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文學中哪幾位作家最厲害
名家:
阿部知二 安部公房
北原白秋 北村透谷
廚川白村 村上春樹 川端康成
大岡昇平 大江健三郎 島崎藤村 丹羽文雄
德富蘆花 德田秋聲 德永直 渡邊淳一
二葉亭四迷
國木田獨步 谷崎潤一郎 廣津和郎 宮澤賢治
宮本百合子 龜井勝一郎 高橋和巳 高倉輝
黑島傳治 橫光利一 壺井繁治 壺井榮
吉田兼好 井原西鶴 近松門左衛門 江口渙
菊池寬 江馬修 芥川龍之介 井伏鱒二
崛辰雄 井上靖 久保田萬太郎
金子光晴
開高健
里見弴 林芙美子 鈴木三重吉
梅崎春生 木下尚江 木下順二
平家物語 坪內逍遙
青野季吉 清少納言 秋田雨雀 泉鏡花
曲亭馬琴
松尾芭蕉 森鷗外 石川啄木 山本有三
石川達三 松本清張 水上勉 司馬遼太郎
三島由紀夫 柿本人麿 森田草平
石原慎太郎 山崎豐子 山本健吉
太宰治 田宮虎彥 田山花袋 樋口一葉
土岐善麿
萬葉集 尾崎紅葉 武者小路實篤
夏目漱石 小川未明 小林多喜二
西鄉信綱 幸田露伴
鴨長明 野間宏 野上彌生子 永井荷風
有島武郎 有吉佐和子 宇野浩二 與謝野寬
與謝蕪村 與謝野晶子 遠藤周作
齋藤茂吉 正岡子規 正宗白鳥 志賀直哉
中野重治 紫式部 佐藤春夫
(詳細介紹可在網路里一一查詢)
2.大師級
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
寫實小說《源氏物語》作者
紫式部(978-1015) 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學巨匠
夏目漱石(1867~1916)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川端康成(1899~1972) 三島由紀夫(1925~1970)
井上靖(1907~1991)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大江健三郎(1935~ )
3.
奈良時期(8世紀)
最早的文學典籍是《古事記》、《日本書紀》及《風土記》。前兩部著作追記了日本國史,後一部則記載了日本各地自然狀況、風土人情。兩者均收錄了豐富的神話傳說和生動的古歌謠。稍後出現的漢詩集《懷風藻》標志著文人詩歌創作的肇始,而和歌集《萬葉集》的編撰成功則代表著日本詩歌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平安時期 (8~12世紀)
受中國唐代文化影響,大量漢詩文集相繼問世,漢文學熱持續一個世紀之久。敕撰詩集《古今和歌集》恢復了日本民族詩歌的地位。與此同時,散文創作碩果累累:《竹取物語》、《伊勢物語》開辟了傳奇物語和歌物語兩條道路,《宇津保物語》開長篇物語的先河,這就為物語文學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鬱、凄婉的筆調抒寫了源氏苦樂摻半的一生及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達了作者人生無常的佛學觀和以哀為極至的美學觀。除紫式部外,許多女作家的作品都於此時脫穎而出,如《蜻蛉日記》、《和泉式部日記》、《更級日記》等。這些日記成為日本後世文學中私小說的濫觴。女性散文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納言的隨筆《枕草子》,作者觀察之敏銳細膩,用筆之纖柔清麗,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此期散文創作的最後收獲是佛教說話集《今昔物語》和歷史物語《大鏡物語》。這些物語一改王朝物語的纖弱文風,拓展了物語文學表現的范圍。
鐮倉室町時期 (12~16世紀)
隨著武士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貴族和歌文學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雖與《萬葉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畢竟是強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連歌和俳諧的興起。二條良基、山崎宗鑒等人確立了連歌、俳諧的文學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現了描寫新興武士生活的軍記物語和抒發隱遁者之情的僧人隨筆。軍記物語中臻於成熟的經典之作是記述平、源兩大武士集團興衰始末的《平家物語》。小說刻畫了平清盛等驍勇善戰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現了他們自信向上的精神風貌,客觀上反映了貴族社會向武士社會轉變的時代本質。僧人隨筆中的傳世之作是鴨長明的《方丈記》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兩篇隨筆各具特色,被譽為隨筆文學的雙璧。該時期誕生的能與狂言是日本戲劇史上輝煌的開端。「能」著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莊重典雅的正劇特點,「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為主,體現輕松詼諧的笑劇風格。世阿彌(1363~1443)在能樂的表演藝術和創作理論等方面作出了開拓性貢獻。
江戶時期 (17~19世紀)
商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町人階級(市民階層)作為社會的主體逐漸成為文學作品的欣賞者。適應他們的審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貞門、談林俳諧的基礎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風俳諧,井原西鶴鋪寫了町人的商業生活和享樂生活,豐富了浮世草子(風俗小說)的創作內容。近松門左衛門的凈琉璃(木偶戲)更廣泛地表現了社會下層人物的生離死別、喜怒哀樂。這種以俗為美的美學追求,導致輕文學(戲作文學)的產生,給後世文學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明治時期 (1868~1911)
1868年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文學開始的標志。坪內逍遙(1859~1935)的小說理論著作《小說神髓》的發表,具有近代文學啟蒙的性質。二葉亭四迷寫出近代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浮雲》,森鷗外相繼發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義小說《舞姬》,確立了近代文學的發展方向。硯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紅葉(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紀末最暢銷的小說。20世紀初,受西方影響,自然主義文學興起。代表作家島崎藤村的長篇小說《破戒》具有強烈批判現實的傾向,田山花袋的小說《棉被》卻不乏自然主義文學的特點,受到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家的贊許。卓立於這一運動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貓》以嬉笑怒罵的諷刺給予近代社會的種種弊端以有力抨擊。
大正時期(1912~1925)
近代文學進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為首的白樺派作家和以芥川龍之介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為文壇主流。芥川的小說以懷疑主義對「人性的自私」等社會現實進行考察,悲觀的結論導致其自殺,也意味著大正文學發展的終結。
昭和時期(1926~1988)及其後
日本現代文學開始形成並得以發展。初期文壇的主流是無產階級文學。1928年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簡稱納普)成立,促進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說《蟹工船》和《沒有太陽的街》是典範之作。與革命文學並立的是新感覺派作家,其代表橫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等在當時有一定影響。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展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 ,許多作家被徵集從軍 ,文壇冷寂不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文學流派競生,作家輩出。進步作家宮本百合子(1899~1951)的小說《知風草》、《播州平野》(1946~1947)和德永直的長篇小說《靜靜的群山》,以及老作家志賀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鱒二的《遙拜隊長》等優秀作品,都獲得好評。戰前即已成名的川端康成以《雪國》、《千鶴》和《古都》3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戰後新作家中,野間宏的《真空地帶》、井上靖的《天平之甍》、水上勉(1919~)的《越前竹偶》、松本清張的《日本的黑霧》、司馬遼太郎(1923~)的《龍馬奔走》等作品有較大影響。60年代中期,文學發展進入新時期。除一些嚴肅作家寫出許多有社會意義的作品外,小松左京(1931~)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及一些破案推理小說等也頗有讀者。
70年代,內向文學的代表作家阿部昭(1924~)等人的作品,及描寫當代商潮的經濟小說等,都對文壇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城山三郎、高杉良、安土敏等一批作家活躍在 80 年代,他們的創作把日本經濟小說提到一個新高度。進入90年代後,隨著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現實主義文學重新受到重視。
4.給你介紹個非常好的關於日本文學的網站
http://yinghuaxia.jahee.com/V3/literator.htm
5.最後結合網路基本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了
『貳』 文豪顧貞觀,文學造詣高超,為何卻一生仕途不順
顧貞觀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文學造詣十分高超,和同時代的納蘭性德、曹貞吉並稱為“京華三絕”。他的作品讀起來讓人感覺十分舒緩真摯,字里行間透露著質朴善良之情,他所作的《金縷曲》被世人們稱為“千古絕調”,並且顧貞觀創新了詞的形式,發展了中國歷史的詩歌文化,為許多後世名人所稱贊。但顧貞觀的仕途卻坎坷不平,他坦盪大方卻遭遇小人排擠,友人逝世卻遭落井下石,一系列的打擊便讓顧貞觀對他的仕途迷失了方向。
顧貞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文人應有的氣息,他始終都懷有著一顆淳樸正直的心和對筆墨的尊重之情。盡管顧貞觀的仕途不是一帆風順,但無論在任何時候,他都能夠保持著清代文人應有的清高性情,是十分值得尊重的詩詞文學家。
『叄』 雨果那篇小說揭露教會的虛偽狠毒
《巴黎聖母院》
『肆』 推薦一些比較優秀的作者,文學方面的
周克芹的抄<許茂和他的女兒>,非常好襲的一部作品.
凌力的歷史小說也不錯,像<少年天子>.
余華的作品不知道你喜歡不喜歡.如果喜歡安靜,溫暖的東西,遲子健的作品應該適合您.
至於現代作家,老舍的敘述很有韻味,巴金的小說激情澎湃,巴金的散文,尤其是懷念故人的散文平實而深遂,質朴而有內涵.就說這么多了,呵呵,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伍』 台港文學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紀弦、餘光中、瘂弦、鄭愁予、白先勇、於梨華等。
1、紀弦:《紀弦詩論》《夜記》《一封信》《紀弦論現代詩》等。
2、餘光中:《餘光中經典》《鄉愁》《石器時代》《歌》《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樂》等。
3、白先勇:《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夜曲》《孽子》《秋思》《國葬》《花橋榮記》《冬夜》《孤戀花》等。
4、瘂弦:《瘂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
5、於梨華:《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綉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雨說》等。
(5)搏淵文學擴展閱讀:
台灣當代文學的起源: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現代台灣文學,就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影響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始終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日本占據時期的台灣文學日本侵佔台灣以後,台灣同胞進行了連綿不斷的英勇的武裝反抗,但都失敗了。台灣同胞在痛苦中思索和尋找前進的道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給正在尋找前進道路的台灣知識分子以新的啟示和鼓舞,使他們認識到,「必須從新文化運動著手,以提高民族意識,改革社會風氣,做為爭取自由,反對日閥專制統治的憑借」(鍾肇政語)。
1919年,留學日本東京的台灣青年組織了「聲應會」,1920年「聲應會」改組為「啟蒙會」;接著又成立了「台灣新民會」,創刊<台灣青年>雜志,提倡民主自由。
1921年,台灣的進步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在本島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標志著當地的民族解放斗爭進入了以政治運動和文化啟蒙運動為主要內容的新階段。他們舉辦文化講演會、講習會,設立讀報所,傳播科學民主思想,啟發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工農運動也開始蓬勃興起。
1925年,繼台灣「蔗農組合」成立之後,各地紛紛成立「農民組合」,並進一步聯合組成台灣農民聯合會,與殖民主義者的剝削和掠奪進行抗爭。
1926年,台北機器工會成立後,各地相繼成立了幾十個工會,並在1927年掀起了全島性的罷工風潮。作為民族解放運動一翼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也在「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和滋養下,應運而生。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幾個階段。即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的奠基時期;3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繁榮發展時期;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的沉寂時期。
『陸』 《世說新語》文學類的著作以及翻譯
枯樹賦》是南北朝·北朝·北周詩人庾信所作的詩賦。為其暮年所作,感傷遭遇,對當時的社會動亂也有所反映。因為一代偉人毛澤東晚年甚愛此賦,常讀其中「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而被人們所知。另有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描摹該賦的書法作品傳世。
殷仲文[1]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2],出為東陽[3]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4]槐而嘆曰:此樹婆娑[5],生意盡矣。至如白鹿貞[6]松,青牛文梓[7]。根柢[8]盤魄,山崖表裡[9]。桂[10桂樹]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11]?昔之三河[12]徙植,九畹[13]移根。開花建始[14]之殿,落實[15]睢陽之園。聲[16]含嶰谷,曲[17]抱《雲門》。將[18]雛集鳳,比翼巢[19]鴛。臨[20]風亭而唳鶴,對月峽[21]而吟猿。乃有拳曲[22]擁腫,盤坳[23]反覆。熊彪[24]顧盼,魚龍起伏。節[25]豎山連,文[26]橫水蹙。匠石[27]驚視,公輸[28]眩目。雕鐫[29]始就,剞劂[30]仍加。平鱗[31]鏟甲,落角摧牙[32]。重重[33]碎錦,片片真花。紛披[34]草樹,散亂煙霞。
若夫松子[35]、古度、平仲、君遷,森梢[36]百頃,槎[37]枿千年。秦則大夫受職[38],漢則將軍坐焉[39]。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40]於風煙。東海[41]有白木之廟,西河[42]有枯桑之社,北陸[43]以楊葉為關,南陵[44]以梅根作冶。小山[45]則叢桂留人,扶風[46]則長松系馬。豈獨[47]城臨細柳之上,塞落[48]桃林之下。
若乃[49]山河阻絕,飄零[50]離別。拔本[51]垂淚,傷根瀝血。火入[52]空心,膏[53]流斷節。橫[54]洞口而敧卧,頓[55]山腰而半折,文[56]斜者百圍冰碎,理[57]正者千尋瓦裂。載癭[58]銜瘤,藏[59]穿抱穴,木魅[60]睒睗,山精[61]妖孽。
況復[62]風雲不感,羈旅[63]無歸。未能采葛[64],還成食薇[65]。沉淪[66]窮巷,蕪[67]沒荊扉,既傷搖落[68],彌[69]嗟變衰。《淮南子》[70]雲「木葉落,長年悲」[71],斯[72]之謂矣。乃[73]為歌曰:建章[74]三月火,黃河萬里槎[75]。若非金谷[76]滿園樹,即是河陽[77]一縣花。桓大司馬[78]聞而嘆曰:
「昔年種柳,依依[79]漢南。今看搖落,凄愴[80]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81]!」
作者借《續晉陽秋》和《世說新語》所記兩則晉人殷仲文、桓溫對樹興嘆故事,演繹敷衍,借闡說樹的榮枯,抒寫自己的鄉關之思。唐張鷟《朝野僉載》記載了這樣一則軼事:「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其實庾信入北以前,他的文名已經震動大江南北, 不可能出現文中所說的被輕視的情況。所以這個故事我們只能當小說家言來看。但這也反映出北朝至隋唐的文士視《枯樹賦》為庾信代表作的看法。而《枯樹賦》在寫樹之榮枯時,奢麗宏衍,恣肆誇炫,且極力征事用典,以顯文思富贍,也使此賦在情感充沛、氣骨清健的風格中,帶有齊梁文學的華麗面貌,是庾信文風集南北大成的體現。這篇賦寫作時期不能確定,或根據上引《朝野僉載》,以為成於庾信羈滯北方的初期。但從本文看,其情調之沉痛與絕望情緒,更接近其晚年頹唐的心態。[1]
作品注釋
[1] 殷仲文:東晉人,曾任驃騎將軍、咨議參軍、征虜長史等職,才貌雙全,頗有名望。
[2] 世異時移:桓玄(殷仲文內弟)稱帝,以仲文為咨議參軍、侍中,領左衛將軍。後桓玄為劉裕所敗,晉安帝復位,仲文上表請罪。此句即指此。
[3] 東陽:郡名,在今浙江金華一帶。
[4]庭:院子。
[5]婆娑(音梭suo):聯綿詞,枝葉紛披貌。《晉書·桓玄傳》:「仲文因月朔與眾至大司馬府,府中有老槐樹,顧之良久而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
[6] 貞:堅。晉黃義仲《十三州記》載,甘肅敦煌有白鹿塞,多古松,白鹿棲息於下。
[7]青牛文梓: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引《錄異傳》載,春秋時「秦文公伐雍州南山大梓木,有青牛出走豐水矣。」
[8] 根柢:草木的根。盤魄:又作「盤薄」、「盤礴」,通「磅礴」,根深牢固。
[9] 山崖表裡:枝葉覆蓋山崖之表裡。上句言根柢之牢固,下句說佔地之廣大。
[10]桂:桂樹。銷亡:消亡。語出漢武帝《悼李夫人賦》:「秋氣潛以凄目兮,桂枝落而銷亡。」
[11] 半死:半死不活。語出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
[12]三河:河東、河內、河南,今山西、河南一帶。徙:遷。徙植:移植。
[13] 畹:音晚wan,有說十二畝為畹,有說三十畝為畹。此言大面積的移植。
[14] 建始:洛陽宮殿名。
[15] 落實:果實熟落。睢(音雖sui)陽:在今河南商丘,漢為梁國,有梁孝王所建梁園。
[16]聲:指樹木在風雨中發出的聲音。嶰(音懈xie)谷:指黃帝時的音樂。相傳黃帝曾命樂官在昆侖山北的嶰谷取竹製作樂器。
[17] 曲:指樹聲中含有古代樂曲。抱:懷,有。《雲門》;黃帝時的舞樂。
[18]將:帶領。雛:幼鳥。集:群鳥停落在樹上。此句言鳳凰攜幼鳥停落在樹上。
[19]巢:作動詞用,築巢。鴛鴦在樹上築巢雙飛。
[20]臨:面對。風亭:指風。唳:音厲li,鶴鳴。此句說鶴常立樹上對風鳴叫。
[21]月峽:指月。此句說猿猴常立樹上對月長鳴。
[22] 拳曲:彎曲。擁腫:同「臃腫」。
[23]盤坳:盤旋於山坳之中。反復:指纏繞交錯。
[24] 彪:虎。此與下句是形容樹木的曲腫盤繞之狀。
[25] 節:樹木枝幹交接處。此句是說樹節豎立之多,有如山山相連。《易·說卦》:「艮為山……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26] 文:花紋。水蹙:水面出現波紋。蹙:音促cu,皺。此句是說樹木的花紋橫生,有如水面波紋。
[27] 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字伯說。
[28] 公輸:公輸般,即魯班。眩目:眼花繚亂。
[29] 雕鐫(音娟juan):雕刻。就:成。
[30] 剞劂:音基覺ji』jue,雕刻用的刀子。
[31] 鱗、甲:指樹皮。
[32] 角、牙:指樹幹上的疤痕、節杈。落、摧:指砍掉、鏟去。
[33] 重重:層層。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此與下三句,均言能工巧匠在木頭上雕刻的生動圖案。
[34]紛披:散亂。
[35] 松子:即赤松子。古度:即桹木。平仲:疑是銀杏樹。君遷:也稱君遷子。以上四樹均生南國。
[36]梢:樹枝的末端。森梢:指枝葉繁盛茂密。
[37]槎:音茶cha,斜砍樹木。枿:音聶nie,樹木砍後重生的枝條。此句是說這些新芽也會生長千年。
[38]大夫受職:受封大夫之職。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時,風雨驟至,避於松樹下,乃封其樹為「五大夫」。後便以「五大夫」為松的別名。
[39] 將軍坐焉:東漢將領馮異佐劉秀興漢有功。諸將並坐立功,他常獨坐樹下,軍中稱其為「大樹將軍」。上句說秦松,此句說漢樹。
[40]撼頓:搖倒。
[41] 東海:東部臨海的地方。白木:指白皮鬆。白木之廟:相傳為黃帝葬女處的天仙宮,在今河南密縣。其地栽種白皮鬆,故稱。
[42] 西河:西方黃河上游地區。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應劭《風俗通義》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張助在乾枯的空桑中種李,有患目疾者在樹蔭下休息,其目自愈,於是在此處設廟祭祀。
[43] 北陸:泛指北方地區。陸,高平地區。以楊葉為關:以「楊葉」為關卡之名。
[44]南陵:南方丘陵地區。一說指安徽南陵縣。梅根作冶:據說當地以梅樹根作冶煉金屬時用的燃料,日久習稱其地為「梅根冶」。
[45]小山:西漢淮南王劉安。叢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隱士》有「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
[46] 扶風:郡名。在今陝西涇陽縣。長松:高松。晉劉琨《扶風歌》:「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
[47] 豈獨:難道只有。臨:看。細柳:細柳城。漢文帝時周亞夫屯軍處。在今陝西咸陽市西南。
[48] 落:停息。桃林:桃林寨。在今河南靈寶以西、潼關以東地區。《尚書·武成》:周武王滅商後,「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此二句承前四句東有白水、西有桑樹、北有楊柳、南有梅樹而來,大意說,以樹木命名的地方,又豈止是史書上記載的細柳營、桃林塞?
[49]若乃:至於。
[50] 飄零:飄泊,流落。
[51] 拔本:與下句之「傷根」,指拔掉樹根,損傷樹根。垂淚:與下句之「瀝血」均指大樹因受到損傷而痛哭流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樹,「掘之,根傷盡出血。」
[52] 入:放入。此句說把干空心的樹木投入火中。
[53] 膏:指樹脂。此句說樹脂常從斷節處流出。
[54]橫:橫放。攲:音奇qi,傾斜。
[55]頓:倒下。
[56] 文:樹木花紋。圍:兩臂合抱的圓周長。百圍:形容樹干粗大。冰碎:像冰一樣被敲碎。
[57]理:紋理。尋:長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樹木高大。瓦裂:像瓦一樣被擊裂。
[58]癭(音嬰ying)、瘤:樹木枝幹上隆起似腫瘤的部分。
[59]藏:指在樹上的蟲子。穿:咬穿。抱:環繞。指整天環繞樹木飛行的飛鳥。穴:作動詞用,作窩。
[60]木魅:樹妖。睗(音是shi)睒(音陝shan):目光閃爍的樣子。亦作「睒睗」。
[61]山精:山妖。妖孽:危害,擾亂。
[62] 況復:何況。風雲:喻局勢。感:感奮,振奮。意謂國家再無復興之望。語出《後漢書·二十八將論》:「中興二十八將,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
[63] 羈旅:客居。
[64]采葛:完成使命。《詩經·王風·采葛》本是男女的愛情詩,漢鄭玄解作「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庾信是出使北朝時被迫留下的,他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
[65]食薇:薇是野豌豆。相傳商臣伯夷、叔齊在武王伐紂滅商後,隱居首陽山,恥食周粟,採薇而食。後知薇亦周之草木,不再採食,餓死山中。以上借古人故事說自身的思想與經歷。
[66] 沉淪:淪落。窮:阻塞不通。窮巷:為平民百姓住處。
[67] 蕪:叢生雜草。沒:埋沒,遮掩。荊扉:柴門。
[68] 搖落:喻衰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69] 彌:更加。嗟:嘆息。
[70]《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撰。
[71] 「木葉落,長年悲」句:引自《淮南子·說山訓》,原文為「桑葉落而長年悲也」。
[72] 斯:此。
[73] 乃:於是。
[74]建章:西漢宮殿名,漢武帝時修建。三月火:指東漢建武二年時被焚。語用《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75] 槎:音茶cha,木筏。晉張華《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往來不失期。」此句是說,建章宮被焚燒時,灰燼在萬里黃河中漂流,有如浮槎。
[76] 金谷:金谷園。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晉石崇所築。園中有清泉,遍植竹柏,樹木十分繁茂。
[77]河陽:在今河南孟縣西。晉潘岳任河陽令時,全縣到處都種桃樹。這二句是說,黃河裡漂流的灰燼,都是昔日的綠樹紅花。
[78] 桓大司馬:指東晉桓溫,簡文帝時任大司馬。
[79]依依:繁盛貌,又指楊柳隨風飄揚,似有眷戀之意。漢南:漢水之南。
[80]凄愴(音創 chuang):凄慘,悲傷。江潭:江水深處。此指江漢一帶。
[81] 堪:忍受。《晉書·桓溫傳》載,桓溫自江陵北伐,行經金城,見年輕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按,又見《世說新語·言語》篇。[1]
作品譯文
殷仲文氣度風流,學識淵博,名聲傳遍海內。因為世道變異,時代更替,他不得不離開京城改作東陽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憂愁不樂,望著院子里的槐樹嘆息說:「這棵樹曾婆娑多姿,現在卻沒有一點生機了!」
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樹,藏有樹精青牛的文梓,根系龐大,遍布山崖內外。桂樹為什麼而枯死?梧桐又為什麼半生半死?過去從河東、河南、河內這些地方移植,從廣大遙遠的田地遷徙。雖然花開在建始殿前,在睢陽園中結果。樹聲中含有嶰谷竹聲的情韻,聲調合於黃帝「雲門」樂曲的律呂之音。帶領幼雛的鳳凰曾來聚集,比翼雙飛的鴛鴦常來巢居。內心深處像陸機那樣,渴望在故鄉臨風的亭上一聽鶴鳴,現在卻只能飄落異地對著明月峽聽猿聲長嘯。
有的樹枝捲曲如拳,根部磊塊隆起肥大,曲里拐彎,形狀有的像熊虎回頭顧盼,有的像魚龍起伏游戲,隆起的樹節像群山相連,木紋橫看像水池裡泛起的波紋。靈巧的木匠驚奇地觀看,有名的魯班也驚訝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剛就緒,再用曲刀、圓鑿精雕細刻:削出魚、龍密鱗,鏟出龜、鼈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層層像彩紋密布的織絲,片片有如真實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樹林,卻草木紛披,籠罩在煙靄雲霞中,狼籍散亂。
至於松梓、古度、平仲、君遷這些樹木,也曾茂盛勁健,覆蓋百畝,斜砍後繼續發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時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職銜,漢代有將軍獨坐大樹之下。它們現在也無不埋沒於青苔,覆蓋上寄生菌類,無不被飛鳥剝啄蛀蟲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葉低垂,有的在風雨中搖撼顛躓。東方大海邊有白松廟,西方河源處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楊葉」命名的城關,南方有用「梅根」稱呼的冶煉場。淮南小山曾有詠桂的辭賦留於後人,晉代劉琨寫下「系馬長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見於記載的細柳營、桃林塞呢?
至於山河險阻,道路隔絕,飄零異地,離別故鄉。樹被拔出根莖淚水垂落,損傷本根就滴瀝鮮血。火燒入朽樹的空處,樹脂流淌,枝節斷裂。橫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軀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軀干中段折曲。紋理斜曲干粗百圍者也如堅冰破碎,紋理正直高達千尋的也如屋瓦破裂。背負樹癭如長著贅瘤,被蛀穿的樹心成了鳥的巢穴。樹怪木精睒眼灼灼,山鬼妖孽暗中出沒。
況且我遭遇國家衰亡,羈居異邦不歸。不能吟詠思人深切的「采葛」詩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齊的食薇不辱?沉淪在窮街陋巷之中,埋沒在荊木院門之內,既傷心樹木凋零,更嘆息人生易老。《淮南子》說:「樹葉飄落,老人生悲。」就是說這個意思呀!
於是有歌辭說:「建章宮三月大火之後,殘骸如筏在黃河上漂流萬里。那些灰燼,不是金谷園的樹木,就是河陽縣的花果。」大司馬桓溫聽後感嘆道:「過去在漢水之南種下的柳樹,曾經枝條飄拂依依相惜;今天卻看到它枝葉搖落凋零,江邊一片凄清傷神的景象。樹尚且如此,又何況人呢?」[1]
藝術特色
《枯樹賦》是庾信後期詩賦的名篇之一。庾信前期仕梁,西魏破梁時,正出使西魏,後被強留下來;歷仕西魏和北周。由於他曾親經侯景之亂和西魏破梁、國破家亡的巨變,親見黎民百姓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哀哀無告的慘象,所以他後期的作品,一變仕梁時期詩賦輕艷奇巧的風格,而多抒發亡國之痛、鄉關之思、羈旅之恨和人事維艱、人生多難的情懷,勁健蒼涼,憂深憤激。唐代詩人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又說他「暮年詩賦動江關」,正是對他後期作品所作的高度評價。作者眼界寬廣、思路開闊,把宮廷、山野、水邊、山上的樹,名貴的、普通的樹都寫到了,又把和樹有關的典故、以樹命名的地方,也都寫了出來。庾信善用形象、誇張的語言,鮮明的對比,成功地描寫出了各種樹木原有的勃勃生機與繁茂雄奇的姿態,以及樹木受到的種種摧殘和因為摧殘而搖落變衰的慘狀,使人讀後很自然地對樹木所受到的摧殘產生不平,感到惋惜。[1]
作品賞析
《枯樹賦》借東晉名士殷仲文起興,有兩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經歷與庾信有相似之處,所以雖是歷史人物,卻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場。其次,殷仲文對枯樹的慨嘆,沈痛而雋永,是早已載入《世說新語》的佳話。以此發端,既顯得自然平易,又為全篇奠定了悲涼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至如」一段,吃緊之處在於「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這一疑問。這里既有同類的反襯,更有今昔的對比,而關鍵在於後者。通過北方貞松、文梓的鬱勃生機,自然引發出對桂樹、梧桐的蕭瑟枯萎的惋惜和疑問。當桂樹、梧桐從原產地移植到帝王之鄉,皇宮苑囿時,可謂備極尊寵:「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它們發出的聲音如上古樂曲,引來鳳凰鴛鴦等象徵吉祥的禽鳥。盡管備極榮華,在它們的意識中,始終不能忘卻故鄉,風朝月夕,不免悲吟。心靈的折磨,使嘉樹失去了生機。
後皇嘉樹如此,惡木又當如何?《莊子》曾兩次以惡木為寓言,宣明其無用無為的哲學。據說那些長在路邊的樹,就是因為「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人間世》篇)惠施攻擊莊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同「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樹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逍遙游》篇)莊子的哲學這里姑且拋開不論,庾信筆下,連這樣無用的樹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難逃被鏟削劈斫的命運。它們不能為建築材料,卻被他人當作賞心悅目的玩物。為了這個目的,它們被剝去樹皮(「平鱗鏟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飛濺,宛如生命的剝落,雖然有了碎錦真花的面目,卻不復從前的生機。低賤的惡木也有生命,而人類的砍削又何異於屠殺!砍伐過後,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樹散亂,煙霞無色。
在洞悉了嘉樹與惡木都必然朽落的命運之後,庾信將眼光投向更遼遠廣闊之處,去書寫樹木的歷史與空間。
樹木蔭蔽著人類,所以人類的歷史也留下了樹的印痕。「森梢百頃,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樹為大夫,後漢馮異有「大樹將軍」之號:傳說中,有白木之廟,枯桑之社;地理圖標出了楊葉、梅根的字樣;文學領域更有淮南小山叢桂留人的深情、兩晉之交劉琨長松系馬的豪邁,又豈止是由於戰爭而著稱的細柳營、桃林塞這幾個名詞呢?但年代既遠,它們也都掩埋在歷史的角落,「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冷落凄清,生意蕭索。
但世間萬般悲苦,莫過於生離和死別;死別則死者長已矣,生離卻是漫延剝蝕,一生無法痊癒的傷口。所以「山河阻絕」一段,血淚縱橫,火殛膏流,殘毀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筆下最驚心動魄的景象。意象詭怪可怖,寫法富於象徵性,而一韻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卻又無比壓抑的感受。
「況復」一段,由象徵回到自身,代言變為自言。激烈之後漸歸於平靜,但平靜並非淡泊,而是對命運的承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忍受。「風雲不感」以下六句,對個人經歷做了簡短的概括後,以「既傷搖落,彌嗟變衰」八字總結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賦的提要。末尾的兩闋短歌,雋永深長,至情至痛,再三誦 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陸機所說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盡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陰影無時不在,而早年國破身辱,生活流離的經歷,更會加劇心靈的折磨,無材補天而只能淪為玩物的惡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寫照。所以賦中流露出悲傷到絕望的的情調,不是偶然的。我們可以說這種情調是不理智甚至偏執的,但若設身處地,就能理解,並進而同情、欣賞這種無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傳說,天鵝臨終時發出的鳴聲最美也最凄厲,《枯樹賦》就是庾信的天鵝之歌。
毛澤東吟《枯樹賦》:毛岸英的不幸犧牲,極大地震撼了毛澤東的心靈。他是一位領袖,也是一位感情極其豐富的父親。當彭德懷內疚地對他談起沒有照料好毛岸英時,他久久地沉默著,一支支抽著煙,抬頭凝望窗外那已經蕭條的柳枝,輕輕地念叨著《枯樹賦》:「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1]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學家。庾信早年曾任梁湘東國常侍等職,陪同太子蕭綱(梁簡文帝)等寫作一些綺艷的詩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亂,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御敵,戰敗。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公元554年(元帝承聖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他被留在長安,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又稱「庾開府」。
庾信被強留於長安,永別江南,內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離顛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後的思想、創作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沒有擺脫「宮體詩」的影響,迄今被傳誦的詩賦,大抵是到北方後所作,這些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詩歌代表作有《擬詠懷》27首,雖屬模擬阮籍,實則全是感嘆自己的身世。他的樂府歌行,常常使用比興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楊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後的詩歌蒼勁沉鬱,和他經歷戰亂及對北方景物有較深的感受有關,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盧記室從軍》。他的一些小詩寫得親切動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師三絕》、《重別周尚書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辭賦方面的成就並不亞於詩歌,他的抒情小賦如《枯樹賦》、《竹杖賦》、《小園賦》和《傷心賦》等,都是傳誦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賦》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駢文大家,他的文風以講究對仗和幾乎處處用典為特徵,其文章多為應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學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講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還有朱曰藩刊本,僅六卷,有詩無文。此外還有明代張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稱《庾開府集》。庾信集較早的注釋本是清代吳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後有倪璠注本十六卷。[2]
2
『柒』 文學的自覺自律
文學應該表達對真善美的追求和積極向上的意志,這原本不是什麼深奧難解的問題,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可以說莫非如此。其中道理也很簡單,文學為何而存在?人類為何而需要文學?如果文學僅僅是現實的翻版,甚至只是其陰暗面的再現,那麼我們就無法解釋,人們為什麼要把現實中遭遇的痛苦和不堪在想像中再重歷一次乃至無數次?或許可以這樣說,文學,正是以其對理想的企慕而構成了與現實之間的張力關系。「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數千年前一位無名詩人的企望穿越了歷史的風煙,凝固成一個永恆的姿態:文學總是翹首未來,它目光不會被現實所禁錮,更不會與現實的污濁達成和解。
文學的這種姿態也許從它的命名開始就被註定了。在漢語中,「文」是一個蘊含著非凡價值的概念。從中國文化元典當中的「天文」、「人文」、「文明」、「文德」、「文道」、「文章」、「文獻」等一大批語匯當中,可以看到一個古老民族掙脫原始和蒙昧的羈絆,向著崇高的精神價值和理想世界的堅定攀升,盡管這條道路充滿了艱辛和苦難。而外文中的「文學」一詞(如literature),其詞根同樣指涉著文明的核心要素——字母、文字、知識、典籍,代表了人類對於超越原始的動物狀態而進抵文明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無論「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質朴寫實,還是「鯨呿鰲擲」、「恢詭譎怪」的浪漫懸想,文學始終在頑強表達著人類對理想社會和美好生活的執著嚮往。「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優秀的文學作品又以其超越時空的潛質而使精神生命的不朽成為可能。
同時,文學也從來不是一種純粹的個人活動。盡管它確實帶有鮮明的個人特徵,多為個人所完成並具有個體的經驗、傾向乃至文體風格等個性特質,但是既有研究已經令人信服地表明,從寫作到閱讀、從文本到意義,文學活動的每一環節無不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因此是一種地道的社會活動或社會現象。而且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豐富的社會功能,從孔子的「興、觀、群、怨」、亞里斯多德的「凈化」、賀拉斯的「寓教於樂」直至當代的文學理論,都對文學的社會功能有明確而深刻的認識。既然如此,文學就理應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既包括思想的引領、價值的培育,也包括情感的范導、道德的促進。有人說,這是給文學強加了一副不應有的重擔,但這種說法至多隻是表明兩點:一是對文學的歷史認知不足,二是對文學的功能缺乏自省。
淺顯的道理也常常容易被淡忘,特別是當我們生活其中的現實逐漸變得亂花迷眼的時候。正如對個性化的提倡常常被誤解為個人主義,對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寬容也容易被誤解為價值立場的相對主義甚至虛無主義一樣,文學,在經歷了過度政治化和工具化的扭曲之後,伴隨著文學「審美自律」的自覺,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政治冷漠和道德麻痹,似乎談論文學的政治和道德的意涵和功能就是貶低了文學的價值,否定了文學作為藝術的獨立品格。但是,也正如我們可以對無知表示寬容但卻並不意味著我們贊賞無知一樣,我們可以理解對文學淪為政治附庸和道德工具的擔憂,但也絕不認為因此可以把文學與政治和道德的關系人為地剝離開來。事實上,文學中的政治傾向和道德內涵遠比想像的復雜,也比一般的估計要重要得多。你或許認為風花雪月無關乎政治,但在性別主義視角的燭照下卻可能充滿了政治色彩,此即「性政治」之說之所由來;你或許以為流連山水無與乎功利,但在生態主義眼光的審視中卻具有了道德的意味,因此而有「生態道德」的考量。看來問題的實質並不在於文學是否應該表現政治和道德,而在於表現怎樣的政治和道德以及如何去表現。但恰恰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僅缺乏應有的自覺,更缺乏必要的堅忍和執守。
今天的文學從業者已經不大習慣於談論文學的功能與責任,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也更多地帶有了娛情遣興的味道。即有直面現實的志思蓄憤之作,也很難引起必要的關注,它們看起來過於堅硬而苦澀,令習慣了時尚快餐的胃口難以下咽和吸收。然而大雅不作,正聲微茫,黃鍾毀棄,瓦釜雷鳴,喪失了對真善美的堂堂正正的謳歌、對假惡丑的直截大膽的批判,文學的靈魂即告失落,文學的元氣亦已消磨,剩下的多是老成與世故,精明與機巧,為文至此而欲其深入人心、傳諸久遠,其可得乎?
淺顯的道理雖然不需要時時提起,但並不意味著它不再正確。文學是社會的敏感神經,也是社會的良心所系,發出大雅正聲,唱響黃鍾大呂,乃是文學之為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豈不聞尼采有雲:「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如果文學不能在真偽善惡的對搏中執守光明正大之氣,喪失的將不只是文學的功能,很可能還有文學的生命。
『捌』 想起個聰明文學淵博的名字
博瀚、文淵、鴻儒、思捷、鴻生、涵智、涵今、夙儒、智睿、紫涵、紫睿、禮軒、文軒、瀚海、
『玖』 中國目前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是誰
大家覺得現在人的素質是不是在提高?
中國知識分子只會在進口硬體平台、軟體平台、科技體系、意思形態基礎上拼湊科技快餐、系統集成,已經被西方國家替換了基本技能、廢了基本功,是淪為@@@文化、商品、科技的殖民地。
消費水平提高了,貪污揮霍慾望沒有任何約束而極度膨脹,基礎工業被破壞了,集體道德淪喪了。
論文爆炸是吞噬全國資源的黑洞。知識分子奢侈的生活與揮霍國家的真金白銀,把中國的經濟資源消耗殆盡,徹底顛覆破壞了道德基礎。
諾貝爾獎對於中國是一劑絢麗包裝的毒葯、是毒品,是鴉片,是陷阱,是圈套,是敗壞學術造成教育腐敗的用巨資購買成癮的荼毒,是美國的戰略家居心險惡、用心險惡地精心設計的為淵驅魚,為叢驅
雀、釜底抽薪、掏空中國的春葯經濟,製造精神鴉片,是有毒的政治迷魂葯;是美帝對中國知識分子進行侵蝕的工具、武器、噱頭。而且西方科技體系越進步、越發達,現代儀器越昂貴、先進加工設備
系統價格愈加高昂,深空探索、基因工程、納米微觀研究、高能物理求索等等研究手段耗資宏大到要許多發達國家聯合開放都捉襟見肘的時代,用眼花繚亂、虛無縹緲的諾貝爾獎來引誘中國用舉國資源
、掏空國庫、挖盡全社會資源去破壞國家經濟基礎、毀壞國民經濟建設,概念麻醉中國人,是已經和將跨越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星球大戰」似地巨騙、誘導、咋呼、忽悠。買辦們、中國知識分子在西
方洋大人的指揮下糟蹋揮霍、盤剝自己的民眾,還幫著國家資本打劫自己人民的財富,運用過西方政治、意思形態、科學技術體系、美元霸權,攫取全世界的財富,早就已經是中國人奴才、心理畸形和
扭曲的公開表現,得到洋老闆的一片叫好,解除了中國人的精神武裝,讓不少中國人特別是官員聽了很受用,以此為官績、政績,做什麼生意最賺錢:M國。
得了諾貝爾獎又怎樣?中國的自行車材質與製作水平現在還達不到發達國家文革前的水平呢。
帝國主義利用豢養的洋奴和內鬼以及代理人引導《自然》雜志、《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來搞垮中國,體制內各路知識分削尖腦袋、趨之若鶩,敗壞了黨風政風,更敗壞了民心。
『拾』 歐美文學三個淵源
只找到兩個,不好意思近代歐美文學是一種多源文學。它主要有兩大源頭,亦可簡稱作「兩希」淵源,即希臘文學和希伯來文學。 古希臘文學內容豐富深刻,體裁多樣,表現了希臘先民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和他們的創造精神、開拓精神。無論是思想內容方面,還是藝術形式方面,希臘文學都對後世文學起著範本的作用,影響深刻久遠。 古希臘文學分早期、盛期和衰期。大致的時間劃分是公元前12世紀至前8世紀為早期,公元前8世紀至前4世紀為盛期,公元前4世紀至前2世紀中葉是晚期,即「希臘化時期」。這三個時期相當於希臘社會由氏族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奴隸主民主制時期和奴隸制衰亡時期。希臘文學最高成就是神話、史詩和戲劇,此外在抒情詩、寓言、文藝理論諸方面都有優秀作品、著作問世。 那麼是哪些因素確定了古代希臘文學的「源頭」地位呢?簡括地說有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古代希臘文學在思想內容上的深刻性。古希臘文學蘊涵著可貴的人本主義思想,重視人的現世生活和現世幸福,重視人的個性權利和人格尊嚴,肯定和歌頌人性之美,這些都和周邊地區的異文化構成鮮明對比;其次是藝術形式的豐富性和開創性。希臘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傑出的創造力開拓了幾乎所有的文學體裁,如神話、史詩、悲劇、喜劇、小說、寓言、詩歌、散文等,並且在各類體裁中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他們的創作探索,為後世積累了寶貴的遺產,提供了優秀的範例。最後,古希臘發達的文藝思想也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古希臘文藝思想在古希臘發達的哲學背景上形成的。傑出的文藝理論家如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自身同時也都是偉大的思想家,這就使古希臘文藝理論在對文學現象概括的廣度上和創作理論研究的深度上和體系化的邏輯力量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從而對後世歐美文學的發展起著理論指導的作用。他們所闡發的悲劇理論、創作方法理論和美學觀念都成為後世相應學科發展的基石。 由於上述的影響和作用,後世歐美文學奉古代希臘文學為典範,汲取它的人本思想,重視它的題材和創作原則,長久地、大量地引用希臘文學素材和人物原型進行再創作。因此,希臘文學跨越了時代、地域,滲透到全部歐洲文學之中,成為歐美文學一大源頭。 兩希淵源中的第二個「希」指希伯來文學。早期基督教由猶太教脫胎而來。猶太教的經典,即希伯來民族的文化經典,被基督教所接受,編為《舊約全書》,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學最高成就的是《新約全書》,記述了耶穌的生平和傳說,以及基督教早期的傳教情況,匯編了宗教文件。新、舊約全書合稱《聖經》,它在哲學思想、社會思想和倫理觀念各方面對後世歐美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從文學角度看,《聖經》中有詩歌、戲劇、小說等體裁的作品,對後世歐美文學有重大影響。可見,以《聖經》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文學(其中融會了希伯來文化成就)是歐洲文學的另一源頭。 古羅馬文學和早期基督教文學都在希臘文學衰落時期走向繁榮,都接受了希臘文學的影響,從而成為橋梁和「中介」。 古羅馬文學是在古希臘文學影響下產生並發展的,它繼承並發展了希臘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又具備了自己的歷史、地域和氏族特徵。由於羅馬帝國的大規模征服和擴張,羅馬得以使希臘文學向整個地中海地區傳揚。以羅馬文學為中介,古希臘文學傳統在近代歐洲文學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早期基督教文學產生於公元1世紀中葉到2世紀末。是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碰撞的結果。它既受到希臘文學的影響,又是歐美文學的一個源頭,這樣,就在古希臘文學和近代歐美文學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參考資料: http://wxy.suda.e.cn/jpkc/wg-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