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宇宙奧秘
宇宙的產生:
大爆炸模型認為,最初的宇宙是超高溫、高密度的「一點」。大約180億年前,這「一點」突然爆炸了,僅用10-36秒,伴隨著真空相轉移的過冷卻現象,這「一點」在瞬間幾十個數量級的膨脹,成為一厘米規模的宇宙。
其後宇宙繼續膨脹,溫度從幾十億攝氏度開始下降,大約在5500萬攝氏度時,由降溫過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質子,它們又合成原子核,這些過程僅有3分鍾。約30萬年後當宇宙的溫度下降到3000攝氏度時,自由電子被原子核捕捉形成原子。在隨後的大約3000萬年中那些原子繼續向外膨脹。宇宙也繼續冷卻,到宇宙溫度降至絕對零度之上167度時,原子開始化合形成稀薄氣體。此後因密度波動、引力作用等開始向新的天體進化。再經過100多億年,顯示出多種多樣的物質形態, 成了今天的宇宙。
自從15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後,星體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飛散。實際上膨脹還在加速進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斯坦哈特說,宇宙無始、無終,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將會永不止息,不斷發生。
這就是宇宙。
宇宙有大小尺度:
目前已經發現的河外星系有大約50億個,加上我們本身的銀河系,統稱為總星系,也就代表了目前人類所接觸到的所有的宇宙范圍。但是宇宙本身是無限的,而且也是在不斷膨脹的,所以應該有無限多個我們尚未知曉的河外星系。宇宙中有多少星系,迄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有說800多億個,有說1000多億個,有說1000~2000億個。
1995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對北部外空進行了觀測,估算出宇宙中大約有800億個星系。3年後,即1998年10月又對南部外空進行了觀測,估算出的宇宙星系數量達1250億個。
為什麼兩次觀測的數字相差這么多,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哈里•弗古森解釋說,這是由於對南部外空的觀測距離比北部外空的觀測距離更遠。
由此可以知道,宇宙中的星系數量比1250億個還要多,眾多的星球則會像蜂群一樣遍布於宇宙的各個位置.。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因為哈勃空間望遠鏡並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所以宇宙就應該是無限的,至此為止一幅廣闊無垠而壯麗非常的宇宙畫卷終於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像布一樣的、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八顆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已被從行星里開除,降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28顆。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以冥王星作邊界)。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逃出。由於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黑洞引申義為無法擺脫的境遇。2011年12月,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黑洞「捕捉」星雲的過程
黑洞是怎樣產生的?
黑洞[1][2]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塌陷,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體,同時也壓縮了內部的空間和時間。但在黑洞[3]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像的物質。由於高質量而產生的力量,使得
黑洞
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開始吞噬恆星的外殼,但黑洞並不能吞噬如此多的物質,黑洞會釋放一部分物質,射出兩道純能量——伽馬射線。
也可以簡單理解:通常恆星的最初只含氫元素,恆星內部的氫原子時刻相互碰撞,發生聚變。由於恆星質量很大,聚變產生的能量與恆星萬有引力抗衡,以維持恆星結構的穩定。由於聚變,氫原子內部結構最終發生改變,破裂並組成新的元素——氦元素。接著,氦原子也參與聚變,改變結構,生成鋰元素。如此類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順序,會依次有鈹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鐵元素生成,該恆星便會坍塌。這是由於鐵元素相當穩定不能參與聚變,而鐵元素存在於恆星內部,導致恆星內部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質量巨大的恆星的萬有引力抗衡,從而引發恆星坍塌,最終形成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就再不能逃出。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可能也是由質量大於太陽質量好幾倍以上的恆星演化而來的。
② 哈特博士指出其他星球適合孕育生命嗎
哈特博士是一位天文學家,他對UFO的存在持懷疑態度,他在《外星人——他們在哪兒?》一書中指出:「在具備所有適宜生存條件的星球上,形成生命的可能性遠遠低於1/1000億,這就意味著,在億萬個星系中僅有一個可以居住人的銀河系?」
他又指出,在銀河系中,地球上的人類是唯一的生命,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是不同尋常的巧合,在我們能到達的范圍內不會再有另外的人類了?
但是,生命會不會以其他的一些形式生存於銀河系呢?研究過這類問題的科學家們都認為,由於其化學及物理特性,一般說很難形成,我們的地球與太陽相對來說是年輕的?
計算表明,如果有外星人存在,那麼外星文明世界應該在很久之前就已發展起來了,而且至少在1億年前就到過地球或其他地方了?如果我們的太陽系有天外來客作過短暫的訪問,我們應該在月球上發現他們的蹤跡,因為那裡沒有風化作用,其蹤跡不會被腐蝕掉?
③ 請問一些宇宙的科學知識
如今,大爆炸理論越來越多地以一些假設,一些從未被實證觀察的東西作為自己的論據:暴脹、暗物質和暗能量等就是其中最令人震驚的一些例子。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就會發現,在實際的天文學觀測和大爆炸理論的預言之間存在著直接的矛盾。這種不斷求助於新的假設來填補理論與實現之間鴻溝的做法,在物理學的任何其他領域中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這至少反映出這一來歷不明的理論在有效性方面是存在著嚴重問題的。 然而,沒能這些牽強的因素,大爆炸理論就無法生存。離開了暴脹之類的假設,大爆炸理論就無法解釋實際觀測中發現的同質的、各向同懷的宇宙背景輻射。因為那樣的話,它就無法解釋宇宙中相距遙遠的各部分何以會有著相同的溫度並發出同量的微波輻射。離開了那種與我們20多年來辛苦努力在地球上觀察到所有物質都格格不入的所謂暗物質,大爆炸理論的預言與宇宙中實際的物質密度就完全是矛盾的。暴脹所需的密度是核聚變所需的20倍,這也許可以作為大爆炸理論中較輕元素來源的一個理論解釋吧。而離開了暗能量,根據大爆炸理論計算出來的宇宙年齡就只有80億年,這甚至比我們所在的這個星系中許多恆星的年齡還要小幾十億歲。 更重要的是,大爆炸理論從來沒有任何量化的預言得到過實際觀測的驗證。該理論捍衛者們所宣稱的成功,統統歸功於它擅長在事後迎合實際觀測的結果,它不斷地在增補可調整的參數,就像托勒玫(Ptol m e)的地心說總是需要藉助本輪和均輪來自圓其說一樣,其實,大爆炸論並不是理解宇宙歷史的唯一方式。『等離子宇宙論『和』穩恆態宇宙模型論』都是對這樣一個持續演化著的宇宙的假設,它們認為宇宙既無始也無終。這些模型,以及其他一些觀點,也都能解釋宇宙的基本現象,如較輕元素在宇宙中所佔的比重、宇宙背景輻射以及遙遠星系譜線紅移量隨著距離增加等問題,它們的一些預言還甚至得到過實際觀測的驗證,而這是大爆炸理論從未做到過的。大爆炸論的支持者們強辯說這些理論不能解釋觀測到的所有天文現象。但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它們的發展嚴重缺乏經費的支持。實際上,直到今天,這樣一些疑問和替代理論都還不能被拿出來進行自由的辯論和檢驗。絕大多數的研討會都在隨波逐流,並不允許研究者們進行完全公開的觀點交流。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說過,『科學就是懷疑的文化』,而在今天的宇宙學領域,懷疑和異見得不到容忍,年輕學者們即使對大爆炸這一標准模型有任何否定的想法也不敢表達。懷疑大爆炸論的學者如果把自己的疑問說出來就會失去經費資助。連實際的觀測結果也要被篩選,要依據其能否支持大爆炸理論的標准來篩選。這樣一來,所有不合標準的數據,比如譜線紅移、鋰元素和氦元素在宇宙中所佔的比例、星系的分布等,都被忽視甚至歪曲。這反映出了一種日益膨脹的教條主義,完全不合乎自由的科學研究精神。如今在宇宙學研究領域,幾乎所有的經費和實驗資源都被分配給以大爆炸理論為課題的項目。科研經費來源有限,而所有主管經費分配的評審委員會都被大爆炸論的支持者們把持著。結果就造成了大爆炸理論掌握該領域的全面主導地位,這一局面與該理論在科學上的有效性毫無關系。只資助從屬於大爆炸論的課題,這種做法抹殺了科學方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必須持續不斷地用實際觀察來對理論加以檢驗的原則。這樣一種束縛使任何探討都無法進行,也使任何研究都無法進行,為了治療這一頑症,我們呼籲資助宇宙學研究的機構將相當部分的經費留給那些替代性理論的研究課題,留給那些與大爆炸理論存在矛盾的實證觀測。為避免經費分配不公的問題,掌管經費分配的評審委員會可以由非宇宙學領域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組成。將經費公平地分配給針對大爆炸理論有效性進行的研究項目,以及其替代性理論的研究項目,這將能使我們以科學的方式找到關於宇宙歷史演變的最可信的模型。
[編輯本段]【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缺陷】
根據大爆炸理論,星系連同其它所有的恆星和行星都產生於一個所謂有的奇異點。這個奇異點中集中了所有宇宙最原始的物質。而科學家們對這一奇異點物理參數的評估則是:溫度為10^31 K,潛藏的能量密度為10^98 爾格/立方厘米(作為比較,恆星內部最高溫度為10^8 K,而中子星的物質密度為10^15 克/立方厘米)。 我們很難想像,處於奇異點時期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樣。今天流行的宇宙超級結構理論認為,大爆炸後形成的微型黑洞遍及整個宇宙。這些黑洞的體積還沒有一個原子核大,但其質量卻相當於一個小行星。不久前還有信息稱,美國宇航局計劃於2007年發射一個高功率X射線望遠鏡GLAST。按照天文物理學家們的計算,該望遠鏡的敏感度足以發現微型黑洞的波動。宇宙超級結構理論將最終得到實驗證實。 「大爆炸」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無法回答大爆炸之前這一奇異的點來源於何方?大爆炸理論存在了100多年了,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理論的發展將把人們對宇宙誕生和滅亡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引向神創說。並不奇怪,教皇約安-帕維爾二世早就在其書信中稱當代的宇宙論與《聖經》中的論述不謀而合。 電磁宇宙設想——新興的宇宙理論 近年來,我們關於電磁宇宙的設想則回答了諸多疑問。而電磁宇宙說的基本觀點則體現在以下三個主要方面:第一,宇宙將永遠存在;第二,宇宙間的所有物質在各種頻率范圍內都發生著能量交換--從超低頻至超高頻;第三,宇宙間的一切活動都是循環發生的(行星產生於黑洞,之後又濃縮成黑洞)並遵循著守恆定律(能量、電荷、物質)。 電磁宇宙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宇宙是一個超環面系統,其中的眾多星系都由宇宙磁場連接在一起,螺旋形的超環面宇宙磁場控制著所有的星系流。各個星系群由黑洞帶隔開,而黑洞帶則是孕育和產生星系之處,部分科學家稱之為星系「產房」。 根據電磁宇宙理論,黑洞造就了兩種星系類型,一種由由負電子和質子構成物質世界,另一種則是由正電子和反質子構成所謂反物質世界。正是這兩個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的物質和電荷差異形成了給予宇宙生命與發展的能量。 星系就是在宇宙磁場存在條件下誕生的,恆星系統和星系際物質的運動則形成了宇宙的強大的電流。正如地球大氣中雷雨天的放電現象,黑洞中的放電現象便成就了眾多星系的誕生和死亡。如果說地球上的放電現象是瞬間完成的,那麼黑洞的放電現象則要持續數十億年並最終決定在我們的周圍會形成什麼樣的世界。 電磁宇宙理論認為,宇宙中的大爆炸其實就是星系的誕生過程。由於宇宙間存在著數不清的星系,所以可以推測,宇宙間的大爆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也就是說,宇宙間的星系誕生和滅亡每秒都在發生著。原子彈的爆炸就是這樣一個實例。 冷戰時期,每次原子彈試爆時美國人安裝在衛星上的感測儀器都會對爆炸進行觀測。原子彈爆炸總伴隨著中子輻射。令科學家們驚訝的是,每次爆炸後儀器都會記錄下不間斷的中子輻射。後來天文學家們的研究顯示,宇宙間每個區域內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爆炸。 電磁宇宙理論的問世將使大爆炸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人們淡忘。因為物質和能量永遠處於相互轉換中,時間只不過是記錄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的工具,事實上時間也是永恆的,生命的循環既沒有始,也沒有終。
[編輯本段]【宇宙新論:宇宙大爆炸一直在發生】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02年4月25日的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物理學家根據天文觀測的結果,即宇宙還在不斷地加速膨脹,提出一種新的宇宙理論,稱一次次的宇宙大爆炸在過去和將來一直在發生,我們目前的這個宇宙只是這一連串大爆炸中的一個,雖然每次宇宙大爆炸的過程極其漫長(超過一萬億年),但通過對此理論所預言的重力波的觀測,人們有可能在幾年內初步驗證此理論是否正確。 宇宙還在不斷膨脹,報導稱在過去五年,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背道而馳 大爆炸產生的輻射波 :自從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後,星體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飛散。理論上講,相互維系的重力應該減慢這個膨脹的速度,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膨脹還在加速進行。 宇宙中有某種力量,正在把星體和各星系拉開。宇宙學家不知道那是什麼力量,但是他們可以建立數學公式把這個現象描繪出來。 宇宙新論的提出者之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斯坦哈特說,這些公式預測宇宙無始、無終,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將會永不止息,不斷發生。 爆炸循環 他說:「我們這幅圖畫所提出的是大爆炸並非時間的開端,而只是連串爆炸循環當中的最新一次而已。在這些循環當中,宇宙經歷加熱、膨脹、冷卻、停滯、空虛,然後再度膨脹。」 根據這個理論,宇宙將會繼續膨脹大約一萬億年。這時,公式推算出,神秘的反重力力量的特性改變,在宇宙某個角落發生另一次大爆炸,一切重新開始。 驗證 要驗證斯坦哈特的說法是否正確不必等一萬億年,對錯很快就可以定奪。 每一次大爆炸都會產生重力波,在整個宇宙擴散。科學家正在地球上和太空中建造新一代的儀器來探測這些重力波。第一個探測結果將會在幾年內出現,這將可以證實或者否定宇宙無始無終的說法。
[編輯本段]【大爆炸理論:拼湊起來的故事?】
美國《紐約時報》曾報道過這樣的事件: 曾幾何時。有個似乎十分簡單的設想,即宇宙始於一次大爆炸。 宇宙誕生的故事慢慢拼湊起來。「大爆炸」方程式甚至還可以用於預測宇宙歷史早期形成的質量較輕元素(氫、氫和鋰)的相對數量。而且「大爆炸」理論還與觀測結果十分吻合,這真是不可思議。 但是這種理論上的樂園已經難有好日子過了。最近幾年,「大爆炸」理論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接踵而來,宇宙不再那麼循規蹈矩了。 最新打擊(這一觀點太牽強,建議刪除) 最新的打擊是上個月出現的。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星系彼此之間的引力與宇宙擴張相抗衡,向心引力剛好與離心張力形成平衡,使宇宙得到控制。理論學家們看到2月27日一期的《科學》雜志時肯定會深感震驚,因為這期雜志報告了宇宙在加膨脹的證據,這表明存在某種尚無法解釋的與引力作用相反的斥力。 雖然還未成定論,但是它卻是理論學家一直絞盡腦汁要弄明白的一系列驚人結論中最新出現的一個。由於天文學家們的觀測工具越來越靈敏,所以就必須不斷往原始的「大爆炸」理論中塞進一個又一個用心良苦的假設——先是宇宙誕生大爆炸之後隨即出現過短暫的「膨脹期」、存在大量看不見並無法解釋的「暗物質」,現在則可能是正使宇宙加速擴張的某種神秘的東西。 不斷修正 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釋。例如,為什麼無論在哪裡出現 的背景輻射都有完全一樣的溫度呢?這種吻合似乎過於完美,而顯得不真實自然。還有更令人不可思議的,那就是宇宙匪夷所思的形狀。一個「封閉」的宇宙是彎曲的,所以宇宙萬物最終會崩潰。而一個「開放」的宇宙則將無限擴張。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自己的宇宙似乎是「平的」(宇宙不是平的,宇宙是存在曲率的),介乎這兩者之間。 除非存在寬厚仁慈的獨裁者,否則宇宙中一切怎麼能夠如此和諧呢? 1979年時出現了一個答案,當時物理學家艾倫·古思提出了—個假設,認為在最初大爆炸之後,宇宙緊接著進入超高速瘋狂擴張期,宇宙體積成倍成倍地膨脹。該膨脹期只持續遠遠不到一秒鍾的剎那間。但是計算結果表明,這就足以使輻射變得均勻,並使彎曲展平——消除了大爆炸留下的波紋,於是又恢復了宇宙常數。 但是宇宙學家們隨後又開始感到不安了,因為宇宙輻射過於均勻;這表明宇宙最初是均質單一的,後來莫名其妙地演化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不規則的宇宙,中間點綴著恆星、星系和巨大星系團。要想讓這么多的物質凝結起來,似乎宇宙的年齡還不夠大,引力也不夠強。於是就出現了另一次修正。宇宙學家們已經發現,理論上存在的暗物質可以讓「大爆炸」理論自圓其說。如果宇宙中存在足夠多的這種看不見的物質,那麼這種物質就可以產生額外的引力,促使形成巨型結構。 「大爆炸」理論變得不再簡單明了,現在甚至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了。 以正在發生爆炸的恆星超新星作為測量距離的信標(因為可以用超新星閃爍的速度來估計它們的實際亮度),天文學家們最近幾周很不清願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宇宙可能正在莫名其妙地加速擴張。 還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光學錯覺讓天文學家看走了眼。與此同時,理論學家們又在忙著修補漏洞了。 宇宙大爆炸理論新說
廣義物質論的宇宙論認為,在我們現在的明物質宇宙在形成之前、時間t=0時,宇宙這時沒有明物質,只有永暗物質和空間,不存在時間的概念,宇宙空間是由能量均勻分布構成的。大約在二百億年以前的某一時刻,宇宙中的永暗物質星雲收縮成的永暗物質超級大黑洞開始發生質變,演化為准暗物質「原始電光火球」,這就是明物質宇宙「道生一」的「暗中生明」階段。然後准暗物質「原始電光火球」開始明物質宇宙的演化……。時間t=10—6秒時,溫度T=1013K,原始電光火球由光子、輕子、介子構成;t= 10—4秒時,T=1012K,主要的物質是光子、正反μ介子、正負電子、正反中微子。後來,原始電光火球的溫度逐漸下降,才產生了實物粒子,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如質子、中子等,與此同時,明物質宇宙不斷膨脹,在原始電光火球中既存在質子、中子、電子,也存在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原始電光火球中的質子、中子、電子可以相結合形成明物質原子,而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相結合之後又返回來變成了永暗物質,這就是為什麼宇宙之中只存在明物質,而不存在明物質的反物質的原因,因為在宇宙創生的時候壓根就沒有產生出反物質,哪裡還會有反物質世界呢?
廣義物質論中沒有反物質的概念,這是由於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相結合後就會產生永暗物質而不產生反原子,因此,廣義物質論認為,地球人類理論物理學家們所幻想的反元素周期表和反物質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尋找反物質的一切努力都將以失望而告終。如果反物質世界真的存在的話,那麼,它只有不與明物質會合才能存在,而不與明物質會合是不可能的,這就意味著反物質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宇宙中也就不存在反物質生物。試想,如果一個明物質生物愛上一個反物質生物,他們見面之後想親熱一下,就在他們接吻的瞬間,他們相互反應湮滅變成了能量,這種事例可能發生嗎?具有最高智慧的上蒼造物主能夠這樣設計嗎?顯然不可能。綜上所述,我們現在觀測到的明物質宇宙是由原本就存在的永暗物質宇宙所創生的,現在的明物質宇宙絕對不是憑空產生的。
二十世紀地球人類天文學的宇宙大爆炸假說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從一個點(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奇點。這時,不存在空間和時間的概念。)無中生有地創世紀憑空創造出了我們的宇宙。這種假說現在已經被我們的科學界所接受,並且已經被寫入人類天文學的教材。顯然這種已經被世人和科學界公認的宇宙大爆炸假說完全是唯心主義的學說,地球人類現代天文學的宇宙大爆炸假說違反了物質能量轉換守恆定律,雖然宇宙大爆炸假說是科學的,但是它卻是極端錯誤的。就如同偉大的科學哲學家 波普爾 的一句名言:「科學經常是錯的」。
廣義物質能量轉換守恆定律是這樣描述的: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廣義物質和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無端消失,一種廣義物質可以轉換為另外一種廣義物質,廣義物質也可以轉換為能量,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能量也可以轉換為廣義物質,無論發生何種轉換,這個封閉系統內的能量與廣義物質的量的總和保持不變。廣義物質能量轉換守恆定律、廣義物質的動量守恆定律、廣義物質的角動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客觀規律。 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明物質宇宙在其創生的瞬間就是能量轉化為物質的過程。在真空中自發產生與湮滅的粒子和反粒子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為物質、物質又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反質子、反中子、反電子分別與質子、中子、電子碰撞後,互相湮滅,這時物質變成能量。在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流星表面發光發熱,這時一部分物質轉變為光能;在原子核裂變的時候、在熱核聚變的時候物質轉化為能量。物質與能量的相互轉換符合愛因斯坦26歲時發表在狹義相對論中的質能公式:E=mc2 (這里的E代表物體的能量,m代表物體的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萬公里。)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於2個質子和2個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個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原子質量單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2個氘[]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個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為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在2個氘原子核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似乎質量並不守恆,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質量並不等於2個氘核質量之和。然而,用質能關系公式計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質量,恰巧等於因反應時釋放出原子能而減少的質量!詳見擴展閱讀《廣義物質論》。
看到哈勃望遠鏡拍到130多億光年的早期宇宙的照片,使我對137億年的時間和爆炸理論更加產生了懷疑。
1.我們的太陽系(或者說是銀河系)距離大爆炸中心肯定非常遙遠,哈勃望遠鏡拍到130多億光年的早期宇宙距大爆炸中心也非常遙遠。假如大爆炸中心(o點)、哈勃望遠鏡拍到130多億光年的早期宇宙(b點)和我們的太陽系(c點)三點呈一個三角形,那麼,b點在130億年前就已經在b點這個位置了,那麼,從a點到b點只用了5-10億年的時間,顯然是非常錯誤的。照此推斷,宇宙大爆炸的時間至少應該是200--300億年前發生的。
2.假如上面也不正確的話,只能說明大爆炸理論是錯誤的,最好的解釋:多點爆炸。印證這一理論的根據是:a.中心爆炸的物質呈放射狀拋射,物質間相互碰撞的幾率幾乎沒有,而我們發現,星系間的相互碰撞到處都在發生。b.由第一條的推論也可印證這一理論。
④ 宇宙中存在多少個有文明的星球
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文明的類型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類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暫,人類開始創造文明才不過幾萬年,發展科學技術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100億至150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前蘇聯天體物理學家卡達雪夫提議,把文明分為三種:
Ⅰ型文明:它能掌握本行星的全部資源。就如同地球型文明,它能調集與目前地球整個輸出功率相當的能量進行宇宙通訊,其能量為1016瓦。現在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環繞我們的地球,了解到地球上發生的事件,並且還可以離開地球到月亮上做閃電式訪問。
Ⅱ型文明:它能夠掌握自己的中央恆星和行星系統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其能量約為1026瓦。
Ⅲ型文明:它能夠掌握自己的恆星系統的一切資源,其能量約為1036瓦。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建議,可以將三型文明按能量尺度分為10個次型,即以1016瓦為1.0型,1017瓦為1.1型,1018瓦為1.2型,等等。我們地球文明是0.7型的文明。這三種文明類型並非不可超越,但由於它們有質的區別,可以想像這種過程將是非常漫長而困難的。
外星文明方程式
在銀河系中,存在著多少個具有文明的星球呢?1960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尋找外星文明可能的方法,是這樣的一個公式: N=R*×Fp×Ne×Fl×Fi×Fc×L
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龐雜,它以一連串可能性的乘積來計算我們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多少個文明社會(N)。
R*代表我們銀河系內一年之間新誕生的恆星數。宇宙空間是由超新星爆發飛散的碎片(平均每30年發生一次)和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的副產品——氫氣構成。漸漸地,受重力和新的超新星爆發沖擊力的影響,這些物質集中於一個地方,慢慢聚積,最後變成一個恆星。這個過程不斷重復。
Fp指這樣形成的新恆星,平均擁有多少行星的數值。恆星當中,有稱為二重星、三重星的,擁有兩三個一樣大小的太陽,互相交替包圍。有人認為這種情況下無法形成行星。但是在我們太陽系裡,不是有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大行星嗎?這可以視為三重星,同時二重星、三重星有可能有行星。但是,恆星通常有幾顆行星,這一點無法確定。
Ne表示在這些行星中,具備有生命發生、進化條件的幾率。要使生命產生,就必須有很多液態水。但是,如果行星離恆星太遠,水就會凍結成冰;太近則會變成水蒸氣。為了使生命進化,又必須擁有岩古構成的陸地。如果行星體積過大,就無法擁有這些條件。此外,還要有大氣,小行星有可能因重力不足而飄走,失去大氣層。而且,自轉周期太長的話,不僅晝夜溫差太大,強風的不斷吹襲,也使生命很難產生。
Fl表示在滿足這些條件的行星中,實際上有生命存在、進化演變的比例。進化必須具有DNA,這是極其復雜、巨大的化合物所產生的遺傳方法,這個形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Fi表示形成生命進化到智慧的幾率。細菌、樹木、草是無法進化成具有智能的生物。它們沒有腦神經系統,也沒有成長到一定大小所必備的脊椎。擁有神經系統和脊椎的最原始的動物是魚。而魚如果總是待在水裡,一定無法進化成智慧生物。 首先魚要變成有四隻腳,可以在陸地上走路,然後爬樹,再學會用手指抓取東西,還要進化到直立行走。這樣,腳和手分工,再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就擁有充足的智慧了。但是,過程並不一定這樣順利。有生物存在的行星相當多,但如果只有細菌、植物、貝類這些生物,那麼就難產生智慧生物。
Fc表示,智慧生物能夠與外界進行聯系的比例。現在地球主要以電波為星際間通訊方式,但在南美亞馬遜流域深處,在新幾內亞的深山裡,有著未開化的原始人。他們不知道農耕和畜牧,製作鐵器等金屬用品的技術也很缺乏,只能使用簡單的弓箭和棍棒進行狩獵。他們並非是最近才從猿人進化到人類的,他們和我們一樣,是幾十萬年以前就進化了的。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足以容納無數次變革和經驗積累。因此,擁有智慧生命的星球,未必都能達到高度文明,也就未必都能與外界聯系,從而使我們感知到他們的存在。
L代表的是文明的平均壽命。地球文明還不算高度發達,卻已經面臨核子戰爭和公害等問題的威脅。文明程度越高,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推動它進步和摧毀它的力量都很大,一個意外事件就可能使文明壽終正寢。假如所有的發達文明的壽命都很短,那麼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發達文明,現在早就可能有滅亡了。
我們無法推算L和Fc,因此對於N的數值,科學家們有著不同意見。卡爾·薩根計算出,在銀河系中,每100萬個恆星里,就有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存在,而且他最多推算到每10萬個恆星就有一個文明星球。所以薩根人為,在特華塞奇和傑特雷特居禮Ⅰ、Ⅱ這樣距離很近的恆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德雷克根據這一公式預言有4000個有交流能力的文明社會。阿西莫夫在《外得文明》一書中算出了53萬個。
也有人對這個外星文明方程式提出疑義,從而否認銀河系內除地球外還有發達文明。如前蘇聯的修克羅斯基,他認為其他星球擁有核武器,會因核戰爭而滅亡,因此發達文明的壽命非常短,銀河系除地球外可能沒有其他文明。
另一種意見是認為方程式預測值太多,不可靠。如美國天文學家麥凱爾·哈特,他認為假如銀河系以內還有發達文明存在,那麼它早就把銀河系等殖民化了,不可能我們至今仍未發現它。這表明,銀河系內除地球外沒有其他文明,而銀河系外可能有。
尋找外星文明的可能性
雖然我們推測在宇宙中、在銀河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外星文明,但是他們為什麼不與人類建立直接聯系,而讓人類做著可能是無益的努力呢?我們能找到這些宇宙兄弟呢?也許他們也在尋找我們,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被阻擋在遠方。這些原因可能是:
⒈距離遙遠。龐大的宇宙空間使相互聯系異常困難。據推測,在銀河系中,最大的可能結果是500個恆星產生一個外星文明,這樣,我們只有找到501個恆星才有可能找到外得文明,根據恆星密度,500個恆星所佔空間半徑為35光年,這意味著最近的外星文明可能在35光年以外,我們向那兒發一個信號,最快也在要70年後才能收到迴音。
⒉頻譜隔離。我們使用電磁波和外星聯系,但是由於電磁頻譜極寬,我們也不知道他們使用何種頻譜。
⒊文明發展度。由於存在著不同類型的文明,假如對方是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達到Ⅱ、Ⅲ型文明,那麼他們就可能對我們不屑一顧,避而不見。如果對方的文明程度比我們低,他們也無法和我們相互聯絡。
⒋其他生命形式。我們考慮的都是與地球文明相似的文明,但如果有其他生命形式呢,比如硅人,比如科幻小說中的蜘蛛人、小綠人,它們就無法和我們交流。並且假如它們是採用我們所未知的形式存在的話,我們也只好永遠對它們保持未知。
⑤ 什麼是宇宙學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觀察星星,並想知道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人員才開發出第一批觀測儀器和理論工具,將這些重大問題轉化為一個精確的研究領域:宇宙學。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宇宙學家保羅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說:我認為宇宙學是人類感興趣的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但也是最新型的科學之一。簡單地說,宇宙學研究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宇宙,而不是單獨分析充滿宇宙的恆星、黑洞和星系。這個領域提出了一些重大問題:宇宙從何而來?
今天,我們稱它們為星系,並且知道它們的數量有數萬億+。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劇變還沒有到來。哈勃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研究表明,各個方向的星系都在加速遠離我們,這引發了數十年的進一步辯論。20世紀60年代,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最終測量(宇宙早期遺留下來的光線,後來被拉伸成微波)證明了現實與廣義相對論提出的一種可能性相符:宇宙從小而熱開始,就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冷。這個概念後來被稱為「大爆炸理論」,它讓宇宙學家感到震驚,因為它暗示著即使是宇宙也可能有一個開始和一個結束。但至少那些天文學家可以在望遠鏡里看到星系的運動
⑥ 問個科學家的名字(有幾條線索)
歷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獎名單
時間 獲獎人及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貝林(德國人) 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 R.羅斯(英國人) 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麥人) 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國人) 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爾季(義大利人)
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 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韋朗(法國人) 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國人)、
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爾(瑞士人) 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爾(德國人) 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 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謝(法國人) 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奧地利人) 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爾德特(比利時人) 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 S.A.S.克勞(丹麥人) 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2年 A.V.希爾(英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
邁爾霍夫(德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 發現胰島素
1924年 W.愛因托文(荷蘭人) 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麥人) 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 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 C.J.H.尼科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蘭人) 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國人) 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葯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 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 發現血型
1931年 O.H.瓦爾堡(德國人)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謝林頓
E.D.艾德里安(英國人) 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 T.H.摩爾根(美國人) 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 G.R.邁諾特
W.P.墨菲 發現貧血病的肝臟療法
G.H.惠普爾(美國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國人) 發現胚胎發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 H.H.戴爾(英國人)
O.勒韋(美籍德國人) 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1937年 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 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時人) 發現呼吸調節中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 G.多馬克(德國人) 研究和發現磺胺葯
1943年 C.P.H.達姆(丹麥人) 發現維生素K
E.A.多伊西(美國人)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 J.厄蘭格
H.S.加塞(美國人) 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萊明
E.B.錢恩 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H.W.弗洛里(英國人)
1946年 H.J.馬勒(美國人) 發現用X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國人)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A.何賽(阿根廷人) 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發現並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 E.C.肯德爾
P.S.亨奇(美國人)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發現黃熱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國人) 發現鏈黴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國人) 發現高能磷酸結合在代謝中的重要性,發現輔酶A
H.A.克雷布斯(英國人) 發現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
1954年 J.F.恩德斯
T.H.韋勒 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組織培養與組織技術的應用
F.C.羅賓斯(美國人)
1955年 A.H.西奧雷爾(瑞典人) 從事過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庫南德
D.W.理查茲(美國人) 開發了心臟導管術
W.福斯曼(德國人)
1957年 D.博維特(意籍瑞士人) 從事合成類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樂
E.L.塔特姆(美國人) 發現一切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萊德伯格(美國人) 從事基因重組以及細菌遺傳物質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奧喬亞
A.科恩伯格(美國人) 從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
P.B.梅達沃(英國人) 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貝凱西(美國人) 確立「行波學說」,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 J.D.沃森(美國人)
F.H.C.克里克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M.H.F.威爾金斯(英國人)
1963年 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
A.L.霍金奇 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A.F.赫克斯利(英國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國人)
F.呂南(德國人) 從事有關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諾 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A.M.雷沃夫(法國人)
1966年 F.P. 勞斯(美國人) 發現腫瘤誘導病毒
C.B.哈金斯(美國人) 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蘭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G.沃爾德(美國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納 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M.W.尼倫伯格(美國人)
1969年 M.德爾布呂克
A.D.赫爾 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S.E.盧里亞(美國人)
1970年 B.卡茨(英國人)
U.S.V.奧伊勒(瑞典人) 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
1971年 E.W.薩瑟蘭(美國人)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 G.M.埃德爾曼(美國人)
R.R.波特(英國人) 從事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倫滋(奧地利人) 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N.廷伯根(英國人)
1974年 A.克勞德
C.R.德·迪夫(比利時人) 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國人)
1975年 D.巴爾摩
H.M.特明(美國人) 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R.杜爾貝科(美國人)
1976年 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 發現澳大利亞抗原
D.C.蓋達塞克(美國人) 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爾曼
A.V.沙里(美國人) 發現下丘腦激素
R.S.雅洛(美國人) 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爾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D.內森斯(美國人)
1979年 A.M.科馬克 (美國人)
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 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描儀(簡稱掃描儀)
1980年 B.貝納塞拉夫
G.D.斯內爾(美國人) 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J.多塞(法國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國人) 從事大腦半球職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爾(美國人)
T.N.威塞爾(瑞典人) 從事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貝里斯德倫
B.I.薩米埃爾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國人) 發現前列腺素,並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麥克林托克(美國人) 發現移動的基因
1984年 N.K.傑尼(丹麥人)
G.J.F.克勒(德國人) 確立有免疫抑制機理的理論,研製出了單克隆抗體
C.米爾斯坦(英國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國人) 從事膽固醇代謝及與此有關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爾西尼(義大利人)
S.科恩(美國人)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
1987年 利根川進(日本人) 闡明與抗體生成有關的遺傳性原理
1988年 J.W.布萊克(英國人)
G.B.埃利昂 對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G.H.希欽斯(美國人)
1989年 J.M.畢曉普
H.E.瓦慕斯(美國人) 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於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馬斯(美國人) 從事對人類器官移植、細胞移植技術和研究
1991年 E.內爾
B.薩克曼(德國人) 發明了膜片鉗技術
1992年 E.H.費希爾
E.G.克雷布斯(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羅伯茨(美國人)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 A.G.吉爾曼
M.羅德貝爾(美國人) 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劉易斯、E.F.維紹斯(美國人)
C.N.福爾哈德(德國人) 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發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增有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1996年 P.C.多爾蒂(澳大利亞人)
R.M.青克納格爾(瑞士人) 發現細胞的中介免疫保護特徵
1997年 S.B.普魯西納(美國人) 發現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納羅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發現氧化氮可以傳遞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國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爾(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有內部信號決定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轉移和定位~
⑦ 宇宙中有多少種外星人
這是必須的
中新浙江網10月24日電 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專家認為,我們在宇宙中並不是孤單的,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可能有高達40000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存在。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成功探測到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的存在跡象。然而,有足夠多的懷疑論者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高度發達的地外文明就存在於我們的星球上。當然這更像是屬於哲學的討論范疇。無論怎樣,只是簡單的接受存在「人類」,可能還不是我們去發現探索宇宙的全部內容。英國愛丁堡天文台的研究員鄧肯·福根試圖模擬多個不同的情景,展示我們生活的銀河系。為此,他利用了最近幾年所獲得的關於外星系的全部信息,以及在此期間公開的有關外星球的所有信息——化學成分,數量和特性。綜合比較了各種情況後,福根得出結論,認為銀河系可能存在300——40 000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大本營,並極有可能與地球已經建立了聯系。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德雷克公式就在近半個世紀以前鼓勵各種有關的猜測和討論,開啟了多元化的可居住世界的大討論。1961年,年僅31歲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發明了一個估算外星文明數目的方程,這就是有名的「綠岸公式」:N=R*×Fp×Ne×Fl×Fi×Fc×L。這個公式看起來有點龐雜,它以一連串可能性的乘積來計算我們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多少個文明社會。我們無法推算L和Fc,因此對於N的數值,科學家們有著不同意見。卡爾·薩根計算出,在銀河系中,每100萬個恆星里,就有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存在,而且他最多推算到每10萬個恆星就有一個文明星球。但是也有人對這個外星文明方程式提出疑義,從而否認銀河系內除地球外還有發達文明。如前蘇聯的修克羅斯基,他認為其他星球擁有核武器,會因核戰爭而滅亡,因此發達文明的壽命非常短,銀河系除地球外可能沒有其他文明。另一種意見是認為方程式預測值太多,不可靠。如美國天文學家麥凱爾·哈特,他認為假如銀河系以內還有發達文明存在,那麼它早就把銀河系等殖民化了,不可能我們至今仍未發現它。這表明,銀河系內除地球外沒有其他文明,而銀河系外可能有生命存在。然而,英國專家指出,所有得出的這樣或那樣的結論都只是在猜測的基礎上,實際是,這種猜測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到哪裡去找地外生命。實際情況和以前一樣,只知道,「他們」在附近
⑧ 宇宙的宇宙學模型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
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
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
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
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大爆炸前期暴漲宇宙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一個短暫的(指數的)快速膨脹,在遠遠不到一秒鍾的時間內,將現在已成為可觀測宇宙的東西,從一個比質子還小很多的體積,炸開到大約柚子那麼大。這個過程應該能夠抹平時空而使宇宙平坦,也能解決視界問題。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像布一樣的、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
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約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
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
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
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
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
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 2014年5月,科學家製作出最為完整、清晰度最高的宇宙演化的電腦模型,模擬宇宙以暗物質為起點誕生並演化的過程。
本次建立的電腦模型和真實的宇宙驚人得相似。在超級計算機和Arepo智能軟體的幫助下,科學家們在3個月內完成了一部普通筆記本電腦200年才能完成的運算任務。這個電腦模型可用於測試有關宇宙構造和運轉原理的理論。有關科研成果已經在《自然》雜志上發表。 現代宇宙學的先驅是霍金。霍金:「宇宙創造過程中,「上帝」沒有位置。沒有必要藉助「上帝」來為宇宙按下啟動鍵。」
霍金推崇利用數學和物理手段尋找一個大一統理論,並且證明「宇宙是偶然誕生的,不需要上帝」,「宇宙的數學模型是有限無界」。
霍金在演講中說道:
然而,人們在過去幾年發現,科學定律甚至在宇宙的開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種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並由科學定律所完全確定。
哈特爾和我所做的設想可以被重新表達成: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