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廈門 成人高考,專科報名地點 時間,具體點哦
一、成人高等學校學歷教育的招生層次及學習形式
(一)招生層次
❷ 胡旭的廈門大學教授胡旭
(1969— ),江蘇泗來陽人。源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廈門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理事。
200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廈門大學中文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學術專著《漢魏文學嬗變研究》、《悼亡詩史》、《先唐別集敘錄》、《先唐文苑傳箋證》等專著4部,發表《儒學式微下的文學嬗變》、《飲中八仙之聚散與天寶文學走向》等學術論文40餘篇。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協助周祖撰先生主持完成廈門大學國學院重大項目《歷代文苑傳箋證》(6冊,350萬字)。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開設《中國文學史》、《論語品鑒》、《紅樓夢人物研究》、《先唐文學變遷》、《中國文獻學》、《中國史書中的經籍志與藝文志》、《漢唐文學史專題研究》、《中古文學專書研究》等課程。
❸ 廈門有哪些名人事跡急急急
黃漢梁(1892年-?)是一名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福建思明人。
黃漢梁自清華學校畢業後,1911年作為第三批庚子賠款留美生前往美國,先後就讀於密歇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哥大哲學博士學位後於1918年返國,曾任和豐銀行香港分行行長。1930年,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顧問、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委員。同年起,出任鐵道部常務次長、英國庚子賠款委員會委員。1931年12月至1932年1月還曾署理財政部部長。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麗咪[2],福建省同安縣鼓浪嶼(今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人,中國婦科、產科醫生和醫學科學家。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林巧稚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蘇錫文(1889年-1945年),曾用名松治、有詳,福建廈門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蘇錫文曾擔任過福建省財政局長、廣東大元帥府財政署長兼民政司長等職務。其後離開中國國民黨,赴上海持志大學任教。抗日戰爭期間,於1937年12月5日任日本扶植下的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長。翌年4月28日,又改任上海市政公署督辦。同年10月16日,任上海特別市政府秘書長。1940年傅筱庵被刺身亡後,曾短暫代理市長一職。1945年病逝。
❹ 元曲是什麼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台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綉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元曲興起並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曲確立並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並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隻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於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著啟導統領、規范的作用。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鯽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後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❺ 文學宛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宛讀音:[wǎn] 或者[yuān]根據本字自帶的含義,文學宛這個詞似乎還不存在。你是不是意會錯了,應該是文學苑,學術薈萃的地方。
❻ 元朝文學中成就最大的文學形式是
是元曲。
元曲的產生背景:
1、女真和蒙古統治者對歌舞戲曲的喜好促進了北方都市藝人的聚合。
2、蒙古貴族的「賤儒」文化政策促成了大批文人涉足雜劇創作。人分四等,職業絲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賤儒把悲憤與不平放在了較為寬松的詞曲領域,元曲是朔方沖擊下與農牧文化融合的結晶。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6)文學苑廈門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台上演出的雜劇。
「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