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藏比較著名的文學刊物有些什麼
藏文/官方
《章恰爾》
《西藏文藝》
《崗堅麥朵》
藏文/民間(包括寺辦、團體辦、私人辦)
《奔比東達》
《薩文》
《雪域文苑》
《夏董日》等幾乎每縣有3到4個民間文學期刊,但多數不能定時出版,
② 李知寶的媒體報道
《拉薩晚報》報頭題字之謎
—紀念《拉薩晚報》創刊二十周年
文/李知寶
「結體嚴謹、姿態靈動、豐滿渾穆、含蓄溫潤」,這是廣大讀者和書畫家們對《拉薩晚報》報頭題字的最好評價。
然而,「拉薩晚報」這幾個讓書畫家和廣大讀者喜愛的大字究竟是何人所書,二十年來,卻一直是個謎。
其實,《拉薩晚報》漢文版的報頭題字從創刊至今,已先後更換過三次了。首先為《拉薩晚報》創刊號題寫刊名的是李文珊,此後不久,又由原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丹增同志題寫了新的報頭。
由於創刊初期的《拉薩晚報》印刷條件有限,還處在沿用古人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階段,報頭與圖片都是採用照相製版術製成鉛板,與文字部分拼版後再上機器印刷的。因鉛板硬度有限,加上油墨的污漬,連續使用一段時間後,報頭題字便會出現增粗、變形現象,時間一長,原來的題字就已變得面目全非了。
當年,我在晚報社任美術編輯,看到這種情況,便向領導建議更換一個新的報頭。我認為,作為報頭題字,不但要有傳統書法藝術的美感,體現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而且要有時代精神,符合雅俗共賞的原則。時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的吳作人先生,其繪畫藝術已達登峰造極之境,其書法則流暢而厚重,兼有阿娜與渾厚之美,做到了高雅與平易的統一。如能得到他的題字,那《拉薩晚報》的報頭,定會在全國晚報的行列中,一花獨放,傲視群芳的。吳作人先生是西藏美協主席、著名畫家韓書力同志就讀中央美院研究生時的導師,於是,我便向韓書力同志求助,請他出面求他的恩師吳作人先生為晚報惠賜墨寶。
韓書力同志通過吳老的夫人、著名畫家蕭淑芳幫忙,幾經周折,終於求到了吳老題寫的「拉薩晚報」四字。這四個字書寫在一張約20×10厘米大小的宣紙上,橫幅,由左至右書寫,「報」字後豎式署名「作人」二字,並鈴有一方「吳」字硃砂印章。據說,當時吳老題字的時價已高達每字三千元,我拿到這幀墨痕猶濕的墨寶時,心中非常激動。據我所知,吳作人先生1908年生於江蘇蘇州,原籍安徽省涇縣。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在徐悲鴻工作室學畫,次年赴歐深造,先後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西蒙教授工作室、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開始專攻油畫,四十年代以後又致力於國畫創作和書法藝術。幾十年來,曾先後到亞洲、歐洲、美洲的二十多個國家訪問講學並展出作品,早已蜚聲海外。他自動受家庭薰陶,書法是他的日常必修課。他認為,書法要取法乎上,高屋建瓴,遠溯書法之源,識其嬗遞之由;務必臨摹原拓本,千萬不要臨二手。因為任何人的臨摹都摻入己意,如吳昌碩臨《石鼓文》最負盛名,但已非朴質風貌。我們試觀作人先生臨摹的籀篆,即深得原拓意蘊而又突現其個人風格。他早年在羅浮宮臨摹油畫、在敦煌臨摹壁畫都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當作寫生對象,取捨自由。臨摹碑帖亦復如此,並非全文從頭寫到尾,而是興之所至,若有不稱意的字還可多寫幾遍。可以看出其滴水穿石、鐵杵磨針的工夫,源於堅韌不拔的毅力。
他在談到書畫的筆法時說:「為什麼草字不容易寫好?問題在往往失之草率。要寫好須運筆穩而慢,齊白石老人畫蝦,須芒線條極細而流暢,非運筆如飛,而是用中鋒緩慢地使穎尖劃過紙面,達到柔中寓剛,力透紙背,非功力湛深不足以臻此境界」。這一番精闢議論實際上是吳先生的切身體會,他作書畫僅偶使硬毫外,一般喜用飽含水墨的羊毫,將腕力運集穎端,化柔毫為勁鋒,筆力千鈞,墨韻萬重,充滿了力度和厚度。
我們看到的作人先生的國畫,大多數配以篆書和行書款識,字與畫相互呼應。尤其他的大幅書法作品,行草揮灑裕如,若天馬行空,恣肆奔放;篆書融周秦漢魏於一爐,莊重雍穆,意態奇崛,神韻獨具;偶作擘窠大字,似石雕鐵鑄,彷彿他筆底的莽原奔氂,桀驁不羈,氣吞山嶽。歷代名家篆書各領風騷,但有如此腕力者卻不多見。
吳作人先生不僅是書畫家、教育家,又是學者、詩人。平生所作大量詩詞,格律嚴謹,意境邃逸,感情真摯,狀物抒情,咸臻雋妙。陳衡恪(師曾)說中國文人畫有三要素:一、人品;二、天才;三、學問。這對吳先生完全適合。他對祖國、對藝術的無限忠誠,歷險不驚、百折不回的毅力,超然物外,不隨波逐流的情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決定了他的書法與繪畫無絲毫塵俗之氣,既是陽春白雪,又平易近人,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當時,作人先生已是78歲高齡之人,他能如此認真、及時地為一個邊遠地區的小報題寫報頭,實在是感人至深,難能可貴,可欽可佩。當時,我立即寫了一份次日更換新報頭的「本報重要啟事」,刊登在次日晚報的頭版上。但是,當時主管晚報的一位領導見到報上的啟事後,認為更換新報頭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刊登啟事後的第二天,晚報並未更換吳作人先生題寫的報頭,給讀者留下了一個「不解之謎」。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晚報社從市政府大樓搬遷到了現在的社址——拉薩七一農機廠內,原來的報頭題字也已被反復修改得面目全非,到了不得不更換新報頭的時候了。因為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和其它方面的原因,這次我們沒有發表什麼「重要啟事」,於1987年月日這一天,悄悄地更換了由作人先生題字的新報頭,作人先生題寫的報頭經過一年多的沉寂後,終於問世了!看著那四個豐滿、遒勁、渾穆、靈動的大字,心情無限的慰籍,感到《拉薩晚報》有了一種嶄新的面貌,充滿了蓬勃向上的精神。
在吳作人先生的藝術生涯中,他曾為各種刊物,齋館廳堂留下過不少墨跡,但為黨報題寫報頭,卻是唯一的一次。因此,這件墨寶才更為珍貴。據專家估計,這件墨寶的原件如今的價值已達二十餘萬余元人民幣了。然而,當年我們在考慮付給作人先生報酬時,想到的是去八廓街選購一份較有紀念意義的「古董」送給他。但我與韓書力同志在八廓街轉了三天也未找到一件合意的物件,無奈之中,只好由我以晚報的名義給作人先生寫了一封感謝信並寄去100元人民幣算是付給作者的稿酬。
如今,作人先生已經仙逝,晚報也已走過了二十個春秋歲月,進入了激光照排的數碼時代,作人先生為我們題寫的《拉薩晚報》報頭還依然清晰如初,似乎墨痕猶濕,總覺得他並未離我們而去。從「拉薩晚報」四個豐滿、遒勁、渾穆、靈動的大字,使我聯想到先生筆下的氂牛、駱駝、雄鷹、熊貓、玄鵠等,皆被賦予永恆的生命。李白詩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人的生涯,即使壽屆耄耋期頤,相對宇宙之無限,不過一瞬而已。然而歷代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的偉大創造,卻永遠活在人們心裡。吳作人先生題寫的《拉薩晚報》報頭,無疑與他的精粹作品一樣同垂不朽。
瑤人及卜·李知寶和他的岩彩畫
。韓書力
瑤人及卜有個「官名」叫李知寶,他從湘南瑤山走到雪域高原快三十年了。如今,知寶已是西藏畫派中的一位重要畫家。然而,就是他,卻差點沒有出生的可能。
知寶的外公是個漢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生了兩個女兒後,見第三胎生的又是一個丫頭,大怒,命人將嬰兒投入尿桶中溺死。幸而外婆母性使然,讓人將嬰兒包起,放在山間小路上,希望能遇上一位過路人,救這可憐的小孩一命。
天無絕人之路,一位外出燒炭的瑤家女子恰好路過此地,救起了這個被人遺棄在荒野的女嬰,抱回家中悉心撫養,終於長大成人,結婚生子,於是,才有了如今的及卜·李知寶。
知寶的家鄉在湖南江華的大瑤山裡,至今還未通公路。順著潺潺流淌的小溪往大山裡走,路旁是藤籮纏繞的參天古樹,猿猴不時攀援其上,發出呦呦嗚嗚的啼聲,有山雞麂子野豬豺狼虎豹不時出沒林間,走上半天也碰不上一個人影,如此一直走到太陽落山,溪水變成山泉方才到家。
就是這么個山溝角落的瑤人,又是憑借什麼力量走出大山的?他不僅走出了大山,而且走得很遠,很遠,一直走到了更高更遠的世界屋脊的喜瑪拉雅山去了呢?
也許是因為知寶的母親是被好心人撿回家中撫養成人的,從小便在心底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因此,成年後的她便非常地樂善好施。
如果有過往行人天黑需要進寨借宿時,寨里的人總是把客人往知寶的家裡推,知寶的父母們也不問來者是何許人,照例按瑤人的最好禮遇予以招待。待知寶懂事時,又時常有不知何地的大學生來山區考察,探礦,採集標本。這些有男有女穿裙子(身上不怕冷)又穿襪子(腳上怕冷)的漢人,無一例外地又擠在知寶家的土牆屋裡住。瑤人的房屋一般都是木質結構,木皮蓋頂的吊腳樓,不知什麼原因,唯獨知寶家的房子是用黃泥夯成的土牆屋。那些年輕的漢人在知寶的堂屋裡打上地鋪,男女住在一起,女的靠里,男的在外,把那些瑤人看得羞死了。
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斷地有外地的人們來到瑤寨,並且總是在知寶家的堂屋裡用稻草打地鋪住下。白天,他們外出滿山亂轉。有人說,這些人是探礦的。還說知寶的屋檐下有銀子,只是埋得太深,不容易挖出來。天黑的時候,這些人又回來。他們吃豬肉時不吃皮,還剝一種黑皮子的水果吃。多少年後,知寶到長沙讀書,才知道那東西叫香蕉,而且是不新鮮皮變黑了的香蕉。
夜晚,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那些很有學問的漢人便給知寶講外面的世界,講地球是圓的,而且老圍著太陽公轉。那時的瑤族老人還一直相信大地是平的,上面蓋了個大鍋蓋。太陽下山後,在人們熟睡時,又偷偷跑回原來的地方,第二天又去周遊世界。聽了這些外地人的說法,老人們還是半信半疑的,還說怎麼沒看見太陽從西邊出來呢?知寶卻在這些人帶來的儀器里,知道了當地的海拔是1800米,知道了指南針,知道了北斗星和北極星,知道了大小熊星座和牛郎織女,還知道了樹子的年輪和雷電風雲。
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瑤人的祖訓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死後也要找一個與遠處最高山峰相對的地方安息。這種遠走高飛思想的沾溉,無疑成為知寶後來遠赴雪域高原的原始動力。
知寶的家山有許多被山洪洗刷得乾乾凈凈的大青石板,山澗中還有些五彩的小石頭,硬度很低,知寶便用這些石頭在石板上塗鴉。他兒時在故鄉當牧童時,在躲雨的岩洞里,用彩石隨意畫的一些圖形,還差點被考古人員認為是古代人畫的岩畫哩。
1969年12月,瑤人及卜·李知寶終於第一次走出了瑤山,來到貴州當兵。在部隊時,他有幸被團長發現,從生產連隊里調到團部工作,當了幾年團部的文書。在團部,他與那些來自美術院校的軍旅畫家相識,並在他們的指導下,學了些素描速寫的基本知識,又借著采購辦公文具的機會,在貴陽市的圖書館里借閱了不少美術書籍。其中一本叫《怎樣畫人像》,是水彩畫家哈定早期的著作。那時沒有復印機,知寶就用半透明的紙,照著上面的字和圖形,硬是將一本書從頭到尾描摹下來,裝訂成一冊絕版書。
在部隊里,他沒有虛度年華。學射擊、投彈,又學寫作,學畫畫,這為他後來考入大學美術專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976年,知寶從湖南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鬼使神差,他向校方遞交了去西藏工作的申請。就這樣,他就成為一直活躍在西藏畫壇上的一位瑤人畫家。
去年,知寶參加了「雪域彩練——西藏當代繪畫邀請展」,在從北京中國美術館到上海、廣州和深圳幾家美術館的展覽活動中,讓人們對西藏畫派的成員和作品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了解,同時,也領略了知寶在西藏畫派中的個人風格和作品面貌,並由此獲得廣大觀眾的贊賞與認同。
知寶原先的藝術狀況屬於比較寬闊的路子,他有扎實的造型基礎,畫過油畫,熱愛水彩,又從水墨入手進入工筆重彩畫領域,對現代繪畫中平面構成因素的研究,使他在工筆重彩畫的創作中,注入了較多的現代意識。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之前,知寶曾嘗試過多種材料的運用和對繪畫藝術的表現方式,正是他比較寬闊的藝術基礎和意欲向未知境地探尋藝術取向的理想,使得他不願意也不能夠停留在已有的「定位」中,他在謀求自己藝術轉變並重新定位的契機。
這個契機,在1994年底的一次偶然的機遇中到來了。一次,他在考察一處古跡的時候,發現了一堆西藏古代畫師們遺存的天然礦物質顏料,其中還夾雜著一些褐黃色的泥土,知寶用這些顏料在畫布上製作出一些具有斑駁肌理的底子,然後顛來倒去地觀看。他用兒時狩獵的經驗,通過畫面中的偶然的痕跡與心中經驗圖式的際遇,捕捉並創造出自己需要的形象。因為知寶長期在西藏工作,藏傳佛教繪畫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他的每一根神經,在他的人物畫中,場景的現實性總是十分的淡漠,人物亦非生活中的寫實,往往是記憶與想像的產物,且具有一種理想化的色彩,人和佛經常同處一方天地,顯得十分的親近,給人一種神秘虛幻卻又真實親切的感覺,表現了佛教聖地的人們「知足常樂」的情懷。
然而,正當知寶的創作漸入佳境之際,他從古寺的殘桓斷壁下拾取到的這些礦物顏料很快就用完了。他到處找尋新的替代品。藏族畫師們用的傳統顏料品種很少,如今的一些畫師已在使用水粉和國畫色等現代顏料,以彌補天然礦物色的不足。1995年,知寶在中國藝術博覽會上,看到一家美術商社出售的天然礦物質顏料,溫潤沉穩,優雅清新。這種顏料裝在透明的玻璃瓶中或裝在透明的塑料袋中,深深淺淺,濃濃淡淡地擺放在一起。材質本身就已極具可視性的美感了。這些顏色的名稱也讓人覺得新奇,什麼「赤口岩肌」、「岩古代紫」、「黑耀石末」、「密陀僧」等等,知寶一口氣選購了一大堆沉甸甸的顏色。然而,這些具有粗細顆粒之分的東西,卻不象平常我們用慣了的不分級的細粒子顏料那樣易於駕馭,畫出來的作品很容易象水粉畫或油畫,有時簡直是一塌糊塗,這讓知寶深感懊惱,有時幾近氣極敗壞。2000年,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知寶有幸參加了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岩彩畫高級研究班的學習,得到了當今最具權威的岩彩畫家和日本岩彩畫老師的悉心指點,對礦物色有了全面、整體、深入的了解,並在班上完成了岩彩畫創作的「處女作」《隨形》。
知寶在岩彩畫高研班上學習時,了解到岩彩的歷史淵源,明白了岩彩是人類最古老最普遍的畫材。當他回到西藏的時候,他又重新走進西藏寺院,走到寺院中那些用或粗或細的黑線,斑斑駁駁地勾勒著藏傳佛教人物或山川河流、走獸飛禽,祥雲瑞樹的牆壁前,看著那些土紅、土黃、土綠、土白、平鋪成韻的壁畫,渾厚地演奏著雪域遠古時代的聖歌。當他遠離塵世的浮噪與喧嘩在夏魯寺、白居寺、桑耶寺、托林寺和布達拉宮等寺院中緩緩漫步、用心瀏覽之際,他突然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覺,他的心情波瀾起伏,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充實與自信。那些以岩彩厚塗的壁畫,在天頂,在迴廊,在四壁,超越上千年的兵荒馬亂與風雨滄桑,將宗教的神秘精神延續至今天,讓我們仍可以穿越時空,在黑暗中凝神仰望。他終於明白了以往的困惑,找到了期待以久的覺悟,一種超越畫種和材料限制的作畫方法在他以後的實踐中漸漸形成。他早年在大學里接受過的水彩、水粉、油畫、工筆和寫意國畫的綜合訓練,終於以岩彩為契機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融合。他從西藏民族民間繪畫中獲取養分,努力沖破封閉的思維框架和凝固的審美定式,有了一種可以漸別舊的載體而漸進新的未知領域的預感和希望。知寶的繪畫終於走到了一個面向世界,走到了一個開放、自由、多元的現代繪畫之中。
新的材料為更新作品的語言提供了契機,同時也更新了對完成作品的觀察角度、思維方式及製作程序,最終獲得全新的審美境界。在《守望》—畫中,知寶借用西藏寺院壁畫大面積使用紅色的方式,採用丹子,紅梅類水干色調貝類製成的粗糙胡粉,製做了一個有凹凸關系的底子,為天然珊瑚、銀朱類紅色發色,又藉助塗抹了灰綠岩彩的金屬箔的斑駁肌理,營造撲溯迷離的氣氛,達到了艷而不俗的境界。
雖然知寶接受過學院的嚴格訓練,但學院的清規戒律並未泯滅他的藝術天性,他主張率真而自由的發揮。在創作《遠古時代的一個下午》時,畫面完成時的原始狀態是比較細密的一幅帶有工筆重彩意味的作品,但知寶認為這太緊太累,也不能傳達出遠古時代那種歷盡滄桑的感覺。於是,知寶大膽地將波光粼粼的聖湖水紋用蛤粉蓋住,並用取自喜瑪拉雅山麓的「雪域凈土」和金屬箔有序地破壞原已完成的畫面,斑駁的痕跡復制了古代壁畫的片斷,繁復的肌理層層透出岩彩材質的美麗,質朴率真的人物造型傳達出夢幻般的原始詩意,表現了人和世界之間內在的古老的交流。
及卜·李知寶去西藏最初當教師,後來做過編輯、記者,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藏美協副主席,西藏書畫院副院長,拉薩市文聯主席。他的作品曾參加過不少國家級大型展覽,並獲得過金銀銅等諸多獎項,但他並未就此止步。也許是知寶在他的童年時期就有用彩石在山澗岩石上塗鴉的經歷,因此,他對岩彩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如今,他通過觀照當代世界現代繪畫研究的新成果和隱藏在古代藝術經典深處的材料與技法,特別是蘊含在西藏古代壁畫中的材料與技術精華,就繪畫材料與技法為課題展開了新的研究與實踐,並以極大的興趣去發現與采煉喜瑪拉雅和念青唐古拉山那各色各樣的晶石和「雪域凈土」。我們期待著有一天,知寶忽然從雪域高原再次走來,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他更多更好的新作。
在西藏用水墨作畫的瑤人
文/阿望吉米
從及卜·李知寶踏上西藏這塊土地上時,我就認識他了,並且有幸成為他的首批學生之一,三十年過去了,及卜·李知寶依然睿智幽默,甚至童心未泯。
著名畫家劉勃舒評價:「李知寶是一位難得的一直堅持在雪域高原用水墨作畫的畫家,畫得很瀟灑,很有個性和感染力。」盧沉、周思聰看了李知寶的畫後大加贊賞:「西藏有這么好的畫家,真不容易。」國畫大師黃胄的夫人、炎黃藝術館館長鄭聞慧看到李知寶的巨幅彩墨作品《夢回秋岸》時,十分高興,當即叫來工作人員和裝裱師,囑咐好好裝裱,並將作品安排在館內主廳顯著位置,參加《情系西部》畫展展出。在一次筆會上,上海著名畫家陳琪見到李知寶的水墨畫後,在一間小房子里找到他說:「我見過你的岩彩畫,但沒想到你的水墨畫也畫得這么好。」陳琪還對及卜·李知寶的書法贊賞有加,當場收藏了他的一件書法作品。
2004年,是及卜·李知寶的岩彩作品走出西藏之年,也是他的水墨畫復興之年。在經過近三十年的廣收博取、融會貫通之後,他的水墨畫以一種寓蒼勁於流暢的筆墨性格,給人以直抒胸臆的率真感,再次向人們展示出他的藝術天賦和水墨畫創作功底,一下子把自己納入水墨畫家行列。2004年底,國內一家美術機構一次就收藏了及卜·李知寶20餘幅水墨作品,這無疑給正站在水墨畫創作起跑線上的及卜·李知寶重重地推了一掌,助了一臂之力。
及卜·李知寶是瑤族人。及卜是瑤名,李知寶是「官名」為了方便,大家都習慣叫他李知寶。但一回到故鄉,那裡的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呼喚他的瑤名:及卜。
及卜·李知寶的故鄉在湖南江華的大瑤山裡,1976年他在湖南師大美術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正當學院想讓他留校執教時,他卻以「不留城市去邊疆」的凌雲壯志,響應國家的號召,到西藏的一所中學里當了九年教師,又在晚報社當了九年記者,然後,才轉到拉薩市文聯,成為一名專業畫家。
及卜·李知寶在拉薩中學任教期間,開辦課外美術小組,帶領一群熱愛美術的學生在拉薩河谷寫生,並時常將學生當模特,畫了兩百餘張人物頭像,後來他利用這些人物頭像創作了一幅大型歷史畫《草原紀事》,參加了1991年的西藏美展榮獲金獎,同年又榮獲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銅獎。在這之前,他還創作了水墨畫《誰的首飾美》參加了全國六屆美展,在往後的八屆、九屆美展和其它的一些國家大型美展中,他又以縝密細致的工筆畫頻頻入選,成為西藏畫壇上很具代表性的人物畫家。
及卜·李知寶作畫注重生活,他遍游雪域大地神山聖湖和祖國名川大岳,可謂行萬里路,但他念念不忘的還是羌塘草原,「羌」是北方,「塘」是草地。進藏初年,他時常形單影只地深入藏北草原,看牧女唱歌,聽牧童吹笛。那完全廻異於自己本民族和故鄉的風俗民情及山川地貌,讓及卜·李知寶覺得既新奇又感動。在此後的近三十年裡,他一次次地走進草原,投宿於牧人的氈房內,成為他們的常客和朋友。
由於長時期地生活於西藏這塊神奇的土地,他對藏民族的了解與認識,已遠勝於那些來西藏采風,時間倉促的匆匆過客。在西藏,因受藏民族傳統藝術的影響,大部分畫家都醉心於唐卡、壁畫的學習,從中汲取藝術養分,以期尋找到不同於內地藝術家們那種源自於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水墨底蘊而自然生發出的「意在筆先」、「輕墨落素」、「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的「功夫」。及卜·李知寶自小生活在江南瑤山,並於湖南師大接受過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教育,後又數次進京得到盧沉、周思聰兩位名師的悉心指點,使他深深熱愛水墨這一藝術樣式,同時也使他對中國水墨畫的「筆墨」藝術特徵和中國繪畫的民族文化精神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曾說:繪畫有共同的因素,又有特殊的要素,所以異彩紛呈。在形式上,中國畫的特殊點,在於「筆墨」。筆墨是中國人表現自己藝術理想的抒寫方式,是繪畫的特殊與一般關系的體現,是畫家所表現的特殊與一般關系的反映。「筆墨」集中地反映了中國藝術表現的高下、精粗,所以,我們可以說,離開「筆墨」,不成其為中國畫,中國畫是「不能舍棄筆墨」為本的。
鑒於此,及卜·李知寶在作畫時,兵分兩路,一路為重彩法,一路為水墨法。在這兩種畫法中,重彩部分側重於表現具有濃郁宗教色彩意味的題材,技法上遵循西藏古代遺存的壁畫技法濃抹厚塗並輔以各種金屬箔和天然礦物色等材料,製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作品,在這種畫法上,他善於將日本岩繪具的技法與西藏古老的壁畫藝術融會貫通,創造出夢幻般的原始詩意,表現了人和世界之間內在的古老的交流。2004年刊登在《美術》雜志封面上的那幅《放飛吉祥》,便是他的精彩之作。
在水墨畫中,他卻謹遵古人法度,強調功能,「用筆使墨,筆極精巧」,「有韻有趣,形隨筆立,筆寓於形。」他認為,中國畫是一個平面空間,凡論意象、畫法,無不有系於筆墨,不講筆墨運用,是得不到「遠意」的。所以,及卜·李知寶的作品,是很注重筆墨表現的,而且,他認為,從事水墨畫的創作,畫家的各種素養要求比起他的重彩畫來,要高出許多。「筆墨」絕不僅僅是純技術問題,要求水墨畫家要富有人文精神,要求合情合理,以理節情。中國畫的筆墨美,涵有普遍人性的要求,又是中國人的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與滿足,並且,他認為中國水墨畫的創作不應該脫離生活、脫離自然、脫離現實的人。所以,他的水墨畫創作就有別於他的岩彩畫所慣用的題材而直接描繪現實中的牧民生活,並將牧人表現得爽健、灑然和詩意,在筆墨線條上,既有豪縱飄逸,也有沉鬱頓挫,從而使我們在他的作品中體味到畫家本人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乃至人格。石濤曾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我想,及卜·李知寶也正是借筆墨所具有的抒情寫意性,在筆墨理法和由筆墨表現出的神氣以及筆墨所傳達出的氣韻、氣象中,灌注了個人的情感、意趣和思想,從而在運筆中出現種種變化,使得筆墨自身具有了千變萬化的姿態。正是由於畫家這些明顯的個性特徵,才使作品達到抒情、暢神、寫意的目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筆墨,既是及卜·李知寶水墨作品的靈魂,更是及卜·李知寶情系草原,執著歸一的藝術之魂。
③ 藏北羌塘盆地索縣至唐古拉山一帶的地層及分區斷裂特徵
李尚林1 楊補旺2 袁華缽3 於景春1 趙寒冬4 李瑞清4 汪曉燕3
(1.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2.內蒙古地質調查院,呼和浩特 010020;3.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第一地質勘查院,北京 101601;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0083)
摘要 在藏北羌塘盆地索縣-唐古拉山一帶,自北而南首次確定為三個地層區: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和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其間被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和班公錯-怒江斷裂帶所分割。為區域地質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際資料。
關鍵詞 藏北;唐古拉山;地層;斷裂帶
一、概述
藏北羌塘盆地索縣至唐古拉山一帶僅有1:100萬地質調查簡單路線穿越的資料,前人對研究區的地質認識多屬於推斷解釋,並且認為是單一地層區[1~23]。筆者(2003~2005年)在藏北羌塘盆地1:25萬倉來拉幅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根據研究區地層分布和發育特徵、岩性及其組合、層序與接觸關系、古生物組合和不同地質時期的建造特徵,結合區域地質資料[23~37],將研究區自北而南劃分為三個地層區: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和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圖1),其間被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F2)和班公錯-怒江斷裂帶(F1)所分割(圖1)。為認識區域構造古地理格局和地史演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二、研究區地層系統概述
1.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表1)
圖1 研究區位置圖
Ⅰ—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Ⅱ—滇藏地層大區羌南 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分區;Ⅲ—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地層分區;F1—班公錯-怒江斷裂帶;F2—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
表1 研究區地層系統簡表
唐古拉-昌都分區發育富含化石的以濱淺海相碳酸鹽岩為主的下石炭統雜多群珊瑚河組和東風嶺組,生物總體呈現華南暖水型化石面貌下侏羅統那底崗日組、中侏羅統雁石坪群雀莫錯組、布曲組和夏里組的含火山岩碎屑的海相沉積地層直接覆蓋於石炭系之上。古近系—新近系沱沱河組為陸相「磨拉石」泥石流沉積和査寶馬組大陸性火山建造。
2.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表1)
索縣-左貢分區,在基底變質岩系之上發育上三疊統東達村組、「甲丕拉組」、「波里拉組」、「巴貢組」的「磨拉石」[37、41]——含震積岩海相沉積,東達村組中的菊石Paratibetites為喜馬拉雅區所特有。中侏羅統查吾拉組的海相沉積[37]和古近系牛堡組的磨拉石建造,具有喜馬拉雅地方種的生物分子。
3.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表1)
東恰錯分區的上三疊統確哈拉群為深水相的濁流沉積,中侏羅統馬里組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和「吉匈達」混雜堆積岩,新近系康托組為磨拉石沉積。
三、分區斷裂特徵
1.班公錯-怒江斷裂帶(F1)
該斷裂帶呈NWW—SEE向展布,是班公錯-怒江斷裂帶與南羌塘地塊的重要構造界線。該斷裂由多條彼此近平行的大型斷裂和斷裂所夾持的斷塊組成,在研究區內的出露長度約50 km,最大寬度約5 km。區域資料表明,該斷裂帶沿走向延伸發育有蛇綠岩[39],其初始活動時間為早三疊世,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持續活動[5]。斷塊岩性復雜,其時代最老為前奧陶紀[40、41],最新為晚侏羅世。以班公錯-怒江斷裂帶為界,它的南側為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北側為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分區。
2.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F2)
該斷裂帶多被白堊紀侵入岩所佔據,斷裂帶對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及古近系具有明顯控製作用。它的南側為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分區,北側是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地層分區。研究區地層發育不全,但各分區中發育的地層與區域上各分區中典型的地層均能夠對比。
四、結論
在藏北羌塘盆地索縣—唐古拉山一帶,自北而南首次確定為三個地層區:華南地層大區羌北-昌都-蘭坪地層區唐古拉-昌都分區、滇藏地層大區羌南-保山地層區索縣-左貢地層分區和滇藏地層大區班公錯-怒江地層區東恰錯分區,其間被雙湖-查吾拉-碧土-昌寧斷裂帶和班公錯-怒江斷裂帶所分割。各分區發育各自的岩石地層組合和古生物組合,為區域地質研究提供重要的實際資料。
[1]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3.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44~194
[2]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7.西藏自治區岩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58
[3]青海省地質礦產局.1991.青海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59~188
[4]青海省地質礦產局.1997.青海省岩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42~298
[5]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2004.1:500000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及說明書.成都:成都地圖出版社
[6]王成善,伊海生.2001.西藏羌塘盆地地質演化與油氣遠景評價[m].北京:地質出版社,183~233
[7]蔣忠惕.1983.羌塘地區侏羅紀地層的若干問題[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3集.北京:地質出版社,87~111
[8]蔣忠惕.1994.青藏高原地區的特提斯性質、演化及區域構造發育特徵[A].中國地質科學院562綜合大隊集刊(第11—12號)[C],115~119
[9]李才,和中華,楊德明.1996.西藏羌塘地區幾個地質構造問題[J].世界地質,15(3):18~23
[10]黃繼鈞.2001.藏北羌塘盆地構造特徵及演化[J].中國區域地質,20(2):178~186
[11]黃繼鈞.2000.羌塘盆地性質及構造演化[J].地質力學學報,6(4):58~66
[12]黃汲清,陳炳蔚.1987.中國及鄰區特提斯海的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
[13]李廷棟,肖序常等.1985.略論青藏高原的地殼構造和地殼演化[J].大自然探討,4(12):61~66
[14]李勇,王成善,伊海生等.2001.青藏高原中侏羅世—早白堊世羌塘復合型前陸盆地充填模式[J].沉積學報,19(1):1~8
[15]李勇,王成善,伊海生.2002.中生代羌塘前陸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過程[J].地層學雜志,26(1):63~79
[16]劉增乾,徐憲,潘桂堂.1990.青藏高原大地構造與形成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9~34
[17]王乃文.1985.青藏高原古生物地理與板塊構造的探討[J].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刊,第9號,1~28
[18]尹安.2001.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地質演化——顯生宙亞洲大陸生長.地球學報,193~230
[19]王鴻禎等.1990.中國及鄰區構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125
[20]肖序常,王軍.1998.青藏高原構造演化及隆升的簡要評述[J].地質論評,44(4):372~381
[21]趙政璋,李永鐵,葉和飛.2001.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石油地質[M].北京:科學出版社,1~349
[22]白生海.1989.青海西南部海相侏羅紀地層新認識[J].地質論評,35(6):529~536
[23]郝子文,饒榮標,姚冬升等.1999.西南區區域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96~156
[24]劉世坤,呂敬.1988.羌塘地區海相下侏羅統新知[J].地層學雜志,12(2):133~135
[25]馬孝達.1983.青南藏北海相侏羅系劃分的討論[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3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13~118
[26]沙金庚.1995.青海可可里西地區古生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75
[27]王乃文.1983.中國侏羅系特提斯地層學問題[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3集.北京:地質出版社,62~86
[28]吳瑞忠.胡承祖等.1985.藏北羌塘地區地層系統[A].見:青藏高原地質文集[C],第9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32
[29]徐鈺林,萬曉樵,苟宗海等.1990.西藏侏羅、白至、第三紀生物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56
[30]楊遵儀,陰家潤.1988.青海省南部侏羅紀地層問題討論[J].現代地質,(3):278~292
[31]陰家潤.1989.青海南部侏羅紀雁石坪群中半鹼水雙殼類動物群及其古鹽度分析[J].古生物學報,28(4):415~438
[32]陰家潤.1988.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雙殼類動物群[J].地質論評,34(5):439~447
[33]陰家潤.1987.唐古拉山北坡侏羅紀雙殼類化石新材料[J].現代地質,(3+4):327~337
[34]顧知微.1962.中國的侏羅系和白里系[A].見:全國地層會議學術報告匯編[C].北京:科學出版社
[35]范和平,楊金泉,張平.1988.藏北地區的晚侏羅世地層[J].地層學雜志,12(1):66~70
[36]陳蘭,伊海生,時志強.2002.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區侏羅紀沉積物特徵與沉積環境[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2(3):80~84
[37]李尚林,王根厚,馬伯永等.2005.藏東北巴縣江綿鄉上三疊統東達村組和「甲丕拉組」的沉積特徵及其意義[J].地質通報,24(1):58~64
[38]李尚林,王根厚,胡敬仁等.2005.藏北聶榮縣查吾拉區巴通階與基底岩系的角度不整合及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4(3):239~242
[39]王建平,劉彥明,李秋生等.2002.班公錯—丁青蛇綠岩帶東段侏羅紀蓋層沉積的地層劃分[J].地質通報,21(7):405~410
[40]魯兵,劉池陽,劉忠等.2001.羌塘盆地的基底組成、結構特徵及其意義[J].地震地質,23(4):581~587
[41]王根厚,賈建稱,李尚林等.2004.藏東巴青縣以北基底變質岩系的發現[J].地質通報,23(5~6):613~615
Strata & their Regionalization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fromsuoxian to Tanggulamountains of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
Shanglin Li,Buwang Yang,Huabo Yuan,Jingchun Yu,Handong Zhao,Ruiqing Li,Xiaoyan Wang
(1.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2.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 of Innermongolia,Hohhot 010010;3.China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itation Engineering General Bureau First Geologicalsurvey Institute,Beijing 101601;4.China Ge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n Qiangtang Basin,Northern Tibet,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fromsuoxian county to Tanggulamountain is initially recognized as consisting of three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from north tosouth as:Tanggula-Changsubarea of the Qiangbei-Chang-Lanpingstrati graphic area under thesouthern China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Suoxian-Zuogongstratigraphicsubarea of the Qiangnan-Baoshanstratigraphic area under the Yunnan-Tibet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East Qiangcuosubarea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stratigrapic area under the Yunnan-Tibetstratigraphicsuper-division.They arespaced respectively byshuanghu-Chawola-BishiChangning fault zone and Bangong Co-Nujiang fault zone.These variousstrata provides important practical information for regional geologicalstudies.
Key words Northern Tibet;Tanggulamountains;stratigraphic regionaliztion;fault zone
④ 迪麗熱巴的全名是什麼
迪麗熱巴原名迪麗熱巴·迪力木拉提。
迪麗熱巴(Dilraba),1992年6月3日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2013年5月,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阿娜爾罕》,並因飾演女主角阿娜爾罕受到關注;
2014年7月,出演古裝玄幻電視劇《古劍奇譚》;同年12月獲得中國時尚權力榜年度演藝圈新銳勢力獎;
2015年2月,主演校園魔幻網路劇《逆光之戀》;同年因參演都市愛情電視劇《克拉戀人》走紅,並憑借該劇獲得2015年國劇盛典最受歡迎新人女演員;
2016年,主演古裝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同年獲得2016中英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2017年加盟浙江衛視《奔跑吧》第一季,並擔任該季常駐MC。8月14日,主演古裝劇《秦時麗人明月心》。
(4)羌塘文學雜志擴展閱讀:
2018年10月11日,第12屆金鷹節開幕式晚會官方宣布第12屆金鷹節金鷹女神為迪麗熱巴。
10月14日,憑借《漂亮的李慧珍》獲得第2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女演員、第12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最具人氣女演員兩項殊榮。10月17日,參與的「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大型公益項目在CCTV6電影頻道及全網播出。
公益活動
1、2012年08月29日,迪麗熱巴隻身前往新疆某縣福利兒童院看望當地的無依無靠、無人撫養的孤兒和殘疾兒童,並談及:」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疼愛,獻出點愛心,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2、2013年4月26日,迪麗熱巴參加在北京召開《阿娜爾罕》央視首播新聞發布會,劇組全體主創心系雅安災區,為震區捐款。
3、2014年10月16日,迪麗熱巴通過」體驗飢餓「的形式呼籲網友為生活在貧困山區的孩子、留守兒童提供營養加餐共同奉獻一份力量。
4、2015年03月12日,迪麗熱巴響應微公益號召,通過微博呼籲參與由中國綠化基金會保護自然行動發起的網路植樹綠化項目;10月14日,迪麗熱巴攜同楊冪、劉愷威共同出任暖冬行動第五季愛心大使。暖冬行動持續至11月末,旨在為暖冬奔跑接力,讓愛回歸 。
5、2015年10月14日,迪麗熱巴攜同楊冪、劉愷威共同出任暖冬行動第五季愛心大使。暖冬行動持續至11月末,旨在為暖冬奔跑接力,讓愛回歸。
6、2016年01月13日,為幫助處於疾病、災害、戰爭中的兒童,迪麗熱巴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路易威登發起的」MAKEAPROMISE「活動,並以「勾小指」手勢分享承諾,用以支援急需幫助的兒童。
7、2018年10月17日,參與的「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大型公益項目在CCTV6電影頻道及全網播出。
⑤ 急!西藏中路656號美華大廈703室,說是友聲旅行社,是不是騙人的,有人去過嗎
上海友聲旅行社有限公司地址是在福州路707號,不在西藏中路656號美華大廈703室,恐怕是職業中介在搗鬼,一切小心以防受騙上當。
⑥ 關於保護環境的故事
故事一:
《千年井,不反唾 》
古時候,在我國江南某地有一個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個出差的任務,是到當時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騎著一匹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個旅館里。旅館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涼,還有一絲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著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勞減輕了不少。
這口井為南來北往的人增添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但這個小官吏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離開旅館時,順手便把馬吃剩下的殘草敗根倒在了水井裡。
過了一個月左右,小官吏從京城辦完事回來,又來到這家旅館。他趕到這里時,天已完全黑了,經過一天的長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從水井裡打水上來喝。由於天黑看不清水桶里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夠嗆,喝起水來如同牛飲一樣,結果喝進去一根草桿。
草桿卡在小官吏的喉嚨里,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會兒,小官吏就一命嗚呼了。而這草桿正是他前次來的時候,倒在水井裡的。 古人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訓,便告誡後人說:「千年井,不反唾。」這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弄臟水源的意思。
(6)羌塘文學雜志擴展閱讀
人們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海、陸、空是無窮盡的,所以從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海洋。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20千米的范圍內,人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不僅僅是這些,一些農田為此受損。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鋁等廢物。它們成了城市衛生的第一號敵人。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毛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
⑦ 我想更多地了解關於保護野生生物的事
東北虎反偷獵公眾教育與參與式保護項目
項目背景
中國是虎的發源地,在其長達200萬年的生存和進化中,虎的分布逐步從中國擴散到印度、土耳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南亞以及中亞地區。1996年,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在俄羅斯開展的全面調查顯示,野生東北虎的數量約為350頭左右。在中國,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組織中、俄、美三方專家於1998~1999年間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先後展開了野外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境內東北虎僅剩不到15頭並無「常住個體」,野生華南虎已消失或瀕臨滅絕,我們若不下決心,我們就不能保證華南虎的情況不在東北虎上發生。
冬季是最容易發現東北虎活動蹤跡的季節,靜靜的深林里,皚皚的雪面上,東北虎那巨大、美麗的足印既顯眼又神秘,即令人緊張,又令人激動。冬季又是野外巡護清山工作任務最重、最容易出成果的季節。目前中國的東北虎由於公路交通和生產活動,單只的老虎被分割在不同區域的山林中,呈片段化、島嶼化的傾向。而只有在發情期雌雄老虎才會相聚繁衍後代,片段化、島嶼化後,老虎相聚很難,這也是中國東北虎繁衍十分緩慢的一個原因。
目前老虎的活動區域都有人類的活動,東北虎的保護就顯得困難和復雜。當地偷獵現象嚴重,一些不法份子用套獵、鋏捕、堵洞穴、設陷阱等來進行偷獵活動。對大型獸類來說,最常見也是危害最大的就是鐵絲套獵捕。獵具簡單,攜帶方便,隱蔽性強,不易發現,給管理造成困難。另外設置套子數量多,常年放在山上,持續危害。鐵絲套大多是用來套獵狍子、野豬等大中型獸類,有時虎在追趕野豬捕食過程中也會偶爾會誤入圈套,甚至死亡。例如:1995年動機迎春林業局五泡林場29林班,有一個套野豬的鐵絲套子套住了一隻東北虎。最後導致這只虎的死亡。在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和2005年都發生過非法狩獵者用鋼絲套獵殺東北虎和遠東豹的違法犯罪案件。
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北虎一直沒有得到向大熊貓、藏羚羊、白暨豚等動物一樣的重視。學會希望通過清套活動,可以切實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有效遏制和震懾亂捕濫獵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杜絕和防止非法獵捕工具對野生動物的危害和傷害,進一步強化全社會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意識,確保野生動物資源及國土生態安全。同時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意識,使更多的志願者參與到東北虎及其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中,了解並宣傳保護事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項目目標
(1) 消除套子等非法狩獵工具,最大程度上消除其對東北虎及其狩獵的威脅;
(2) 通過此次活動對當地居民進行教育,遏制和震懾亂捕濫獵等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3) 使廣大人民群眾重新正確地認識東北虎以及認識到自己對保護東北虎的責任。
(4) 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使保護區及其周遍當地能夠理解並親自參與東北虎的保護;並希望能通過宣傳加大政府和國際組織對東北虎保護工作的資金和人力投入。
11重要獎項: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衛士獎
中國的陸地國境線長達21000多公里,其中包含一系列獨特的生態系統,是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家園。但在這些地區,野生動物卻面臨著非法盜獵與走私犯罪的威脅,而邊境地區艱苦的執法環境更使得當地的保護工作及其復雜。2008年,WCS中國項目啟動了中國第一個針對邊境地區的野生生物執法保護的獎項——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衛士獎。該獎項旨在激勵、表彰打擊盜獵、控制野生生物跨國界非法貿易,為中國野生生物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促進邊境地區相關人員在野生生物保護和執法工作上的交流,提高他們的野生生物保護和執法能力。
2008年12月,首屆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衛士獎最終評選出25名獲獎者。獲得相關執法設備等物質獎勵之外,獲獎者還參加了WCS在新疆舉辦的野生生物保護與執法培訓,並赴柬埔寨、泰國、寮國三國進行考察,參觀學習當地先進的野生生物保護與執法經驗。
2009年10月,WCS啟動了第二屆中國邊境野生生物衛士獎,最終評選出5名卓越衛士獎、5名傑出衛士獎以及15名優秀衛士獎獲獎者。2010年1月25日的第二屆「衛士獎」頒獎儀式被英國《衛報》譽為「奧所卡式的野生生物保護頒獎典禮」。
2009年10月24日,11月27日,2010年1月25日,WCS聯合搜狐網先後三次舉辦公益訪談,呼籲公眾拒絕消費野生生物製品,支持邊境地區的野生生物執法保護。著名演員陶虹、知名導演馮小寧與著名節目主持人龔寧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訪談。
第二屆「衛士獎」期間,知名導演馮小寧與著名節目主持人龔寧應邀擔任WCS野生生物保護形象大使,與WCS一同呼籲更多公眾關注我國的野生生物保護。西藏羌塘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2007-2010)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羌塘地區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景觀之一,有著豐富和特有的野生動物資源。但是,該區域內持續增長的人口和家畜的數量,導致原先沒有被人類利用的地區也開始被人類所利用。牧民們原來的帳篷換成了房屋,馬匹也換成了摩托車。這些變化導致了羌塘地區的人——野生動物沖突的不斷升級,包括家畜被捕殺、草場的競爭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錯位。家畜和野生動物活動區域的重疊同時也導致了它們之間疾病的傳播。而且,新建成的青藏鐵路直接連接了拉薩和北京,加速了羌塘地區的發展,該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所面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該項目將通過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制定和加強執行相關的計劃和政策。特別是本項目將推動制定一個項目區內全面的景觀水平上的保護管理計劃,並將被整合到關鍵經濟部門的現有政策和發展計劃中。這樣,該項目將支持對該計劃所需信息的收集,幫助建立必需的監測機制來跟蹤保護的效果。該項目將和當地牧民合作,提高他們了解更多的保護信息,幫助他們發展可持續生產活動。
目前關於環境方面的政府和牧民的工作生產習慣的改變,將被結合到這個管理計劃中,並受到培訓項目的支持。培訓、教育和宣傳-中醫葯與瀕危野生動物保護項目傳統中醫葯是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它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相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動物類中葯是中醫葯的重要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近十幾年來,中醫葯中動物葯的需求和瀕危動物的保護產生了矛盾。以虎為例,盡管虎製品貿易被明令禁止,仍有不法之徒參與虎製品貿易,同時有不少人仍然相信虎製品的療效,因此供需關系依然存在。中醫葯從業人員對於公眾消費動物葯起了重要的作用,WCS一直注重與中醫葯界的聯系和合作,並把中醫葯界專家和相關權威人士以及中醫葯大學生作為宣傳教育的主要對象。
WCS在ACCP項目的支持下,自1997年以來共舉辦了15次「中醫葯與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研討會,足跡遍布上海、雲南、四川、海南、湖北、廣西、江蘇等地。研討會邀請中醫葯界著名專家、中醫葯雜志主編、林業局和有關主管部門官員等參加。在這些研討會上,項目人員對瀕危動植物現狀做了詳細介紹。研討會為中醫葯界與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學家、政府主要官員等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希望通過這些系列研討會的召開與中醫葯人員達成共識,共同來解決好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在此期間,WCS先後根據研討會的發言以及專家的投稿匯編成《中國瀕危野生葯用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和《中葯資源和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兩本書。
WCS同時積極參加與瀕危葯用保護動物相關的研討並積極資助相關研討會的召開,如資助了1999年9月在第二軍醫大學召開的第四屆動物葯學術研討會,其後的全國第四屆生葯研討會,第五屆中醫葯和瀕危葯用動物保護研討會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會議,使得野生動物保護成為中醫葯界的一種共識。所有這些研討會的目的是一致的:呼籲中醫葯人士與我們共同努力,為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作出自己的貢獻。
為了覆蓋更多的中醫葯人群,WCS也嘗試把目光投向普通醫師。1999年WCS在《葯學實踐》雜志上連續刊登了「請不要使用瀕危野生動物入葯」為主題的公益廣告。雜志《未來在你手中》也有6期被發送到中醫葯醫師的手中。同時2003年8月在長春舉行的研討會上,WCS也邀請了部分普通中醫葯醫師積極參與研討。
中醫葯大學生在今後會成為正式的中醫葯從業人員,他們的態度對於消費者將有直接的影響。項目對這些未來的中醫葯從業人員也開展了相應的教育活動,形式上以學生的自主參與為主。譬如2000年11月WCS在上海組織了以「瀕危物種入葯利弊孰大」為主題的研討會,得到了醫學院校和非醫學院校學生的積極響應。隨後,在合肥、長春、桂林等地相關的辯論賽和其它形式的活動也被組織起來,並附有拯救野生動物的簽名儀式等。同時,WCS也十分支持學生的實踐活動,曾支持了四川和安徽的中醫葯大學學生進行野生動植物考察和保護宣傳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普遍對於野生生物保護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WCS計劃將繼續開展這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目前正在向CEPF申請經費。
喬治·夏勒
1933年生於德國柏林,野外保護生物學家、作家,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首席科學家,曾擔任WCS科學與探險部副主席。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喬治·夏勒博士致力於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傑出的野外生物學家,對於許多大型瀕危物種,如大猩猩、非洲獅進行先鋒性研究。他的足跡遍及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荒野,是諸多長期研究項目的開創者,揭示了許多保護問題,對學術界乃至社會公眾影響至深。他將深奧的科學研究同公眾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將許多鮮為人知的動物及其現狀告知世人,並協助多個國家的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的野生動物及景觀水平上的生態系統保護事業。[2]
20世紀80年代初,受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原國家林業部的邀請,喬治·夏勒博士成為
喬治·夏勒
了第一位來到中國研究大熊貓的西方人,此後,他更成為第一個被允許進入羌塘的外國專家。他也是第一個將「沙圖什」貿易和藏羚羊數量銳減聯系在一起的人,從而揭示出藏羚羊被大量獵殺的事實真相。喬治·夏勒博士在中國的足跡遍及四川、內蒙、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所研究的野生動物包括大熊貓、藏羚羊、雪豹、馬可波羅盤羊、普氏原羚、孟加拉虎等多個物種。
喬治·夏勒博士先後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金質勛章、國際宇宙獎、泰勒環境成就獎、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終身成就獎、印第安納波利斯獎、中華環境獎等多個獎項。他發表了眾多的科學論文,出版了15部書籍,其中《塞倫蓋提的獅子》獲得了197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而《最後的熊貓》一書則為眾多中國讀者所熟知,成為他們關注、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初啟蒙。
喬治·夏勒博士如今已近80歲,卻依然工作在中國荒野的第一線。
在將近半個世紀中,喬治·夏勒博士一直從事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1933年他生於德國柏林,從大學開始,至今每年仍有8個多月都在野外度過。
從非洲的獅子、大猩猩,到亞洲的野羊和藏羚羊,他是許多長期研究項目的開創者和保護問題的揭示者,對學術界乃至社會公眾影響至深。 執著和敏銳使他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學家之一,並先後獲得國際宇宙獎(日本)和泰勒環境成就獎(美國)、2007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終身成就獎。迄今,他已經發表了眾多的科學論文,出版了15本書,其中《塞倫蓋提的獅子》獲得了197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他寫的《最後的熊貓》一書曾為眾多中國讀者所熟知,成為他們心中對野生動物關注和保護意識的最初啟蒙。
他是第一個研究大熊貓的外國專家;
他是第一個被允許進入羌塘的外國專家;
喬治·夏勒博士
他是美國新聞周刊評選出的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
他第一個將「沙圖什貿易」和藏羚羊的銳減聯系在一起,1984年,喬治治夏勒博士開始在羌塘無人區開展研究,他的著作《青藏高原上的生靈》和最新出版的《西藏生靈》(Tibet's Hidden Wilderness-Wildlife and Nomads of Changtang Reserve)將幫助你了解那片土地。
解焱
[3]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中國項目主任,國際動物學會秘書長。198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學士,1994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遺傳系碩士,2000年中科院動物所生態學博士畢業。
她從小熱愛動物和大自然,從199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就開始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由她負責統籌的「中國物種信息服務」(CSIS)、「保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網站」、《世界自然保護信息》刊物和野生生物保護閱覽室堅持向全國各地的保護管理人員、保護研究人員、教育人士以及保護愛好者、自然愛好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保護理念和方法。她的一些研究引導了新的保護理念的傳播,包括保護地、外來入侵種、天然植被恢復、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制定、中國生物地理區劃等。
此外她長期堅持國際合作,與國際保護界保持著密切聯絡,曾經擔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生態安全課題組和保護地課題組協調員,現任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執委會成員,曾任IUCN世界保護地委員會東亞地區副主席、全球GAP分析項目技術指導委員會成員、GEF項目專家。
她參與編寫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4卷)、《中國生物多樣性地理圖集》、《中國獸類野外手冊》、《中國的保護地》、《生物入侵和中國生態安全》、《中國外來入侵種》、《恢復中國的天然植被》、《開發建設中的生物多樣性原則》、《大自然的精靈》等書成為保護界人士的參考書和宣傳教育的材料。
伊麗莎白·貝內特
Elizabeth Bennett獲得劍橋大學馬來半島靈長類生態學博士學位。曾在馬來西亞及其所屬沙撈越工作達18年。起初,她同時為WCS和WWF馬來西亞組織工作,首次開展了長鼻猴的生態與保護需求方面的深入研究。之後又參與了WCS和沙撈越政府組織的多個項目,包括沙撈越全境野生生物調查,捕獵及木材砍伐對野生生物影響的詳細研究,最終擔任考察隊的領隊,與WCS和沙撈越政府工作人員一起制定了綜合野生生物政策,隨後擔任政府一個部門的領導,負責監督政策的執行情況。包括為新的野生生物與保護區立法提供技術幫助,通過廣泛宣傳和鞏固項目的方法完成計劃,協助沙撈越政府制定保護區體系。政策的核心及實施包含了多種途徑,從而可以控制沙撈越不斷出現的捕獵與野生生物貿易活動。
Elizabeth還積極參與了許多培訓工作,從研究生管理到培訓沙撈越、沙巴、緬甸、中國台灣和大陸從事野生生物研究人員。她已出版了85個科學與普及出版物,包括合作編寫的一本關於熱帶雨林狩獵綜合議題的著作,以及合著的涉及同類問題的世界銀行政策論文。1994年,荷蘭Berhard Prince授予她「金文學」獎,2003年她又獲得沙撈越政府頒發的「Pegawai Bintang Sarawak」獎,2005年獲得英國女王陛下伊麗莎白二世為她頒發的「英國最傑出人物勛章」,這些都對她在野生生物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
點擊閱讀Elizabeth1發表於2006年12月《中國國家地理》的文章《沉寂的荒野——記錄全球野生動物消費》
Joel Berger
保護事業從大角羊開始
1978年,Joel畢業於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學專業後,就投身於保護事業。他關注的第一種動物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的大角羊。大角羊喜歡生活在自然形成的多岩乾燥的山區。它是對付硬東西的專家,那又長又寬的臼齒是在長期磨碎食物的過程中進化出來的。之前幾乎絕跡的大角羊,現如今數量得到了很大恢復,最近還允許了獵殺。管理當局通過頒發嚴格控制的狩獵許可證進行管理,人們可以憑證獵殺老羊,並用獲取的收益來改善大角羊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緊接著,他畫出一幅動物圖讓記者猜他保護的是什麼,在記者表示猜不出來後,他又模仿著那種動物的叫聲,原來是非洲的犀牛。
保護非洲犀牛的方法並沒成功
在100年前的非洲大地上,生活著3萬多頭犀牛,而現在不到4000頭,盜獵像癌症一樣蔓延。角是犀牛的
防禦武器以及搜尋食物時翻土的工具。東方將犀牛角粉視為珍貴的退燒葯。據說,有一半多的犀牛角會經黑市由阿拉伯的貨船運到一個叫北葉門的國家,製成男人們腰間佩刀的刀柄。在北葉門,擁有犀牛柄的佩刀被視為無上的榮耀,會得到所有人的羨慕,一把犀牛角的佩刀最高可以賣到1.5萬美元以上。
90%的非洲犀牛因此被殺,於是Joel考慮割去犀牛的角來達到保護的目的。五六年後,被割去角的犀牛會重新長出角來。「但這樣做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失去角的犀牛媽媽不能保護小犀牛被獵狗吃掉,所以這個方法並不很成功。」因為調研和保護的需要,Joel的足跡踏遍了非洲的納米比亞和辛巴威。
1991年~1994年,Joel將視野投向麝牛和賽加羚羊。麝牛曾經在歐洲和亞洲北部都有分布,而如今它們的身影只能在北美和格陵蘭島的北極圈區域才能看到。19世紀末,人類曾試圖在俄羅斯、北歐和阿拉斯加等地重新引入這種古老的動物。
麝牛是更新世留存的古老物種,曾經與猛獁、野馬和劍齒虎生活在同一地區。麝牛是羚牛的近親,盡管像牛,但是許多方面都更像羊,可以說是一種超大型的野羊。Joel研究麝牛是在阿拉斯加接近西伯利亞的地方,當地人在兩方面利用麝牛:麝牛的肉可以吃,毛發也非常暖和。他說,研究麝牛能夠幫我們更好地理解北極動物如何適應或不能適應氣候變化。
駝鹿和狼的故事
1995年~2004年,Joel轉而研究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國的駝鹿。他作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東邊的阿拉斯加沒有老虎而有狼,Joel就放老虎的聲音;遠東地區沒有狼而有老虎,Joel就放狼的叫聲,結果發現,阿拉斯加的駝鹿已經不認識狼的聲音,而遠東地區的駝鹿不認識老虎的聲音。
繼而,Joel又在狼已滅絕的美國黃石公園評估了駝鹿對狼的反應,結果發現駝鹿也不認識狼,遇見重引入的狼不會逃避,從而被狼吃掉。但這批駝鹿的下一代認識到狼是他們的天敵,會想辦法逃掉。這兩個實驗,驗證了駝鹿是會後天學習的。
保護叉角羚的遷徙路線
除此以外,Joel還在美國本土研究動物遷徙路線,並進而保護。在黃石公園和一塊空地之間,有一條長75公里、寬2公里的叉角羚遷徙通道。叉角羚是北美特有的有蹄類動物,奔跑速度僅次於獵豹。Joel從錢包里拿出它們的照片: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淺黃色的叉角羚們在草原上自由奔跑著。
自1萬年前北美獵豹滅絕後,成年叉角羚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天敵存在了。羊羔為了躲避其他動物的攻擊,依靠身上的保護色靜靜地趴在地上,以避免被敵害發現。叉角羚完美的自我保護,使它的天敵都不能對它構成真正的威脅,除了人類。
作為美洲大陸上遷徙路徑最長的哺乳動物,每年秋季,黃石國家公園中的叉角羚都會沿著固定的路線進行240公里的往返遷徙。這條古老的遷徙路線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如若不能遷徙,叉角羚很可能因為在嚴酷的冬季環境下不能生存而滅絕。而由於石油開採的加劇和其他人類干擾,這條古老的遷移路線可能消失。之前,叉角羚進出黃石公園的8個遷徙通道,已經有6個不復存在了。自2003年以來,Joel和項目組深入研究了經濟發展對叉角羚的遷徙行為造成的影響,對當地居民如何在保護叉角羚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提出了有效建議,「叉角羚之路」的重要性得到了認可。這限制了當地油井開采和圍欄的興建,同時為其他地區保護叉角羚提供了借鑒。
2008年1月,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以及美國森林保護管理局代表公開發表聲明,支持WCS的叉角羚遷徙路線保護工作。他們修訂了1990年的森林計劃,該森林計劃對美國森林保護管理局管轄范圍內的叉角羚遷徙路線進行保護。根據修訂計劃,修建圍欄等基礎設施需要事先進行設計,為叉角羚留出通道。在各種保護力量將近一個世紀的努力下,一度減少至不足3萬頭的叉角羚,目前已經恢復到200萬~300萬頭以上(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叉角羚已成為美國西部常見的動物,也是美國狩獵的主要動物之一。
從事保護工作30餘年,Joel不是沒有遇到過困難,「野外的獅子、大象都是大型動物,需要一定的膽量和勇氣。研究犀牛時,只在夜間活躍的犀牛會沖向你,很危險」。「但是,最危險的不是動物,而是人!」Joel說。
喜歡動物、贊美欣賞人生的Joel也熱衷於做科普,The better to eat you with: fear in the animal world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傾注了他半生的心血。
Joel說,從事保護工作的最大動力,就在於自己的研究能使政府改變法律等規定,使之變成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
看得見的成就感,讓他永不疲倦地奔波在保護生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