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思維和戰略舉措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治理葯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思維:
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論在新常態下的具體運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思維和戰略舉措,其理論基礎既不是供給學派,也不是結構主義,更不是新自由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論在新常態下的具體運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創新,它標志著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其目的是通過改革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創造條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堅實的物質基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也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就是以新常態理論為創新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它以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目的,以是否形成激勵相容的動力機制為檢驗標准,把握促進經濟增長的多層次舉措,構建新型所有制模式,從整體調整、全面改革、協調發展的角度展開。
第一,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核心標志是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福利水平。按照政治經濟學的生產關系理論,各種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歸根結底都是利益關系。要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體系,就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體的作用,建立激勵相容的動力機制,通過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形成利益和諧共容的生產體系、分配體系和交換體系。
第二,從政治經濟學的增長理論來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僅來源於資本、勞動力和其他要素的投入,更為重要的來源是技術和分工水平的提升。增長階段轉換體現為產業體系升級,並會出現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築的調整和局部性的革命性變化。因此,促進經濟增長的舉措包含多個層次,構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環境。
第三,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所有制理論,生產力發展受到阻滯,意味著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體系方面存在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構建新型所有制模式。
第四,根據政治經濟學市場運行理論,市場供求失衡不僅意味著需求不足或供給過剩,而且表明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大環節都出現了問題,是多環節的市場失靈。其中,生產環節中的所有制、企業勞動關系、治理體系以及競爭體系尤為重要,是很多資源配置問題的根源所在。
因此,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必須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多環節尋找答案,從整體調整、全面改革、協調發展的角度展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要從生產環節入手,推動過剩產能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排除干擾,心無旁騖,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任務;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生產力能否解放好、發展好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則性問題;三是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必須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要為創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其積極性。對各級幹部,要堅持激勵和約束並舉,既堅持黨紀國法的「高壓線」,也要重視正面激勵,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給那些嘔心瀝血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總之,我們要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特徵及其相互作用後做出的重大判斷。生產成本上升、技術進步方式變化、投資收益率下降、出口導向型增長不可持續,這幾個因素使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源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的表現就是經濟增速下降、消費佔比提高、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換,以及對自主研發的需求增加。
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從短期來看,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表現出四大典型特徵:一是在GDP增速逐季回落過程中,價格總水平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二是在GDP增速與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的同時,就業狀況保持較為良好態勢;三是七大類結構參數開始發生較大變化,我國結構大調整時代已開啟;四是前期刺激性政策的負面效應出現,經濟系統性風險難以在短期內化解。從中期來看,我國經濟出現九大特徵: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轉化;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組織新特徵;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快,農業富餘人口減少,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從長期來看,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表現出六個基本特徵,即階段性增長、創新驅動增長、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型增長、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增長、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增長。
因此,新常態下,我國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面臨著很多新問題和新矛盾。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需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念,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葯方。「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在中國前進的道路上,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近期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② 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對供給側改革認識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它不僅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並且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也提出了科學的預見。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提出以來,學術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也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避免陷入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陷阱之中。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原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社會生產中,始終存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過程來看,生產力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著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但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下,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一種庸俗機械的唯物主義觀點,片面強調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或決定作用則是一種唯意志論和唯心主義觀點。所謂供給側,總是相對於需求側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會生產這一方面。而任何社會生產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另一方面又必須注重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所表現出來的供給側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能停留在生產力這個層面上,而是必須深入認識生產關系這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應該更多地從完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內容。必須高度重視已經形成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對於我國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巨大能動甚至決定性作用。僅僅從生產力角度來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其中既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運動這樣的一般規律,同時,不同性質和階段的社會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規律。因而,僅僅從抽象的、一般意義上去談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僅僅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去解釋和解決特殊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則是無效的。因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借鑒國外的經驗與教訓,另一方面又必須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反對任何形式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只有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分析,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和原則。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能迷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制度基礎。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比資本主義私有制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同時,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計劃,能夠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所產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和社會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保持社會生產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按勞分配原則基礎上的收入分配製度,能夠避免社會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從而不僅能夠保證社會公平和正義,極大地煥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也避免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民群眾的消費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從而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必須遵循的路線和道路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和方向,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
同時,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在於它以追求無止境的價值增殖或賺錢為目的,因而,剩餘價值規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全部過程,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發展生產力是資本獲得剩餘價值的手段,與此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又與資本的內在要求相矛盾的。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表現在各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含義在於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更多,從而單位商品的勞動量及價值量必然下降,可是資本追求的卻是剩餘價值,而不是物質財富。這樣,資本生產的商品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以及剩餘價值就越少,從而平均利潤率具有一種下降的內在趨勢,這就迫使資本必須加快積累並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使同一單位的資本獲取的剩餘價值會更少,平均利潤率進一步趨於下降。這就形成一種循環,正是這一循環推動著資本主義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第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的實現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需要一系列嚴格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足夠的市場購買能力來消化或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商品。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恰好不能保證這一條件,原因在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與生產供給相比總是不足的,因為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財富佔有在資本一方和勞動一方的兩極分化。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生產還表現為一種無政府狀態,即使是資本之間的相互需求也具有不確定性和經常的不平衡。因而,生產之間的矛盾以及生產與最終消費之間的矛盾,是一個標準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型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這些矛盾總是以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方法來進行一種強制性的解決。第三,資本為了獲得利潤或收益的最大化,在職能資本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一個龐大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系統。信用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資本的集中和一定階段的經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創造出一套投機和欺詐機制,使現實資本更多地轉化為虛擬資本,從而產生了國民經濟金融化,並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最終必然產生金融危機並進一步引發經濟危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矛盾會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並最終給廣大民眾帶來深重的災難。因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朝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去改,絕不能如資本主義社會那樣盲目迷信市場的力量,而應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三、解決供給側問題需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任何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決定的。一定性質的社會生產關系構成了一定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決定了一定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同時,一定經濟制度下的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生產關系具有不同的具體形式,從而形成不同的經濟體制,而一定的經濟體制決定了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一系列問題:對外貿易增長乏力、部分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失調、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資源生態危機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些問題都具有供給側的性質。因而,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切合實際的。但必須深究的問題是,產生供給側問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是,必須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這個「牛鼻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特殊經濟體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經濟增長模式。從中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於地方政府在實際職能上的企業化。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國經濟在一定階段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正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的那樣,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如何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尤為重要。因而,改革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模式才是治本之策。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如何通過改革,使地方政府一方面在經濟增長中繼續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夠貫徹落實中央制定的綜合改革和發展目標,這是能否解決供給側問題以及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和關鍵。
四、供給側改革既應強調供給又要關注需求,既要著眼當前又要立足長遠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表現為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四個環節同時存在並且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四個環節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是生產在其中始終起著支配的作用,社會生產過程的性質和特點始終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必須始終重視生產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又必須高度重視分配、流通和消費對於生產的巨大反作用。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個基本理論出發,才能全面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分配、流通和消費方面的改革的辯證關系,也才能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僅僅從供給或需求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發展問題是片面的,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割裂開來更是錯誤的,必須全面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經濟的突出問題在於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而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直接來源於企業的活力不足。企業活力不足的根源在於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服務沒有市場,企業生產的商品或服務沒有市場是因為它們生產的東西與市場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而供求之間的矛盾既來源於供給側,也來源於需求側。因而,在強調和注重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必須進一步重視需求側的作用和需求側的改革,其中,投資體制的改革和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把供給側的改革與需求側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改善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狀況。
不僅如此,還必須正確理解和處理好長期經濟變數和短期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供給側更多地具有長期的性質,而需求側更多地具有短期的性質。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供給側也存在短期的經濟變數,需求側也具有長期的效應。就供給側方面來說,不僅存在產業結構、技術創新能力、在價值鏈中的地位等長期經濟變數,也存在產品庫存、過剩產能、產品質量等短期經濟變數。就需求側方面來說,出口、消費和投資不僅具有短期經濟效應,同時也會產生長期經濟效果。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影響長期經濟變數的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須採取有關政策措施解決短期經濟變數方面存在的問題;既要把這兩個方面區別開來,又要對它們進行全面統籌。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都沒能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因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據這兩種經濟學理論所制定的,無論是新自由主義政策還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由於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經濟制度所固有的內在矛盾,從而也未能消除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因此,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決抵制這兩種經濟學理論和思潮的干擾,必須堅定不移地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制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方面具體政策。
望採納我的回答。
③ 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說明為什麼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宏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信號。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盪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2、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閑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微觀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市場活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對市場主體干預得太多。因此,實現「微觀政策要活」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加快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基本思路,將該放的放下去,將該管的事管好,將該服務的服務到位,真正做到「放水養魚」,激活微觀經濟。①增強經濟領域簡政放權力度:簡政放權應避免各類部門「一刀切」,向經濟領域適度傾斜。另外,簡政放權應更加重視從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角度進行整體部署、全方位為企業松綁,避免各種抓大放小、抓實放虛、我抓他放等行為對改革紅利的抵消,切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②簡政放權應向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傾斜:政府應該從兩個方面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一是降門檻,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給小微企業的「出生證」;二是優服務,在財政、金融、人員培訓、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小微企業傾斜,給小微企業適當地「喂點奶粉」,切實讓新注冊的800萬小微企業盡可能地活下來,並以此帶動「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③通過社會領域簡政放權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社會領域的簡政放權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齊頭並進。一是要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的准入限制,鼓勵民間資本為政府「補位」,加大教育、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對社會領域的各種評比、達標、認證、收費事項進行全面評估,該保留或下放的進行保留或下放,其餘的則應盡可能取消,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切實降低市場門檻;三是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積極性跟隨中央步伐進行簡政放權,為避免社會領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撐。4、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程度地釋放改革的新紅利。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千千萬萬的改革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5、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就業機會。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公共財政應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小型微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財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傾斜,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實行支持和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實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優惠政策;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加大支持自主創業力度;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優惠政策和就業服務,扶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就業。②要努力推進重點、困難群體就業: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群體就業工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繼續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的就業機會。要加緊消除流動就業的制度壁壘,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同時,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確保就業困難群體隨出現隨援助隨就業。推進各類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做好婦女就業工作。③加強配套措施改革:一要全面提高就業能力。要加強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技工院校示範校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和現代技工教育培養體系。重點支持急需緊缺行業技師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就業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健全完善社會化職業培訓網路。二要提升就業服務能力。要加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全面實行就業失業登記身份證識別系統,建設城鄉人力資源基本資料庫。要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就業和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路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三要加強勞動者的保護措施建設。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推進企業改善勞動條件。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業與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質量。擴大集體合同制度覆蓋面,提高集體協商的實效性。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加大對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力度,全面推進「網格化、網路化」管理。全違法行為預防預警和多部門綜合治理機制,有效處置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特別是要努力實現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
④ 試運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說明我國當前為什麼要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治理葯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論在新常態下的具體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思維和戰略舉措,其理論基礎既不是供給學派,也不是結構主義,更不是新自由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論在新常態下的具體運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創新,它標志著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其目的是通過改革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創造條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堅實的物質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也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就是以新常態理論為創新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它以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目的,以是否形成激勵相容的動力機制為檢驗標准,把握促進經濟增長的多層次舉措,構建新型所有制模式,從整體調整、全面改革、協調發展的角度。第一,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核心標志是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福利水平。按照政治經濟學的生產關系理論,各種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歸根結底都是利益關系。要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體系,就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體的作用,建立激勵相容的動力機制,通過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形成利益和諧共容的生產體系、分配體系和交換體系。第二,從政治經濟學的增長理論來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僅來源於資本、勞動力和其他要素的投入,更為重要的來源是技術和分工水平的提升。增長階段轉換體現為產業體系升級,並會出現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築的調整和局部性的革命性變化。因此,促進經濟增長的舉措包含多個層次,構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環境。第三,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所有制理論,生產力發展受到阻滯,意味著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體系方面存在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構建新型所有制模式。第四,根據政治經濟學市場運行理論,市場供求失衡不僅意味著需求不足或供給過剩,而且表明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大環節都出現了問題,是多環節的市場失靈。其中,生產環節中的所有制、企業勞動關系、治理體系以及競爭體系尤為重要,是很多資源配置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必須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多環節尋找答案,從整體調整、全面改革、協調發展的角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要從生產環節入手,推動過剩產能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排除干擾,心無旁騖,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任務;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生產力能否解放好、發展好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則性問題;三是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必須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要為創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其積極性。對各級幹部,要堅持激勵和約束並舉,既堅持黨紀國法的「高壓線」,也要重視正面激勵,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給那些嘔心瀝血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總之,我們要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特徵及其相互作用後做出的重大判斷。生產成本上升、技術進步方式變化、投資收益率下降、出口導向型增長不可持續,這幾個因素使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源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的表現就是經濟增速下降、消費佔比提高、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換,以及對自主研發的需求增加。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從短期來看,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表現出四大典型特徵:一是在GDP增速逐季回落過程中,價格總水平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二是在GDP增速與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的同時,就業狀況保持較為良好態勢;三是七大類結構參數開始發生較大變化,我國結構大調整時代已開啟;四是前期刺激性政策的負面效應出現,經濟系統性風險難以在短期內化解。從中期來看,我國經濟出現九大特徵: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轉化;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組織新特徵;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快,農業富餘人口減少,經濟增長將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從長期來看,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表現出六個基本特徵,即階段性增長、創新驅動增長、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型增長、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增長、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增長。因此,新常態下,我國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面臨著很多新問題和新矛盾。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需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念,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葯方。「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在中國前進的道路上,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近期主要表現為「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
⑤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怎樣看待中國目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供給側改革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去認識。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社會生產中,始終存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系。所謂供給側,總是相對於需求側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會生產這一方面。而任何社會生產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另一方面又必須注重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所表現出來的供給側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能停留在生產力這個層面上,而是必須深入認識生產關系這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應該更多地從完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內容。必須高度重視已經形成的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對於我國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巨大能動甚至決定性作用。僅僅從生產力角度來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供給側改革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在於它以追求無止境的價值增殖或賺錢為目的,因而,剩餘價值規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全部過程,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因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朝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去改,絕不能如資本主義社會那樣盲目迷信市場的力量,而應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三)解決供給側問題需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治經濟學認為,任何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模式,而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是由一定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決定的。一定性質的社會生產關系構成了一定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決定了一定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徵。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但核心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特殊經濟體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經濟增長模式。從中國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於地方政府在實際職能上的企業化。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中國經濟在一定階段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又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因此,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四)供給側改革既應強調供給又要關注需求,既要著眼當前又要立足長遠。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表現為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四個環節同時存在並且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四個環節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是生產在其中始終起著支配的作用,社會生產過程的性質和特點始終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性質和特點。因而,必須始終重視生產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同時又必須高度重視分配、流通和消費對於生產的巨大反作用。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個基本理論出發,才能全面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分配、流通和消費方面的改革的辯證關系,也才能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僅僅從供給或需求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發展問題是片面的,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割裂開來更是錯誤的,必須全面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都沒能科學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因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據這兩種經濟學理論所制定的,無論是新自由主義政策還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由於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經濟制度所固有的內在矛盾,從而也未能消除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因此,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決抵制這兩種經濟學理論和思潮的干擾,必須堅定不移地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制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方面具體政策。
⑥ 大一 老師讓寫一篇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 還有中國供給側改革的論文…要800
網路一下,網路上有
萬方資料庫裡面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的論文,抄一下,在參考文獻上寫上就可以了
⑦ 求通俗易懂的解釋一下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7)政治經濟學供給側擴展閱讀:
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
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准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