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族的文化有哪些
藏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稱「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古代漢文史籍稱為「吐蕃」。全國解放後統一稱為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藏族語言屆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3個方言,通用的藏文,是歷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據藏族史書記載,是七世紀時圖彌三菩扎多參照梵文字體創制的。橫書右行。
藏族素以勤勞、勇敢、強悍而著稱。他們居住的地方,大都是海拔3,000—6,000米的高寒地區,所以被人們稱為「高原上的強者」。
這是網址,看看啊
http://gymlyw.51.net/gyfq/mzfq-zz.htm
❷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1、歷史悠久
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樣性
藏區以地域主要分為衛藏、康區、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現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環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區等所處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勞動產業不同而言牧區、農區、農牧結合以及少數的漁業區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為主,解放前藏區處於幾乎封閉的環境,保持著較完整的原始狀態,保留著的文化較完整。
4、宗教性
藏區的文化幾乎全部都跟宗教有關聯或受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佛教與藏區土生土長宗教「苯教」結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獨特性。
(2)藏族的文學藝術擴展閱讀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點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質
1、石器——狩獵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徵。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築的源頭。
3、石棺葬——遠古藏族先民本土的喪葬習俗及宗教情懷。
4、大石遺跡——原始風俗及宗教現象的文化遺存。
5、岩畫——遠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寫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現出的多元性特點
在歷史的進程中,藏文化以其開放性和包容性與周邊文化互動、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現出文化互動的各種跡象,這些跡象在卡若文化、曲貢文化、部落遺跡中都有明顯反映。
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畫,不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質,而且在其發展、變遷中也應表現出它的復合性,這還有待於與印、巴兩國的岩畫作比較研究。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類古文明的象徵
1、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說明遠古時代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具備了猿和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藏族口承文學中,大量的藏族神話、民間故事和傳說等,記錄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識、信仰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和文化結構的初始形態。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僅可通過考古,也可通過對藏族民間文學作品的分析,從而總結出史前青藏高原歷史文化的形態,說明在史前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質、精神、制度三方面的傳承和變遷的起始過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歷程。具有5千年歷史的卡若文明、曲貢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農業經濟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構築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僅具有悠久古老的歷史,而且有著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類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遠古、在史前一直不斷地創造著藏文化的遠古文明,構築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變遷性。
❸ 什麼叫藏族文化
藏族主要分布在遼闊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縣。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對藏族的文化和風俗有深遠的影響。在飲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如馬、驢、騾、雞、鴨、鵝等。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魚類。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動物的肉,如牧養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雙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飲食多為一日四餐,早7點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點吃第二餐,午後2點食第三餐,亦稱午餐,以食用肉食為主.晚8點吃第四餐,食品以粥為主。總體上牧民們以牛、羊肉和奶茶為主要食物,奶製品有酥油、酸奶、乳酪等。農區藏民的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經炒熟磨粉而成,再經數道加工調配工序製成粑食。粑食營養豐富,香酥甘美,不僅藏族終生食用,居住在藏區的其他民族也喜歡。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沒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過節必備的飲料。習慣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黃綠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規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幾乎都喝青稞酒。
西藏民間工藝品
西藏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道的工藝特色,在世界頗負盛名。
地毯 織法獨特,色澤鮮艷,構圖古樸吉祥,民族風格濃郁;毯面細膩柔軟,工藝精湛,美觀大方,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洗滌不掉毛褪色,經久耐用。尤其以江孜地毯最為著名。
藏被 已有千年的歷史,發源於羊卓雍湖西面的浪卡子縣。藏被傳統產品有愛尼、愛松、愛西和足介四種。藏被具有細膩、柔軟、密度緊、質地厚等特性。
藏毯 用氂牛毛絨織成的屬上品,用綿羊細毛線織成的屬中品,用一般羊毛線和氂牛毛線混織或用純羊毛線織成的屬下品。藏毯經久耐用,保暖防潮,攜帶方便,廣大僧俗群眾特別是農牧民都將它作為被褥使用。
氆氌 也叫藏毛昵。以山南扎囊、後藏江孜、藏東芒康等地所產最為有名。氆氌細密平整,質軟光滑,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原料。
圍裙 主要產於山南、日喀則和拉薩等地,是藏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藏語稱「邦典」。貢嘎縣的圍裙生產據傳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素稱「圍裙之鄉」,產量和質量居全藏之冠。
毛織口袋 是藏、回、門巴、珞巴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多擺(小挎包)、扎布傑(小口袋)、肯德(褡褳)等幾種,一般用綿羊毛織成,呈紅、藍、綠各種花紋,小巧美觀,外出時盛食品,用具等。
帳篷 是牧民的住宿用具。帳篷分為三種:氂牛毛帳篷,結實,不漏雨,是牧民的必需品;帆布帳篷,頂部繪以花卉、花紋、人物、禽獸、吉祥圖案和雍仲等,外出勞動用;平布小帳篷,是逛林卡或過民俗節日時的用品。
藏腰刀 有裝飾、防身、生產、生活等用途。拉薩、拉孜、當雄、易貢等地的腰刀最為著名。一般是在銅質的刀鞘上鏤刻龍、鳳、虎、獅等圖案,有的還點綴著寶石、瑪瑙等裝飾品,玲瓏剔透、精巧細致。拉孜藏刀,刀口鋒利,樣式美觀大方,堅固耐用,多年來暢銷國內外。
木碗 是以桐、樺等樹根和枝幹上的巨瘤以及葡萄、杜鵑花等的根瘤加工而成,品種樣式繁多,質地結實,不易破裂。門巴族地區有木碗之鄉的美譽。木碗的優點是方便耐用,光滑美觀,便於攜帶。
藏鞋 牛皮做底,鞋幫用各色絲線或各色皮革、氆氌、金絲緞製成。藏鞋大致分為三種,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札鞋」。「松巴鞋」以花紋美麗而著稱;「嘎洛鞋」美觀、結實;「多札鞋」產於昌都。做鞋的手工業者多集中在拉薩、日喀則、昌都、澤當等地。
民族帽 種類很多,其中以「次仁金克」民族帽(也叫藏式金花帽或寶頂帽)最為有名。製作精細,式樣和顏色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帽沿四周一般用水獺或兔毛圍制,帽上用金絲緞帶或銀絲緞帶做裝飾,金光閃閃,鮮艷奪目。戴帽頗有講究,婦女戴時要把前後兩個大帽沿折疊入帽內,只留左右兩個小帽沿。男子戴時,帽子稍斜一點,青壯年一般把後面帽沿折入帽內,老人們一般把四個帽沿都放在外面。
金銀器 金銀器製作是藏族民族手工業中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一種傳統工藝。其主要工具是榔頭和刻刀,另外還有火爐、風箱等。工序有兩道,先把金銀放在木炭火上烤熱,再用榔頭千錘百打,做成半成品。然後在半成品上精雕細刻,制出成品。鐲子、項鏈、發飾、刀銷、酒杯等金銀器上多雕刻有各種精美圖案。
西藏的壁畫藝術
西藏壁畫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歷代畫師的不斷實踐
和錘煉,學習吸收國外繪畫的長處,融匯貫通,使其具有獨特的民族
風格,五彩紛呈的藝術形式,豐富廣泛的表現內容。如有歷史掌故、
人物傳奇、民間傳說、藏醫圖解、星算占卜、宗教神話等內容,是西
藏傳統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繪畫藝術寶庫中的一
顆瑰寶。
西 藏 文 字
藏族有文字的歷史已有1300多年,藏語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藏文創建於公元7世紀前期,吐蕃部落第33代贊普松干布贊掌權以來,派大臣吞米桑布扎一行到天竺學習梵文,根據吐蕃語言的特點,創造了30個聲母和4個韻母的拼音文字。到了公元9世紀,藏王熱巴布登位後,對藏文拼音進行簡化,豐富詞彙,改進文法,編制字典,撰寫藏史,使藏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西 藏 吉 祥 八 寶
八寶吉祥,藏語稱「扎西達傑」,是藏族繪畫里最常見而又賦予深刻內涵的一種組合式繪畫精品。大多數以壁畫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雕刻和塑造的立體形,這八種吉祥物的標志與佛陀或佛法息息相關。
勝利幢 為古印度時的一種軍旗。佛教用幢寓意煩惱孽根得以解脫,覺悟得正果。藏傳更用其比喻十一種煩惱對治力,即戒、定、慧、解脫、大悲、空無相無願、方便、無我、悟緣起、離偏見、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凈。
寶瓶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凈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即象徵著吉祥、清凈和財運,又象徵著俱寶無漏、福智園滿、永生不死。
寶傘 古印度時,貴族、皇室成員出行時,以傘蔽陽,後演化為儀仗器具,寓意為至上權威。佛教以傘象徵遮蔽魔障,守護佛法。藏傳佛教亦認為,寶傘象徵著佛陀教誨的權威。
吉祥結 吉祥結較為原初的意義象徵愛情和獻身。按佛教的解釋,吉祥結還象徵著如若跟隨佛陀,就有能力從生存的海洋中打撈起智慧珍珠和覺悟珍寶。
金輪 古印度時,輪是一種殺傷力強大的武器。後為佛教借用,象徵佛法象輪子一樣旋轉不停,永不停息。
金魚 魚行水中,暢通無礙。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間、自由豁達得解脫的修行者。藏傳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對金魚象徵解脫的境地,又象徵著復甦、永生、再生等意。
寶瓶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凈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即象徵著吉祥、清凈和財運,又象徵著俱寶無漏、福智園滿、永生不死。
白海螺 佛經載,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會之際常吹鳴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視為名聲遠揚三千世界之象徵,也即象徵著達摩回盪不息的聲音。
西藏的岩畫藝術
岩畫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獨立岩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等的總稱。西藏岩畫比比皆是,所反映的題材內容廣泛而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日土岩畫
位於阿里地區日土縣境內,共有岩畫百餘幅,內容包括有狩獵,戰爭格鬥,宗教祭祀,部落遷移,舞蹈場面等。製作方法有敲琢法,鑿刻法,磨製法,塗繪等,塗繪使用的是礦物顏料,多為紅色。日土岩畫的特徵是構圖簡潔、隨意,技法拙樸。
2、葯王山岩畫
位於拉薩市葯王山南側岩壁上,為現代人鑿刻而成,內容展現的全部是宗教人物,各種佛、菩薩、保護神。
3、扎西半島洞穴岩畫
位於那曲地區當雄縣納木湖東岸,岩畫分布在扎西島東邊的8個天然岩洞及4處崖壁。大多數的岩畫採用紅色顏料繪制,少數則用黑色的顏料,其內容有耗牛、鹿、人、樹、鳥、太陽、塔等。表現題材為狩獵、舞蹈、征戰等。作畫方法為全體塗繪和粗線勾勒。扎西半島洞穴岩畫的年代被認定為在史前時期到吐蕃時期之間。
六字真言的解釋
六 字 真 言
在西藏,藏胞們認為勤於念經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條件。因此,不僅老年人把希望寄託在念經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於念經。他們坐著的時候不停地念經,走路的時候不停地念經,甚至騎馬疾馳的時候也在念經。可以說,除了張口說話、飲食及睡眠外,其它時間他們都盡量念經。所念的經類很多,但念得最多的是那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
這六字真言在西藏隨處可見,充耳可聞,給雪域高原宗教造成神秘的色彩。那些虔誠的信徒一代又一代地吟誦,似乎這六個字蘊含著古往今來人類生活的一切。
那麼,六字真言是什麼意思呢?
六字真言:藏傳佛教名詞。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寶部心、蓮花部心及金剛部心等內容。「」,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就的意思,即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
藏傳佛教把這六字看作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要循環往復吟誦,才能積功德,功德圓滿,方得解脫。據說,藏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六字真言意譯為「啊!願我功德圓滿,與佛融合,阿門!」,還有的藏醫學著作認為六字真言的詩意解釋是:「好哇!蓮花湖的珍寶!」
❹ 藏族的文化特點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文」一詞寫作「bod-yig」,意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為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之悠久在國內僅次於漢文。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屬輔音文字型,分輔音字母、母音符號和標點符號3個部分。其中有30個輔音字母,4個母音符號,以及5個反寫字母(用以拼外來語)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
(4)藏族的文學藝術擴展閱讀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藏餐分為主食、菜餚、湯三大類。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
❺ 藏族著名作家有哪些
1、何馬
何馬,生於中國四川省藏區。何馬,生於中國四川省藏區。內向,好讀書,涉獵極為廣泛,尤其對軍事、汽車、槍械、天文、地理、歷史等有著長期關注和深入研究。
2005年,何馬開始寫作《藏地密碼》,在此之前,他已經先後閱讀了相關書籍600餘冊。《藏地密碼》,以120萬字的宏大架構,講述了以西藏和藏文化為背景的一個全球大探險故事,其中涉及到西藏千年秘史、藏傳佛教歷史遺案,以及世界上眾多著名文化遺跡。
2、央珍
藏族女作家。1963年生於西藏拉薩。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西藏文學》編輯、副主編、西藏作家協會理事、西藏青聯常委。 現任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藏學》雜志編輯部主任。
其短篇小說《卍字的邊緣》曾獲得「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1997年,長篇小說《無性別的神》獲得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少數民族第五屆文學創作駿馬獎」,並被改編為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拉薩往事》,該作品為藏族文學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完成的長篇小說。另有散文、藏學論文等多篇發表。所創作文學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匈牙利文等出版。
3、白瑪娜珍
白瑪娜珍,藏族,生於拉薩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曾就讀於拉薩一小、北京中國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新聞學院。從事舞蹈、記者、廣播電視欄目編導、主持等工作。現在西藏作家協會工作。著有詩集《在心靈的天際》、散文集《生命的顏色》、長篇小說《拉薩紅塵》、《復活的度母》。
4、諾爾章
諾爾章,青年藏人作家、導演。2008年6月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於此同時並創辦青年藏文化網站。藏族作家諾爾章(筆名)原名千爾日加措,青海省熱貢人。現任《新青年網站》主編,電影代表作有《草原悲歌》、《離別》、紀錄片《少年的苦行者》。
文學作品《沒有盡頭的生活》、《寡婦》、雜文聚《蔣攀巴的精神》等。2013年6月諾爾章的小說《陽光滋潤的僧舍》榮獲義大利母語文學節金獎。
5、文成才旦
文成才旦,男,藏族,1989年生於青海省海東地區化隆縣。2004年發表處女作《母校》, 同年發表了散文詩《卓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