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都柏林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都柏林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3 20:51:40

A. 愛爾蘭文學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在中國,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引起過人們的注意。20世紀20年代,魯迅從日文譯了一篇有關愛爾蘭專文學的文屬章,郭沫若譯了辛格的6個劇本,茅盾寫了《近代文學的反流:愛爾蘭的新文學》的論文(載《東方雜志》17卷6號)。格雷戈里夫人的獨幕劇《月出》(1907)曾經改編為中國話劇《三江好》多次上演,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起過鼓舞鬥志的作用。奧凱西的名劇《朱諾和孔雀》也曾由章泯改編為話劇《醉生夢死》,在20世紀30年代演出於上海,取得成功。解放以後,奧凱西的劇本《星兒變紅了》和自傳的第1卷《我敲門》(1939)、第4卷《英尼希法倫,再見!》(1949)的一部分,葉芝的劇本《心願之鄉》和若干最重要的詩篇,都譯成了中文。愛爾蘭文學在中國影響極為廣泛、深遠。

B. 愛爾蘭文化的愛爾蘭文學

愛爾蘭詩歌的歷史十分悠久。蓋爾語詩歌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這一傳統時至今日仍然在愛爾蘭詩歌創作中發揮著影響力。愛爾蘭的英語詩歌則最早出現在14世紀,彼時旅居海外的愛爾蘭作家是最早的一批愛爾蘭英語詩人。在中世紀晚期,隨著古老的凱爾特文明的逐漸瓦解,許多以蓋爾語寫作的行吟詩人都銷聲匿跡了。蓋爾語詩歌逐漸被邊緣化。到19世紀,只有在民歌中還能看到這種古老語言的影子。
進入18世紀,愛爾蘭英語詩歌迎來了第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涌現出第一批傑出的詩人,包括喬納森·斯威夫特和奧列佛·哥德史密斯。
19世紀,愛爾蘭的英語詩人開始重新發掘蓋爾語詩歌傳統,並將很多古老的詩歌和神話傳說翻譯成英文。這一風潮在葉芝早期的創作中能夠體現出來。20世紀早期,葉芝的風格逐漸轉向現代主義。在葉芝的影響下,愛爾蘭作家的創作呈現出兩類不同的風格:要麼如早期的葉芝一樣專注於古老的蓋爾語傳統,要麼則是如後期的葉芝一樣向現代主義風格靠近。其中第二種風格的作家成就較高,包括詹姆斯·喬伊斯和塞繆爾·貝克特,但是他們更加擅長的還是小說和戲劇創作而不是詩歌。
在整個20世紀,葉芝對愛爾蘭文學的強大影響力是勿庸置疑的。有的人以他為榜樣和模仿的對象,有的人則竭力反對他的風格。20世紀重要的愛爾蘭詩人包括帕特里克·卡凡納、謝默斯·西內和布萊恩·科菲。由於愛爾蘭政府對蓋爾語的扶植,在20世紀,蓋爾語詩歌曾經出現過一次短暫的復興。 盡管古老的愛爾蘭史詩都是用散文體而非韻文體寫成的,多數人仍會認為最早的愛爾蘭小說誕生於18世紀。早期愛爾蘭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是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格列佛游記》;以及奧列佛·哥德史密斯,代表作品是《威克菲爾德的牧師》。
19世紀,愛爾蘭涌現出大量小說家,包括瑪利亞·埃奇沃斯、約翰·巴尼姆、傑羅德·格里芬、查爾斯·奇克漢姆、威廉·卡爾頓、喬治·摩爾以及薩默維爾和羅斯。絕大多數愛爾蘭小說家都來自具有盎格魯-愛爾蘭血統的上流社會,他們的創作一般都體現貴族階層的品味。然而卡爾頓是個特例,他的《愛爾蘭農民的性格和故事》關注下層人民的生活。此外,《惡魔城》的作者布萊姆·斯托克的風格也游離於主流之外。
喬治·摩爾早年曾長期生活在巴黎,是最早在作品中吸收法國現實主義風格的英語作家之一。他被視為20世紀最著名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先行者。喬伊斯被文學界稱為「意識流文學之父」,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是意識流文學的顛峰之作。喬伊斯的作品還包括《芬尼根們的蘇醒》、《都柏林人》以及半自傳性質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喬伊斯的風格影響了整個20世紀愛爾蘭文學的發展,塞繆爾·貝克特、布萊恩·歐諾蘭以及亞當·希金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喬伊斯風格的熏陶。歐諾蘭用兩種語言寫作,他的小說創作具有濃郁的愛爾蘭本土風格,這種風格在他的敘事方式和對諷刺手法的應用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貴族文學在20世紀仍然持續繁榮著,代表人物是亞當·希金斯、伊麗莎白·鮑溫和莫利·基恩。
隨著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和愛爾蘭共和國的成立,越來越多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作家開始嶄露頭角。這些作家創作的主題往往局限於低層中產階級和小農場主的生活。代表人物包括布林斯利·麥克納瑪拉和約翰·麥克加荷恩。
20世紀,短篇小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包括弗蘭克·歐康納和肖恩·歐法奧蘭。 肖伯納盡管有文字記載的愛爾蘭戲劇創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601年,公認的第一位愛爾蘭劇作家卻是威廉·康格里夫,他擅長寫「復辟喜劇」。奧列佛·哥德史密斯和理查德·布林斯利·謝里丹是18世紀著名的戲劇家,不過他們的創作主要是在英國倫敦。
19世紀的劇作家迪翁·布奇考特的喜劇創作風靡一時。然而直到19世紀末,愛爾蘭戲劇才真正贏得了國際聲譽。為愛爾蘭戲劇贏得這一巨大聲譽的作家包括蕭伯納、奧斯卡·王爾德以及葉芝於1899年於都柏林創建的「愛爾蘭文學劇場」。蕭伯納的劇作具有典型的愛爾蘭式的幽默和諷刺風格,代表作品包括《華倫夫人的職業》以及《回到梅瑟色拉》。奧斯卡·王爾德則是唯美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創作領域包括童話、小說、戲劇、詩歌等等。其劇作《莎樂美》被看作是唯美主義在戲劇領域的典範之作。
後來,葉芝在「愛爾蘭文學劇場」的基礎上創建了艾比劇院,其創作班底包括葉芝本人、格雷戈里夫人、約翰·辛格等。在詩人龐德的影響下,艾比劇院的創作受到東方神秘主義的影響,尤其是日本能劇的影響。此外,艾比劇院的一些劇本在創作中應用愛爾蘭方言。這些特質都對後來的愛爾蘭戲劇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20世紀愛爾蘭戲劇持續繁榮著,代表人物包括塞繆爾·貝克特、布蘭敦·貝漢、德尼·約翰斯通、布萊恩·弗里爾、托馬斯·基爾羅、湯姆·墨菲、休·李奧那多和約翰·基恩。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塞繆爾·貝克特。貝克特受存在主義影響,創作了包括《等待戈多》在內的一系列表現現代社會荒誕、虛無特徵的後現代主義劇作。貝克特被尊為「荒誕派」戲劇的大師。
20世紀蓋爾語戲劇的創作也有所發展。建立於1928年的「蓋特劇院」就致力於創作和傳播蓋爾語戲劇,在全歐洲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70年代開始,一大批新生的劇院開始崛起,艾比劇院在愛爾蘭戲劇領域的統治地位受到挑戰。這些新生劇院包括「焦點劇院」、「兒童劇院」以及「德魯伊劇院」等等。這些劇院培養了大批傑出的劇作家、演員和導演。如今活躍在倫敦、百老匯和好萊塢戲劇舞台上的人中就有很多來自愛爾蘭。
愛爾蘭最早的戲劇是用拉丁文在教堂演出的神秘劇。1637年,J.、奧吉爾比在都柏林建立了第一座職業性劇場,但它在英國的共和政體時期,同英格蘭的劇場一樣被關閉。王政復辟後的1662年,奧吉爾比又在都柏林開辦了一座新劇場──罩衫巷劇場。18世紀末,在愛爾蘭的許多城市如貝爾法斯特、科克、韋克斯福德、沃特福德、基爾肯尼和利默里克等地都建起了劇場。愛爾蘭的戲劇事業開始繁榮,一些世界聞名的演員和劇作家相繼出現。 愛爾蘭文學使用的語言本是蓋爾語,12世紀諾曼人入侵後,愛爾蘭文學開始衰落。17世紀中葉克倫威爾大舉鎮壓愛爾蘭人民起義,當地文化再度遭到嚴重摧殘。此後,蓋爾語只在民間通行,受教育的愛爾蘭人多改用英語寫作。因此,從17世紀末葉起一些生於愛爾蘭而用英語寫作的劇作家如G.法誇爾(1678~1707)、R.B.謝里丹(1751~1816)、O.哥爾德斯密斯(1730~1774)、D.布西考爾特(1823~1890)、蕭伯納(1856~1950)和O.王爾德(1854~1900)等,大都從英國上流社會選材,在倫敦文壇飲譽,很少反映愛爾蘭人民的生活。然而,蕭伯納和王爾德盡管沒有採用很多愛爾蘭題材,卻充分顯示出愛爾蘭人特有的智慧和奇妙的幽默感。布西考爾特是位多產的情節劇作者,很多戲是由法國小說改編的,但也有一些劇作涉及到愛爾蘭問題。J.S.諾爾斯(1784~1862)在1811年寫的《布瑞安·勃瑞姆》則是第一部取材於愛爾蘭歷史的戲劇。
19~20世紀20年代,愛爾蘭人民的民族意識趨向高漲,紛紛要求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終於在1937年通過新憲法宣告獨立。與政治上的獨立運動相呼應,出現了復興愛爾蘭民族文學、語言、藝術的文藝復興運動。在D.海德(1860~1949)領導下的蓋爾學會提倡復興蓋爾語。該會的一個分支就是由W.B.葉芝(1865~1939)和格雷戈里夫人於1899年在都柏林建立的愛爾蘭文學劇院。該院反對充斥倫敦商業劇院的庸俗社會喜劇,提倡挖掘愛爾蘭題材,使用愛爾蘭語言,表現愛爾蘭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戲劇。它演出的第一部劇作即葉芝的話劇《凱瑟琳伯爵夫人》(1892)。繼之,又上演了創始人之一E.馬丁(1859~1924)、D.海德的一些戲劇。1902年,愛爾蘭文學劇院改建為愛爾蘭民族戲劇學會,葉芝任會長;其後又得到A.E.F.霍尼愛小姐的資助,在都伯林的阿貝街購置房產,改建為阿貝劇院,於1904年12月27日正式開幕。阿貝劇院作為愛爾蘭戲劇運動的中心,培養了一批戲劇人才,形成了一個特別具有愛爾蘭風格的戲劇流派。其中,著名作家有J.M.辛格,L.羅賓森(1886~1958)、H.歐文、S.奧凱西、P.V.卡羅爾(1900~1968)、W.波伊爾(1853~1923)等,著名演員有薩拉·奧勒古德、瑪麗·奧尼爾,B.菲茨傑拉德、J.麥考馬克等。
葉芝是愛爾蘭文藝復興的中心人物,他根據愛爾蘭神話傳說寫成的散文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年在阿貝劇院首演)以象徵手法展示出愛爾蘭貧困的根源,喚起了人民強烈的民族感情,為愛爾蘭民族戲劇的繁榮揭開了序幕。格雷戈里夫人是愛爾蘭民族戲劇學會的創始人、阿貝劇院劇團的核心。她為阿貝劇院寫了很多獨幕劇,代表劇作是以西愛爾蘭方言寫成的《散布消息》(1904)和《月出》(1907)等反映愛爾蘭農村生活、充滿愛國主義感情的短小喜劇。
辛格和奧凱西是葉芝與格雷戈里夫人發現和培養起來的兩位新的愛爾蘭天才。辛格的傑作《騎馬下海人》(1904)和《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以純朴然而經過提煉的鄉村方言,生動逼真地描繪了普通愛爾蘭人的生活,塑造出悲劇和喜劇兩類不同的人物性格。奧凱西的代表作《朱諾和孔雀》(1924)和《犁和星》(1926)以1916年起義和巷戰為背景,熱情歌頌了工人家庭的英雄母親和廣大民眾為民族解放而作的斗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B.貝漢(1923~1964)和S.貝克特(1906~)是兩位受到世界承認的愛爾蘭劇作家。貝漢出身於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者家庭;16歲參加愛爾蘭共和軍,曾因企圖炸毀一艘英國戰艦被送進青少年犯罪教養感化院3年。後又因政治活動被判入獄14年,6年後大赦獲釋。他的最早一部劇作《怪人》(1956)以幽默手法描寫殘酷的監獄生活,在題材和手法上均別開生面。其後的《人質》(1958)是對愛爾蘭工人階級生活的一種苦澀的冷嘲,被稱為「20世紀的即興喜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揭開西方戲劇史新頁,開荒誕派戲劇先河,表現了深刻的哲理與高度的技巧,因而在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當前,在都柏林每年一度的戲劇節上,經常展示出愛爾蘭演員和劇作家們的活力和才幹。

C. 愛爾蘭有什麼文學名著,肖伯納是愛爾蘭人么

蕭伯納是愛爾蘭人,諾貝爾得主,代表作《巴巴拉少校》還有《聖女貞德》。
文學名著?大詩人葉芝的詩,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王爾德的《王爾德童話》,最牛的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詳細介紹去網路

D. 都柏林 意識流 癱瘓文學 打一個人名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大學畢業後到巴黎、蘇黎世等地過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間定居法國。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仍屬於現實主義范疇,而出版於1922年的《尤利西斯》則成為英語意識流文學的奠基之作。小說主要寫三個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點到夜間兩點四十五分將近19個小時內的活動和思想。書名《尤利西斯》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拉丁名。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識流小說技巧的全面推進和高度發展。一切意識流文學的藝術技巧在這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語言上,西方評論界認為《尤利西斯》是對20世紀英語語言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兩部小說之一,另一部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喬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蘇醒》則將意識流小說的風格推向極致。全書用65種語言組合寫成,極其晦澀難懂。
喬伊斯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顛峰。

《都柏林人》是愛爾蘭作家喬伊斯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也是他現代小說藝術的探索性作品。作品由15篇中短篇小說組成,按創作意圖分為少年、青年、成年、社會生活場景四個部分,真實全面地展示了都柏林中下層市民肉體、精神「癱瘓」的社會現實,指出都柏林就是「癱瘓」的中心。

,



,

:

E. 愛爾蘭文學的小說

盡管古老的愛爾蘭史詩都是用散文體而非韻文體寫成的,多數人仍會認為最早的愛爾蘭小說誕生於18世紀。早期愛爾蘭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是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格列佛游記》;以及奧列佛·哥德史密斯,代表作品是《威克菲爾德的牧師》。
19世紀,愛爾蘭涌現出大量小說家,包括瑪利亞·埃奇沃斯、約翰·巴尼姆、傑羅德·格里芬、查爾斯·奇克漢姆、威廉·卡爾頓、喬治·摩爾以及薩默維爾和羅斯。絕大多數愛爾蘭小說家都來自具有盎格魯-愛爾蘭血統的上流社會,他們的創作一般都體現貴族階層的品味。然而卡爾頓是個特例,他的《愛爾蘭農民的性格和故事》關注下層人民的生活。此外,《惡魔城》的作者布萊姆·斯托克的風格也游離於主流之外。
喬治·摩爾早年曾長期生活在巴黎,是最早在作品中吸收法國現實主義風格的英語作家之一。他被視為20世紀最著名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先行者。喬伊斯被文學界稱為「意識流文學之父」,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是意識流文學的顛峰之作。喬伊斯的作品還包括《芬尼根們的蘇醒》、《都柏林人》以及半自傳性質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喬伊斯的風格影響了整個20世紀愛爾蘭文學的發展,塞繆爾·貝克特、布萊恩·歐諾蘭以及亞當·希金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喬伊斯風格的熏陶。歐諾蘭用兩種語言寫作,他的小說創作具有濃郁的愛爾蘭本土風格,這種風格在他的敘事方式和對諷刺手法的應用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貴族文學在20世紀仍然持續繁榮著,代表人物是亞當·希金斯、伊麗莎白·鮑溫和莫利·基恩。
隨著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和愛爾蘭共和國的成立,越來越多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作家開始嶄露頭角。這些作家創作的主題往往局限於低層中產階級和小農場主的生活。代表人物包括布林斯利·麥克納瑪拉和約翰·麥克加荷恩。
20世紀,短篇小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包括弗蘭克·歐康納和肖恩·歐法奧蘭。

F. 愛爾蘭文學的英 文 作 品

生長於愛爾蘭而用英文寫作的作家,從17世紀末葉就不斷出現。與信奉天主教的大多數愛爾蘭居民不同,他們幾乎全是新教徒,而且總是著眼於在倫敦文壇上獲取聲譽。這當中有不少重要人物,例如《格利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喜劇作家康格里夫和謝里丹,小說家斯特恩,政論家和美學家伯克,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哥爾德斯密斯,哲學家、散文家貝克萊,他們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斯威夫特更是整個英文文學中最犀利的諷刺作家,他在晚年回到愛爾蘭以後用如椽的筆為愛爾蘭人民仗義執言,在《布商的信》里揭發英國王室與投機商狼狽為奸用鑄制劣幣來剝削愛爾蘭人民的罪惡,更在《一個溫和的建議》里以獻策為名,暴露愛爾蘭上層人物對貧民的無比殘酷,寫下了諷刺文學的頂峰之作。
18世紀末年,法國革命震動了愛爾蘭,其影響之一是抗英的武裝活動增多。1798年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聯合起義之後不久,1803年又發生了羅伯特·艾密特領導的起義。文學上的表現是政治性謠曲的流行,它們用辛辣的文字嘲笑英國殖民當局,而歌頌了從伍爾夫·通直到艾密特的各時期的愛爾蘭志士。
19世紀初年,瑪麗亞·埃奇華斯(1768~1849)寫了幾部長篇小說,揭露了在外地逍遙的「不住地主」們帶給愛爾蘭農民的災難。她的作品描寫了凱爾特人的異域風光和鄉村生活,在語言上也力求接近當地普通人民。後來司各特寫蘇格蘭題材的歷史小說時,自稱受了她的影響。俄國的屠格涅夫也承認從她的小說汲取了靈感。稍後,威廉·卡爾頓(1794~1864)也在一系列長篇小說里寫農村生活,畫面更廣闊,筆下有各種類型的人物,對於農民的苦難刻劃得也更深刻。卡爾頓從來沒有去過倫敦,也不希罕倫敦文壇的贊譽,而是以都柏林為嚮往的文化中心,以愛爾蘭讀者為寫作對象。後來詩人葉芝稱他為「愛爾蘭最偉大的小說家,由於他有任何說故事的人都不曾有過的最富於凱爾特人特色的一雙眼睛」。
詩歌方面的優秀作者有托馬斯·莫爾(1779~1852),其代表作是《愛爾蘭樂曲》(1820)。莫爾是拜倫的朋友,曾在倫敦學習法律,交往的大多是英國人士。但是在這本詩集里他的主題卻是愛爾蘭──她的歷史、傳說、古跡、風景、英雄人物,特別是在1803年起義失敗後為英國當局處死的羅伯特·艾密特。莫爾的詩的韻律也有愛爾蘭特色,即不用英文詩中傳統的五音步輕重律,而用一種緩慢、拖曳的調子,這是後來愛爾蘭許多詩人包括初期的葉芝也採用的。
19世紀後半葉發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1846至1848年間的大災荒,1848年的武裝起義,1867年又一次未能實現的起義。愛爾蘭進入了一個新的政治斗爭時期。同時,對愛爾蘭本土的神話、歷史、風俗、語言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和更多的研究,1893年蓋爾學會的成立表明了這一點。到了世紀之末,出現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的最顯著的成就是戲劇上的突破。19世紀90年代,兩個愛爾蘭人──伯納·蕭和王爾德──在倫敦劇壇上稱雄。伯納·蕭(1856~1950)的閃耀著智慧的現實主義戲劇是對於世界戲劇的重要貢獻,而王爾德(1854~1900)的《認真的重要》(1895)一劇至今仍然叫座,公認為完美的喜劇。在愛爾蘭本土,一個重要的發展是阿貝戲院在1904年的建立。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和葉芝(1865~1939)為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兩人自己也寫劇上演,同時致力於尋求新的愛爾蘭天才,終於成功地發現了兩個大劇作家,即辛格(1871~1909)和奧凱西(1880~1964)。阿貝戲院提倡一種不同於倫敦商業劇院所常見的庸俗的社會喜劇的新戲劇,它主要發掘愛爾蘭題材,而在戲劇語言上則力求鮮明、樸素而高尚。這樣的語言葉芝求之於詩,奧凱西求之於都柏林的貧民區,辛格則深入農村,得之於廚房裡婦女的談吐。過去的愛爾蘭劇作家如康格里夫、謝里丹等用的是倫敦上層社會所講的英語,沒有多少愛爾蘭色彩,這些阿貝戲院的劇作家則雖然寫的是英語,但在措詞、使用比喻甚至句子結構上都體現了愛爾蘭特點。換言之,就在愛爾蘭的英文寫作中,本土傳統的影響(包括蓋爾語的影響)也是深刻的,這一點從19世紀後半期以來尤為顯著。
辛格的傑作是《騎馬下海人》(1904)和《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他運用純朴然而經過提煉的鄉村方言,抒寫了愛爾蘭普通人民的充滿了悲喜劇的生活。由於他如實反映了愛爾蘭人的性格,他的劇本冒犯了一部分觀眾的自尊心。然而正是他的現實感,加上他的詩情和想像力,給予他的作品以永久價值,至今仍有人稱他為愛爾蘭最偉大的戲劇家。奧凱西是一個干過各種體力活的工人,他用都柏林的窮巷方言寫1916年起義和巷戰等當代大事,在《朱諾和孔雀》(1924)和《犁和星》(1926)等劇里創造了許多真實、生動的人物,如堅強能乾的工人家庭的母親和饒舌而不中用的父親。辛格早死,奧凱西則在初期的成功之後,經過一個試驗表現主義手法的中間階段,進到依然豐產的後期,除了劇本之外,還寫出了6卷自傳,用新穎的形式和犀利的文筆記錄了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工人作家的一生。
文藝復興的中心人物是葉芝。他的充滿民族主義激情的劇本《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在舞台上取得了成功,後來又進行了詩劇和日本古典劇的試驗,但是他的主要貢獻卻在詩歌。他經歷了一個從19世紀末的浪漫主義、唯美主義到20世紀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每個時期都寫了好詩,而最優秀的作品則是在他參加了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以後寫的。正是這一運動,特別是1916年復活節的英勇起義,使他感到「一切變了,完全變了,驚人的美已經產生」。到晚年他仍然寫出優秀作品,吸收了現代派的某些優點,而又去其蕪瑣,比初期更見精粹深刻,雖然思想上有神秘主義、貴族主義的成分,依然是20世紀西方世界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在小說方面,曾以自然主義小說《伊斯特·沃特斯》(1894)鳴世的喬治·莫爾(1852~1933)也是文藝復興中的活躍人物。但是真正把小說藝術推向前去的則是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他原是寫實能手,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顯示了他的精湛的現實主義藝術,而等到他來寫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他又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新手法,把都柏林城24小時內一俗一雅的兩個男人和一個愛好歡樂的女人的感情生活描繪得細致、深刻,而隱含的古今對比則強調了在粗糙、庸俗的現代生活裡面,古希臘那種恢宏、高尚的情操早已盪然無存。
人民的斗爭取得了成果,愛爾蘭在1921年成為自由邦。1937年又通過新憲法,宣告自身為「獨立、民主的主權國家」。獨立以來,英文文學繼續發展。上述葉芝、奧凱西、喬伊斯等人的大部分主要作品都是獨立後出版的。戲劇依然興旺。丹尼斯·詹斯頓(1901~)的《老太太說「不!」》表達了一部分人對於獨立後政治局勢的幻滅感,而他的《黃河之月》則探討了文化傳統與技術進展之間的矛盾。進入50年代,又出現了塞繆爾·貝克特(1906~)和勃蘭登·比漢(1923~1964)兩個頗有新意的劇作家。比漢引進了新的題材,例如他的《怪人》(1954)一劇就是通過囚人的眼光來看牢獄生活的。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文本,1952)揭開了西方戲劇史上的新頁,不只是因為他寫了表現人生的荒誕的「荒誕派劇本」,還因為他有才能使這類沒有通常的有趣情節、連對話也不多的劇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貝克特同時也是一個有特色的小說家。而就小說而言,獨立後的愛爾蘭也是名家輩出,特別是在短篇小說這一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寫好的領域內。萊姆·奧弗萊爾蒂、弗蘭克·奧康諾、肖恩·奧費林全是此中能手,此外還有女作家瑪麗·拉文和伊麗莎白·包恩等也都留下了卓越的作品。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愛爾蘭短篇小說足以與法、俄、美三國並列,成為在這一文學形式中最有造詣的代表者之一。這些作家大多也寫長篇小說,其中有不少佳作。又出現許多後起之秀,例如埃特娜·奧勃賴恩、約翰·麥克蓋恩、克文·凱西等人,在題材和技巧上都有新的建樹。
在詩歌方面,繼葉芝的巨大成就之後,仍然吟唱者不絕。先有20、30年代的奧斯丁·克拉克(1896~1974),中間有40年代的帕特里克·凱弗納(1904~1967)和主要在英國寫作的路易斯·麥克尼斯(1907~1963),後有60年代的托馬斯·金塞拉(1928~),都寫下了卓越的詩篇。其中凱弗納的《大飢》(1942)和金塞拉的《夜行者》(1968)都傳誦一時。金塞拉用英文翻譯的古愛爾蘭的史詩《奪牛長征記》也是一大成就。從60年代起,又有青年詩人西默斯·希尼(1939~)崛起於北愛爾蘭,然而他不寫城市和工業社會,而用鮮明、不落俗套的樸素語言寫普通農村景物和堅強的勞動者,這樣詩也就回到了永恆的愛爾蘭。
在中國,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引起過人們的注意。20世紀20年代,魯迅從日文譯了一篇有關愛爾蘭文學的文章(載《奔流》2卷2期),郭沫若譯了辛格的 6個劇本(包括《西域的健兒》即《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和《騎馬下海人》),茅盾寫了《近代文學的反流:愛爾蘭的新文學》的論文(載《東方雜志》17卷 6號)。中國新文學的三個巨匠都同愛爾蘭文學有過因緣。格雷戈里夫人的獨幕劇《月出》(1907)不僅成為中國學習英語的學生經常業余演出的節目,而且曾經改編為中國話劇《三江好》多次上演,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起過鼓舞鬥志的作用。奧凱西的名劇《朱諾和孔雀》也曾由章泯改編為話劇《醉生夢死》,在30年代演出於上海,取得成功。
解放以後,奧凱西的劇本《星兒變紅了》和自傳的第1卷《我敲門》(1939)、第4卷《英尼希法倫,再見!》(1949)的一部分,葉芝的劇本《心願之鄉》和若干最重要的詩篇,都譯成了中文。中國的研究者評介了奧凱西的6卷自傳,稱之為「第一流的傳記文學」;另有文章論述了葉芝的詩和喬伊斯的小說。這些都說明中國讀者對於愛爾蘭文學的了解范圍在逐漸擴大。

G. 愛爾蘭文學經歷了哪些時期,具體的一些代表

愛爾蘭文學(蓋爾語:Litríocht Éireanneach;英語:Irish literature)是指在愛爾蘭產生或愛爾蘭人創作的文學作品。愛爾蘭是一個無論面積還是人口規模都很小的國家,卻對世界文學做出了與其國家規模極不成比例的巨大貢獻。用英語寫成的愛爾蘭文學可以看作是英語文學的一個分支。此外,愛爾蘭還存在用蓋爾語以及其他古凱爾特語言寫成的文學。蓋爾語文學的發展主要局限在詩歌和神話傳說領域。
愛爾蘭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使得愛爾蘭的英語文學和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學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用英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們從古老的凱爾特文化中繼承了很多特質,包括對自然界奧妙的探索、一種包孕著誇張和荒謬的敘事風格,以及諷刺的創作態度,等等。蓋爾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彼此之間互相影響,形成了一種無論語法還是風格上都很獨特的愛爾蘭英語,而多數愛爾蘭英語作家們就用這種帶有方言特徵的英文來寫作。

愛爾蘭詩歌的歷史十分悠久。蓋爾語詩歌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這一傳統時至今日仍然在愛爾蘭詩歌創作中發揮著影響力。愛爾蘭的英語詩歌則最早出現在14世紀,彼時旅居海外的愛爾蘭作家是最早的一批愛爾蘭英語詩人。在中世紀晚期,隨著古老的凱爾特文明的逐漸瓦解,許多以蓋爾語寫作的行吟詩人都銷聲匿跡了。蓋爾語詩歌逐漸被邊緣化。到19世紀,只有在民歌中還能看到這種古老語言的影子。 進入18世紀,愛爾蘭英語詩歌迎來了第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涌現出第一批傑出的詩人,包括喬納森·斯威夫特和奧列佛·哥德史密斯。 19世紀,愛爾蘭的英語詩人開始重新發掘蓋爾語詩歌傳統,並將很多古老的詩歌和神話傳說翻譯成英文。這一風潮在葉芝早期的創作中能夠體現出來。20世紀早期,葉芝的風格逐漸轉向現代主義。在葉芝的影響下,愛爾蘭作家的創作呈現出兩類不同的風格:要麼如早期的葉芝一樣專注於古老的蓋爾語傳統,要麼則是如後期的葉芝一樣向現代主義風格靠近。其中第二種風格的作家成就較高,包括詹姆斯·喬伊斯和塞繆爾·貝克特,但是他們更加擅長的還是小說和戲劇創作而不是詩歌。 在整個20世紀,葉芝對愛爾蘭文學的強大影響力是勿庸置疑的。有的人以他為榜樣和模仿的對象,有的人則竭力反對他的風格。20世紀重要的愛爾蘭詩人包括帕特里克·卡凡納、謝默斯·西內和布萊恩·科菲。由於愛爾蘭政府對蓋爾語的扶植,在20世紀,蓋爾語詩歌曾經出現過一次短暫的復興。

盡管古老的愛爾蘭史詩都是用散文體而非韻文體寫成的,多數人仍會認為最早的愛爾蘭小說誕生於18世紀。早期愛爾蘭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是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格列佛游記》;以及奧列佛·哥德史密斯,代表作品是《威克菲爾德的牧師》。 19世紀,愛爾蘭涌現出大量小說家,包括瑪利亞·埃奇沃斯、約翰·巴尼姆、傑羅德·格里芬、查爾斯·奇克漢姆、威廉·卡爾頓、喬治·摩爾以及薩默維爾和羅斯。絕大多數愛爾蘭小說家都來自具有盎格魯-愛爾蘭血統的上流社會,他們的創作一般都體現貴族階層的品味。然而卡爾頓是個特例,他的《愛爾蘭農民的性格和故事》關注下層人民的生活。此外,《惡魔城》的作者布萊姆·斯托克的風格也游離於主流之外。 喬治·摩爾早年曾長期生活在巴黎,是最早在作品中吸收法國現實主義風格的英語作家之一。他被視為20世紀最著名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先行者。喬伊斯被文學界稱為「意識流文學之父」,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是意識流文學的顛峰之作。喬伊斯的作品還包括《芬尼根們的蘇醒》、《都柏林人》以及半自傳性質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喬伊斯的風格影響了整個20世紀愛爾蘭文學的發展,塞繆爾·貝克特、布萊恩·歐諾蘭以及亞當·希金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喬伊斯風格的熏陶。歐諾蘭用兩種語言寫作,他的小說創作具有濃郁的愛爾蘭本土風格,這種風格在他的敘事方式和對諷刺手法的應用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貴族文學在20世紀仍然持續繁榮著,代表人物是亞當·希金斯、伊麗莎白·鮑溫和莫利·基恩。 隨著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和愛爾蘭共和國的成立,越來越多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作家開始嶄露頭角。這些作家創作的主題往往局限於低層中產階級和小農場主的生活。代表人物包括布林斯利·麥克納瑪拉和約翰·麥克加荷恩。 20世紀,短篇小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包括弗蘭克·歐康納和肖恩·歐法奧蘭。

肖伯納盡管有文字記載的愛爾蘭戲劇創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601年,公認的第一位愛爾蘭劇作家卻是威廉·康格里夫,他擅長寫「復辟喜劇」。奧列佛·哥德史密斯和理查德·布林斯利·謝里丹是18世紀著名的戲劇家,不過他們的創作主要是在英國倫敦。 19世紀的劇作家迪翁·布奇考特的喜劇創作風靡一時。然而直到19世紀末,愛爾蘭戲劇才真正贏得了國際聲譽。為愛爾蘭戲劇贏得這一巨大聲譽的作家包括蕭伯納、奧斯卡·王爾德以及葉芝於1899年於都柏林創建的「愛爾蘭文學劇場」。蕭伯納的劇作具有典型的愛爾蘭式的幽默和諷刺風格,代表作品包括《華倫夫人的職業》以及《回到梅瑟色拉》。奧斯卡·王爾德則是唯美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創作領域包括童話、小說、戲劇、詩歌等等。其劇作《莎樂美》被看作是唯美主義在戲劇領域的典範之作。 後來,葉芝在「愛爾蘭文學劇場」的基礎上創建了艾比劇院,其創作班底包括葉芝本人、格雷戈里夫人、約翰·辛格等。在詩人龐德的影響下,艾比劇院的創作受到東方神秘主義的影響,尤其是日本能劇的影響。此外,艾比劇院的一些劇本在創作中應用愛爾蘭方言。這些特質都對後來的愛爾蘭戲劇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20世紀愛爾蘭戲劇持續繁榮著,代表人物包括塞繆爾·貝克特、布蘭敦·貝漢、德尼·約翰斯通、布萊恩·弗里爾、托馬斯·基爾羅、湯姆·墨菲、休·李奧那多和約翰·基恩。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塞繆爾·貝克特。貝克特受存在主義影響,創作了包括《等待戈多》在內的一系列表現現代社會荒誕、虛無特徵的後現代主義劇作。貝克特被尊為「荒誕派」戲劇的大師。 20世紀蓋爾語戲劇的創作也有所發展。建立於1928年的「蓋特劇院」就致力於創作和傳播蓋爾語戲劇,在全歐洲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70年代開始,一大批新生的劇院開始崛起,艾比劇院在愛爾蘭戲劇領域的統治地位受到挑戰。這些新生劇院包括「焦點劇院」、「兒童劇院」以及「德魯伊劇院」等等。這些劇院培養了大批傑出的劇作家、演員和導演。如今活躍在倫敦、百老匯和好萊塢戲劇舞台上的人中就有很多來自愛爾蘭

代表
《格利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喜劇作家康格里夫和謝里丹,小說家斯特恩,政論家和美學家伯克,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哥爾德斯密斯,哲學家、散文家貝克萊,他們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
小說方面,曾以自然主義小說《伊斯特·沃特斯》(1894)鳴世的喬治·莫爾(1852~1933)也是文藝復興中的活躍人物。但是真正把小說藝術推向前去的則是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他原是寫實能手,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顯示了他的精湛的現實主義藝術,而等到他來寫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他又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新手法,把都柏林城24小時內一俗一雅的兩個男人和一個愛好歡樂的女人的感情生活描繪得細致、深刻,而隱含的古今對比則強調了在粗糙、庸俗的現代生活裡面,古希臘那種恢宏、高尚的情操早已盪然無存。
丹尼斯·詹斯頓(1901~ )的《老太太說「不!」》表達了一部分人對於獨立後政治局勢的幻滅感,而他的《黃河之月》則探討了文化傳統與技術進展之間的矛盾。進入50年代,又出現了塞繆爾·貝克特(1906~ )和勃蘭登·比漢(1923~1964)兩個頗有新意的劇作家。比漢引進了新的題材,例如他的《怪人》(1954)一劇就是通過囚人的眼光來看牢獄生活的。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文本,1952)揭開了西方戲劇史上的新頁,不只是因為他寫了表現人生的荒誕的「荒誕派劇本」,還因為他有才能使這類沒有通常的有趣情節、連對話也不多的劇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H. 都柏林文學獎的基本簡介

1994年,時任都柏林市長提出動議,由市政府委任一個專家組對一個文學獎的設立進行可行性評估。後來這份評估報告被市議會認可,並將其作為推動都柏林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提上日程。兩年後,由市政府、市議會和一家公司共同組織的文學獎———都柏林文學獎產生了。
都柏林文學獎是目前世界上評選范圍最廣的文學獎項。它擁有一套獨特的評選體系:都柏林市圖書館和世界各地的一百多個公立圖書館都建立了聯系,由它們負責推薦參選作品,每家每年最多可以推薦三部。參選的小說必須是英文的,且必須在頒獎年度的前一年內出版。如果是其他語種的作品,只要它在頒獎年度的前四年內出 版了英文譯本,那麼也可以被推薦。
超過百部的入選作品名單將在每年的10月份或11月份公布,評委會從中篩選出復選作品(最多不會超過 10部),將這一份名單在轉年的三四月份公布,之後從中確定最終獲獎者,於6月份中旬舉行頒獎儀式。如果獲獎作品本身就是用英文寫成的,那麼作者將獨得10萬歐元獎金,如果是翻譯作品,譯者將獲得獎金的四分之一。
都柏林文學獎,對圖書館界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其參選的圖書是由各國首都或主要城市的圖書館向主辦單位所推薦的;全世界有五十幾個國家的一百三十幾所公共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每年經常向主辦的都柏林市政當局及市立圖書館推薦優秀的小說作品,再由主辦單位所薦請的國際性評審委員評選後,於每年三月公布10本以內的入圍者名單,於五月揭曉一本最後的得獎者,然後在六月舉辦頒獎典禮。得獎作品的推薦圖書館也可在頒獎典禮中獲頒感謝狀;主辦單位亦會在所有參與推薦作品的圖書館中,抽選出一個圖書館代表來參加贈獎典禮的晚宴。不要以為英語或英譯作品,亞洲作家就沒份了,這個獎舉辦四屆以來,雖然得獎者都是歐美國家作家,但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志》之英譯本The Wind-upBird Chronicle便在1999年打入八本的入圍名單之內,而且是由美國康乃迪克州的哈特福公共圖書館(Hartford PublicLibrary)所薦舉的;另一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亦曾三度獲得推薦!最重要的是要有英譯本。

I. 近代愛爾蘭文學有著怎樣的形成背景

從17-19世紀,由於英國的入侵,愛爾蘭文學的發展受到阻礙,文學也漸漸趨於向民間靠攏,大多數作者以英文寫作。18世紀末年,法國革命震動了愛爾蘭,文學上表現為政治性謠曲的流行,他們用辛辣的文字嘲笑英國殖民當局,而歌頌了從伍爾夫·通直到艾密特的各時期的愛爾蘭志士。

J. 介紹幾位愛爾蘭著名的現代作家

1.詹姆斯·喬伊斯
愛爾蘭作家,詩人。
年2月2日生於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

2.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作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
3.詹姆斯·奧古斯汀·艾洛依休斯·喬伊斯是愛爾蘭作家,詩人。1882
年2月2日生於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
4.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愛爾蘭著名戲劇作家、小說家、詩人,被公認為荒誕派奠基人之一,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等待戈多》的作者
5.向達倫
向達倫是愛爾蘭作家達倫·歐沙納西的筆名,於1972年7月2日出生於英國倫敦。曾獲愛爾蘭RTE編劇比賽第二名。
6.愛瑪·多諾霍(Emma
Donoghue)[1]是居住在加拿大的愛爾蘭作家,曾多次獲獎。今年35歲的她已經發表了四部小說,兩本短篇故事集,兩部文學史作品,兩部詩選以及兩部劇本。作品以當代及歷史小說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