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朝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朝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5 23:48:53

㈠ 南北朝文學有哪些區別

唐代文學是在南北朝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南北相比,南朝文學長期以來居於統治地位,它在藝術上精美華艷,而內容上卻較貧乏空虛;北朝文學,尤其是北朝民歌,內容比較充實,風格剛勁粗獷,藝術上則比較樸拙質直。魏徵對此曾作過比較,並指出若能「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

㈡ 朝鮮文學的高麗時期的文學

14世紀李朝開國,實行「斥佛尊儒」政策,確立程朱理學的絕對權威,這不能不對李朝一代的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正統的道學家們睥睨詞章之學,對新興的小說尤為深惡痛絕。18世紀的一次所謂「正祖文體反正」運動,便是採用自上而下的強制手段,禁止小說的創作和流傳。李朝文學可以說是在和道學家的激烈斗爭中向前發展的。1444年朝鮮文字的創制,是社會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為朝鮮文學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階級長期對文化的壟斷。首先是國語詩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麗末期出現的時調,至此已成為普遍的詩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誠、周世鵬、李為代表的粉飾太平、宣揚人倫世教的「道學詩歌」和「江湖詩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為代表的愛國時調和黃真伊等平民、婦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愛情的作品。尹善道以其時調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豐富而成為這一體裁的代表作家。18世紀時調開始普及到庶民階層。金天澤、金壽長領導的「敬亭山歌壇」在這方面起了推動作用。歌辭體詩歌是李朝時代的首創,在音律、格式上都更為自由,沒有長短、行數的限制;抒情、敘事均能運用自如。鄭澈、朴仁老兩人的創作成就,為這一體裁贏得了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鄭澈的歌辭以描寫山河的壯麗和感情的真切取勝,朴仁老則用來歌頌反侵略戰爭,擴大了它的表現領域。後來的「紀行歌辭」和「閨房歌辭」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李朝的漢詩已不能獨步詩壇。但是,文人中寫漢詩的仍屬多數,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隨著李朝政權的鞏固和新貴族集團的形成,土地兼並之風又烈,從而加重了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兩次大規模外敵入侵,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動盪中,連續不斷的「士禍、黨爭」幾乎把他們都卷了進去。政治的黑暗,戰爭的破壞,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決定了李朝漢詩的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詩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時習、南孝溫以及被稱為「海東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漢等為代表。他們一反前期的鄭道傳、權近、卞季良歌功頌德派的詩風,把權貴勢力的驕奢淫逸、富人的貪得無厭、下層人民慘遭迫害的痛苦,攝入作品之中,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嘆》、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記事》和成侃的一些詩,描繪出李朝社會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慘的畫面。成侃的愛情詩,姜希孟的田園詩,也很有特色。 近幾年來,朝鮮作家同盟組成「4.15創作團」,創作反映金日成革命斗爭歷史的作品,出版了叢書《不朽的歷史》中的《1932年》、《艱苦的行軍》、《白頭山麓》、《圖們江畔》等長篇小說;屬於這類題材的作品還有長篇小說《萬景台》、《千里迢迢去學習》、《黎明的鴨綠江》。創作團還組織小說家、詩人、劇作家、作曲家等從事在抗日武裝斗爭時期創作的一些著名作品的改編工作。《血海》、《賣花姑娘》、《一個自衛隊員的遭遇》已經改編成電影、 歌劇、 長篇小說,話劇《城隍廟》又重新編排上演。在創作思想方面,朝鮮勞動黨提出「共產主義人學」和「種子」理論,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指導原則。
朝鮮全國性的作家組織,是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屬下的朝鮮作家同盟,負責組織作家學習、體驗生活和創作作品的出版和發表,除有專業性的朝鮮文藝出版社外,還有金星青年出版社和文藝刊物 《朝鮮文學》、 《青年文學》、《詩文學》、《劇文學》、《電影文學》、《朝鮮藝術》和《文學研究》等。

㈢ 南北朝文學的文學特點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論著中,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文學思潮,這就是努力將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進而探尋文學的特點、文學本身的分類、文學創作的規律,以及文學的價值。在漢代,儒家詩都占統治地位,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系,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這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系、形神關系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轉變。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文人的個人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詩人們努力的方向在於詩歌的形式美,即聲律、對偶、用事等語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古詩得以完善,新體詩得以形成,並為近體詩的出現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備。唐詩就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了高峰。

㈣ 南北朝文學的文學慨述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志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文學集團內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淵明卻不屬於任何集團,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於眾人之上。魏晉南北朝文學對兩漢文學的繼承與演化,在五言古詩和辭賦方面痕跡最明顯。文人在學習漢樂府的過程中將五言古詩推向高峰;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所採取的駢儷形式,使漢賦在新的條件下得到發展。文學自覺的標志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從文體辨析到總集的編輯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新的文學思潮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相對於文學創作異常地繁榮,(魏)曹《典論·論文》、(西晉)陸機《文賦》、(梁)劉勰《文心雕龍》、(梁)鍾嶸《詩品》等論著以及(梁)蕭統《文選》、(陳)徐陵《玉台新詠》等文學總集的出現,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

㈤ 南北朝文學的時代背景

首先,士族門抄閥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政治生活的重要特點。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特殊的階級地位,使其擁有很強的獨立性和社會力量,他們壟斷政治,世襲貴族,這樣就造成了寒門庶族沒有仕進的機會,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這種社會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庶族強烈抗爭士族控制政治權利、傾瀉不滿的現象。
其次,就思想狀況而言。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思想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是繼戰國「百家爭鳴」以後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隨著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價值觀、生活觀,社會倫理觀不斷產生,哲學的本體論、思辯邏輯不斷發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玄學、佛教和道教都對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㈥ 朝鮮文學的三國時期的文學

1世紀前後,朝鮮形成百濟、新羅2個國家。朝鮮史學界認為此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兩國之間,戰爭頻仍。後來高句麗南下侵略朝鮮半島,戰爭繼續。至 7世紀由新羅統一了百濟。10世紀初,高麗王國興起,建立了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儒、釋、道三教都傳入朝鮮半島南部。佛教在新羅最盛,並創造出燦爛的佛教文化。但影響最大的,仍然是中國儒家思想。百濟的文化很發達。285 年,學者王仁東渡日本講授《論語》,第一次把儒學和漢文傳到日本。4世紀, 學者高興著國史《書記》。百濟除成忠的《獄中上書》和興首的《上義慈王文》個別文章外,沒有多少文學作品留給後世,連古老的《書記》一書也早已泯滅不存了。新羅在統一半島之後(百濟新羅)統一),出現強首、金仁問、金大問、良圖、薛聰、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遠、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詩人。他們的著作多數只存其名,書已失傳。7世紀中葉, 真德女王織在錦緞上送給中國太宗皇帝的五言排律《太平頌》,在中國有一定影響,被收入《全唐詩》。《唐詩品匯》評為「高古雄渾,可與初唐諸作相頡頏」。薛聰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殘本和金後稷的《諫獵文》,是至今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新羅散文。崔致遠是這個時期乃至整個朝鮮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家。他在中國留學,回國時值新羅末季,因不滿現實,隱居伽山,不知所終。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和散見於其他選集與史書中的詩作流傳至今。朝鮮歷代文人都奉他為朝鮮漢文文學的奠基人。借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新羅鄉歌,是用本國語言進行創作的最初嘗試,也可以說是朝鮮國語文學的發端。它和純粹的漢文作品相比,是個進步,然而仍有極大的局限性,不懂漢文的人依然無法理解它。現存的新羅鄉歌只有14首。這個時期漢文還不普及。

㈦ 怎樣概述魏晉南北朝文學

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於東漢末獻帝建安年間形成的魏、蜀、吳三國鼎立,中間經歷西晉短暫的統一,隨即「永嘉之亂」釀成南北分裂,北方匈奴等五族入侵,南方東晉偏安一隅,最後被宋劉裕取代,而轉為南北朝時期,直至隋文帝統一中國,歷時近400年。這一時期的文學可分為魏晉文學和南北朝文學。

東漢末年,皇朝的統治被農民大起義摧垮,魏、蜀、吳政權相繼成立,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這一時期由於思想比較活躍,使魏國建安文學得以興盛。曹操父子三人(稱「三曹」)和「七子」是這個文人集團的主要人物,又以曹丕、曹植為核心。曹操的詩文表現了他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壯闊胸懷和豪邁氣概;曹丕的詩歌清麗雋秀;曹植的作品則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孔融、陳琳、王粲等「七子」也各標其美。但建安文學有著共同的時代特徵,就是「慷慨悲涼」,作者關心現實,面向人生,作品反映了漢末社會的變故和人民的疾苦。後人稱這些時代特徵為「建安風骨」(又稱「漢魏風骨」),受到推重。以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詠懷詩》為代表的正始文學,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但受老莊、玄學影響,對現實多持冷淡的態度。

西晉時期作家頗多,但成就不高。文學卻已進一步自覺起來,指出了「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文賦》)的特徵。陸機的擬古詩作影響了後人,他的《文賦》是一篇論文名作。潘岳的《悼亡》之作,傳誦千古。左思的詩作寓詠懷於詠史,筆力雄厚,成就最高。張華除詩賦外,所撰《博物志》是現存志怪小說中較早的一部。東晉時期,文壇流行玄言詩賦,它是時代清談務虛風氣的產物。陶淵明是這一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其詩作寫出自己從仕官到歸田的生活體會,自然樸素,直率新鮮,蘊含著淳樸高尚的思想和美學價值。這一時期小說創作開始興盛,一類為因巫風盛行、佛道傳播而產生的鬼神志怪作品,一類為以清談風氣影響而產生的記載士大夫軼事清言的志人作品。志怪小說名作有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的先驅則有裴啟的《語林》,還有葛洪的《西京雜記》(託名劉歆)。

南朝文學是指東漢以後,在江南地區連續出現的宋、齊、梁、陳4個朝代的文學。由於江南物力富饒,為文學的發展准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豪門士族壟斷了文化,並造成了普遍重視文學的時尚和文壇的繁榮。但是由於時代政治形勢的動盪和作家生活的優裕與思想的消沉,又造成了作家作品數量之多和作品內容的單薄空虛。作品在描寫自然、愛情、友誼時不乏真情,但大量的屬飲宴、應酬、詠物之作,有的為艷體詩。為了掩飾內容的貧乏,作家們十分重視形式的精美,追求辭藻的華麗,聲律的和諧和屬對的工切,輕靡綺麗成為這一時代的文學風貌。

南朝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詩歌和駢文。代表作家有劉宋時期的鮑照、謝靈運。鮑照的樂府詩強勁奔放,充滿悲憤不平;謝靈運的山水詩精緻清新。梁代的宮體詩講究調聲選色,規整工麗,突出的作家有謝朓、沈約、江淹等。

南朝小說也可分為軼事和志怪兩類,前者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後者有劉義慶的《幽明錄》等。

文學批評在南朝時代有充分的發展,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劃時代的巨著,鍾嶸的《詩品》是一部重要的詩論專著。南朝文學雖然內容貧乏,但其形式的成熟,為光輝燦爛的唐代文學的發展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北朝文學指北魏、北齊、北周三代的文學。它繁榮於後期,但在詩、賦和駢文方面,成就難與南朝相媲美。

散文方面,出現了一些著名作家,如酈道元的《水經注》,雖為學術著作,其中寫景的一些片斷,為後人傳誦;楊A之的《洛陽伽藍記》,雖不完全是文學作品,但有些部分的文采,也被人們喜愛。今存少數民族作品《敕勒歌》,則歷來被視為詩歌中的傑作。

㈧ 近代朝鮮文學是什麼

朝鮮的近代文學是自高麗時期(918~1392)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期,其根源可追溯到16世紀中葉以後,這一時期興起學唐詩風,其中以白光勛、崔慶昌、李達倡導最力,時號「三唐詩人」。由於身世際遇的不佳,他們的作品都流露出明顯的不滿現實的傾向。被稱為「四大家」的申欽、李廷龜、張維、李植,基本上也是推崇唐詩的,他們都寫了一些反映現實的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詩歌的醇正之風和「溫柔敦厚」的詩教,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

詩歌創作成就突出的還有崔會、車天輅、柳夢寅、魚無跡、權畢等人。權畢是李朝的重要詩人,一生不與統治者妥協,終因寫詩譏諷當權者而遭殺害。

在這個時期,愛國主義詩歌放射出了異彩。李舜臣的《閑山島》、西山大師的《過王將軍墓》、李安納的《從軍行》,表現了愛國將士的壯志凌雲的氣概。女詩人李玉峰以及鄭澈、趙憲、林涕、朴仁老、金德齡、郭再祐、金尚憲等都寫出了一些愛國的漢詩。

18世紀實學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說是一次接近於近代思想的啟蒙運動。實學派代表作家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挑戰,他們反對空談理性,提倡實學派「利用厚生」的學問,主張實行強國富民的社會改革。

在文學上,反對模仿和形式主義,鄙薄「擬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創新。朴趾源和丁若鏞是實學派文學的兩個代表性人物。

朴趾源以辛辣諷刺的筆觸揭露種種腐敗現象和弊端的漢文小說,丁若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農民苦難的漢詩,不論是揭露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批判的尖銳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繼承實學派文學傳統的有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朴齊家、李書九、李家煥、李學逵、申緯、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時的作家。洪良浩的詩《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災、官租和統治階級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無衣無食、流離失所的慘狀,很有代表性。小說這一體裁,是從《慵齋叢話》為代表的大量涌現的稗說文學的基礎發展而來的,也有中國小說的影響。新興市民階層的出現和愛國精神的高漲,是促使小說繁榮的社會原因。金時慣用漢文創作的《金鰲新話》是小說體裁的最早嘗試。

幾十年以後,林梯的寓言小說《鼠獄說》、《花史》等問世。不久,又出現了許筠的國語小說《洪吉童傳》。後三部小說都取材社會生活。

《洪吉童傳》不但更具備小說的特點,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寫人民反抗的作品。據說許筠在寫作之前曾熟讀過中國小說《水滸》。

這一時期,愛國主義的小說也開始出現。反映壬辰戰爭的《壬辰錄》和反映丙子戰爭的《朴氏夫人傳》、《林慶業傳》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抗擊外敵的、愛國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也流傳著《天君行義》、《忠孝錄》和《彰善感人錄》之類的炫耀榮華富貴、進行封建倫理說教的作品。

金萬重是朝鮮最著名的小說家,寫了兩部長篇小說《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前者寫貴族家庭的沖突,影射宮廷內部的黑暗和傾軋,有一定的暴露意義,後者的愛情描寫,雖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傾向,但是也表現了作者對一夫多妻制的欣賞態度,作品還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消極虛無思想。金萬重的傑出貢獻,主要在於他堅持用國語寫作,並將中世紀的長篇小說形式發展到成熟階段。

18世紀是朝鮮小說文學的繁盛期,而屬於個人的創作卻少了起來。著名的三大傳《興夫傳》、《沈清傳》、《春香傳》以及《兔子傳》、《孔菊與潘菊》、《薔花紅蓮傳》等作品,都是經過民間長期流傳而逐漸加工、潤色成書的,描寫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愛憎和理想,成為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

《春香傳》是朝鮮文學史上的名著,書中所歌頌的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的愛情,是通過反對封建門第、身份觀念和殘暴勢力的淫虐表現出來的,也就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春香這一藝術形象,已成為美麗、貞節的象徵,為朝鮮家喻戶曉。

李朝末期,小說繼續繁榮不衰,其題材多數是寫愛情的所謂「艷情小說」。佚名作品《彩鳳感別曲》通過一對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斗爭,揭露了李朝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官吏賣官鬻爵的丑惡行為。這部小說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擺脫了中世紀小說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說。

朝鮮近代文學以1876年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為起點,朝鮮封建的自然經濟逐漸為外來資本主義所破壞,並開始了半殖民地化過程。1894年「甲午農民戰爭」前後,朝鮮民族自主精神空前高漲。到處爆發內反壓迫、外抗侵略的義兵斗爭,包括教育運動、國文運動在內的以「內修外學」為口號的文化啟蒙運動,也廣泛開展起來。在文學方面,新劇運動、歌詠運動和新小說的興起,拉開了朝鮮近代文學的序幕。

㈨ 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是中抄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文襲學自覺的時代.文學自覺的突出標志是:
(1)學術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莊為主體的玄學的風行,帶來了文人思想觀念的解放和個體人格精神的自覺,使文學從經學的附庸地位中掙脫出來,走向了廣闊的天地.道家哲學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學自覺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學創作的文學性.在文學的創作心態中,淡化了文學的政治傾向和社會的功利目的性,強化了文學的本體性和文學的審美趨向.文學創作開始趨向於個性化和風格的多樣化.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風格、形式,都顯示了多姿多彩的特點.
(3)文學自覺最顯著的標志是文學理論的自覺.而理論的自覺,又是在人的自覺和創作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一時期涌現出了眾多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著作,就是這種理論自覺的產物.在文學本體論、創作論、體裁論、風格論等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樹,又促進了文學創作的自覺和繁榮.

㈩ 朝鮮文學的朝鮮文學概述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已經流傳著古代神話傳說和口頭歌謠。其原始藝術活動,見於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朝鮮的野史《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史書中,內容大抵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信仰。現存最古老的四言詩《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後記錄的口頭歌謠。《箜篌引》出自中國漢樂府,據西晉人崔豹《古今注》的記述,被認為是古朝鮮人所作。朝鮮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以《檀君神話》為代表,敘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鮮國的故事。朝鮮傳入漢文後,始有書寫文學。近兩千年來,他們借用漢字書寫官方文書,著書立說,進行文學創作。1444年,李朝世宗時創制了朝鮮文字,國語文學日漸普及,至李朝末期,漢文文學始趨衰微,終於為國語文學所代替。朝鮮文學分以下4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