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電影文學評論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電影文學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3-24 17:05:35

文學評論的角度

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我的父親母親》是電影。電影是集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音樂、美工、剪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特技等於一身的一種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影視評論既可對諸多方面做綜合評論,亦可對某一方面做重點評論。

文學評論與一般的思想評論是不同的。思想評論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和人們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思想問題,目的是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分清是非;它可以通過各種各樣,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論證,只要緊扣你所要闡明的觀點就行。

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繪畫、影視等);評論的目的是通過對其思想內容,創作風格,藝術特點等方面議論、評價,提高閱讀,鑒賞水平,評論時當然可以旁徵博引,引用各種材料論證,但這旁徵博引的各種材料,應是與文學作品有關的,而文學評論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來自所評文學作品本身。

另外文學評論與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當然從某一角度講,文學評論首先要基於對作品的分析,沒有分析何來評論;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對作品的評價。但之間仍是有區別的,分析作品側重是談作品「是這樣」;而評論側重是談作品「為什麼是這樣」,「這樣好不好」。

文學評論必須對作品有總的評價,並且對你這個評價有一定論證過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對作品要有總評價。

另外在寫文學評論時,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樣會用原材料擠掉你的論述;評論點要集中,鮮明。評論角度不要過大,比如你寫「評《紅樓夢》」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從何處下手評?很難寫,如果你把它縮為「評《紅樓夢》中人物的對話」,進而再縮小角度為「評《紅樓夢》鳳辣子的語言特徵」就容易下筆了。

觀點要鮮明,要用確鑿的材料的闡析去支持觀點,引證的材料首先要來自作品本身,當然還可旁徵博引,材料分析和觀點要始終保持一致。對讀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評論前要對其有關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現在新的語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類文學作品,而且選的基本都是文情並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視節目也相當豐富。同學們應拿起筆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寫寫文學評論。不但可以提高閱讀,鑒賞能力,還能提高你的書面表達能力。下面給同學展示幾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寫的《我的父親母親》的評論。前面已展示了幾篇他們寫的《觀後感》,你們把前後所展示的例文比較一下,然後談談觀(讀)後感與文學評論的異同。

❷ 電影賞析3000字

《勇敢的心》影評
當你追尋一種事物的信念成為一種執著時,那麼他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
我們生活在缺少信仰,缺失英雄的年代。
正是因為我們的迷失,這個時代才變得如此物質;正是因為我們的孤獨,才出現了偶像,湮沒了英雄。
《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為了自由的夢想,獻出了生命,他追尋自由的這種信念儼然成為了一種象徵、一種符號、一種信仰。一種集結所有追尋自由人的精神向導。正是因為他的付出才喚醒了更多崇尚自由的蘇格蘭人加入到反抗暴政的大軍中,正是因為他,布魯斯才從腐朽的王權中徹底覺醒,甘願放棄一切,金錢、政權和地位,全身心的成為一名追求自由的蘇格蘭領袖,而不是他父親那樣勢利、冷漠的政客。
華萊士的死成就了一切,也成就了他那顆追尋自由的心...
華萊士的家族註定了威廉·華萊士的不幸。
電影一開始就表現了蘇格蘭人民為自由所付出的犧牲和英格蘭國王「長腿」的狡詐和殘忍。華萊士的父親和哥哥以及不畏暴政的蘇格蘭人民在反抗英格蘭不公正待遇的戰斗中犧牲,也就是在那一晚,在小華萊士的夢中,父與子的對話第一次揭示出了整部電影的主題「自由」。
父親和哥哥的死也暗示了這個家族抗爭暴政不幸的第一步;在安葬那一晚長者用蘇格蘭本土特有的祭奠亡靈的方式緬懷逝者,叔父告訴小華萊士他和他的父親也是用這種方式告慰小華萊士爺爺的,這是第二步。表明整個家族都是不畏暴政之人;
當成年後的華萊士回到故土,三位蘇格蘭長老邀請他參加秘密會議時,華萊士拒絕了,同時他詢問美侖的父親(三位長老之一)可否將美侖嫁給他,美侖父親回答是他必須證明他能給美侖帶來「幸福」。華萊士回答:「我已經證明了。」美侖父親:「不,你沒有。」
從這個簡短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得知,美侖父親深知華萊士家族人的秉性--一種反抗精神,這種精神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任何事情改變。這個場景也呼應了叔父和小華萊士的對話,再一次映證了華萊士家族的人都是不畏暴政之人,同時也完成了暗示威廉·華萊士命運不幸的第三步。
華萊士終究會成為一位英雄,並且用死亡來成就這一切。
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到底是命運的安排還是秉性的註定...
華萊士從平凡到走上英雄之路的導火索是美侖之死。華萊士回到故土其實只想和心愛的女人白頭偕老,可就是這簡單的願望身逢亂世又豈能實現,美麗是一種詛咒,因為美侖的美麗才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也促使華萊士退去了平凡走上了神聖,重拾家族秉性,順應命運的安排--為愛妻報仇。也正是他這種單刀赴會在英格蘭人眼中看似愚蠢的行為感染了那些長期受壓迫的蘇格蘭人,才使這幫「烏合之眾」變成了所向披靡的王牌軍。當華萊士用地方官處死美侖的方式處死了地方官以牙還牙為愛妻報仇之後,他變得如此無助,心中的怨氣雖得以釋放但也鑄大錯無法回頭,生活沒有了方向,正是眾人的「英雄之子」的歡呼聲才使華萊士感到了欣慰,才使他重拾父輩的信念走上了尋找自由的道路。
在暴政面前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想反抗想抗爭的,但是卻鮮有人敢第一個吃螃蟹的。在這種形勢下一個人揭竿而起受壓迫之人肯定是紛紛響應。在暴政面前不乏反抗之人,但缺少能領導反抗的精神領袖。領袖是很容易產生的,但是精神領袖卻不是簡單的通過選舉、推舉、任命這樣的方式產生的。精神領袖的出現帶有一定的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和象徵性。中國有句古話「時勢造英雄」,其實時勢也需要英雄。英雄是一定領域人物的傑出代表,他不是個人而是集體的一個極端表現。威廉·華萊士出現的時代正是英格蘭對蘇格蘭暴政統治時期,長期的壓迫蘇格蘭才使蘇格蘭人中有人敢站出來大聲說「不」;華萊士是蘇格蘭人自然他代表的也是出生在蘇格蘭的人民;蘇格蘭人民長期受英格蘭統治者的壓迫,這種壓迫已經存在數載是一種積怨,一種恨的累加,在化解這種積怨上無捷徑可走,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簡單解決的矛盾糾紛,這種恨集中在蘇格蘭的平民階級,在這個階級上也的確需要有人站出來,所以華萊士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結果;華萊士的口號是表現精神領袖最重要的特徵--為自由而戰。
「I am William Wallance and I see a whole army of my countryman here in defiance of tyranny.You're come to fight as free man.And free man you are.What will do with that freedom?Will you fight?
-No.Against that?
-NO!We will run,and we will live.」
從這個陣前鼓舞戰士的演講中,能充分體現出華萊士所追求的精神向導--為自由而戰。正是這個簡單的口號成為了蘇格蘭爭取自由的精神信仰。「為自由而戰」在華萊士生前只是一種鼓舞人心的「集結號」,而在他死後這句簡單的口號上升為全蘇格蘭的精神信仰,指引每一個蘇格蘭人為自由而奮斗,這就是精神領袖的力量:人不在了,精神長存。這就是信仰,超越了信念上升成為全蘇格蘭的精神向導,這股力量是不可磨滅的,是無法戰勝的,是充滿強大精神力量的。信仰的力量是精神力量中最強大的,最難以估量的,發揮人的能動性潛質也是最強大的。
信仰不應該被人簡單的理解為宗教信仰。當你追尋一種事物的信念成為一種執著時,那麼他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華萊士追尋自由的信念不僅指引他個人也鼓舞、激勵、引導其他崇尚自由的蘇格蘭人,那麼這種被大眾廣泛相信並且追隨的口號就不再是信念而是信仰。信仰是一種不可動搖的東西,我們會用任何東西去證明他、捍衛他、豐富它以及神話他。就像華萊士殺了10個人,被傳誦成50個甚至是100個。最典型例子我國的英雄:關羽 關雲長,活著為人,死後為神。信仰是為追求一種不存在而做的努力,在精神范圍內的空白補缺。正是這種缺失我們才努力奮斗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付出來添補這項缺失。蘇格蘭受英格蘭壓迫和等等的不公正待遇,簡單的匯成一句話就是「沒有自由」,所以自由才成了蘇格蘭起義的口號,自由才成了信仰,因為蘇格蘭沒有這種東西。
信仰是需要代言人的,就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需要耶穌像和人間的發言人教皇一樣,自由需要的是精神領袖。華萊士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結果。他死後曾經用過的那把大劍更是繼承這種精神上的傳揚,就像「神像」,有了他每個人就有了希望,有了他就能集結更多的自由人,有了他就象徵了勝利。在最後漢密斯擲出華萊士的那把大劍在天空中劃出完美的曲線最後穩穩的插在地上時,勝利已經被預示了。其實不需要後面的旁白我們也能猜得到結局--蘇格蘭贏得了自由。
沒有自由我們還能做什麼...
當你追尋一種事物的信念成為一種執著時,那麼他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

❸ 如何寫電影評論(從畫面等角度賞析)

1.首先對電影內容進行簡單的闡述
2.對電影的總體印象
3.電影畫面、內容……哪裡值得肯定,哪裡值得改正。
4.描述一下人物品質啊什麼的,當中隱含的道理
5.還可以再加一些你對電影的評論
總之,電影觀後感與電影評論也沒有好多的區別,只不過,電影評論重在「評」和「論」,
評:評價電影,你的看後感受等等
論:議論電影

❹ 電影文學評論

我愛這游戲,我愛你——法國影片《兩小無猜》

有一個叫做「敢不敢」的游戲,其實我們小時候都玩過。設定一個賭注,再附加一個條件,完成任務的人就可以贏得獎勵。這個勇敢者的游戲往往止於年齡的增長。但,有人可以將這個游戲堅持一輩子,你信嗎?

朱利安和索菲之間,有一個爭奪糧果鐵盒的冒險游戲,其中一方指定條件,並叫出「敢不敢?」另一方必須硬著頭皮說「敢」,然後達成目標以贏回鐵盒。這個游戲開始於兩人第一次見面:校車上,同學們都在欺負一個剛從波蘭移民過來的女孩,他們叫她「波蘭豬」還將她的書包扔進積水中,唯有朱利安說喜歡這個女孩,並將媽媽剛送給他的鐵盒借給她玩。淚眼婆娑的索菲覺得他跟別的小孩沒什麼兩樣,並且對他還要收回鐵盒感到不滿,索菲說:你說喜歡我,那你證明給我看,敢不敢?調皮的朱利安趁著司機幫索菲撿書的當兒,跳上校車扳開了車閘,然後和索菲一起開心地看著無人駕馭的校車載著滿車的同學沖下了斜坡。朱利安被暴跳如雷的爸爸拎回了家,緊跟其後的索菲大聲說:我賭他不會打你。結果,朱利安爸爸扇了這個「波蘭壞坯子」一耳光。命運的轉輪從此不可逆回地滾動。游戲很簡單,新鮮而刺激。這使朱利安忘卻了因為媽媽病重而籠罩在家裡的陰雲,也使索菲忘記了沒有別的朋友的孤獨。他們的賭注越來越離譜:索菲在語言課上用臟字造句,朱利安在校長的辦公室尿尿,將憤怒的老師潑得渾身都是顏料,共同攪亂索菲姐姐的婚禮。他們樂此不疲,一玩就是十年。

正如朱利安自己所說,小時候這樣玩是調皮,大了就是變態。當然,這是個人品味的問題。將世界當成游樂場,並享受無處不在的驚險,這感覺,對朱利安和索菲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戒掉。特別是,只要你開始了游戲,你根本不用去考慮其它的人和事。所以,游戲繼續。她內衣外穿去考試;他騙得校園交際花的耳環;他們輪流將體育老師抽到精神崩潰。如果不是那個吻,一切還是照舊。暴踢體育老師的蛋蛋導致索菲的手臂綁上了紗布,為了安撫索菲,也沖著那句「吻我,敢不敢?」朱利安吻了索菲。都說,動什麼也別動感情,玩什麼也別用真心。這次,索菲跨界了,朱利安也發覺,有一種超越友誼的東西遊離在兩人之間。朱利安違背約定去索菲家請求她原諒,索菲因為家徒四壁的境地暴露無遺而惱羞成怒。等到索菲盛裝前去道歉時,朱利安卻流露了要暫停這個游戲的意願,他決定用一年時間為進入大學建築系而做功課。兩人不歡而散。這次的賭注是「一年不要見面」。汽車越開越快,朱利安追著漸行漸遠的汽車叫著「索菲,我愛你」。可惜,索菲並沒有聽見。

時光流逝得比他們想像中要快,等到朱利安出現在索菲工作台的咖啡館時,已經是四年後了。兩人冰釋前嫌,並共進晚餐。席間,朱利安興奮地請求索菲答應一件事,索菲不假思索地點了頭。朱利安的要求居然是:讓索菲出席他的婚禮,而新娘就是臨桌剛剛被索菲取笑的文靜女孩。看著索菲痛苦的表情,朱利安濕潤著眼睛說:你說我無法傷害你,我證明了我可以。索菲從來都不是省油的燈,她帶著鐵盒出現在朱利安的婚禮上,她送給這對新人的祝福是,大聲喊出「我反對!」並將鐵盒滾到朱利安腳邊。可是這一次,朱利安沒有接招。他無法去傷害被無辜捲入這場游戲的女友。索菲自知理虧,被罰蒙眼站於鐵軌上。朱利安沉默地看著這個陪他走過童年、少年和青春的女人,暗暗罵道:她真是個賤人,但她真的很正。火車呼嘯著由遠及近,朱利安卻遲遲沒有下令結束懲罰。死裡逃生的索菲暴怒地提出新的賭註:十年不要見面。

在沒有索菲的3652個白天和黑夜中,朱利安擁有:1個妻子,2個孩子,3個好友,4個賬戶。朱利安整日魂不守舍,他越來越思念索菲,他計算著自己第40次地路過爸爸家門口而沒有勇氣進去,第97次地對老闆撒謊,第127次幻想與索菲進行另一個游戲。在結婚十周年紀念日當晚,一個包裹拯救了他,那個鐵盒又回來了,索菲又出現了。字條上寫著:私奔,敢不敢?朱利安像打了興奮劑似的,撇下苦苦哀求的妻子,直奔索菲與她的頂級球星丈夫的家,卻發現,這是索菲布下的另一場賭局:他要在警察到來的一分鍾內逃脫,否則,就會被當作非法入室犯遭拘捕。索菲及索菲帶來的令人血脈賁張的驚險終於將朱利安從谷底撈了上來。朱利安被徹底激活了,十年的平淡和乏味之感一掃而空,他重新找回了游戲的快感。

再好玩的游戲總得有個完結。這一次,兩人沒有逃避。終於能夠於游戲的喧囂和刺激之外誠實面對真愛的朱利安和索菲,在傾盆而下的水泥中長長地親吻直到肉身被封存於鋼筋建築之中,憑借這樣極端的方式為來之不易的愛保鮮。導演還安排了兩人執手攜老的結局。其實哪一個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利安和索菲能看到彼此的心。

愛情,在法國是一出喜劇,音樂,在法國是一種態度。一切都因為法式而浪漫。《兩小無猜》的原聲同樣製作精良。貫穿全片的,是法國家喻戶曉的名曲《玫瑰人生》的不同版本,顯示了主人公生活的各個段落。那雋永的旋律,唱出了愛人之間的纏綿。本片更是彌漫著濃郁童真以及浪漫氣息。導演說他就是想拍一部表現「童趣與真愛」的電影,我想,他完成得相當出色。

❺ 有關電影《霸王別姬》的文學評論

一、
電影作為一門現代藝術,從產生之日起到現在,不過百餘年。應該說,電影史現代主義藝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從傳統的藝術門類來看,無疑戲劇和電影的關系式是最為密切的。它們之間並沒有本質的不同,電影雖然產生於現代工業社會,但真正作為一門新興藝術的崛起,卻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後工業社會在20世紀後半葉的到來,為影視藝術和通俗文藝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歷史契機。
即將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今天,電影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文化產業和藝術表現方式之一,而影響大有超越傳統的詩歌、小說、戲劇之勢。互聯網的全球普及,數字化技術的大量應用,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等諸多因素的匯聚,無疑使電影的影響日益增大。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電影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我是從電影作為一種真正的現代藝術,而不是作為一種商品化、消費化和娛樂化的消遣品來說的。真正的藝術價值決不能用商業價值來衡量,更與所謂的感官享受無關,藝術所表現的理念的世界,直接與人的精神和心靈相關,並間接影響人的生存方式和社會的文化心理。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電影在整體水平上相對落後,這不僅僅是電影本身的問題,而是文化的整體狀況使然。但盡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作品是值得稱道的。
中國現代化的程度遠遠的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電影不可能在表現「現代文化」方面與其抗衡。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和底蘊,成為中國電影在過去和現代,唯一能走向世界的生長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只有在民族文化中發掘出具有人類普遍價值和意義的因素,它才有可能成為世界性的,不然的話,就只能是地方的。
中國大陸電影中,唯一能以民族傳統文化為背景而走向世界的作品,當屬《霸王別姬》。《霸王別姬》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是以京劇文化的發展變遷歷史為故事背景的,以此為中心,近半個世紀的中國近現代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展示。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藝術,是在近代發展起來的,它承載者古代的文化價值和民間理念,一路走過充滿風雲變幻的中國近現代歷史。
二、
《霸王別姬》通過飾演旦角的程蝶衣和花臉的段小樓,以及由妓女從良成為段妻的菊仙之間的愛恨糾葛,表現了歷史變遷中人性的悲劇。電影的開頭部分雖然是主要故事的鋪墊,但情節仍然是引人注目的,程蝶衣雖然日後成為名角,但他仍舊是那個開始不學戲,後來又矢志不渝的小豆子。程蝶衣一生屢次遭到背叛,身心受到巨大的摧殘,外表柔弱的他,內心卻十分堅強,他的堅韌和隱忍,來自靈魂深處的信念:從一而終。
小豆子曾經和小癩子一樣,在大師兄小石頭的幫助下逃出戲班,但當他在外面看到「角」時,才真正的明白師傅所說的:「要想人前顯貴,您必得人後受罪」的含義。小癩子的那句感嘆:「他們是怎麼成了角的啊!這得挨多少打呀!」所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深深震撼小豆子的不是「人前顯貴」,而是他所看到的「角」身上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正是這種魅力,讓台下人山人海的戲迷如痴如醉。
小豆子真正成為程蝶衣,全賴大師兄的成全,無數次的殘酷體懲,都無法讓他念對台詞,但正是在小石頭的近乎瘋狂的舉動下,他才真正的「入戲」了,「你就想自己是個女的,千萬別錯了!」小豆子的性別認同轉換,標志著他真正的進入了以後人生和舞台上的角色:程蝶衣——虞姬。並且一廂情願的認為大師兄小石頭,也就是日後的段小樓,會永遠的扮演項羽——西楚霸王的英雄角色。
程蝶衣的「入戲」和「從一而終」,表面上是如段小樓所說的「不瘋魔不成活」,完全的混淆了戲里和戲外,舞台和人生的關系。但是,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戲,只不過人生的舞台是歷史而已。段小樓的身上,確實有那種霸王的英雄氣概的影子,無論是在為戲班解圍時往頭上拍磚,還是仗義的放走小豆子逃出戲班,解救被惡霸糾纏的菊仙,怒對憲兵和傷兵的搗亂,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但是他始終把戲里和戲外分的很清楚,演戲是一回事,現實人生又是一回事,他從來都不會越界。因此,他無論在藝術上,還是生活中,都沒有達到程蝶衣的境界。這一點已被袁四爺指出:「霸王氣度尊貴,如果尊而不貴,豈不成了江湖上的黃天霸了嗎?」應該說,袁四爺是真正懂戲的人,他看出程蝶衣的表演以趨至純青之境。
段小樓雖然身上有一定的「英雄氣概」,但在與現實的一次次妥協中,逐漸的消失殆盡。他對程蝶衣的「背棄」是從娶菊仙開始的,後來逐漸發展到對項羽失去角色的認同,最後在「文革」的批判聲中,揭露程蝶衣的過去,與菊仙劃清界限。
他的悲劇在於人性的沉淪,從一個具有仗義精神的人,淪落為一個沒有尊嚴的小人。他的沉淪在根源上,是沒有「從一而終」的精神信念。因此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舞台上,他最終都是一個失敗者。「從一而終」是關師傅在講《霸王別姬》這出戲時傳授給弟子們的信條,這不僅是戲里的原則,同時也是戲外的人生准則。程蝶衣出身低微,即便是在當時同為下九流的戲子,也瞧他不起,即便在成為「角」後,被沒有擺脫被欺凌的地位。
真正給予他生存勇氣和尊嚴的,是他為之獻身的藝術。
他的「從一而終」,「人戲不分」,讓他執著於戲中的虞姬角色,更在人生中實踐著自己對藝術的忠誠。「霸王別姬」的故事作為一個原型,始終以象徵的方式貫穿著影片的始終。項羽的英雄氣概和虞姬的忠貞不二,如同許多民間傳說一樣,承載著與正統文化不同的民間精神價值,在世代的流傳中,起著塑造理想人格理念的作用,並最終被藝術以美的形式保留下來。
京戲中的《霸王別姬》所承載的就是這種超歷史(時間)和人生(現實)的藝術(永恆)價值。程蝶衣作為出身於社會底層的民間藝術家,以自身的精湛技藝和執著精神,在演繹這一理想中的角色時,與之合一。在現實人生中以「瘋魔」的形象,對抗歷史的不公和人生的殘酷,在受欺辱和損害的同時,以肉身的低微來達到精神的高昂,在無情的歷史和現實中,踐行著藝術家的文化使命。
三、
《霸王別姬》的故事貫穿著歷史、人生和藝術三個維度,程蝶衣和段小樓的人生,從側面展現了京劇藝術在近現代的歷史命運。社會是人生的舞台,歷史是人類的舞台,人們回顧歷史,就是在觀看一場時間長流中由人類自身上演的悲喜劇。歷史並非是對過去發生過的所有事件的記載,歷史只記憶那些有價值的事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大事」,或有意義的事情。歷朝歷代的史書,就是以官方意識形態的正統角度來記載和評價這些「大事」的,完全客觀的歷史並不存在,歷史只能是被意識形態觀念書寫過的事件集合。
在官方的正統之外,與之相對的是民間的文化意識。
民間同樣以自己的方式寫書歷史,即「稗官野史」。民間文化的書寫與正史比起來,似乎缺乏精確性和客觀性,中國古代的話本、小說、戲曲、彈詞等,都是民間文化的書寫方式,在老百姓的心中,自有一種與官方意識形態不同的價值標准。在中國的民間意識里,對男性理想人格的表達是「英雄」,而對女性理想人格的表達是「烈女」。這當然多少受儒家綱常禮教觀念的影響,但卻與正統歷史的價值觀念不同。民間最典型的英豪觀念是「不以成敗論英雄」,更看重歷史人物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項羽的民間形象「力拔山兮氣蓋世」,以及不肯過烏江的豪邁行為,體現的正是「英雄」的民間內涵。虞姬作為項羽的忠貞不二追隨者,在「殉情」的行為中,體現出的是女性的「英雄氣概」,即「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
無論是歷史的事實,以及正統官方的書寫如何,民間文化認同的就是這些的歷史形象,民間的歷史觀念並沒有正史那麼嚴肅和抽象,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的。民間文化所承載的精神價值,是以藝術形象對所謂客觀歷史的理想化書寫來表達的。
民間的敘事和傳說,正是歷代民間智慧對「歷史」進行藝術想像的產物。戲劇里的故事,大多數表達的正是這種民間文化精神理念,它用形象化,美學化的方式,在對民間故事原型的演繹中,潛移默化的傳達著千百年來的民間智慧,真假、善惡、美醜都在戲中得到形象化的表現,紅臉和白臉在京劇中的善惡象徵是非常明顯的。
《霸王別姬》中的項羽和虞姬,所代表的就是民間文化中男女兩性理想人格的典型,程蝶衣對霸王和虞姬角色的認同,最本質的原因是對民間這種理想價值的認同。他的認同是段小樓,或者說是「小石頭」成全的。正是在「小石頭」的身上,小豆子不僅看到,而且切身感到了「英雄」所具有的扶弱救危的義膽豪情和英雄氣概。當然,關師傅的教育,對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盡管戲子在舊社會里屬於「下九流」,但關師傅卻認為戲劇藝術本身是崇高的,他對徒弟們的嚴厲,甚至是殘酷的教育方式,都是與之相關的。為了生計和糊口,他可以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對待戲院老闆和僱主,但是當「小石頭」以拍磚的「真本事」替他和戲班解圍時,他卻氣憤的大罵小石頭,原因在於小石頭丟了「戲子」的臉。

四、
藝術家在社會中的地位是變化的,從《霸王別姬》開頭的「下九流」,到後來成為社會「名流」,所折射出來的是民間文化本身的變遷。這種變化是與大眾的地位在近現代社會的變化相關的,原來屬於民間的邊緣文化,在民間大眾成為社會主體之後,自然也就逐漸成為「主流」文化。戲曲如此,由戲劇演化而出的電影和電視劇,就更是如此。從事影視事業較為有知名度的人被稱為「明星」,足以說明問題。程蝶衣和段小樓,以及菊仙一生的跌落起伏,所折射出來的正是民間文化和藝術在近現代的歷史命運,程蝶衣和段小樓都曾經背叛過演藝事業,但最終又回到其中。
程蝶衣一生所依戀的並不是段小樓,而是「小石頭」,只有「小石頭」才是項羽的化身。但是當小豆子成為「程蝶衣——虞姬」後,小石頭卻成為了「段小樓——黃天霸」。
因此,當程蝶衣感到自己被背叛後,開始與「懂戲」的袁四爺廝混起來,並且日益自甘墮落。程蝶衣始終沒有放棄「從一而終」的夢想。他無數次幻想過段小樓的「回心轉意」,但是段小樓卻離「小石頭——項羽」的原點形象越來越遠。段小樓先後背叛了程蝶衣、菊仙和他自己,當最後他在「文革」中徹底的喪失「英雄氣概」後,程蝶衣失望之餘,終於將一生對他的怨恨都發泄出來。
在程蝶衣心裡,段小樓對他的背叛,是因為菊仙的介入。菊仙雖然出身青樓,但自從被段小樓的仗義行為所感動後,就一直對他不離不棄,忠貞不二。甚至背信棄義,欺騙程蝶衣。程蝶衣視她為自己的敵人,她也視程蝶衣為隱患。盡管在他的多次挑唆下,段小樓越來越事俗起來,變得圓滑世故,與程蝶衣的關系逐漸的疏遠,讓她曾一度以為自己取得了「虞姬」的位置。但最後程蝶衣瘋狂的報復,卻讓她明白了,正是她毀了段小樓的人生。如果段小樓像當年在惡霸、憲兵和傷兵面前那樣有英雄氣概的話,她就不會和程蝶衣一樣遭到背叛。
在程蝶衣和段小樓、菊仙三人之中,每個人都是失敗者。他們的出身都是「下九流」,但身上不同程度的具有尊嚴和理想,兩個依戀段小樓的人,最終因為段小樓的背叛而自盡。段小樓的沉淪,菊仙是有責任的,但根本原因在於他沒能真正理解他一生所從事的戲劇藝術,沒有遵循師傅的教誨。
「霸王都跪下了,京戲能不亡嗎?」程蝶衣是以關師傅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家的真正繼承人,即使在藝術地位大幅提高的現代社會,藝術家仍然是處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邊緣人。段小樓從理想走向現實,成全的是他自己的現實人生。而程蝶衣從現實走向理想,以「姬別霸王」來實現人生與藝術的合一,在人生與歷史的大舞台上,他「自個成全了自個」,也成全了藝術超越現實和歷史的不朽意義和價值。

五、
《霸王別姬》表現的是藝術家的故事,同時也是以京劇藝術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在近現代歷史變遷中的命運寫照。戲劇和電影,都是民間和大眾藝術的表現形式,它們不可避免的帶有娛樂化、消遣化和通俗化的特徵,但這不意味著民間和大眾文化本身就一定是娛樂化和消遣化的。從影片中戲班的生活,我們看到了民間藝術家成長的艱辛,從程蝶衣和段小樓的人生經歷中,更能感受到作為藝術家命運的坎坷。
程蝶衣雖然出身低微,具有雙重「下九流」的身份,幾乎在人生的各個階段,童年、青年、中年、晚年都一直處於被歷史和命運捉弄的境地。如果說段小樓的人生是從不斷的抗爭走向妥協,最後以對現實的完全屈服而沉淪。那麼程蝶衣的人生則是從起初的妥協,逐漸的走向抗爭,最後以對現實的超越而達到生命的飛揚。人生就是戲,歷史就是大舞台,菊仙從來都不肯以「戲」來看到人生,但最後還是沒有逃脫「霸王別姬」的命運。
程蝶衣的「瘋魔」和不現實,正是一切真正藝術家的特徵,與歷史上那些不肯與現實妥協的英雄,也有相通之處。他們在面對現實人生的困境時,為了堅守自己心中的崇高理念而「捨生取義」,壯烈如項羽不肯過烏江,哀婉如虞姬以死殉情。他們在歷史的大舞台上,留下了一幕幕動人的悲劇,並在藝術中一再的被以美的形式被重復演繹,以不朽的美好形象流傳下去。或許歷史無法記憶這些傳承理想的藝術家們的所有名字,但是他們卻早已將自己的生命和精魂融入藝術之中。
只要藝術一代代的流傳下去,他們就永遠都不會被歷史遺忘。

❻ 論述影視文學評論必須注意的幾個方面

    如果把一部影視文學作品比作一個處於自然生態的人,那麼主題與人物形象就應該是其「靈魂」與「核心」。情節與結構則應是其「骨骼」,它們搭起了影視作品的基本框架。當然,沖突與懸念對與一部有生命力的影視藝術作品來說,就像人的「血脈」一樣重要。而細節與場面則是一個人展示出來的面貌與「肌膚」,是觀眾最先也最容易感受到的直觀因素之一。下面我從主題與人物、情節與結構、沖突與懸念、場面與細節這幾個方面來談談影視文學創作的基本元素。
一、主題與人物
主題,又被稱之為「主旨」,「主題思想」、「創作意念」、「思想情感意蘊」等等,它是影視藝術作品要表現的意圖與焦點所在,是將整個劇作中所有基本元素如人物、情節與結構以及各種藝術手段組合起來的統帥。影視文學創作的主題可以理解為一種思想觀念,一種通過影視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情感意蘊,這種思想觀念或情感意蘊,不一定能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卻應該是觀眾可以心領神會的。
正如人不缺少精神觀念的指導一樣,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不應該缺少主題,因此主題也就成為各種藝術之間互相溝通的堅實基礎。有了主題才使得人類通過包括影視藝術作品在內的所有藝術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物質媒介上升到一種精神層次。主題應該同具體的人物與事物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一部文藝作品的主題實際上是完全不能脫離作品而單獨存在的,而必須像鹽溶於水那樣與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結合得天衣無縫。
影視文學創作者在創作影視文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創作者要根據自己對現實、歷史、生活的觀察、思考,然後提出滲透著自己個性的主題來。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個哲學或政治概念來套用為作品的主題,如果沒有素材的有力支撐和作者的個性思考,這種概念性主題是站不住腳

❼ 電影評論屬於文學評論的范疇嗎

嚴格而言不屬於。

❽ 電影評論屬於文學評論嗎

藝術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