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學的貨幣創造乘數如何計算給個例子。
1、簡單來說,中央銀行增加10單位貨幣到流通市場,人們又將這10單位專存了8單位到商業銀屬行,商業銀行又將6單位貸款出來給企業,企業再存入2單位作為流動資金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還可以將這2單位作為貸款放出去,這樣中央銀行增加10單位貨幣,最後導致市場上貨幣增加遠不止10單位。這就是乘數效應。
2、貨幣創造乘數指中央銀行創造一單位的基礎貨幣所能增加的貨幣供應量。 貨幣創造乘數指貨幣供給量(M:通貨與活期存款總額)對基礎貨幣(H: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加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變動的比率。
3、一筆存款通過銀行系統而對貨幣供給量所產生的倍數作用。根據銀行體系的制度規定,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須以提取一定比例留作準備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銀行向客戶放款,從而進一步增加貨幣量。如此繼續下去,整個銀行系統中最多可以創造出的貨幣量為ΔM=ΔD/rd。式中ΔD為銀行系統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為法定準備率。
4、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有現金漏損率,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超額准備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
5、以上都理解的話,直接套書上的公式就可以了。
Ⅱ 金融學 材料分析題 廣義貨幣供應量具體指什麼 文中分別提到哪三種
在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M1 是指狹義貨幣供應量, 對應的M2 是廣義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Monetary Aggregates) 是指某一時點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貸系統、企事業單位金庫中的貨幣總計。貨幣供應量是影響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變數。它同收入、消費、投資、價格、國際收支都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是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從需求方面看,主要決定於貨幣供應量是否適度。
人們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實踐中,各國對M0、M1、M2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0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M2的流動性最差。
我國現階段也是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其含義分別是:
M0: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在這三個層次中,M0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Ⅲ 經濟學貨幣供給量計算到底是准備金乘以貨幣乘數還是存款乘以貨幣乘數求回答,急急急!!!!!!!!
M1=m*MB,按理來說應該貨幣乘數乘以基礎貨幣,MB=C+R。但我做中大2017年金融431時候,發現它說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後求的貨幣供給乘的是支票存款…俺蹲一個解答
Ⅳ 貨幣供給量是如何計算的
貨幣供應量 =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Ml與M2,Ml是狹義貨幣,M2是廣義貨幣。貨幣供應盆一般與經濟增長和物價走勢有關,通過貨幣政策進行調控。但這一因素對股票市場趨勢的影響比較復雜,既有刺激股票市場的作用,又有壓抑股票市場的作用。
(4)金融學貨幣供給量計算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過多增加貨幣供應造成的。貨幣供應盆與股系價格一般呈正比關系,貨幣供應t增大使股票價格上升。反之貨幣供應最縮小則使股票價格下降,特殊情況下又有相反的趨勢。
Ml增長率大於M2,表示貨幣供給在由流動性較低轉向流動性較高。貨幣供應量意味著投資者在自由運用進行投資金充裕而趨於上漲。當MI的增長率低於M2H寸,表示貨幣供給從流動性較高的資產轉向流動性較低的資產,投資者傾向於定期存款。投資標的將可能因為流動性趨緊而下跌。
Ⅳ 經濟學的問題,計算題,有關貨幣供應量
總結一句話,現金漏損,原本是屬於銀行體系內的存款。也是基礎貨幣的組成部分。
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a.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現金漏損)
現金漏損,是從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中,漏損的,
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或現金比率,指客戶從銀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現金,從而使一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出現所謂的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出現現金漏損會減小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a.基礎貨幣=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
一一對應
b.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增加量=整個銀行體系外存款增加量
換成數字
a.27萬億基礎貨幣=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 -->9.5%+0.5%+5%
一一對應,
b.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增加量 -->100%
從理論上講,貨幣供應量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之積。
基礎貨幣又稱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是指處於流通界為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用途上看,基礎貨幣表現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數量上看,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其公式為:
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知識點: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現金漏損
1.現金漏損,是從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中,漏損的,
現金漏損率也稱提現率或現金比率,指客戶從銀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現金,從而使一部分現金流出銀行系統,出現所謂的現金漏損。現金漏損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現金漏損率。出現現金漏損會減小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漏損的途徑
第一,信貸資金的迴流
我國的銀行系統實行一級法人,按行政區劃設立分支銀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銀行信貸資金在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則驅使下,銀行系統內部資金通過與分支行內部的資金上存下撥方式,將中西部地區所吸納到的存款資金的一部分,轉移貸款到效益較好、資金流通運作和周轉速度快的部分東部地區。雖然這種運作方式會受到資金調出地區地方政府的干預,但隨著80年代以來金融體制,特別是信貸體制改革措施的不斷推行,銀行具有信貸資金投放的自主權不斷擴大,信貸資金在總行與分支行間的資金劃轉與調撥的權利越來越大。因而通過銀行中介信貸方式實現的區域資金流動規模呈上升趨勢。在西北一些省區,由於投資效益率低,銀行系統長期以來形成巨額存差。目前,這些情況非但沒有好轉,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第二,跨省直接投資
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直接投資到上海、深圳等東部地區,從而導致資金「東流」。內地企業大規模投資上海,是「八五」經濟快速發展重要支撐因素之一。據對7000多個外地在滬企業的統計,2003年共上繳稅收134億元多人民幣,是該年上海地方財政收入的近30%。整個「八五」期間,在其他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在上海的投資多達600億元。到2003年底,上海的內資企業已達2.26萬個,其中產值達2315億元,贏利70億元多。2003年底,外地在滬企業數目增加到3.1萬多家,與上海三資企業數目基本相同。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7省在上海投資興辦企業5300多家,目前上海內資企業中來自中西部企業的約佔一半以上。經濟特區等沿海開放熱點地區吸引國內各地投資,據不完全統計,至2003年底,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有關部委在深圳興辦企業20000多家,投機總額約400多億元,而且許多內地企業取得的利潤繼續留在深圳滾動發展。
從理論上講,貨幣供應量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之積。
基礎貨幣又稱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是指處於流通界為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Ⅵ 貨幣金融學計算題
10%時:自
貨幣創造乘數=1/10%=10
貨幣供應量=10*10億=100億
12%時:
貨幣供應量=1/12%*10億=83.3333億
6%時:
貨幣供應量=1/6%*10億=166.667億
即: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越高,貨幣創造值越小,貨幣供給越少.
Ⅶ 關於貨幣供給量和銀行存款的計算
貨幣供給量=存款÷存款創造乘數
存款創造乘數:kd=1/rd
它衡量了商業銀行體系內增加貨幣供給的數量。為了控制這個體系創造的貨幣量,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設置嚴格的准備金比例,中央銀行只允許商業銀行的初級存款的一部分用於放貸,這也稱作現金准備比例。
Ⅷ 如何計算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8)金融學貨幣供給量計算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性:
作為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後,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應量的概念變得模糊,許多國家選擇利率作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一是可測性強,二是可控性強,三是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高。
自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以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聯度在增強,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
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宜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應以其他金融變數作為中介目標。
其理由,一是認為基礎貨幣投放難以控制和貨幣乘數不穩定,從而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較差並且下降。
二是說中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貨幣需求函數不穩定,貨幣量與物價和產出的相關性被削弱,因而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其實,貨幣乘數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由於基礎貨幣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即在預測貨幣乘數的基礎上調控基礎貨幣,從而調控貨幣供應量。就可控性而言,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也是有效的。
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供應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