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小小天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小小天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5 14:56:25

⑴ 小小科學怎麼學

明天小小科學家是和科技創新大賽一個級別的比賽.獲得全國一、二等獎高考可以加20分
申報學生的研究項目分12個學科申報: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醫學與健康學、環境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
主要就是寫研究的論文,但是要有創新性。決賽的時候還要進行答辯,很嚴格的比賽。論文也要很正規才行。還得有輔導老師什麼的......
我以前參加的時候大概准備了有一年

⑵ 天文學該怎樣入門

「天文學該怎樣入門?」針對這一問題,小編整理了一篇問答精選,供大家參考哦~

來看看網名為「青青原上草」的網友是怎麼說的:

天文愛好如何正確起步?這對於天文愛好者是一個很感興趣的話題。首先你要閱讀大量的圖書,了解和知道一定的天文知識,那就從你身邊的圖書館開始把。但是,除非你住在一個特別大而活躍的天文俱樂部附近,你必須依靠自己去發現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換句話說,你必須依靠自學。公共圖書館是初學者最重要的天文工具。也許你會在那裡找到天空和望遠鏡,並在天文書架上搜索引言。最好在天空和望遠鏡里有兩顆大星星。天文學是一種戶外的自然之愛。《天空和望遠鏡》將永遠為粉絲們提供一個全天的大明星地圖。「你會有一種整個宇宙的感覺,它會給你無限的快樂,伴隨你一生。」這甚至從「初學者」到「高級業余天文學家」,從不經意的觀察者到宇宙的迷戀。最後祝你的天文之路越走越好。

名為「zhouxing0111qi」的網友的回答也是很透徹:

天文學,總是給人神秘用浪漫的感覺。雖然我們肉眼能看到這樣的亮晶晶,但其實,這些都是離我們數萬光年的小小星球。他們離我們又近又遙遠,所以這些小星球,就是這樣吸引著我們的眼睛,還有吸引著我們的求知慾望。天文學是研究太空天體和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通過觀測輻射、發現和測量其位置、探索其運動規律、研究其物理性質、化學成分、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律等主要途徑。天文學,就像如此浩瀚的宇宙一樣深不可測。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現在的研究,就是對的。但是對一門學科感興趣。所以一門學科抱有研究的慾望,絕對不是壞事。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研究觀測方法和觀測手段是天文學家研究的一個方向。天文學的主要課題之一是各種天體的起源和進化。天文觀測手段的每一個發展都給應用科學帶來了好處。

名為「Wanan晚安迷妹」的網友的回答也是很透徹:

天文學在我看來是一門很高大上的學科,可以探索宇宙的神秘,可以觀察天上的星星,很奇妙。天文學也分為理論天文學和觀察天文學,兩者區別還是挺大的。要買一個性價比高而且專業的天文望遠鏡,第一選擇是大直徑、高倍數、這樣可以方便地觀察到。星座在星圖上觀察到,當然新恆星的機會很難找到。許多天文學家都是從星星開始,你會發現,能看到的星星太多。如果真的對天文學感興趣的話,還可以閱讀一下有關天文學的入門書籍,增加自己對這門學科的認識,或者說你的條件允許,讓你參加一個天文團體觀測活動,比如流星雨這種又沒有觀測難度又很浪漫的天文活動,可以增加你對天文學的認識的同時還能結識一幫喜歡天文學的朋友。因為它們都是比較基礎的知識。

以上這些網友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⑶ 我是一名小學生現在對天文學及物理學很感興趣我想以後學天體物理學

現在中國的教育比較死板 老師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老師喜歡的是循規蹈矩的學生 可是這也局限了孩子們的發展 束縛了你們的思維 給你點建議
1 學習成績要好 讓老師注重你 考個好學校 多交朋友
2多思考 多記錄 要動筆把自己對科學上的想法寫出來 否則會很快忘記
3保持良好的心態 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堅持不懈
4多看科普知識讀物 不懂的多上網搜 多問 不過老師一般不會給你解答 因為他們也沒能力解答 所以要自己分析 一步一步來 記錄下來反復思考
5不急於求成 想當天體物理學家 天文學家 是因為你自己出於內心的熱愛 是為了人類探求真理獲得求知慾望的滿足 而不是為了出名
6建議你當個大學教授 邊教學掙錢 邊鑽研科學 生活理想兩不誤

大致就這樣 現在小學就沒事看看書吧 保證功課良好 要記住多玩玩 活著要開心 當你有天發現自己實現不了理想了 也不要氣餒 把他放在心中 他就是你生活的希望 加油孩子……

⑷ 如何學習天文學

呵呵,我也是今年初中畢業,跟你一樣是天文物理雙管齊下的。

我接觸天文是小學二年級,最開始只是去看一些天文學的電影(比如《宇宙與人》一類的)、球幕天象演示等等。然後看一些簡單的書籍(我那會兒還不認多少字),從最基本的星座、恆星種類、太陽系著手,不過樓主現在應該有一定基礎了,這部分可以簡單些。

然後建議樓主訂一套《天文愛好者》的雜志(月刊),具體信息樓主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748767.htm

天文觀測一樓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這里再參考一下天頂星這個回答:http://..com/question/46067989.html

天文物理是六年級我是六年級入手,最初看的是《時間簡史》和《宇宙的琴弦》,前者就不用介紹了,後者是美國的B·格林著,被公認為自《時間簡史》以來最成功的科普書籍。這之後,樓主想在這方面進一步深造,可以再看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想進一步加深天文物理的聯系,可以看法國約翰-皮爾·盧米涅著的《黑洞》,以上書籍各地新華書店應該有售。

網站推薦

www.astronomy.com.cn 牧夫天文論壇(中國最大最早的天文論壇)

www.astron.sh.cn 天之文,和牧夫齊名的天文論壇

http://www.bjp.org.cn/misc/index.htm 北京天文館

最後,我們不能總把自己跟天才比,只會越比越自卑,愛因斯坦的智商可是162,霍金也有140,只要做到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⑸ 關於天文的知識不少於8條字數不少於260字每條不一樣

1.天文學是觀察和研究宇宙間天體的學科,它研究天體的分布、運動、位置、狀態、結構、組成、性質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天文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一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天文學的實驗方法是觀測,通過觀測來收集天體的各種信息。因而對觀測方法和觀測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學家努力研究的一個方向。在古代,天文學還與歷法的制定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現代天文學已經發展成為觀測全電磁波段的科學。

2.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而對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觀察,確定它們的位置、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並據此編制歷法。從這一點上來說,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一。 最早認識到天文學的人是埃及人。 古時候,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天體測量學最早的開端。早期天文學的內容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天體測量學。從 天文圖片
十六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學說開始,天文學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此前包括天文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受到宗教神學的嚴重束縛。哥白尼的學說使天文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並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從主要純描述天體位置、運動的經典天體測量學,向著尋求造成這種運動力學機制的天體力學發展。 十八、十九世紀,經典天體力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同時,由於分光學、光度學和照相術的廣泛應用,天文學開始朝著深入研究天體的物理結構和物理過程發展,誕生了天體物理學。 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和技術高度發展,並在天文學觀測研究中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使天體物理學成為天文學中的主流學科,同時促使經典的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對宇宙及宇宙中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3.天文和氣象不同,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而氣象研究的對象是地球大氣層內發生的各種現象——氣象。 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恆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天文學家把所有這些物體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不過天文學只研究地球的總體性質而一般不討論它的細節。另外,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的運動性質也屬於天文學的研 天文圖片
究范圍,可以稱之為人造天體。

4.宇宙中的天體由近及遠可分為幾個層次:(1)太陽系天體:包括太陽、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衛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及行星際介質等。(2)銀河系中的各類恆星和恆星集團:包括變星、雙星、聚星、星團、星雲和星際介質。(3)河外星系,簡稱星系,指位於我們銀河系之外、與我們銀河系相似的龐大的恆星系統,以及由星系組成的更大的天體集團,如雙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此外還有分布在星系與星系之間的星系際介質。

5.天文學還從總體上探索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整個宇宙的起源、結構、演化和未來的結局,這是天文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宇宙學的研究內容。天文學按照研究的內容還可分為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三門分支學科。 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作為一門基礎研究學科,天文學在不少方面是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時間、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的嚴格規律都須由天文學的方法來確定。人類已進入空間時代,天文學為各類空間探測的成功進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學也為人類和地球的防災、減災作著自己的貢獻。天文學家也將密切關注災難性天文事件——如彗星與地球可能發生的相撞,及時作出預防,並作出相應的對策。

6.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發生之前,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之後發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恆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這種不斷膨脹冷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尚不能確切地解釋,「在所存物質和能量聚集在一點上」之前到底存在著什麼東西? 「大爆炸理論」是伽莫夫於1946年創建的。

7.太陽系
(註: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界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現在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為「八大行星」。) 太陽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陽、8顆大行星、66顆衛星以 太陽系
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 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 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飛船對它們都進行了探測,還曾在火星與金星上著陸,獲得了重要成果。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密度大(大於3.0克/立方厘米)、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主要由石質和鐵質構成、內部成分主要為硅酸鹽(silicate)並且具有固體外殼。 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宇宙飛船也都對它們進行了探測,但未曾著陸。它們都有很厚的大氣圈、主要由氫、氦、冰、甲烷、氨等構成、質量和半徑均遠大於地球,但密度卻較低,其表面特徵很難了解,一般推斷,它們都具有與類地行星相似的固體內核。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0000個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推測它們可能是由位置界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某一顆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積成為統一行星的石質碎塊。隕星存在於行星之間,成分是石質或者鐵質星。 距離(AU),半徑(地球),質量(地球),軌道傾角(度),軌道偏心率,傾斜度,密度(g/cm3) 太 陽,0 ,109 ,332,800 ,--- ,--- ,--- ,1.410 水 星 ,0.39 ,0.38 ,0.05 ,7 ,0.2056 ,0.1° ,5.43 金 星 ,0.72 ,0.95 ,0.89 ,3.394 ,0.0068 ,177.4° ,5.25 地 球 ,1.0 ,1.00 ,1.00, 0.000 ,0.0167 ,23.45° ,5.52 火 星 ,1.5, 0.53, 0.11 ,1.850 ,0.0934, 25.19° ,3.95 木 星 ,5.2 ,11.0 ,318 ,1.308 ,0.0483 ,3.12° ,1.33 土 星 ,9.5, 9.5 ,95 ,2.488 ,0.0560 ,26.73° ,0.69 天王星 ,19.2, 4.0 ,17 ,0.774 ,0.0461 ,97.86° ,1.29 海王星 ,30.1 ,3.9 ,17 ,1.774 ,0.0097 ,29.56° ,1.64 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具有規律性,即從離太陽由近到遠計算,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單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遠第n個行星(詳見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轉周期為12小時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自轉周期很長,分別為58.65天和243天,多數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但金星則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衛星繞轉,構成衛星系。 在太陽系中,現已發現1600多顆彗星,大致一半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另一半逆向公轉的。彗星繞太陽運行中呈現奇特的形狀變化。 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流星體,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產物。大流星體降落到地面成為隕石。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極微小部分,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上千億個恆星中的一個,它離銀河系中心約8.5千秒差距,即不到3萬光年。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轉動。可見,太陽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銀河系中心。 太陽是50億年前由星際雲瓦解後的一團小雲塌縮而成的,它的壽命約為100億年。

8.著名天文學家
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的創立者哥白尼(1473-1543)。 1572超新星發現者、星圖專家第谷(1546-1601)。 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的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564-1642)。 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1571-1630)。 發明反射式望遠鏡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1642-1727)。 著名土衛的發現者喬治·卡西尼(1625-1712)。 英國天文學家哈雷(1656-1742)。 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1730-1817)。 天王星的發現者、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1738-1822)。 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1889-1953)。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5)。 射電天文學的奠基人、從事無線電工作的美國工程師央斯基。 天文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1910-1995)。

⑹ 天文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什麼

科技的不斷進步也促進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從整個宇宙擴展到分布在宇宙空隙中小小的塵埃粒子,甚至延伸到整個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

天體的起源和演化是天文學的一個重點研究項目。天體指的是存在於宇宙中的所有物體,文學家把它們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天體,不過天文學不去研究它的細節而是它的總體性質。

另外,還有一些人造天體也屬於天文學研究的對象,如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此外,天文學還從總體上對整個宇宙進行探索研究,提出了它是怎麼產生的、怎麼演化的、未來的結局等相關課題,這就形成了天文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宇宙學。

目前,人類的探測范圍已經到達了距地球約100億光年的距離,根據尺度和規模,天文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分為:包括行星、衛星和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大量的小天體在內的行星層次;包括太陽系在內的億萬個恆星的恆星層次;包括銀河系和很多河外星系在內的星系層次。現在,星系之間又組成了更大的天體系統,如星系群、星系團和超星系團。

對此,一些天文學家提出了總星系一說,它把所有的星系組織囊括在內,按照這種理解,總星系的半徑超過了100億光年,這就應該是目前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的最大范圍。

⑺ 關於天文的文章

白洞
黑洞就象宇宙中的一個無底深淵,物質一旦掉進去,就再也逃不出來。根據我們熟悉的「矛盾」的觀點,科學家們大膽地猜想到:宇宙中會不會也同時存在一種物質只出不進的「泉」呢?並給它取了個同黑洞相反的名字,叫「白洞」。

科學家們猜想:白洞也有一個與黑洞類似的封閉的邊界,但與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內部的物質和各種輻射只能經邊界向邊界外部運動,而白洞外部的物質和輻射卻不能進入其內部。形象地說,白洞好象一個不斷向外噴射物質和能量的源泉,它向外界提供物質和能量,卻不吸收外部的物質和能量。

白洞到目前為止,還僅僅是科學家的猜想,還沒有觀察到任何能表明白洞可能存在的證據。在理論研究上也還沒有重大突破。不過,最新的研究可能會得出一個令人興奮的結論,即:「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也就是說黑洞在這一端吸收物質,而在另一端則噴射物質,就像一個巨大的時空隧道。

科學家們最近證明了黑洞其實有可能向外發射能量。而根據現代物理理論,能量和質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就從理論上預言了「黑洞、白洞一體化」的可能。

要徹底弄清楚黑洞和白洞的奧秘,現在還為時過早。但是,科學家們每前進一點,所取得的成績都讓人激動不已。我們相信,打開宇宙之謎大門的鑰匙就藏在黑洞和白洞神秘的身後。
想看相關的可以進入http://www.hongen.com/art/twdg/index.htm

⑻ 求一篇天文學論文:以下題目任選

目測是我科地空普天小論文····

⑼ 誰有關於天文的知識

科學解釋
牛郎星同織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會嗎? 夏夜在室外乘涼的時候,可以看到頭頂上方有一顆明亮的星星,旁邊還有四顆小星,好像織布的梭子,那就是織女星。隔著銀河,在東南方有一顆亮星,兩旁各有一顆小星,那就是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 神話畢竟是神話,牛郎與織女要在一夜之間相會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它們都比太陽還要巨大,只因為它們離我們十分遙遠。在天文學上,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大多用「光年」來計算。光年就是每秒鍾走30萬千米的太陽光在1年裡所走的距離。牛郎星離我們有16光年,織女星離我們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點。 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也很遠,有16.4光年,與牛郎星同地球的距離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會。即使改成每秒飛行11千米的宇宙飛船,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不要說一夜之間相會,即使打個電話,也要16.4年才能傳到對方呢! 恆星的「恆」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對而言。實際上天上沒有一個星是絕對地「恆」;每個星都在動,動多動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658角秒;此外,每秒鍾還以26千米(每小時93600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間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機還快幾十倍。織女動得慢一點,不過在女子百米比賽里還是可以得冠軍。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動0.345角秒,每秒鍾以14千米的速度離開我們行為往外跑。 牛郎和織女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為什麼我們看起來只是兩小點的光呢?那是因為這兩個恆星比太陽遠得多。牛郎的光度為太陽的10.5倍,直徑大7成,質量差不多大7成。織女的光度等於太陽的60倍,直徑等於太陽的2.76倍,質量差不多等於太陽的3倍。所以,織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來還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離我們的距離為154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00萬倍;織女離我們的距離為250萬億千米,比太陽遠170萬倍。織女不僅比牛郎大、亮,而且又遠,所以我們看起來兩個星差不多一樣亮。光從牛郎星來到我們的眼裡,需要16年4個月;光從織女星來,需要26年5個月。牛郎織女兩星不是在同一方向,兩星之間的距離是16.4光年。無線電波的速度和光一樣,假使牛郎想打一個無線電話給織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電的可能。 恆星在大小、光度、溫度、顏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質量卻差得不很多。20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把許多恆星分門別類,好像生物學家把動植物分門別類那樣。 科學家已經證明日光和星光都是從原子能來的。因此,牛郎和織女這兩個星也可以說是兩個非常大的原子彈。它們把肚子里的原子能變成光線發射出來。人類在欣賞它們的燦爛的光輝的時候,竟幻想出一個哀艷動人的故事來。 童話和神仙故事並不會因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被消滅。它們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業余的消遣,又可以作為各種藝術的原料。中國的牛郎織女可以和希臘的奧德賽、金羊毛,法國的尼貝倫指環等故事並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繼續提出牛郎織女這個故事來談:一方面欣賞這富有詩意的神話,一方面也可借機會提倡科學,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學家替我們所發現的許多關於星星的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