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宋朝茶文化有哪些特點
答;關於宋代的茶葉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深化,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與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燦爛篇章。
1、茶學的深入
宋代茶學與唐代茶學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樹。由於茶業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所以不少茶學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傾向於建茶,特別是對北苑貢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學術專題上形成了強烈的時代和地域色彩。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傳下來後,為當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2、在宋代茶葉著作中,比較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在宋代茶學作者中,有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徽宗趙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學家丁謂、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沈括,更有鄉儒、進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實姓名的隱士"審安老人"。
3、從這些作者的身份來看,宋代茶學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層次都很豐富。在研究內容上包括茶葉產地的比較、烹茶技藝、茶葉型制、原料與成茶的關系、飲茶器具、鬥茶過程及欣賞、茶葉質量檢評、北苑貢茶名實等等。
4、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
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
5、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為「綉茶」。
『貳』 宋代茶文化的宋代的茶與飲食業
宋代酒肆、麵食店多以茶稱呼;如分茶酒肆,主要賣下酒食品,而廚子則謂之茶飯量酒博士。溯其源起,大約始於下酒菜被稱做分茶,且如下酒品件,其錢數不多,謂之『分茶'、『小分下酒,。而所謂茶飯者,乃百味羹。但到了南宋,杭州城以茶飯店等為名的酒肆,則是酒閣中暗藏卧床內有娼妓的酒店,這種店門前往往懸掛紅燈籠為標志 。
大抵宋代酒肆、酒店亦分高消費和一般消費。高消費區一般都是樓上雅座,故而大凡入店不可輕易登樓,恐飲宴短淺。如買酒不多,只坐樓下散坐,謂之『門床馬道』,。其消費標准之高低一般是以買酒多少來斷定的,所以分茶雖指購買下酒食品花錢不多者,但以之來稱酒食店,卻未必是指低檔次的店,因為杭都如康、沈、施廚等酒樓店,及薦橋豐禾坊王家酒店,暗門外鄭廚分茶酒肆,俱用全桌銀器皿沽賣,其富貴可知,檔次自不會低。
分茶酒肆、分茶酒店,其含義與現在的酒樓、飯店差不多,兼賣酒、菜、食品其中的食次名件,可以概稱為茶食(但茶食在現代江浙一些地區是指點心。)
若單稱分茶店而中無酒字,就是指麵食店,此種店名自北宋以來一直就有。向者汴京開南食麵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夫,謂其不便北食故耳。南宋以後,飲食混淆,已無南北之分,但麵食店仍沿稱為分茶店,而且如果稱為分茶店的話,一定有某些固定的飲食如四軟羹等。
為了照顧到信佛齋戒的食客,還另有專賣素食的分茶店。在分茶酒肆中還會有各色人等從事各種小買小賣以規利,有以法制青皮、杏仁……小蠟茶、香葯……橄欖、薄荷,至酒閣分依得錢,謂之『撤晤,.。其中一種小零食就是用小蠟茶製作的。
茶與飲食業當有較深的淵源關系,但由於材料的缺乏,現在卻無法明確分茶在飲食業中的確切意指,只能有在發現更多相關資料之時日。
『叄』 為什麼說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茶興於唐盛於宋。宋代的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既形成了豪華極致的宮廷茶文化。又興起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還繼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傳統,把儒學的內省觀念滲透到茶飲之中,又將品茶貫穿於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由此一直到元明清各代。與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在以下三方面呈現了顯著的特點。
一是形成以「龍鳳茶」為代表的精細制茶工藝。
宋代的氣候轉冷,常年平均氣溫比唐代低2-3℃,特別是在一次寒潮襲擊下,眾多茶樹受到凍害,茶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於是生產貢茶的任務南移。太平興國二年(977),宋太宗為了「取象於龍風,以別庶飲,由此人貢」,派遣官員到建安北苑專門監制」龍風茶」。龍鳳茶是用定型模具壓制茶膏並刻上龍、鳳、花、草圖案的一種餅茶。壓模成型的茶餅上有龍鳳的造型。龍是皇帝的象徵,鳳是吉祥之物。因而龍鳳茶就不同於一般的茶,從而顯示了皇帝的尊貴和皇室與貧民區別。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寫道:「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咸造其極。」
宋代創制的「龍鳳茶」,把我國古代蒸青團茶的製作工藝推向一個歷史高峰,拓寬了茶的審美范圍,即由對色、香、味的品嘗,擴展到對形的欣賞,為後代茶葉形制藝術發展,奠定了審美基礎。現今雲南產的「圓茶」、「七子餅茶」之類和舊中國一些茶店裡還能見到的「龍團」「鳳髓」的名茶招牌,就是沿襲宋代「龍鳳茶」而遺留的一些痕跡。
二是「鬥茶」習俗的形成和「分茶」技藝的出現。
「鬥茶」又稱「茗戰」。就是品茗比賽,把茶葉質量的評比當作一場戰斗來對待。由於官廷、寺廟、文人聚會中茶宴的逐步盛行,特別是一些地方官吏和權貴為博帝王的歡心,千方百計獻上優質貢茶,為此先要比試茶的質量,鬥茶之風便日益盛行起來。范忡淹描寫「茗戰」的情況說:「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鬥茶不僅在上層社會盛行,還普及到民間,唐庚《鬥茶記》記其事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
宋代還流行一種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技藝,叫做分茶。宋代陶谷《清異錄•百茶戲》中說:「近世有下湯適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玩這種游藝時,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時盞面上的湯紋就會幻變出各種圖樣來,猶如一幅幅水墨畫,所以有「水丹青」之稱。
鬥茶和分茶在點茶技藝方面有相同之處,但就其性質而言,鬥茶是一種茶俗,分茶則主要是茶藝,兩者既有聯系,又相區別,都體現了茶文化豐富的文化意蘊。
三是茶館的興盛。
茶館,又叫茶樓、茶亭,茶肆、茶坊、茶室、茶居等,簡而言之,是以營業為目的,供客人飲茶的場所。唐代是茶館的形成期,宋代則是茶館的興盛期。五代十國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茶館、茶樓也迅速發展和繁榮。京城汴京是北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北方的交通要道,當時茶坊鱗次櫛比,尤以鬧市和居民集中地為盛。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遇迫之,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後,茶館有盛無衰,「處處有茶坊、酒肆、麵店、果子、采帛、絨線、香燭、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鯗、臘等鋪」(《夢粱錄》卷十三《鋪席》)。《都城紀勝)說城內的茶坊很考究,文化氣氛濃郁,室內「張掛名人書畫」,供人消遣。《夢梁錄》中也說「今杭城茶肆亦……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茶坊里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鹽鼓湯;暑月添賣雪泡海花酒。
大城市裡茶館興隆,山鄉集鎮的茶店茶館也遍地皆是,只是設施比較簡陋。它們或設在山鎮,或設於水鄉,凡有人群處,必有茶館。南宋洪邁寫的《夷堅志》中,提到茶肆多達百餘處,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館逐漸興盛起來,茶館文化也日益發達。
宋代文人著詩文歌吟茶事數量也眾多,茶詩文中有涉及對茶政批判的,也有對茶藝、茶道進行細膩人微描寫的。宋代的茶學專著也比較多,有25部,比唐代多19部。
『肆』 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茶文化活動是
南宋,小說講史成為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形式,茶肆則為之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說話講史者在茶肆中搭台即席開講,飲茶者一邊品茗一邊聽書。乾道年間,呂德卿等四人出嘉會門入茶肆,看見幅紙用排尾貼雲"今晚說《漢書》",便是在茶肆中講史的說話藝人的節目預告。
由於南宋小說界出現了眾多的專業藝人,有的藝人長期在某個娛樂場所表演,『以至於該場所便以他的名字稱呼。而茶肆亦會因其一段時間專門講說某種話本故事而得名。如前文提到的"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鬼茶坊",《一窟鬼》是宋代說話人常說的話題,可以想見王媽媽家茶肆當是有說話人講《一窟鬼》故事而著名,乃至以"一窟鬼"名稱之。又有保佑坊北朱骷髏茶坊,大概也是以有說話人講說神怪故事而得名。
宋代的茶肆除上述社會功能外,還有前文中提過的杭州城內的一家茶坊名"黃尖嘴蹴球茶坊",大概是可以供茶客蹴球玩樂或觀賞蹴球游戲。此外,茶肆中也常可以弈棋賭博。洪皓使金至燕京時,發現那裡的茶肆和南方宋境一樣興盛,也同樣開設賭局招賭。"燕京茶肆設雙陸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局也。"人的劣根性使賭博的惡習在茶館中一直延續,至清代江南,"鄉鎮茶坊,大半賭場",有的地方"茶肆皆設賭具,接龍、斗虎,無肆不然"。
正是因為多種多樣茶肆中有著豐富多彩令人目眩心馳的娛樂活動,它才能成為宋代社會市民們"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的社交、娛樂場所。
『伍』 宋代茶文化 鬥茶故事
宋元時期,上至皇宮,下到民間,都普遍流行一種「鬥茶」,又稱「茗戰」的風習。
武夷山民間鬥茶有著很多的陳規禮儀,參加者要獻出所藏的精製茶葉,不光要比茶的品種,製作工夫,還要顯示所用的水,以及茶的出處,有關的典故和本人對茶的見解等等。宋元時期的鬥茶,實際上是對茶葉知識的一次大比試。鬥茶贏家所制之茶,可作為御茶獻給皇上,獻茶之人則可陞官晉級。一些豪門權貴為了博取朝廷帝王的歡心,使「斗」風習愈演愈烈。正如蘇軾與范仲淹所詠的「爭先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對民間鬥茶活動起推動作用的高層人物,就是一代天子宋徽宗了。《茶林趣錄》中一則關於宋徽宗鬥茶的故事,流傳於武夷山民間里坊。宋徽宗的嗜茶如命,天天在宮中鬥茶。有一次,一位飄須老者進宮要和他鬥茶,宋徽宗高興得手舞足蹈,宋徽宗隨即搬出宮中最佳名茶來斗,結果出乎意料,徽宗竟輸了。一問,原來那長者拿來比斗的是寺院珍藏300年之久的「甘露草」,一時徽宗輸得心口咸服,讓民間得以啟發,不管你身份多高,鬥茶只認茶品,不認身份。茶品第一,才是取勝的基礎。摘自華夏民俗文化網(致力於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不僅涵蓋了民俗禮儀、歲時節日、衣食住行等資訊類欄目,還為用戶提供了生肖配對、周公解夢等民俗類便民查詢小工具,方便用戶隨時查詢解惑。)
『陸』 中國茶文化鼎盛時期的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喝茶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那麼當時的文人雅士如何飲茶呢?
宋代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范的程序。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後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南宋羅大經在《茶瓶湯侯》中詳細記載了煮水的要領:「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侯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他認為:水初沸時,如砌蟲聲卿卿萬蟬鳴;忽有千車?載而至,則是二沸;聽得松風並澗水,即為三沸,此時,便應及時提起湯瓶,將開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盞中,隨即用茶筅擊打茶湯,直至水與茶充分交融,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為止。羅大經還認為: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宜老,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
「鬥茶」是宋代茶事活動主要內容之一。當時流行於上流社會、文人雅士之中的鬥茶形式,主要是猜測茶葉的產地、辨別茶葉的採摘時間、說出當下喝的是春茶還是秋茶,以及辨明點茶之水的來源和品質,流行於民間的主要鬥茶形式,是以評出點茶技術和茶品的優劣為主,鬥茶又稱「茗戰」,這種鬥茶形式促進了當時茶葉品質和點湯技藝的提高。
?1?
閱
『柒』 宋朝關於茶文化的詩句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發展的繁榮階段,以宋詞為代表的文化成就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在唐代的基礎上涌現出更多、更絢麗的篇章。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封建文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1、詩詞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詩詞眾多,有一些提到當時的名茶,這些名茶有的從唐代開始就是名茶,如蒙頂茶、顧渚紫筍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現出來的,如北苑茶等。
龍鳳茶,宋代最為著名的茶,產於福建的建溪流域,詩見王禹偁《龍鳳茶》。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烹處豈期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
鳩坑茶,唐代貢茶之一,宋代名貢,產於今浙江省淳安縣,詩見范仲淹《鳩坑茶》。
雙井茶,當時的貢茶之一,產於江西省修水縣,詩見歐陽修《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明變易。
君不見建溪龍鳳,不改舊時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2、賜茶及謝茶表之類現象
唐代的皇帝偶爾會賜一些貢茶給大臣,在宋代則賜茶之風甚盛,受到皇帝恩賜茶葉的大臣們常要作詩或作文章對皇帝的恩賜表示感謝,稱為「謝茶表」,如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寫過此類「謝茶表」,可參見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有關的詩可見以下幾例。
王禹《龍鳳茶》:「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
梅堯臣《七寶茶》:「啜之始覺君恩重,休作尋常一等誇」。
3、借茶抒懷,憂國憂民
北宋由於在「靖康之變」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過一個經濟繁榮時期,加之當時鬥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詩、茶詞大多表現以茶會友,相互唱和,以及觸景生情、抒懷寄興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雙井茶》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南宋由於苟安江南,所以茶詩、茶詞中出現了不少憂國憂民、傷事感懷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陸游和楊萬里的詠茶詩。陸游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談到: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詩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貧,無錢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親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楊萬里的《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則吟到:
日鑄建溪當近舍,落霞秋水夢還鄉。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捌』 中國人品茶的歷史,唐朝宋朝茶文化的差異
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沖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來麻煩,喝起來也沒有茶葉的本味。
宋元以後,改煮茶為泡茶,而且不加入調料,人民嘗到了茶的清香。
明清以後,盛行泡茶,而且喜歡飲蓋碗茶。
『玖』 宋代關於茶文化的詩句
我正好修過茶文化的許多課,還寫過關於茶詩的論文。關於茶文化的詩,宋代尤其多,有許多大家寫了很多比如蘇軾,陸游,范成大和黃庭堅。列舉一些名篇名句和有特色的詩詞:
陸游之詩詞:
《臨安春雨初霽》(最好的一首)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早茶采盡晚茶出,小麥方秀大麥黃。——《示兒》
紅飯青蔬美莫加,鄰翁能共一甌茶。——《野興》
邦人訟少文移省,閑院自煎茶。——《烏夜啼·檐角楠陰轉日》
茅屋松明照,茶鐺雪水煎。——《雨中作》
今年茶比常年早,笑試西峰一掬泉。——《書意》
蘇軾之詩詞:
《浣溪沙》(最有名)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2.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汲江煎茶》
3.顧渚茶牙白於齒,梅溪木瓜紅勝頰。——《將之湖州戲贈莘老》
4.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和錢安道寄惠建茶》
其他:
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宋] 辛棄疾《滿江紅·天上飛瓊》
凍吟應笑,羔兒無分謾煎茶。——[宋] 辛棄疾《上西平/金人捧露盤》
嘲辭斗詭辯,活火烹新茶。——[宋] 李清照《曉夢》
趙州吃茶,雲門故餅。——[宋] 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
呼兒汲水添茶鼎。甘勝吳山山下井。——[宋] 陳與義《玉樓春》
景緻融怡露添寒,薄茶佳客隨情翫。——[宋] 宋太宗《緣識》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穀雨茶。——[宋] 黃庭堅《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
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閑當採茶。——[宋] 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九首》
蚯蚓祟人能作瘴,茱萸隨俗強煎茶。——[宋] 范成大《入秭歸界》
消磨景物,瓦盆社釀,石鼎山茶。——[宋] 范成大《朝中措·身閑身健是生涯》
當然還有很多呢。希望能幫到你,如果滿意,請採納哦。