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十大新聞社是什麼
世界十大新聞社:
1.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AP):它是由美國報業(1300家報紙)和廣播成員 ( 3890家電台、電視台 ) 組成的新聞聯合組織。全社工作人員約3000名,其中編輯、記者1600多人。
2.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簡稱UPI):1958年5月由合眾社與國際新聞社合並而成。總社在紐約。
3.路透社(Reuters Ltd,簡稱Reuter):它素以快速的新聞報道被世界各地報刊廣為採用而聞名於世。路透社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主所有,實際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國的官方喉舌。
4.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簡稱AFP):技術設施非常先進,擁有多台計算機、無線電發射台及5顆不同的人造衛星。用於編稿的顯示終端數十台,擁有電傳機數千台。
5.俄羅斯通訊社(簡寫ITAR-TASS):國際性通訊社之一,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新華社,前身為蘇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為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
6.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 agency & radio,簡稱Sputnik):前身是2013年撤銷的俄羅斯新聞社與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
7.德意志新聞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簡稱DPA):經營由一個17人組成的監事會監督管理,監事會由持股人選舉產生。
8.安莎通訊社(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a,ANSA):使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對外發布新聞和評論文章。
9.中東通訊社(Middle East News Agency,MENA):在國內各個省份分布有通訊社網路,國外擁有40餘家辦事處。
10.共同通訊社(Kyodo News Agency, KNS):是一個總部位於東京港區的非營利合作通訊社,1945年11月成立,由建於1936年的同盟通信社改組而成。
(1)海外文學社擴展閱讀:
新聞通訊社簡稱「新聞社」。是原蘇聯新聞工作者協會、作家協會、對外友好與文化聯絡協
會、全蘇政治科學和知識普及學會等社會團體,於1961年2月21日在莫斯科聯合創辦的「社會
性」新聞通訊機構。其宗旨是:促進、發展和鞏固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信任和友誼。其
口號是:「新聞為和平服務,新聞為友誼服務。」
Ⅱ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的社團成立的因由
清末民初時期,由於中國內部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部分當時在中國南方省份的人民遠赴南洋謀生,基於當時人們的封建社會思想,對於地方以及血緣的凝聚力,促使當時的人民結集成同鄉會館與宗親會館。而後到來的人民為了得到人脈與經濟上的方便,紛紛加入會館尋求協助與庇護,同時會館亦給予會員經濟、住宿和謀生技能上的援助,社團也因此得以迅速發展。
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及顧全會員們的具體需要,華團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會作出相對應的調整,由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普及化,又衍生出了工會、商會和校友會等組織。現今選擇加入社團的會員不再是以求謀生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能在文化、鄉誼、商業之間得到進一步的聯系。 自18世紀起至20世紀初華人南來馬來西亞以來,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被華人社群認為是傳承中華文化和凝聚華人民間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並稱為華社三大支柱、華社三大資產或華社三大臂膀。
馬來西亞執政當局長久以來一直堅持單一語文和文化的政策[1]。對於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延續,華人社會普遍上須靠本身的努力。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被並稱為華社三大支柱已經是深入華人社會的共識並經常被馬來西亞華人各界引用[2][3]。通過馬來西亞華人各界多年努力的推廣,馬來西亞華人三大支柱也漸漸為海外華人世界重視及報道。由於執政當局認識到三大支柱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很大,執政黨長久以來試圖取得華文報章來宣揚所謂的國家政策。這可從兩起政黨收購華文報章事件來了解。
1990年代代表馬來民族利益的巫統與馬華公會分別入主由香港出名作家金庸創辦的《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然而,這種試圖通過強大商業財力來控制華文報章以便主導華人社會的輿論與走向以及為政黨服務的作法,最終因為華人社會識破和排斥而失敗。《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也因此走進歷史 [4][5]。
然而,號稱代表馬來西亞華人的馬華公會對90年代《馬來亞通報》的失敗卻仍然不死心,再度於己於2001年動用2億3000萬零吉向豐隆集團收購當時銷量第二大的《中國報》及銷量第三大,創辦78年的《南洋商報》。馬華公會馬華收購華文報的消息證實後,華人社團的反應非常激烈,除了500個華團公開表態反對之外,活躍的華文報評論人及專欄作者也集體停止供稿給《南洋商報》及《中國報》。[6]
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馬來西亞執政黨以國家利益的理由下壓制媒體自由。然而,隨著互連網的成長,馬來西亞執政當局在無法對付自由言論後就致力醜化互連網的信息。根據大馬的描述:」不是將冠以外國利益代理的罪名,便是打上破壞族群和諧的標簽。這背後其實是簡化問題、排外反殖的建國(nation-building)論述,以政府作為民族國家的保護者,以國際社會為外患,以國內異議者為內奸。這種論述乃是所有鉗制性媒體法律的自我辯護合理性依據」[[7]。
華人初到僑居地時,由於對地緣和血緣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自發性的組織同鄉會館和宗親會館以便彼此之間互相照應。經過時代的演變,華人在經濟和教育上都有了顯著的成長,逐衍生出了工商會、校友會、公益組織和宗教團體等不同類型的組織。
早期的社團多半為秘密結社組織而成,這些社團代入寺廟和義山的管理形式為社員舉辦祭祀活動,同時藉著「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觀念,在不驚動政府的情況下,執行制裁和調解糾紛的工作。社團中的領導人物通過復雜的關系網路支配社員,社員必須通過領導人物接觸外部訊息,也間接地切斷社員的自主能力,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團開始尋求法律的途徑注冊成立合法的組織,早期的秘密結社則受到司法機構的掃盪轉移到地下活動。
在馬來西亞較具規模的華人社團有:華總、商聯會和董教總等。 華團的數目雖然有近9000個,但基本上可以歸納為6個主要的系統: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簡稱:華總) - 華總是一個綜合性的組織,處於核心的領導地位,主要的成員包括來自馬來西亞13州的中華大會堂或華團聯合會;
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簡稱:商聯會) - 商聯會的主要活動范圍是在工商業領域,主要的成員包括各地區的中華工商總會;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簡稱:教總) - 董總和教總合稱為董教總 ,主要的活動范圍則是在教育領域,成員包括各地區的華校董事聯合會及華校教師公會;
宗鄉組織聯合會 - 包括各地區的地緣性組織聯合會及血緣性組織聯合會;
學緣性組織聯合會 - 包括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馬來亞南洋大學校友會、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及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等;
全國性文化、青年、宗教等組織 - 包括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簡稱:佛青)、馬來西亞青年運動(簡稱:青運)、馬來西亞青年團結運動(簡稱青團運)、華人同鄉會館聯合會青年團(簡稱:鄉聯青)、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簡稱:佛總)、馬來西亞道教總會(簡稱:道總)等。
Ⅲ 華人的海外社團
由族群關系構成的華裔網路既可規避風險又便於搶占市場,它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
當代世界華商的經貿網路,主要是以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為基礎而發展、擴大起來的;而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的形成,更集中地體現華商網路的基本特點,它是依託於華族移民的族群關系,隨著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容於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域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之中,而擴散到全球。
近代中國的海外移民,是屬於國弱外流以謀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間為目的,自發地依靠家族和鄉土關系的牽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們漂洋過海,一人帶一人去一家帶一家去,父引子兄領弟,子代傳孫,形成一條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華商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華商經貿網路的企業形態多種多樣。母公司之下設立分公司、轉投資企業等;在企業外部發展聯營,建立合資企業、聯營公司、聯系公司、聯號公司、控股公司、跨國公司等等。華商傳統的合夥制向股份制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後,華人財團的崛起,在傳統夥伴制的基礎上互相摻股,組成具有實力的集團,進行多角跨國經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華人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過程,對華商來說,既能有效地避開一個時期中一國國內政策對它發展的限制,或地區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外部網路的辦法來分散風險;又能適時、有效地佔領世界市場。 世界性的華商網路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它能直接參與新型產業上游產品的銷售並很快引進技術,進行高效投資生產。
華人企業通過網路尋求的是市場優先效益,這就是為什麼華人企業在規模、資金、技術甚至服務都無法與美、日企業抗衡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企業高效運傳的原因。世界華商經貿網路在全世界的拓展,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華商經貿網路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不是通過某種制度結構來體現,而是以族群聯系和人際關系為基礎,進而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華商網路具有網狀開放性和共通性的特點。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把華商企業之間的關系比作當今電腦的互聯網網路。認為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在特徵上二者都十分相似。互聯網電腦網路中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網成員都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和自由,網路的價值來自於信息市場的擴大;在華人圈,企業網路也可以無限擴大,沒有權力中心。他說:「那是很隱形的、復雜微妙的網路。華人家族企業其實就是宗族和同鄉之網,許許多多小網交織成一大面鋪蓋全球的網路」。 作為華商網路形態之一的華商社團,日益呈現國際化、經濟化的發展趨勢。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紙,歷來被稱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進入70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經濟活動迅速發展,海外華人社團組織也迅速增加,總數已發展到1萬個左右,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
這些遍布全球多資多彩的華人社團,為所在地的華僑華人服務,通過它們不斷擴大華人族群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為世界華商經濟活動的發展作出積極度的貢獻。進入60年代以後,隨著海外華人分布范圍的擴大以及華人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世界性的華人社團組織相繼成立。這些社團已多達70多個,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後建立的。各種國際性的宗親或同鄉懇親聯誼會紛紛召開。
潮汕人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創始於1980年,每兩年在世界各地召開。2000年11月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龍岩市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個客族社團的代表參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這些華人族親國際性聯誼聚會,進一步加強了華商的凝聚力,更為他們加強相互聯系與交流,發展世界各地區商貿關系,特別是發展廣大海外華商與其祖籍國的經濟關系與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國際性的華商組織,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華商貿易會議。 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聯合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泰國中華總商公共同發起的世界華商大會,從199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相繼在新加坡、中國的香港、泰國的曼谷、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中國的南京等地召開。世界華商大會把世界華商的國際網路聯系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全球最大海外華人社區「中國之城」年底在美國奠基
2012年,美國「中國之城」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國龍(天津)股權投資基金公司將合作在美國沙利文郡建造全球最大的海外華人社區「中國之城」,該社區於2012年年底奠基,建成後利潤的5%將投入中國西部的低碳公益扶貧事業。
據悉,美國「中國之城」投資有限公司是由華爾街十餘位銀行家共同投資成立,按規劃將與國龍公司共同在紐約市西北沙利文郡建造一個佔地面積達7千萬平方米,集觀光、旅遊、購物、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全球最大海外華人社區。該項目總投資50億美元,規劃5年建成。建成後,預計年遊客將超過四萬人次。投資方希望通過「中國之城」向全世界展示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
中美雙方企業代表已經與沙利文郡簽訂了土地過戶協議。「中國之城」建成後利潤的5%將用於設立一支低碳扶貧公益基金,用於中國西部扶貧開發。 泰國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
新加坡華人
印尼華人
菲律賓華人
緬甸華人
柬埔寨華人
越南華人
汶萊華人
寮國華人 美國華裔
華裔加拿大人
墨西哥華人
巴拿馬華人
巴西華人
秘魯華人
古巴華人
巴拉圭華人
蘇利南華人 英國華人
法國華人
德國華人
義大利華人
荷蘭華人
丹麥華人
Ⅳ 美國大學最流行的學生社團有哪些
兄弟會一般認為只有清一色男生組成,如果男女都有可以叫做聯誼會。所有的這些社交組織的名稱通常都由二到三個希臘字母組成(比如PhiDeltaPi或者SigmaAlphaEpsilon)。共通的是,在大學里它們都被稱為Greekorganizations,你也會經常聽到Greeklife這種說法。兄弟會組織於一個共同的興趣之上。它們有自己常去的俱樂部(其中一些基於共同的文化或者種族),也會因為社區服務或者職業進展或者學術成績而組建。很多兄弟會在校園內或者離校園不遠的地方有自己的房子,這個也是要取決於學校。在「Rush」期間,學生們有機會去了解這個組織並且和會員們見面。通常情況下這段時期兄弟會會發起活動去挑選潛在的入會者。在最後,你也許會有機會被要求宣誓,這也意味著你要進入下一個程序去獲得認可。宣誓成功之後,你才成為正式的一員。學生自治是兄弟會不可或缺的一項功能。學校有意讓兄弟會參與一些管理職能,如學生宿舍的出租、學生先進的獎勵、大型活動的舉等等。而由於兄弟會之間彼此存在競爭,他們必須在平時就注意積累良好的記錄、組織活動、樹立良好形象,以吸引的學生參與,擴展影響力。他們經常向學校提交組織活動的報告,除自娛自樂外,大多是組織慈善捐款(如給迦納難民捐款、向癌症基金捐款等)、公益活動和學術活動等。由於這些不可替代的功能,「兄弟會」在校園里有很強的號召力。這些激情四射的學生們不知疲倦地享用青春、勇於嘗試、永遠充滿好奇心,正像是年輕時代的美國。
Ⅳ 在國外開中國文化社團
你想開社團,這個主意不錯。現在就你一個人好像想把這個社團辦起來不太容易。如果你真想辦社團的話,我建議你先和中國留學生聯系一下,看看是否有人願意加入,這樣的話你辦社團就會容易一點,而且人多,知識面也廣,把中國的文化知識發揚光大,這樣的話才能起到開社團的作用。
Ⅵ 國外的大學都有什麼社團
好多的,每個學校都不一樣的。剛開學校園里會有很多宣傳的,你可以到宣傳欄去找你想參加的社團
Ⅶ 海外社團組織不存在隸屬關系
社會團體黨組織(包括臨時黨組織)原則上隸屬於其業務主管單位黨組織。業務主管單位黨組織負責社會團體黨組織的建立,並領導其工作;業務主管單位黨組織領導的確有困難,可讓社會團體掛靠單位、社會團體所在街道社區等有關黨組織負責社會團體黨組織的建立,並領導其工作。
根據各地探索的經驗,一些規模較大、行業管理較嚴格的社會團體黨組織,由業務主管單位或行業主管部門管理較為合適;一些相對分散、規模較小、服務社區的社會團體黨組織,以街道社區管理、屬地管理較為合適。從長遠看,社會團體黨組織的隸屬關系採取以塊為主,以條為輔,條塊結合的方式將更為科學、合理。應當逐步創造條件,實行以街道社區、鄉鎮為主的屬地管理,有關業務主管單位或行業主管部門參與配合,逐步形成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
Ⅷ 華裔的社團
由族群關系構成的華裔網路既可規避風險又便於搶占市場,它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
當代世界華商的經貿網路,主要是以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為基礎而發展、擴大起來的;而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的形成,更集中地體現華商網路的基本特點,它是依託於華族移民的族群關系,隨著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容於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域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之中,而擴散到全球。
近代中國的海外移民,是屬於國弱外流以謀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間為目的,自發地依靠家族和鄉土關系的牽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們漂洋過海,一人帶一人去一家帶一家去,父引子兄領弟,子代傳孫,形成一條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東南亞地區的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兩省和江蘇、浙江一帶,那裡方言眾多,移民們來到移居地後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為主體的群體,結成商幫,主要有廣府幫、潮州幫、福建幫、客家幫和海南幫,還有晉幫、徽幫、寧波幫等。並在幫內建立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宗親會和同鄉會組織,以便於他們互相幫助,同舟共濟。各幫移民很會經商做生意,各幫的商業活動也側重於一些地方和某些物產。例如米業,早期是由潮州人在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操縱和控制。華商間的業緣和物緣關系得到發展。
隨著各幫移民經商生意越來越紅火,宗親與鄉親會館便成為華商集會的重要場所。中華商會逐步突破了親緣和地緣的限制,作為華商們業緣組織,便由此發展起來。由同姓宗親會到異姓同鄉會,由方言群的會館到中華商會和中華總會,一層層地擴大,不是由於政治統屬,而是由於族群關系的組合,構成了海外華人社會集合點和華商網路的一種形式。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華商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華商經貿網路的企業形態多種多樣。母公司之下設立分公司、轉投資企業等;在企業外部發展聯營,建立合資企業、聯營公司、聯系公司、聯號公司、控股公司、跨國公司等等。華商傳統的合夥制向股份制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後,華人財團的崛起,在傳統夥伴制的基礎上互相參股,組成具有實力的集團,進行多角跨國經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華人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過程,對華商來說,既能有效地避開一個時期中一國國內政策對它發展的限制,或地區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外部網路的辦法來分散風險;又能適時、有效地佔領世界市場。
世界性的華商網路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它能直接參與新型產業上游產品的銷售並很快引進技術,進行高效投資生產。
華人企業通過網路尋求的是市場優先效益,這就是為什麼華人企業在規模、資金、技術甚至服務都無法與美、日企業抗衡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企業高效運傳的原因。世界華商經貿網路在全世界的拓展,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華商經貿網路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不是通過某種制度結構來體現,而是以族群聯系和人際關系為基礎,進而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華商網路具有網狀開放性和共通性的特點。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把華商企業之間的關系比作當今電腦的互聯網網路。認為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在特徵上二者都十分相似。互聯網電腦網路中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網成員都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和自由,網路的價值來自於信息市場的擴大;在華人圈,企業網路也可以無限擴大,沒有權力中心。他說:「那是很隱形的、復雜微妙的網路。華人家族企業其實就是宗族和同鄉之網,許許多多小網交織成一大面鋪蓋全球的網路」。 作為華商網路形態之一的華商社團,日益呈現國際化、經濟化的發展趨勢。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紙,歷來被稱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進入70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經濟活動迅速發展,海外華人社團組織也迅速增加,總數已發展到1萬個左右,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
這些遍布全球多資多彩的華人社團,為所在地的華僑華人服務,通過它們不斷擴大華人族群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為世界華商經濟活動的發展作出積極度的貢獻。進入60年代以後,隨著海外華人分布范圍的擴大以及華人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世界性的華人社團組織相繼成立。這些社團已多達70多個,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後建立的。
潮汕人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創始於1980年,每兩年在世界各地召開。2000年11月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龍岩市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個客族社團的代表參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這些華人族親國際性聯誼聚會,進一步加強了華商的凝聚力,更為他們加強相互聯系與交流,發展世界各地區商貿關系,特別是發展廣大海外華商與其祖籍國的經濟關系與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國際性的華商組織,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華商貿易會議。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祖籍中國浙江杭州,1952年出生於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及葯理學兩系教授,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