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甘心報告文學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甘心報告文學

發布時間: 2021-03-22 08:44:32

『壹』 《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朝花夕拾》或者《水滸傳》中的一個詳細故事情節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他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亮。腮上沒有多餘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粗;臉上永遠紅撲撲的,特別亮的是顴骨與右耳之間一塊不小的疤——小時候在樹下睡覺,被驢啃了一口。他帶著農村的質朴和固執。他認准了拉車一行,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一心想要一輛屬於自己的新車, 憑著勤勞和堅韌,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可是當時中國軍閥統治黑暗,祥子拉車不到半年,就被逃兵虜走了,當然車子也就不翼而飛了,回來時,祥子只牽回3匹駱駝,自認為是好運又至。祥子沒有灰心,他從頭開始,更加賣力的拉車子,爭取再買一輛新車,祥子的所有的錢又被偵探敲詐洗劫一空,買車也就成了泡影,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作孽的祥子,於是他又拉上了車。生活總是那樣的折磨人,祥子拉車沒多久,不幸的事又發生了,老婆虎妞死於難產用虎妞的積蓄買的一輛車,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祥子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此走上了不歸路。他不再象以前那樣喜歡拉車,他討厭拉車,討厭勞力。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他開始了玩弄生活了,吃喝嫖賭,販賣人口,徹底變為城市的垃圾,行屍走肉之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生活的教科書
執著於信念而堅韌不拔的崇高人格的展現
就它對讀者影響的力量和深度來說,在世界文學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20世紀30年代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激勵了無數人的傑作,自問世以來60多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該書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十月革命前後烏克蘭地區的廣闊生活畫卷外,還塑造了保爾·柯察金執著於信念而堅韌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時空,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震動著數代人的心弦。

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從藝術形式來看,這部小說都可以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是人們愛不釋手的讀物,僅在前蘇聯,這部作品就以61種文字印刷了600多次,發行量達3000多萬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給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保爾身上所體現出的對人生的追求、執著的拼搏奉獻精神以及對人生的堅定信念,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對烏克蘭千百萬工廠和集體農庄的青年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烏克蘭在與中央會議派、彼得留拉匪徒、德國和波蘭的佔領軍的戰斗中,在極度復雜和緊張的戰斗環境之中,曾鍛煉出幾千幾百個出眾的柯察金型的英雄。
--彼得洛夫斯基

俗話說,貓有九條命。文學作品也應該有幾種魂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至少有三種:第一種,革命者的革命信念和革命行動。第二種,情愛,這是永恆的,不會消失的。保爾對冬妮亞、對麗達的愛,對愛的理念,小說里都有動人的表述。這使作品魅力永存。第三種,與苦難和厄運抗爭,戰勝生命。這點更沒有過時。
--著名作家 梁曉聲

如果按我的閱讀順序來談我的喜愛,在我青年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前蘇聯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且不說它的主人翁保爾·柯察金的形象如何鮮明、生動、豐滿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僅是他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就影響了多少人的生活。
--著名作家 黎汝青

被俄羅斯--蘇聯文學乳汁喂大的我們這一代讀者頭腦中,不可磨滅地印著保爾·柯察金的形象。他那段關於"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的名言,當年幾乎無人不會背誦……
--青年作家 哈米

相會在有水的地方

近幾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下簡稱《鋼鐵》)連年暢銷,穩踞不同排行榜,在老師和家長推薦給孩子們的書目里,在年輕人私下的談論中,在出版社紅紅火火、穩中有升的印數上,《鋼鐵》的主流讀物地位始終穩穩當當、不可動搖。是什麼引發了不同時代同種規模的群眾性閱讀?現代圖書市場品種繁多,讀者可選擇的餘地相當之大,又是什麼導致了一本上一代人讀過的舊書的再度風光,難道是"懷舊"使然?如果是,為什麼出版社借勢新出的同類舊書就沒有這么火爆,甚至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問題還是要回到這部書本身。我做過調查,《鋼鐵》的學生讀者在回答有關"閱讀動因"的詢問時,常常選擇"老師或家長推薦"這一條,但是老師和家長--或是籠統稱為"別人"--推薦的圖書肯定不止這一本,為什麼被動接受閱讀信息的人能夠如此順利而快捷地轉變成主動閱讀者呢?原因在於這本書確實有它獨特而吸引人的地方。有趣的是,當問及"別人為什麼推薦"時,答案一般是談些比較宏大的理由:希望學會堅韌、頑強,能吃苦耐勞,等等,相當多的人們還提及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書中為主人公留下的那段閃光名言。可一旦問及"為什麼喜歡"時,答案發生了十分感性而微妙的變化:它的藝術性、可讀性,如此等等。最重要的地方,依年齡不同或直接或間接都提到了,那就是保爾和冬妮亞之間發生的故事,從相愛到割捨,都浪漫出一種力度:好起來,在小河邊曬太陽同坐一輩子還嫌不夠,壞起來扭頭就走,多一眼都不看。是什麼讓他們愛得如此清澈,沒有一點污染?

說句實話,這部書在中國之所以一向能得到廣大年輕讀者的青睞,確實是由於充盈在前半部里的關於成長的苦難和青澀又真實的愛情。在文學中沒有愛情的時代,"冬妮亞"這三個字以它所特有的充滿異國情調而又神秘溫婉的意象搭配,溫暖過多少渴望愛情的心靈,可以說,那時的"冬妮亞"就是"愛情"的代名詞,"愛情"在讀者心中隨著少女冬妮亞的出現而滋長並輝煌一時,像冬日裡一顆火燙而又幽閉倨傲的孤星;又隨著成年以後與保爾恩斷情絕的冬妮亞,以別樣的批評宣傳模式在當年的讀者心中泛起一樣無望的漣漪--正是那樣的時代暗合了美學意義上悲越凄絕的愛情,給了那一特定時代的年輕人一種"欲愛不能"的精神洗禮,從而深味了愛的崇高與難覓。

盡管這樣的結局是凝重的,但第一代閱讀《鋼鐵》的青年讀者還是無比幸運地找到了可以現學現用的浪漫藍本。他們當然無法忘卻這樣一本為其人生發展帶來重大啟迪的好書……
新的旅行開始了,叛逆的一方是新的孩子。你不曾看到他們臉上迸出的欣喜嗎?那是一種從被允許閱讀的文本中有了意外發現的會心的愉悅,因為他們年輕,還有足夠的熱情自己慶賀自己。當然你也許會世故地笑笑說:"總有那麼一天……"
是啊,地老天荒,只有主流和叛逆,一直那麼相安無事地旅行下去。

《朝花夕拾》簡介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 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 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 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 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 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 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 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 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註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 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 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 差,還是割愛為好。"
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 本。

《駱駝祥子》簡介
孫楠楠 Nannan Sun
作者簡介:
老捨生於1899年,逝於1966年,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同時進行文學創作。有長篇諷刺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1930年回國後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創作有: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另出版有:《老舍幽默詩文集》及論文集《老牛破車》。
1937年,其代表作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問世。抗日戰爭爆發後,開始寫作劇本,主要作品有:《國家至上》(與宋之合作)、《面子問題》、《桃李春風》(與趙清閣合作)、《張自忠》、《大地龍蛇》、《誰先到重慶》及《歸去來兮》等。另創作有長篇小說《火葬》,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東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藝集《三四一》。
1944年開始創作以淪陷了的北平為題材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
1946年3月5日,老舍與曹禺一同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進行講學和訪問。
1946年年底,曹禺按原計劃回國,老舍留美繼續完成《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飢荒》和《鼓書藝人》的創作,並且組織了《四世同堂》、《離婚》、《牛天賜傳》的翻譯
1949年6月,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召開在即,應周恩來之召,始於12月回到北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創作了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女店員》、《紅大院》、《全家福》、《神拳》等。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紅衛兵押到北京文廟進行「斗爭」並且被毒打。8月24日夜,老舍的屍體在北京西城太平湖被發現,死因不詳。

 時 間:含糊不清(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
 時間跨度:交待不清,至少十年以上。
 地 點:北平(1949年後又改稱北京)
 主要人物:
祥子:十八歲,身材高大,年輕力壯的洋車夫。為全書靈魂人物。
虎妞:車廠老闆劉四爺的女兒,三十七八歲,相貌醜陋,心術不正。用計成為祥子之妻。
小福子:二十歲左右,頗具姿色。父酗酒,逼其為妓撫養兩位幼弟。與祥子情投意合。
 次要人物:
劉四爺:六十九歲。人和車行的老闆,為人苛刻。祥子的僱主。
曹先生:大學教師,祥子的僱主,社會主義者,是祥子眼中的「聖人」。
阮明:曹先生的學生,社會主義激進青年,後變節當了政府的大官。
主要內容: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一個北平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故事以祥子的遭遇帶來的心理上、生活上的變化為主線。

1. 一流車夫:
祥子十八歲來到北平,幹上了拉洋車的行當。因為祥子身材高大,勤快,自我要求高並且潔身自好,所以成了當時一流的車夫。他立志要買一輛自己的車,從此當上自由的勞動者。
2. 祥子買車:
祥子由於急於買車,便經常和同行搶生意,招來其他車夫的不滿。經過三年努力,祥子終於買上了自己的新車。
3. 丟車與駱駝:
半年過去了,軍閥亂兵搶走了祥子的車並讓他做苦力。不過,後來祥子終於逃了出來,並且得到了三匹駱駝,祥子用它們換了三十五塊錢回到了北平。由於祥子在夢話中些許透露了自己的經歷,從此人們開始叫他「駱駝祥子」。
4. 祥子與虎妞:
祥子回到了人和車行,劉四爺和虎妞都十分喜歡祥子。有一天,因為祥子被包月的僱主壓迫,在心中充滿怨氣的情況下誤中了虎妞的圈套,與她發生了關系。後為躲避虎妞去了曹先生家做包月車夫。
5. 祥子結婚:
曹先生因為被自己的學生阮明陷害,被迫離開北平。也是因為這件事,祥子被偵探勒索,積蓄一空,又回到了人和車行。在劉四爺的壽禮上,虎妞因為祥子與劉四爺鬧翻,後自作主張與祥子成親。
6. 虎妞去世:
虎妞為祥子買了一輛二手車,可是祥子想做一流車夫的信心已被不愉快的婚姻生活所磨滅;且因婚後虎妞在房事上需索過度,致使祥子體力大不如前,而變為二流車夫。又一年過去了,虎妞因為難產與未出世的孩子一起過世了。祥子為了幫虎妞辦喪事,無奈又賣了洋車。鄰女小福子事後向祥子示好,可是祥子因為負擔不起她一家,又回到了車行拉車。
7. 偶遇劉四爺:
自從虎妞去世後,祥子對擁有一輛自己的車已經失去信心。他在夏先生家做包月車夫的時候,與夏姨太太發生了關系,並得了性病。從此祥子變了,染上了搶生意、抽煙、喝酒和賭博的毛病,幹活也不像以前一樣拚命了。雖然希望還時不時地在祥子的腦里迸出些小火花,他卻再沒勇氣站起來了。某天祥子拉車時偶遇劉四爺,在怒斥劉四爺後卻突然決定振作起來。祥子找到了曹先生,打算聽從其建議重新過上有希望的日子。但是在祥子得知小福子被賣到白房子做低等妓女,因不堪折磨而上吊自殺的消息後,心裡對未來所抱的一點希望也破滅了。
8. 徹底墮落:
祥子又過起了得過且過的日子,到處借錢、騙錢。由於身體懶了,也就不再拉車,只好從事些零活兒。後來祥子為了六十塊錢出賣了阮明的命。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最後人們乾脆只稱呼他為駱駝,從前的祥子已經消失了。

駱駝祥子》賞析
1)《駱駝祥子》這部作品中,作者真實地描寫了城市下層人民的苦難和掙扎,提出了更為尖銳迫切的社會問題。小說通過祥子思想性格變化過程的真實描寫,揭示了祥子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首先,祥子的悲劇是對舊社會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訴。小說從多方面提示了造成祥子悲劇的社會根源。在農村,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使祥子一家傾家盪產。被迫來到城裡後,仍逃脫不了受壓迫受剝削的命運。這一切現象的產生決非偶然,它們都是黑暗的舊社會制度的產物,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尚未覺悟的個體勞動者——祥子,只能「痛苦的活著,委屈的死去。」任憑他如何拚命掙扎,都擺脫不了苦難命運。舊制度、舊社會不但吞食了祥子的車子和積蓄,還吞噬了勞動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奮發向上的意志。
其次,個人奮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劇的內在思想根源,祥子的悲劇正是對個人奮斗道路的徹底否定。作為一個尚未覺醒個體勞動者,祥子有著改變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但他卻沒有看清當時的社會本質,更不懂得走什麼樣的道路才能從根本上獲得翻身解放。他認為「有他的身體與力氣做基礎,只要自己省吃儉用,……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兒就沒有個不成」這種思想認識在當時的個體勞動者中間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在那萬惡的舊社會里,個人奮斗卻根本不是勞動人民擺脫窮困的求生之路。所以,祥子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尖銳矛盾。從作品的具體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祥子的拚命奮斗中,他所抵禦的決不是孤立某個人,而是整個社會——一張無邊黑暗的羅網。

另外,《駱駝祥子》的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結構嚴整,主線分明,情節的開展前呼後應。

2. 善於運用多種表達手法,細膩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動。

3. 語言朴實自然,生動明快,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生活氣息。 (轉載自《30篇文學名著導讀》)
(2)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
作品以舊中國北平為背景,描寫了人力車夫祥子由人墮落為「獸」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掙扎在社會最低層勞動者苦難命運的關懷和同情,歌頌了祥子勤勞、朴實、善良、向上的優良品質,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劇命運的原因。
作品圍繞著祥子買車所經歷的三起三落為情節發展的中心線索,將筆觸伸向廣闊的城市貧民生活領域,通過祥子與兵匪、與偵探、與車廠主、與虎妞、與同行等各個方面關系,描繪了一幅動盪不安、恐怖黑暗的社會生活圖景,從社會、心理、文化等層面展示了祥子從充滿希望,到掙扎苦鬥,直至精神崩潰,走向墮落的悲劇一生。祥子原是一個年輕健壯的農民,忠厚善良,勤勞朴實,沉默寡言,堅忍要強,但經過三起三落挫折打擊,他的理想終於破滅,性格扭曲,墮落成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祥子的悲劇反映了城市畸形文明病及愚昧文化給人性帶來肉體、精神上雙重傷害,凝聚了作者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系的藝術思考和批判性的審視。
作品以嚴肅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朴實明朗的語言,代替了過去失之油滑的詼諧。作品採用大量的敘事、抒情夾議論的心理描寫,替祥子訴說著血淚凝成的痛苦心聲,既刻劃了人物性格,又表達了作者摯熱的感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濃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從語言、環境到風俗人情,顯示了作者日漸成熟而富有魅力的藝術風格。

祥子的淪陷與當時社會的黑暗沉淪是分不開的,正像魯迅所說「四周黑洞洞的,哪能不碰壁呢」。轉眼看七十年後的今天,社會充滿了理想的曙光,但志存高遠的莘莘學子卻有一部分未能踏進大學校門,他們同樣充滿希望,但多少領到了高校錄取通知書的學子未能圓自己的大學夢?是現實,現實和他們開了個玩笑,因為家境的貧寒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引發了這樣或那樣的悲劇,我不得不悲觀地說,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在社會上立足,除了擁有必備的品質和知識,更重要的是金錢,是勢力。無論什麼年代,社會依然如此現實,在現實的社會中像祥子那樣有理想卻沒有背景的人,多半都會被爭名奪利的社會無情地淘汰。

『貳』 偉人或名人的成長的故事 300字左右

1、牛頓

1642年的聖誕節,在英國.林肯郡.沃斯索普村一個農民家庭中,一個天才人物 –艾薩克.牛頓 (Isaac Newton) 出生。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兩年後,他母親改嫁,牛頓便由他的外祖母撫養。到了十二歲,牛頓在舅父的資助下進入皇家中學。可是這時的牛頓並不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在學校里的功課都做得很差,而且身體也不好,性格沉默和愛發白日夢,幾乎沒有出眾之處。

他的超人才智竟然是被一個野蠻的同學無理地在他身上踢了一腳而喚醒的!他跟那個同學打架而且打贏了,可是那個霸道的同學在功課下卻遠比牛頓好。於是牛頓便決心發奮,誓要在功課上超越他,結果他不單在皇家中學中名列前茅,十八歲時更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2、胡適

胡傳篤信宋代儒學,尤其信奉程朱理學,是清代正統派文人,曾先後在東北、廣東、江蘇等地充任高級官員的幕僚或小官僚,最後做了台東直隸州的知州,屬於三品官。

胡適的母親叫馮順娣,是個穩重賢惠的農村姑娘,因家境貧困,在胡傳前兩任妻子相繼過世後,馮順娣做了胡傳的第三任太太,婚後第三年冬天生下了胡適。

胡適上學的時候已經認得近千字,不用念《三字經》《千字文》一類讀物了,他最先讀的是父親自編手寫的《學為人師》和《源學》,這些都是四言韻文,胡適念得很熟,卻不懂書中的意思,可是父親的治學態度卻令他終身受用。

小孩子天性好玩,但胡適不同,他小時候在台灣大病了半年,身體很瘦弱,舉止文縐縐的,他有時也喜歡玩一些游戲,但大多數的時間是文靜的。

胡適少年時代最大的樂趣就是看書,胡適九歲的時候在四叔家玩,偶然走進一間卧室,看見桌子下有一本破書,兩頭都被老鼠咬壞了,書皮也被扯破了。這是一本《水滸傳》,他便站著一口氣把這本殘書看完了。

3、王羲之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

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4、李時珍

有一次,小時珍和幾個小夥伴上山去玩時,有一個小朋友不小心被蘄蛇咬了,小朋友們都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可小時珍卻十分鎮靜,他說:「別著急,我知道半邊蓮、鬼針草和天南星草都能治蛇傷,這些草很好找。」

於是他去找了這些草葯,揉了之後塗抹在小朋友的傷口上,然後把小朋友抬回了家。第二天,被咬的小朋友被父親帶著到李時珍的家裡道謝。不久,左右村子的人都知道了這個會治病的「小神童」李時珍。

5、聶耳

六歲的時候,聶耳進入昆明縣立師范附屬小學,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很受老師們的喜愛。

聶耳要上三年級的時候,由於沒錢交學費和書費,於是他的母親悄悄把聶耳爸爸在世時最喜歡的八音鍾賣了,湊夠了學費,可是書費依舊還沒湊齊。

開學那天,小聶耳拉住媽媽的衣角說:「媽媽,我有書了。」他從書包里拿出兩個整整齊齊的本子,媽媽翻開本子就驚呆了,原來是小聶耳用香煙盒紙工工整整地抄了兩本書,一本是國語,一本是算數。貧寒的生活絲毫沒有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

聶耳有一位鄰居,是一位木匠,閑暇的時候,他喜歡坐在門口吹短笛,這讓年輕的聶耳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鄰居的家裡,跟他學習吹笛子。

在聶耳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哥哥也一起跟著學吹笛子,後來,他們用壓歲錢買了一隻竹笛和一把二胡,從此他們的家裡就樂聲不斷,常引得路人停下腳步聆聽。

後來,聶耳又開始學習二胡、三弦、月琴的吹奏。由於家庭貧困,聶耳在五年級的時候不得不轉入私立求實小學,該學校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在這所學校里,聶耳熱情地投入課餘音樂活動,曾被選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指揮。

『叄』 甘心老是鄉矣的意思

這個出自趙明誠和李清照主編的《金石錄》。李清照寫的後記里的第三段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輙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是李清照回憶和夫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而發出的感言「甘心老是鄉矣!」

『肆』 《童年》是高爾基的作品,還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

1、高爾基和托爾斯泰都有作品《童年》。
2、高爾基: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3、托爾斯泰:

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處女作《童年》(1852)通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並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後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

『伍』 如何寫散文,隨筆

每個喜愛文字的人,也許都有這樣的一段心路歷程。
最開始接觸文字,總有說不出的傲氣。因著文字是與靈魂近距離接觸的,所以內心潛伏的清高表露無遺。我們不能否認,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居住著一個不可一世的公主或王子,國王或王後。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不稀罕去看別人的文字,不稀罕去模仿,那是入學之初的童稚會做的事。我們不稀罕格式不喜歡套路,我們不喜歡被束縛。我們不屑於用最愛的文字來換取功名利祿。我們靜靜的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寫著屬於自己的心情或故事,不拘一格,獨樹一幟。
慢慢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留意起別人的文字,開始感覺到自己的不足。於是開始不甘心,開始努力錘煉自己的文字,開始試圖把自己的鉛字搬上檯面。許是像我們的年輪,開始慢慢的被現實腐蝕,想起來總有些悲涼的味道。但是認真的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驚喜的發現,因為喜歡,所以追求卓越。
因著這種追求卓越的心態,我們開始收起吊兒郎當的態度,開始去探索通往成功的道路。
零零落落的看了許多大家之作,教我們如何寫好文章。但是往往很難領會或記不住要領,拿起筆來,總還是懵懵懂懂。於是決定自己整理出一篇,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總是有道理的。
【一】關於散文的常識
關於散文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除了詩歌,小說和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它以議論抒情為主,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回憶錄,傳記等文體。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是一種以議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在審核稿件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許多作者對於散文的含義是很模糊的。寫文投稿的態度很隨意,標點符號個性到爆,文字含情但更像日記。每個人的文學修養和文筆功底是因人而異的,拋開這個不說,網路文學給了我們如此廣闊的平台,我們更應該認真,對自己負責,對文字負責。而前提則是,最起碼的文學概念是要弄清楚的。
散文主要分為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三種。記敘性散文主要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敘事要較完整,寫人物要形象鮮明,寫景物要傾注作者的情感,這是最起碼的;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發作者的主管情感。它要求想像力要比別類散文更豐富,語言要更具有詩意。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文章最常用的手法,也可以直抒胸臆,但並不適合通篇使用;議論性散文,顧名思義,是以議論為主的,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它要求既要有生動的形象,又要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動人。
散文的特徵也很有必要掌握。散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較強的紀實性。關於散文的紀實性,有很多的爭議,而我個人比較贊同「大實小虛」這一說法,即在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的前提下,某些細節的虛擬,在創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有時候也是很必要的;第二,取材的廣泛性。郁達夫說:散文清淡易為,並且包括很廣,人間天上,草木蟲魚,無不可談。因此,個人視野的開闊程度,文字的應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篇文章的好壞;第三,形式的靈活性。它主要表現在散文的結構形式,表達方式和語言語辭的靈活性上;第四,散文的詩意濃郁。這與散文長於抒情的文體是分不開的,它將情與理交融起來,既表現人們的情感,也表現人們的思想。第五,語言優美。散文很講究文采,常用多種手法來渲染。情感靈活疏放,很注重節奏;最後,散文是精悍短小的。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這大概就是散文的深邃之處。

要寫好散文,關於散文最基本的知識是很有必要了解的。如果只是敷衍隨意,很容易做出貽笑大方的糗事來的。
【二】寫好一篇散文應注意的。
寫好一篇散文要注意的事項很多,這是我在作家網上看了一個叫趙春華的作者寫的一篇文章後的感覺。
很多人把一般性的文章或學生的作文看成散文。一般性的文章還談不上文學意義上的散文,所以真正寫好散文是很難的。曾經有一段時間,對於許多作家有很多的質疑,覺得他們的文章並沒有很特別的地方,為什麼還能有那麼多的人去欣賞,很不屑一顧,覺得不過是名人效應的緣故。但是認真想想,卻是自己浮躁了,一篇文章的好壞判定也是要從很多角度去欣賞發掘的,它的文學意義和價值等很多方面。欣賞難,創作更難,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會做出優秀的文章。
其次,散文的篇幅不宜過長,一般都以兩千字以下為宜。這個就需要看作者對語言的錘煉功夫。因此寫散文很需要在語言上下功夫,這是需要長期積累的。沒有文字功底寫出的散文終究是上不了檯面的。寫散文不要追求語言的華麗花哨,這樣往往弄巧成拙。它追求的是語言的朴實、生動、實在,用朴、生動、實在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思想內涵,這樣往往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既然需要長期的積累,就不能有急於求成的心態,這樣往往是寫不好散文的。
再次,寫好散文應該放開自己的視野。在網路文學蔓延的時代,給了更多人的寫作空間。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的視野是不是狹隘了?是不是只徘徊在自己的傷感,情感里?很多個人傷感的東西往往很難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取向,容易產生消極的影響,很難產生有質量的作品,更不要說經典的作品了。個人的情感不是不應該表達,但這類東西只適合給自己看,或者壓在箱子底。
最後,「真正寫好散文除了豐富的生活積累,更重要的就是對生活要有深刻的感受,對人生有深刻的感悟,這樣你的心靈世界才豐富多彩,肚子里東西才會多;肚子里有東西散文的語言就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來,就像清清的泉水一樣奔涌而出,不要刻意雕琢,語言就能夠出彩。一個散文作者情感和心靈世界很重要,心靈不但要豐富,而且要純潔,純潔如水,感情純真,寫出的東西也干凈,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段話是摘抄了趙春華先生的話,讓我很有種受益匪淺的感覺。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同感,但是在我看來,一個作者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是創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一篇好的散文還要注意,題目的形象要簡潔,題目不要過長。在審稿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作者的投稿,題目有時候長達十幾個字,讓人有種匪夷所思的感覺。
趙春華先生說,寫好一篇散文難,不但需要寫作的經驗,需要長期的生活積累和感受,需要長期刻苦的寫作實踐。這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到的,必須把文學創作作為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把散文寫作看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種事業。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任何的挫折和艱難,也不會使你放棄文學的熱愛和追求。這一點我很認同。僅僅有熱情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去堅持去追求,堅持寫作。就像我們的人生,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有最好的回報。我們一直堅信,有付出才會有回報。
最後很想說,不論是散文,還是小說,詩歌等其他文體,都需要我們用心的付出,用心的探索,才能達到卓越,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也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不要陷入一種怪圈。文學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么多,我們永遠不要陷入套路,不要把自己局限於文字的囹圄。敢於創新,敢於追求卓越,相信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熱愛,所以卓越。
祝願所有愛好散文隨筆的朋友創造出用心寫的佳作!

『陸』 楊沫散文有什麼

這個楊沫的沒有看過,推薦你一些我比較喜歡的:簡楨一個台灣女作家《煙波藍》《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女兒紅》這些都不錯的。以下是簡楨煙波藍中一篇題目為《四月裂錦》的一部份你可以試讀下:
三月的天書都印錯,竟無人知曉。
近郊山頭染了雪跡,山腰的杜鵑與瘦櫻仍然一派天真地等春。三月本來無庸置疑,只有我關心瑞雪與花季的爭辯,就像關心生活的水潦能否允許生命的焚燒。但,人活得疲了,轉燭於錙銖、或酒色、或一條百年老河養不養得起一隻螃蟹?於是,我也放膽地讓自己疲著,圓滑地在言語廝殺的會議之後,用寒鴉的音色贊美:「這世界多麼有希望啊!」然後,走。
直到一本陌生的詩集飄至眼前,印了一年仍然初版的冷詩,(我們是詩的後裔!)詩的序寫於兩年以前,若洄溯行文走句,該有四年,若還原詩意至初孕的人生,或則六年、八年。於是,我做了生平第一件快事,將三家書店擺飾的集子買盡——原諒我鹵莽啊!陌生的詩人,所有不被珍愛的人生都應該高傲地絕版!
然而,當我把所有的集子同時翻到最後一頁題曰最後一首情詩時,午後的雨絲正巧從簾縫躡足而來。三月的駝雲傾倒的是二月的水谷,正如薄薄的詩舟盛載著積年的亂麻。於是,我輕輕地笑起來,文學,真是永不疲倦的流刑地啊!那些黥面的人,不必起解便自行前來招供、畫押,因為,唯有此地允許罪愆者徐徐地申訴而後自行判刑,唯有此地,寧願放縱不願錯殺。
原諒我把冷寂的清官朝服剪成合身的尋日布衣,把你的一品絲綉裁成放心事的暗袋,你嫻熟的三行連韻與商簌體,到我手上變為縫縫補補的百衲圖。安靜些,三月的鬼雨,我要翻箱倒篋,再裂一條無汗則拭淚的巾帕。
我不斷漂泊,
因為我害怕一顆被囚禁的心
終於,我來到這一帶長年積雨的森林
你把七年來我寫給你的信還我,再也沒有比這更輕易的事了。
約在醫院門口見面,並且好好地晚餐。你的衣角仍飄盪著辛澀的葯味,這應是最無菌的一次約會。可惜的,慘淡夜色讓你看起來蒼白,彷彿生與死的演繹仍鞭笞著你瘦而長的身軀。最高的紀錄是,一個星期見十三名兒童死去,你常說你已學會在面對病人死亡之時,讓腦子一片空白,繼續做一個飽餐、更浴、睡眠的無所謂的人。在早期,你所寫的那首《白鷺鷥》詩里,曾雄壯地要求天地給你這一襲白衣;白衣紅里,你在數年之後《關渡手稿》這樣寫:
恐怕
我是你的屍體衣裳
非婚禮華服
並且悄悄地後記著:「每次當病人危急時,我們明知無用,仍勉強做些急救的工作。其目的並非要救病人,而是來安慰家屬。」
你早已不寫詩了,斷腕只是為了編織更多美麗的謊言喂哺垂死病人絕望的眼神。也好讓自己無時無刻沉浸於謊言的絢麗之中,悄然忘記四面楚歌的現實。你更瘦些,更高些,給我的信愈來愈短,我何嘗看不出在急診室、癌症病房的行程背後,你顫抖而不肯落墨討論的,關於生命這一條理則。
終於,我們也來到了這一刻,相見不是為了圓謊為了還清面目,七年了,我們各自以不同的手法編織自己的謊,的確也毫發未損地避過現實的險灘。唯獨此刻,你願意在我面前誠實,正如我唯一不願對你假面。那麼,我們何其不幸,不能被無所謂的美夢收留,又何等幸運,歷劫之後,單刀赴會。
穿過新公園,魅魅魑魑都在黑森林裡游盪,一定有人殷勤尋找「仲夏夜之夢」,有人臨池摹仿無弦釣。我們安靜地各走自的,好像相約要去探兩個摯友的病,一個是七年前的你,一個是七年前的我,好像他們正在加護病房苟延殘喘,死而不肯眼目,等親人去認屍。
「為什麼走那麼快?」你喊著。
「冷啊!而且快下雨了。」
燈光飄浮著,鋼琴曲聽來像粗心的人踢倒一桶玻璃珠。餐前酒被潔凈的白手侍者端來,耶穌的最後晚餐是從哪兒開始吃的?
「拿來吧,你要送我的東西。」
你靦腆著,以遲疑的手勢將一包厚重的東西交給我。
「可以現在拆嗎?」我狡詐地問。
「不行,你回去再看,現在不行。」
「是什麼?書嗎?是聖經?……還是……真重哩!」我掂了又掂,七年的重量。
「你……回去看,唯一、唯一的要求。」
於是,我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繼續與你晚餐,我痛恨自己的靈敏,正如厭煩自己總能在針氈之上微笑應對。而我又不忍心拂袖,多麼珍貴這一席晚宴。再給你留最後一次餘地,你放心,凄風苦雨讓我擋著,你慢慢說。
「後來,我遇到第二個女孩子,她懂得我寫的、想的,從來沒有人像她那樣……」你說。
「我察覺在不知道的地方,有一種東西,好像遙遠不可及,又像近在身邊;似在身外,又似在身內,一直在吸引我。我無法形容那是什麼——或許是使得風景美麗的不可知之力量;或許是從小至今,推動我不斷向前追求的不能拒絕之力量;或許是每時刻我心中最深處的一種呼喚、一種喜悅、一種夢;或許是考婁芮基(Coleridge)在他的《文學傳記》所述的『自然之本質』,這本質,事先便肯定了較高意義的自然與人的靈魂之間,存在著一種『關聯』……想著,想著,《關渡手稿》就在這種心境寫下來。……」年輕的習醫者在信上寫著。
「她懂你像你懂自己一樣深刻嗎?」我問。
「我試著讓她知道,我為什麼而活。」你說。
「來此兩個多星期,天天看病人,跟在醫院無兩樣。空間多,看海與觀星成了忘我的消遣。我很高興能走入『時間』裡面去體會時間的分秒之悸動,聖經寫說,人生若經過煉金之人的火及漂布之人的鹼,必能嘗到豐溢的酒杯,於是我更能體會瀕死病人的呻吟,可以真實地走過病眼深水的波浪洪濤。
在『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之際,雖然長夜仍然漫漫,我仍舊守候在病人的身旁,守候著風雨之中的花蕾,守候著天發亮的晨星……這是我衷心想告訴你的……」在東引海邊的軍營里,有一封信這么寫。
「為了她我拒絕所有的交往,我告訴另一個女孩子,我在等人;她哭了,也嫁人了。」你頹唐起來。
「啊!」我說:「這個女孩子真是銅牆鐵壁啊!是你不能接受她是個非基督徒,還是她不能接受你的主?」
「我曾由只要去愛不是去同情的初學者,變成現在差不多以make money為主的醫匠。我甚至陷在希望借研究與學術發表演講來滿足內心好大喜功之慾望里而不可自拔,我甚至怕自己突因某種原因而死亡(很多醫師因工作太累,開車打瞌睡而撞死)。目前,我正在鑽研一種『內生性類似毛地黃之因子』,我渴求能在兩年內把它分析出來公諸於世,以滿足一己暫時的快感……我不知道我是誰?
「我渴望婚姻,但也害怕婚姻帶來的角色改變,我是痛苦的空城。直到,我碰到了一位『女作家』,我非常喜歡和她做朋友,但我的直覺和教會及所有的人認為我不能和一個非基督徒結婚。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她的好朋友,但我不知道能否做她的好丈夫?我不能接受夫妻因信仰所發生的任何沖突,我又很希望這位女作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我當然希望結婚的對象也是基督徒……我可能選擇獨身,我是矛盾的人。」第四十二封信寫著。
「的確,」我啜飲著燙舌的咖啡:「天上的父必然要選擇他地上的媳,如同平凡的婦人也想選擇她天上的父。」
「我不懂她心中真正的想法,她真是銅牆鐵壁!」你說。
「她或許了解你的堅持,你卻不一定進得去她固執的內野。你們都航行於真理的海,沿著不同的鯨路。你只希望她到你的船上,你知道她的舟是怎麼空手造成的?她愛她的扁舟甚於愛你,猶如你愛你的船甚於愛她。如果你為她而舍船,在她的眼中你不再尊貴,如果她為你而棄舟,她將以一生的悔恨磨折自己。的確,隱隱有一種存在遠遠超過愛情所能掩蓋的現實,如果不是基於對永恆生命衷心尋覓而結縭的愛,它不比一介微塵驕傲。你們曾經歡心驚嘆,發現彼此航行於同一座海洋;現在,卻相互爭辯,只為了不在同一條船上。假設,她願意將你的纜繩結在她的舟身,不要求你棄船,那麼你能否接受她的繩,不要求她覆舟?如果比身並航也不為你的宗教所允許,你只有失去她,永遠的失去她。」
「我是一個失敗的證道者!」你喟然著。
「不!」我說:「如果你不曾成功地攤開你的內心,她早就成為你痛苦的妻。當你朗誦詩篇二十三給她:『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你要相信,她才答應自己去尋找另一處無人到過的迦南美地。
如果她在你心中仍然美麗,就是因為這一身永不妥協的探索與敢於迎戰的清白足以美麗。她一生不曾侍奉任何的主,而她贊美你,等同贊美了上帝。你信仰了主,你當終生仰望,你既然住著耶和華的殿,享有他賜予的糧,你何苦再尋一座婚姻的空殼?我只聽說有人千方百計將他的茅屋改成宮殿,未曾聞過在宮殿里另築茅屋。你成全了她走自己的義路,這是你賜她最大的福音。她住在她那寒傖的磨坊,無一日不在負軛、磨糧,你要體會,不是為了她自己,為了不可指認、不能執著的萬有——讓虛空遍滿琉璃珍珠,讓十五之後日日是好日,讓一介生命甘心以粉身碎骨的萬有;如同你活著為了光耀上帝。你要眼睜睜看她怎麼粉碎,正如她眼睜睜看你七年。」
最後一封信這樣落筆:「在我心目中,你一直是個尊貴的靈魂,為我所景仰。認識你愈久,愈覺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處清喜的水澤。
「為了你,我吃過不少苦,這些都不提。我太清楚存在於我們之間的困難,遂不敢有所等待,幾次想忘於世,總在山窮水盡處又悄然相見,算來即是一種不舍。
「我知道,我是無法成為你的伴侶,與你同行。在我們眼所能見耳所能聽的這個世界,上帝不會將我的手置於你的手中。這些,我都已經答應過了。
「這么多年,我很幸運成為你最大的分享者,每一次見面,你從不吝惜把你內心豐溢的生息傾注於我的杯。像約書亞等人從以實各谷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掛葡萄,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你讓我不致變成一個盲從的所知障者,你激勵我追求無上自由的意志,如果有一天我終能找到我的迦南之野,我得感謝你給我翅膀。
「請相信,我尊敬你的選擇,你也要心領神會,我的固執不是因為對你任何一樁現實的責難,而是對自己個我生命忠貞不二的守信。你甚美麗,你一向甚我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