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經濟 » 成化文學常識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成化文學常識

發布時間: 2021-03-22 03:55:32

❶ 文徵明習字文學常識

全部為你奉上,請參考!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出自《書林記事》)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習字

譯文

文徵明臨貼寫《千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注釋
(1)臨:臨摹。

(2)日:每天。

(3)以:按照。

(4) 率:標准。

(5)書遂大進,書:書法。

(6)遂:於是,就。

(7)進:進步

(8)於:對,對於。

(9)嘗:曾經。

(10)苟且:這里是馬虎草率的意思。

(11)或:有時。

(12)簡札:信件,書信。

(13)少:通假字,同「稍」。稍微。

(14)當意:稱心。

(15)必:一定,必須,總是。

(16)三:多次

(17)易:改變,本文為「改寫」的意思。

(18)之:表遞進

(19)厭:厭惡。

(20)故:因此。

(21 )愈益:愈加,更加。

(22)精妙:精緻巧妙。

(23)大進:迅速進步;進:進步。

(24)平生於書,書:寫字,書寫。

(25)苟且:隨便,馬虎,不認真。

(26)平生於書:動詞,書寫,寫字。

譯文
文徵明臨貼寫《千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啟示
對待學習要像文徵明一樣具有認真寫作的一絲不苟的精神,並且要認真對待每次作品。

選文贊揚了明代著名大書法家文徵明學習書法一絲不苟的精神,這對於我們青少年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我們做事往往半途而廢,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成功。文章通過對文徵明習字經歷的記敘,為了突出文徵明勤學苦練,孜孜不倦,仔細認真的精神。同時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學習這種刻苦,勤奮,認真,孜孜不倦的精神。無論做什麼事情既要堅持不懈,又不能馬虎草率 ;只有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了事,就不可能會成功。

人物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❷ 大班語言教案東郭先生與狼

課前預習: 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原作者馬中錫和《中山狼傳》 2、通過查字典詞典,積累「仁慈、骨瘦如柴、傳宗接代、張牙舞爪、忘恩負義」等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中東郭先生、狼等角色各自的語氣語調 4、在自主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感知寓言的主要內容以及寓意 相關課程標准: 在預習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抓住文中人物特點進行分角色朗讀對課文的人物形象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理解寓言寓意的基礎上,感知生活,提高閱讀寓言的能力 學習目標: 1. 識記生字詞,了解原作者馬中錫的生平經歷和《中山狼傳》 2. 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賞析東郭先生和狼的性格特徵 3. 通過理解文章寓意,提高分辨真偽、善惡、美醜的能力 評價任務: 1、通過完成《語文助學》的預習積累部分檢查對《中山狼傳》、馬中錫和字詞的掌握情況 2、通過課堂提問和完成《語文助學》感知探究45題,檢查目標2的達成情況 3、通過小組合作和完成語文助學感知探究第6題,檢查目標3的達成情況 學習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生活中假如遇到忘恩負義的人,我們該怎麼辦?(給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們思考,自由回答)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東郭先生與狼》就以寓言的形式談到了這個話題,讓我們一探究竟吧!(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舉手回答,進入新課 二、檢測預習(可用多媒體投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1、《中山狼傳》與作者馬中錫 《中山狼傳》是很多人非常熟悉、且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一篇寓言體小說這篇寓言,在明代為數不多的小說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它寫成不久,即被改編為雜劇上演,至今「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馬中錫(約1446―約1512),字天祿,號東田,河北人明成化11年(1475)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因屢次上書揭發萬貴妃之弟萬通與太監汪直橫行不法而兩受杖責,九年不得升遷正德元年(1506)任兵部侍郎,又因得罪太監劉瑾而下獄,削職為民劉瑾伏誅後復出,任大同巡撫正德六年因鎮壓農民起義「不力」,被朝廷以「縱賊」罪名下獄,死於獄中馬中錫工散文,卓然自立,長於寓言,以《中山狼傳》最有影響今存其子馬師言所編《東田漫稿》6卷和清康熙時鄉人賈棠所刊《別本東田集》15卷 (學會積累文學常識) 2、做《助學》學習測評第一題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預習課文時從哪些方面著手 學生活動:認真做題,做後交流 三、研讀課文,感知內容 1、速讀課文並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用筆畫出關鍵性語句,向同位復述故事並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寓意 明確:東郭先生救了狼,狼卻要吃他後來在一個老人的幫助下,終於殺死了狼 (注意教師在學生發表看法時不要隨意打斷其思路,對於不恰當的可以委婉指出並教會學生如何用詞) 2、討論: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主要角色?

❸ 蘇軾的資料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取進士。歷任福昌縣主簿、文理評事、殿中丞等。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轉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再徙常州。哲守即位,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朝,起為翰林學士。蘇軾在新法推行時雖上書神宗表示反對,但對「裁減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條式,修完器械,閱飛旗鼓」等裁抑貴族特權、增強國防力量的措施,卻表示贊同。多年來作地方官的經歷,使他對社會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處有進一步了解。這時司馬光要廢除一切新法,他則主張:「較量利害,參用所長。」反對執政大臣一意孤行。又因此受到舊黨程頤的攻擊。元祜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徙穎州、揚州、定州。八年,復行新法,時新黨已變質,他又被貶至南疆的惠州、瓊州、昌化等地。徽宗即位、遇赦北還,次年卒於常州。

蘇軾,北宋中期的文學巨匠,所謂「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藝才華頗高,散文、詩、詞、書、畫等,成就都很高。其詞作多為懷古傷今,詠史詠物,說理談禪,書懷言志,農村風光,抒情敘事等等,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而容納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擴大了詞的領域。形式上力圖不受音律約束,使詞離開音樂而獨立存在。許多詞作豪邁奔放,慷慨激越,南宋辛棄疾繼承並發展了蘇詞風格,形成了「蘇辛」豪放詞派。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多卷,遺留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和許多優美散文。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葯、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❹ 九年級語文明朝和清朝的文學常識

明朝
文學:
《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牡丹亭》、王陽明、於謙。
醫學:
李時珍《草本綱目》
農業手工業:

《天工開物》(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
外交:
1.鄭和七次下西洋
2.抗倭(戚繼光、抗美援朝)

皇帝: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反元)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孫子)
明成祖永樂帝朱棣 (反朱允炆)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
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
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垕

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
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

清朝
對外戰爭:

1840年-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國 英國勝,《南京條約》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法國(俄美支持) 英法勝,俄國漁利,《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1894年-1895年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 日本勝,《馬關條約》

皇帝:
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宗: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
清聖祖:康熙
清世宗;雍正
清高宗:乾隆
清仁宗:嘉慶
清宣宗:道光
清文宗:咸豐
清穆宗:同治
清德宗:光緒
十二 宣統皇帝(最後一個)

以上純手打,望採納

❺ 宋代詩人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❻ 蘇東坡的名號蘇軾呢

蘇東坡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他們是同一個人

❼ 關於蘇軾!!!

蘇軾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提到他,凡是有點文學常識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

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被召還朝。這之後短短一兩年內,蘇軾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士,至上禮部尚書。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有不能見諒與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

蘇軾在杭州的唯一政績便是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沒過多久,王安石再度執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之後蘇軾幾次入朝、貶官、貶官、入朝……飽嘗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貶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島),至徽宗建宗靖國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還京時,病逝於常州,享年六十六歲。

從蘇軾的履歷來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勛在文學創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就現存蘇軾的作品看來,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在人才濟濟的兩宋王朝,他無論詩,詞,還是散文,都是大家。

❽ 求解幾道文學常識!!謝謝!!

<左傳>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建安是漢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劉協的年號,當時的國政已經持於曹操之手,而文學上的建安時期比建安這個年號所存在的時間前後各長二十年。
建安時代,上承《詩經》、《楚辭》,成為我國古代詩歌史上一個新的高峰,詩歌的特點是清峻、通脫、華麗、壯大、慷慨激昂。建安時代的五言詩涌騰,打破了漢代詩壇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詩從此興盛,七言詩從此初步奠定基礎。
建安時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們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詩的特點是深沉古直,氣韻沉雄,他的詩今存二十餘首,都是樂府。一部分是描寫漢末戰亂和人民的苦難,如《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另一部分表現他自己的政治主張,如《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評》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曹丕詩風格纖弱,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詩,寫景抒情都很細膩,詩逐句押韻,說明這一時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詩慷慨活潑,詞藻豐富華美,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名都篇》、《白馬篇》、《贈白馬王彪》、《美女篇》、《洛神賦》、《野田黃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詩評》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
建安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其中孔融年齡最大,僅存詩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詩賦都很出色;陳琳、阮瑀除詩歌外還擅長公牘文書;劉楨的五言詩在當時名氣很大;徐乾的情詩寫得很好;應瑒的詩較為平淡。

《建安詩三百首評注》選擇了建安時代流傳下來的三百首詩,建安文學多是文人詩,它的語言較之《詩經》和《古詩十九首》都更難懂,《建安詩三百首評注》對所選的詩歌都加以評點和詳細的注釋,有助於讀者的閱讀和理解。
元人第一應該是王國維《宋元戲曲考》: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八股文在明代成化年間定型,成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文體,那個清代不知道啊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

歷史教材上有原話的

《女神》中的代表詩篇《天狗》其藝術風格當屬前者

就那個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文體不知道……你在查查

❾ 幼兒園大班語言教案東郭先生和狼

課前預習: 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原作者馬中錫和《中山狼傳》 2、通過查字典詞典,積累「仁慈、骨瘦如柴、傳宗接代、張牙舞爪、忘恩負義」等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中東郭先生、狼等角色各自的語氣語調 4、在自主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感知寓言的主要內容以及寓意 相關課程標准: 在預習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抓住文中人物特點進行分角色朗讀對課文的人物形象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理解寓言寓意的基礎上,感知生活,提高閱讀寓言的能力 學習目標: 1. 識記生字詞,了解原作者馬中錫的生平經歷和《中山狼傳》 2. 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賞析東郭先生和狼的性格特徵 3. 通過理解文章寓意,提高分辨真偽、善惡、美醜的能力 評價任務: 1、通過完成《語文助學》的預習積累部分檢查對《中山狼傳》、馬中錫和字詞的掌握情況 2、通過課堂提問和完成《語文助學》感知探究45題,檢查目標2的達成情況 3、通過小組合作和完成語文助學感知探究第6題,檢查目標3的達成情況 學習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生活中假如遇到忘恩負義的人,我們該怎麼辦?(給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們思考,自由回答)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東郭先生與狼》就以寓言的形式談到了這個話題,讓我們一探究竟吧!(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舉手回答,進入新課 二、檢測預習(可用多媒體投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1、《中山狼傳》與作者馬中錫 《中山狼傳》是很多人非常熟悉、且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一篇寓言體小說這篇寓言,在明代為數不多的小說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它寫成不久,即被改編為雜劇上演,至今「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馬中錫(約1446―約1512),字天祿,號東田,河北人明成化11年(1475)進士,授刑科給事中因屢次上書揭發萬貴妃之弟萬通與太監汪直橫行不法而兩受杖責,九年不得升遷正德元年(1506)任兵部侍郎,又因得罪太監劉瑾而下獄,削職為民劉瑾伏誅後復出,任大同巡撫正德六年因鎮壓農民起義「不力」,被朝廷以「縱賊」罪名下獄,死於獄中馬中錫工散文,卓然自立,長於寓言,以《中山狼傳》最有影響今存其子馬師言所編《東田漫稿》6卷和清康熙時鄉人賈棠所刊《別本東田集》15卷 (學會積累文學常識) 2、做《助學》學習測評第一題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預習課文時從哪些方面著手 學生活動:認真做題,做後交流 三、研讀課文,感知內容 1、速讀課文並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用筆畫出關鍵性語句,向同位復述故事並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寓意 明確:東郭先生救了狼,狼卻要吃他後來在一個老人的幫助下,終於殺死了狼 (注意教師在學生發表看法時不要隨意打斷其思路,對於不恰當的可以委婉指出並教會學生如何用詞) 2、討論: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主要角色?

❿ 蘇軾的事跡有哪些

蘇軾
(1037~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
與思想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上蘇軾為人表裡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朴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像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游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鍾山記》、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後》、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後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遊》、《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後人輯錄而成。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後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和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寒門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親授以書」。既長,「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生平與思想 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後因奔母喪回蜀,嘉佑四年始沿長江、經江陵再度赴京。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期間蘇軾針對財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寫了大量策論,要求改革。

蘇軾鳳翔任滿,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其時神宗用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改革思想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張「大明法度」,多方理財,並迅速向全國推行新法。蘇軾則強調擇吏任人,而反對「以立法更制為事」(《策略》第三);主張「節用以廉取」,而不贊同「廣求利之門」(《策別》十八);他還提出「欲速則不達」,「輕發則多敗」,在興革步驟上力主穩健,因此,他連續上書反對變法。由於意見未被採納,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這期間,他曾經懲辦悍吏,滅蝗救災,抗洪保堤,對邑政進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蘇軾不滿意變法,尤其當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不敢默視」,時時「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東坡先生墓誌銘》)。王安石罷相後,何正臣、李定等新進官僚卻從蘇軾詩文中深文周納,羅織罪狀,彈劾蘇軾「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因於元豐二年(1079)把他從湖州逮捕,投入監獄,勘問他誹謗朝廷的罪行,這就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經過幾個月的折磨,蘇軾僥幸被釋,謫貶黃州。在元豐時期的貶斥生活中,他雖被迫表示要閉門思過,但並未緘口擱筆,他仍然關心現實,同情人民,寫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元豐七年,蘇軾改貶汝州,離黃州北上時,路經金陵,曾拜會退休宰相王安石。兩人政治見解雖有分歧,但還保持了私交,共游蔣山,互相唱和。

元豐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後臨朝,次年改元元佑,起用舊黨司馬光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他不同意司馬光「專欲變熙寧之法,不復校量利害,參用所長」。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蘇軾認為差役免役「二害輕重,蓋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樂」(《辯試館職策問札子》),這又引起了舊派疑忌,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補迴避賈易札子》),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蘇軾在杭州,曾減賦賑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飭軍紀,加強邊備。在元佑保守氣氛充滿朝廷的時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又成為這些新貴打擊的對象,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盡管當時「飲食不具,葯石無有」,條件極為艱苦,蘇軾卻能「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並對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