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中的「理性」到底是指什麼有的說是追求自身利益,有的說是目標最大化
經濟學中的「理性」的概念來源於「理性人」假設,即每一個個人或群體等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精於計算和判斷的,不會感情用事,亦不會盲從;因此在經濟活動中「理性人」做出的經濟行為都是利己的,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因此所謂的「理性」,不但是追求自身利益,而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在個人經濟行為上往往表現為消費者追求消費者均衡,即其購買的最後一單位商品的效用比上價格要等於貨幣的邊際效用;在群體經濟行為上表現為廠商追求生產者均衡,其均衡條件為MC=MR,即邊際效用等於邊際收益。
❷ 經濟學中的「理性」是怎樣的理解的
這里的理性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說每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這個利益不不專單純是指鈔票
而是屬指utility
翻譯成「功用」
功用包含的就比較廣了
比如我賺了錢了就喜歡全捐給敬老院
雖然我沒有金錢上的實際利益所得
但是我高興
我甚至比我賺到那些錢還高興
那我的utility就達到了最大化
當然有人就會認為我是傻瓜
因為從他的角度看這不是他想要的
所以utility是無法做橫向比較的
❸ 在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
經濟學中,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內一般性的抽容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❹ 經濟學理性是什麼
在西方經濟學中,對預期的關注由來已久,最先在專著中論述預期的是凱恩斯,但是凱恩斯學派關於預期的論述是零散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從根本上講,凱恩斯的預期觀是「非理性」的預期觀。此後經濟學家約翰.穆斯(Jhon.MMth)、羅伯特.盧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別對預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最終形成了以盧卡斯為首的理性預期學派。 預期基本可以分類為1.靜態預期;2.外推型預期;3.適應性預期;4.理性預期。 前面三種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是指經濟當事人為避免損失和謀取最大利益,會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對所關心的經濟變數在未來的變動狀況作出盡可能准確的估計。 理性預期學派藉此認為政府的經濟政策趨於無效,也就是說政策在實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當人們理性預期到政策目標的時候,就會採取相應的行為,對政策作用起到抵銷的作用。因為他們認為政府經濟政策這所以有效,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人們對政策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中間變數是無知的。人們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會自動成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當人們有了理性預期以後,政策就會無效。 經濟政策無效論是理性預期最終的理論歸素,因此他們據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場自我調節的能力,政府應避免對經濟的不必要干預。
❺ 經濟學所說的理性是指
理性經濟人」是現實經濟生活當中一般人的抽象,在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合乎所謂理性的,都是以利己為動機的,並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得自身最大的經濟利益。就是經濟學家通常告訴我們的「理性」就是一個人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偏好」。
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從經濟學中發展出來的一個理論。它最早追溯到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經濟人」概念。斯密在當時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的背景下總結認為,自利原則不僅是個人經濟行為的動因,同時也是促進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每個人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時,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將資源運用於有利於社會的用途。斯密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抽象出了以自利心為行為動機和一般人性特徵的「經濟人」假設,並以此為核心構建出了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體系。對理性經濟人這一假設,各經濟家各執一詞。
❻ 名詞解釋:經濟學理性是什麼。
1)經濟學「理性」的第一個涵義是「人的自利性」假設。這只是一個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的假設。在亞當·斯密那裡,人的雙重本性包括(甲)自利性(self-interest),(乙)社會性(socialaffectivity)。因此,在古典經濟學裡面原本沒有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對立。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奧地利學派的熊彼特(J.A.Schumpeter,其巨著《經濟分析史》最初是為韋伯《社會經濟年鑒》卷一寫的社會學論文)和社會學家韋伯(其主要教授職稱都是經濟學職稱)。但是,對目前最重要的一批經濟學家(例如貝克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艾智仁A.Alchian)來說,人的社會性歸根結底是基於人的自利性基礎之上的所謂「啟蒙了的利己主義」,(theenlightenedegoism)。而人的自利性是生存競爭和社會進化的結果。換句話說,經濟學家觀察到的社會競爭的倖存者都好象是按照「自利原則」行事的人;那些不按照自利原則行事的人已經消亡。(2)經濟學「理性」的第二個涵義是「極大化原則」(也可以表示為「極小化原則」)。這是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所做的貢獻,也是奧地利學派(參閱馮·米塞斯VonMises,《人類行為》)發起的「邊際革命」的結果;它承接著邊沁(J.Bentham)關於「幸福與痛苦」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學,同時引進了實證主義的「行為」概念。個體對最大幸福的追求,或等價地追求最小化「痛苦」,導致形式邏輯上的「極大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理性選擇」將幸福擴大到「邊際」平衡的程度:個體為使「幸福」增進一個邊際量所必須付出的努力,相等於這一努力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在馬歇爾(1902年《經濟學原理》第十版的序言)看來,決定人類行為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力量是經濟的和宗教的。這一看法已經被現代經濟學遺忘了。在薩廖爾遜(P.Samuelson,1947年版FoundationsofEconomicAnalysis)看來,宗教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可以通過效用函數的參數來反映,從而一切人類行為歸根結底可以由極大化效用函數來解釋。(3)經濟學「理性」的第三個涵義,是每一個人的自利行為與群體內其他人的自利行為之間的一致性假設。這導致了「社會博弈」的現代看法。經濟學由此與社會學面臨著共同的基本問題。
❼ 西方經濟學的理性人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中,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❽ 經濟學理性的定義
西方抄經濟學家指出,所謂襲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❾ 微觀經濟學"理性人"的基本特徵是
每一個從事經濟抄活動的人襲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具體地說,消費者追求滿足(效用)最大化,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則追求目標決策最優化。
❿ 什麼是經濟學理性
理性:經濟學中的理性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一就是成本小於收益,或者說收益大於成本;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二是帕累托改進,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變壞的情況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最基本意義的規定之三是像一個經濟人一樣的思考.
因此,理性可以用來面對任何問題,涉及情感或情緒時,理性行為同樣存在,盡管人常說"不理性",但我們對這種"不理性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時,行為人仍然是非常理性的.
另外,還要辨別的一點觀念是,理性不是一個穩定的事物,理性隨著考慮受限條件越多則越大,反之越小.舉例來說,當你想殺人時,你的理性就決定了你這個行為的表現形式及結果,殺人要承擔罪責,殺人會給對方家庭造成傷害,殺人會讓對方的利益徹底消失,殺人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承擔傷害等等
所以,後來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其實有限理性是常態理性.你可以想想看,你一生之中有沒做過完美無瑕的行為?我們在事後總覺得當時可以做得更好,或者用了很多"要是^^^^^,就會^^^^"等.這說明理性是任何時候都存在,可以用來處置和對待任何事情,只要記住三個最基本的規定,你就是理性的.
你自己可以再仔細想想那三條最基本的規定,在你做出決策時候,你是否考慮到了,就知道你當時是否屬於理性了
在西方經濟學中,對預期的關注由來已久,最先在專著中論述預期的是凱恩斯,但是凱恩斯學派關於預期的論述是零散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從根本上講,凱恩斯的預期觀是「非理性」的預期觀。此後經濟學家約翰.穆斯(Jhon.MMth)、羅伯特.盧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別對預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最終形成了以盧卡斯為首的理性預期學派。
預期基本可以分類為1.靜態預期;2.外推型預期;3.適應性預期;4.理性預期。
前面三種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是指經濟當事人為避免損失和謀取最大利益,會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對所關心的經濟變數在未來的變動狀況作出盡可能准確的估計。
理性預期學派藉此認為政府的經濟政策趨於無效,也就是說政策在實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當人們理性預期到政策目標的時候,就會採取相應的行為,對政策作用起到抵銷的作用。因為他們認為政府經濟政策這所以有效,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人們對政策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中間變數是無知的。人們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會自動成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當人們有了理性預期以後,政策就會無效。
經濟政策無效論是理性預期最終的理論歸素,因此他們據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場自我調節的能力,政府應避免對經濟的不必要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