
常工作。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編輯部、出版部、創作
批評委員會、大眾文藝委員會、國際聯絡委員會等。擔
任過左聯領導工作的,除成立大會選出的常務委員之外,
後來還有茅盾、馮雪峰、柔石、丁玲、胡風、以群、任
白戈、夏征農、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聯內有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記的有潘
漢年、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在組
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
「文委」)的領導。
左聯與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建立了聯系,1930年
11月,左聯派蕭三作為代表參加在蘇聯哈爾科夫召開的
第二次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加入
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成為它的一個支部——中國支部。
左聯先後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
者》(二刊系接辦)、《巴爾底山》、《世界文化》、
《前哨》(第 2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北斗》、
《十字街頭》、《文學》《文藝群眾》、《文學月報》、
《文學新地》等等;還秘密發行了《秘書處消息》和《文
學生活》;並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主辦《每周
文學》。另外有外圍刊物《文藝新聞》。北平左聯機關
刊物有《文學雜志》、《文藝月報》等。東京分盟辦有
《東流》、《新詩歌》、《雜文》(後改名《質文》)。
左聯盟員以個人名義編輯的刊物有《無名文藝》(葉紫、
陳企霞)、《文藝》(周文、劉丹)、《春光》(庄啟
東、陳君治)、《中華日報》副刊《動向》(聶紺弩)、
《譯文》(魯迅,後為黃源)、《太白》(陳望道)、《新
小說》(鄭君平,即鄭伯奇)等。左聯領導的中國詩歌
會有會刊《新詩歌》。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
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
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
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
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
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
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斗爭。他們
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
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
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
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
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
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
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
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
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
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
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涌現了
沙汀
、艾蕪
、
葉紫
、周文
、蔣牧良
、艾青、
蒲風、
聶紺弩
、徐懋庸
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
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
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
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斗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
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斗爭
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
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
大農民的覺醒和斗爭。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
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
作品都體現著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
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反映在
創作中,不少作品內容上染有較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意識。
有些作品還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對此,魯迅曾進
行過中肯而切實的批評。1936年春,為了適應抗日救亡
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左聯在國民黨政府殘酷壓迫下頑強戰鬥了 6個年頭,
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
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斗爭。左聯培養了一支堅強的
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
建國以後的人民文藝事業准備了一批骨幹人才。左聯為
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作出了卓越貢獻。
⑦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於哪一年在上海成立
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左聯"的成立,實際上形成了比較廣泛的革命文學統一戰線,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代表作家有:蔣光慈、柔石、殷夫、葉紫等。"左聯"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傾向上存在"左"的錯誤,理論上存在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組織工作方面存在比較重的關門主義和分派主義傾向,文學創作上,許多作品存在嚴重公式化,概念化的問題。
採納哦
⑧ 什麼是左翼文學
如何評說左翼文學運動的功與過?
答:一、功
(1)左翼文學運動給中國帶來了有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論均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來總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依據社會潮流闡明作者思想與其作品底構成,並批判這社會潮流與作品傾向之真實否」(馮雪峰《社會的作家論•題引》)的優秀文學理論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直至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左翼文學運動加速了中國文藝大眾化的發展步伐。經過1930年關於文藝通俗化、舊形式的採用和新形式的創造、1932年文藝大眾化的任務、內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關於大眾語言和文字拉丁化這三次大的討論,以及工農兵通訊員運動、街頭文學運動等實踐活動,左翼文學運動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文藝的大眾化。
(3)左翼文學運動加強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由外向內方面:首先,輸入了大量蘇聯、東歐國家、美國、日本等國先進的文學作品,諸如高爾基的《母親》、法捷耶夫的《毀滅》、綏拉菲摩微支的《鐵流》、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均成為影響幾代人的作品。其次,通過文學期刊以及作品文叢介紹世界文學形勢,藉以影響中國文學的發展。第三,積極的批判吸收蘇俄與西方國家先進的文學理論。由內向外方面: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魯迅、郭沫若、茅盾、張天翼、沈從文、沙汀等人的作品先後被介紹到各個國家,中國的左翼文學在世界上發出了自己的呼聲,成為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4)左翼文學在文學創作各個領域均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以茅盾、蔣光慈為代表的小說,以蔣光慈、殷夫為代表的詩歌,以田漢、夏衍為代表的話劇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涌現了《新夢》、《別了,哥哥》、《麗莎的哀怨》、《莎菲女士的日記》、《蝕》、《子夜》等為現代文學史上永為不朽的作品。
二、過
(1)左翼文學的出生和發展天生帶著沖動的印記。由於對中國的革命實際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斗爭經驗的缺乏,左翼文學在成立初期錯誤的否定了五四文學革命取得偉大成就,並對魯迅、茅盾、葉聖陶等著名作家進了錯誤的批判,只是憑借年輕的熱情和沖動對中國文學發出了急功近利的吶喊。
(2)由於過於強調文學的「工具」屬性和階級屬性,左翼文學忽視了其他文學力量的一些正確觀點,並對本應成為同志的一些作家進行了集團式的打壓。比如與梁實秋關於人性論的論戰、對「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的批判在今日看來均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⑨ 左翼文學是什麼
左翼文學運動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五四文學革命後最重要的文學運動。它所形成的文學理論在新文學界舉足輕重,保持著強大的、主導性的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不但是時代的主導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學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中國左翼文學將自己與祖國被壓迫人們的命運、與世界被壓迫人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國左翼思潮的兩個鮮明的特徵。
左聯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9)左翼文學上海擴展閱讀
左翼文學運動給中國帶來了有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論均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來總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依據社會潮流闡明作者思想與其作品底構成,並批判這社會潮流與作品傾向之真實否」(馮雪峰《社會的作家論·題引》)的優秀文學理論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直至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左翼文學運動加速了中國文藝大眾化的發展步伐。經過1930年關於文藝通俗化、舊形式的採用和新形式的創造、1932年文藝大眾化的任務、內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關於大眾語言和文字拉丁化這三次大的討論,以及工農兵通訊員運動、街頭文學運動等實踐活動,左翼文學運動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文藝的大眾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左翼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