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城哪裡比較好玩
從這邊的話,沒有什麼特別的景區,如果你想去玩的話,可以去一些公園逛逛
2. 山東聊城的歷史
聊城,居魯西,臨河南、河北,處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位於35°47′~37°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東西直距114公里,南北直距138公里,總面積859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5.6%。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其南部和東南部隔金堤河、黃河,並與河南省及山東省的濟寧市、泰安市、濟南市為鄰,而北部和東北部與德州市接壤。聊城全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氣候適宜,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春秋時期曾稱聊邑故名,一說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所轄各縣、市屢經變遷。唐虞三代屬兗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系齊國、衛國、晉國、魏國、趙國屬地。秦行郡縣制,時境域均屬東郡。西漢初,聊城、東阿、陽谷、莘縣分屬兗州部東郡、冀州部魏郡,青州部平原郡。東漢,分屬平原郡,兗州部濟北國,司州部陽平郡。三國,境域統屬魏地。晉朝,分屬冀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陽平郡、濟北國及東平國。後魏,分屬濟州部平原郡、司州部陽平郡、濟州部濟北郡、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分屬平原郡、清河郡、濟州部濟北郡、司州部陽平郡。隋初分屬魏州武陽郡、貝州清河郡、濟州濟北郡、兗州濟北郡。唐朝,分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貝州清河郡、魏州魏郡及河南道濟州濟陽郡、鄆州東平郡。宋初,分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大名府魏郡、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遼、金,分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東平府、大名路大名府、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元代,分屬東昌路總管府、冠州、高唐州、濮州、東平路。明代,分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兗州東平州。清代,分屬東昌府,兗州府、泰安府、直隸州。1912年,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為東臨道。1928年廢道,境內各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境內魯西北13縣為第六區,臨清、高唐時屬第四區。1940年4月,隸屬魯西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並,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境域分屬二、三、四、六、八專署。至建國前,專署名稱隸屬幾經變化。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館陶、臨清及臨清鎮(縣級)屬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1967年3月,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8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聊城地區和縣級聊城市,分別設立地級聊城市和聊城市東昌府區。自然資源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於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葯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區域劃分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經濟狀況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農業耕地面積55.62萬公頃,耕作制度多為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工業的主要行業有機械電子、化學、一輕、二輕、電力、醫葯、建材、紡織、汽車製造等。城市風貌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網路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路。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路。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3. 聊城縣城哪裡有好玩的
聊城十大旅遊景點
1、光岳樓
光岳樓位於聊城市古城中心,外面為四重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整座樓由墩台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墩台為磚石砌成的正四稜台,高9米,墩台四面各闢半圓拱門,門內為寬闊的樓洞,可通行車馬。各門上分別有石刻匾額一方:東曰「太平」,西曰「興禮」,南曰「文明」,北曰「武定」。四層主樓築於墩台上,高24米。光岳樓通高和底邊長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國古代九是陽數之極,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光岳樓自建造以來,雖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但主體結構從未更動,今天仍高高矗立在魯西平原上。它是中國最雄偉最高大的古建築之一。
光岳樓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登樓抒懷。清朝乾隆皇帝11次東巡、南巡,9次過聊城,6次登光岳樓。據《南巡盛典》記載,光岳樓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宮之一。樓上懸掛的「神光鍾瑛」匾額系清朝康熙皇帝所題,意為東岳之神與光岳樓之神光交相輝映。
2、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市古運河西岸,座西朝東,是由山西、陝西商人合建的一處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
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4年),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總面積3311平方米。現有山門、過樓、戲樓、左右夾樓、鍾鼓二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正殿、關帝廟、財神殿、火神殿、春秋樓、望樓、游廊等亭台樓閣160多間。氣勢宏偉,風格獨特。
山陝會館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特別是戲台精工細作的復台結構,更是比較少見。它不僅可以與北京頤和園中的「德和園」大戲台相媲美,而且比故宮內廷的「漱芳齋」還要精緻。1988年山陝會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鐵塔
聊城市東昌府區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東昌府,有三寶,鐵塔、古樓、玉皇皋。」被人們譽為「東昌三寶」之一的鐵塔,位於聊城古運河西岸的原護國隆興寺內,始建於北宋時期,是聊城市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聊城鐵塔原為護國隆興寺寺塔,是中國為數極少的仿木樓閣式鐵鑄佛塔。鐵塔為八角形樓閣式佛塔,共有12層,通高15.8米,由塔身、塔座兩部分組成。
聊城鐵塔曾出土有石棺、銀函、文殊菩薩、觀世音坐像、銅佛、凈水瓶和「碎支佛舍利」等珍貴文物,現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東昌湖風景區
位於聊城市區內,總面積20.6平方公里。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風景區而過。東昌湖風景名勝區以聊城古城為中心,以水面遼闊、風景秀麗、環繞於古城四周的東昌湖為依託,集中體現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營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風貌,是山東西部和冀、魯、豫接壤地區最為著名的風景游覽區。
東昌湖現有水域近5平方公里,為中國江北地區罕見的大型城內湖泊。湖中心是已有千年歷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風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央的光岳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古城區幹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經緯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盤方格網狀骨架。古城區民居,至今保留著白牆、灰瓦、城屋頂的傳統建築風格。古老的京杭運河兩岸,街巷布列,各種店鋪民居隨坡就勢,依河而建。條石鋪砌的大小碼頭,株株蒼勁的古槐,以及宋代隆興寺鐵塔、清代建築山陝會館,仍會使人們體味到昔日運河漕運鼎盛時期古聊城的繁榮和輝煌。
5、曹植墓
始建於公元233年,坐落在聊城市東阿縣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佔地80公頃,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隔河群山連綿,攢峰聳翠,彷彿一道天然屏風;北面金堤綿亘,似黃龍靜卧,沃野萬頃。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華高曠,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臨清清真寺
建於明初(公元1380年),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臨清回族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清真」表示宗教的「清高真切」,經學家用「清凈無染」,「真乃獨一」等語,稱頌所崇奉的真主,將崇奉真主之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元代,大運河開通,漕運興起,臨清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大都會,占籍臨清的伊斯蘭教徒在臨清建了十幾處清真寺。城區內現存有北寺、東寺、女寺三座清真寺,其中北寺規模最大,保存也較完整,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有資料稱其為「江北五大寺」之一。其建築形式為中國古典宮殿式。正殿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規格的廡殿式,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望月樓殿、堂毗連,後門兩側有角亭、經堂、沐浴房,共有86間,8000多平方米。寺中多懸掛匾額和楹聯,承襲了漢文化傳統,建築整體風格是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完美結合。寺院內古柏參天,肅穆幽雅,宏偉秀麗,為一組完美的建築佳構。
7、臨清舍利塔
位於臨清市城北衛運河東岸,有著380餘年歷史,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臨清州志》記載:「州人大司空柳佐起建舍利塔,九級,九年成。登者不至絕頂可見泰山高聳玲瓏……」。該塔應「靈收八表」的意象,各層均為正八角形,每層八面辟門,四明四暗。塔原通高61米,塔剎毀於清代康熙年間地震,現高為53.44米。塔內設有旋轉青石階梯,可直登頂層眺望四面風光。
8、臨清鰲頭磯
位於臨清市區。其布局嚴謹,玲瓏幽靜,院內竹影婆娑,照壁刻石相映成趣,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鰲頭磯狀如鰲頭,整組建築中,東樓名「觀音閣」,西殿稱「呂祖堂」,北廡名「甘棠祠」。
9、臨清鈔關
位於市區內運河岸邊,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派駐臨清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志載:「漕運商舶皇華冠蓋之所必經,戶部分司榷關在焉。」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迄今已569年歷史。宣德十年(1435年)升為戶部權稅分司(京師直轄),下設五處分關,直控督理關稅,以御史或郡佐(通判官)充任專職,「弘治初戶部歲出主事一人,景泰以來屢以文武重臣奉敕臨蒞。」萬曆年間徵收稅銀八萬三千餘兩,多於京現崇文門稅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佔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在明代經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解放後60年代初期,此處一直為臨清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現鈔關遺址仍存明清關署、儀門、正堂、穿廳、舍房近80間,彌足珍貴,是運河文化的一處重要載體。
10、陽谷獅子樓
坐落在陽谷縣城十字街首,始建於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涉及《水滸傳》、《金瓶梅》兩部古典文學名著。此樓坐西朝東,主樓為全木結構,紅柱灰瓦,雕梁畫棟,飛角翅檐,古樸典雅。
獅子樓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公元1023年),陽谷縣人口興旺,買賣繁榮,店鋪林立,在陽谷城西街隅首上,有一中葯鋪。店主叫趙潤春,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為秀姑。父女經營葯鋪,童叟無欺買賣昌順。當地惡霸西門慶看上秀姑美色,派人殺害了趙潤生,霸佔了葯鋪和秀姑。成親之夜,秀姑為報殺父之仇,灌醉西門慶,關在屋裡,點火燒屋,然後自殺;可是西門慶未被燒死,而西花園鴛鴦閣卻化為灰燼。為鎮邪壓驚西門慶聽從風水先生建議,蓋起了獅子樓,樓前雕刻了一對紅眼披鬢、呲牙咧嘴的石獅子。後來武松為兄報仇在此斗殺西門慶,遂使獅子樓名揚四海盡人皆知。
4. 聊城娛樂推薦,聊城有什麼好玩的地方,聊城娛樂
聊城十大旅遊景點
1、光岳樓
光岳樓位於聊城市古城中心,外面為四重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整座樓由墩台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墩台為磚石砌成的正四稜台,高9米,墩台四面各闢半圓拱門,門內為寬闊的樓洞,可通行車馬。各門上分別有石刻匾額一方:東曰「太平」,西曰「興禮」,南曰「文明」,北曰「武定」。四層主樓築於墩台上,高24米。光岳樓通高和底邊長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國古代九是陽數之極,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光岳樓自建造以來,雖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但主體結構從未更動,今天仍高高矗立在魯西平原上。它是中國最雄偉最高大的古建築之一。
光岳樓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登樓抒懷。清朝乾隆11次東巡、南巡,9次過聊城,6次登光岳樓。據《南巡盛典》記載,光岳樓為乾隆南巡36行宮之一。樓上懸掛的「神光鍾瑛」匾額系清朝康熙所題,意為東岳之神與光岳樓之神光交相輝映。
2、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市古運河西岸,座西朝東,是由山西、陝西商人合建的一處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
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4年),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總面積3311平方米。現有山門、過樓、戲樓、左右夾樓、鍾鼓二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正殿、關帝廟、財神殿、火神殿、春秋樓、望樓、游廊等亭台樓閣160多間。氣勢宏偉,風格獨特。
山陝會館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特別是戲台精工細作的復台結構,更是比較少見。它不僅可以與北京頤和園中的「德和園」大戲台相媲美,而且比內廷的「漱芳齋」還要精緻。1988年山陝會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鐵塔
聊城市東昌府區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東昌府,有三寶,鐵塔、古樓、玉皇皋。」被人們譽為「東昌三寶」之一的鐵塔,位於聊城古運河西岸的原護國隆興寺內,始建於北宋時期,是聊城市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聊城鐵塔原為護國隆興寺寺塔,是中國為數極少的仿木樓閣式鐵鑄佛塔。鐵塔為八角形樓閣式佛塔,共有12層,通高15.8米,由塔身、塔座兩部分組成。
聊城鐵塔曾出土有石棺、銀函、文殊菩薩、觀世音坐像、銅佛、凈水瓶和「碎支佛舍利」等珍貴文物,現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東昌湖風景區
位於聊城市區內,總面積20.6平方公里。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風景區而過。東昌湖風景名勝區以聊城古城為中心,以水面遼闊、風景秀麗、環繞於古城四周的東昌湖為依託,集中體現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營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風貌,是山東西部和冀、魯、豫接壤地區最為著名的風景游覽區。
東昌湖現有水域近5平方公里,為中國江北地區罕見的大型城內湖泊。湖中心是已有千年歷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風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央的光岳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古城區幹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經緯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盤方格網狀骨架。古城區民居,至今保留著白牆、灰瓦、城屋頂的傳統建築風格。古老的京杭運河兩岸,街巷布列,各種店鋪民居隨坡就勢,依河而建。條石鋪砌的大小碼頭,株株蒼勁的古槐,以及宋代隆興寺鐵塔、清代建築山陝會館,仍會使人們體味到昔日運河漕運鼎盛時期古聊城的繁榮和輝煌。
5、曹植墓
始建於公元233年,坐落在聊城市東阿縣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佔地80公頃,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隔河群山連綿,攢峰聳翠,彷彿一道天然屏風;北面金堤綿亘,似黃龍靜卧,沃野萬頃。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華高曠,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1996年11月曹植墓被核定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臨清清真寺
建於明初(公元1380年),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臨清回族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清真」表示宗教的「清高真切」,經學家用「清凈無染」,「真乃獨一」等語,稱頌所崇奉的真主,將崇奉真主之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元代,大運河開通,漕運興起,臨清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大都會,占籍臨清的伊斯蘭教徒在臨清建了十幾處清真寺。城區內現存有北寺、東寺、女寺三座清真寺,其中北寺規模最大,保存也較完整,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有資料稱其為「江北五大寺」之一。其建築形式為中國古典宮殿式。正殿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規格的廡殿式,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望月樓殿、堂毗連,後門兩側有角亭、經堂、沐浴房,共有86間,8000多平方米。寺中多懸掛匾額和楹聯,承襲了漢文化傳統,建築整體風格是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完美結合。寺院內古柏參天,肅穆幽雅,宏偉秀麗,為一組完美的建築佳構。
7、臨清舍利塔
5. 山東省聊城市
基本概況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5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於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葯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網路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路。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路。「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經濟發展迅速、百業俱興。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8.54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93.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8.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6.48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9.5∶43.5∶27.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734元。工農業總產值573.47億元。實有耕地面積553183公頃,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1.84畝,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3.01億元,糧食產量339.07萬噸,棉花產量6.58萬噸,油料產量27.70萬噸,水果產量34.99萬噸,蔬菜產量743.66萬噸,肉類總產量39.20萬噸,禽蛋產量30.10萬噸,大生畜年末存欄150.55萬頭,水產品產量4.5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92元。全部工業總產值410.4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3.64億元。全市工業企業362個,大中型工業企業102個(國有工業企業53個),小型企業260個。國有工業企業87個、總產值965123萬元,集體工業企業57個、總產值299471萬元,股份合作工業企業12個、總產值114154萬元,股份制工業企業84個、總產值1026504萬元。外商及港澳台工業企業16個、總產值130033萬元,中央工業企業1個、總產值9577萬元,省屬工業企業2個、總產值52438萬元。出口總額126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1%,進口總額4527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實際利用外資額36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3%。公路客運量1779萬人,公路貨運量881萬噸,電信業務總量126862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5218萬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隨著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市區集中供暖、供氣、以及東昌湖和古運河、徒駭河等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隨著4×60萬千瓦山東中華聊城發電廠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產後,聊城將成為中國東部地區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江北水城」將以她獨特的風韻,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自然地理
境內地形較為平緩,除東阿縣沿黃河一帶有10座剝蝕的殘山外,皆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莘縣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高唐縣的東北部最低,海拔27.5米。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在聊城改道泛濫,形成了高坡、窪地相間的微地形起伏地貌。
構造
全市地質構造屬華北地台(Ⅰ)的一部分,聊考斷裂帶又將全市分為2個二級構造單元,其西部為遼冀台向斜(Ⅱ1),東部為魯西台背斜(Ⅱ2)。遼冀台向斜中有2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臨清坳斷區(Ⅲ1)和內黃隆斷區(Ⅲ2);魯西台背斜中有1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茌平坳斷區(Ⅲ3)。其次,自西向東又分7個四級構造單元:館陶凸起區(Ⅳ1)、臨清凹陷區(Ⅳ2)、新集凸起區(Ⅳ3)、莘縣凹陷區(Ⅳ4)、桑阿凸起區(Ⅳ5)、陽谷凸起區(Ⅳ6)、東阿凹陷區(Ⅳ7)。區內分布許多斷裂,其走向一般呈北東向。較大的斷裂為聊考大斷裂,其次有冠廣斷裂、冠縣斷裂、堂邑斷裂、聊城斷裂、茌平斷裂、東阿斷裂、館陶斷裂、馬陵斷裂,另外還有許多小斷裂。聊考斷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蘭考,全長270公里,市內長度110公里,是市內遼冀台向斜與魯西台背斜的分界線,同時控制著市內第三系的發育及構造形態的發展。冠廣斷裂,西自冠縣,穿過聊考大斷裂,東至廣饒,全長290公里,市內長度約100公里。該斷裂北盤下降,南盤上升。冠縣斷裂,北自臨清石槽,南至冠縣梁堂,與冠廣斷裂相交,全長約60公里,其北端是臨清凹陷與新集凸起的分界線,南端是臨清凹陷與桑阿凸起的分界線。堂邑斷裂,自莘縣董杜庄向西北延伸,經過堂邑,至博平與聊考大斷裂相交,全長約73公里,其南盤為下降盤。聊城斷裂,其東北在聊城交於聊考大斷裂,西南在莘縣河店交於堂邑斷裂,全長約40公里,是北盤為下降盤的斷裂。茌平斷裂,為東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茌平王老,南至陽谷七級,全市約55公里。東阿斷裂,位於市內最東部,是西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東阿高集,南至陽谷張秋,全長約50公里。館陶斷裂,位於市內最西部,該斷裂將北館陶構造一分為二,使斷裂帶兩側孔店組地層與奧陶紀灰岩接觸。馬陵斷裂呈北西走向,全長約15公里,北東為下降盤。該斷裂帶是臨清凹陷與河南內黃隆起的分界線。
地層
自晚第三紀以來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積,主要為黃河泛濫沖擊物和洪積物,除東阿沿黃河一帶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奧陶系灰岩出露處,其餘均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蓋。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270米,以臨清、莘縣、高唐一帶厚度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統和更新統,更新統又分上、中、下更新統。全新統主要為沖積物和洪積物,沉積厚度7~25米,廣泛分布於全市;更新統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冠陶組;下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孔店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奧陶系、寒武系,還有古生界變質岩等。
聊城「江北水城」是長江以北一座獨具魅力的北方水城。聊城城市建成區43平方公里,湖河水域面積多達13平方公里,占整個城市建成區的1/3。全市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條。中華母親河--黃河在聊城市境內蜿蜒130多公里;馬頰河、徒駭河、渭河、趙王河等市內主要河流縱橫交錯,形成了獨特的水系。市區內有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水面總面積近5平方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自南向北穿越而過,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被譽為「江北水城」。
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0--2741.8小時之間,全市平均氣溫12.8--13.4℃,全年降水量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56--68%,無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風和偏南風。
土地資源
據1985年土壤普查統計,全市總面積為1297.0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53.94萬畝,占總面積的73.69%,人均佔有耕地面積高於全省和全國。
土地利用
市內土地可利用面積大,開發利用率高。據1985年土壤普查統計,全市總面積1297.03萬畝,利用土地面積1251.16萬畝,占總面積的96.5%。其中,耕地953.94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76.2%;園林18.02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1.4%;林地27.7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2.1%;居民、工廠、機關用地153.6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11.9%;交通用地35.43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2.7%;水域42.44萬畝,占利用地面積的4.8%。未利用土地45.87萬畝,占總面積的3.5%,主要是沙荒和鹽鹼荒地。
土地生產力
據1985年土壤普查,按全國土地生產力分級標准,市內沒有一級地;二級地有253.3萬畝,占可利用土地總面積的24.2%;三級地478.2萬畝,佔45.5%四級地234.5l萬畝,佔22.3%;五級地84.19萬畝,佔8%。各縣市之間有較大差異。二級地面積最多的是茌平78.65萬畝,佔全縣面積的57.4%:三級地面積最多的是冠縣102.22萬畝,占總面積的69.3%,四級地面積最多的是陽谷59.47萬畝,占總面積的37.8%;五級地面積最多的是陽谷29.76萬畝,占總面積的18.99%;東阿縣劃出六級地0.88萬畝,佔全縣面積的0.99%。
水資源
市內水資源分布不平衡,東部和東南部沿黃河一帶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區匱乏。
地表水資源
據全市14個代表雨量站1956~1996年實測,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6.7毫米,產水總量為48.7億立方米。其中形成地表徑流3.69億立方米,通過各級河溝泄入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閘前,入滲補給地下水9.81億立方米,其餘大部分轉化為土壤水,為自然蒸發所消耗。過境水資源比較豐富,黃河、金堤河、衛運河諸河道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6.2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349.58億立方米,占沿境河道徑流量的95.45%。其它入境水資源很少,徒駭河、馬頰河多年平均徑流量0.32億立方米,僅在汛期入境。
地下水資源
市內淺層地下水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好。除淡水廣泛分布外,還有微鹹水與淡水相間分布,構成水化學垂直分帶的咸——淡、淡——咸——淡及全淡型結構,淡水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的93.1%。其中,適宜開發利用的淺層淡水占總面積的81.9%。中層和深層地下水亦有較好的開發利用條件。據全市1990年評估,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21.98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為219.74億立方米,中深和深層地下水為2.24億立方米,分別佔98.9%和1.1%。在淺層地下水資源中,因補給困難,更新緩慢,不得輕易開採的凈儲量為206,40億立方米,參與大自然循環,逐年更新綜合補給量為13.34億立方米。
水資源可利用量
根據市內水利工程設施、調蓄能力及地下水補給條件,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2.97億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為7.72億立方米(地表水徑流0.26億立方米,地下水7.46億立方米),沿境河道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5.25億立方米(國家每年分配引黃水量13.65億立方米,金堤河、衛運河僅1.6億立方米左右),其它徒駭河、馬頰河等入境水,因以攔蓄力低,可利用量很少。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石灰石、飲用礦泉水和溫泉水等。
煤 炭
陽谷——茌平煤田 沿黃河北呈西南東北展向,分布在莘縣南端、陽谷大部、聊城東部、東阿西部及茌平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15°34』~116°30』,北緯35°54』~36°40』,面積2297.6平方公里,預測儲量(E+F級)217億噸。該礦田—1000米以淺煤層分布范圍廣,煤層層數多、厚度大,儲量豐富,煤質優良,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被評為全國一般礦種重大突破項目之一。
聊城煤礦區 位於聊城市東部和茌平縣南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15。31』57」~116。12125」,北緯36。5』38」~36·31`57」。該礦區為典型的華北石炭——二迭系煤田。礦區可採煤層8層,穩定可採煤層4層,大部可採煤層4層,局部可採煤層3層。按—1100米以淺煤層計算儲量,C級3.44億噸,D級9.42億噸。
旦鎮煤礦區 位於東阿縣境北部高集鄉旦鎮一帶。呈西南東北走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該礦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系太陽組,表土層厚度300米,總見煤厚度約一500米。共含煤14層,平均厚度6.85米。煤質為氣煤、肥煤、天然焦、無煙煤等。探明此礦儲量1.39億噸。
冠縣——堂邑煤炭預測區 該區沿馬頰河呈西南東北向條帶展布,位於冠縣與莘縣、聊城與冠縣、臨清與高唐交界區域,長92公里,寬5~16公里,面積700平方公里。含煤礦體為石炭二迭系沉積物,含煤7層,總厚度8.7米,見煤深度—1600~—2600米,預測儲量14億噸。
石油和天然氣
據勘察,油、氣儲集地段分布在莘縣、高唐大部,聊城、臨清中部,茌平西部和冠縣東部。
中原油田三部油區 該區位於東濮凹陷北沿,分布在莘縣西南部古雲、大張兩鄉,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3公里,面積約390平方公里,生油岩體厚度約700~800米。探明石油儲量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1萬億立方米。中原油田三廠設於此區,有生產油井330眼、天然氣井2眼,年產原油100萬噸左右,伴生氣1億立方米。
莘縣凹陷生油區 位於徒駭河與馬頰河之間,分布在莘縣北部、聊城中部、茌平西部和高唐大部,呈帶狀展向,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生油岩體約4333億立方米,頂板埋深1118~1439米,生油岩體厚度1389~1771米以上。
冠縣凹陷生油區 位於馬頰河以西,呈帶狀分布在冠縣大部、臨清中部和聊城市北端,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頂板埋深1688米,生油岩體厚度2000米左右,體積2117億立方米。1989年勝利油田鑽井隊還在聊城市梁水鎮梁閘村附近打出賈2號探井,在此井—2400米處發現7米厚油氣層,在—2674~—2689米處發現15米厚的質地良好的油氣層。
石 膏
據勘探,市內石膏礦主要有茌平——陽-谷預測區和堂邑預測區。
茌平——陽谷石膏預測區 分布在陽谷西部、聊城東部、茌平中部,呈西南東北條帶展布,南北長128公里,東西寬15公里,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聊城軍王屯鑽孔,含石膏8層,單層厚度0.5~2米,總厚度9米,埋深700~1588米。
堂邑石膏預測區 分布在冠縣與聊城、臨清與高唐4縣市交界區域,呈西南東北條帶展布,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5公里,面積約350平方公里。聊城八甲劉堂古l孔,寒武系灰岩中含石膏7層,單層最厚9米,累計厚55米,埋深2000米左右。
石灰石
境內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地層中,埋藏1200米厚的灰岩,露出地面的僅有東阿沿黃河一帶的10餘座孤山,面積4.5平方公里,石灰岩總儲量計4300萬立方米。
飲用天然礦泉水
東阿泉飲用天然礦泉水賦存於第三系淡水泥灰岩岩溶隙中,可采水量250立方米/日,其動態穩定,地質環境優越。經水質動態監測驗證,水質符合中國飲用天然礦泉水標准(GB8537—87)命名的要求,是一種礦泉類型為鍶型,水質類型為重碳酸、氯化物——鈣、鎂型飲用天然礦泉水。
聊城軍王屯溫泉
聊古1井,位於聊城東郊軍王屯村東,地理坐標為東徑116°02′,北緯36°26′。此井為1977年勘探石油鑽孔,井深2337.72米。井內熱水自流而出,水溫52℃,最大流量1800立方米/日,現控制在150~170立方米/日。水中含鉀、鈉、鈣、鎂、鐵、硼、鍶等陽離子和氯根、硫酸根、重碳酸根、氟、溴等陰離子,PH值7.4,總硬度138.5德國度,總鹼度8.4l毫克當量/升,水中溶解氮、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熱水出口處建有村辦溫泉池。省地震局在此建有水化站,進行地震監測。
動植物資源
動物 獸類主要有赤狐、狸、獾、黃鼠狼、鼴鼠、草兔、刺蝟、蝙蝠等。鳥類主要有鷹、鷂、喜鵲、烏鴉、麻雀、黃雀、布穀鳥、啄木鳥、貓頭鷹、豆雁、家燕、鵪鶉、水鴨、白鷺、紅蘭頂、鳩、黃鵬、天鵝等。魚類主要有黃顙、黃鱔、鯰魚、赤眼鱒、麥穗魚、銀魚、船丁魚、泥鰍、鱭魚、刺鰍、水蛭等。甲殼類主要有蚌、蝦、蟹、鰲、螺、蝸牛等。昆蟲類主要有螳螂、蜻蜓、蟋蟀、螢火蟲、蚯蚓、黃蜂、蟑螂、螻蛄、牛虻及蝶類、瓢蟲類、草蛉類、蜘蛛類、食蟲蝽類、繭蜂類、蚊蠅類、蟻類等。爬行動物主要有蛇、蜥蜴、壁虎等。兩棲動物主要有青蛙、蟾蜍等。
動物類葯材有33科36種,主要有土元、蛇蛻、全蠍、水蛭、蟾蜍、蜂巢、僵蠶、鱉甲、刺蝟皮、雞內金、蜈蚣、蟬蛻、驢皮等。
植物
植物類130餘種,主要有徑柳、杜李、酸棗棵、青蒿、鹼蓬、茅草、芨芨草、苦菜、曲菜、沙打旺、水稗、莠草等;水生藻類有綠藻、金魚藻、狐尾藻等;食用菌類主要有木耳、蘑菇等。
植物類葯材
主要有5大類183種。根莖類有白茅根、蘆根、香附、地骨皮、地黃、藕節、半夏、桑根皮、天花粉等。果實類有亭藶子、免絲子、蛇床子、牽牛子、白蒺藜、大麻仁、杏仁、桑椹子、蒼耳子、地膚子、苦棟子、枸杞子、蓮子、柏子仁、枯萎、槐角、王不留、銀杏、棗仁、桃仁等。花葉類有槐米、野菊花、蒲黃、霜桑葉、側柏葉、石榴花、艾蒿等。全草類有大薊、小薊、紫花地丁、蒲公英、馬齒莧、青蒿、菌陳、益母草、車前草、瓦松、貓眼草、地綿草、透骨草、旱蓮草、羅布麻等。藤枝皮類有臭椿皮、桑白皮、桑枝等。
你是聊城的嗎?
我是臨清的
6. 關於聊城的資料
聊城市地處經濟較為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5'和東經116°16'~116°32'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84.91萬人,外來流動人口約12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數民族38個,約有6.73萬人。市境地處黃河沖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耕地面積55318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49畝。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無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9000個村委會。2001年末,全市企業單位1219個,事業單位1481個,機關單位1010個,全部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為325020人。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100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5)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於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葯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 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網路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路。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路。「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經濟發展迅速、百業俱興。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9.4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91.9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8.66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9.5∶43.5∶27.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5312元。 工農業總產值573.47億元。 實有耕地面積553183公頃,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1.84畝,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3.01億元,糧食產量423.87萬噸,棉花產量8.47萬噸,油料產量27.70萬噸,水果產量34.99萬噸,蔬菜產量743.66萬噸,肉類總產量39.20萬噸,禽蛋產量30.10萬噸,大生畜年末存欄150.55萬頭,水產品產量39.08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92元。 全部工業總產值453.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3.40億元。全市工業企業1301個,大中型工業企業102個(國有工業企業53個),小型企業260個。國有工業企業87個、總產值965123萬元,集體工業企業57個、總產值299471萬元,股份合作工業企業12個、總產值114154萬元,股份制工業企業84個、總產值1026504萬元。外商及港澳台工業企業16個、總產值130033萬元,中央工業企業1個、總產值9577萬元,省屬工業企業2個、總產值52438萬元。 出口總額1262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1%,進口總額4527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實際利用外資額36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5.3%。公路客運量1779萬人,公路貨運量881萬噸,電信業務總量126862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5218萬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科學教育蓬勃發展,文學藝術異彩紛呈;城市環境整潔清新,是山東省衛生城市;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隨著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市區集中供暖、供氣、以及東昌湖和古運河、徒駭河等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隨著4×60萬千瓦山東中華聊城發電廠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產後,聊城將成為中國東部地區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江北水城」將以她獨特的風韻,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7. 我最近寫了一些文學類文章,想在聊城晚報上投稿試一下,或者同類的報紙都行,就是不知道郵箱。哪位大哥能
建議你先打個電話了解一下,6959266,這個是熱線電話,具體的郵箱網頁上好像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