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文學家對古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文學家對古文

發布時間: 2021-03-23 18:29:46

⑴ 當代用文言文寫小說的作家有哪些

當代用文言文寫小說的作家就是高陽了他出生在浙江有很多代表作品,比如有慈禧全傳。還有胡雪岩全傳三部曲,還有馮驥才他的作品曾被上過中小學課文。比如我們學過的珍珠鳥就是他的代表作了。還有高陽二月河等作家。

⑵ 作家用文言文怎麼說

文人 騷客 鴻儒 墨客 騷人 刀筆吏 居士所謂作家,在古代,只有詩詞歌賦才叫文人。作家並沒有一個貼切的 稱呼相近的只有 文人 騷客 鴻儒 墨客 騷人 刀筆吏 就這幾個關鍵字 搜索一下不難找到 、 居士 1. 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禮記·玉藻》:「居士錦帶。」 鄭玄 註:「居士,道藝處士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齊 東海上有居士曰 狂矞 、 華士 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魏書·儒林傳·盧景裕》:「其叔父 同 職居顯要,而 景裕 止於園舍,情均郊野,謙恭守道,貞素自得,由是世號居士。」《北史·韋夐傳》:「 夐 對翫琴書,蕭然自逸,時人號為居士焉。」
2. 梵語意譯。原指古 印度 吠舍種姓工商業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頗多,故佛教用以稱呼在家佛教徒之受過「三歸」、「五戒」者。
《維摩詰經》稱, 維摩詰 居家學道,號稱 維摩居士 。 慧遠 義記:「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南史·虞寄傳》:「 寄 因 寶應 不可諫,慮禍及己,乃為居士服以拒絕之。常居 東山寺 ,偽稱腳疾,不復起。」 唐 元稹 《度門寺》詩:「舍利開層塔,香爐佔小峯。道場居士置,經藏大師封。」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自我觀之,居士、沙門,二者不可廢一。」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飲酒食肉的闊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稱為居士,算作信徒。」
3. 稱道教中人。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 政和 以後,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 江 南故事, 林靈素 等多賜號金門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錫以塗金銀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
4. 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人的泛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道士》:「 徐 嘲之曰:『道長日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士與居士等,惟雙肩承一喙耳。』」《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說道:『居士,你但放心,說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花月痕》第五回:「老尼便向 痴珠 合掌道:『居士何來?』」
5. 文人雅士的自稱。如 李白 自稱 青蓮居士 ;歐陽修 自稱 六一居士 ; 蘇軾 自稱 東坡居士 。 2.佛教含義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副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麼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在我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注卷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3.居士的由來:據說,釋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傳教時,婆羅奈城的一位長者——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釋迦牟尼幫他解脫苦惱。釋迦牟尼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相似,都是厭倦現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將他收為弟子。而這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了佛陀處,佛陀向他講了佛理: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啟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業又無人管理。佛陀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於是便收俱梨迦為第一個在家的佛弟子,稱為優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為「優婆塞(居士)」之後,請佛陀到他家講學。釋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時,對耶舍的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當釋迦牟尼的信女,過佛化的家庭生活。於是佛陀收她為第一個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漢譯女居士。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如果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樣了。

⑶ 對學習文言文的看法有什麼

  • 學習文言文能體會到了文化美感。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些文言文(包括古詩詞),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中學生修養,提高中學生文化素養,有利於將來成為一個氣質高雅的人。一個對古代文學有一定基礎的人,在實際工作中會有得體的表達和行動,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它讓人充實,不輕浮。

  • 了解古今詞彙的關系,擴展語言知識,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一脈相承,例如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語的來源出處、確切含義和演變過程,也就能夠准確無誤使用成語詞彙。所以學習文言文能使我們的語言簡潔明快,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 學習文言文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我國許多現代大作家由於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語言修養,靈活地運用古典文學里固定下來的詞、短語或語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文學大家的。

  • 學習文言文能借鑒古代名家寫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寫的詩文,無論是立意、構思、取材、剪材、用典、謀篇、布局、遣詞、造句以及敘事、寫景、記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是十分重視文章的意境、結構和語言,通過文言文學習,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對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國有影響的文學大家無一不精通中國古代文學的。

  • 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國文化的底蘊始於古代文學,學習文言文,閱讀古文能使人切實接觸感染到中國的氣質。文言文記載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讀不懂文言文,也就讀不懂古代文獻,所謂繼承、吸收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同學們學我國古代的文章,只要藉助簡單的工具書就能讀懂。我們能理解領悟漢唐詩文,甚至能讀懂甲骨和竹簡時代的文章。可是英國人要讀懂三百多年前印刷的莎士比亞的原作,非得專家藉助厚厚的工具書才能弄明白,中學生要想看懂可不是容易的。

  • 初中學生形象思維好,抽象思維已形成,記憶能力正值巔峰,正是學習文言文最好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錯過這一學習文言文的黃金階段。

⑷ 大文學家在小古文中有沒有小古文帖

我家
一般用『茅屋草舍』較為多見。「請到吾茅屋草舍一敘。」就是說請到我家嘮嗑的意思。
鄙宅。這一般就是一種謙稱。

⑸ 有位文學家對甲骨文有很深的造詣是誰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四位文學家並稱「甲骨四堂」。其中以甲骨文研究的學術水平而論,羅振宇、王國維研究功底扎實,更勝一籌,郭沫若所下功夫最深,成果最多,但學術態度不嚴謹,多穿鑿附會牽強之處,以個人文學水平而論,王國維文學理論水平最高,郭沫若作品影響力最大,總體而論,則郭沫若無論學術研究成果還是文學作品數量上第一、影響力第一,水平雖然不算最高,但考慮他無論學術還是文學領域多數時候都是以探索者、開拓者的身份存在,發前人未有之見,雖有不嚴謹甚至可笑之處,但情有可原,公論仍可排第一。

⑹ 有哪些著名的古文,越全越好!

古文觀止

騰王閣序

詩經

左傳

史記

木 蘭 辭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40
蘭亭集序(晉)王羲之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9
曹操詩全集(26首)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8
孔雀東南飛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7
古詩十九首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9209
《詩經·國風·周南》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5
孫子兵法 孫武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4
屈原·離騷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3
屈原·九歌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2
棋經十三篇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1
黃帝陰符經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30
《道德經》 老子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9
《鬼穀子》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8
金人銘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7
中庸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6
易經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5
孝經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4
《論語》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3
大學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2
杜牧全集(13首)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1
李煜全集(46首)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20
納蘭性德詞選(31首)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1019
詠梅詩詞集萃
http://www.qzxy.org/dispbbs.asp?boardID=25&ID=872

⑺ 中國古代十大文學家,哪些人憑借一部作品就能上榜

中國古代涌現了無數著名文學創作者,現在把具有一定成就的叫做文學家,他們包括詩人、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和文學理論家。要在中國古代史上總結出10位最傑出的文學家,那真是太難了。小編只好綜合詩詞、辭賦、散文、戲劇、小說等領域的巔峰創作者,簡單羅列入選者,按照時間排列。

1,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也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有(1)開創了辭這一種文學體裁,代表作為《離騷》《九章》《九歌》;(2)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3)開創了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屈原的辭基本被收錄到《楚辭》一書。漢朝建立後,楚風楚辭流行,屈原創作的辭也逐漸演變為了辭賦,成為漢代文學的代表。楚辭對中國七言詩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響。



10,曹雪芹

曹雪芹,可以說是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前的小說基本都是經過多人改編而成,取材於歷史故事。而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一部真正的文人自創作品,其突破了過去收集、整理、改編的傳統。其《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復雜、描寫生動,是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後來,因為研究《紅樓夢》而出現了一門新學問——紅學。

⑻ 近代 古文作家有哪些 寫古詩詞的,文言文的。

太多了,首先清末各大家,哪個不是文言文、古詩詞好手
首推王國維,近代超級國學大師,代表作《人間詞話》
章太炎,近代超級國學大師,周樹人和周作人都是他的門生,曾怒斥白話文運動
梁啟超,他發明過一種新問題,介於白話文與文言文之間,可以說對白話文運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然,這源於他本人文言文功底扎實,文言文和古詩詞作品頗豐。
程善之,又一知名國學大家,嘗雲:「文言文有根基而作白話文者,白話文如蝦子豆腐湯;未嘗研究文言文徑作白話文者,其白話文如青菜豆腐湯。」其本人文言文根基牢固,文采斐然,國學侵淫多年,著作極豐。有《漚和室詩存》等,亦有詩詞留存。
姚石子,民國藏書家,文學家。著有《倚劍吹簫樓詩集》等等
太多,不一一列舉了
另外,還有魯迅、胡適等人雖是新文化倡導者,提倡白話文寫作,但都是國學大家,文言文功底扎實。亦撰有不少對聯和古詩詞,
毛澤東,老毛詩詞很多,天朝教科書上就有。那輩人不少文言文功底都很扎實,撰個對聯,填闕詞,用文言文寫文章什麼的都不算什麼問題,不知道LZ心目中是否可以算上?
梁羽生,梁羽生古詩詞作品頗豐,少年時就淫的一手好濕,填的一手好詞,你看過他的武俠小說就知道了,詩詞頗豐。
不知道對LZ有無幫助

⑼ 古文經學家和今文學家有什麼差別

尚書第三
作者:朱自清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所謂記言,其實也是記事,不過是一種特別的方式罷了。記事比較的是間接的,記言比較的是直接的。記言大部分照說的話寫下了,雖然也須略加剪裁,但是盡可以不必多費心思。記事需要化自稱為他稱,剪裁也難,費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數,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製作,應該分別的看。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後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並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②的。這些辭有的是當代史官所記,有的是後代史官追記;當代史官也許根據新聞,後代史官便只能根據傳聞了。這些辭原來似乎只是說的話,並非寫出的文告;史官紀錄,意在存作檔案,備後來查考之用。這種古代的檔案,想來很多,留下來的卻很少。漢代傳有《書序》,來歷不詳,也許是周、秦間人所作。有人說,孔子刪《書》為百篇,每篇有序,說明作意。這卻缺乏可信的證據。孔子教學生的典籍里有《書》,倒是真的。那時代的《書》是個什麼樣子,已經無從知道。「書」原是紀錄的意思③;大約那所謂「書」只是指當時留存著的一些古代的檔案而言;那些檔案恐怕還是一件件的,並未結集成書。成書也許是在漢人手裡。那時候這些檔案留存著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漢人便將它們編輯起來,改稱《尚書》。「尚」,「上」也;《尚書》據說就是「上古帝王的書」④。「書」上加一「尚」字,無疑的是表示著尊信的意味。至於《書》稱為「經」,始於《荀子》⑤;不過也是到漢代才普遍罷了。

儒家所傳的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秦始皇燒天下詩書及諸侯史記,並禁止民間私藏一切書。到漢惠帝時,才開了書禁;文帝接著更鼓勵人民獻書。書才漸漸見得著了。那時傳《尚書》的只有一個濟南伏生⑥。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詔燒詩書的時候,他將《書》藏在牆壁里。後來兵亂,他流亡在外。漢定天下,才回家;檢查所藏的《書》,已失去數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著這一些,私自教授於齊、魯之間。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時他已九十多歲,不能遠行到京師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錯來從他學。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書》流傳開來。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寫的,還是用秦篆寫的,不得而知;他的學生卻只用當時的隸書鈔錄流布。這就是東漢以來所謂《今尚書》或《今文尚書》。漢武帝提倡儒學。立五經博士;宣帝時每經又都分家數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幹人。每家有所謂「師法」或「家法」,從學者必須嚴守。這時候經學已成利祿的途徑,治經學的自然就多起來了。《尚書》也立下歐陽(和伯)、大小夏侯(夏侯勝、夏侯建)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來的。當時去伏生已久,傳經的儒者為使人尊信的緣故,竟有硬說《尚書》完整無缺的。他們說,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嗎⑦!這二十九篇,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都給作過注;可是那些注現在差不多亡失干凈了。

漢景帝時,魯恭王為了擴展自己的宮殿,去拆毀孔子的舊宅,在牆壁里得著「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這些經傳都是用「古文」寫的;所謂「古文」,其實只是晚周民間別體字。那時恭王肅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並且將這些書都交還孔子的後人叫孔安國的。安國加以整理,發見其中的《書》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這稱為《古文尚書》。武帝時,安國將這部書獻上去。因為語言和字體的兩重困難,一時竟無人能通讀那些「逸書」,所以便一直壓在皇家圖書館里。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先後領校皇家藏書。劉向開始用《古文尚書》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脫簡及異文各若干。哀帝時,劉歆想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立博士;這些都是所謂「古文」經典。當時的五經博士不以為然,劉歆寫了長信和他們爭辯⑧。這便是後來所謂今古之爭。

今古文字之爭是西漢經學一大史跡。所爭的雖然只在幾種經書,他們卻以為關系孔子之道即古代聖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實也是幌子,骨子裡所爭的還在祿位與聲勢;當時今古文派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不過兩派的學風確也有不同處。大致今文派繼承先秦諸子的風氣,「思以其道易天下」⑨,所以主張通經致用。他們解經,只重微言大義;而所謂微言大義,其實只是他們自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古文派不重哲學而重歷史,他們要負起保存和傳布文獻的責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訓詁、典禮、名物之間。他們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東漢,書籍流傳漸多,民間私學日盛。私學壓倒了官學,古文經學壓倒了今文經學;學者也以兼通為貴,不再專主一家。但是這時候「古文」經典中《逸禮》即《禮》古經已經亡佚,《尚書》之學,也不昌盛。

東漢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非常寶愛,流離兵亂中,老是隨身帶著。他是怕「《古文尚書》學」會絕傳,所以這般珍惜。當時經師賈逵、馬融、鄭玄都給那一卷《古文尚書》作注,從此《古文尚書》才顯於世⑩。原來「《古文尚書》學」直到賈逵才直正開始;從前是沒有什麼師說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決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學者竟愛重到那般地步。大約孔安國獻的那部《古文尚書》,一直埋沒在皇家圖書館里,民間也始終沒有盛行,經過西漢末年的兵亂,便無聲無息的亡佚了罷。杜林的那一卷,雖經諸大師作注,卻也沒傳到後世;這許又是三國兵亂的緣故。《古文尚書》的運氣真夠壞的,不但沒有能夠露頭角,還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頂替的事兒。這在西漢就有。漢成帝時,因孔安國所獻的《古文尚書》無人通曉,下詔徵求能夠通曉的人。東萊有個張霸,不知孔壁的書還在,便根據《書序》,將伏生二十九篇分為數十,作為中段,又采《左氏傳》及《書序》所說,補作首尾,共成《古文尚書百二篇》。每篇都很簡短,文意又淺陋。他將這偽書獻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圖書館藏著的孔壁《尚書》對看,滿不是的。成帝便將張霸下在獄里,卻還存著他的書,並且聽它流傳世間。後來張霸的再傳弟子樊並謀反,朝廷才將那書毀廢;這第一部偽《古文尚書》就從此失傳了。

到了三國末年,魏國出了個王肅,是個博學而有野心的人。他偽作了《孔子家語》、《孔叢子》⑾,又偽作了一部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帶著孔安國的傳。他是個聰明人,偽造這部《古文尚書》孔傳,是很費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輯群籍中所引「逸書」,以及歷代嘉言,改頭換面,巧為聯綴,成功了這部書。他是參照漢儒的成法,先將伏生二十九篇分割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⑿,以合於東漢儒者如桓譚、班固所記的《古文尚書》篇數。所增各篇,用力闡明儒家的「德治主義」,滿紙都是仁義道德的格言。這是漢武帝罷黜百家,專崇儒學以來的正統思想,所謂大經、大法,足以取信於人。只看宋以來儒者所口誦心維的「十六字心傳」⒀,正是他偽作的《大禹謨》里,便見出這部偽書影響之大。其實《尚書》里的主要思想,該是「鬼治主義」,像《盤庚》等篇所表現的。「原來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為,不受什麼政治道德的約束。逢到臣民不聽話的時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來,自然一切解決。」這叫做「鬼治主義」。「西周以後,因疆域的開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開。自孔子以至荀卿、韓非,他們的政治學說都是建築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擴張得極大。他們覺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誠信的感應;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風從,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壓迫。」這叫作「德治主義」⒁。看古代的檔案,包含著「鬼治主義」思想的,自然比包含著「德治主義」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肅的時代早已是「德治主義」的時代;他的偽書所以專從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詞旨坦明,毫無詰屈聱牙之處,卻不免露出了馬腳。

晉武帝時候,孔安國的《古文尚書》曾立過博士⒂;這《古文尚書》大概就是王肅偽造的。王肅是武帝的外祖父,當時即使有懷疑的人,也不敢說話。可是後來經過懷帝永嘉之亂,這部偽書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發現了它,便拿來獻到朝廷上去。這時候偽《古文尚書》孔傳便和馬、鄭注的《尚書》並行起來了。大約北方的學者還是信馬、鄭的多,南方的學者才是信偽孔的多。等到隋統一了天下,南學壓倒北學,馬、鄭《尚書》,習者漸少。唐太宗時,因章句繁雜,詔令孔穎達等編撰《五經正義》;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頒行天下,考試必用此本。《正義》居了標準的官書,經學從此大統一。那《尚書正義》便用的偽《古文尚書》孔傳。偽孔定於一尊,馬、鄭便更沒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殘缺了,宋以來差不多就算亡了。偽《古文尚書》孔傳如此這般冒名頂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時候。

這一千年中間,卻也有懷疑偽《古文尚書》孔傳的人。南宋的吳棫首先發難。他有《書裨傳》十三卷⒃,可惜不傳了。朱子因孔安國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順易讀,也覺得可疑⒄。但是他們似乎都還沒有去找出確切的證據。至少朱子還不免疑信參半;他還採取偽《大禹謨》里「人心」、「道心」的話解釋四書,建立道統呢。元代的吳澄才斷然的將伏生今文從偽古文分出;他的《尚書纂言》只註解今文,將偽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書考異》,更力排偽孔,並找出了相當的證據。但是嚴密鉤稽決疑定讞的人,還得等待清代的學者。這里該提出三個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第二是惠棟,著《古文尚書考》;兩書辯析詳明,證據確鑿,教偽孔體無完膚,真相畢露。但將作偽的罪名加在梅賾頭上,還不免未達一間。第三是清中葉的丁晏,著《尚書餘論》,才將真正的罪人王肅指出。千年公案,從此可以定論。這以後等著動手的,便是搜輯漢人的伏生《尚書》說和馬、鄭注。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績也斐然可觀;不過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殘守缺的工作罷了。伏生《尚書》從千年迷霧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諸大師的的勞績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還該分別的看。照近人的意見,《周書》大都是當時史官所記,只有一、二篇像是戰國時人托古之作。《商書》究竟是當時史官所記,還是周史官追記,尚在然疑之間。《虞、夏書》大約是戰國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許是後代史官追記的。這么著,《今文尚書》里便也有了真偽之分了。

注釋
①「雅言」見《論語·述而》。
②《說文》言部:「謨,議謀也」。
③《說文》書部:「書,著也。」
④《論衡·正說篇》。
⑤《勸學篇》。
⑥裴駰《史記集解》引張晏曰:「伏生名勝,《伏氏碑》雲。」
⑦《論衡·正說篇》。
⑧《漢書》本傳。
⑨語見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上。
⑩《後漢書·楊倫傳》。
⑾《家語》託名孔安國,《孔叢子》託名孔鮒。
⑿桓譚《新論》作五十八,《漢書·藝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⒀見真德秀《大學衍義》。所謂十六字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偽《大禹謨》里,是舜對禹的話。
⒁以上引顧頡剛《盤庚中篇今譯》(《古史辯》第二冊)。
⒂《晉書·荀崧傳》。
⒃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四。
⒄見《朱子語類》七十八。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