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天文的要會用電腦做什麼除了基本的電腦操作外還要會什麼
數據啦,分析啦,記錄啦,查閱啦,天文學研究的對象有極大的尺度,極長的時間,極端的物理特性,因而地面試驗室很難模擬。因此天文學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觀測。由於地球大氣對紫外輻射、X射線和γ射線不透明,因此許多太空探測方法和手段相繼出現,例如氣球、火箭、人造衛星和航天器等。
天文學的理論常常由於觀測信息的不足,天文學家經常會提出許多假說來解釋一些天文現象。然後再根據新的觀測結果,對原來的理論進行修改或者用新的理論來代替。這也是天文學不同於其他許多自然科學的地方。
『貳』 發到天文學的問題總是跑到電腦網路方面去
在一般情況下,某事物個體發生具有自身特有屬性的負面現象,且無法以科學的角度
得到合理有效的解釋,我們通常稱此類現象為「人品問題(RPWT)」。
『叄』 求一個天文觀測軟體,用電腦看的,Stellarium和Celestia 我都有了~~~要能看到河外星系裡的恆星的~~~~
Mac應用 celestia與stellarium:兩個天文軟體 軟體-2均為開源免費、多平台的天文軟體
論壇上有過分享,但現在下載地址均已失效,因此加上下載地址(迅雷快傳)
Celestia 是一套開放原始碼的天文軟體,利用NVIDIA®加速元件處理高解析度的材質與紋理貼圖,流暢地顯示高解析度影像。Celestia能存取NASA影像資料庫中的星球與星系目錄,讓您能看到 「飛越」宇宙的虛擬實境
Stellarium 是一款免費開源的GPL(自由軟體基金會GNU通用公共許可證)軟體,它使用openGL技術對星空進行實時渲染。軟體可以真實地表現通過肉眼、雙筒望遠鏡和小型天文望遠鏡所看到的天
下載地址:
celestia(約37mb) stellarium約70mb
http://kuai.xunlei.com/d/MIGDPPDBZWEQ
『肆』 天文學領域都需要哪些計算機技術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於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這個我能夠寫的哦
『伍』 計算機對天文有什麼促進呢
補充「茄子」的回答。
計算機在天文學研究方面有廣泛的用途。模擬行星運動應該是最簡單的事了。
1、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天文觀測的水平,獲得的圖像更加清晰,圖像處理的速度更快,能夠接收的輻射范圍更寬。
2、利用計算機建立的數學模型使我們更加方便、快捷地得到天體甚至宇宙的演化過程。如恆星模型、星系模型、宇宙膨脹模型等等。例如,僅僅是在恆星模型中,就有恆星的產生模型,大、中、小質量恆星的演化規律模型、白矮星模型、中子星模型、超新星爆發模型、黑洞模型等。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建立的宇宙膨脹模型使我們了解了宇宙自大爆炸以來至今及今後某一時間段內所有所發生的事情。
3、利用計算機,可以把眾多的觀測數據和/或模型計算數據形像化,把一張長長的數據表轉化為具體可見的三維圖像,更加直觀。
具體的事例因資料不在身邊,舉不出來。
介紹一本書,《千億個太陽》,作者是德國人,叫基彭哈特。此書中,對恆星模型有詳細介紹。
『陸』 天文學需不需要電腦和高科技
必須需要,射電望遠鏡就必須用一台大型計算機,這樣才能跟蹤監測一顆恆星,還有天體運行的軌道都要用計算機計算,天體的運行狀態必須用近現代量子物理加以解釋,還有天體是如何形成的,預測天體未來,甚至光學天文望遠鏡的改進,天體攝像技術,都是比較高的科學技術。
『柒』 如何從計算機系轉到天文系
樓主很搞啊,首先為什麼想到轉天文系,是自己喜歡這個專業,還是因為現實利益?這個專業主要還是看興趣啊,有興趣才會做的好。
建議:本科還是把計算機讀完。畢竟現在都是信息時代,多學習一些關於計算機方面的只是對自己以後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有道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我本科學的計算機,現在用電腦很有優越感,別人不會搞的很多東西,我輕松搞定。
建議:考研的時候再轉專業。同時,本科時候也注意了解學習天文系基礎知識,關注天文信息,比如哪個學校天文系比較強,哪個導師影響比較大,找到一個好的「目標」,大四准備考研,本科畢業正好去讀研究生。
『捌』 天文學上的ly ,pc是什麼意思
天文距離單位通常有天文單位(AU)、光年(ly)和秒差距(pc)三種。
三種距離單位的關系是:
1秒差距(pc)=206265天文單位(AU)=3.26光年=3.09×1013千米
1光年(1y)=0.307秒差距(pc)=63240天文單位(Au)=0.95×1013千米。
『玖』 秒差距(PC)是什麼單位 1PC=
秒差距(英文Parsec, 縮寫pc)是天文學上的一種長度單位。
1PC(秒差距)=30835997962819660.8米。
秒差距(parsec)是一種最古老的,同時也是最標準的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它是建立在三角視差的基礎上的。以地球公轉軌道的平均半徑(一個天文單位,AU)為底邊所對應的三角形內角稱為視差。當這個角的大小為1角秒時,這個三角形(由於1秒的角的所對應的兩條邊的長度差異完全可以忽略,因此,這個三角形可以想像成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想像成等腰三角形)的一條邊的長度(地球到這個恆星的距離)就稱為1秒差距。
秒差距是周年視差的倒數,當天體的周年視差為 0.1" 時,它的距離為10秒差距,當天體的周年視差為0.01"時,它的距離便為100秒差距,依次類推。周年視差π = 1''的恆星與地球的距離r為206265AU,這個距離定義為1秒差距(1pc)。由此可知,1pc = AU = 206,265 AU = 3.08568×10 m = 3.2616 光年。天文學家通常使用秒差距而不是天文單位來描述天體的距離。
天體的視差越大,則其距離就越近。反之,則視差越小,離我們越遠。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太陽除外)比鄰星的秒差距約為1.29pc(4.22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