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文學的重要地位
民間故事書在16世紀市民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是民間笑話。笑話故事鬆散,而民間故事書則已經是圍繞一個人或一件事來安排故事情節,初步具有了小說的結構。《梯爾.歐倫施皮格爾》、《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和《希爾德市民故事集》是最著名的故事書。尤其是《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僅在當時深為人們所喜愛,後來也一直在民間流傳,而且它還是後世許多作家取材的一個源泉。
17世紀文學 三十年戰爭的浩劫,使德國經濟凋敝,國家分裂,領主專制進一步鞏固。這種形勢大大阻礙了市民文學的發展。大多數市民出身的作家,不是繼承和發展16世紀市民文學的傳統,而是依附宮廷,為王公服務。他們一味摹仿外國,玩弄形式游戲,形成了所謂的「巴羅克」風格。這種宮廷文學統治了整個17世紀的文壇,而且延續到了18世紀上半葉。
17世紀的德國文學也有不少成就。馬丁.奧皮茨致力於建立新的詩歌形式,他的《德國詩論》(1624)是德國文學中第一部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他還積極支持詩人和學者為純潔德語而建立的「語言學會」的活動。弗萊明、洛高和格呂菲烏斯的詩歌標志著市民文學的新發展,而格呂菲烏斯的十四行詩和頌歌是這一發展的頂峰。
小說家格里美豪森、莫舍羅施和貝爾的作品,跟當時流行的宮廷小說不同,受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啟發,大多取材於笑話和民間故事書。格里美豪森的《痴兒歷險記》(1668)是17世紀德國文學中最有價值的作品。它發展了12和13世紀宮廷史詩以一個人為中心的寫作手法,開日後所謂「發展小說」的先河。在戲劇創作方面,重要的作家有格呂菲烏斯和韋澤。
② 德國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都有哪些批評意見
就我所知,德國漢學家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意見比較少,原因是作品不好,不去關注,不關注肯定沒有深入的批評,顧彬所言的批評意見很多指的應該是漢學家看了作品之後覺得寫的不好,也不研究寫作了。這種批評很可能是學者之間茶餘飯後的閑談,不可能是正式出版的學術著作。德國漢學太多研究傳統了,歷史研究最深厚,文學比較薄弱,其中古典文學的地位最不可動搖。市場上面向大眾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德譯本並不按照文學價值出版,學院研究者一己之力閱讀研究很有限,學院內八十年代的新文學和九十年代的一些注重形式的小說得到了出版,最矚目的是現代漢詩,對一些當代詩歌的評價相對不錯。
海外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可能主要集中在北美,華人教授比較多,很多人都有當代中國生活的經歷,經歷了紅色的青春歲月,八十年代出走,現在在各個東亞系的一個小地盤經營著自己的研究,他們的聲音也很像北美漢學的主流聲音。他們對很多當代文學作品都進行很細致的研究,批評和贊美都有,這是他們的飯碗,不批評不行。
③ 德國的反法西斯文學作品有哪些
西格斯的《第七個十字架》謳歌斗爭者的英勇,維謝特的《死者之林》描述集中營的殘酷,沃爾夫的《馬門教授》控訴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迫害、《兩人在邊境》描寫共產黨員的地下斗爭,布萊希特的《第三帝國的恐怖和貧困》白描納粹統治的社會狀況
亨利希·曼的歷史小說《亨利四世》借用16世紀法國宗教戰爭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代表民族利益的開明君主,有影射製造民族災難的希特勒的意味;布萊希特的歷史劇《伽利略傳》通過對伽利略生平事跡的重新闡釋來探索「真理與強權」的關系,《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借三十年戰爭為歷史背維謝特的小說《白水牛,或偉大的正義》,藉助於一個虛擬的印度神話,反對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極權統治,虛構幻想的背後,實際上是對納粹統治時期的政治與道德問題的深刻批判與反思。景,反映的卻同是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與災難。
④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作家和文學作品
德國著名的作家
1.歌德——(1749年8月28日 ——1832年3月22日)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2.萊辛——(1729.1.22 — 1781.2.15)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文藝批評家。作為啟蒙主義思想家,萊辛批判虛偽的宮廷風格和「虔誠」的情感,用人道主義、浪漫主義取代已陷於僵死、衰落的古典主義。主張天才與藝術創造的完美結合,反對藝術創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萊辛處於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折點,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其美學思想預示了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美學與萌芽和蓬勃發展。
3.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摯友,死後和歌德葬在一起。他還是《歡樂頌》的詞作者。
4.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在德語近代文學史上,海涅堪稱繼萊辛、歌德、席勒之後最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擅長詩歌、游記和散文的創作。
還撰寫了不少思想深邃、風格獨特並富含文學美質的文藝評論和其它論著,給後世留下了一筆豐富、巨大、光輝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海涅兼擅詩歌、散文和游記的創作,但是無論個人的性情和氣質,還是創作的成就和影響,都仍然讓我們首先尊他為一位出色的抒情詩人和偉大的時代歌手。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文學作品
1.格林《格林童話》——《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格林童話》裡面約有200多個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間的口頭傳說,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較為聞名。
2.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
3.歌德《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4.席勒《強盜》——《強盜》一劇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典型的狂飆突進青年形象。他不滿於專制與格局並存的社會現狀,卻由無力改變。他追求自由,對當時的社會提出挑戰,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後卻只能悲劇收場。
(4)德國批判文學擴展閱讀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時候,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而母親則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引導他對學習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母親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講述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聽。母親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言辭新奇而豐富,歌德常常聽得如醉如痴。也許正是傳承了母親的這種才能,歌德成年以後母親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討問題。
對於兒子的作品,母親是凡有必讀,並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論。歌德悟性很高,媽媽一點就通,並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來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麗亞·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親和家庭教師的教育,也學習騎術和擊劍。
歌德很早就已經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在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馬。14歲時,他就想參加一個田園詩協會。同時,他也喜歡戲劇,因此在法國佔領期間他頻頻造訪法國劇院。1763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見到了當時年僅7歲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學習法學。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間,歌德在萊比錫學習。他聽了作家蓋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詩藝講座,並參加了他的寫作風格練習。同時他也接受了萊比錫學院院長安瑟的繪畫課程。他愛上了凱特馨·勛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並在歡樂、輕快的詩句中,以洛可可風格傳統歌頌了這段愛情。(詩集《安內特》(Annette))
萊比錫市最著名的和擁有第二長歷史的飯店:奧厄巴克斯·凱勒飯店和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奧厄巴克斯·凱勒成了他在戲劇《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斷學業,於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蘭克福。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
⑤ 德國頹廢文學主要有哪幾個流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出現了印象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文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產生了表現主義文學。這是德國頹廢文學的3個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屬於象徵主義文學。
20世紀德語文學,包括德意志(現代又分東、西德)、奧地利及瑞士文學幾部分。
⑥ 近代德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市民文學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同時在英、法等國的影響下,德國興起了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為萊辛,從此德國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學。70年代又產生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專制的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這一運動的傑出代表。
法國大革命後,德國產生了浪漫派文學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為代表的古典文學。它們在思想意識及創作風格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它們均反映了對德國現狀的不滿情緒。歌德和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在德國文學史上被稱為文學的「古典時期」。
19世紀初葉,德國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在貧窮落後的德國,哲學家和詩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創造資產階級的理想圖像,例如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謝林的唯心主義哲學,歌德、席勒的「古典」主義文學和一些浪漫主義者的夢幻,以及貝多芬的音樂等,基本上都是這樣。
這一時期的哲學和文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康德企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這兩種互相敵對的世界觀,在他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的同時,又宣稱這個客觀世界是不能認識的,可能認識的只是現象世界。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以及他對天才、自由、藝術即游戲之類的概念的闡述,替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哲學基礎。他把藝術和審美活動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國和精神界的自由王國二者之間的橋梁,這一思想對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也起了影響。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里曾對此加以發揮。費希特擯棄了康德的理論,把「非我」看作「自我」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他的極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也成為浪漫主義的理論依據。黑格爾則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之大成,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絕對理念的「另一體」或自身發展的結果,他發揚了康德以來德國哲學的辯證思想,在哲學和藝術理論中都建立了歷史發展觀念。謝林則宣揚自然和精神、客體和主體在「絕對」中的統一。他說,自然是看得見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見的自然。這種哲學對浪漫主義運動有很大影響。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不同於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更不同於德國啟蒙文學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導的對法國古典文學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18世紀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後脫離了狂飆突進時期,在法國革命前後動盪不安的年代裡,逐漸形成了他們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歷史在不斷發展,日益接近所謂人道主義的理想,他們企圖培養完整的、和諧的人。他們的人道主義理想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傳統,但是削弱了後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內容,而提倡以寬容和妥協來解決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則、個人和社會的矛盾。他們在創作方法上強調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相結合;在藝術上要求形式完整、語言純潔。他們接受了溫克爾曼用以概括希臘藝術特點的「高貴的單純和寧靜的偉大」的看法,把希臘藝術作為典範,同時也從民間文學里吸取養分。但他們迴避革命,不想通過社會和政治的變革來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來教育人,甚至企圖在「和諧」中維持舊的社會秩序。這種建立在歷史唯心主義基礎上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他們所謂的「人類」不過是資產階級的人,所追求的自我完成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雖然反映出德國資產階級的弱點,但它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向前看的,它在藝術上有很大的成就。與此相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多數是消極的、向後看的,甚至是病態的。德國浪漫主義運動開始於18世紀90年代,結束於19世紀30年代。
當「古典」主義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這兩個名字來代表時,浪漫主義則擁有大量的作家和詩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除諾瓦利斯出身貴族外,史雷格爾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對法國革命曾一度表示歡迎,隨後由於對法國革命暴力的恐懼和厭惡,才否定現實,向後退卻。他們緬懷過去,歌頌封建的、教會的中古時代。他們標榜要創造一種「新」的文藝,實際上這是一種反動的文藝。他們繼承了狂飆突進運動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約束的方面。卻喪失了狂飆突進文學中那種戰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藝術上,同啟蒙時期文學相反,他們混淆文學藝術種類的界限;同「古典」主義文學相反,他們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語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誕的。他們寫出大量作品,藝術上的成就卻很有限,政治上則越來越趨向反動,標志著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投降。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已經是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頹廢文學的「先驅」了。
在拿破崙佔領德國的時期,德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愛國情緒高漲,涌現出一些愛國詩人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奧多爾·克爾納爾(1791~1813)等,他們號召人民行動起來,反抗法國侵略,他們的思想中含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成分。
時勢所趨,一些較晚的浪漫主義者在他們創作辭藻華麗、充滿懷古情調的作品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他們中間,有人寫出愛國詩歌,有人挖掘中古時代的文學遺產,有人搜集和整理了民間童話和民歌。也有個別作家在反對市儈習氣、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作品中顯示出現實主義的因素。此外,浪漫主義者在翻譯介紹外國文學方面也有過卓越的成績。這可以說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對德國文學做出的帶有積極性的貢獻。
維也納會議以後,德國封建勢力非常猖獗,浪漫主義文學內容更為空虛,不少的浪漫主義者美化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教會,給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裝,他們成為反動統治者的文化助手。
這期間老年的歌德卻密切注意歐洲先進國家的進步事物,繼續進行創作。他反對文學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義的傾向,不斷地批判浪漫主義脫離現實和敵視人生。他說,「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態的。」但他晚年的作品,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不能說純粹是「古典」主義的,其中含有不少積極浪漫主義的成分。
與此同時,青年海涅已經寫出清新生動的抒情詩和尖銳地諷刺德國落後現象的散文,預示德國文學一個新時代將要來臨。他的創作本來是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開始的,但他後來卻「用鞭笞答謝了老師」。
⑦ 誰知道德國古典時期的文學情況啊
我有好多部德語版小說,電子版的,不過還沒有時間去看
⑧ 現代德國文學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出現了印象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文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產生了表現主義文學。這是德國頹廢文學的3個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屬於象徵主義文學。
20世紀德語文學,包括德意志(現代又分東、西德)、奧地利及瑞士文學幾部分。
進入20世紀,德語文學有突出成就的首先當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托馬斯·曼寫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賽(1877~1962)寫了《在輪下》(1906),當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創作。亨利希·曼在20世紀初寫了長篇小說《在懶人樂園里》(1900年,又名《一部寫上等人的小說》)、《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僕》(1911~1914)。他的小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德國反動的教育制度和虛偽墮落的知識分子,展示民主力量與反動力量的沖突,十分有力。《臣僕》和後來寫的《窮人》(1917)、《首腦》(1925)組成《帝國三部曲》。前者通過欺軟怕硬的造紙廠老闆的兒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志帝國忠順奴才的典型;後兩部描寫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沖突。20世紀30年代,他還寫了歷史小說《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寫了19部長篇,55部中短篇,11部劇本,還有大量的散文與政論。
從1919~1933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高漲,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聯盟與《左翼》雜志,而且涌現了大批作家。德國主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梅林(1846~1919)、蔡特金(1857~1933)和盧森堡(1871~1919)均寫了不少文藝論著。無產階級作家還有貝希爾、沃爾夫、托勒等由表現主義轉到無產階級立場上來。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00~),著名作品有廣泛反映20世紀20年代各國政治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同伴們》(1932)、反法西斯小說《月之路》(1935)等。從文學形式上來分,長篇小說有格倫貝格的《魯爾烈火》(1926)、圖雷克的《一個無產者自述》等等。詩歌有貝希爾的詩集《王位上的屍體》(1925)等等。戲劇方面,有沃爾夫和布萊希特等。沃爾夫(1888~1953),代表作是揭露法西斯的話劇《馬門教授》(1933~1934),《氰化鉀》也是他的作品。布萊希特(1898~1956)是著名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他建立了獨特的稱作「敘事性演劇」的戲劇理論體系。他的作品主要有劇本《三角錢的歌劇》(1928)、《母親》(1932年,據高爾基小說改編)、《卡拉爾大娘的槍》(1937)、《伽利略傳》(1939)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這時期的名著有捷克德語作家基希的報告文學《神秘的中國》(1933)、沃爾夫的劇本《馬門教授》(1935)和《博馬舍》(1941)、貝希爾的詩《1937的祖國》、布雷德爾的小說《父親們》(1941)、西格斯的小說《第七個十字架》(1942)等等。
這個時期的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有的在思想上受左翼文學影響,有的在藝術上受現代派影響,亨利希·曼的《帝國》的後兩部、托馬斯·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四部曲,都是力作。其他著名作家作品有福伊希特萬格(1884~1958)他的《候車室》三部曲:《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流亡》(1942)寫了納粹的形成與發展,批判了法西斯的罪惡。他另有3部曲《約瑟夫斯》(1932~1942)、《冒牌的尼羅》(1936)、《西蒙》(1945)以及戰後寫的關於西班牙畫家的《戈雅》(1951)。和平主義者雷馬克(1898~1970)的《西線無戰事》(1929)與雷恩的《戰爭》(1928)一樣都是優秀反戰小說。雷馬克通過8個普通士兵的痛苦的戰壕生活,揭露戰爭的恐怖。他還寫有反法西斯的小說《流亡曲》(1941)和《凱旋門》(1946)。奧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學貢獻的作家,他的《三大師》(1920)與《三詩人》(1928)等是優秀的傳記,也是深刻的文學評論。他的小說集《馬來狂人》(1922)、《感覺的混亂》(1927)、《象棋的故事》含蘊極豐。唯一的長篇《焦躁的心》(1938)寫癱瘓少女的愛情與自殺,十分深刻。茨威格善於寫孤獨者的奇特遭遇。《一個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時》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細膩地分析了資產階級婦女的心理,影響頗深。
20世紀20年代,表現主義發生了左翼與右翼的分化,中間派在藝術上成就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他影響著幾代現代派作家。其他還有:凱澤(1878~1945)的《珊瑚》(1917)、《煤氣》(二部,1918年,1920)三部曲寫瓦斯工人的受剝削。托勒(1893~1939)的《群眾和人》(1921)、《機器破壞者》(1922)表現了無產階級的斗爭。施特思海姆、考考施卡等也寫了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主德國的文學以社會主義文學為主,其中著名詩人,除了貝希爾以外,還有魏納特(1890~1953)。這位20世紀20年代就著名的無產階級詩人在他眾多的詩篇中,號召反對法西斯,熱情歌頌社會主義。小說家除了布雷德爾、西格斯,有成就的還有寫《創奇跡的人》(1957年,1973)的施特里特馬特(1912~)、寫《被分裂的天空》(1963)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芙(1929~)、寫《少年維特之新煩惱》(1972)的普倫茨多夫(1934~)等等。戲劇方面,突出的是布萊希特(1898~1956)的《高加索灰闌記》(1946)、《伽利略傳》(1947)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60、70年代,民主德國卓有成效的作家還有賴曼、康特、布勞思、諾伊奇、庫納爾特等等。
聯邦德國戰後最先出現的是以博歇爾特(1921~1947)為代表的「廢墟文學」。1947年成立「四七社」,一批作家迅速震動文壇,其中有伯爾、格拉斯、瓦爾澤、沙呂克和奧地利的巴赫曼、漢德克等等。亨利希·伯爾(1917~1985)的長篇小說《一個婦女周圍的群像》(1971年,中譯名《萊尼和他們》)、《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通過善良婦女的受迫害,控訴了西方社會。京特·格拉斯(1927~)的「但澤三部曲」:《鐵皮鼓》(1959)、《貓與鼠》(1961)、《非人的歲月》(1963)既回顧了法西斯統治的殘暴,又揭露了現實資本主義的丑惡。西格弗里德·倫茨(1926~)的《德語課》(1968)以警察兒子在德語課作文中回憶往事形式,寫出了納粹時期人們悲觀絕望的心理。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1942~)的劇本《卡斯帕爾》(1968~)以痴人學話形式表現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1961年工人文學家成立了「六社」,1970年又成立「勞工界文學社」提倡工人文學與紀實文學。20世紀70年代,紀實文學發展引起日記體、自傳體小說盛行。戲劇方面受歡迎的是霍赫胡特(1931~)的《助產士》(1971)、《獵人之死》(1976~)和彼得·魏斯(1916~)的《馬拉薩德》(1964)。
現代瑞士德語文學以弗里施與迪倫馬特的小說與戲劇最引人注目。弗里施(1911~)的鬧劇《中國長城》(1947)讓秦始皇、拿破崙、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同時代的人物同台,喜劇《唐璜》《老婦還鄉》(1956)揭露了西方金錢萬能的現象,《物理學家》(1962)說明強權爭霸對科學的侵佔。他們的戲用誇張手法,寫異化現象,也有人歸之為荒誕戲。
⑨ 《化裝舞會》選自《世界文學》,作者是德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亨利希·曼,判斷是否正確
正確 可 追問 亨利希·曼當之無愧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德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