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闡釋語文教學觀念的
價值觀:語文教育改革無論以怎樣的新理念為指導,最終都要體現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培養學生人文精神這一層面上。至今依然閃現著藝術光澤的古代教育思想,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尊重古代語文教育傳統,吸取傳統教育精華,發展古代教育思想,是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的關鍵。怎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古代語文教育傳統,這仍然是語文教學中亟需反思的問題。一、尊重「明德」的思想,不斷加強和推進詩化教學,是構建新時代道德價值觀的首要途徑任何時代的教育,德育都是第一位的。我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強調:「大學之道,在於明德」。「明德」即要求受教育者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思想素質,以此來規范自身行為。孔子強調「為政以德」,也正好說明古代教育家對德在政務中的重視。孔子還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也更進一步說明文化陶冶對於思想教育的作用。強調詩的教化效果,使教育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這是古代語文教育的一貫要求。當前所提倡和實施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這些素質中,「德」是第一位的,這和古代教育中對「德」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盡管古代教育所強調的道德是為維護封建主義的政治統治,但是它所提倡的「發揚明德,革新民心,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這在今天看來,無疑是還有借鑒價值的。當前所要求的「以德治國」,實際就是對古代教育先進思想的繼承。在學校教育中應當強調:一是社會價值標准,即合作、正直、和藹、孝敬、尊重人類尊嚴等;二是個人價值標准,即忠厚、誠實、守紀、寬容、上進等;三是有關國家和世界的價值標准,即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和平的公民責任等;四是認識過程的價值標准,即實事求是、辨別真偽、慎於判斷、追求真理等。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構建這種新型的道德價值觀,不是依靠空泛的說教,而是要使其在充滿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的詩化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當前形勢下,由於受應試教育以及各種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學實際上是遠離了詩,遠離詩化教學的。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可見「詩教」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從語文素質教育的角度講,語文教學無疑是詩一般的審美創造的心靈感應和情緒體驗的過程。因為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創造,是語文學科也是學生精神生活和智力發展的全部內容。錢理群先生主張:「語文課的詩化是要使學生以一種輕松愉快、從容灑脫的形態來學習語文,從應試教育的精神重負下解放出來。」所以,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除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還應側重於作品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觀照。縱觀初中語文課本,不少作品是詩意盎然的,《散步》謳歌孝敬,《春》贊美自然,《紫藤蘿瀑布》盛贊生命。《觀滄海》、《歸園田居》、《江雪》、《如夢令》等一系列不朽的詩篇,無不是詩人冶煉的一顆顆光芒四射的珍珠。讓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歌,走進充滿詩意的各種作品,在發現美,欣賞美的過程中培植美的情懷,美的心靈,這是詩化教學的出發點,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著力強調詩化教學,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著力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們美好的心靈,塑造他們高尚的情操,以此充實他們的精神底蘊,這是當前初中乃至整個語文教學中應當肩負的歷史重託。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指出:「漢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淵遠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徵,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如果是整天忙於應試,那隻能使學生遠離語文、厭惡語文,使語文遠離生活。如何處理好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詩化教學」,這個問題是很值得思考的。把語文置於美的「詩化哲學」的指引之下,在語言科學與人文主義之間架起嶄新的,充滿美育精神的「語文學」,從而指導語文教育在實踐中能夠把言語能力、思想能力、交際能力以及思想品質、個性風格的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這種境界,也許才是語文教改的真正出路。
B. 什麼是語文,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什麼是語文?
一般而言,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約式統稱,或者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語文知識幾乎包羅萬象。語文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實際上中國語文,原本就是與哲學、歷史、天文、地理等學科密不可分,只是分科以後將一些可以分的學科分出去,但有些分不了的、剩下來的就是「語文」了。
我理解的所謂語文不外乎就是自己聽得懂別人的話、看得懂別人的文字,別人的話和文字呈現了哪些現象、知識、道理、情感等等,還有就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說出來、寫出來,再進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裡說得好、哪裡寫得好,假如我自己說、自己寫會是怎樣的一種方式。
為什麼要學語文?
語文的價值在於使人成為人。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為的是使人「通過語言傳承而成為人」。這樣的主張用來說明語文教育的價值,恐怕是比較合適的。「要成為人,須靠語言的傳承方能到達,因為精神遺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學習語言可以在無形中擴大個人的精神財富」,因為「語言替我而思」。
黃玉峰老師說,做教師,要活得像個人。上課要力求引領自己的學生去求真,做學問要「人雲亦雲不雲,老生常談不談,道聽途說不說」。一個教師,最要緊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言說,不管那些思考與言說是不是正確,關鍵是有沒有自己的主張,能不能引導學生樂觀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可能,而不僅僅是懂得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
C. 語文學法有哪些
語文
語文學習「學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高中生要注重大語文學習。
如何進行呢?這里提供三法。
1. 積累法
語文學習厚積薄發,務必重視積累。每天可做積累三件事:(1)收集生活語言一例(可以是生活中最鮮活,最真切,最具表現力的詞語或句子),並附上自己的三兩句評點。我們生活的世界蘊含著豐富的語言金礦,我們既要開采,又要保藏,切不可忽視。阿達爾切夫說:「生活如同一根燃燒的火柴,當你四處巡視以確定自己的位置時,它已經燃完了。」處處留心皆學問,如你走過小山峽,一定不要忘了風景區的告示語「除了腳印什麼也別留下,除了照片什麼也別帶走」,那是語言的含蓄和得體;到小學校園,你不要小視那一堂課上一個學生所造的句子「夏天的陽光很活潑」,那是語言的詩意和形象;參觀某一企業,請你注意這樣的不起眼的用語「淘汰自己的產品」,那是語言的豐厚和朴實;當你與一位學者聊天,你該記住他隨口說出的「讀書而不忘積累,是一種習慣;讀書而不忘觀照人生,是一種態度;讀書而忘卻世俗紛爭,是一種境界」,那是語言的哲理和智慧;當你記日記時,請你不要輕易拋棄表明心志的話語「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動詞」,那是中華語言所獨具的人文魅力。(2)看一篇精短時文,作簡要賞析,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充實自己的寫作倉庫。(3)記一篇日記,將一天中最想付諸文字的東西記錄下來。這樣做,可一箭多雕,既可積累思想與情感,又可積累寫作素材,還可進行借鑒性寫作實踐,化所學為所得。每期可做積累一件事,根據時間長段,按序列(高一最適宜讀人物傳記,同名人進行心靈對話,進行精神充電;高二適宜讀文學名著,感受中外文化的厚重和博大。文學的世界,五彩繽紛。中外優秀詩歌,激情飛揚,為你展開了人類的一段又一段的心路歷程;古今優秀散文,情理兼具,向你釋放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直率與坦誠;中外優秀小說,引人入勝,為你刻畫了一個又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古今優秀戲劇,撼人心魄,為你描述了一個又一個大喜大悲的故事,它們構築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寶庫,值得我們閱讀欣賞。讓我們到文學世界裡去尋珠拾貝,掬取其詩意與美!高三適宜讀科普名著,走進科學的世界,充分感受科普文章的魅力)閱讀古今中外名著,每讀一本都得有閱讀筆記和鑒賞隨筆,現代高中生萬不可失卻這種文化積累,其好處是:一則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品位;二則提高我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二、網路學習法
語文大世界,世界大語文。作為處於科學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的21世紀的現代高中生,應該放出眼光,走入網路這一嶄新的虛擬世界,擷取其中有用有益的信息,拓寬知識視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提升網路學習能力,或進行遠程教育學習,或進行網路文學創作,或參與網路社團活動,總而言之,充分利用網路這一先進方式,嘗試創造性學習(如可利用IBM中文語音輸入系統——viavoice8.0錄入文章,可利用word進行作文寫作與修改),以獲取最豐碩的學習成果。
三、研究型學習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張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成了「綜合實踐活動」這一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研究性學習」活動成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它要求我們從生活世界中自主選擇主題進行主動研究,以達到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能力」的要求,實現新大綱中的 「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和終身能力」的要求。怎樣進行研究性學習?筆者認為可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具體按如下步驟展開:(一)課內研究型學習。學習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1)課題報告學習、語文專題研究。它是模擬科學研究情境和過程的研究性學習方式,你可以與老師同學共同討論,定出一個內涵較大的問題,與他人或自行設計方案,自主開辟學習、研究渠道,自主選擇學習研究方式,最終產生自己的學習研究成果——課題報告。如學了《阿Q正傳》,可進行這一作品的專項研究。可擬定如下一些子課題:人物方面——《試論阿Q的「革命觀」》《阿Q的「精神勝利法」之我見》《小議假洋鬼子的「披頭散發」》等;環境方面——《未庄革命風雲啟示錄》。《未庄的地理環境與未庄的農民性格》等;作家藝術觀方面——《從阿Q的形象刻畫看魯迅的文藝觀》《國民靈魂的解剖——由阿Q的「精神勝利法」想到的》等。戲劇研究可參加編排課本劇,讓自己從中得到體驗。又如可就「比喻論證」這一專題進行研究,擬定《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比喻論證方式試析》《比喻論證方式的特點與作用》這樣一些子課題來研究。(2)比較性研究。比較性研究指的是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對象進行比較,求同辨異,尋求形成這些異同的原因,從而獲得對事物新的認識。如學了《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後,可進行以下比較研究:主題思想比較、人物比較、布局比較、環境(社會環境)比較。學完高中六冊教材,可進行如下一些比較研究,如比喻的三種形式之比較、高中小說中的母親形象比較、絕句與律詩的比較等。(二)課外研究型學習。其主要形式是社會活動專題調研,它是就我們生活的世界中的某些細節或問題進行調查來論證、闡釋的過程。如《三星堆文化探源》《紫岩文化尋蹤》《馬尾河污染原由與整治》《中學生上網心態調查》《什麼是「網上報紙」》《古代官職升降稱謂小釋》等。研究型學習要求我們須注重與他人的合作,要注意採用觀察法、調查法、考證法、實驗法、比較法、積累法、征詢法、追蹤法、創新法、體驗法等研究方法。
大語文學習方法林林種種,本文僅作粗線條描述,我們廣大高中生朋友可進行嘗試,改進,成為適合自己的有用方法。
D. 怎樣解釋語文這門學科呢
對於學好語文可謂是:積少成多,日積月累必出成績!所以,語文的學習絕對不是一日之功,要在平時多閱讀,加強閱讀的數量,可以了解書中的大意.四大名著是必讀的,再給你推薦幾本好書,而且這些書都是可以從網路上看的,如果要收藏恐怕就要買全套的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駱駝祥子\昆蟲記\很多詩次詞方面的書籍都要瀏覽一翻,這樣必定能夠學好語文!
背詩詞是要先了解這首詩的含義以及背景和壓韻,也就是平時說的平仄,這樣再背起來可謂是省事省力又省勁!
怎樣才能更好的掌握語文這門學科呢?
一、學好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習它。有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為了鞏固知識,你最好在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注意課外積累。
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加強寫作訓練。
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現在開始,長期堅持,以日積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學好語文關鍵在於積累。
語文融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學好語文就得把它與生活緊密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們的生活五彩斑斕,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總能從中發現和獲得無限精彩的知識和素材,並且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時代感的。一位外國著名作家有一次請朋友吃飯,他看見菜單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記錄起來,卻忘記了朋友的存在。其實許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隨身帶個本子的習慣。記些什麼?可以記下交談中的連珠妙語,可以記下突發的思維靈感,可以記下獨特的事件等。我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起碼應養成一個善於觀察生活,勤於思考生活,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良好習慣。
第二個積累的途徑是聽課和練習。老師的授課是相當關鍵的,她給予我們的是經過篩選後的精華,並且有著很強的指導和啟發意義。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要有一定的量。我們要通過聽課和一系列同步練習或專題練習,將基礎知識和基本閱讀及寫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個積累的途徑是看書讀報。只要你肯鑽進書的海洋游歷一番,一段較長時間後,你可能發現曾結結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覽群書確實能快捷有效地積累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能力。一般來說,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書也有方法可言。首先應選擇好一些優秀的讀物;在看書時,應注意運用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去看;看後亦不妨做些讀書筆記,摘錄精彩的詞句、語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個積累的途徑是習作。有時會讀書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只有通過自己實踐練習,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獲得了知識,知識積累的過程才算完成。而習作形式可以是日記、周記、讀後感、命題作文、隨筆等。
E. 急!等韻學的名詞解釋;語言學與語文學的解釋
1語言學: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范圍包括語言的結構、語言的運用、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
2語文學:是為給古代文化遺產——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經典書面著作作注釋,目的是使人們可以讀懂古書的一門尚未獨立的學科。也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學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學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3、陳第,中國明代音韻學家。研究古音,著有《毛詩古音考》、《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等。反對宋人葉韻說,認為《詩經》、《楚辭》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為標准隨音改讀來求韻腳的諧合。他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世有南方徐霞客之稱。
4爾雅註疏有(晉)郭璞 注、(宋)邢昺 疏
5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准。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准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征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匯。
你輸入陳第問題網路一下,太專業下不了人家要收 費呢。
F. 填空,我國的語文學是由解釋字義的什麼學,分析字形的什麼學
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義的字典是《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許慎根據文字的形體,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540部又據形系聯歸並為14大類。字典正文就按這14大類分為14篇,卷末敘目別為一篇,全書共有15篇。《說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六書。
"漢文字的一切規律,全部表現在小篆形體之中,這是自繪畫文字進而為甲文金文以後的最後階段,它總結了漢字發展的全部趨向,全部規律,也體現了漢字結構的全部精神。"(姜亮夫《古文字學》59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有了《說文》,後人才得以認識秦漢的小篆,並進而辨認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與戰國的古文。
利用《說文》考釋甲骨文金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較法",即通過已識字和未識字的字形對比來考釋古文字。宋人釋讀金文就是從"比較法"開始的。"因為周代的銅器文字和小篆相近,所以宋人所釋的文字,普通一些的,大致不差,這種最簡易的對照,就是古文字學的起點。一直到現在,我們遇見一個新發現的古文字,第一步就得查《說文》,差不多是一定的手續。"(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165至166頁,齊魯書社1981年版)
"比較法"在運用過程中被逐步發展完善,一開始只是籠統粗略地對照未識字和已識字的字形,以後認識到應該從文字可以分解為偏旁的角度去進行字形的分析比較。這種偏旁的比較不僅使字形的對比變得精密合理,而且在釋讀古文字時能夠起到舉一反三以簡馭繁的作用。如果要進行"偏旁分析",就必須熟悉小篆的形體結構,就必須熟悉《說文》,因為《說文》的旨趣就在於"說文"、"解字",即一方面闡述每個獨體字的字形的含義,一方面解析每個合體字的構成情況,指明合體字由哪些偏旁構成,以及第個偏旁在記錄語詞彙的音和義中起什麼作用。
在考釋古文字的時候,有《說文》的正篆或重文可資對照,那麼釋讀起來就確鑿可信。如果是《說文》中沒有的字,哪怕已經認清了古文字的偏旁結構,甚至已經可以確定它的意義,比如說是人名、地名或祭名,但是音讀不明,還不能說完全認識了這些字。
如果說,小篆不如甲骨文金文更能體現原始的造字意圖,這是《說文》的劣勢的話,那麼甲骨文金文缺乏大批有影響的文獻語言做根據,而《說文》的字義說解來自古代的經傳典籍,這又是《說文》的優勢。所以,如果要解釋古書上的疑難字詞或者進行古漢語詞彙研究,還要把《說文》作為主要依據。
《說文》之學是根柢之學,它在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詞典學以及文化史上都佔有顯著的地位。它與詞義的關系尤其密切。我們解釋古書上的疑難字詞之所以離不開《說文》,因為《說文》訓釋的是詞的本義,而本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我們了解了詞的本義,就可以根據本義的特點進一步了解引申義、以及和本義毫無關系的假借義。我們了解了哪個字是本字,就可以進而確定通假字,並且掌握文字用法的古今之變。
《說文解字》四個字告訴讀者,這部書由"文字"和"說解"兩部分組成。對於文字部分,我們需要了解兩個問題:一是《說文》收了哪些字,二是怎樣把這些字編排起來的。
許慎之所以把小篆作為收字和注釋的對象,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因為小篆是一種經過系統整理的文字,是"書同文"的產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規范、完備;因為小篆從籀文脫胎而來,與籀文大部相同,不同之處僅僅在於有些字在籀文基礎上稍加簡化;因為小篆同六國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拿出土的石刻儒家經典中的古文和《說文》中的小篆相對照,相同的佔35%(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載《古文字研究》第七輯);所以把小篆作為字頭也就涵蓋了那些與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許慎在《說文·敘》中說:"今敘篆文,合以古籀。"指明的是所收的正字,而非指重文。據統計,《說文》重文中指明古文的有500字出頭,指明籀文的有219字,遠遠少於許慎所能見到的古文和籀文。這說明和小篆相同的古文、籀文決不在少數。
把兩處(《說文·敘》、《漢書·藝文志》)記載參照起來看,可以肯定,許慎講的"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指的是漢初整理的《倉頡篇》(55章)及揚雄所作的《訓纂篇》(34章),共14篇,89章,每章60字,正5340字。如果再加上班固所作的《續訓纂篇》13章,總計102章6120字。那時六藝群書當中所能見到的文字大抵在這五六千字的范圍之內。
作為供人查檢的字典,《說文》收字全面、系統,不僅包括難懂的字詞,而且包括常見的字詞,《說文》收正字及重文共10516個,可謂集漢代文字之大成。《說文》也有一些常用字沒收,甚至在《說文》的說解中出現的一些字也不見於《說文》的正文。其中有些字沒收並非是由於疏忽,例如"劉、由、希、趾、銘、志"等字。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要證明《說文》收字盡善盡美,而只是說明許慎的收字原則。事實上,由於許慎輕視後起的俗字,所以盡管在說解中隨俗,使用這些字,但是堅持不把這些字作為正字收進《說文》。另外,由於疏忽或見聞不及,《說文》也遺漏了一些字。
《說文》的重文即異體字,包括古文、籀文、篆文、秦刻石、或體、俗體、奇字、通人掌握的字、秘書中的字,共九類。《說文》以小篆作為字頭,與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則作為重文。這是正例。有時為了立部的需要,把古文作為字頭,把篆文列為重文。這是變例。秦刻石即秦朝時在石頭上刻的文字,也是小篆。或體指另外的形體,多為小篆。俗體指在民間流行的字體,限於小篆。奇字指古代某種特殊的字體,屬於古文。通人掌握的字,指來源於專家的特殊的字。秘書中的字,指那些講陰陽五行、秘密而不公開的書里所用的特殊的字。這兩類字也限於小篆。在以上九類重文中,古文、籀文、或體三類佔了絕大部分,其他六類為數很少。
重文列在正字下面,不產生編排問題,而9353個形態各異的正篆怎麼編排,確實是一個難題。人們在長期使用漢字的過程中已經對漢字的分部有了一定的認識。許慎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說文·敘》)的編排漢字的原則。
許慎把眾多的漢字按形體構造分成了540部,創造了一套成體系的"偏旁編字法"。
這540部又是怎樣編排起來的呢?據《說文後敘》,是"立一為專"、"畢終於亥","雜而不越,據形系聯"。540部按"始一終亥"編排,表現了許慎的哲學思想,這是時代風尚所致,不必苛求古人的。
"據形系聯"指的是根據字形相近來安排次序。
部首排列也有"以類相從"的情況。
除了"據形系聯"和"以類相從"之外,部首排列也有亳無道理可言的情況。南唐徐鍇曾專論《說文》"部敘"(《說文系傳》第三十一卷),試圖把每一部的次序都講出點道理。其實,在嚴格的檢字法部首問世之前,部首的排列不管從形體出發,還是從意義出發,必然具有不確定性,我們既不必苛求許慎,也不必強作解人。
每部當中列字的次第,大致來說是按照意義排列,把意義相關的字排在一起。按照《說文》列字的體例,凡是與部首形體重疊或相反的,都列於該部之末,所以"禁"、"禫"二字或者是被後人顛倒了次序,或是是後人附益的字。
許慎對於各部中字的排列都有一些安排,不過部與部之間因內容而異。
總而言之,《說文》的"部敘"和部內收字次第雖然有一定的安排,但是並沒有嚴密的體例。初學《說文》,要查檢某個字,往往不知道它屬於哪一部。《說文》的部首是文字學的部首,與後代的檢字法的部首不同。要想順利地翻檢《說文》,必須逐步熟悉《說文》的540部及漢字的構形。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連刊定《說文》的徐鉉也感嘆說:"偏旁奧密,不可意知;尋示一字,往往終卷。"(《說文解字篆韻譜》序)好在中華書局影印的大徐(鉉)本《說文》後邊附有部首檢字和正文的檢字,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不少問題。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漢語大字典》來查檢《說文》。凡是《說文》所收的字、所作的說解,這部大型詞書都收錄了,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可供讀者參閱。
《說文》說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釋字義,其次分析字形結構,然後根據情況補充其他方面的內容,如引經作為書證,用"讀若"標音,等等。對於部首,都要標明"凡某之屬皆從某"這樣一句話,而對於部首所轄的字都要標明"從某"來呼應。"從"表示在形體上和意義上的從屬關系。因為《說文》只解釋字的本義,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只列舉一個義項,如果有必要說明另外的意義,則用"一曰"表示。大致說來,說解的次序是先解釋字義,再分析字形,然後用說明形聲字聲旁及譬況讀音的方法說明字音。
《說文》的釋義方式,或者用詞釋詞,或者用短語釋詞。用詞釋詞,在訓詁學上稱作單字相訓,又稱直訓。以上直訓可分四種類型。第一種是甲詞釋為乙詞,而乙詞不採用直訓方式進行解釋。第二種類型是甲詞釋為乙詞,而乙詞又釋為甲詞,這在訓詁學上稱作互訓。第三種類型是甲詞、乙詞、丙詞同釋為丁詞,這在訓詁學上釋作同訓。第四種類型是甲詞釋為乙詞、乙詞釋為丁詞,丁詞又釋為甲詞,這在訓詁學上稱作遞訓。
以詞釋詞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尤其是在溝通古今語言、對譯通語方言方面更是其他釋義方式所不能企及的。《說文》的用意在於把方言譯成通語。直訓的釋義方式重在以易釋難、以今釋古、以通釋別,系聯了相互訓釋的各詞之間的同義關系,展示了被釋詞所屬的義類。直訓的缺點是,對詞義缺乏細致的分析,未能揭示出詞的內涵和外延,對同義詞只求其同,不求其異,不能使人了解到同義詞之間的區別。
用短語釋詞,或用一句話、幾句話來闡明詞義的界限,對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涵作出闡述或定義,古人把這種訓釋詞義的方式叫下義界。《說文》給詞下義界,簡明扼要,准確生動,具備了現代字典的特點。
《說文》對於數目、度量衡、親屬稱謂的解釋和今天的解釋毫無二致,這是因為古今的認識一致。對於其他事物,例如對於動物、植物、昆蟲等等,許慎盡管缺乏現代的學科知識,但是也能夠從生活經驗出發指出被釋詞的屬別。比如"蚤"是一種昆蟲,"雀"是一種鳥,許慎根據它們的生活習性分別釋為"蹌人跳蟲"和"依人小鳥"。在《說文》中經常採用這種類別式的下定義的方式,也就是說,在大類名的前面加上適當的限制或修飾成分。這種界說,一方面能夠表現詞的特點,另一方面還能夠把這個詞和鄰近詞區別開來。類別式的義界在《說文》中占很大比例。有些形容詞沒有適當的同義詞不好互訓,但是有相應的反義詞,所以往往用否定語作註解。如"假"為"非真也","旱"釋為"不雨也"。這樣做既省事又明白。《說文》有時對詞進行描寫、比況式的說解。在《說文》中,對於實物、對於行為或狀態,都可以描寫或比況,至於對於歷史和地理的敘述,也是一種描寫,如釋"館"時敘述《周禮》,釋"河"時敘述黃河的發源和流向。
王力先生把《說文》用下義界說解字義的方概括為五種,即:天然定義、屬中求別、由反知正、描寫、譬況。(《理想的字典》,載《龍蟲並雕齋文集》第一冊第350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
從釋詞方式著眼,有直訓和義界之分;從釋詞目的著眼,有義訓和聲訓之分。如果釋詞的目的在於說明詞的含義,這是義訓。如果釋詞的目的在於說明詞義的來源,即選用與被訓釋詞音近義通的同源字來作訓釋詞或主訓詞,這就是聲訓。義訓可以選擇直訓和義界方式,如上文所述,聲訓也可以選擇直訓和義界方式。
以上情況是用訓釋詞說明被釋詞的語源,前人稱之為推因。還有一種情況,是用短語或一兩句話來說解被釋詞,並在說解中指明被釋詞彙的語源。如"韓"釋為"井垣也",這是解釋詞義,而說解中的"垣"字與被釋詞"韓"在古音中既雙聲又疊韻(同屬迎母元部),意義也相通,所以實際上許慎是以"垣"釋"韓"的語源。我們把下義界時對被釋詞進行聲訓的訓釋字稱作主訓詞。讀《說文》的說解要特別留心找出主訓詞。有主訓詞而輕易放過,只能算讀懂了說解的皮毛;找出了主訓詞,才算懂得了說解的精髓。主訓詞都有實義,大都處於說解中的關鍵位置,只要從音義兩方面去和被釋詞比較,並不難找到。拿上述例子來說,"斐"釋為"分別文","文"是主訓詞。"娶"釋為"取婦也","取"是主訓詞。"潮"釋為"水朝宗於海","朝"是主訓詞。"婢"釋為"女之卑者也","卑"是主訓詞。這些主訓詞自然貼切地指明了被釋詞的語源。
有時《說文》的一條說解同時使用直訓和義界兩種形式,而目的都在於說明語源。如"媒",釋為"謀也",又進而說明"謀合二姓也";"山"釋為"宣也",又進而說明"宣氣散生萬物"。有時《說文》首先說明詞義,然後論述其得名的由來。
在現代一般的語詞詞典中不進行語源的解釋,這個任務由專門的語源學詞典承擔,而傳統的訓詁則既包括義訓又包括聲訓。盡管聲訓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語源學的探討,但是它所反映的古人對詞義的語源學的解釋有一些是可取的,我們在讀《說文》的時候應該潛心體會,適當取捨。
《說文》分析字形結構有一套程式化的用語,簡而言之,對於象形字多使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從某,象某某"、"從某,象某某之形"這些用語。
《說文》中除了指明"上"、"下"二字為指事以外,對其他指事字的說解用語與對象形字的說解用語大大致相同,多使用"象形"、"象某某"、"象某某之形"、"從某,象某某之形"等語。比較特殊的說解用語是"從某,某······"例如:"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木部》)"末,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 (《木部》)說解中的"一"是指事符號。
《說文》對於會意字最經常使用的說解是"從某,從某"、"從某某"、"從······某"、"從某······某";對於省形字使用"從某省,從某"、"從某,從某省"這些用語。《說文》中的異體會意字絕大多數是合二體會意,其中"從某某"及"從某······某"的形式可以連讀成文。
《說文》對於形聲字的說解,多使用"從某,某聲"、"從某從某,某亦聲"、"從某某,某亦聲"、"從某省,某聲"、"從某,某省聲"等用語。形聲字多為一形一聲,"從某,某聲"是形聲字最通常的形式。"亦聲"字是聲旁有顯示語源功能的形聲字,古人稱為會意兼形聲或形聲兼會意。"從某省,某聲",說解的是形旁有所省略的形聲字。"從某,某省聲",說解的是聲旁有所省略的形聲字。
六書反映在字的構形上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前四書。轉注是給同義詞造字的一種方法,除了在《說文敘》中許慎舉出"考"、"老"為轉注字外,在正文中從未提及,我們初學《說文》可以不必深究。至於假借,因為是以不造字的方式來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所以許慎不可能指明哪一個字是假借,但是許慎指出了一些字的假借用法。許慎用"故為"、"故以為"、"故藉以為"、"故因以為"等用語說明假借義與本義存在著引申關系。在《說文·敘》中,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也是把不給引申義造字仍用原字作為假借。後人講假借比許慎又前進了一步,不僅講引申本義的假借,而且講純粹借音的假借,而純粹借音的假借最能體現假借的本質。
《說文》解釋字音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對於形聲字都註明"某聲"、"某亦聲"、"某省聲",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形聲系統。把若干層次的主諧字和被諧字都系聯起來,這就是漢字的形聲系統。清代有很多人作過這種工作,其中嚴可均的《說文聲類》最完整、系統。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打破了《說文》原有的分部,按照形聲系統重新進行了編排。更值得提出的是段玉裁作《六書音韻表》,經過對《說文》形聲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同聲必同部"的理論。比如上述從"工"得聲的字,以及從以"工"為聲旁的形聲字得聲的字,都屬於一個古韻部--東部(ong)。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從此研究古音不僅可以依靠《詩經》、《楚辭》等韻文,而且可以藉助於《說文》的形聲系統。
《說文》解釋字音的第二種方式是用讀若比擬漢代的音讀。許慎在世時還沒有發明反切,當時注音使用譬況法,有的用一字擬音,有的用俗語注音,有的用方言注音,有的用成詞、成語注音,還有的以義明音。在用譬況法擬音時大多用"讀若某",有時也採用"讀與某同"的說法。
許慎著《說文》,多處引用孔子曰、韓非子曰、賈侍中(賈逵)說、劉向說、杜林說、揚雄說、司馬相如說、譚長說、官溥說、王育說······來說解字形、字義、字音,做到'博採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說文·敘》),對於有些文字形音、義不清楚的地方,則標明一個"闕"字。
最後我們講一講《說文》注釋的三種特殊格式。一是合釋聯綿詞。對於聯綿詞,《說文》將構成聯綿詞的那兩個字放在一起解釋。這說明許慎已經初步有了詞的觀念。二是"連篆為釋"。《說文》的正篆是被注釋的對象,但是有時候正篆一身二用,既作為被注釋字,又作為注釋字,要跟注文中的字連讀。例如:"離,黃倉庚也","參,商星也",要讀為"離黃,倉庚也","參商,星也"。本來,《說文》收字每個正篆後附列一個隸書,後來把隸書刪去了,又誤把與正篆相同的第一個說解字也刪去了,所以才造成這種費解的體例。三是"復句為釋"。《說文》的釋文一般是一個詞、一個短語或一句話,但是也有兩個詞、兩個短語的時候,我們把這種體例稱為"復句為釋"。《說文》在流傳過程中,有的"復句為釋"中間的"也"字被刪掉了,使說解變得晦澀難懂,如果補上"也"字,恢復成"復句為釋",釋文就顯豁了。例如:"尋,繹(也)理也。"(《寸部》)"標,本杪(也)末也。"(《木部》)以上所講到的後兩個問題涉及到校勘。古書流傳過程中,不管是手抄還是刻版,都造成一些訛誤。如果我們能夠精心地體會《說文》的說解體例,自覺地訂正訛誤,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研讀水平,而且可以培養我們嚴謹的治學精神。
填空,我國的語文學是由解釋字義的什麼學,分析字形的什麼學
這樣的提問感覺沒有意義
G. 《語文課程標准》中是如何闡述學習語言的地位的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H. 闡述邏輯在語文學習中無處不在的現象
高一的 語文開始便是各種詩歌,體味人間百態。正如語文的課外學習一樣,需要由真情真事出發,尋找語文的精髓。最原始的誠摯感情總是最讓人都容的。一開始它就用最美的詩歌陶醉同學們,希望同學們也可以先從自己感興趣的入手課外的語文學習。那樣可以逐漸培養興趣。還有,語文的詩歌要背,那是要下苦工夫的,也就是希望同學們以後可以不忘祖宗的精華,勤勞勇敢地將祖國的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