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小故事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史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四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還說各家的天文學都有占星術的內容,在他們的著作中能夠看到當時戰亂相尋的形勢,記錄著為政治事件占驗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即「田氏纂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飢謹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視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縱)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史記正義》引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說,「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也。」可惜書已失傳。
石申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是世界上最古的恆星表。相傳他所測定的恆星,有138座,共880顆。從唐代《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今本《開元占經》中佚失6個星官的記載)。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極度和黃道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中的時代相合。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當時,有楊恭懿等來參予共事。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② 張衡天文學家的故事有哪些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③ 張衡天文學家的故事。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宴好渣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晌悄么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襪嫌。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
④ 一個天文學家的故事至少50字
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生於公元前315年,死於公元前230年,薩摩斯版人(愛琴海薩摩斯島)。
古希臘第一權個著名天文學家。 阿利斯塔克曾就學於雅典學園。他曾經提出了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的最有獨創性的科學假說。
他是歷史上最早提出日心說的人,也是最早測定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距離的近似比值的人。阿利斯塔克認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軸上自轉,每年沿圓周軌道繞日一周,太陽和恆星都是不動的,而行星則以太陽為中心沿圓周運轉。這是古代最早的樸素日心說思想。
⑤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故事
張衡(公元78-139年)成就: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2.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研究出了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發明了「割圓術」
3.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4.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首先提出在歷法計算中應按黃道來計量日、月的運動,並發現月球的運動為不等速。所撰有《春秋左氏傳解詁》、《國語解詁》等。
⑥ 天文學家的故事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是他留給後人的一部不朽著作。這部書從寫作到出版,前後一共花了30多年。 哥白尼在大學畢業以後,就對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產生了懷疑。從1506年左右開始,他著手撰寫日心理論的著作,一直到1530年左右才基本完畢。這部書寫出來以後,哥白尼並沒有立即送去發表。他知道地球中心說已經有1800年的歷史,又得到教會的支持,如果發表與這個學說不同的理論,肯定會遭到種種非難和攻擊。因此,他決心繼續進行觀測,以便使他的學說能夠得到更多的事實作證明。 1540年,哥白尼經過長期的觀測以後,對他的著作做了最後一次修改。1541年,在很多朋友的懇促下,哥白尼才同意將他的作品交到紐倫堡印刷所出版。1543年,當這部剛出版的著作送到哥白尼手裡的時候,他已經快走完人生的路程。最後,哥白尼只能用冷冰冰的雙手撫摸著這部凝結著他全部心血的著作,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⑦ 天文學家 故事情節
伊索寓言中有一篇名為《天文學家》,這篇寓言說:
「有位天文學家習慣每天晚上出去觀察星象。有一天,他來到郊外聚精會神地觀察天空,一不小心掉進一口井裡。他大聲叫喊起來。附近的人聽到呼叫聲後,走過來弄清楚了情況,便對他說:『喂,朋友,你用心觀察天上的東西,卻沒有看地上的事情。』
「這故事是說,人首先要做好地上的最普通的事,才談得上天上的高深的事。」
這篇寓言大概脫胎於有關泰勒斯的一件軼事:「他在仰望和注視星辰時,曾經跌到一個坑裡,因此人們就嘲笑他說,當他能夠認識天上的事物的時候,他就再也看不見他腳面前的東西了。」(「第歐根尼·拉爾修」,第1卷,第34節)泰勒斯在當時的希臘是個著名人物,曾經預言過一次日食,據說還首先確定365天為一個太陽年。這件軼事在古代希臘世界可能流傳甚廣,與泰勒斯同時代而稍晚的伊索大概就是據此編撰了這篇名為《天文學家》的寓言。
法國詩人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 1621~1695)有感於自己生活的時代有些江湖騙子以占星術騙取錢財,把這篇《天文學家》改編成《占星家掉到了井裡》,揭露占星術的荒誕:「宇宙天體的運行遵循同一規律,那又怎麼解釋每人各自不同的命運呢?」
與泰勒斯有關的軼事中,人們嘲笑哲學家好高務遠、不切實際;伊索寓言的教訓是人首先要腳踏實地;錢鍾書的聯想中更帶一點現代人的刻薄。針對這種嘲笑,黑格爾說道:「人們嘲笑這樣的事只有這樣一個好處,就是哲學家們不能使他們知道天上的事物,他們不知道哲學家也在嘲笑他們不能自由地跌入坑內,因為他們已永遠躺在坑裡出不來了,——因為他們不能觀看那更高遠的東西。」(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
⑧ 天文學家的故事
哥白尼從小立志研究氣象
哥白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他常常獨自回仰望繁星答密布的夜空。
有一次,哥哥不解地問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邊,望著天空發呆,難道這表示你對天主的孝敬?"
哥白尼回答說:"不。我要一輩子研究天時氣象,叫人們望著天空不害怕。我要讓星空跟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程。"
⑨ 天文方面的名人小故事
哥白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他常常獨自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
有一次,哥哥不解地問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邊,望著天空發呆,難道這表示你對天主的孝敬?」
哥白尼回答說:「不。我要一輩子研究天時氣象,叫人們望著天空不害怕。我要讓星空跟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程。」
愛數星星,成了天文學家-李珩
1905年的一個晴朗的夏日,在成都的一戶大院里母親和孩子在進行著有趣的對話。7歲的孩子靠在母親懷中,一雙小手指著繁星滿天的夜空在問著:「媽媽,媽媽,那是什麼星。」「那叫牛郎星和織女星。」媽媽說著想繼續講下去,「從前呀,天上的七仙女..」「媽媽,媽媽,我不是說牛郎星和織女星,那我已經認識了,我是說這幾顆。」
小男孩打斷了媽媽的話,急得直搖媽媽的手,做母親的順著兒子的手看去,終於看明白了,「噢,那是北斗星。夜晚,如果你迷了路,辨不清方向,只要看到它,你就能分清東南西北了。
北斗星在天空北面,由七顆星星組成,所以人們平常稱它為北斗七星。」母親耐心的講著,兒子眨著大眼睛聽著,邊用手指向天空數著:「一、二、三、四..」「整天數什麼?星星,能當飯吃?還不去念書去。」循著聲音,從屋裡走出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就是孩子的父親。母子倆嚇得都進屋了,父親也跟著進了屋。這位父親怎麼也沒想到,這個愛數星星的孩子,後來竟成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在星星上做了大學問。他就是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