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篇《紅與黑》的賞析
剛寫的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紅與黑讀後感
摘要:該書主要是描寫下層平民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脹和破滅的悲劇。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是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代錶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的黑夜。在我看來紅是於連那顆不甘寂寞的心,黑則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最終黑夜熄滅了人們的熱血。
關鍵詞:紅與黑 平民 於連 讀後感 野心
如果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那就應該為他的野心而奮斗,哪怕這種奮斗要以生命為代價。於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只要去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一切就都會來。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這是我們的先行者一生的骨架。在那個英雄呼之欲出卻又被保守戕害的年代,於連直面現實渴望著「拿破崙的重生」,決心實現青年時代的所有英雄夢想,並勇於和阻礙他達到目的的社會展開斗爭。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但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
於連有著極其敏銳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著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系著。他在瓦爾諾家裡參加晚宴請後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築在其上的享樂生活,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
他有著極其復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為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僕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但是「為了能夠飛黃騰達,比這再困難得多的事他都能去做」。不過在鼓舞著他的英雄主義的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野心這兩種「熱情」中,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正因為如此,他義無反顧地拒絕向資產階級貴族控制的法庭求饒。
他是這樣一個群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為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癒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為自己的英雄氣概去實現吧。
於連的兩次愛情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沖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於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於於連他的愛情道路則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為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於他的責任,或為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為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為了將來為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借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他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
《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著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於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為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於他。自古英雄美女才是愛情的最佳歸宿,我們不能成為英雄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擁有英雄氣概。我們追求幸福,然而當我們撿到它遺留的金鬃毛時才幡然悔悟它就在我們身邊。愛情也是如此,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是開掘他,先讓自己有英雄氣概。
所以當於連實現他自己野心的時候,一切附加值就都來了,包括愛情
② 《紅與黑》的賞析如何寫
《紅與黑》讀後感
讀了《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了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盡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盡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紅與黑》讀後感(6)_800字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斗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嚮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私人秘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女瑪特兒。正准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著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里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里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偽。
③ 紅與黑 精彩片段賞析
沒讀過,這是在豆瓣上找的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說的名字。自小說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著讀者反復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說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復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義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說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勛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勛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說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說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勛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借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著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著整個世界,他們望著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里教堂的鍾聲在遠處回盪。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說:『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飛黃騰達的偉大計劃。他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開始發奮攻讀神學,希冀用《聖經》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嚮往埋在心底,但時時於不經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上顯露無遺。於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閱讀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納爾家任家庭教師時竟隨身藏著拿破崙的頭像。他不僅懷著在復辟王朝的統治下被視為忤逆的敵對的政治嚮往和異端的價值標准,還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那個壓抑他、扼殺他、擠兌他的社會里,一直神經緊綳,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准備進行戰斗。而在這種戰斗的心理准備中,他總是把拿破崙作為激勵鬥志的榜樣,以拿破崙的回憶錄作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為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會里孤軍奮戰,卻得不到命運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眼中仍是個「對於頭腦發達到足以領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投入為謀求個人幸福而奮斗的偉大事業,庸碌地活著實與死亡無異。當所有幻想的不可實現性在他面前驟然呈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乞求赦免,因為即便能逃脫司法的懲處而苟延殘喘,命運的判決也早已把他投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最後在法庭上的那段發言是他生命的絕唱。個體的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
紅與黑也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激烈沖突。於連屬於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一代知識青年,受大革命種種新觀念的熏陶,拿破崙豐功偉績的鼓舞,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唯一合理依據。他雄心勃勃,意志堅強,在智力與毅力上遠優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處處受人輕視。對自身地位的不滿,使他對這個社會抱有一種天生的仇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場。「由於受遭人歧視的想法的困擾,主人公就像一匹受驚的馬,隨時隨地准備全力以赴投入戰斗,擊退那些有權譏笑和懲處的人。這是一個與整個社會抗爭的不幸的人。」同時,追求財富的目標的第一步是離開韋里埃,「他在這兒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想像力都僵化了」,他要「拿起武器」,向上流社會進軍。他代表著資產階級個性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心的一面,其對立面是腐朽落後的復辟勢力。他以平民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於連的以個人為核心的、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也註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置障礙,終於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後在法庭上,他總結自己的一生為:「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
於連的不幸在於懷著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作為拿破崙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績、偉大事業和自由的嚮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尋找一種比現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松的生存形態。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冰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有意或無意向現實妥協,變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漸漸燃盡。然而他畢竟不屬於那個統治階級,當被那個階級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回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坐標上簡短而崎嶇的軌跡終於不再延續。紅色的鮮活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司湯達不同於巴爾扎克,在他眼中藝術的重要任務不是描摹宏觀世界,反映業已存在的現實,而是把個人的自我的微觀世界擴展成大世界。他透過於連的心靈折射紛紜繁復的現實關系,通過個體人物展現時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反過來,也不難發現,存在於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矛盾、沖突與斗爭也不可避免地內化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於連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就是紅與黑的化身。
歷史的劇烈顛簸給這一代人帶來的陣痛和眩暈,是「世紀病」的精神病根。對歷史反復的失望、反感、怨恨,對拿破崙帝國的嚮往、緬懷和理想化情感,是「世紀兒」們基本的精神狀態。於連身處這個時代,有這兩方面情感的明顯印記,但他不同於那些沉溺於個人情感的泥潭、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個性單一扁平的「世紀病」患者:他不像塞南古的奧倍曼和夏多布里昂的勒內那樣因不滿現狀而逃避現實,不像貢斯當的阿道爾夫和繆塞的沃達夫那樣因百無聊賴而在愛情中尋求排遣,也不像巴爾扎克的拉斯蒂涅和呂西安,除了名利之外沒有其它信仰……於連的性格要復雜、微妙得多。他是啟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崙的崇拜者,他為尋求個人幸福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而投身人生的戰場。為了成功,他使自己的行為與真實思想分離: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把整部《聖經》看作謊言,卻需要裝出一副熱烈的、虔誠的面孔,將《聖經》和《教皇論》讀到倒背如流;明明憎恨貴族特權,卻不得不用包藏著「痛苦的野心」的熱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反動貴族的秘密會議送情報……在那個腐朽的「上流社會」里,他是唯一能以冷靜、批判的眼光觀察一切的人,他洞悉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能,耶穌會教士的偽善、貪婪,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寡廉鮮恥,並在心裡痛斥、咒罵這一切。然而,他的人生目標驅使他進入「陰謀和偽善的中心」,與那些「社會蠹賊」周旋,最終達到分享他們的利益與特權的目的。
於連全部的武器只是:野心與虛偽。但這兩件武器並不鋒利,在變幻的現實中它們每每或磨鈍了利刃,或消隱了寒光。野心是於連行為的原動力,是獲得他的理想生活的重要手段,然而野心在他身上卻表現出雙重性。「它(指於連的野心)有時表現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有時卻是一種朦朧的願望,變化的形勢隨時可以使之沉睡獲將之喚醒。事實上,它是和對立的願望,或者復仇的願望相聯系的,並隨著這種願望的強烈程度變化而波動不定。」甚至可以說,野心並不是於連固有的特質,它只是在特殊的原因下才冒出來。於連「野心勃勃,因為憑著細密的心思,他感到有去獲取金錢帶來的幾多歡樂的需要」。抑或,「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於連就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他的野心勃勃的計劃里」。而當他處在幸福的當頭,相反,「於連不再去思考他的野心,以及他那些實行起來困難重重的計劃了」。當他獲得十字勛章時,他想到的是「我當遵照給我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動」;當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贈與的領地、封號和騎士頭銜,以為即將實現自己的一切願望時,他大喜過望,原先的野心頃刻消散殆盡。於連的野心並非源於根深蒂固的征服這個社會的斗爭策略,社會的接受和承認是他的野心的絕好的消除劑。再看虛偽。於連深知在這個充斥著謊言與假象的世界中,一套必要的策略是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虛偽是掩蓋內心、求得發展的最好的工具。他也自知並暗自宣稱自己是虛偽的,同時處處實踐著他的虛偽。然而,事實是他有太多與包圍他的社會格格不入的特質,阻礙著他將受公共輿論贊許的那些個角色演得爐火純青。在偽裝的實踐中他少有成功,往往在激起他極端厭惡和沮喪的時刻敗下陣來。瓦勒諾家的晚宴上,當人們禁止隔壁貧濟院的窮人唱歌後,「盡管於連有過多次運用虛偽的經歷,但此時他感覺到一顆大大的淚珠順著他的臉頰滑落」。 內心的真實情感一不小心沖破虛偽的面具而赫然顯露出來。在扣問自己的靈魂時,於連終於不堪虛偽的重負,重新直面心靈的本真。由此觀之,於連只是一個蹩腳的野心家和虛偽者。
若熾熱的勃勃雄心是「紅」,陰郁的虛假和偽善是「黑」,「紅」即不時為「黑」所玷染,「黑」又常常淡化、褪去本色,隱約透出「紅」的影子。紅與黑的主題在於連的身上既對立,又融合,在不斷地交戰、妥協與滲透中將人物的命運層層鋪開,將作品的主旨推向頂點。
紅,與,黑,從這兩種色彩中可解讀出無限豐富的內涵。矛盾,是所有解釋的共同本質。一位現代詩人有兩句詩:這個世界充斥了色彩/ 色彩中存在著矛盾/ 所以這個世界充滿了矛盾。這幾句詩作為論斷來講在邏輯上很難說是經得起推理的,但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世界組成和運行的哲學的角度,頗有些味道。對於紅與黑,各人有不同的解讀,能從玩味和體驗中獲得些許審美樂趣,也就足夠了。
④ 求《紅與黑》書評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詞。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復,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秘密的活動著。對於書名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等。
⑤ 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講,可否認為司湯達的《紅與黑》在以一種尷尬的英雄主義話語路徑書寫神話
我不這樣認為。
於連不是神話式的人物,問題的前半段是對的,司湯達的《紅與黑》是以一種尷尬的英雄主義話語路徑書寫的,但不是神話。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於連是一個偏激的,懷才不遇的社會下層人士。出身是他最大的問題,也是形成他性格的最大的因素。
⑥ 司湯達著名的文學評論文章是他以義大利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是他著名的長篇小說有《紅與黑》和和
文學評論文章應該是《義大利繪畫史》。
他以義大利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是回《義大利答軼事》
他著名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
本人最近在寫司湯達,剛開始看~~~~~~~嘿嘿
你也可以參看下網路的鏈接詞條~~~~
⑦ 急求一篇紅與黑的作品賞析
參考一下..........
疑慮和矛盾中的於連
無疑,《紅與黑》是一部充滿著魅力的作品。西方關於研究司湯達的作品數量足以與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等量齊觀。的確,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中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涌的各方斗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偽。而在我看來,《紅與黑》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都絕不僅僅在於該作品所體現出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記得藍棣之老師曾經說過,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大大不同於記錄社會的高級文件,文學的意義也絕不僅在於記錄,我想,是《紅與黑》中主人公於連充滿著無限矛盾與反差的各種思想和行為,更足以讓每位讀者看得目瞪口呆卻又如痴如醉,足以讓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萬次。
我們隨便從中挑一段來讀,便很容易看出於連的極端細膩和敏感。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於連已經通過出色地背誦拉丁文《聖約》贏得了德·瑞納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憑著他清秀的長相、少年的自尊打動了德·瑞納夫人的芳心。而於連卻出於一種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證明點什麼的心理,望著她,彷彿她是個仇敵,他正要上前和她決斗交鋒……
就是這樣,這個怪異的於連牢牢抓住了讀者們的心。於連的敏感和細膩、倔強是天生的,他還擁有著超群的記憶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權勢則是後天環境的賦予。於連確實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嚴被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可以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到手的錢財,因為他需要的是別人的尊重。但他對於"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終把他引向了歧途。
於連雖然有著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義的熱情,但當他得到了拉莫爾公爵的賞識時,他卻逐步地向貴族勢力妥協了,這時的於連彷彿只知道為拉莫爾公爵的一場政治陰謀走足報信。在他的個人奮斗歷程中,他經歷著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協。他是機智聰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們只能說他是天真而無知的,比起整個社會中精心鑽營的人們來,他是無力的,也是無助的。
左拉在《論司湯達》中是這樣寫的:"他(司湯達)停留在一種抽象的意願里,他要人這種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邊站著,然後宣告只有心靈是高貴的"。左拉覺得於連是"完全裝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機器","純粹在思辯中產生的創造物",他"專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張自然主義的左拉認為司湯達在創作中帶有觀念學者和邏輯學者的身份,於連似乎只是永遠在心理活動,外界的事務,哪管它春夏與秋冬,能對於連產生震動的永遠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別人對他的輕蔑與尊重。這不也正說明了作者對於連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畫嗎?
《紅與黑》中於連的心理在疑慮和矛盾中掙扎,對於人物的思索是一個極大的寶庫,采之不竭,魅力無窮!
⑧ 紅與黑讀後感2000字
《紅與黑》讀後感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說的名字。自小說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 筆,也不斷地引領著讀者反復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說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 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復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 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義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說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勛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 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勛章,……該如何解讀這個 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說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說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勛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 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借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 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 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 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著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著整個世界,他們望著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 有他們教區里教堂的鍾聲在遠處回盪。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說:『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 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飛黃騰達的偉 大計劃。他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開始發奮攻讀神學,希冀用《聖經》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向 往埋在心底,但時時於不經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上顯露無遺。於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閱讀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納爾 家任家庭教師時竟隨身藏著拿破崙的頭像。他不僅懷著在復辟王朝的統治下被視為忤逆的敵對的政治嚮往和異端的價值標准,還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那個壓抑他、 扼殺他、擠兌他的社會里,一直神經緊綳,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准備進行戰斗。而在這種戰斗的心理准備中,他總是把拿破崙作為激勵鬥志的榜樣,以拿破崙的 回憶錄作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為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 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 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會里孤軍奮 戰,卻得不到命運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眼中仍是個 「對於頭腦發達到足以領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投入為謀求個人幸福而奮斗的偉大事業,庸碌地活著實與死亡無異。 當所有幻想的不可實現性在他面前驟然呈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乞求赦免,因為即便能逃脫司法的懲處而苟延殘喘,命運的判決也早已把他投入了萬劫不復的地 獄。最後在法庭上的那段發言是他生命的絕唱。個體的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
紅與黑也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激烈沖突。於連屬於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一代知識青年,受大革命種種新觀念的熏陶,拿破崙豐功偉績的鼓舞, 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唯一合理依據。他雄心勃勃,意志堅強,在智力與毅力上遠優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 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處處受人輕視。對自身地位的不滿,使他對這個社會抱有一種天生的仇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場。「由 於受遭人歧視的想法的困擾,主人公就像一匹受驚的馬,隨時隨地准備全力以赴投入戰斗,擊退那些有權譏笑和懲處的人。這是一個與整個社會抗爭的不幸的人。」 同時,追求財富的目標的第一步是離開韋里埃,「他在這兒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想像力都僵化了」,他要「拿起武器」,向上流社會進軍。他代表著資產階級個性 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心的一面,其對立面是腐朽落後的復辟勢力。他以平民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於連的以個人為核心的、與封建觀 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也註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 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置障礙,終於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後在法庭上,他總結自己的一生為:「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
於連的不幸在於懷著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作為拿破崙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績、偉大事業和自由的嚮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尋找一 種比現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松的生存形態。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冰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有意或無意向現實妥協,變 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漸漸燃盡。然而他畢竟不屬於那個統治階級,當被那個階級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 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回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坐標上簡 短而崎嶇的軌跡終於不再延續。紅色的鮮活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司湯達不同於巴爾扎克,在他眼中藝術的重要任務不是描摹宏觀世界,反映業已存在的現實,而是把個人的自我的微觀世界擴展成大世界。他透過於連的心靈 折射紛紜繁復的現實關系,通過個體人物展現時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反過來,也不難發現,存在於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矛盾、沖突與斗爭也不可避免地內化為主 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於連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就是紅與黑的化身。
歷史的劇烈顛簸給這一代人帶來的陣痛和眩暈,是「世紀病」的精神病根。對歷史反復的失望、反感、怨恨,對拿破崙帝國的嚮往、緬懷和理想化情感,是 「世紀兒」們基本的精神狀態。於連身處這個時代,有這兩方面情感的明顯印記,但他不同於那些沉溺於個人情感的泥潭、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個性單一扁平的 「世紀病」患者:他不像塞南古的奧倍曼和夏多布里昂的勒內那樣因不滿現狀而逃避現實,不像貢斯當的阿道爾夫和繆塞的沃達夫那樣因百無聊賴而在愛情中尋求排 遣,也不像巴爾扎克的拉斯蒂涅和呂西安,除了名利之外沒有其它信仰……於連的性格要復雜、微妙得多。他是啟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崙的崇拜 者,他為尋求個人幸福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而投身人生的戰場。為了成功,他使自己的行為與真實思想分離: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把整部《聖經》看作謊言,卻需 要裝出一副熱烈的、虔誠的面孔,將《聖經》和《教皇論》讀到倒背如流;明明憎恨貴族特權,卻不得不用包藏著「痛苦的野心」的熱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務,甚至冒 著生命危險為反動貴族的秘密會議送情報……在那個腐朽的「上流社會」里,他是唯一能以冷靜、批判的眼光觀察一切的人,他洞悉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 能,耶穌會教士的偽善、貪婪,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寡廉鮮恥,並在心裡痛斥、咒罵這一切。然而,他的人生目標驅使他進入「陰謀和偽善的中心」,與那些「社會蠹 賊」周旋,最終達到分享他們的利益與特權的目的。
於連全部的武器只是:野心與虛偽。但這兩件武器並不鋒利,在變幻的現實中它們每每或磨鈍了利刃,或消隱了寒光。野心是於連行為的原動力,是獲得他的 理想生活的重要手段,然而野心在他身上卻表現出雙重性。「它(指於連的野心)有時表現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有時卻是一種朦朧的願望,變化的形勢隨時可以使之 沉睡獲將之喚醒。事實上,它是和對立的願望,或者復仇的願望相聯系的,並隨著這種願望的強烈程度變化而波動不定。」甚至可以說,野心並不是於連固有的特 質,它只是在特殊的原因下才冒出來。於連「野心勃勃,因為憑著細密的心思,他感到有去獲取金錢帶來的幾多歡樂的需要」。抑或,「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於連 就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他的野心勃勃的計劃里」。而當他處在幸福的當頭,相反,「於連不再去思考他的野心,以及他那些實行起來困難重重的計劃了」。當他獲得十 字勛章時,他想到的是「我當遵照給我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動」;當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贈與的領地、封號和騎士頭銜,以為即將實現自己的一切願望 時,他大喜過望,原先的野心頃刻消散殆盡。於連的野心並非源於根深蒂固的征服這個社會的斗爭策略,社會的接受和承認是他的野心的絕好的消除劑。再看虛偽。 於連深知在這個充斥著謊言與假象的世界中,一套必要的策略是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虛偽是掩蓋內心、求得發展的最好的工具。他也自知並暗自宣稱自己是虛偽的, 同時處處實踐著他的虛偽。然而,事實是他有太多與包圍他的社會格格不入的特質,阻礙著他將受公共輿論贊許的那些個角色演得爐火純青。在偽裝的實踐中他少有 成功,往往在激起他極端厭惡和沮喪的時刻敗下陣來。瓦勒諾家的晚宴上,當人們禁止隔壁貧濟院的窮人唱歌後,「盡管於連有過多次運用虛偽的經歷,但此時他感 覺到一顆大大的淚珠順著他的臉頰滑落」。 內心的真實情感一不小心沖破虛偽的面具而赫然顯露出來。在扣問自己的靈魂時,於連終於不堪虛偽的重負,重新直面心靈的本真。由此觀之,於連只是一個蹩腳的 野心家和虛偽者。
若熾熱的勃勃雄心是「紅」,陰郁的虛假和偽善是「黑」,「紅」即不時為「黑」所玷染,「黑」又常常淡化、褪去本色,隱約透出「紅」的影子。紅與黑的主題在於連的身上既對立,又融合,在不斷地交戰、妥協與滲透中將人物的命運層層鋪開,將作品的主旨推向頂點。
紅,與,黑,從這兩種色彩中可解讀出無限豐富的內涵。矛盾,是所有解釋的共同本質。一位現代詩人有兩句詩:這個世界充斥了色彩/ 色彩中存在著矛盾/ 所以這個世界充滿了矛盾。這幾句詩作為論斷來講在邏輯上很難說是經得起推理的,但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世界組成和運行的哲學的角度,頗有些味道。對於紅 與黑,各人有不同的解讀,能從玩味和體驗中獲得些許審美樂趣,也就足夠了。
⑨ 《紅與黑》作品的賞析
http://www..com/s?wd=%BA%EC%D3%EB%BA%DA+%C9%CD%CE%F6&cl=3
⑩ 紅與黑的賞析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
作品講述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該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