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對待經濟學家們的不同觀點
概括的講,對待經濟學家的觀點應該抱一種理性、學習、借鑒的態度。
理性是對經濟學家的觀點不盲從、客觀對待。
學習和借鑒是把經濟學家們的觀點當做一種信息、知識和能力鍛煉的機會。
首先,理性對待的原因:
1、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的觀點都是客觀、科學、合理的。
媒體的發達,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促使了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很容易到達公眾的視野。所以有理性對待這些觀點的必要。從媒體的角度講,媒體有時候為了吸引眼球,對經濟發展形態的描述往往帶有「眼球」現象,就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寫觀點和文章,所以偏激、狹隘、不負責任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2015年股市處在牛市風口的時候,某大學教授預報了一篇文章,《股市萬點不是夢》,中國的股市到沒到萬點,顯然,事實證明了這種觀點的不科學性,盲目性,到現在股市還在2900多點左右。更有經濟學家認為現在的財政政策,或者說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引流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那麼這種觀點怎麼看,現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這么大,如果鼓勵資金進入資產領域,除了帶來資產價格暴漲和泡沫以及更大的經濟系統性風險外,沒什麼太大的價值,等於從本質上架空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那麼,怎麼看這種觀點,我想除了「噴」一下,已經沒有太多的閱讀價值了。
2、經濟學家需要文化底蘊的。
眾所周知,經濟學是研究資源和勞務的合理、有效率分配的學科,本質上是研究經濟現象,研究經濟發展本質的學科。不論宏觀還是微觀經濟總會有一種描述用來指導、指引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趨勢。這就要求用一種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濟。這種科學的態度是理論知識的儲備,經濟研究實踐的結果。所以註定的了經濟學家的層次是以知識、經驗為劃分依據的。越是有能力的經濟學家,其觀點能左右經濟,比如國家宏觀設計層面的經濟學家,都是以顧問的形勢存在的,他們表達和描述宏觀經濟形勢總是謹慎的,慎之又慎的。反而,一些膚淺的經濟學家,往往觀點帶有偏激、片面性,對待他們就要有選擇的看。
3、引用一個觀點,引用一個觀點,「讀破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卷」,所以對待經濟學家的觀點要理性,要能區分出經濟學家的底蘊和其觀點的深度。
其次,學習和借鑒的原因:
1、經濟學家的觀點是一種信息,既然是信息就有助於我們了解經濟發展的方方面。所以,讀一讀這些信息,會好一點。
2、經濟學家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壇,說法不一。都要讀,就要抱學習的態度,不先天帶有抵觸抵觸情緒讀文章,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讀他們的觀點,是為了發散思維。這種情況反而更容易樹立對待經濟學家觀點的正能量。比如說萬科事件,很多人讀到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故事。那麼,如果我們從經濟管理,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去研究萬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反而希望讀到越多的觀點,去總結避免出現萬科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3、我們學習經濟學是從學院派的理論學起的。
就是很多經濟學家的觀點就是我們學習的書本,比如曼昆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張維迎、厲以寧的經濟理論等等,所以學習和借鑒會幫助我們成長。
最後,總結一句話,媒體上的經濟學家的觀點雜亂,需要理性,也需要正能量。學習經濟學、了解經濟世界需要抱有學習和借鑒的態度。保證自己客觀、公正、抱一種科學的態度,反而自己會成長。
㈡ 如何看待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一個還算比較實用課本,對於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必學的課程。其中的內容還是比較容易懂的。對以後的生活有好處的
㈢ 如何看待經濟學與社會學及其二者間的互動
嗯,我覺得如果你都很有興趣的話,應該考慮一下社會學。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具體社會科學。看這個概念就能夠理解,任何社會問題的產生都有經濟啊、政治啊、文化啊各個方面的因素,所以社會學是會借鑒了很多其他學科來研究怎麼解釋這些問題的產生和如何解決。所以如果比選擇社會學的話,可以同時學習政治學、法學、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各個方面的學科。這樣不就可以兩全其美了么。說到就業,社會學在實踐方面的作用:1、可以幫助人們在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2、社會學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依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看了這些,你就能夠看得出,在考公務員時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另外,社會學有一些二級學科,比如社會工作、社會心理學、社會保障學等,這些無論哪一種專業都有很有發展前途。比如社會工作,是2008年國務院新發布的十大新興職業——社會工作師;社會保障隨著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發展,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的。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手打的,請樓主體諒,都給點兒分吧?!
㈣ 怎樣看待西方經濟學
要知道我國現行的政治制度下,經濟運行不可能按照書本上所講的那一套運行。就內連西方自己,也不是容完完全全像經濟學裡面總結的那些規律來運行。但是要知道,對書本中能對經濟發展有幫助的,能夠幫助自己更加深刻理解經濟學內涵的知識,是有必要借鑒學習的。我記得書上前言中有作者的看法,你可以在參考下。
㈤ 如何正確看待理解現代經濟學
我們知道,現代主流經濟學將人視為只關注個體利益而相互冷淡的原子個體,它只遵循行為功利主義原則;與此不同,社會學等學者卻特別強調個體行為會受到文化的、心理的、習俗的、制度的等因素制約,因而其遵循的是規則功利主義。正因如此,盡管人是社會科學各分支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它們對人性假設的設定卻是迥異的;只要稍微羅列一下,就可以發現對人的假設是眾說紛紜的,有經濟人和道德人、社會人和政治人、理念人和從眾人、原子人和社群人以及等級人和契約人等。那麼,為什麼出現如此多的人性假設?在這么多的人性理解中哪個又更為合理、真實呢?其實,西方社會在人類行為目的上一直存在著一種二元主義傳統:一是道義論的,它強調,個體行為應該與社會體現善的規則相符合;二是目的論的,它主張,善的行為僅僅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目標。而且,這種二元主義的共同特點是:不僅關注個體利益,而且也關注集體利益;當然,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也就是千百年來西方學者不斷求索之巔。一方面,集體利益是西方社會的根本關注之所。事實上,盡管自古希臘就開始形成了自然主義思維,它不僅形成了從個體出發觀察世界的思路,而且將個體視為決策的基本單位;但是,在從古希臘到中世紀這漫長的時期內,經濟活動都是從屬於倫理活動的,強調的都是城邦或教會共同體的集體利益。例如,盡管基督教強調個人的靈魂得救,啟蒙運動強調個人的世俗快樂,從而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但是,基督教教義也包含了強有力的社會因素,如它認為,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就是要將全人類團結在一個愛與仁慈的社會當中,從而建立了嚴格的道德共同體——教會,很多信徒也都樂於在監獄或醫院里進行奉獻,都熱衷於慈善和福利事業。而且,即使啟蒙運動最終促進了個人自由的大發展,並把追求個人利益視為合理的,是社會進步的基本途徑;但是,啟蒙運動的先驅們根本關注的還是公益,他們相信,社會進步原則不僅可以增進特殊個人的快樂,也能增進整個社會的快樂,因而公意代表著自由主義政治觀的終極抱負及其終極力量。另一方面,如何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平衡是困擾學者的千年難題。事實上,從古希臘開始,大量的學者就充當了哲學王的角色,努力設計出平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制度。例如,古希臘思想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乎城邦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善的問題,一是關乎城邦公民的個人行為的善的問題;為此,古希臘城邦的憲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組關於如何把善秩序化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原則表達,其目的就是促使城邦成員享受最善的生活。然而,迄今為止,這一難題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以致成為現代制度設計的症結所在。譬如,當基督教教義取得了支配權後,西方社會明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人文主義的傳統,偏重的是社會(基督教世界)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但卻沒有真正解決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問題。同樣,隨著生活世俗化的發展,個人利益日益得到重視,但這種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只是從宗教層面轉到了世俗層面,以致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重新成為眾多知識份子的奮斗之所。正是由於西方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這種二元主義人性觀,那麼,基於觀察的視角不同,不同學者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關系的看法也就有所差異;例如,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等注意到了其中存在的不一致性,而孟德維爾和洛克則強調不一致的背後潛藏著和諧之處。相應地,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於對兩者關系的解讀和認知之不同,社會科學的不同分支乃至經濟學的各流派在人性假設上呈現出明顯的不一致性。一者,在經濟學中,首先是休謨對基於個人行為的樂觀主義理想作了詳盡的綜述,而斯密藉助「看不見的手」的比喻對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作了精確的描繪;事實上,人們總是將經濟人假設與亞當.斯密聯系起來,其原因就在於斯密的「無形的手」是如此深入人心。二者,在政治學以及法學界,自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作了開創性工作後,邊沁承襲了強大的個人主義將危害二元主義平衡的看法;因此,他特別強調了人們利益之間的沖突存在,並完善和系統化了功利主義學說,從而為立法和道德權威奠定了理論基礎。正因為從中世紀晚期到啟蒙運動乃至資本主義興起的初期,西方的道德哲學都是注重社會利益,因而興起與此事的功利主義原初的出發點也是基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善;但是,後來卻衍生出了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兩種內涵,其中,行為功利主義將個體的乃至一次性的行為功利量作為衡量標准,從而在此基礎上又逐漸衍生出了經濟人假設。那麼,邊沁的功利主義是如何分化而殊途發展並最終形成經濟認知認知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商業文明之迅猛發展以及相應的競爭之日益加劇,激烈的世俗利益的爭斗使得人們對自身物質利益關注不斷加深,這促發了一些學者開始反思傳統的道德信條,這在探究物質生活領域的經濟學中表現得相當明顯;同時,一旦經濟學將其研究主要集中到個體的利益上來,就開始熱衷於採用工程學的分析思維,從而導致自然科學化的科學分析範式在經濟學中逐漸偏盛,最終抽象出了經濟人這一假設。是以本文力圖對邊沁的功利主義重新作一梳理,目的有二:一是為了闡明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演化過程及其特點,二是以此來探究人性假設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分化過程。
㈥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有2個重要案例,一個是羅斯福新政,一個撒切爾夫人自由經濟。
前者,把財富差距減小,後者會導致財富集中。無論是哪個,其實都是國內財富的二次分配。
中國崛起和經濟發展的奇跡,必須要說道中國的制度優越。這個是西方精英政治家無法回答的,也是西方經濟學無法解釋的話題。
西方經濟學,服務於精英階層,目的是為了精英階層服務。財富是私有的。是屬於那1%的財富擁有者。
中國的經濟發展,財富屬於中國整個國家,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執行的是國家的意志,由國家佔有財富,再通過一個一個大工程,基礎建設反哺底層民眾。集中力量做大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
: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如何配置的學科。以經濟行為個體的分析為重點,即為微觀經濟學。以整體入手,是宏觀經濟學。研究是什麼,為什麼的經濟學即為實證經濟學,研究應該是什麼樣的經濟學即為規范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分為消費者理論,生產論,成本論,市場論(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壟斷市場),博弈論,分配論,市場失靈及其調控。宏觀經濟學圍繞GDP,失業率,通貨膨脹率三大重要的反應經濟運行狀態的指標研究。研究GDP的包括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研究失業的原因及解決方法;研究貨幣的性質及通貨膨脹。再深入一點就是長期中的經濟。長期中價格具有伸縮性;短期中價格有粘性。因此就產生了經濟周期。LS_LM模型。及蒙代爾的開放經濟模型。最後就是宏觀經濟學的微觀支撐及宏觀經濟調控中各個學派的爭鳴。另外一個就是經濟增長的索洛模型。
㈦ 如何看待馬克思經濟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經濟學方面取得很大進展。那麼,還要不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是不是應該退役,下課了呢? 一 政治經濟學的名稱並不是馬克思的首創,它最早出自法國重商主義經濟學家蒙克萊田的《獻給國王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政治經濟學誠然與政治有著密切關系,但是它是研究涉及國家和社會的經濟問題的學說,並不是政治加經濟的意思,更與極左的突出政治無關。所以政治經濟學也可稱經濟學,但不必諱言甚至廢棄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 馬克思生在德國,在當時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完成了
㈧ 如何看待當代經濟學
1、宏觀經濟中有兩個重要內容值得關注。
第一,對於現代經濟而言,僅僅包含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的新古典經濟學過於簡單。為此,我們提出了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的經濟模型。處於中觀經濟層面的金融部門和產業結構是經濟創新、經濟波動、商業周期和經濟危機產生的關鍵層次。
第二,「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無法解釋宏觀經濟波動。盧卡斯在這方面犯了兩個根本性的錯誤。首先,他沒有意識到相對價格總是成對變動的。如果平均工資下降時,大多數的工人選擇了休假,那麼休假的成本就會上漲,並讓那些推遲休假的人們獲取套利的機會,這種套利行為會抵消休假產生的跨期替代效應。因此,理性預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假說。盧卡斯(對凱恩斯的)批判應該用到他自己的理性預期理論。其次,盧卡斯在隨機過程的計算時犯了一個根本錯誤,他不知道有N個經濟人的島嶼經濟模型(an island economy)與只有一名經濟人的代表者模型(representative agent model)的方差是不同的。經濟學家該在盧卡斯的錯誤中學習到重要的一點教訓,就是「多人行為和個人不同」(many do not behave as one)。我們的分析基於群體模型的生滅過程,我們的證據充分說明新古典經濟學常用的「代表者模型」,隱含的「方法論個人主義」和「魯濱遜式經濟」都無法解釋經濟的宏觀波動。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教訓,即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需要的是更高級的數學基礎,而不是簡單和錯誤的數學神學。
(3)生滅過程與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局限
我們在生滅過程領域的研究重塑了金融理論的基礎。研究發現,新古典金融學的資產定價模型有一個基本的缺陷。隨機遊走和布朗幾何運動都只有一個經濟人,並且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代表者模型。我們發現隨機遊走是衰減的,而幾何布朗運動是隨時間爆炸的。最恰當的模型是具有N個經濟人的群體模型的生滅過程,該模型可以包容市場動盪和經濟危機。在2005年,我們提出了警告:期權定價模型超出三個月的時間范圍的數學解是具有爆炸性的,誤差會急劇增大。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信貸違約掉期市場(CDS)的崩潰使美國國際集團(AIG)瀕臨破產。所有的衍生品定價都是基於幾何布朗運動的代表者模型。2012年,我們在生滅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一種更普遍適用於的期權定價和危機診斷的模型。
(4)交易成本與還原論的制度分析
當我閱讀科斯有關企業本質的文章時,對他的企業規模完全取決於交易成本這一觀點感到十分困惑。從一個物理學家的角度看,交易成本類似於廢熱、能量耗散或者熵,它帶來的結構和復雜性的信息少之又少。所謂的交易成本理論就好像物理學中沒有摩擦力的世界,這是一個錯誤的類比。你能將生物物理學與行星物理學進行比較么?顯然是不可以的!行星運動可以被視為一種無摩擦情況(我們稱之為能量守恆系統)。但人的生活取決於持續的能量耗散(我們稱之為時間不對稱的耗散系統)。
科斯聲稱理想的企業和社會制度可以被理解為交易成本為零的科斯世界。其寓意很簡單: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無需考慮歷史或者時代的演變。這一假設引出科斯的趨同論或均衡論的信念:無論各種制度設立的初始條件存在多大的差異,最終都將趨向最優模式。這個觀點是1960年他社會成本論文的中心內容。與達爾文的生物物種進化理論不同,科斯理論相當於奧斯特瓦爾德在19世紀晚期提出的唯能論,目標是代替原子結構論。兩者都是極端的還原論。
科斯研究企業時,無視競爭對手的規模和利基市場的大小,簡單地斷言企業規模取決於交易成本和協調成本之間的內部平衡。科斯暗中假設市場競爭會降低交易成本。雖然技術進步會降低單位運輸成本和通信成本。然而,歷史上工業革命和勞動分工的發展,作為整體的總交易成本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因為網路復雜性和創新不確定性在不斷增加。科斯理論認為市場演化會降低交易成本的觀點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增加原理,因為在生物進化和社會進化中都會有熵的增加。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是永動機理論的另一個例子。科斯有關社會成本的文章中最具爭議的觀點是任何社會矛盾都可以通過雙邊談判解決,而無需第三方(法律、政府或者民間社會)的干預。這一論點基於污染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對稱性,更普遍的是消費和投資之間的對稱性。勞動分工的起源意味著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對稱,權力與沖突是工業化的代價,這也是我們研究政治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學的原因。如果科斯理論是有效的,那麼權力、沖突、戰爭、政府和規則就都不會存在了,這並不符合工業化發展的歷史。
科斯聲稱觀察了真實的世界。在經過仔細檢驗後,我們認為科斯研究過的任何一個案例都不支持他的優化論斷。降低交易成本是自由化期間支持放鬆金融管制的主要論據,這正是當前金融危機的根源。科斯認為當交易成本很高的時候,就很難判斷政府作用的有效性。顯然,交易成本理論的任務是鼓吹放任自由政策。問題是,在製造業、航空業、食品和葯品行業、金融業等眾多現代行業領域中,哪裡能找到無需監管的情形?在政策辯論中,交易成本這一概念在實踐中的運用十分有限,因為沒有人知道如何將現有的調控成本與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比較。我們的研究展示出在制度設計方面,選擇機制比交易成本更重要。
(5)知識積累還是代謝增長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一卷第一章主要講述的是勞動分工,也即經濟體系日益復雜化的過程。在第三章中,斯密定理——這一術語在1951年由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創造——指出勞動分工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理論生物學運用邏輯斯諦方程(logistic equation)中的S型增長曲線清晰地描述了生物利基(biological niche)這一現象,人口或者產出的增長總會存在資源的上限。1987年,我們推出了學習競爭模型,2012年,我們又提出了代謝增長理論。阿羅的「干中學」理論的本質是知識積累理論,而新古典的內生增長理論則意味著在窮國和富國之間存在無法消除的鴻溝。在科學史上,知識的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舊知識不斷地被新知識代替,否則我們將無法理解產業和文明的興衰。熊彼特的「創造性毀滅」可以用理論生物學的「物種競爭模型」和「邏輯斯蒂小波」(logistic wavelets)描寫。亞當•斯密和熊彼特的理論不需要優化理論做依據,他們可以用演化動力學理論來做新的整合。
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為經濟學研究一種可替代的範式,這一願景在1995年由保羅·薩繆爾森首次提出。從我們的角度看,新古典經濟學的問題不是數學過多,而是過窄。正如凱恩斯所說:他們相信歐幾里德幾何,但卻生活在一個非歐幾里得的世界。復雜性科學為演化經濟學提供了新的工具,這超越了熊彼特和哈耶克當年的夢想。
2. 復雜性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在如下方面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第一,在資源有限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任何一個經濟人都沒有優化資源配置和獲取全部信息的能力。兩個非線性特徵描繪了所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的特點:(1)自然資源和市場規模的限制(受制於技術水平、人口規模和生態約束);(2)人的壽命和生存空間的限制。因此,人們能夠反復試驗的自由和機會都是十分有限的。現代社會中的勞動分工也需要人們的相互合作,任何一個自私的社會生物都無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
第二,人的本質在於它的社會性。社會互動是市場波動和競爭學習的主要來源,動態經濟學同時存在的正反饋和負反饋使系統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和柔韌性。一般均衡優化方法是靜止和僵硬的,它忽略了創新、不確定性和生命周期的存在。代表者經濟人模型只在分析時間序列的短期時間窗口中起到了初級近似的作用。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無法理解經濟學中的結構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的數學框架是基於封閉系統的哈密頓力學。它的問題在於優化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對稱性,這是新古典經濟學在經濟分析中忽視歷史信息的原因,也是均衡學派和演化學派的根本不同。任何經濟活動的開展都是以開放系統中的能量耗散為基礎的,新古典經濟學眾多不切實際的概念,如完善信息、有效市場、理性預期、無摩擦世界、無限資源和長期均衡等,都違背最基本的物理定律,而復雜演化經濟學提出的新觀念都滿足物理定律和生物學的約束條件。研究經濟問題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包括:資源約束、時間尺度、生命周期、創新、混沌、不確定性、多均衡態、變化趨勢、演化史、氣候變化和地理環境等。開放系統中要考慮相互作用、相關特徵、和雙向進化。
微觀經濟中不存在絕對的供需平衡,「希克斯-漢森的IS-LM模型」中不可能只有單向的因果關系。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時,我們面臨的不是一種而是三種可能的情形:(1)在經濟正常的情況下,增加投資;(2)在經濟不確定時期,選擇持有現金;(3)資本出逃(到有更好增長潛力的外國經濟去)。全球化時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不是簡單可控的。它的經濟政策和結構設計應當是混合經濟中的應用工程,而不能依託烏托邦經濟中的「黑板經濟學」。經濟分析不能脫離政治、社會和歷史等角度。經濟帝國主義的終結,也是統一科學的開端,它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3.我對經濟學的觀察是由知識風暴和歷史潮流塑造的,不是來自主流經濟學的科班訓練。許多演化經濟學的靈感都來自於我對不斷變化的中國經濟的觀測與研究。
第一,歷史比較是理解文明分岔的重要方式。西方勞動分工模式的特點是消耗資源節省勞力的技術,例如奶牛業和工業;中國勞動分工模式的特點則是消耗勞力節省資源的技術,如小規模的集約農業。這兩個特點對理解斯密定理的生態基礎至關重要。規模經濟摧毀舊職業的速度遠遠超過它們創造新就業機會的速度,這就是為什麼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並存是理解生物多樣性和混合經濟的關鍵。要想實現可持續增長就要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效率之間的平衡。
第二,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投資周期和生命周期,這才能理解價格改革過程中,為什麼不同產業的價格收斂速度大不相同。阿羅-德布魯模型(Arrow-Debreu model)的產品有無限的生命周期,因此,一般均衡理論難以理解工業經濟的不穩定和周期性波動,導致了「休克療法」和「華盛頓共識」在東歐的失敗。中國的開放政策是在實踐中摸索的,「價格雙軌制」改革、設立經濟特區等政策的實施同時確保了國家的創新和穩定。凱恩斯和奈特(Frank Knight)意識到不確定性的困難在於存在著變化,中國的改革者們運用實事求是的態度應對不確定性的問題,而不是在實踐中盲目依靠意識形態學說。
第三,在信息經濟中,市場份額競爭比價格競爭重要。我們沒有實證支持邊際成本定價法。中國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學習競爭和技術升級中迎頭趕上。因為他們做的是戰略思考,目標是升級技術和擴大市場份額,而非短期利潤最大化。領導力和集體精神是政府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精髓。這些觀察揭示出新制度經濟學只重視控制代理人的局限。
第四,在新興股市和消費行為中有明顯的羊群效應。市場行為中,社會互動和公眾輿論比個人理性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這些觀察啟發著本人研究公眾輿論和金融領域的集體行為模型。在宏觀經濟和金融領域,我們用理論生物學的群體模型和化學反應中的生滅過程,替代隨機遊走和布朗運動的代表者模型,結果展現出新理論的強大與美麗。
第五,整體論思維植根於中國農業,還原論思維則植根於希臘的商業貿易。當控制實驗能夠檢測競爭理論的時候,分析方法在物理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當整體遠遠超過部分之和時,分析範式在處理生命和社會系統時面臨的問題多多。整體論深深地紮根於中國的醫學和經典思想之中,如道家和兵家的學說。我認為未來的復雜性科學將綜合分析結構和演化論的視角。復雜經濟學則要整合西方的方法論與東方的智慧。
4.我們生活於全球化背景下的開放社會,多元化的世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於生態和文化的制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制度結構必然有多樣的選擇。例如,我們看到盎格魯-撒克遜、德國、日本、斯堪的納維亞和中國等不同市場經濟模式的存在。我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哲學和歷史學等著作中學到很多知識。經濟學家們可以在理工科里借用很多的工具來進行定量分析和構建數學模型。演化經濟學和復雜性科學起源於美國和歐洲,但它們在日本、澳大利亞和中國取得迅速的發展。世界經濟協會的平台將會加快經濟學多元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