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學作品與作者背景
文章的寫作,大多是作者依據當時的政治、社會及周圍所發生的事來寫作的,作者是文章的導演,所以作家身處的環境和所經歷過的事情對作品頗具影響。
2. 近代文學的發展背景
中國古代傳統體裁的文學,如詩賦詞曲等,發展到清中葉,除小說外,如詩、文、詞、戲曲等,雖作家作品眾多,也在風格流派上彼此競爭,但大都缺乏新的思想內容,因襲舊的藝術形式,日趨衰落,陷於困境。
到了近代,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開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而同時中國人民也進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八十年中,隨著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1840~185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義和團運動(1862~1900)、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01~1918)的歷史發展,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進一步尖銳化、表面化,文學創作從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到風格流派,都相應地發生重大變化,為反帝反封建服務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文學,直接繼承發展古代優良的文學傳統,特別是清初至清中葉的愛國主義文學傳統,成為文學發展的主流,形成新風貌和新潮流。同時,那些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各種傳統文學在新形勢下也不斷地有所變化和發展。
道光、咸豐朝文學 19世紀中葉前後,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是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英國資本主義的大炮,打開了閉關自守的封建帝國的大門,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封建帝國的空前危機。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洋貨傾銷,鴉片輸入,白銀外流,銀貴谷賤,加速了中國農村自然經濟的破產。加上貪官污吏橫征暴斂,農民和其他各階層人民更無法生存,階級矛盾不斷地尖銳化。從白蓮教起義到太平天國革命,農民起義風起雲涌。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也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生長和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地主階級開明派,開始睜眼看世界,厭棄宋、元以來的程朱理學和盛極一時的乾嘉朴學,而研究「經濟」之學,強調「通經致用」的學術;並發出了改革腐朽內政、學習外國有用的知識、抵抗外國侵略的呼聲。文學也突破了死氣沉沉的局面,理論上提出了文學要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的思想,反對模擬;創作實踐上要求反映現實政治社會內容,歌頌廣大人民和英雄人物對外國侵略者的英勇抵抗,揭露清王朝及其官僚貴族的昏庸腐朽和社會矛盾,打破了陳腐的面貌,出現了進步的文學新潮流。 這個時期,作家眾多,流派競起,文學呈現繁榮復雜的景象。首開文學新風氣的是以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等為代表的開明派,以及張際亮、湯鵬、姚燮、貝青喬等。他們敏銳地看到清王朝內外嚴重的危機,積極建議改革內政,堅決主張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寫出許多富於時代色彩和歷史意義的詩文作品。張維屏、陸嵩、朱琦、林昌□等,則從不同角度寫了某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後來,早期的改良主義者馮桂芬、王韜都曾反對或拋棄桐城派古文;王韜更以一般古文或文言文用之於報章,使古文社會化或通俗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太平天國領袖們的詩文作品,批判封建色彩濃厚的陳詞濫調,提倡朴實明曉的文風,直接為革命斗爭服務。這些就是這個時期進步文學的主流。
與此同時,傳統詩文也出現了「宋詩運動」和桐城派中興。「宋詩運動」繼承乾隆、嘉慶間的「宋詩派」,以模擬宋詩為貴,由程恩澤、祁□藻、曾國藩倡導,重要作家有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桐城派古文在這一時期產生了梅曾亮等著名作家,形成了「中興」的局面。而經學家阮元,提倡以《文選》為範本,實際是提倡駢文,形成與桐城派古文對立的揚州派駢文。在駢、散之間作調和態度的則有常州的李兆洛。他實際也是傾向駢文。這些詩文流派的作家和作品,就其主導傾向看,是守舊或保守的。此外,詞則有「常州派」的發展。周濟提出「詩有史,詞亦有史」的主張,有進步意義。但被譽為「倚聲家老杜」的蔣春霖的詞,內容則多為誣蔑太平天國革命,表現了地主階級的沒落情緒。小說主要是「狹邪小說」和「俠義公案小說」,傾向日趨墮落。
同治、光緒朝文學 從19世紀60年代到同世紀末,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是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買辦相勾結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期。中國資本主義大致從這時開始得到初步的發展。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中日戰爭失敗後,舉國悲憤,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空前尖銳,斗爭是激烈而復雜的。封建買辦階級如李鴻章賣國投降,但人民群眾強烈的反帝愛國精神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同時出現了相當廣泛的改良運動。一部分由官僚地主階級轉化的上層資產階級,呼籲救亡圖存,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康有為、梁啟超就是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和領袖。在文學上的代表作家則是黃遵憲、 康有為、 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他們自覺地使自己的文學為改良運動服務。
在戊戌變法前後,梁啟超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的明確主張。戊戌變法前,梁啟超和譚嗣同、夏曾佑曾試作「新詩」,反映了改良派對新思想、新知識即「新學」的要求。戊戌變法失敗後(1898),梁啟超便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詩界革命」(《飲冰室詩話》)主張,推尊黃遵憲從理論到詩作實踐已為「詩界革命」作了榜樣,是推陳出新的「新派詩」。梁啟超雖不以詩人自命,他自己的詩實際也是「新派詩」。他的「文界革命」主張,是適應資產階級「開通民智」、改革語文的維新思潮而提出來的。當時已有人認為文言是「禍亡中國」之一端,「白話為維新之本」,主張「崇白話而廢文言」,「報章宜改用淺說」。同時長江下游各省白話小報紛紛出現。他的散文寫作也實踐自己的主張,打破一切傳統古文的格局,開創了「新文體」。同樣的出於改良的目的,他更提倡「小說界革命」(《論小說與群治的關系》),強調小說對改良社會的作用,而特別重視「政治小說」,宣傳政治主張、政治理想,直接為改良運動服務。他更試作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雖未完篇,但有現實意義。與此同時,梁啟超和其他改良派作家也曾利用「雜劇」、「傳奇」的傳統戲曲形式,反映現實政治內容,雖不成功,但也表現著他們對戲曲改良的嘗試和努力。
翻譯文學的興起,也是改良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嚴復、林紓是這個時期著名的翻譯家,他們分別以各自熟練的古文翻譯西方社會科學和文學作品,對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和廣泛的影響。
改良運動對封建文化的沖擊力量是不足的。傳統詩文繼續發展。「宋詩運動」的發展,出現了頗有影響的「同光體」;同時出現了擬古的漢魏六朝詩派和晚唐詩派等。常州詞派則朝詞學的整理和研究方面發展。「桐城派」古文也出現了黎庶昌等新的作家,並對嚴復、林紓等翻譯文有明顯影響。
此外,道光年間誕生的京劇,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繁榮。它進一步吸取地方戲的精華,出現了一些有時代精神的優秀劇目,不少名演員創造了許多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成為一個影響深廣的重要劇種,是這一時期文學成就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
3. 斯蒂文生的文學創作背景是什麼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生,1850年生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市一個工程師家庭,他是19世紀未葉英國新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他祖父和父親都是製造燈塔的專家。1867年,他在愛丁堡大學攻習土木工程專業,後改學法律。1875年大學畢業後,他正式開業當了律師,不久便改行從事文學創作活動。1894年12月3日,斯蒂文生因中風與世長辭,享年44歲。
4. 文學控是什麼
是見到文學就興奮
5. 純文學的創刊背景
1963年4月23日,經林海音之手在《聯合報》副刊左下角刊出風遲所寫的詩歌《故事》,此詩見報後,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以第一速度察覺,後將《聯合報》副刊剪報送往軍事審查官審查,認定此詩有嚴重的政治問題:「影射『總統』愚昧無知,並散布反攻大陸無望論調,打擊民心士氣。」在當天早晨,便由「總統府」出面打電話到《聯合報》,質問該報發行人王惕吾刊登此詩用意何在。後來《聯合報》還獲悉,當時已有人向「內政部」出版處和國民黨中央黨部主管文宣的第四組(相當於「中央宣傳部」,即後來的「文化工作委員會」)投訴:《故事》中寫的「愚昧的船長」系影射蔣介石,「飄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明指台灣,「美麗的富孀」暗指當局接受美援,「她的狐媚」是說美國用美麗的謊言欺騙當局……
說到此詩的刊出,帶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即「當天副刊編好後,發現遺下一小塊空白,而這一小篇短詩正好補上空白的位置,於是才臨時從編輯台抽屜里拿出來補發的」。林海音「常常夜半驚醒,想起白天發的稿子,有何不妥嗎,錯字改了嗎」,這種謹小慎微的作風,是不可能把明知有反「總統」內容的作品加以刊出的。正因為相信她的「純潔」,過去又未有過「通匪」的前科,且是文壇有極高知名度的女作家,故當局才會讓她「在和平的會談下辭去職務」了事。要是換了別人,正如臨危受命接手她編副刊的馬各所說,一定會和作者風遲(王鳳池)一樣被交付台北縣生教所「感化」:坐上三年又五個月大牢。
作為「匪諜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林海音離開《聯合報》副刊後,覺得有加強獨立自主的必要性,因而不再在官方監控的媒體供職,而另外創辦由自己當老闆的文學雜志。
6. 文學形式和社會背景的關系
社會背景決定了文學形式的題材,決定了它的大致內容,語言風格!
7. 文學背景的定義
作者寫下文字的朝代,歷史背景,及作者的情感經歷。
8. 文學類論文研究背景主要寫些什麼
理論意抄義——即該文學給我襲們的社會、生活、思想等等帶來的影響與意義【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對文藝復興的影響】;
實踐意義——即該文學對我們現在的指導意義在哪裡【比如莎士比亞戲劇對英文詞語的擴充影響,更是現在很多應用廣泛的名言的來源之類的】。
9. 謝甫琴科的文學創作背景是什麼
烏克蘭思想家、詩人和畫家。出生於農奴家庭,24歲時在著名畫家勃柳洛夫幫助下成為自由人,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並開始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